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20-2021年高考模拟语文试卷语言文字运用习题及答案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有”与“无”是老子提出的非常重要的辩证哲学观点。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认为“有”与“无”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相对而生,是永恒的真理。不仅“有”与“无”的辩证哲学观念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传统造物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道德经》所载“三十辐共一般,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段话深刻揭示了人们创造、制作器物时,( )其崇“有”而贵“无”,两者对立统一于器物之中。
17.画波浪线的语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
B.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
C.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
D.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
18.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有”只是器物的外在物质形体,但真正能被人所用,能实现器物价值的地方却是其中的“无”。
B.真正能被人所用,能实现器物价值的地方是其中的“无”,“有”只是器物的外在物质形体。
C.器物的外在物质形体只是“有",但真正能被人所用,能实现器物价值的地方却是其中的“无”。
D.真正能被人所用,能实现器物价值的地方是其中的“无",器物的外在物质形体只是“有”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有" 与“无”的辩证哲学观念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传统造物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B.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不仅“有”与“无”的辩证哲学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传统造物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C."有”与“无”的辩证哲学观念不仅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传统造物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D.“有”与“无”的辩证哲学观念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传造物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房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研究人员通过小作,对信息进行编码,同步活、鼠模型研究发现,要形成强大持久的记忆,需要神经元“团队”协同工动的神经元数量越多,① , 这就如同一个人有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故事,为了保存这个故事,他可以告诉多个朋友,然后大家偶尔会聚在一起重新讲述故事,互相帮助填补一些忘却的细节;同时,他们还可以不断扩大听故事的朋友圈,来帮助保存故事并加强记忆。② ,互相帮助,编码持续存在的记忆。研究人员指出,关于记忆存储的传统理论假设认为,要使记忆更稳定,需要加强个体神经元的连接:而新研究表明,
③可以使记忆持续更长时间。
21.请以参会人的身份,对2月9日的会议精神进行压缩,以一句完整的话作好备忘。要求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5分)
2月9日上午,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审计署联合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动员部署强化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资金支持工作。会上,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截至2月8日下午6点,各级财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资金718. 5亿元,实际支出315.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共安排172.9亿元。
据悉,2月7日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强化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资金支持的紧急通知》。会议强调,《通知》涉及部门多,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加强配合、协同作战,共同推动政策尽快落地见效;要迅速落实政策举措,与时间赛跑,全力支持相关企业尽快复工复产;要加大资金监管力度,确保优惠资金全部用于疫情防控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及早惠及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以及受疫情影响的人群、企业和地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3分)B(A项“提出”后的冒号应取消;C项句号使用错误;D项第一个句号应放在后引号内)
18.(3分)A(根据后文“其崇‘有’而贵‘无’”,可知先阐释“有”后阐释“无”更好,所以B、D两项错误;C项“…只是‘有’”与“‘有’有只是…”比,后者更能突出下文“而贵‘无’”的观点)
19.(3分)C(A、B两项“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位置不当;D项“不仅”位置不当
20.(6分)①记忆就越稳定持久②神经元就是以类似的方式③增加编码相同记忆的神经元数量
21.(5分)答案要点:①疫情防控资金尚有过半未支出,②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配合(协回作战)。③迅速落实政策举措(与时间赛跑),④加大资金监管力度/⑤落实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
资金支持工作
(一点1分:要求句子简洁流畅:超过字数扣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本题共3小题,9分)
又到一年赏花时,作为中国民间一项重要习俗,踏春赏花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喜爱。我们今天仍可在众多的诗文和游春图中一窥当年古人赏花盛况,而历经千年,人们踏春赏花的热情不仅未减带火了乡村旅游,催长出“赏花经济”,为赏花文化导入时代内涵,线上直播等“云”赏花形式更令人耳目一新。
在古代,赏花是一项受众广泛、几乎人人可以参与的审美活动。不用香车宝马、鸣锣开道,只要有一颗不误春光之心,便可呼朋引伴,亲近自然。杨巨源写道:“甲。”在唐代,每逢各处园林春花盛开,长安城街道上便人头攒动。花如云,人亦如云。吴惟信写道:“乙。”繁花正盛,苏州城中半数人都会出城寻赏。可见在古人生活中,逢春赏花是一项▲的审美活动。
赏花文化▲千年,与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情结▲。在古人观念中,昼夜▲化生阴阳,阴阳变化推动万物规律地运动。《素问》中记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而冬藏春发,春天正是阴阳更替、万物重生的转折,因此被赋予万象更新、充满希望的文化涵义,正如萧统《纂要》所说“丙。”
18.依次填入甲、乙、丙处的诗句,排序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②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③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A.③②①
B.③①②
C.①③②
D.①②③
19.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