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乐府诗歌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乐府游仙诗研究综述.doc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乐府游仙诗研究综述.doc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乐府游仙诗研究综述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乐府游仙诗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汉乐府游仙诗的、概念的界定、内容主旨、游仙模式及意象运用等方面,但是大多数的研究只是将其作为游仙诗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笼统叙述,或者仅仅关注其某一方面的特点,没有系统。

本文主要依据知网收录情况,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乐府游仙诗研究做一简要梳理,以求对后来者有所帮助。

ﻭ关键词:汉乐府游仙诗研究综述ﻭ在史中,汉乐府作为继《诗经》《楚辞》之后的又一艺术高峰,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领域,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20世纪80年代以前,汉乐府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乐府诗的起源、分类、艺术手法以及汉乐府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在文学史发展上的特殊意义等方面。

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专著和主要有:王易《乐府通史》、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等等.20世纪80年代以后,汉乐府的研究领域变得更为宽广,研究角度也更为独特,更多是从民族心理、民族文化等多方面来分析研究。

赵敏俐先生在汉代研究方面著述丰富,《山崇拜与文化及游仙诗》重点研究了游仙诗的产生及发展与文化之间的联系;《论汉代乐府诗中的流行艺术与民间歌谣――兼谈民歌概念在汉代研究中的泛用》论述了汉乐府与广泛意义上民歌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汉代文人的乐府歌创作及其意义》主要论述了汉代文人参与乐府诗创作的问题。

ﻭ游仙诗自秦代以来,一直存在于之中,学界对于游仙诗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和唐代,而汉乐府中的游仙诗研究则总是被放在游仙发展链条上笼统叙述。

20世纪40年代末朱光潜先生发表了长篇《游仙诗》,论述了游仙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之后论述比较全面的专著有张宏的博士《秦汉魏晋游仙诗的渊源流变略论》,集中在流变篇论述了乐府游仙诗的基本问题。

近年来,汉乐府游仙诗逐渐受到关注,也相继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根据知网收录的来看,大致有四十余篇有关汉乐府游仙诗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汉乐府游仙诗的ﻭ(1)《楚辞》《庄子》《仙真人诗》ﻭ游仙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楚辞是游仙诗产生的源头,这是学界最普遍的看法.徐明的《试论汉代游仙诗的产生与演变》一文认为《远游》篇已经隐含了游仙诗的基本因素,是游仙诗的滥觞之作。

《2024年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范文

《2024年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范文

《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篇一一、引言自汉魏晋南北朝以来,边塞乐府诗一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主题之一。

其特有的题材与表现手法,为我们呈现了那个时代边疆战乱、民族交融的壮丽画卷。

本文旨在通过对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的深入研究,探讨其艺术特色、文化内涵及历史价值。

二、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的背景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多次战乱与民族交融。

边塞乐府诗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战争、民族关系、社会矛盾等。

这些诗歌以边塞为背景,描绘了征战沙场的壮烈景象,同时也反映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和民族情感。

三、艺术特色1. 题材广泛: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的题材广泛,涉及战争、民族关系、思乡之情等多个方面。

这些诗歌以边塞为背景,描绘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2. 表现手法多样:这些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既有豪放奔放的抒情诗,也有叙事诗和哲理诗。

其中,以七言律诗和五言绝句为主。

3. 情感真挚:边塞乐府诗在情感表达上非常真挚,表达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和家国情怀。

这种真挚的情感表达,使得这些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四、文化内涵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民族情感:这些诗歌反映了那个时代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与融合,表达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友谊。

2. 爱国情怀:这些诗歌以边塞为背景,抒发了将士们的爱国情怀和家国之思。

这种情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具有重要地位。

3. 人生哲理:一些边塞乐府诗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如生死观、价值观等,这些哲理对于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具有重要意义。

五、历史价值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首先,这些诗歌为我们提供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见证,帮助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战争、民族关系、社会矛盾等。

其次,这些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也非常高,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这些诗歌所蕴含的民族情感、爱国情怀和人生哲理等文化内涵,对于我们今天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建设也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古诗十九综述(近十年论文简单总结)

古诗十九综述(近十年论文简单总结)

《古诗十九首》近十年论文综述我在知网上查看了从2012年到2022年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期刊文献,因其数量庞大,只挑了其中的一部分来进行仔细阅读。

他们有的是就其中的一篇诗来深入解读和研究,有的是纵观整体来进行分析,有的是将其对后世以及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作为切入点来深究……如此看来,人们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对一个经典的作品进行解读、分析和研究,以此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这些期刊文献大都有一个共同点:在正文的前面都会说明《古诗十九首》产生的背景。

只有了解了作品产生的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中的内容,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因此,在研究文学作品或是其他的艺术作品一般都要知人论世。

如诗圣杜甫的诗都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感贯穿其中,这是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中晚期,那时的唐朝兵荒马乱,战火纷纷,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所以才催生出杜甫如此伟大的诗人。

但是从背景来看,《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

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

《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

作者具体是谁也无法考证,所以也就无法“知人”,只能从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内容上去逐一分析。

将古诗根据内容分类,分为游子思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彷徨失意、人生无常的感叹等几个内容。

其中有专门就游子思妇这个内容来进行解读的,如胡悦的“《古诗十九首》思妇形象与东汉末年仕人心态探析”中写到“《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追求忠贞不渝的美好爱情,在社会动荡、时序更迭和人世离别的境遇中思考自我的人生价值”。

这其中思妇的形象是仕人所塑造的,自然就与士人的内心世界和他们所遭遇的事有关。

所以大多数都思妇都是“与丈夫相隔万里,在家苦苦思念”的一种状态,虽然如此,她们并没有放弃等待,而仍旧期盼着丈夫能够归来,这就体现了思妇的忠贞不渝。

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师范学院对外汉语B0706 1313070632 张媛媛前言李白作为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在内容上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精神。

