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概论(总结帖)

合集下载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三章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三章知识点整理

目录第三章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 (3)第一节网站传播:大众传播的延续 (3)1.网站传播的主体及其目标 (3)2.网站传播的特点 (3)第二节论坛:“古老”、封闭的社会化媒体 (4)1.网络论坛的形式 (4)2.网络论坛的作用 (4)3.网络论坛的成员关系 (6)第三节即时通信:基于关系网络的点对点传播 (6)1.即时通信传播的功能 (6)2.即时通信传播的特点 (7)3.即时通信中的关系网络与公共传播 (7)4.即时通信传播的社会影响 (8)第四节博客:以个体为中心的社会化舞台会化舞台 (9)1.博客的社会意义 (9)2.博客的传播结构 (10)3.博客的传播特点 (10)4.博客用户的使用与满足 (11)5.后博客时代的博客价值 (11)第五节维基:协作式知识生产系统 (11)1.维基及其传播的基本特点 (11)2.维基用户的使用与满足 (12)3.维基的主要应用方向 (12)第六节SNS:小世界的映射 (13)1.SNS的基本含义 (13)2.SNS的传播结构 (13)3.SNS的传播特点 (14)4.SNS个体用户的使用与满足 (14)第七节微博:大众传播的社交化 (15)1.微博的社会意义 (15)2.微博的传播结构 (16)3.博客的传播特点 (16)4.微博的传播特点 (16)5.微博个体用户的需求 (17)第八节微信:三个层级传播的贯通 (18)1.微信平台的主要价值 (18)2.微信朋友圈及其影响 (19)3.微信群及其影响 (20)4.微信公众平台及其传播特点 (21)第九节APP传播:垂直内容的移动化包装 (21)1.APP兴起的技术基础 (21)2.APP及其传播特点 (21)第十节移动视频直播:在场、表演与陪伴 (22)1.新闻事件的网络直播:从现场到在场 (22)2.社交互动性直播:“表演”“在场感”及“陪伴” (23)第三章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第一节网站传播:大众传播的延续1.网站传播的主体及其目标网站传播的主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ISP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意为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指向用户提供互联网接口与相关服务的机构。

网络传播概论-最终版本

网络传播概论-最终版本

网络传播概论名词解释:1、信息图表:将信息数据等可视化的一种方式。

(含图表、图解、图形、表格、地图、列表)。

(新闻信息图表:它是那些具有新闻价值或者可以传达、解释新闻信息的图表,其特点是形象性与直观性。

)2、网络新闻专题:以网络为平台,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对特定的主题或事件进行组合或连续报道的形式。

3、社会化媒体营销:是指运用各种社会媒体平台和手段开展的品牌营销、产品销售、客户服务、企业公关等活动。

4、网络论坛:通常是指以各种话题讨论为主的BBS。

它是利用网络手段所开展的一种多对多的交流方式,是网民意见表达的主要渠道,也是网民评论的主要栖息地。

5、语义网:就是能够根据语义进行判断的网络。

也可以说,语义网是一种能理解人类语言的智能网络,它不但能够理解人类的语言,而且还可以使人与电脑之间的交流变得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样轻松。

6、微博:也称为微博客,它是一种基于社交关系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

用户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终端,在微博平台上发表简短的消息,这些消息可以即时地传送给关注自己的那些对象。

尽管它常常被拿来与博客相比,但微博不是博客的一种简单延伸,它把即时通信、SNS和博客等的特点结合起来,从而在人际交流与公共信息传播方面形成了综合优势。

7、网络社会:网络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结构,这一社会结构源于社会组织,社会变化以及由数字信息和通信技术所构成的一个技术模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百度)从微观来看,该“网络社会”是从原现实社会中分化出来的比特世界与原子世界分离与统一的新的现实社会。

从宏观视之,它是由人们的交往实践主体与主体通过网络这一中介客体构成的一个相互交错或平行的交往大系统,是现代世界交往、互动联系的媒介,是交往实践全球化的共在结构。

8、网络营销:指借助于互联网络、电脑通信技术和数字交互式媒体,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

9、媒介素养:是指媒介受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了信息传递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为我们深入理解这一领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理论框架。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梳理其中的关键知识点。

一、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网络传播是指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的传播活动。

它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化、交互性、全球性等特点。

与传统传播方式相比,网络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信息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广泛的范围传播。

二、网络传播的技术基础(一)计算机网络技术包括 TCP/IP 协议、网络拓扑结构、路由器和交换机等设备的工作原理。

这些技术是构建网络通信的基石,确保了数据的准确传输和网络的稳定运行。

(二)多媒体技术涵盖了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的处理和编码技术。

使得网络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满足了用户对于多样化信息的需求。

(三)移动互联网技术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移动互联网技术如4G、5G 网络,以及移动应用开发平台,为网络传播带来了更大的便利性和灵活性,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和传播信息。

三、网络传播的类型(一)网站传播各类网站是网络传播的重要平台,包括新闻网站、电子商务网站、社交媒体网站等。

网站通过页面设计、内容组织和更新,吸引用户访问和互动。

(二)社交媒体传播如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可以创建个人账号,发布动态、分享观点、与朋友和关注者进行交流互动。

社交媒体的传播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强的特点。

(三)电子邮件传播虽然在即时通讯工具兴起后有所式微,但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正式沟通和信息传递方式。

(四)搜索引擎传播用户通过输入关键词,搜索引擎能够快速检索并呈现相关的网页和信息,帮助用户获取所需内容。

四、网络传播的受众(一)受众的特征网络受众具有自主性、个性化、参与性等特点。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信息,并且能够积极参与信息的生产和传播。

