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敷疗法ppt课件
合集下载
穴位贴敷的运用PPT课件
![穴位贴敷的运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54d8a20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1a.png)
贴敷材料的使用方法
01
选取合适的贴敷材料,如姜、 蒜、艾草等
03
将贴敷材料捣碎或磨成粉, 加入适量水或油调和成糊状
05
贴敷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 根据个人情况调整
02
清洁皮肤,保持皮肤干燥
04
将调好的贴敷材料均匀涂抹 在穴位上
06
贴敷后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避免剧烈运动
3
内科疾病的贴敷治疗
肤破损、感染
贴敷禁忌:孕妇、 皮肤过敏者、严重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等不宜贴敷
贴敷方法:按照说 明书操作,注意贴
敷的力度和方向
贴敷后的护理措施
贴敷后2小时内避 贴敷后避免长时间
免剧烈运动
暴露在潮湿环境中
贴敷后避免使用 刺激性护肤品
贴敷后避免长时 间热水浴或桑拿
贴敷后避免长时 间使用电子产品
贴敷后避免长时 间暴露在阳光下
感冒等
穴位贴敷的作用机制
01
刺激穴位:通过贴敷刺 激穴位,激发人体自身 的调节功能
02
药物渗透:药物通过皮 肤渗透,进入体内,发 挥药效
03
经络调节:通过穴位贴 敷,调节经络,平衡阴 阳,调和气血
04
整体调节:通过穴位贴 敷,调节全身,达到整 体平衡,提高免疫力
穴位贴敷的适用范围
01 内科疾病:如感冒、 咳嗽、哮喘等
03
软组织损伤:促进损 伤修复,减轻疼痛
04
烧伤:促进创面愈合, 减轻疼痛
05
皮肤病:治疗皮肤病, 减轻症状
06
外科感染:促进感染 控制,减轻症状
儿科疾病的贴敷治疗
感冒:贴 敷大椎穴、
肺俞穴等
咳嗽:贴 敷天突穴、
膻中穴等
穴位敷贴法课件PPT
![穴位敷贴法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fee9e6b5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75.png)
缺点
皮肤过敏风险
部分人对某些中草药成分可能产生过敏反应,导致皮肤红肿、瘙 痒等症状。
疗效不稳定
穴位敷贴法的疗效受到个体差异、操作技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 时会出现疗效不稳定的情况。
需要专业指导
穴位敷贴法的操作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应在专业医师或针 灸师的指导下进行。
发展前景
1 2
结合现代科技
病变部位
根据病变部位选择相应的 穴位,如咳嗽可选择肺俞、 天突等穴。
少而精原则
选取少数几个关键穴位, 避免过多或过于分散。
贴敷材料
中药散剂
将中药研磨成粉末,用适量的介 质调和制成药饼或药丸进行贴敷。
鲜药
选取新鲜的中草药,洗净后直接贴 敷在穴位上。
膏药
市售的成品膏药,根据需要选择合 适的进行贴敷。
操作步骤
清洁皮肤
敷贴结束后,用温水清洁穴位 周围的皮肤。
调整饮食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以免影响药效和刺激皮肤。
休息与活动
敷贴后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 动和出汗,以免影响药效和造
成不适。
03
穴位敷贴法临床应用
内科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如胃痛、腹泻等,可以通 过穴位敷贴法缓解症状, 调整消化功能。
呼吸系统疾病
穴位敷贴法课件
目 录
• 穴位敷贴法简介 • 穴位敷贴法操作流程 • 穴位敷贴法临床应用 • 穴位敷贴法实证研究 • 穴位敷贴法优缺点分析 • 穴位敷贴法常见问题解答
01
穴位敷贴法简介
定义与历史
定义
穴位敷贴法是一种将药物敷贴在 特定穴位,通过刺激穴位和药物 的渗透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目的 的中医疗法。
清洁穴位用酒精或温水清洁所选 穴位,去除污垢和油脂。
穴位贴敷疗法PPT课件
![穴位贴敷疗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811eac9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67.png)
安全有效:通 过穴位刺激, 达到治疗效果, 副作用小
适应症广:适 用于多种疾病, 如颈椎病、腰 腿痛等
经济实惠:价 格相对较低, 适合长期使用
PART - 02
穴位贴敷疗法的应用
适应症
呼吸系统疾病: 1 如感冒、咳嗽、 哮喘等
消化系统疾病: 2 如胃痛、腹泻、 便秘等
神经系统疾病: 3 如头痛、失眠、 神经衰弱等
穴位贴敷疗法 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01
穴位贴敷疗法概述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2
穴位贴敷疗法的应用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3
穴位贴敷疗法的注意事项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4
穴位贴敷疗法的疗效与评价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PART - 01
穴位贴敷疗法概述
穴位贴敷疗法定义
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通过在穴位上贴敷药物,达到治 疗疾病目的的中医外治方法。
1 穴位:人体特定部位,具有特殊生理功能 2 贴敷:将药物贴敷在穴位上,通过皮肤吸收药物成分 3 原理:药物通过穴位进入体内,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效果 4 适应症:适用于多种疾病,如风湿、骨伤、皮肤病等 5 特点:安全、简便、无副作用,适合长期使用
穴位贴敷疗法特点
操作简便:无 需专业医生操 作,患者可自 行完成
贴敷时间:根据病情 和体质,在医生指导
下调整贴敷时间
贴敷疗程:7-10天
贴敷部位
A
穴位选择:根据病症选 择合适的穴位
B
贴敷时间:根据病情和药 物特性确定贴敷时间
C
贴敷方法:按照说明书或 医生建议进行贴敷
D
贴敷环境:选择通风、干 燥、清洁的环境进行贴敷
穴位贴敷疗法【优质PPT】
![穴位贴敷疗法【优质PPT】](https://img.taocdn.com/s3/m/f95ab084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82.png)
源自2021/3/29 星期一
19
三、基本操作方法
贴敷方法
1.贴法:将已制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然后外敷胶 布粘贴;或先将药物置于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腧穴 进行粘贴。巴布剂、硬膏剂可直接将巴布剂或是硬膏 中心对准穴位贴牢即可。适用于膏药、巴布剂、丸剂、 饼剂、磁片的腧穴贴敷。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敷在穴位上,外复塑 料薄膜,并以纱布,医用胶布固定即可。适用于散剂、 糊剂、泥剂、浸膏剂的腧穴贴敷。
