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边城教案
沈从文《边城》教案
![沈从文《边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cc98080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84.png)
沈从文《边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边城》的文化内涵。
2.分析《边城》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3.领悟《边城》所传达的人性美、爱情美和自然美。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边城》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2.教学难点:理解《边城》所传达的人性美、爱情美和自然美。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介绍沈从文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边城》的文学价值。
2.阅读文本学生自主阅读《边城》全文,初步感知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人物形象以翠翠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其性格特点,如纯真、善良、坚韧等。
分析翠翠与傩送、翠翠与爷爷之间的关系,探讨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
4.分析故事情节讲述《边城》的故事梗概,引导学生关注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5.分析环境描写引导学生关注《边城》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如山水风光、民俗风情等。
探讨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影响。
第二课时1.分析人性美以翠翠、傩送、爷爷等人物为例,引导学生探讨《边城》中的人性美。
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爱、理解、宽容等美好品质。
2.分析爱情美引导学生理解爱情中的无奈和悲欢离合。
3.分析自然美引导学生关注《边城》中的自然景观,如山水、花草、鸟兽等。
探讨自然美对人物情感和故事氛围的影响。
引导学生感悟《边城》所传达的人性美、爱情美和自然美。
第三课时1.课堂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边城》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2.拓展延伸以《边城》为例,引导学生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文学特点。
推荐阅读其他沈从文的作品,如《湘行散记》、《从文自传》等。
3.作业布置深入阅读《边城》,分析其中一个人物的心理变化。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边城》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引导学生领悟作品所传达的人性美、爱情美和自然美。
《边城》教案设计
![《边城》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225c79f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6e.png)
《边城》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边城》的基本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2. 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体会作者对湘西风光的热爱。
3. 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
4. 掌握小说中的民间风俗描写,了解湘西地区的民族文化。
5. 提高阅读名著的兴趣和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1. 小说《边城》情节的掌握。
2. 人物形象的分析。
3.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4. 人性美和人情美的体会。
5. 民间风俗描写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 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把握。
2. 湘西地区民族文化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情节、人物、环境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主题、人物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片段,深入理解小说特点。
4. 欣赏法:品读小说中的优美段落,提升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小说《边城》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小说情节、人物、环境等。
3. 课堂讲解:讲解小说情节、人物、环境等,分析小说特点。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主题、人物的理解。
5.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片段,深入理解小说特点。
6. 品读欣赏:品读小说中的优美段落,提升审美情趣。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8.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环境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小说主题、人物的理解深度。
3. 分析学生作业,了解他们对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民间风俗描写的把握情况。
4.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评价他们欣赏小说优美段落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内容是否全面。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反思课堂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小说特点。
《边城》教案设计
![《边城》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9c05348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61.png)
《边城》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感悟生命的真谛。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掌握人物性格特点。
3.领悟小说的语言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小说主题,分析人物形象,感悟语言魅力。
2.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把握小说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1)介绍作者:沈从文,我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边城》、《湘行散记》等。
(2)简介小说背景:以湘西边陲小镇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纯真爱情和传统道德的故事。
2.理解小说主题(1)引导学生阅读小说,梳理故事情节。
(2)讨论小说主题,如: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人性的善良与美好、生命的价值等。
3.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翠翠:善良、纯真、坚韧、独立。
(2)分析翠翠的父亲:忠诚、敬业、有责任心、有爱心。
(3)分析翠翠的爷爷:慈爱、包容、有智慧、有担当。
(4)分析翠翠的男朋友:诚实、勤劳、善良、有责任心。
4.领悟语言特色(1)分析小说的语言风格:自然、朴实、真挚。
(2)欣赏小说中的精彩语句,如:“翠翠看着她,翠翠觉得自己也是一只翠翠。
”5.课堂讨论(1)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如:翠翠与翠翠的父亲、翠翠的爷爷、翠翠的男朋友之间的关系。
(2)讨论小说的象征意义,如:渡船、河流、白塔等。
(2)拓展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如《湘行散记》、《从文自传》等。