(二)受众的行为包括信息搜索、浏览、评论、分享等。

【工作总结范文】网络传播小结2篇

【工作总结范文】网络传播小结2篇

网络传播小结2篇近两月,因为家庭购车原因,经常在国内外各大汽车相比国外、甚至港台,国内论坛理性探讨的少,情绪发言的多;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士少,完全外行的多;懂礼貌的少,谩骂攻击的多;就车论车的少,水贴多;等等(请大家补充)。

这种情况,个人分析有以下原因,不对之处,请指正。

如要来骂人,请另开一贴,专门奉陪。

1.由于国内缺乏类似美国《消费者报告》、jd power这样的权威、专业且较为客观公正的媒体,消费者转而求助网络,车商顺势而为,将网络传播作为营销的重要手段,2. 网络传播的手法,无外乎是对“谎言重复1000遍就变成真理”宣传理论的应用。

每天都听到有人说好或者说坏,很多人就会真的以为好或坏。

最后连从未摸过方向盘的人都说:“日本车铁皮薄、不安全”、“德车用料足、皮实、安全”、“美国只有穷人才开日本车”、“韩国人从不开日本车”、“turbo技术先进,tsi是发动机的发展方向”、“韩车品质差”等等,如果我是网络公关经理,我会对我的团队说:教育一代中国人,控制他们的消费偏好!3. 善于利用民族主义情绪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这个问题不想多说,19世纪开始泛滥的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给人类带来了太多灾难。

搞笑的是,已有国内车商将自己的新车型命为“爱国型”。

4. 对自己偏好的品牌的过于迷恋,从而失去了更多的选择。

听不得别人讲“大众”或是“丰田”的不是。

事实上,vw和toyota都不会因为你的爱而给你打折,钱是自己的,要对得起自己挣来的money。

5.冒充车主、技术人员、销售人员发表看似客观的评论。

这种做法极具迷惑性。

6. 国人社会心理非理性情绪的普遍蔓延,网络受灾尤重,如起哄、谩骂等。

我不知道原因是什么。

先写这些,对于汽车,我只相信一点“路遥知马力”,时间会证明一切,也许再过二十年,我们大多数人才会懂得什么是汽车,什么是好的汽车。

网络传播小结(2):1.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围绕网络短信的兴起也出现不少问题,一些内容低俗不堪的网络短信和新的恶作剧方式随之产生。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总而而言言之,Web2.0是以人人为中心心,而而不不是以内容为中心心。它是一一种用用户参与的架构,这既指网网 站内容建设,也指网网络的整体“生生态系统”的建设。
Web2.0的应用用,是一一种社会纽带4,是个体吸纳与整合社会能量量的接收器器,同时也是个体能量量放 大大为社会能量量的转换器器。
伴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自自媒体、UGC、公⺠民新闻5和社会化媒体的概念也应运而而生生。
自自媒体(We Media)指在网网络技术(特别是Web2.0技术)环境下,不不从属于专业媒体的个体 或组织通过各种网网络手手段进行行行自自主的信息传播的新形式。自自媒体是私人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自主 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子化的手手段,向不不特定的大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人传递规范性及非非规范 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微博、微信订阅号都是其中的一一种方方式。
3 社会化搜索是通过搜索形成一一个有共同爱好的人人际圈子子,又又通过搜索每个人人的爱好和收藏为用用户提供一一个更更 为准确的信息。社会化搜索引擎通常都具备元搜索、收藏、圈子子等功能,来满足足他们最终达到一一个全社会知识 共享的概念。其思路路是通过整合用用户力力力量量,来补充机器器搜索的不不足足,我们常说的“人人肉肉搜索”也可以被看做一一种 社会化搜索。而而社会化搜索引擎主要指基于人人们的社交网网络,针对社会化媒体中用用户生生产的内容进行行行搜索的技 术。
互联网网上的所有信息相互连接,变成了了一一个统一一的内容网网络。WWW的普及,使得”Web网网络“成 为互联网网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于是⻔门户网网站和搜索引擎2应运而而生生。
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发展,“社会化搜索”3和“社会化搜索引擎”的提法也开始出现。
3、人人与人人的连接:Web2.0与社会化媒体兴盛 2004年年以来,互联网网开始了了新一一轮的变革革,而而这样一一个变革革的核心心特征是调动用用户参与的 Web2.0。

网络传播概论

网络传播概论

网络传播概论第一章网络应用基础一、网络基本概念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软件服务系统看:①网络通信系统;②网络操作系统;③网络应用系统;提供主要服务:①文件服务;②打印服务;③电子邮件服务;④信息发布服务2.计算机网络分类①广域网和局域网;②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3.网络协议开发系统互联(OSI)参考模型:①物理层;②数据链接层;③网络层;④传输层;⑤会话层;⑥表示层;⑦应用层TCP/IP协议:应用层(⑤⑥⑦);传送层;网际层;物理网络接口4.网络互联技术常用设备:①中继器:在物理层上实现局域网网段互联;②网桥:工作在数据链接层,用来链接相似类型的局域网;③路由器:实现网络层服务,可用于LAN和LAN或WAN和LAN之间互联;④网关:在传输层以上的层次实现网络互联的设备,基本用于实现不同网络协议之间的转换。

二、互联网的发展1.互联网的起源1969 阿帕网(ARPAnet)1983 TCP/IP (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成为互联网络上标准协议同年,分为ARPAnet(用于进一步研究)和MILnet(用于军事通信)。