3
二、发展历史
早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用树叶、草茎之类涂敷伤口治疗 与猛兽搏斗所致的外伤而逐渐发现有些植物外敷能减轻 疼痛和止血,甚至可以加速伤口的愈合,这就是中药贴 敷治病的起源。在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 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专著《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用芥 子泥贴敷于百会穴,使局部皮肤发红,来治疗毒蛇咬伤。 当为穴位贴敷疗法的最早记载。
3.简单易学,便于推广 穴位贴敷有许多较简单的药物配伍及制 作,易学易用,不需特殊的医疗和仪器。 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或家属,多可兼学 并用,随学随用。
2021/3/29 星期一
26
四、贴敷疗法的特点
4.取材广泛,价廉药俭 穴位贴敷法所用药物除极少数是名贵药材 外(如麝香),绝大多数为常见中草药, 价格低廉,甚至有一部分来自于生活用品, 如葱、姜、蒜、花椒等。且本法用药量很 少,既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又可节约 大量药材。
2021/3/29 星期一
30
五、禁忌症
3.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 过敏者慎用。 4.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 用。
2021/3/29 星期一
6
二、发展历史
晋唐时期,穴位贴敷疗法已广泛地应用于临 床。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治疟 疾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临发时,以醋和 附子末涂背上”,并收录了大量的外用膏药, 如续断青、丹参膏、雄黄膏、五毒神膏等, 注明了具体的制用方法,其用狂犬脑外敷伤 口治疗狂犬病的方法,实为免疫学之先驱。
19
三、基本操作方法
贴敷方法
1.贴法:将已制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然后外敷胶 布粘贴;或先将药物置于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腧穴 进行粘贴。巴布剂、硬膏剂可直接将巴布剂或是硬膏 中心对准穴位贴牢即可。适用于膏药、巴布剂、丸剂、 饼剂、磁片的腧穴贴敷。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敷在穴位上,外复塑 料薄膜,并以纱布,医用胶布固定即可。适用于散剂、 糊剂、泥剂、浸膏剂的腧穴贴敷。
3
二、发展历史
早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用树叶、草茎之类涂敷伤口治疗 与猛兽搏斗所致的外伤而逐渐发现有些植物外敷能减轻 疼痛和止血,甚至可以加速伤口的愈合,这就是中药贴 敷治病的起源。在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 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专著《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用芥 子泥贴敷于百会穴,使局部皮肤发红,来治疗毒蛇咬伤。 当为穴位贴敷疗法的最早记载。
3.简单易学,便于推广 穴位贴敷有许多较简单的药物配伍及制 作,易学易用,不需特殊的医疗和仪器。 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或家属,多可兼学 并用,随学随用。
2021/3/29 星期一
26
四、贴敷疗法的特点
4.取材广泛,价廉药俭 穴位贴敷法所用药物除极少数是名贵药材 外(如麝香),绝大多数为常见中草药, 价格低廉,甚至有一部分来自于生活用品, 如葱、姜、蒜、花椒等。且本法用药量很 少,既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又可节约 大量药材。
2021/3/29 星期一
30
五、禁忌症
3.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 过敏者慎用。 4.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 用。
2021/3/29 星期一
6
二、发展历史
晋唐时期,穴位贴敷疗法已广泛地应用于临 床。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治疟 疾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临发时,以醋和 附子末涂背上”,并收录了大量的外用膏药, 如续断青、丹参膏、雄黄膏、五毒神膏等, 注明了具体的制用方法,其用狂犬脑外敷伤 口治疗狂犬病的方法,实为免疫学之先驱。
(精品医学)穴位贴敷PPT演示课件
![(精品医学)穴位贴敷PPT演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96e6c334b73f242336c5f2b.png)
.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人体一 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的经皮吸 收,刺激局部经络穴位,激发全身经气, 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其中 采用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穴位引起局 部发泡、甚至化脓,中医称之为“灸疮”, 这种特殊的穴位贴敷方法称为“天灸”、 “自灸”或“发泡疗法”。如果将药物贴 敷于神阙穴,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 防治疾病时,又称定
为了保证药物疗效的发挥,对于所敷之药,无论 是糊剂、膏剂或捣烂的鲜品,均应将其很好地固 定,以防止药物移动或脱落。
固定方法一般可直接用胶布固定,也可先将纱布 或油纸覆盖其上,再用胶布固定。若贴敷在头面 部,外加绷带固定特别重要,还可防止药物掉入 眼内,避免发生意外。目前有专供贴敷穴位的特 制敷料,使用固定都非常方便。如需换药,可用 消毒干棉球蘸温水或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轻轻 揩去粘在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后再敷药。
.
实施穴位贴敷前要详细询问病史,对贴敷 药物过敏者切勿使用本方法。贴敷后应注 意观察皮肤有无过敏、皮疹及糜烂溃破现 象,一旦有不适情况,立即停用。
.
每次贴敷时取穴不宜过多,应少而精,一 般以6~8穴为宜;对一些慢性病的保健调理, 可采用几组穴位轮换交替的使用方法,每 次贴敷一组穴位。同一部位不宜连续贴敷 过久,以免药物刺激太久,造成皮肤溃疡。
.
11药袋
将应用药物粉碎过细筛后,放入布袋,混 以水、醋、酒或其它赋型剂,放笼上蒸热 后,乘热放于贴敷穴位上,冷后更换。
.