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脱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李白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存诗1000多首,其中有150余首乐府,这些诗篇触及生活面广,善于继承汉魏乐府优秀的传统,并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而乐府民歌对李白的影响也主要体现在他所创作的乐府诗里。

为深入研究乐府诗对李白的影响,我查阅了一些文献资料。

主题从目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看,关于乐府民歌对李白的影响的研究主要有如下观点:一、乐府民歌对李白诗内容的影响在郭其云的《试论李白乐府诗歌的思想风格》一文中阐述了李白在继承汉魏乐府的过程中,吸取了汉魏乐府民歌写实的特点,用笔者的话即概括为一个“真”字。

赵立新的《李白古题乐府诗创作演进轨迹》一人中,为李白早期创作的取材对乐府民歌的继承提出了说明,经过研究,他发现,李白的乐府诗再去创作的题材是以“爱情”和“任侠”为两大主题的,“任侠和爱情都是乐府诗的传统题材,从主题、内容乃至表现手法、艺术风格都有乐府传统的承传性”,可见,乐府民歌对对李白早期创作取材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另外,高素霞和王肖菊的研究发现,在《浅谈形成李白诗风的多重因素》一文中,他们提出,李白吸取了乐府诗构思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流畅的的特点,而且李白的拟古诗大多采用乐府诗的典故、句法甚至内容。

总之乐府诗对他的滋养是十分深厚的。

二、乐府民歌对李白诗表现手法的影响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李白对汉魏乐府兴寄手法的继承。

“真正以较大规模创作,全面恢复汉魏兴寄传统,吧汉魏风骨的精神移植到咏史乐府诗中,反映比较全面的社会内容和复杂感情的,当推李白”(《论李白的乐府咏史诗》韦春喜、张影),可见李白在继承汉魏传统方面的突出地位。

孔雀东南飞文献综述

孔雀东南飞文献综述

《孔雀东南飞》悲剧成因综述摘要:《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南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

后来再加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的一桩婚姻悲剧。

《孔雀东南飞》描写的是一个伟大的爱情悲剧,中国文学史上历来写悲剧的都很多,为什么它可以如此的有名,在众多的乐府诗中脱颖而出,传唱千古而不衰,原因便是它所描写的悲剧是有价值的悲剧,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所以,价值性是关键,那究其根本,为什么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会变成一个令人惋惜的悲剧呢,多年来众说纷坛,下面我就将简要的把各种学者名家的观点做个综述,并谈谈我的看法。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悲剧;焦仲卿;刘兰芝;焦母对于《孔雀东南飞》悲剧性的研究是整个《孔雀东南飞》中研究的比较深入的话题之一,因为这一话题关系到如何评价这乐府古诗的价值问题,且众说纷坛,莫衷一是的观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第一种:反抗说。

代表是马积高,黄均。

在1992年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中认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是由于刘兰芝与焦仲卿的反抗,反抗封建礼教,反抗焦母。

书中认为刘兰芝最宝贵的性格特征是具有反抗封建家长统治的坚强意志,她不能忍受焦母的虐待,宁肯牺牲个人幸福,主动要求离开焦家。

她不能顺从阿兄的摆布,不为富贵所动,以死表明她的反抗,使之成为古代反封建家长制妇女的典型,焦仲卿忠于爱情,和刘兰芝一起反抗焦母,最后两人认清斗争的不可调和,最后和刘兰芝一起自尽来反抗这个社会。

反抗说影响很大,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很多便以此为切入点,耿艳丽在《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新探中指出,焦母,刘兰芝两个强人女人之间人格尊严的冲突所致,这种冲突将主人公的生命的人性理想环境没有真正到来之时走向终结,产生了悲剧。

文章从刘兰芝出身乡野却懂礼教礼仪,焦母缺失大家风范研究两个女性心理的固有矛盾,刘兰芝不满焦母的粗野,焦母不满刘兰芝的礼教,冷静,做事果断自请遣妇,同时两者对焦仲卿爱的相争。

汉乐府 古诗词 历史

汉乐府 古诗词 历史

汉乐府古诗词历史
汉乐府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设立的一个官署,主要负责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这些诗歌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代称为“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

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汉乐府在文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它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立。

汉乐府民歌在中国诗史上有着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

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

其中,《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都是汉乐府民歌。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此外,《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也是千古流传的名句。

总的来说,汉乐府在古诗词和历史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汉乐府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历史书籍或咨询历史专家。

试论汉乐府民歌对诗歌发展的贡献

试论汉乐府民歌对诗歌发展的贡献

三亚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论文(设计)题目: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专业(方向):汉语言文学(公关与文秘)年级、班级:学生学号:学生姓名:指导老师:2015 年 4 月8 日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除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的研究成果。

本论文如有剽窃他人研究成果及相关资料若有不实之处,由本人承担一切相关责任。

本人的毕业论文(设计)中所有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属三亚学院所有。

本人保证:发表或使用与本论文相关的成果时署名单位仍然为三亚学院,无论何时何地,未经学院许可,决不转移或扩散与之相关的任何技术或成果。

学院有权保留本人所提交论文的原件或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或借阅;学院可以公布本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手段复制保存本论文。

加密学位论文解密之前后,以上声明同样适用。

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目录摘要 (II)Abstract (III)绪论 (1)一、汉乐府民歌概述 (2)二、汉乐府民歌对诗歌发展的贡献 (3)(一)现实主义精神对诗歌发展的贡献 (3)(二)叙事诗诗体对诗歌发展的贡献 (3)(三)叙事技巧对诗歌发展的贡献 (4)(四)语言方面对诗歌发展的贡献 (5)(五)五言诗发展对诗歌发展的贡献 (7)三、汉乐府民歌对诗歌发展的影响 (8)(一)汉乐府民歌对建安文学的影响 (8)(二)汉乐府民歌对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 (8)(三)汉乐府民歌对杜甫新题乐府的影响 (8)(四)汉乐府民歌对白居易、元稹新乐府运动的影响 (9)四、结论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试论汉乐府民歌对诗歌发展的贡献摘要汉朝在中国历史上很关键,汉朝有一个重要的时期,那就是“文景之治”,它有已经蓬勃发展的局面。