1990/7 ARPAnet退役,NSFnet成为互联网主干网互联网发展迅速原因:①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网络互联技术和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②促进信息共享作为普遍用户的需求,成为一股强大的驱动力量③互联网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非常开放的策略,对开发者和用户都不施加不必要的限制。

④互联网在为人们提供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设施的同时,还为广大用户提供了非常简单的访问手段。

⑤互联网为平台的各种服务的开放让其日益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2.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①中国迈向互联网时代的第一步1986 和德国合作启动了名为CANET的国际联网项目1987.9月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建成我国第一个电子邮件节点1988.2月清华大学校园和加拿大UBC大学相连,开通了电子邮件应用。

1990.10月注册了我国的顶级域名CN1994.5月15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设立了国内第一个Web(万维网)服务器。

网络传播概论知识点总结

网络传播概论知识点总结

网络传播概论知识点总结一、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1. 网络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网络传播是指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和其他数字化技术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活动。

网络传播具有即时性、全球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等特点,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

2. 网络传播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网络传播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ARPANET,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传播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3. 网络传播的影响和作用网络传播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同时也带来了信息泛滥和网络安全等问题。

二、网络传播的基本理论1. 信息传播理论信息传播理论研究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包括信息的产生、传播和接受等环节,是网络传播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

2. 传播学理论传播学理论是研究传播现象的学科,主要包括传播过程、传播效果和传播媒介等方面,对网络传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媒介效应理论媒介效应理论主要研究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包括信息传递、态度和行为的改变等,对网络传播的影响和作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网络传播的主要形式和特点1. 网络媒体网络媒体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包括门户网站、社交媒体、博客、微博等形式,它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和全球性等特点。

2. 网络社交网络社交是指利用互联网进行社交活动,包括社交平台、社交应用等,它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改变了传统社交方式。

3. 网络广告网络广告是指利用互联网进行商品和服务的宣传和推广,它具有精准定位、互动性和成本效益等优势,成为主流的广告形式。

四、网络传播的影响因素1. 技术因素网络传播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包括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它们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推动了网络传播的发展。

2.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对网络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广告投入、市场需求、盈利模式等,它们决定了网络传播的商业化程度和发展方向。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九章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九章知识点整理

目录第九章网络传播的效果 (2)第一节网络传播效果的含义 (2)1.网络传播效果的表现方式 (2)2.网络传播效果形成的复杂性 (3)第二节网络传播与“议程设置 (3)1.“议程设置”与“议程融合”理论 (3)2.网络中是否存在议程设置 (4)3.网络议程设置的特点 (4)4.网络“议程设置”的基础作用机 (5)第三节网络传播与“沉默的螺旋” (6)1.“沉默的螺旋”假说简介 (6)2.网络中是否存在“沉默的螺旋” (6)3.网络中“沉默的螺旋”的形成机制 (7)第九章网络传播的效果第一节网络传播效果的含义1.网络传播效果的表现方式(1)传播效应与作用效果A. 传播效应传播效应,衡量的是特定对象的传播范围与影响面。

仅看单一传播对象时,网络传播的效应包括放大、削弱、催化和裂变等。

a) 放大效应网络传播可能将一件小事或一个小话题的影响不断放大,最后在整个网络甚至是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b) 削弱效应有些对象本来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面,但网络可能对它产生一种削弱效应。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通常说明媒体的选择判断与网络受众的选择判断发生了偏离。

c) 催化效应在网络传播中,它不仅意味着广泛的传播面,同时意味着事物的属性在人们眼中会发生变化。

d) 裂变效应一个话题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被分解,衍生出大量新的话题,从而产生强大的传播能量。

对于多个传播对象,网络传播的效应常常体现为两种,即聚变效应和正反馈效应。

a) 聚变效应网络传播可以将一些弱小的话题或声音聚集起来,将它们汇聚成一种强大的声音。

通过这一过程,每一个弱小的声音的能量会发生本质上的改变。

b) 正反馈效应当几个对象同时传播时,网络传播会产生一种使强者更强、使弱者更弱的正反馈效应。

B. 作用效果传播效应,只是反映了传播活动本身是否引起关注。

作用效果,则是指所传播的事物在受众那端引起的反应。

作用效果包括以下几种。

a) 引起受众注意的程度在网络中,这种注意程度可以通过页面访问量、点击率、转发量等来衡量。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十章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十章知识点整理

目录第十章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 (1)第一节网络与舆情、舆论 (1)第二节网络文化及其影响 (3)第三节网络技术与“数字鸿沟” (7)第四节网络时代的媒介素养 (9)第十章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第一节网络与舆情、舆论1.舆情与舆论的关系(1)舆情的概念舆情,通俗地讲就是社情民意,即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社会公众对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是群体性的思想、心理、情绪、意志和要求的综合反映。

(2)舆论的概念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公众意见。

(3)二者的关系舆论是舆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舆情在某一方面的集中表现。

而舆情不仅包含公开的舆论,也包含一些隐含的公众态度与情绪等。

舆论总是在一定的舆情的背景下产生的,但反过来,舆情并不一定通过舆论表现出来。

2.网络中舆情、舆论的表现与传播途径网络中的舆情是通过网络传播中的各种信息体现出来的。

从“信息”这个角度来看,舆情可以在事实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这两种信息中得到体现。

(1)事实性信息是对事实的描述,信息发布者的主观意见没有直接呈现出来。

(2)意见性信息则是主观意见的直接表达。

(3)了解网络中的舆情,不仅应该注意在各种渠道中表现出来的意见性信息,还要关注那些事实性信息中所隐含的意见与情绪。

3.网络舆论的产生及发展规律(1)网络中舆论的形成A. 网络舆论形成的起点——导火索事件引起关注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是以某些具体的对象为依托的。