12磁片
将磁片制成不同大小,面积应根据保健目 的和穴位的部位而定,使用时,根据需要 贴敷于相应穴位。
.
操作方法
1 穴位选择 穴位贴敷疗法的穴位选择与针灸疗法基本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人体一 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的经皮吸 收,刺激局部经络穴位,激发全身经气, 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其中 采用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穴位引起局 部发泡、甚至化脓,中医称之为“灸疮”, 这种特殊的穴位贴敷方法称为“天灸”、 “自灸”或“发泡疗法”。如果将药物贴 敷于神阙穴,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 防治疾病时,又称定
为了保证药物疗效的发挥,对于所敷之药,无论 是糊剂、膏剂或捣烂的鲜品,均应将其很好地固 定,以防止药物移动或脱落。
固定方法一般可直接用胶布固定,也可先将纱布 或油纸覆盖其上,再用胶布固定。若贴敷在头面 部,外加绷带固定特别重要,还可防止药物掉入 眼内,避免发生意外。目前有专供贴敷穴位的特 制敷料,使用固定都非常方便。如需换药,可用 消毒干棉球蘸温水或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轻轻 揩去粘在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后再敷药。
.
实施穴位贴敷前要详细询问病史,对贴敷 药物过敏者切勿使用本方法。贴敷后应注 意观察皮肤有无过敏、皮疹及糜烂溃破现 象,一旦有不适情况,立即停用。
.
每次贴敷时取穴不宜过多,应少而精,一 般以6~8穴为宜;对一些慢性病的保健调理, 可采用几组穴位轮换交替的使用方法,每 次贴敷一组穴位。同一部位不宜连续贴敷 过久,以免药物刺激太久,造成皮肤溃疡。
.
11药袋
将应用药物粉碎过细筛后,放入布袋,混 以水、醋、酒或其它赋型剂,放笼上蒸热 后,乘热放于贴敷穴位上,冷后更换。
.
12磁片
将磁片制成不同大小,面积应根据保健目 的和穴位的部位而定,使用时,根据需要 贴敷于相应穴位。
.
操作方法
1 穴位选择 穴位贴敷疗法的穴位选择与针灸疗法基本
穴位贴敷法PPT课件
![穴位贴敷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4d0b0ab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7c.png)
未来将在穴位贴敷法的技术和 方法上进行创新和改进,如采 用新型材料、优化贴敷方式等 ,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舒适度 。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随着中医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不断扩大,未来穴位贴敷法将 在国际医学交流中发挥更加重 要的作用,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与交流有助于推动穴位贴敷法 的进一步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药物选择与配方原则
药物选择
根据病情和辨证结果,选择具有相应功效的药物进行贴敷。常用药物包括中药、 西药和中成药等。在选择药物时,应注意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和用法用量 等。
配方原则
在配制贴敷药物时,应遵循君臣佐使的配方原则,合理搭配药物,以达到最佳的 治疗效果。同时,应注意药物的用量和用法,避免过量使用或不当使用导致的不 良反应。
贴敷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
贴敷操作技巧
在贴敷前,应对皮肤进行清洁处理,保持皮肤干燥。贴敷时,应将药物均匀涂抹在胶布上,然后贴于选定的穴位 上。贴敷后,可用手指轻轻按压片刻,以加强刺激作用。
注意事项
贴敷期间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过度活动和出汗。如出现皮肤红肿、瘙痒等过敏现象,应立即停止贴敷 并就医。同时,孕妇、皮肤破损处及过敏体质者禁用此方法。
定义及作用机制
穴位贴敷法定义
穴位贴敷法是一种中医外治法,通过将药物贴敷于特定穴位 ,利用药物的刺激和渗透作用,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疗疾 病的目的。
作用机制
穴位贴敷法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络之气,促进气血运行, 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同时,药物通过皮肤 吸收,直接进入血液循环,避免了口服药物的首过效应和胃 肠道副作用。
04
穴位贴敷法操作规范与安全 防护措施
操作前准备工作
确定贴敷穴位
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贴敷 。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随着中医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不断扩大,未来穴位贴敷法将 在国际医学交流中发挥更加重 要的作用,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与交流有助于推动穴位贴敷法 的进一步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药物选择与配方原则
药物选择
根据病情和辨证结果,选择具有相应功效的药物进行贴敷。常用药物包括中药、 西药和中成药等。在选择药物时,应注意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和用法用量 等。
配方原则
在配制贴敷药物时,应遵循君臣佐使的配方原则,合理搭配药物,以达到最佳的 治疗效果。同时,应注意药物的用量和用法,避免过量使用或不当使用导致的不 良反应。
贴敷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
贴敷操作技巧
在贴敷前,应对皮肤进行清洁处理,保持皮肤干燥。贴敷时,应将药物均匀涂抹在胶布上,然后贴于选定的穴位 上。贴敷后,可用手指轻轻按压片刻,以加强刺激作用。
注意事项
贴敷期间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过度活动和出汗。如出现皮肤红肿、瘙痒等过敏现象,应立即停止贴敷 并就医。同时,孕妇、皮肤破损处及过敏体质者禁用此方法。
定义及作用机制
穴位贴敷法定义
穴位贴敷法是一种中医外治法,通过将药物贴敷于特定穴位 ,利用药物的刺激和渗透作用,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疗疾 病的目的。
作用机制
穴位贴敷法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络之气,促进气血运行, 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同时,药物通过皮肤 吸收,直接进入血液循环,避免了口服药物的首过效应和胃 肠道副作用。
04
穴位贴敷法操作规范与安全 防护措施
操作前准备工作
确定贴敷穴位
