五(1)、中国传统经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学与儒学
经学:解释、阐明、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 中国古代图书四部分类:经部、史部、子部、集部 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 《 四库全书》经部收录经学著作1773部、20427卷。 经学与儒学的关系
儒学的出现早于经学: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表章六艺”,儒家成为中 国社会正统思想,朝廷设五经博士、置弟子员,形成专门的经学。汉代儒学是以 经学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的。宋明清儒学以性理之学的形式存在和发展。 儒学的范畴比经学宽泛:汉武帝崇经崇儒,只尊《五经》;汉魏佛道兴起 后,非佛道的学说称儒学。 中国传统学术分类上,经学与儒学一直并行存在:《四库全书总目》中程 颐的《伊川易传》和朱熹的 《四书集注》收录到“经部” ,而《二程文集》和 《 朱文公文集》却收录到“集部”
经学发展简述
一、两汉经学
两汉经学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分。 1、两者分别 历经秦火战乱,汉初儒家经典大都无先秦旧本。今文经指汉初 由儒生口传,并用当时流行的隶书记录下来的经籍。古文经指汉代 前期从民间征集或孔子故宅壁间所发现的用先秦古籀文字写成的经 籍。 2、对孔子态度 今文经学认为六经皆孔子所作,视孔子为托古改制的“素王” ;注重阐发经文的“微言大义”,主张通经致用;以董仲舒、何休 等为代表,最重《春秋公羊传》。而古文经学崇奉周公,视孔子为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师;偏重训诂,与现实政治问题联系 较弱;以刘歆、贾逵等为代表,最重《周礼》。
三、唐代经学
1、唐代经学 唐代基於取士的需要,以国家的力量来推行经学,孔 颖达的五经正义是这时代的代表著作,同时也是郑玄以来 汉学的总结与高峰。它的编纂一方面成为士人的教科书, 另一方面则象征着政府在圣统上的合法性建立,影响了后 来明代《五经大全》、《永乐大典》以及清代《四库全书 》等等政府主导下的经典编辑,至唐后五代之世,宋代晁 迥之前,无人异词。这个时期的经学也进入了韩国以及日 本,成为诸国所仿效的法典,日本天皇更运用经学确立了 他的政治法统地位。
4、兴盛衰落
汉武帝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学,今文经学长期垄断汉代官学。后今文 经学逐渐陷入了僵化和烦琐,且又与谶纬结合,流于妄诞,西汉后期见衰。同 时,古文经学却不断发展壮大,王莽当政时一度得立学官,东汉后期逐成压倒 今文经学之势。 汉末,古文经学家马融、郑玄兼采今、古文之说,今、古文之争遂息。至 清代,今、古文经学之争再起,古文经学的治学路数为乾嘉学派和章太炎等所 发扬,今文经学则为常州学派所复兴,并最终成为康有为推动变法维新的理论 依据。
二、魏晋南北朝经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经学由衰落走向分离的时期。 在曹魏时期,出现了王学与郑学之争。王学,指王肃所创立的经学体系。王肃 是司马昭的岳父,因此王学获得了司马氏的支持,王肃注解的《尚书》《诗经》 《论语》《 三 礼》《左氏春秋》以及其父所作的《易传》都被列为官学。王学和 郑学之间的纷争,并不是纯粹的学术争论,而带有强烈的政治斗争的意味。这场 纷争同时也标志着两汉经学的衰落。 魏晋时期在经学取得成就较大的代表人物有王弼、何晏等。 王弼注《周易》,摆脱了汉代用“象数”和谶纬解说《周易》的老路,开创了用 义理、思辨哲学解说《周易》的新路,这是经学史上一次重大变革。何晏所作《 论语集解》收集了汉以来各家之说,对后世影响很大。这一时期经学的特点是经 学逐渐玄学化。 南北朝时期经学也随着政治上的南北对立而分立为南学和北学。 据《北史· 儒林传》记载,南学《周易》尊王弼,摒弃象数、发挥义理,《尚 书》流行《孔传古文尚书》,《左传》盛行杜预撰《春秋左传集解》;北学《周 易》、《尚书》主郑玄,《左传》主服虔。“南人简约,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 其枝叶。”从学术风格上讲,南学受玄学和佛学影响比较大,能博取众家之长,又 喜标新立异,反映了其哲学思辨能力的提高,而北学受北方游牧民族质朴风尚的 影响,保持了汉朝经学以章句训诂为宗的特点。
中国传统经学
经、传、谶纬释义
经:《说文解字》曰:“经,织也。“织也。从糸(mì )巠(
jīng)声,本义: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引申义:天地的纲 领、常理。指代书籍具有指经典、法则的内涵。
传:对经解释的书。《周易》古经只有卦爻象和卦爻辞,后来将对
《周易》作解释的七种十篇文章结集起来为《易大传》,又称“十翼 ” 谶纬(chèn wěi): “谶”与“纬”的合称。“谶”是秦汉间的巫师 、方士编造的预言吉凶的隐语、预言作为上天的启示,向人们昭示 未来的吉凶祸福、治乱兴衰。谶有谶言、图谶等形式,如“亡秦者 胡也”即为秦代的一句谶言。“纬”即纬书,是汉代儒生假托古代 圣人制造的依附于“经”的各种著作。东汉时流传的“七纬”有《 易纬》、《书纬》、《诗纬》、《礼纬》、《乐纬》、《孝经纬》 和《春秋纬》,皆以迷信方术、预言附会儒家经典 。谶大概起源于 先秦时期,《左传》中就有一些谶语的记载。纬则较为晚出,通常 认为出现在西汉。后来谶、纬逐渐合流。
十三经
1、先秦时的六经 五经——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六经—— 五经加《乐经》。 2、汉朝的七经 七经——秦始皇“焚书坑儒”,《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五经的基础上加 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3、唐朝的九经 九经——《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 》《谷梁传》。 3、唐朝的十二经 十二经——唐文宗时在国子学立石,刻九经加上《论语》《孝经》《尔雅》 称为十二经。 十一经——五代十国时后蜀国主孟昶刻“十一经”,收入《孟子》,而排除《孝 经》《尔雅》。 3、宋朝的十三经 十三经——宋时十二经加《孟子》,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
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 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 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 回!”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译文: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 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 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 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 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wenku.baidu.com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