但它仍然是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专制的时代,广大劳动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的民歌民谣,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人民自己的情绪和汉代最真实的表达,表达了自己对汉代人民的愿望,反映了广阔和社会现实。

汉乐府诗的流传与影响

汉乐府诗的流传与影响

汉乐府诗的流传与影响1. 简介汉乐府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汉代的一种流行民歌形式,汉乐府诗以其朴实自然、质朴真挚的风格在当时深受欢迎,并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流传和收录2.1 史料记载:根据历史记载,汉乐府诗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

《汉书·艺文志》中有专门记载并分类整理了许多乐府之作。

2.2 乐府集:东汉班固编写的《乐府集》是最早系统收录乐府诗歌的著作之一。

该书收录了近百篇不同类型的乐府诗,使得这些作品得以广泛流传和传承。

2.3 口头传播:因为其具有简洁易懂、节奏明快等特点,汉乐府诗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并通过口耳相传得以保存下来。

3. 内容与风格特点3.1 题材广泛:汉乐府诗的题材非常丰富,涉及到爱情、家乡思念、战争等各个方面的主题。

它们以直观、真实的情感描写打动人心。

3.2 简练自然:汉乐府诗语言简练,表达直接,深受人们喜爱。

这种特点使得它易于流传和广泛传唱。

3.3 动人朴实:汉乐府诗追求真挚感人的表达方式,在叙事中常常渲染出浓郁的情感氛围,引发读者共鸣。

4. 影响与传承4.1 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汉乐府诗不仅在当时很受欢迎,也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为后来的民歌曲艺风格奠定了基础,并影响了许多后世文学作品的创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4.2 乐府诗与现代音乐的结合:近年来,一些音乐人因对汉乐府诗的独特情结而创作了许多具有现代风格的「新乐府」作品,使得汉乐府诗的影响得以延续至今。

4.3 学术研究与传承:学界对汉乐府诗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整理工作,这些研究结果为保护和传承汉乐府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5. 结语汉乐府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流传和影响为后世留下了重要的文化遗产。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颗闪耀的明珠。

试论汉乐府民歌对诗歌发展的贡献

试论汉乐府民歌对诗歌发展的贡献

试论汉乐府民歌对诗歌发展的贡献汉乐府民歌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对于诗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文化影响三个方面,详细探讨汉乐府民歌对诗歌发展的贡献。

一、历史背景汉乐府民歌的发展与汉代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交流频繁。

乐府民歌作为一种流行的民间艺术形式,通过歌唱的方式传承和表达人们的情感,成为了汉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艺术特点1. 丰富多样的题材:汉乐府民歌的题材广泛,既有描绘自然景物的山水田园之歌,也有表达个人情感的爱情思念之歌,还有反映社会现实的劳动生活之歌等。

这些丰富多样的题材为后来诗歌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作思路。

2. 简练明快的语言风格:汉乐府民歌以简练明快的语言风格著称。

它以平易近人的方式表达情感和思想,语言通俗易懂,贴近人民生活。

这种语言风格影响了后来诗歌的写作风格,使诗歌更加贴近人民、贴近生活。

3. 抒发真挚情感的表达方式:汉乐府民歌以真挚的情感表达为特点。

歌词中常常表达出作者真实的情感和思想,使人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共鸣。

这种真挚的情感表达方式对后来诗歌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文化影响1. 促进诗歌的创作和发展:汉乐府民歌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为后来诗歌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它丰富多样的题材、简练明快的语言风格以及真挚情感的表达方式,都对后来诗歌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 丰富了诗歌的艺术形式:汉乐府民歌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

它将音乐与诗歌相结合,通过歌唱的方式将情感和思想传达给听众,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更具感染力。

3. 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汉乐府民歌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它不仅展示了汉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也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秦汉文献综述

秦汉文献综述

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六国,下诏书曰:“立号为皇帝。

”建立了封建集权大一统的秦王朝(公元前221~前207年)。

“汉袭秦制”,汉朝建立后(公元前206~公元8年为西汉;公元25~220年为东汉),汉武帝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打通了横贯亚洲的中西陆路交通。

自此,西域音乐的东渐和歌舞伎乐形态的盛行,成为中国音乐两大新的时代潮流,直至隋、唐王朝的一千余年岁月中,缔造了一个以多民族歌舞音乐并存为其特征的灿烂辉煌的音乐多元化时代。

据《史记.秦始皇本紀》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允入之。

”说明秦朝是六国音乐的载:“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集成大者,这种辉煌的文化成果的取得并非单纯出于胜利者掠夺的结果,而是有着善于吸收各国文化的传统基础。

早在秦始皇十年,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即有“夫击甕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说明当时秦国对异国音乐是不排斥的,而且民间音乐、乐舞还非常盛行。

秦代的宫廷音乐的规模与水平不比曾侯乙随葬乐器所证实的曾国宫廷音乐之下。

甚至骊山秦始皇皇陵中说不定保存着可以和举世瞩目的兵马俑相媲美的秦代宫廷音乐排场,秦王朝全盛时期无与伦比的音乐规模有朝一日或许会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先秦的弦乐器,无论是抚弹的琴、瑟、筝,还是击弦的筑,全部都是横放在案上或膝上演奏的,而后代广泛使用的抱于怀中演奏的弦乐器还没有出现。

秦朝的音乐可以说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可秦始皇的暴政,秦二世的昏庸,导致秦王朝的衰败,秦朝的音乐发展收到了瓶颈。