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贴敷 。
穴位贴敷治疗PPT课件
![穴位贴敷治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929f3ab767f5acfa0c7cd20.png)
ppt精选版
24
6.本疗法会出现局部皮肤色素沉着、 潮红、微痒、烧灼感、疼痛、轻微 红肿、轻度处水疱等反应,可自然 吸收,无需特殊处理。如贴敷处有 烧灼或针刺样剧痛,发红、起疱, 无法忍受,可提前揭去药物。
ppt精选版
25
7.外敷药物须妥善保管,不宜内 服, 谨防儿童误食中毒。
8.小儿皮肤娇嫩,贴敷时间不宜过长, 一般2-4小时。
4.冬病夏治贴敷从每年夏日的初伏到末 伏,一般每7-10天贴1次,每次贴3-6 小时,连续三年为一疗程。
ppt精选版
12
贴敷疗法的特点
1.作用直接,适应证广
穴位贴敷疗法通过药物直接刺激穴位,并 通过透皮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 其他部位,作用较为直接,其适应证遍及 临床各科,“可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 之不及”,对许多沉疴痼疾常能取得意想 不到的显著功效。
ppt精选版
26
9.贴敷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范围较 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疱、 瘙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 处理、极少数过敏体质者,对某种 药物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应 及时到医院就诊。
ppt精选版
27
10.贴敷部位出现水疱或溃疡者,待 皮肤愈后再行治疗。小的水疱一般 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大 的水疱应以消毒针具刺破,排尽疱 内液体,涂以碘伏等消毒,覆盖消 毒敷料,防止感染。
ppt精选版
28
ppt精选版
29
.敷贴法选药规律(药物组方):
(1)气味俱厚的选药特点
药物多选气味俱厚之品,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 的药物。补法可用血肉有情之品。在此基础上适 当配伍通经走窜、芳香开窍、活血通络之品,以 促进药物吸收,如冰片、麝香、沉香、丁香、檀 香、菖蒲、花椒、白芥子、姜、肉桂等。一则易 透入皮肤起到由外达内之效;二则气味俱厚之品 经皮透入,对穴位局部起到针灸样刺激作用;三 是所含芳香性物质,能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也 即起到皮肤渗透促进剂的作用。
《穴位敷贴疗法》课件
![《穴位敷贴疗法》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abc3c4f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d5.png)
1
单点敷贴法
选择特定的穴位,将药物或贴敷材料粘贴在该穴位上,发挥相应的疗效。
2
多点敷贴法
选择多个相关的穴位进行敷贴,相互协同作用,增强疗效。
3
区域敷贴法
选择局部区域,将药物或贴敷材料敷贴于该区域上,治疗对应的疾病。
穴位敷贴疗法的优势和适用范围
安全有效
穴位敷贴疗法是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安全性高且有效。
个性化
不同的穴位敷贴方法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定制和调整。
广泛适用
穴位敷贴疗法适用于各种疾病和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
穴位敷贴疗法在中医中的地位和发展
传统医学
穴位敷贴疗法是中医中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被广 泛应用于中医的临床实践中。
现代研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穴位敷贴疗法的研究 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和拓展。
穴位敷贴疗法的原理和作用
调整气血
通过刺激穴位,促进气血循环,调整身体的阴阳 平衡状态。
通经活络
刺激特定穴位,促进经络通畅加速血液循环,促 进瘀血的消散。
调整脏腑
通过穴位敷贴疗法,调整脏腑功能,促进身体的 健康和平衡。
常见的穴位敷贴方法
《穴位敷贴疗法》PPT课 件
穴位敷贴疗法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上敷贴药物或贴 敷特殊材料,以起到治疗和调理作用。
穴位敷贴疗法的起源
1 古代智慧
穴位敷贴疗法在中国古代医书中有着丰富的记载,是古代医学智慧的结晶。
2 传承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穴位敷贴疗法被逐渐发展并应用于日常诊疗实践中。
案例分享:穴位敷贴疗法的治疗效果
疼痛缓解
一位患者通过穴位敷贴疗法,成 功缓解了长期的背部疼痛。
贴敷疗法业务学习PPT课件
![贴敷疗法业务学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9719c55f46527d3240ce0bb.png)
绕过胃肠屏障 而直达病灶
口服药物都是通过胃肠吸收而达全身各个部位(不论是有病需要药物的部位 还是无病不需要药物的部位),最后由肝脏解毒、排出。为了达到治病目的, 在为一个部位治病的同时使全身各个部位都受到了药物的毒害,也加重了肝、 肾解排毒负担。与口服药相比较,敷贴疗法用药绕过胃肠屏障而直达病灶, 用药量小,对身体其他部位几乎无毒副作用,肝、肾解排毒负担小。随着透皮 技术、缓释技术在穴位贴敷疗法中的应用,药物作用于病灶更直接、更持久。
敷贴之药物 的作用
•敷贴药物,切近皮肤,彻于肉理,如同内服药物在肠胃内分清别浊, 能将药之气味透过皮肤直到经脉摄于体内,融化于津液之中,具有内 外一贯之妙,随其用药,能祛邪,拔毒气之外出,抑邪气以内消;能 扶正,通营卫,调升降,理阴阳,安五脏,挫折五郁之气,而资化源。 基于以上两点,穴位贴敷疗法可收到穴效、药效的双重效应。
又称粉剂,是将药物研碎成粉末混合拌匀而成。本法制作简便,剂 量可随意增减,药性稳定,储存方便。药物敷贴时,可将药末直接 撒布在普通膏药中间贴于穴位上。粉末接触面较广,易于发挥药效。
散剂
糊剂
糊剂,实际上是散剂的进一步加工。它是将药物研磨成细末后, 用赋形剂(如醋、水、酒、鸡蛋清等)把药粉调和成糊状即成。 糊剂可增强敷贴的粘着力,并能使药物缓慢释放药效,延长药物 作用的时间,缓和药物毒性。糊剂制作方便,但要求现制现用, 搁置时间不可过长。
如冰片、麝香、丁香、薄荷、樟脑、皂角、乳香、没药、花椒、肉桂等。 此类药物具有芳香通络作用,能够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拔病外出。 2)刺激发泡类药物: 如白芥子、斑蝥、生姜、甘旱莲草等。此类药物对皮肤具有一定的刺激作 用,可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能够较好地发挥刺激腧穴作用,以达到调节 经络脏腑功能的效果。
穴位贴敷疗法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课件
![穴位贴敷疗法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a9ec880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c1.png)