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 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 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 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 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 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 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 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四、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释义:即两宋至明代的儒学。虽然是儒学,但同时借鉴了道家、玄学甚至是 道教和佛学的思想。理学一名始称于南宋,朱子曾说“理学最难”,陆九渊也说“惟本朝 理学,远过汉唐”。明代,理学成为专指宋以来形成的学术体系的概念。 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理学就是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 系,包括:(1)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 ”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2)在宋代产生而在 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 心学”。狭义理学则专指程朱学派。 宋明理学的主要学派:周敦颐的道学派(以“道”为核心概念) ,邵雍的数学派( 以“数”为核心概念), 张横渠、罗钦顺与王夫之的气学派(以“气”为核心概念), 二程与朱熹的理学派(以“理”为核心概念),陆九渊与王阳明的心学派(以“心”为核 心概念), 陈亮与叶适的事功学派(以“事功”为核心概念)等。 陆王心学于程朱理学日趋僵化之际,而盛于明代中后期。张横渠、罗钦顺与王夫之的 气学则于心学日趋式微之际,与事功学派合流而盛于清代。 对宋明理学的评价 消极:理学被曲解之后以三纲五常维持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 适应了统治阶级压制人民的需要。 积极: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调节, 发愤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现人性。
一、两汉经学
3、经典顺序
今古文经学视经典的学习顺序的不同,源于两派对于孔子的定位不同。今 文经学视孔子为教育家、思想家,所以将五经顺序定为《诗》《书》《礼》 《易》《春秋》,由浅入深;古文经学视孔子为史学家,将五经顺序定为 《易》《书》《诗》《礼》《春秋》,按时间顺序排列。钱穆先生认为今古文 经学之争始于利益之争,当是定论之言。
四书五经
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 经典书籍。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 》《中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 》《周易》《春秋》,(又简称为“诗、 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 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 、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 战火,只剩下五经。
名句选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
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
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 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 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 吗?”
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
经典导 读
壹 《论语》
《论语》,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 弟子和再传弟子编撰而成,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首创语录之体。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含蓄隽 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 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 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六、民国以后的经学
到民国时代以后,由於大量的西学、政治运动取代了原来的经学思想,两者 的冲击之中,产生了诸多主张,一般而言,全面排斥西学的想法已经不复存在, 但仍存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全面西化的路线争执。胡适在〈论六经不够 作领袖人才的来源〉一文就说:“儒家经典中,除《论孟》及《礼记》之一部分 外,皆古史料而已。”,胡适因把《诗经》当成文学作品,不是一部经典。古代 经书的权威性遂下降,经学也就逐渐式微,民国二十年代,何键、陈济棠等倡议 学校恢复经学课程,遭到不少反对。 两岸分治之后,中国大陆对於经学的打击不遗馀力,特别至文化大革命期间 ,经学在中国大陆上更是受到毁灭与破坏。相对之下,当时的台湾对於经典思想 的保存较为完整妥善。今日,中国大陆面对西方人权思想的冲击与改革开放的社 会需求,开始重新检视经学内容,企图以经学立场建立足以与西方价值对抗的中 国价值,并在二十一世纪初叶逐渐建立学术研究单位,这个动作引起了东亚文化 圈的重视,包括日本、新加坡、越南、韩国等国,皆对此价值的建立表现了高度 的兴趣。台湾方面则因政党轮替,在去中国化以本土化为主的思维下,经学研究 反而显得低调。
五、清代朴学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出现的一种以考据为主要治学内容的学术思 潮,这种学术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轻义理,因此被称为“朴学” 。由于朴学采用的是汉儒训诂考订的方法治学,所以又有“汉学” 或“考据学”之称。 朴学盛于乾隆、嘉庆,故又称“乾嘉学派”。内中又有吴派(主“ 博古好古”)、皖派(主“实是求是”)竞相争雄,惠栋、戴震,各领 风骚。研经究典,斐然成章。但是清代朴学总体特征是重名物而轻 义理,为学术而忽实用,虽整理文献有余,而经世先王之志,亦已 衰矣!于是庄(存与)刘(逢禄)倡言于前,龚(自珍)魏(源) 响应于后,肆言《春秋公羊》,阐明“微言大义”,积极入世,企图重 致太平,是为“常州学派”。清代朴学乃东汉古文经学的翻版,是清代 思想学术的主流;至于以西汉今文经学为法的“常州学派”,究属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