四、课后作业2.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人物,为他(她)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人物传记。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边城》,分析小说主题、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内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时,注重课后拓展,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对小说背景了解不够,影响了他们对小说的理解。
《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5d1b8c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92.png)
《边城》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特点。
2. 把握作者在《边城》中极力要表现的古老湘西的人生形式。
3. 理解《边城》题目的含义,把握作者的创作目的。
二、教学重难点
1.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2. 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如翠翠、祖父,探寻人性之美。
三、教学方法
点拨法、诵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以“走进湘西,探寻人性之美”为话题,引导学生思考湘西的人性美,从而引出《边城》这篇文章。
2. 作者简介:简要介绍作者沈从文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整体感知:学生自主阅读全文,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4. 重要字词讲解:讲解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
5. 古汉语句式分析:分析文中出现的古汉语句式,让学生掌握古汉语的语法规则。
6. 分析文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目的,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7.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深化学生对文章的认识。
8.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9.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同时,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人性之美”,撰写一篇短文,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边城(节选)》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边城(节选)》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e705e7e2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e9.png)
《边城》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的一篇课文。
作者是京派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
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边城》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
小说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我们要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通过小说,我们将感受沈从文所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走进诗意的湘西世界,理解作者在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
在朗读与品味中体会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边城》的故事情节平淡如水,具有散文化和诗化的风味,笼罩着浓郁的写意色彩。
语言凝练,清新,简约,典雅,而又具鲜明的地方性。
字里行间弥散着生活特有的氛围、意境的文字,小说中可以说到处都是。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给翠翠画像,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体会人性之美在翠翠身上的体现。
2.品读文中关于边城风土人情的描写,把握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
理解作者在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
3.了解选文中边城风土人情的描写对小说结构和主题所起的作用过程与方法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品味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的熏陶。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三篇】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25d25a92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a5.png)
《边城》是沈从⽂的代表作,⼊选20世纪中⽂⼩说100强,排名第⼆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编整理了⾼中语⽂《边城》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边城教案⼀【教学⽬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沈从⽂及其作品的特点2、把握作者在《边城》中极⼒要表现的古⽼湘西的⼈⽣形式3、理解《边城》题⽬的含义,把握作者的创作⽬的⼆、过程与⽅法:1、美读课⽂,咀嚼品味⼩说诗⼀般的意蕴提⾼学⽣审美情趣2、启发点拨、合作探究、讨论分析多种⽅法结合,完成⽂本中⼈物内⼼情感的挖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中⾄真、⾄善、⾄美的⼈性树⽴爱世界爱⼈类的情操。
2、了解古⽼的民俗及其丰富的内涵,培养热爱民族⽂化⽣活的情感【教学重点】1、通过分析⼩说的环境、⼼理描写、培养把握⼈物形象的能⼒。
2、理清⼩说情节,把握民俗活动和情节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性的闪光点。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物的性格、语⾔和⼼理,把握⼩说中⾄真、⾄美、⾄善⼈性。
【解决办法】1、加强课前预习,充分熟悉⼩说内容。
2、补充相关⼩说情节,让学⽣对《边城》有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法】要本着以学⽣获得知识和能⼒为主,重视学⽣的思考重视学⽣的感悟.“教学有法,但⽆定法”,慎重地选择⾏之有效的教学⽅法,结合该课的教学⽬标、教材特点和学⽣的实际情况,我准备⽤两课时,采⽤点拨法以及探究和讨论法进⾏教学 ,让学⽣能更深的领悟⽂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启发学⽣动脑筋,⾃⼰进⾏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的主体性。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预习课⽂品读重点段落要求:1、勾画出⼩说的环境描写的语句。
2、标出⾃然段3、找出⼩说主要⼈物的⾔⾏,品味⼩说中的淳朴的⼈性4、勾画出⼩说中的民俗描写,体会这些民俗的特点以及内涵5、理顺出⼩说的故事情节。
6、明确⼩说的⼈物、情节,⽤⾃⼰的话复述,补充相关的其他情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教学:《边城》这部⼩说问世不久,湘西的凤凰镇就成为旅游胜地。
《边城》教案设计
![《边城》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cf130a8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2c.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边城》优秀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高中课时:5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边城》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
(3)能够欣赏小说中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小说内容。
(2)通过合作讨论,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通过写作练习,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美好人性的追求和向往。