随后便迎来了汉朝,在汉朝,音乐的发展则又是增加了一个高度。

秦汉音乐是以歌舞伎乐为主流形态的历史新时期。

“歌舞伎乐与乐舞”不同之处在于,它已经脱离了乐舞阶段歌、舞、乐“三位一体”的早期形式,而是在歌唱、舞蹈、器乐三者独立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歌舞艺术,具有更为细腻生动的艺术表现力,因而是音乐艺术讲入更高发展层次的一种形态。

浅尝《汉乐府诗歌》

浅尝《汉乐府诗歌》

浅尝《汉乐府诗歌》关于历朝历代的文学样式,总是感觉汉代的乐府诗是那么的博大精深。

我们研究一下隋唐以后一些诗歌样式的形成就会发现,不管他们的产生有着怎样不同的时代原因和社会背景,也不管他们的作者有着怎样不同的生活道路、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他们往往都与“乐府诗”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干连。

乐府诗就像一个深邃的大林莽,可以任猛虎出没,也容得下乌鸦栖身;它像喀喇昆仑一样丰厚和涵浑,既能在就滚滚黄河、滔滔大江,也能派生出许多消失在草滩、沙砾中的细流和池沼,一部中国文学史令人信服的不断地在证实这一点。

那么汉乐府诗歌到底是有何而来,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又是如何的博大精深呢?(一)汉乐府诗歌的由来“乐府”,本指掌管音乐的机关。

乐,即音乐,府,即官府但魏晋六朝以后却将乐府所唱的“歌诗”也叫做乐府,于是,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嬗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而且与诗区别开来,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而两汉乐府诗则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关于乐府诗的来源,一是采自民间歌谣,另一是士大夫制作,但不管哪种,都必须经过乐工“略论律吕,以合入音之调”。

(二)汉乐府诗歌的分类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把汉至唐的乐府诗搜集在一起,共分为12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

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而相和歌辞数量最多。

(三)汉乐府诗歌的内容汉乐府诗就内容上来说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进行了苦与乐的深刻揭示,爱与恨的坦率表白,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展现,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爱憎感情。

其创作上两汉乐府诗无论是民间歌谣还是文人创作,都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都有明显的口语化倾向。

它配有曲调,可以演唱;形式自由,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主要是杂言。

中国诗歌发展史文献综述

中国诗歌发展史文献综述

中国诗歌发展史文献综述第一篇:中国诗歌发展史文献综述中国诗歌发展综述摘要:中国古代诗歌博大精深,具有极其高的美学价值,艺术价值,文学价值,史学价值,现我就诗歌史做一下简要说明。

关键词:诗歌史艺术诗歌体例文学美学概念界定:中国古代诗歌,一般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广义的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包括各种中国古代的韵文如赋、词、曲等,狭义则仅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研究对象: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史研究现状: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况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产生过无数杰出的诗人,创造出难以计数的优美诗篇。

从诗经、楚辞到乐府民歌,从魏晋诗歌到唐诗、宋词、元曲,它们一脉相承,而又风格迥异,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欣赏这些诗篇对我们陶冶性情,提高审美品位,具有积极的作用。

那什么是诗歌呢我们一般认为,诗歌是文学作品的一大样式,是饱含着强烈感情和丰富想象,运用比兴、隐喻、象征、拟人、反复、重叠等表现手法,更集中概括地表现诗人情思,语言生动凝练,富于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作品。

国内外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研究都十分热衷。

汉语古诗在周边国家的影响:汉诗,字面上的意思是汉语的诗歌。

但这个概念主要是在汉语世界之外使用。

中国的一些周边国家,如朝鲜、日本、越南,因为使用汉字作为书写文字,自然也深受汉语诗歌的影响。

随着佛教禅宗在这些国家的流传,汉诗成了禅宗文学的最重要的形式。

日本在日本,从奈良时代开始,文人因为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而开始仿照汉语的诗的形式来创作日本诗歌。

日本汉诗和日本本土的和歌、俳句最明显的区别是汉诗一首有四句(绝句)或八句(律诗),每句通常五言或七言,而和歌、俳句则有五、七、五或五、七、五、七、七等多种长短句,更像汉语的词。

751年,日本最早的汉诗《怀风藻》出版。

之后在平安时代达到全盛期,凌云集、文华秀丽集、经国集等敕传汉诗集持续出现,风行之盛被人称作‚国风黑暗期‛。

其后鎌仓时代、室町时代日本的汉诗得到持续的发展,譬如一休宗纯的《狂云集》中收录了一休的很多汉诗。

汉乐府的资料简介详细

汉乐府的资料简介详细

汉乐府的资料简介详细一、汉乐府是什么呢?汉乐府啊,那可是咱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超酷的类别哦。

它就像是一个装满了各种精彩故事和美妙歌声的大宝藏。

汉乐府主要是汉朝时期收集和整理的民间歌谣和文人诗作。

在那个时候啊,这些乐府诗可都是能唱出来的呢,就像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不过比流行歌曲有内涵多啦。

二、汉乐府的出处汉乐府有一部分是来自民间的,是劳动人民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传唱的,这些歌曲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情感、愿望。

还有一部分是文人创作的,这些文人受到民间乐府的感染,也参与到乐府诗的创作中来。

比如说像孔雀东南飞这么著名的乐府诗,就是从民间故事发展而来,然后经过文人的润色,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长篇叙事诗的经典之作。

三、汉乐府的特点1. 内容丰富汉乐府的内容那叫一个丰富多样。

有描写爱情的,像“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是多么热烈而坚定的爱情誓言啊。

还有反映战争的,像十五从军征,讲述了一个老兵征战多年回家后的凄惨景象,“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从这里就能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伤痛。

也有描写劳动生活的,让我们能看到古代劳动人民劳作的场景。

2. 形式多样在形式上,汉乐府也是不拘一格的。

它有长有短,长的可以像孔雀东南飞那样洋洋洒洒几百句,短的可能就几句。

而且它的句式也比较灵活,有五言、七言,还有杂言的,不像后来的格律诗那样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这种灵活性就使得汉乐府能够更好地表达各种各样的内容。