媒体的报道往往是引发网络舆论的直接动因。

另外,一些信息通过社会化媒体渠道发布,也可能引起舆论热潮。

B. 网络舆论形成的中间环节——讨论的扩散讨论扩散的过程,是事实与意见的共同传播过程。

事实的传播与意见的传播绝非泾渭分明,传播什么事实、如何传播事实本身就表明了一种意见。

而很多时候,网民在传播事实时,也直接加入了自己的评价。

C. 网络舆论的最终达成——意见的整合舆论最终达成的标志是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的产生。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一、网络传播的概念和特点网络传播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分享的一种形式。

其特点包括:全球性、即时性、互动性、多样性和社交性。

1. 全球性:网络传播突破了时空限制,使信息能够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2. 即时性:网络传播实时传递信息,使人们能够及时获取最新的消息和资讯。

3. 互动性:网络传播提供了双向交流和互动的平台,使信息接收者也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

4. 多样性:网络传播形式多样,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可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5. 社交性:网络传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和社交,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进行信息分享和交流。

二、网络传播的主要内容和形式网络传播的内容包括新闻、娱乐、教育、商业等多个领域。

在形式上,网络传播主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

1. 新闻传播:网络新闻传播成为重要的新闻报道媒介,通过新闻网站、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进行即时报道。

2. 娱乐传播:网络娱乐内容包括电影、电视剧、音乐、游戏等,通过在线视频网站、音乐平台、游戏平台等进行传播。

3. 教育传播:网络教育成为重要的教育传播途径,包括在线教育平台、远程教育等形式。

4. 商业传播:网络商业传播涉及电子商务、网络广告等领域,在线购物、电子支付等成为主要形式。

三、网络传播的影响和挑战网络传播对社会生活和传媒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1. 信息获取与选择:网络传播扩大了信息获取的途径,但也增加了信息量和真实性的挑战,人们需要辨别信息真伪和选择可信信息。

2. 社交网络影响:网络传播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但也可能导致信息泛滥、网络暴力和个人隐私泄露等问题。

3. 媒体生态变革:网络传播改变了传媒行业的格局,传统媒体面临转型和挑战,需要适应网络传播的形式和需求。

4. 网络安全威胁:网络传播面临网络攻击、个人信息泄露等安全威胁,需要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和保护机制。

网络传播概论读后感

网络传播概论读后感

网络传播概论读后感第一篇:网络传播概论读后感网络传播概论读后感简介摘要:大学新闻专业网络传播教材《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杜骏飞主编。

全书涵盖绪论共四个单元、十六章内容,以信息时代与网络传播为绪论,再从发展历程,技术原理,方式功能,特征,信息资源管理,受众分析,理论革新,领域应用,政治、伦理、法律形态,新闻发展出版,广告发展,艺术娱乐及网络社区发展等方面出发,概述了相关网络传播学知识。

给予读者对网络传播学的整体概念性思考和基础常识梳理。

笔者作为网络传播学专业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有所涉猎,但并没有达到登堂入室的地步,所以对于相关观点的认知与感受可能与社会实际不符,望读者见谅,愿接受批评与建议。

一、文伐融于全球传播与国际传播便是战争尽管《六韬》作为战国时期黄老道家典籍,是一本对儒道法兵各家兼收并蓄的交谈体文书。

但其中蕴含的治国安邦,内圣外王之道却值得我们深思。

笔者就该书兵家相关观点认为,文化竞争成为现代国家核心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文伐已然是当今世界国家战争形式之一。

在传播学领域中,认为国际传播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跨越民族国家界限的国际信息传播及过程。

而不同文化的接触不仅仅是融合,在一定主观性带动下,对立批判为文化竞争提供目标。

全球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扩大和发展,包括传统的国际传播的各个领域又涵盖新的领域。

就《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第九章网络传播的政治形态第二节互联网与国家安全中所言,从国家安全和秩序的角度看,互联网出呈现信息自由越境流动挑战意识形态合法性特征。

基于此,就形成了一种(合法)组织为了安全利用媒介控制个人的手段。

而这种手段正是利用卢因的“把关人”理论的体现。

媒介作为信息交换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受者所接受的信息必然经过传者的筛选与取舍,带有其主观意图。

因此,在文伐融于全球传播与国际传播便是战争的情况下,国家在网络信息,舆论控制上会更加注重。

二、网络传播下的网络舆论与乌合之众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网络中的群体传播越发成为舆论形成的发源地。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本篇文章主要对《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一书中的知识点进行整理,涉及到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网络社交与群体互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网络营销等方面。

一、基本概念1. 网络传播:指利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共享,实现人们之间的文化、政治、经济与社会交流的过程。

2. 网络化社会:指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全面、大规模、持续地变成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不可逆转的。

3. 媒介:指传播或传递信息的工具或途径,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例如书、报、电视、广播等。

4. 新媒体:指使用计算机技术作为媒介的传媒形式,例如互联网、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

5. 平台:指提供网络传播服务的基础设施,用于用户之间交换信息和进行互动。

6. 消费者生成内容(UGC):指消费者利用网络途径自主创作或发布的各种内容,如照片、视频、音频等。

7. 微博:指一种基于微型博客的社交媒体网络平台,通过用户发布短小的消息实现信息共享。

8. 社交媒体: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网络技术连接和交流的人们谋求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多样性、共识和身份的社交化趋势。

9. 互联网思维:指以开放、共享、创新的态度,基于多元化的信息、多级的沟通、自由的访问和自主的交互,通过互联网与网络技术进行全面协作、开放创新和全球化交流的新型思维方式。