穴位贴敷疗法操作规 范及注意事项课件
目录
CONTENTS
• 穴位贴敷疗法简介 • 穴位贴敷疗法操作步骤 • 穴位贴敷疗法临床应用 • 穴位贴敷疗法安全规范 • 穴位贴敷疗法研究与发展趋势
01 穴位贴敷疗法简介
定义与历史
定义
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将药物敷于 人体穴位,通过药物刺激和穴位 刺激相结合的方法,达到治疗疾 病的目的。
过敏反应
如出现过敏反应,应立 即停止贴敷,并就医处
理。
皮肤破损
皮肤破损或感染的部位 不宜进行贴敷。
饮食禁忌
贴敷期间应避免食用辛 辣、刺激性食物,以免
影响疗效。
03 穴位贴敷疗法临床应用
常见病症与适应症
01
02
03
04
感冒、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 疾病
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消化 系统疾病
痛经、月经不调、乳腺增生等 妇科疾病
探讨了穴位贴敷疗法对患者自我保健的意义,包括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识、促进健康等方 面的作用。
对应病症选穴
根据病症选择相应的穴位 ,如感冒可选取大椎、风 门等穴位。
远近配穴
选取离病变部位较远或较 近的穴位进行配伍,以达 到更好的疗效。
局部取穴
针对病变部位附近的穴位 进行贴敷,以缓解症状。
贴敷方法
调制药物
调整药物厚度
将中药材研磨成粉,加入适量的姜汁 、蜂蜜等调制。
根据需要调整药物厚度,以保持药效 持久。
医。
05 穴位贴敷疗法研究与发展 趋势
研究进展与成果
穴位贴敷疗法的历史渊源
梳理了穴位贴敷疗法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在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
穴位贴敷疗法的现代研究
总结了近年来穴位贴敷疗法在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的新进展,包括 药理作用、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目录
CONTENTS
• 穴位贴敷疗法简介 • 穴位贴敷疗法操作步骤 • 穴位贴敷疗法临床应用 • 穴位贴敷疗法安全规范 • 穴位贴敷疗法研究与发展趋势
01 穴位贴敷疗法简介
定义与历史
定义
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将药物敷于 人体穴位,通过药物刺激和穴位 刺激相结合的方法,达到治疗疾 病的目的。
过敏反应
如出现过敏反应,应立 即停止贴敷,并就医处
理。
皮肤破损
皮肤破损或感染的部位 不宜进行贴敷。
饮食禁忌
贴敷期间应避免食用辛 辣、刺激性食物,以免
影响疗效。
03 穴位贴敷疗法临床应用
常见病症与适应症
01
02
03
04
感冒、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 疾病
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消化 系统疾病
痛经、月经不调、乳腺增生等 妇科疾病
探讨了穴位贴敷疗法对患者自我保健的意义,包括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识、促进健康等方 面的作用。
对应病症选穴
根据病症选择相应的穴位 ,如感冒可选取大椎、风 门等穴位。
远近配穴
选取离病变部位较远或较 近的穴位进行配伍,以达 到更好的疗效。
局部取穴
针对病变部位附近的穴位 进行贴敷,以缓解症状。
贴敷方法
调制药物
调整药物厚度
将中药材研磨成粉,加入适量的姜汁 、蜂蜜等调制。
根据需要调整药物厚度,以保持药效 持久。
医。
05 穴位贴敷疗法研究与发展 趋势
研究进展与成果
穴位贴敷疗法的历史渊源
梳理了穴位贴敷疗法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在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
穴位贴敷疗法的现代研究
总结了近年来穴位贴敷疗法在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的新进展,包括 药理作用、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穴位帖敷ppt课件
![穴位帖敷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38aa99eb8f67c1cfad6b8dd.png)
11
(一)、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常用穴位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旁开一横指。
12
神阙穴
13
14
内关: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
15
合谷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 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16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缘
17
(二)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穴位贴敷的药物分类
28
(二)、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失眠
方法:睡前洗净双脚,取吴茱萸5g,用白凡士林或醋 调成圆球状,用透明敷贴贴敷于双侧涌泉穴,次日清 晨取下。7天为1疗程。
29
帖敷流程
30
(二)、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药丸现做现贴,研细末为宜 注意饮食禁忌:治疗期间避免食生冷、辛辣、海鲜 等刺激性食物,避免大量饮酒 ,避免冷水浴 交替使用穴位,避免连续用药 避免头面部、关节、心脏、大血管等部位; 出现过 敏现象,及时停药;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 低过敏胶 带或绷带固定药物。 残留药膏避免用汽油或肥皂擦拭,用清水擦净
26
(二)、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便秘
方法:采用生大黄粉5g,用白凡士林或醋调成十次、点压按揉中脘、天枢、合谷、足三里,3-7天为1疗 程。
27
(二)、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体虚自汗盗汗
方法:取五倍子粉适量(5g),白凡士林或白醋调成糊状, 敷神阙穴透气敷贴固定,每日1次(临睡前敷,次晨取下) 7-10次为1疗程。
等。
21
(二)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穴位贴敷常用药物
单味中药:如大黄、芒硝、五倍子、吴茱萸等 主药(君药):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多为厚味力猛 、有毒之品——白芥子、蒜、细辛、南星、巴豆
(一)、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常用穴位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旁开一横指。