四、汉乐府的代表作品1. 孔雀东南飞这可是汉乐府中最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了。

它讲述了焦仲卿和刘兰芝这对恩爱夫妻被封建礼教逼迫而分离,最终双双殉情的悲惨爱情故事。

这个故事里的人物形象特别鲜明,焦仲卿的懦弱和无奈,刘兰芝的坚贞和勇敢,都刻画得淋漓尽致。

而且诗中的描写也非常细腻,像对刘兰芝外貌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让人仿佛能看到一个美丽而端庄的女子站在面前。

汉乐府诗的文学成就

汉乐府诗的文学成就

试论汉乐府诗的文学成就摘要:本文试从诗歌反映的现实生活;对于古代叙事诗的意义;感情的表现特征,对于生命的深度思索;生动活泼的想象力和五言体、杂言体的使用等六个角度,论述了汉代乐府诗的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日常生活;叙事诗;情感直露;杂言体;五言体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56-02汉代乐府诗,作为在汉代非主流的民间创作,以卓越的艺术感染力逐渐影响了汉代文人的创作,促使诗歌在汉代逐渐兴起,最终取代了辞赋对汉代文坛的统治。

在中国文学史上,含乐府诗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含乐府诗的文学成就。

一、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的日常生活在汉代文学中,政论散文、辞赋,都以统治阶级的社会生活为描写对象。

作为以民间创作为主体的汉代乐府诗,则广泛而深刻的反映了两汉时代下层民众的生活状貌。

如《妇病行》描写一个妇人久病不起,临终前再三嘱咐丈夫要好好养育孩子。

她死后,孩子们无衣无食。

父亲到市上去乞讨,回到家,见孩子不懂母亲已经死了,还哭着要母亲抱。

这是最底层人最普通的生活,又是最充满苦难与辛酸的生活。

这样直接站在贫苦者视角上,对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貌直笔摹写的诗歌,在汉乐府前不曾有过。

同样写孤儿,还有《孤儿行》。

诗中的主人公,原是富家子弟。

父母死后,却成为兄嫂的奴隶。

他被迫远行经商,饱经风霜,归来后“头多虮虱,面目多尘”,也不能稍事休息:“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使我早行汲,暮得水来归”。

平日“冬无复襦,夏无单衣”,从“三月蚕桑”,到“六月收瓜”,什么都得干。

使得这位孤儿发出了“居生不乐泉,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的悲痛呼喊!这也是对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景象和生活矛盾的细致而充满感情的再现。

《东门行》描写城市贫民为贫困所迫走向绝路的场面: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20世纪汉代诗歌研究综述(一)

20世纪汉代诗歌研究综述(一)

20世纪汉代诗歌研究综述(一)以乐府诗和文人五言诗为主要代表样式的汉代诗歌,对后世中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于汉代诗歌的研究,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20世纪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时值世纪之交,让我们全面地回顾一下以往的汉诗研究,总结成果,吸取经验,对于促进这一学术领域在21世纪的发展,必将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魏晋到清末的汉代诗歌研究回顾要全面总结20世纪汉代诗歌研究成果,有必要先回顾一下20世纪以前的汉诗研究状况。

广义的汉诗研究,魏晋时期就已经开始。

曹氏父子的诗歌,直承汉乐府和文人五言诗精神,在创作中就有对于汉诗的学习和研究,只是没有相关的著作传世。

因此,梁人刘勰对汉诗的评价,可以看作是汉诗研究的真正开始。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中说:“汉初四言,韦孟首唱,匡谏之义,继轨周人。

孝武爱文,《柏梁》列韵。

严马之徒,属辞无方。

至成帝品录,三百余篇,朝章国采,亦云周备;而辞人遗翰,莫见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见疑于后代也。

……又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词。

比采而推,两汉之作乎?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至于张衡怨篇,清典可味;仙诗缓歌,雅有新声。

”(王利器:《文心雕龙校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4-35页)这段话,是刘勰对汉代文人诗的评价和对其发展过程的一个简单描述。

但遗憾的是,汉代文人五言诗究竟作于何时,在这时却成了疑问,且不要说李陵、班婕妤的诗见疑于当时,就是被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的“古诗”,大多数在当时也已经不知为何人所作。

这里面有几首诗,传言为枚乘所作(关于“古诗”中有枚乘之作的说法,在刘勰时代已有传说,但今日已不见著录。

现存最早题名有“枚乘杂诗”的诗集,是南朝陈徐陵编的《玉台新咏》)。

但刘勰对这种说法表示怀疑,只肯定其中的《孤竹》一篇是傅毅之作。

和刘勰同时年龄稍小一些的钟嵘,在《诗品》中对汉代“古诗”有着更高的评价,甚至称其中陆机所拟的十四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关于汉乐府的一些文献

关于汉乐府的一些文献

汉代音乐机构乐府李滋民乐府是汉代建立的国家管理音乐事业的机构。

汉高祖刘邦喜爱楚声,他路过沛地时,依楚声而作《大风歌》,歌词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让故乡的年青人一起唱这首歌。

此后,每逢宗庙祭祀,就由乐府唱这首歌.高祖死后,孝惠、孝文、孝景三帝都保持了这一传统。

汉代初年、由于多年战争,经济还未恢复、宫廷活动以俭为本,所以乐府的规模很小,人数也不多,活动也只限于宗庙的祭祀活动。

到汉武帝时、经济空前繁荣.武帝采纳了黄仲舒的意见,“罢翻百家,独茸俪术”。

俗家重视礼乐的作用,为了适应政治和经济的需要,乐府规模空前扩大。

它的职能有三种:1.为宫廷祭祀演出,2.收集民间音乐,3.创作新歌曲,据《汉书·礼乐志》记载,当时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领导乐府,乐府广泛收集全国各地的民歌。