二、网络社交与群体互动1. 社交网络:指基于互联网的社交平台,通过分析用户信息和网络行为,形成人际关系网络,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活动。

2. 社交媒体: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网络技术连接和交流的人们谋求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多样性、共识和身份的社交化趋势。

3. 群体互动:指利用网络和通信技术,实现多人之间的交互和协作,提高交互效率和质量,同时也增强了参与感和主动性。

4. 社交媒体营销:指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市场推广、品牌宣传、产品销售和消费者服务等活动。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五章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五章知识点整理

目录第五章网络中的用户 (1)第一节用户在网络中的生存特点 (1)1.数据化生存 (1)2.表演化生存 (2)3.节点化生存 (3)4.并发性生存 (4)第二节网络用户的需求 (4)1.关系需求 (4)2.内容需求 (5)3.服务需求 (5)第三节作为信息消费者的网络用户 (6)1.“个性化”与“社会化”并存的用户 (6)2.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的网络用户 (6)第四节作为新闻生产者的网络用户 (7)1.网络用户参与新闻生产的方式 (7)2.网络用户参与新闻生产的特点 (7)第五节用户的群体互动及其影响 (8)1.网络群体互动中的心理机制 (8)2.群体互动带来的人群分化 (9)3.“群氓的智慧”还是“群体性迷失”? (9)第五章网络中的用户第一节用户在网络中的生存特点1.数据化生存(1)数据是个体思想与见解的记录,也是个体行为、活动的形态,数据成了个体的映射与化身。

(2)数据在记录个人行为的同时也记录了很多社会场景、社会活动,并传达出背后的社会情绪,与大众传媒的记录形成一种补充印证的关系。

媒介组织根据用户生产的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完成符合用户个性化的精准推送。

同时,这样的数据化也会使个体暴露在更多的风险中。

(3)个体数据的类型A. 从个体对数据的控制关系来看a) 个体被动产生的数据内容,例如注册信息等;b) 个体主动生产的数据内容,例如微博等用户创造数据;c) 介于主动和被动之间的数据,例如穿戴设备数据等。

B. 内容型数据和活动型数据a) 内容型数据:用户行动的目的就是生产出直接在网络中发布的内容;b) 活动型数据:不是用户有意识生产的内容,而是用户活动的附属产物,是对行为的重要记录,甚至是研究用户个性的重要依据。

2.表演化生存(1)“表演”:社会互动的基本策略在网络中的人际互动中,人们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表演”成分。

头像、昵称、交流手段、自我披露程度等,都是表演的策略。

表演不仅存在于人际互动中,在网络的群体互动和其他各种平台上,表演也是用户的一种常态。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目录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2)第一节计算机网络 (2)第二节连接的演进 (3)第三节自进化:网络媒体的演变 (5)第四节大变局:网络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变革 (7)第五节重定向互联网的未来走向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9)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第一节计算机网络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1)硬件A. 若干台计算机;B. 相关的通信设备;C. 有线或无线通信线路。

(2)软件A. 网络通信系统实现节点间的数据通信,是网络技术的核心和基础。

B. 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用户与计算机网络之间的接口,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系统。

C. 网络应用系统根据应用要求而开发的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种应用。

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广域网和局域网A. 局域网通信范围在几公里以内,传输速率相对较高。

主要用来构造单位的内部网。

B. 广域网通信范围在几十公里以上,甚至可达到几万公里。

传输速率相对局域网来说较低。

主要是公用数据通信网。

(2)有线网路和无线网络A. 有线网络各个计算机之间必须用一定的介质来连接。

B. 无线网络采用视线介质(无线介质)进行数据传输。

3.网络协议(1)协议(Protocol)是计算机网络中为实现实体(各种应用程序、文件传送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及终端等之间的通信所制定的规则的集合。

(2)现在所用的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一套协议的集合,用于定义设备连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

通俗地说,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证数据安全、正确地传送到目的地,而IP负责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

(3)IP地址分为两类:A. 一类是静态地址,即电脑的IP地址是固定不变的,在网上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器一定要采用静态地址;B. 一类是动态地址,就是每一次登录后的地址都可能不一样,例如我们家庭中电脑上网,通常都是被分配动态地址。

4.网络互联技术(1)常见的网络互联设备:中继器、网桥、路由器、网关。

网络传播概论课总结(4篇)

网络传播概论课总结(4篇)

网络传播概论课总结第1篇①公共信息获取②微博传播信息时效性强且内容丰富,无中介到达微博用户;再者信息与意见并行传播,用户得到额外收获。

③自我表达与记录④微博为人们的形象塑造提供了不同的手段,更有利于展示人的多面性。

⑤社会关系与社会资本⑥微博用户以个人为中心,通过“关注”与“被关注”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并从中获得自己想要的如名声一类的社会资本。

⑦信息与知识的积累、归档⑧微博对部分用户来说就是“图书馆”或“百科全书”,用户分享、收藏的许多信息成为重要的资料库或知识库。

网络传播概论课总结第2篇说实话,网络传播发展到现在,并没有任何一个教授或者学者以一个真正「学科」的角度来定义和综述它,因为「网络传播」还不是一个学科,或者说它还没有发展出一个学科所应当具有的「完善的理论架构」和「系统的学科研究」。

那「网络传播」是什么?是在一个普通的清晨醒来,我在朋友圈刷到许多熟悉或者不熟悉的人转发一篇名为「Help」的推文,讲述了离我们不远处的一个城市,正在发生的难以想象的真实事件;是在一个普通的深夜,我在微博上看到几万普通人都在转发一个女孩子在物业那里努力的、试图讲道理的保护自己猫猫的音频;是一张一张关于小猫小狗救助的图片,一次一次救援电话的传递,一字一句在无奈和妥协下彼此鼓励和安慰的文档——是两个小小的#号构成的虚拟世界里,无数普通人描述着自己的生活,发出了微弱的声音,组成这个庞大又虚幻的时代。