(3)培养学生对家乡和自然的热爱和珍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边城》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
(3)欣赏小说中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
(2)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人性价值。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 自主阅读法: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感知内容。
3. 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4. 写作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边城》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2. 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第一章,了解故事基本情节。
3. 讲解小说第一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关系。
4. 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
第二课时:1. 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第二章,感知故事情节发展。
2. 合作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 讲解小说第二章的重点内容和人物关系。
4. 欣赏小说中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第三课时:1. 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第三章,理解故事情节。
2. 合作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 讲解小说第三章的重点内容和人物关系。
第四课时:1. 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第四章,感知故事情节发展。
2. 合作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边城》优秀教案(精选10篇)
![《边城》优秀教案(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9f4f3a23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66.png)
《边城》优秀教案《边城》优秀教案(精选10篇)《边城》优秀教案 1教学目标:1.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领会翠翠的心理和情感。
2.联系现实生活,感受理解翠翠身上体现的人性之美。
3.进行联想想象,使翠翠的形象更加明晰可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并为以下学习打下基础。
)1.引出课题:(多媒体展示课文标题)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沈从文的《边城》。
这部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曾被赞誉为“田园诗的杰作”,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
作者沈从文也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很多的评论者都对这部作品推崇备至。
2.情节介绍:十五岁的山村少女翠翠与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终年看守着河边的渡船。
翠翠聪明能干,美丽善良。
当地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大老和傩送二老同时爱上了她。
为了赢得翠翠的爱情,天保请了媒人上门求亲,翠翠却没有表态;仅仅是因为羞于表达吗?原来,翠翠的心上早就有了一个人。
事情还得从两年前的端午节说起。
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和爷爷进城看龙舟赛,邂逅了傩送,彼此一见钟情,但这份感情双方都埋藏得很深,并没有表露出来。
时隔两年,乡绅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用一座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他,翠翠对此有所耳闻。
但对于傩送不要碾坊,宁愿作个摆渡人的心意,她却并不知晓。
天保兄弟在爱情面前展开了公平竞争,按照当地习俗,要在大月亮的晚上用歌声向姑娘表达爱情。
他们商定轮流到渡口边高崖上唱情歌,谁的歌声有了翠翠的回应,谁就得到翠翠……(多媒体,教师配合音乐、文字朗读)阴历十四到了,月也快圆了,我们的课文也开始了……3.交代学习重点:“边城”这个词在许多读者眼里已经凝定为“湘西人性美”的文化概念;沈从文在说到创作动机时也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节选文字以翠翠为核心人物,主要表现出她对爱情的憧憬与渴望。
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二.品味赏析:(“入”:品味语言,感受形象,领悟内涵,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边城(节选)》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边城(节选)》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aa52045a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ba.png)
《边城》教学目标:1.阅读本书,了解情节2.运用阅读指导法阅读课文重点难点:重点:把握《边城》故事情节及主旨难点:把握《边城》故事情节及主旨学习方法:1.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2. 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一、【人物形象】1.、翠翠:主人公翠翠是其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健康美丽。
“她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
”“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她心地善良,“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边城的风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一个眉清目秀、聪慧温柔,且带几分矜持、几分娇气的少女。
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
傩送远走他乡,爷爷溘然长世,她痛苦悲伤但并没有倒下,她谢绝船总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她像爷爷那样守着摆渡的岗位,苦恋着并等待傩送归来,充分表现她性格坚强的一面,展现着柔中有刚的美,她怀着希望与自己坎坷命运作持久的抗争。
2.爷爷爷爷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
他善良纯朴、热心好客、甘守清贫、尽职尽责。
对孙女无比疼爱。
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
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活、唱歌。
外公因为女儿和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
翠翠害怕地痛哭让他觉得莫名其妙,他给孙女讲母亲的故事,更让孙女感触不已。
对于天保兄弟的选择,他却没有直接告诉翠翠,反而让孙女“心中不免有点乱”。
他对翠翠“温和悲悯地笑”,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又害怕她再走母亲的老路,却不能直接说出来。
节选部分以后因天保的死造成孙女的悲剧,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最后撒手而去。
可以说他是在孤独中死去的。
3.天保兄弟天保个性豪爽、慷慨、成人之美。
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
《边城》教案汇总六篇
![《边城》教案汇总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197c02fa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4c.png)