《汉书·艺文志》载有全国各地的民歌三百一十四篇。

这些民歌内容丰富,在文学史、音乐史上都有较大的影响。

以后还形成了一种名叫“乐府”的文休,许多文人都按照这种民歌的风格,写过“新乐府”,此外,在乐府的生持下,由司马相如等文人写词、音乐家李延年等作曲,创作了许多歌曲,李延年曾根据张赛从西城带回的乐曲创作新曲二十八首,作为军乐使用。

由于砍武帝的大力倡导,乐府规模空前庞大。

最多时有八百余人.汉哀帝时,国势日渐衰落,国库空度,已难以维持这样庞大的机构。

哀帝下令缩减乐府人员,由原来的八百二十九人压缩为三百八十八人。

乐府对汉代的音乐事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是我国最早的专业化音乐机构.汉代之前、如春秋、战国时期,各大国国君虽然都养有一批乐工,但远不能与乐府这样的专业机构相比,乐府兼管演出、创作、收集民歌,对华夏民族的音乐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乐府考略⊙周文林[内江师范学院,四川内江641000]摘要:汉代乐府在中国音乐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我国始于秦代发于汉代专门的音乐机构,它的建立以及它的功用对我们了解当时的音乐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我们了解汉代的音乐特点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本文重在从四个方面考略汉代乐府:一、汉代乐府的建立;二、汉代乐府的功用;三、汉代乐府的消亡;四、汉代乐府含义的延伸。

关于汉乐府诗歌的文献综述

关于汉乐府诗歌的文献综述

关于汉乐府诗歌的研究综述乐府机关的主要工作是:定制乐谱,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

在乐府最鼎盛时期,人数多达八百余人,其中设立的官吏职位也是各司其职,层级分明。

乐府的出现具有社会发展的必然性。

班固的《两都赋序》中有文:“大汉初定,日不暇给。

至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

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

”武帝通过设立乐府,得以“兴乐教”、“观风俗”,时至今日的我们,通过汉乐府,也可以还原出当时百姓生活的情况和当时社会的风貌。

哀帝“罢乐府”使乐府民歌有所失散,而到了魏晋,乐府机关虽然没有被废除,但是却没有了采诗的制度,只沿袭了已有的乐府歌辞。

随着南朝时期新声杂曲的大量繁荣,虽然在作品数量上有所进展,但我们仍不能忽视其内容的单一性和题材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汉乐府诗的主要搜集和保存,是依靠政府的乐府机关,然而,传唱和内容的不断丰富,则得力于民间歌人和百姓的口头传唱。

随着乐府的发展和乐府歌辞的不断丰富,“乐府”从机关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其定义也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乐府是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集自民间的;而广义的乐府则连词曲也包括在内。

此外,更为广义的乐府有包罗了并未入乐只是沿袭了乐府旧题或是模仿乐府体裁的歌辞作品。

了解了乐府的起源和发展,我们不难看出,乐府诗是取材于民间,传播于百姓,彰显其时代风貌的叙事作品,由此我们也将对汉乐府诗的叙事性特点展开进一步的探讨。

在对叙事诗进行溯源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想要完整的了解中国古代叙事诗,针对诗经展开的研究是必须得到重视的。

现存可知最早带有叙事色彩的诗歌,是汉之前的《弹歌》,全诗内容言简意赅:“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又有,《击缶歌》中有:“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何等力。

”完整地展现了原始人的日常生活。

在这些原始歌谣中,已经初步具备了叙事的轮廓。

《诗经》中的叙事诗从内容上划分,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来自于民众的日常生活的民间吟唱,这些内容多保存于《国风》之中;另一种是讲述先民历史的“史诗性断片”,多保存于《雅》、《颂》之中。

近十年汉魏六朝乐府歌辞研究综述

近十年汉魏六朝乐府歌辞研究综述

近十年汉魏六朝乐府歌辞研究综述近十年汉魏六朝乐府歌辞研究综述近年来,汉魏六朝乐府歌辞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乐府歌辞在汉魏六朝时期达到了巅峰,并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近十年来乐府歌辞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这一重要的文学遗产有更深入的了解。

近年来的乐府歌辞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者们对乐府歌辞的起源和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的考察。

他们通过对六朝时期文献的梳理和整理,揭示了乐府歌辞的渊源,并指出了其发展的脉络。

例如,有学者认为乐府歌辞起源于周代的民歌,经过汉代的发展才进入了相对成熟的阶段,而在魏晋时期达到了高峰。

这种对乐府歌辞起源和发展路径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乐府歌辞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其次,乐府歌辞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点也受到了学者们的深入研究。

他们通过对乐府歌辞的语言、形式和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例如,乐府歌辞的语言质朴、深情,常常通过直抒胸臆的描写表达人们的思念和愁绪;乐府歌辞的形式丰富多样,有七言绝句、五言绝句等,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特定的表现效果;乐府歌辞的主题广泛,既有对历史人物的讴歌,也有对爱情、离别等生活情感的吟唱。

这些研究为我们更好地欣赏乐府歌辞的艺术之美提供了理论支持。

再次,乐府歌辞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也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

汉魏六朝时期是乐府歌辞的鼎盛时期,那时的乐府歌辞能够成为官方推崇的文学形式,足以显示其在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同时,乐府歌辞在后世文学创作中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近年来,学者们通过对乐府歌辞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揭示了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乐府歌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最后,近十年来乐府歌辞的研究也注重对其中的经典作品的解读与评析。

乐府歌辞中有众多经典之作,如《孔雀东南飞》、《古意》、《长歌行》等,这些作品无论是在文学价值还是在文化内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范文

《2024年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范文

《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篇一一、引言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边塞乐府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历史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诗歌不仅反映了当时边疆地区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情况,还体现了人民对于国家安定、民族团结的强烈愿望。

本文旨在通过对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的深入研究,探讨其艺术特色、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二、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的艺术特色1. 主题鲜明: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的主题主要集中在边疆战争、民族团结、国家安定等方面,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深情厚意。