12
神阙穴
13
14
内关: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
15
合谷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 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16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缘
17
(二)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穴位贴敷的药物分类
28
(二)、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失眠
方法:睡前洗净双脚,取吴茱萸5g,用白凡士林或醋 调成圆球状,用透明敷贴贴敷于双侧涌泉穴,次日清 晨取下。7天为1疗程。
29
帖敷流程
30
(二)、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药丸现做现贴,研细末为宜 注意饮食禁忌:治疗期间避免食生冷、辛辣、海鲜 等刺激性食物,避免大量饮酒 ,避免冷水浴 交替使用穴位,避免连续用药 避免头面部、关节、心脏、大血管等部位; 出现过 敏现象,及时停药;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 低过敏胶 带或绷带固定药物。 残留药膏避免用汽油或肥皂擦拭,用清水擦净
26
(二)、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便秘
方法:采用生大黄粉5g,用白凡士林或醋调成十次、点压按揉中脘、天枢、合谷、足三里,3-7天为1疗 程。
27
(二)、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体虚自汗盗汗
方法:取五倍子粉适量(5g),白凡士林或白醋调成糊状, 敷神阙穴透气敷贴固定,每日1次(临睡前敷,次晨取下) 7-10次为1疗程。
等。
21
(二)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穴位贴敷常用药物
单味中药:如大黄、芒硝、五倍子、吴茱萸等 主药(君药):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多为厚味力猛 、有毒之品——白芥子、蒜、细辛、南星、巴豆
穴位贴敷疗法ppt课件
![穴位贴敷疗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7ea97d3c77da26925c5b09f.png)
4
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因药物对胃肠的 刺激而产生的一些不良反应。因此, 本法可以弥补药物内治的不足。除极 少有毒药物外,本法一般无危险性和 毒副作用,较为安全、简便,对于衰 老稚弱者、药入即吐者尤宜。
腧穴敷贴法与现代医学的“透皮 给药系统”有许多相似之处,随着现 代医学“透皮给药系统”研究的不断 深入,中药透皮治疗与经络腧穴相结 合,将为中医外治法开拓广阔的前景。
23
2、咯血
取穴:双侧涌泉。药物:独头蒜1头, 硫磺末6克,肉桂末3克,冰片3克
用法:将大蒜去皮洗净,捣烂成泥膏 状,再加入上药末调匀。敷贴时每次 用10克,分别贴于双侧涌泉穴,用胶 布固定。为防止局部起泡,可先在穴 位处涂擦植物油少许。每次敷贴3~5 小时。每日1次,连续3天为1疗程。
24
3、支气管哮喘
27
(三)注意事项
1.凡用溶剂调敷药物,需随调配随敷 贴,以防蒸发。 2.若用膏药贴敷,在温化膏药时,应 掌握好温度,以免烫伤或贴不住。 3.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无纺布制品 或用绷带固定敷贴药物。
28
4.对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敷贴 穴位不宜过多,敷贴面积不宜过大, 敷贴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泡过大 或发生药物中毒。 5.对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脏病、 肝脏病等的患者,使用药量不宜过 大,敷贴时间不宜过久,并在敷贴 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36
6.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 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 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 7.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 需及时到皮肤科就医。 8.其他谨遵医嘱。
37
38
谢谢!
39
9
(二)药物的制作
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丸剂,一 般都可以熬膏或研末用作腧穴敷贴来治 疗相应疾病。
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因药物对胃肠的 刺激而产生的一些不良反应。因此, 本法可以弥补药物内治的不足。除极 少有毒药物外,本法一般无危险性和 毒副作用,较为安全、简便,对于衰 老稚弱者、药入即吐者尤宜。
腧穴敷贴法与现代医学的“透皮 给药系统”有许多相似之处,随着现 代医学“透皮给药系统”研究的不断 深入,中药透皮治疗与经络腧穴相结 合,将为中医外治法开拓广阔的前景。
23
2、咯血
取穴:双侧涌泉。药物:独头蒜1头, 硫磺末6克,肉桂末3克,冰片3克
用法:将大蒜去皮洗净,捣烂成泥膏 状,再加入上药末调匀。敷贴时每次 用10克,分别贴于双侧涌泉穴,用胶 布固定。为防止局部起泡,可先在穴 位处涂擦植物油少许。每次敷贴3~5 小时。每日1次,连续3天为1疗程。
24
3、支气管哮喘
27
(三)注意事项
1.凡用溶剂调敷药物,需随调配随敷 贴,以防蒸发。 2.若用膏药贴敷,在温化膏药时,应 掌握好温度,以免烫伤或贴不住。 3.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无纺布制品 或用绷带固定敷贴药物。
28
4.对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敷贴 穴位不宜过多,敷贴面积不宜过大, 敷贴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泡过大 或发生药物中毒。 5.对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脏病、 肝脏病等的患者,使用药量不宜过 大,敷贴时间不宜过久,并在敷贴 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36
6.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 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 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 7.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 需及时到皮肤科就医。 8.其他谨遵医嘱。
37
38
谢谢!