网络传播是这个世界上,过去发生,正在发生,即将发生的一切,是一切被记录的,被传播的、被感知的,被理解的,被共情的「人」与「社会」的总和。

网络传播是「社会现象」。

网络传播是「网络媒介技术」作为变革社会的底层动力,打破了原本大众传媒构建出的由上至下,由精英向大众传播的社会格局——网络技术的普惠性,让每一个普通个体得以连接上这个巨大的、无中心化的网络社会——于是,每一个普通人都成为了这个社会网络中的一个传播节点,每一个普通人都借助互联网技术与熟悉的他人和不熟悉的他者紧密相连。

网络传播概论

网络传播概论

网络传播概论网络传播概论名词解释:TCP/IP :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 模型的简化。

它是一套协议的结合,用于定义设备接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

通俗的说,TCP 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证数据安全、正确地传送到目的地,而IP 负责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

搜索引擎:为满足大众信息检索需求的搜索技术,分为网络蜘蛛型搜索引擎(搜索引擎)和基于人工分类目录的搜索引擎(分类目录)。

谷歌、百度是前者的代表,雅虎是后者的代表。

社会化搜索:通过整合用户力量,来补充及其搜索的不足。

人肉搜索也可以被看作一种社会化搜索。

社会化搜索引擎主要指基于人们的社交网络、针对社会化媒体中用户生产的内容进行搜索的技术。

Web2.0:指允许用户广泛参与网站内容建设和交互的技术,网络不仅是“可读”的,也变得“可写”,整体指由用户主导生成内容的互联网应用模式。

相比 Web1.0 , Web2.0 具有强烈的交互性、个性化等特征。

与此相关的技术有 RSS 、博客、维基、 SNS 、微博、微信等。

Web2.0 是一种用户参与的架构,这既指网站内容建设,也指网站的整体“生态系统”的建设。

Web2.0 的指向试图将人与内容的关系深化为人与人的关系。

Web2.0 的应用还是一种社会纽带,是个体吸纳与整合社会能量的接收器,也是个体能量放大为社会能量的转换器。

自媒体:在网络技术特别是Web2.0 技术环境下,不从属于专业媒体的个体或组织通过各种网络手段进行自主的信息传播的新形式。

UGC (UCC ):用户生成内容,不仅可以使信息生产的成本转移到用户,从而减轻网站的负担,而且用户生产的内容更具个性化,更能满足常委需求。

同时它也有助于用户人际关系的形成,因此更容易产生黏着力。

社社会化媒体: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平台。

主要特征有内容生产与社会相结合;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

社会化媒体常常能产生大众传播的效果,“社会化”意味着依赖于人们关系的集成,要在人们的社会互动基础上产生较大规模的社会聚合。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概论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概论复习资料

填空选择互联网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69——1986年(用于科研及高校),TCP/ IP协议,互联网标准协议的产生,标志互联网正式产生。

Internet一词在1986年正式使用。

第二阶段从1986——1995年,商业机构发布广告,并开始面向普通百姓。

第三阶段从1995年至今,多媒体出现,政府企业纷纷上线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4——1995年,只限于部分高校第二阶段从1995年至今,开放性的商业网络阶段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1)1995——1998年,网络媒体开始进入,传统媒体上线1997年人民网上线1996年搜狐建立2)1999年至今网络成为传媒形态网络自生媒体分为两类:新闻媒体和非新闻媒体非新闻媒体分为商业网站,专业网站,个人网站三类人际传播特点:双向交互性,非制度化,私密性强网上人际传播形式:E-mail,即时通讯(QQ,MSN,飞信,ICQ),网上聊天室特点:文字符号为主,匿名性,复杂性电子邮件的类别:POP3邮箱,纯Web邮箱,具有上述两种功能的免费邮箱网上群体传播的表现形式:BBS,网络社区,usenet(新闻组)群体非常态事件传播条件:结构性压力,非常态传播机制活跃, 触发事件组织传播,纵向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横向组织之间网络传播主体:企业,媒体,个人,政府,机构,ISP社会控制与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社会责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把关人形式:政府把关,网站把关,行业组织的把关,网络自我的把关受众群体分类:基本群体,参照群体,偶然群体;按现实的工作生活状况,可分为:工作关系群体和生活关系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大群体和小群体按规模大小1)大众传媒能覆盖的特定区域的能接触到传媒信息的总人口2)对特定传媒和特定内容保持定期接触的人3)不但接触了传媒信息,而且在态度和行为上受实际影响的人信息侵入的特征:侵入成本低(最具本质性的特征),侵入隐秘性,侵入后果无法设想网络传播的伦理意义:人性社会和现实社会的需要网络传播伦理的特点:自主性,开放性,多元性网络传播的伦理原则:全民原则,兼容原则,互惠原则,自由原则网络新闻内容特点:广容性,多样性,快捷性,综合化,个性化,交互性,全息性中国网络新闻业发展历程:起步阶段(1995-1998年),激活阶段(1998-2000年),管理与创新阶段(2000-2005年),网络公民新闻时传播效果分微观的效果和宏观的效果两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互联网与网络媒体互联网:一种全球性的,开放的信息资源系统。