2. 形式多样:这些诗歌在形式上既有四言、五言、七言等传统诗体,也有歌谣体、长短句等创新形式,充分展示了古代诗人的艺术才华。

3. 情感真挚:诗人通过描绘边疆风光、将士英勇、人民疾苦等场景,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热爱与关心,情感真挚动人。

4. 意境深远:边塞乐府诗善于运用比兴、象征等手法,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壮阔、雄浑的意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三、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的历史价值1. 记录历史:边塞乐府诗是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的重要记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民族关系、战争情况等,为后人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2. 反映社会:这些诗歌通过描绘边疆地区的自然风光、将士生活、人民疾苦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为后人研究当时的社会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3. 传承文化:边塞乐府诗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四、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的文化意义1. 弘扬民族精神:边塞乐府诗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奋斗精神和自强不息精神,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2. 促进文化交流:这些诗歌在传播过程中,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3. 丰富文学宝库:边塞乐府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历史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丰富了中华文化的文学宝库。

汉乐府 古诗词 历史

汉乐府 古诗词 历史

汉乐府古诗词历史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汉乐府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独特流派。

汉乐府的诗歌多以民间传说、历史事件、民间故事为题材,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和强烈的感情表达。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更是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历史的珍贵记录。

汉乐府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汉朝,兴盛于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直至唐代之后的宋代和元代。

汉乐府的作品形式多样,包括乐府民歌、吟咏、议论、祭文、长篇叙事诗等。

其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关于爱情、友情、孝道、忠贞等人情世故的诗歌,也有关于历史事件、政治斗争、军事战争等不同主题的作品。

汉乐府的代表作品有很多,比如《离骚》、《木兰诗》、《孔雀东南飞》、《关雎》等,这些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后人传颂至今。

《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歌颂了木兰的孝心和勇气,《离骚》通过描写屈原的离乡求仙之路,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失望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孔雀东南飞》以孔雀的形象讽刺了当时的政治腐败,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不满。

汉乐府的创作风格具有鲜明的特点,它主张抒情,重视情感表达,以朴实的语言和优美的节奏,描写了人类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在表现手法上,汉乐府常常运用象征、隐喻、对偶等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具审美效果和感染力。

而在音乐性上,汉乐府的作品多具有动人的旋律和韵律,可以歌颂、讴歌、慷慨激昂或细腻婉约,给人以美的享受。

汉乐府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它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汉乐府的作品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更反映了古代人们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

它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料和精神食粮,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汉乐府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其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风格,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历史和人文精神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汉乐府诗歌的研究综述
乐府机关的主要工作是:定制乐谱,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

在乐府最鼎盛时期,人数多达八百余人,其中设立的官吏职位也是各司其职,层级分明。

乐府的出现具有社会发展的必然性。

班固的《两都赋序》中有文:“大汉初定,日不暇给。

至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

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


武帝通过设立乐府,得以“兴乐教”、“观风俗”,时至今日的我们,通过汉乐府,也可以还原出当时百姓生活的情况和当时社会的风貌。

哀帝“罢乐府”使乐府民歌有所失散,而到了魏晋,乐府机关虽然没有被废除,但是却没有了采诗的制度,只沿袭了已有的乐府歌辞。

随着南朝时期新声杂曲的大量繁荣,虽然在作品数量上有所进展,但我们仍不能忽视其内容的单一性和题材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汉乐府诗的主要搜集和保存,是依靠政府的乐府机关,然而,传唱和内容的不断丰富,则得力于民间歌人和百姓的口头传唱。

随着乐府的发展和乐府歌辞的不断丰富,“乐府”从机关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其定义也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乐府是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集自民间的;而广义的乐府则连词曲也包括在内。

此外,更为广义的乐府有包罗了并未入乐只是沿袭了乐府旧题或是模仿乐府体裁的歌辞作品。

了解了乐府的起源和发展,我们不难看出,乐府诗是取材于民间,传播于百姓,彰显其时代风貌的叙事作品,由此我们也将对汉乐府诗的叙事性特点展开进一步的探讨。

在对叙事诗进行溯源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想要完整的了解中国古代叙事诗,针对诗经展开的研究是必须得到重视的。

现存可知最早带有叙事色彩的诗歌,是汉之前的《弹歌》,全诗内容言简意赅:“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又有,《击缶歌》中有:“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何等力。

”完整地展现了原始人的日常生活。

在这些原始歌谣中,已经初步具备了叙事的轮廓。

《诗经》中的叙事诗从内容上划分,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来自于民众的日常生活的民间吟唱,这些内容多保存于《国风》之中;另一种是讲述先民历史的“史诗性断片”,多保存于《雅》、《颂》之中。

民间吟唱的歌辞中,多描述的是短小的生活片段或生活横截面的记录;庙堂鸿音则另有特色,在这些诗篇中,往往在情节上注有奇幻的想象和充实连贯的情节,这些诗歌在当时多用于祭祀,出于对
先祖的崇敬和赞颂,在叙事过程中,便使他们有了奇幻的人生经历,具有了“史诗”的性质。

对叙事诗的探讨,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在刘歆的《七略》中有:“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一说。

在对汉乐府诗的叙事特征这一问题的论述上,沙云星的《试论汉乐府民歌的叙事特征》认为,汉乐府的叙事因素发展与先秦歌谣有密切关系,在先秦歌谣中的简短叙事,尚未构成连贯的故事情节,因而不能算作是叙事诗。

但不可否认的是,汉乐府中集中表现民生疾苦的作品,依然可以窥见来自先秦的叙事踪影。

在汉乐府民歌的叙事特征上,沙云星认为,与汉乐府之前的叙事诗相比,汉乐府诗歌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大大增强。