39
9
(二)药物的制作
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丸剂,一 般都可以熬膏或研末用作腧穴敷贴来治 疗相应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弊,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不犯上下。
即使在临床应用时出现皮肤过敏或水泡,亦可
及时中止治疗,给予对症处理,症状很快就可
消失,并可继续使用。
三、特点
3.简单易学,便于推广
(穴位)贴敷有许多较简单的药物配伍及制作,易
学易用,不需特殊的医疗和仪器。无论是医生还
是患者或家属,多可兼学并用,随学随用。
三、特点
干性敷法又称穴位贴敷法,是指在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
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选用某些特定药物,用 介质(如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 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
(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
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撒于膏药上, 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
三、特点
1.作用直接,适应证广 (穴位)贴敷疗法通过药物直接刺激穴位,并通过 透皮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作 用较为直接,其适应证遍及临床各科,“可与内治 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对许多沉疴痼疾常能 取得意想不到的显著功效。
三、特点
2.用药安全,诛伐无过
(穴位)贴敷疗法不经胃肠给药,无损伤脾胃之
可直接捣融成饼,大小、重量应根据疾病轻重和贴敷部位而定。
(6)锭剂:将敷贴药物粉碎过筛后,加水及面糊适量,制成锭剂, 晾于,用时以水或醋磨糊,涂布穴位。本剂型多用于慢性病,可 减少配制麻烦,便于随时应用。
五、基本操作方法
辨证选穴用药 1.腧穴选择及配伍: (1)辨证选穴: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论 治选取贴敷的腧穴组方,组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
一、概述
从针灸学角度看穴位贴敷疗法属于灸法的延伸,多选、
用具有刺激性及芳香走窜特性的药物,具有一定的
“发泡疗法”特征。常用于久咳久喘、腹泻、痹证、
喉瘖病、口疮、小儿遗尿等方面的病证。 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外治法的典型代表, 具有方便、效佳、价廉、副作用小等特 点。
二、分类
贴敷疗法分干性敷法和湿性敷法两种。
惧针者,老幼虚弱之体,补泻难施之时,或不肯
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尤为适宜。
四、常用制剂类型
(1)散剂。是穴位敷贴中最基本的剂型。根据辨证选
药配方,将药物碾成极细的粉末,过80-100目细筛, 药末可直接敷在穴位上或用水等溶剂调和成团贴敷, 外敷用纱布、胶布固定,或将药末撒布在普通黑膏药 中间敷贴穴位。
2-4穴。如风寒咳嗽选肺俞、风门等。
(2)辨病选穴、神经节段选穴:根据疾病诊断,选取
患病脏腑相应经络的腧穴;或根据病症所属相应的神
经节段选取腧穴进行贴敷。
五、基本操作方法
(3)局部选穴:选择离病变组织器官最近、最直接的相
应穴位敷贴;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也可
在患病脏腑相应的体表选择腧穴或选用相应的背俞穴。 如胃脘痛选中脘、胃俞等。 (4)远端取穴:根据上下相引的原则,上病下取,下病 取上,如鼻衄、口疮取涌泉,脱肛取百会穴等。
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
二、分类
某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穴位可以引起局部发疱化
脓,又称为“天灸”或“自疚”,现代也称发疱疗法。
若将药物贴敷于神阙穴,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
治疗疾病时,又称敷脐疗法或脐疗。
湿性敷法,简称湿敷法,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
敷于局部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通调腠理、清热解毒、 消肿散节的作用。
物的毒性。再加上赋形剂本身所具有的作用,可提高 疗效。
四、常用制剂类型
(3)膏剂。有硬膏和软膏两种,其制法不同。硬膏是将药 物放入植物油内浸泡l~2日后,加热腑炸,过滤,药油 再加热煎熬至滴水成珠,加入铃粉或广丹收膏,摊贴穴 位。硬膏易于保存且作用持久,用法简便。
软膏是将药物粉碎为末过筛后,加入醋或酒,人锅加热,
五、基本操作方法
2.敷贴法选药规律(药物组方): (1)气味俱厚的选药特点 药物多选气味俱厚之品,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
物。补法可用血肉有情之品。在此基础上适当配伍通经走
窜、芳香开窍、活血通络之品,以促进药物吸收,如冰片、 麝香、沉香、丁香、檀香、菖蒲、花椒、白芥子、姜、肉 桂等。一则易透入皮肤起到由外达内之效;二则气味俱厚 之品经皮透入,对穴位局部起到针灸样刺激作用;三是所 含芳香性物质,能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也即起到皮肤渗 透促进剂的作用。
五、基本操作方法
熬戍膏状,用时摊贴穴位,定时换药。也可将适量药末加
入葱汁、姜汁、蜜、凡士林等调成软膏,摊贴穴位。软膏 渗透性较强,药物作用迅速。有黏着性和扩展性。
四、常用制剂类型
(4)丸剂。是将药物研成细末,以蜜、水或米糊、酒、醋等调和
制成的球形固体剂型。丸剂贴敷通常选择小丸药。丸者缓也,可 使药物缓慢发生作用,药力持久。丸剂便于贮存使用。 (5)饼剂。是将药物粉碎过筛后,加入适量的面粉拌糊,压成饼 状,放笼上蒸30分钟,待稍凉后摊贴穴位。有些药物具有黏腻性,
4.取材广泛,价廉药俭 (穴位)贴敷法所用药物除极少数是名贵药材外(如 麝香),绝大多数为常见中草药,价格低廉,甚 至有一部分来自于生活用品,如葱、姜、蒜、花
椒等。且本法用药量很少,既能减轻患者的经济
负担,又可节约大量药材。
三、特点
5.疗效确切,无创无痛 穴位贴敷疗法集针灸和药物治疗之所长,所用药 方配伍组成多来自于临床经验,经过了漫长岁月 和历史的验证,疗效显著,且无创伤无痛苦,对
散剂制法简便。剂量可以较高,储存方便。自于药物粉碎后,接
触面较大,刺激性增强,故易于发搏作用,疗效迅速。
四、常用制剂类型
(2)糊剂。是指将散剂加入赋形剂,如酒、醋、姜汁、
鸡蛋清等调成糊状敷涂在穴位上。外盖消毒纱布,胶
布固定。糊剂可使药物缓慢释放,延长药效,缓和药
贴敷疗法
一、概述
贴敷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应用中草药制剂, 施于皮肤、孔窍、俞穴及病变局部等部位的治病方法,属 于中药外治法。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 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
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