网络媒体:按照新闻媒体传播流程(采集,整理,加工,发布)运作的,具有公信力的,能够产生巨大社会压力和迅速形成社会舆论的网络传播平台。

自媒体: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至少呈现出以下几大特点:一,个人与平民化;二门槛低,运作简单;三,交互性强,传播迅速;四,良莠不齐;五,可信度低;六,相关法律不健全。

主要形式:BBS,SNS,个人空间,博客的等。

2、SWOT分析:一种用来确定企业本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发展机会和潜在威胁,又称“态势分析法”,是一种战略分析法,其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3、网络媒体的传播形态特征:“四度一体”(1)速度:网络媒体的第一优势闪电反应、滚动刷新\发布快、刷新快(零时差,全时性:全时间,全历史-与传统媒体的主要区别,全过程)与传统媒体比较——国内直播,跨国越洋三个典型的传播例证:①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南使馆被炸,新浪国内率先报道,上了一堂生动的速度课,新浪起点。

②2001年,第一时间报道“9,11”,访问量首次跻身国际一流网站阵营,新浪高潮③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失事,2003年2月1日,大年初一,细浪拐点(2)广度:几近无限海量信息,超越时空超越传统媒体,横向吉纳多元信息纵向保存历史信息与传统每天的比较:版面/时间——全世界/全历史三个广度拓展关键:①全世界(媒体拓展与合作,e.g.新浪)②全历史(尽力媒体数据库,e.g.今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波士顿环球报,默多克新闻集团)③全搜索(3)深度:全方位的视角,碰撞滋生的思维提升。

基于深度(海量观点,高手凸现)和参与度(群儒网站,火花四溅)。

与传统媒体比较:静态/有限/官本位——动态/无限/草根(4)参与度:网络媒体互动循环、多项传播的独特优势(及时交互、循环多向)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组织/虚假/封闭——自发/真实/开放(5)多媒体立体传播:集纳传统媒体传播的强大手段(文图音像,多媒传播)与传统媒体比较:单一或二元——多元4、网络媒体的传播力构成流量——凝聚力形象——影响力品牌——公信力5、网络媒体的三大精神:商业精神是互联网的生命力(血液);传媒精神是互联网的传播力(流量-凝聚力,形象-影响力,品牌-公信力);技术精神是互联网的心脏三大精神的相互关系:三位一体,休戚与共,血肉相连意义:(1)技术精神是网络媒体的原动力。

网络媒体通过运用一些列的技术,如:自动排版技术、自动搜索生成相关链接、相关字主题链接、新闻自动抓取、专题发布标准模板和tips 定向传播技术等来丰富一个网络媒体的结构。

这样的技术可以使网络媒体的使用更加便捷和美观;(2)商业精神是网络媒体的生命力。

一个网络媒体要想正常地运转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那么就需要通过一些合法的商业交易来赚取一定的媒体经营费,从而保证媒体自身的良性发展,有了这些资金,才能够维持网络媒体的正常经营;(3)传媒精神是网络媒体的传播力。

网络媒体的使命是传播信息、阐明事实、揭示真相、彰显正义良知、人性关怀以及法治精神等。

传媒精神可谓是一个网络媒体的灵魂,一个网络媒体必须要有传媒精神,才能得到受众的信任和尊重,从而才能拥有流量带来的凝聚力、形象散发的影响力以及品牌构筑的公信力。

6、网络媒体的两大团队:商业网站(新浪,搜狐,网易)+新闻网站八大官方新闻网:新华、人民、央视国际、中国、中国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青在线、中经网(均有采访权)区域核心官方网:千龙网、东方网、北方网、浙江在线、红网7、传统门户网站的三大支柱门户网站:即大型综合性网站,是指通向某类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

门户网站最初提供搜索引擎、目录服务,后来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门户网站不得不快速地拓展各种新的业务类型,希望通过门类众多的业务来吸引和留住互联网用户,以至于目前门户网站的业务包罗万象,成为网络世界的“百货商场”或“网络超市”。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门户网站主要提供新闻、搜索引擎、网络接入、聊天室、电子公告牌、免费邮箱、影音资讯、电子商务、网络社区、网络游戏、免费网页空间等。

在我国,典型的门户网站有新浪网、网易和搜狐网等。

三大支柱:一、内容——基础=资讯+新闻资讯:(实用)行业化、分众化、密集化新闻:编辑和读者的互动二、产品——价值=工具+理性+营销工具具有使用性、实用性:搜索引擎,知道,订阅,QQ群,E-mail理性具有思维性、思辨性、思想性:论坛,博客,调查营销包括广告,形象,交易:通栏,全屏,flash,漂浮,对联,文字链,底层页,网络推销,电子商务\网店三、服务——需求=用户+客户(重叠加速,运营)对用户做流量、形象、品牌、凝聚、影响、公信属于加大传播力,为一次营销对客户做广告形象、交易,属于扩大盈利能力,为二次或N次营销。

8、网络新闻的来源(1)复制新闻各个新闻网站把传统媒体的新闻搬上网络,然后大家再彼此搬来搬去。

复制新闻是网络新闻重要来源,是网络新闻海量的表现。

但它也只是网络媒体创作的一种形态,只可能是网络新闻中一部分内容。

如果只有复制,或者复制新闻比例占得过多,就会出现网络媒体的“新闻沙漠化”,这个网站不可能有自己的特色,甚至只是一个空态。

(2)原创新闻一是指独家的、第一手,网络记者自己采访写作的新闻报道。

二是该新闻是利用网络传播的特殊优势,制作出的适合网络信息传播规律,与传统媒体的报道方式、方法在形态上有差别的新闻报道(比如网络编辑经过新闻资源重组改写的新闻)在网络新闻中,是否具有以及具有多少富于冲击力与渗透力的原创内容至关重要。