《诗经》中的生活画面和人物形象,多是作为情感寄托,而汉乐府则更重于叙事本身。

汉乐府对于整体形象的真实性和故事的完整性都有新的要求。

除了故事性,汉乐府的戏剧性也使其更富有文学魅力。

如在《孔雀东南飞》中,多条叙事线索并行,故事完整,叙事宏大,情节波澜起伏,是叙事诗发展的里程碑。

在情节方面的成就只是汉乐府的成功之一,另一方面,汉乐府诗中高超的叙事艺术,也离不开鲜明人物形象的塑造。

在直接叙述的基础上,通过制造情节冲突和矛盾并为角色加上更为丰富的动作和精巧的语言,或独白,或对话,使形象生动饱满。

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除了完整的故事外,更多是丰满于富有个性的语言描写和灵活的心理活动,并加以社会环境的烘托。

汉乐府在细节上的成功塑造,也是不可忽视的。

杨静的《试析汉民间乐府叙事诗的叙事艺术》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而与沙云星的《试论汉乐府民歌叙事特征》不同的是,本篇通过对《诗经》和汉乐府诗的对比,更突出了叙事诗的发展脉络和进展。

汉乐府诗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最突出的特征表现是:叙述者多为故事中的主人公,出于作品的中心位置,叙述者通过自己的视角,来描写环境、叙述人物、讲述故事,他和自己所描述的世界史同质的。

除第一人称视角外,第三人称视角作为两汉乐府中最基本的叙事视角,客服了第一人称视角的局限性。

在这些第三人称视角的两汉乐府诗中,叙述者以第三人称提及故事人物,这样的叙事所产生的是一个全知全能型的叙述者,不但可以全面详尽的讲述故事,还可以对人物和情节进行评论和情感的抒发。

汉乐府诗是我国叙事诗歌走向成熟的标志。

张志斌的《先秦至两汉:中国诗性叙事的开展和深入》认为汉乐府诗是中国
古典叙事诗创作的第一次高峰。

在由多重叙事视角和丰满的人物形象构建的叙事诗骨架下,细节是叙事诗的血肉,使叙事诗为人传颂,感人肺腑。

《诗经》中多是服务于抒情的叙事,而随着汉乐府的发展,叙事诗中叙事和抒情逐渐独立,并产生了主叙事兼抒情、夹叙夹议的行文特点。

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长河中,仅有这一阶段的诗歌具有主叙事兼抒情的主要特点,到了诗歌最为繁盛的唐代,一大部分诗歌基本上已经和叙事无关,作者在篇幅和词律的规则下仅通过意向抒发情感了。

谈艺超的《汉乐府的叙事角度》在探讨了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和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的基础上,提出了“视角的转换”这个新的观点,单一固定叙事视角在多层次反映生活片段和变现人物性格方面多会受到限制,为了更完整地表现人物和更立体的描述社会,不少作者也根据情节需要转换叙事视角。

传统的第三人称的视角在表现生活场景和刻画人数众多、细节繁琐的人物形象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而第一人称的应用,则更能够拉近主人公和读者的距离,更有利于故事的丰满和情感的抒发。

程相占的《古代叙事诗研究》,通过对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深入分析,首先对叙事诗这一概念进行了重新的划定。

作者认为,所谓“叙事诗”是在特定的用意支配之下,用押韵的语言把时间的安排具有一定顺序的作品。

全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于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历史流变,把文学与历史发展相结合,对诗歌发展的客观因素进行了解析;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在叙事视角和人物形象上,细数了丰富的人物类型。

在第四部分“诗体”中,重点挖掘了叙事诗的叙事意义。

杜甫“本着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精神自创新题,即所谓‘即事名篇’,或者说‘因事命题’的作法,直接开导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

1
葛晓音的《论杜甫的新题乐府》中,首先对杜甫的诗作进行了种类界定。

在重新界定了“新乐府”和“新乐府运动”的前提下2,研讨杜甫写作新题乐府的自觉意识和独创性。

在继承了汉魏晋古乐府的基础上,杜甫在题材选取和叙事特色都有所区别和发展。

相较于汉魏晋乐府歌辞多记述百姓生活场景的诗歌内容,杜甫多选取能反应民间疾苦的社会生活片段,通过百姓生活疾苦的片段,高度概括地反应社会的无情和统治者的昏庸。

杜甫多采取第三人称视角,客观全面的叙述自己的见闻,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是对汉魏晋乐府歌辞的借鉴和继承。

乐府歌辞因多为生活截
1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第二册。

2葛晓音,《新乐府的缘起和界定》,1995年第三期。

面描写,所以在时代代表性上稍有逊色;新题乐府在以其高度概括的宏观视角,是作者所叙述的故事有了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时代代表性。

在对汉魏晋乐府歌辞的创新上,新题乐府克服了汉魏晋乐府歌辞的叙事单一性,立体多面的从宏观角度出发,增强了诗歌的可读性和抒情性。

杜甫共著有三十多篇新题乐府作品,值得关注的是,在三十多篇作品中,其艺术表现手法无一雷同。

可以看出,诗人在可以摆脱初盛唐乐府歌行的拟古习惯的同时,自觉地运用新题歌行等诗体,继承汉魏乐府的创作特点。

这样的创作思路,不仅是杜甫个人追求艺术创新的需要,也是叙事诗歌发展的必然趋势。

叙事诗在我国的诗歌系统里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对于叙事诗的研究和探讨,从古至今也不乏良作,通过对汉乐府进行溯源,在汉乐府中寻找叙事诗的发展共性,未来的叙事诗创作和研究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研究资料索引
[1]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罗根泽:《乐府文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

[3]程相占:《中国古代叙事诗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沙云星:《试论汉乐府民歌的叙事特征》,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

[5]葛晓音:《轮杜甫的新题乐府》,社会科学战线,文艺学研究,1996。

[6]张志斌:《先秦至两汉:中国诗性叙事的开展和深入》,学术论坛,2009。

[7]杨静:《试析汉民间乐府叙事诗的叙事艺术》,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

[8]谈艺超:《汉乐府的叙事角度》,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

[9]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0]程相占:《中国古代叙事诗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