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 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 史。
即使在临床应用时出现皮肤过敏或水泡,亦可
及时中止治疗,给予对症处理,症状很快就可
消失,并可继续使用。
三、特点
3.简单易学,便于推广
(穴位)贴敷有许多较简单的药物配伍及制作,易
学易用,不需特殊的医疗和仪器。无论是医生还
是患者或家属,多可兼学并用,随学随用。
三、特点
干性敷法又称穴位贴敷法,是指在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
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选用某些特定药物,用 介质(如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 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
(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
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撒于膏药上, 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
三、特点
1.作用直接,适应证广 (穴位)贴敷疗法通过药物直接刺激穴位,并通过 透皮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作 用较为直接,其适应证遍及临床各科,“可与内治 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对许多沉疴痼疾常能 取得意想不到的显著功效。
三、特点
2.用药安全,诛伐无过
(穴位)贴敷疗法不经胃肠给药,无损伤脾胃之
可直接捣融成饼,大小、重量应根据疾病轻重和贴敷部位而定。
(6)锭剂:将敷贴药物粉碎过筛后,加水及面糊适量,制成锭剂, 晾于,用时以水或醋磨糊,涂布穴位。本剂型多用于慢性病,可 减少配制麻烦,便于随时应用。
五、基本操作方法
辨证选穴用药 1.腧穴选择及配伍: (1)辨证选穴: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论 治选取贴敷的腧穴组方,组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
一、概述
从针灸学角度看穴位贴敷疗法属于灸法的延伸,多选、
用具有刺激性及芳香走窜特性的药物,具有一定的
“发泡疗法”特征。常用于久咳久喘、腹泻、痹证、
喉瘖病、口疮、小儿遗尿等方面的病证。 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外治法的典型代表, 具有方便、效佳、价廉、副作用小等特 点。
二、分类
贴敷疗法分干性敷法和湿性敷法两种。
惧针者,老幼虚弱之体,补泻难施之时,或不肯
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尤为适宜。
四、常用制剂类型
(1)散剂。是穴位敷贴中最基本的剂型。根据辨证选
药配方,将药物碾成极细的粉末,过80-100目细筛, 药末可直接敷在穴位上或用水等溶剂调和成团贴敷, 外敷用纱布、胶布固定,或将药末撒布在普通黑膏药 中间敷贴穴位。
2-4穴。如风寒咳嗽选肺俞、风门等。
(2)辨病选穴、神经节段选穴:根据疾病诊断,选取
患病脏腑相应经络的腧穴;或根据病症所属相应的神
经节段选取腧穴进行贴敷。
五、基本操作方法
(3)局部选穴:选择离病变组织器官最近、最直接的相
应穴位敷贴;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也可
在患病脏腑相应的体表选择腧穴或选用相应的背俞穴。 如胃脘痛选中脘、胃俞等。 (4)远端取穴:根据上下相引的原则,上病下取,下病 取上,如鼻衄、口疮取涌泉,脱肛取百会穴等。
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
二、分类
某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穴位可以引起局部发疱化
脓,又称为“天灸”或“自疚”,现代也称发疱疗法。
若将药物贴敷于神阙穴,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
治疗疾病时,又称敷脐疗法或脐疗。
湿性敷法,简称湿敷法,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
敷于局部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通调腠理、清热解毒、 消肿散节的作用。
物的毒性。再加上赋形剂本身所具有的作用,可提高 疗效。
四、常用制剂类型
(3)膏剂。有硬膏和软膏两种,其制法不同。硬膏是将药 物放入植物油内浸泡l~2日后,加热腑炸,过滤,药油 再加热煎熬至滴水成珠,加入铃粉或广丹收膏,摊贴穴 位。硬膏易于保存且作用持久,用法简便。
软膏是将药物粉碎为末过筛后,加入醋或酒,人锅加热,
五、基本操作方法
2.敷贴法选药规律(药物组方): (1)气味俱厚的选药特点 药物多选气味俱厚之品,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
物。补法可用血肉有情之品。在此基础上适当配伍通经走
窜、芳香开窍、活血通络之品,以促进药物吸收,如冰片、 麝香、沉香、丁香、檀香、菖蒲、花椒、白芥子、姜、肉 桂等。一则易透入皮肤起到由外达内之效;二则气味俱厚 之品经皮透入,对穴位局部起到针灸样刺激作用;三是所 含芳香性物质,能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也即起到皮肤渗 透促进剂的作用。
五、基本操作方法
熬戍膏状,用时摊贴穴位,定时换药。也可将适量药末加
入葱汁、姜汁、蜜、凡士林等调成软膏,摊贴穴位。软膏 渗透性较强,药物作用迅速。有黏着性和扩展性。
四、常用制剂类型
(4)丸剂。是将药物研成细末,以蜜、水或米糊、酒、醋等调和
制成的球形固体剂型。丸剂贴敷通常选择小丸药。丸者缓也,可 使药物缓慢发生作用,药力持久。丸剂便于贮存使用。 (5)饼剂。是将药物粉碎过筛后,加入适量的面粉拌糊,压成饼 状,放笼上蒸30分钟,待稍凉后摊贴穴位。有些药物具有黏腻性,
4.取材广泛,价廉药俭 (穴位)贴敷法所用药物除极少数是名贵药材外(如 麝香),绝大多数为常见中草药,价格低廉,甚 至有一部分来自于生活用品,如葱、姜、蒜、花
椒等。且本法用药量很少,既能减轻患者的经济
负担,又可节约大量药材。
三、特点
5.疗效确切,无创无痛 穴位贴敷疗法集针灸和药物治疗之所长,所用药 方配伍组成多来自于临床经验,经过了漫长岁月 和历史的验证,疗效显著,且无创伤无痛苦,对
散剂制法简便。剂量可以较高,储存方便。自于药物粉碎后,接
触面较大,刺激性增强,故易于发搏作用,疗效迅速。
四、常用制剂类型
(2)糊剂。是指将散剂加入赋形剂,如酒、醋、姜汁、
鸡蛋清等调成糊状敷涂在穴位上。外盖消毒纱布,胶
布固定。糊剂可使药物缓慢释放,延长药效,缓和药
贴敷疗法
一、概述
贴敷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应用中草药制剂, 施于皮肤、孔窍、俞穴及病变局部等部位的治病方法,属 于中药外治法。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 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
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
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 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 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