一个媒体网站如果仅仅作裁剪工和泥瓦工,不可能占据网络新闻的制高点的。

在拥有一定规模的新闻量之后,必须不断推出自己的原创新闻,才能形成风格,才能吸引网民。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在稿源上的异同网络媒体既然是媒体,那么肯定要遵循媒体的一般规律,即靠记者、通讯员采写、编辑约稿、社会来稿等这种传统采集模式。

但是由于网络媒体由于其海量性,多媒介性,及时性和全时性,交互性。

他的稿源性比传统媒体更广泛。

a、它可以大量复制其他媒体的新闻,使成其为自己组成的部分。

b、它可以利用论坛交互性,广泛吸纳各种信息来源(博客式报道就是一种交互性报道)c、它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平台,将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各种新闻资源整合在一起。

这些都是传统媒体不可相比的。

9、网络新闻采集的常见方式(1)、复制新闻类:网络媒体要体现海量性,不能仅靠原创新闻,如果那样是不可能支撑起网络媒体。

网络媒体要跟所有媒体(报纸、电台、电视台)和政府各部门许多信息网络签定互享新闻资源的约定。

不然一但其他媒体不愿意给我们信息,我们就只有无米下锅的尴尬境地。

因为网络信息免费不可能是永恒,我们一定要未雨绸缪。

(2)、原创新闻类:原创新闻是网络媒体的灵魂所在。

在抓好复制新闻的基础上,更多地要创作出原创新闻,要有自己的声音,自己的特色。

①、网络编辑要学会利用新闻资源改写新闻:a、综合:对同类事件的综合对某一时段的综合,比如一周要闻综述同一事件的综合,(专题报道)b、深度:评论文章(网站自己的声音)深度报道(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深度报道)c、专题:即时滚动式报道多媒体、超文本技术综合报道②、特约撰稿人a、通讯员制各区县宣传部、县报,各区县检察院\各大学学生通讯员b、特约评论员聘请各类专家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

③、合作新闻与各大报纸、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建立联动机制。

在重大报道,应该不拘于己、拿来即用。

广泛采用新闻信息。

④、论坛论坛是网站最大特色,要充分利用,吸引人气。

不但让其成为原创信息的一大来源,而且可以利用论坛管理相对新闻管理要松的特征,让一些不好发稿件在论坛上展示。

10、网络记者:为网络媒体采集新闻、报道新闻的职业新闻工作者。

1,广义目前分为三类:传统媒体服务网络记者(传统媒体网站),网络媒体编辑主持(商业网站),网络媒体专职记者(新闻网站)2,狭义的指网络媒体的专职记者,持有传统媒体一样的记者证,承担采访任务(传统媒体网站,新闻网站)3,目前我国网络记者总体上独立采访力量较弱,因此其任务除采制本网规定的稿件,还要收集本网需要的其他稿件并负责传回本部;因网络环境和技术水平所限,网络记者仍以采写文图稿为主。

11、网络记者采访的特殊性①全媒体采访A文本采写B图片(拍摄、处理)C图标制作D音频采集(处理)E视频采集(制作)F 发布或传输②全时性采访:更强的时效性③全接触采访:随时准备与受众面对面;极强的交互性(主持人天赋)④全大脑采访:分析家的素养⑤全融合采访:未来网络传媒编辑、记者融合性更强。

12、网络媒体的三大难题及解决思路一、新闻公信力:责任传媒①真实性原则:真话、真情、真理;有责任独立核实事实②公平性原则:开放平台、人人发言;信息包容度,价值多元③公信力原则:社会责任感;杜绝因媒体经营需要售卖公信力二、媒体权威性:主流媒体(以传播主流价值观,服务主流人群为核心使命的媒体,议程设置媒体,二三流媒体只能跟着做)主流:主持流动,主持,主推,主导的潮流(席文举)三、管理控制权:智慧博弈踩钢丝,找平衡,成为社会和谐、公平、法治秩序的建设者,领导放心、网民满意、商家垂青、同行认可——可持续发展13、报网互动与报网融合报网互动:指传统报纸和所属的新闻网站为了扩大影响力而采取的种种营销活动,如在报纸上开设网络版、在每条新闻后面附加“详情查阅某某网”,在网站开设电子版报纸、开设记者信箱等。

2004年以来被中国大陆很多家媒体采用,已成为新媒体发展的主流动作。

?报网融合:是媒介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报纸和网络的融通整合,即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在信息采集、制作、传播过程中的全方位渗透、交叉与合作。

报网互动的趋势和问题:1、报网互动是传动媒体和网络媒体发展的大势所趋,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1)媒体竞争日趋激烈(同类媒体竞争,不同类媒体竞争):利益一致性(2)优势互补迫在眉睫(整合聚集优势,碰撞滋生文明):融合可行性2,报网互动存在重重阻碍,问题严重使报网互动流域形式、表面和肤浅。

主要问题存在三大病症——报纸恐网症;报网倒挂症;网站技术迷恋(技术霸权)报网融合是应对问题的根本策略:1、报网互动有多种形式,根本之道在于彻底的报网融合,深层次的、全方位的、不分彼此的“一体化操作”。

主要融合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A团队融合:一体化的领导班子;统一人才引进(基础融合)B机制融合:在新闻生产上实施一次采访、二元发布、多次合成、连续追踪、全时覆盖(核心融合)C利益融合:投资、经营、分配(最本质的融合)将平台资源和人脉资源、信息资源等整合到极致2、报网融合是报网互动的高级形式和高级阶段14、ICP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是网站经营的许可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