《边城》教案《边城》教案汇总六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边城》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边城》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认识翠翠、爷爷,傩送、顺顺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通过解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再结合知人论世,师生共同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点感受风俗美、人性美、人情美。
教学难点探究出作品的主题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我轻轻叹息了好些次。
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
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
”这是沈从文先生写给他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一段话。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从文先生对边城炽热的爱。
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块进入“边城”的世界,看看从文先生想通过《边城》表达怎样的主题。
二、检查预习《边城》小说不是很长,之前布置预习任务:读小说,提交自己的问题。
老师选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展示给大家:1,第四节“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她想:‘假若爷爷死了?’”为什么当翠翠在岸边等爷爷时看到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却冒出如此可怕念头?——韩星润2,《边城》描绘了什么?想表达什么?——赵政源3,课文题目为什么不改成有关翠翠的往事经历?——段皓天4,通读小说全文后,发现文章写的很淳朴真实,但为什么这种朴实与真实中,掺杂着一丝丝淡淡的悲伤?——韩星润同学们的问题有的是关于某个细节,有的是关于主题的表达的,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大半,说明大家都认真预习并积极思考了。
接下来我们就进入“边城”的世界,看能不能解决大家的疑惑。
2024年高中语文必修5《边城》标准课件
![2024年高中语文必修5《边城》标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df39888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9f.png)
2024年高中语文必修5《边城》标准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中语文必修5教材中《边城》一文。
该文选自沈从文同名小说,主要讲述湘西边陲小镇上,翠翠和傩送这对年轻男女之间纯真爱情故事。
我们将详细分析文中第一章至第六章,重点探讨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笔触描绘人物形象,以及边城风土人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边城》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2. 学习沈从文写作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升人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创作意图;2. 教学重点:学习沈从文写作技巧,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边城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边陲小镇好奇心,进而引入课文学习;2. 朗读课文:让学生齐读课文第一章,感受小说语言风格;3. 讲解课文:分析文中翠翠和傩送形象特点,探讨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笔触描绘人物;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分析人物形象选择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文中其他人物形象,巩固所学知识;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中展现边城风土人情,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六、板书设计1. 主《边城》副人物形象与写作技巧2. 人物形象分析:翠翠:纯真、善良、执着傩送:勇敢、诚实、忠诚3. 写作技巧:细腻描绘、丰富情感、独特视角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小说中除翠翠和傩送外其他人物形象;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边城》内涵。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发言不够积极,今后需加强引导;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沈从文《湘行散记》,进一步解作者写作风格,提升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人物形象分析;2. 写作技巧讲解;3. 课堂讨论引导;4. 作业设计合理性;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5篇)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b8c2dfc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95.png)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5篇)高中语文边城教案(精选5篇)教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要求,选择符合教学目标的教材和文本。
教材选取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积极性。
下面给大家分享高中语文边城教案,欢迎阅读!高中语文边城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边城(节选)》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阅读鉴赏第一单元。
本单元设立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单元选取了三篇文章,有情节冲突激烈的小说,环境描写出彩的小说,和人物塑造入木三分的小说。
这些文章都是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鉴赏和审美价值。
《边城》是一篇散发着魅力的小说,是沈从文最具盛名的代表作。
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二、教学目标:1、品读文中关于边城风土人情的描写,把握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
2、品味作者朴实而清新,流畅而优美,富有生活气息的散文化的语言。
3、通过交流和讨论,把握对人物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之美,探寻人性之美。
理解作者在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紧扣课文的有关情节与细节,披文入境,披文入情,通过对具体描写的具体分析中得出结论。
培养分析鉴赏能力,养成勾画圈点的习惯。
2、教学难点:品味民俗风情之美,探寻人性之美。
体会作者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展示出人物心理的写作手法,用探究的眼光去发现文章之美。
四、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三元信息教学,围绕教师、学生、媒体展开互动,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高中语文必修三《边城》精品教案范文3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边城》精品教案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0cafad9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91.png)
高中语文必修三《边城》精品教案范文3篇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高中语文必修三《边城》精品教案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高中语文必修三《边城》精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鉴赏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把握小说的主题。
能力目标通过小说的阅读,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及审美能力。
情感目标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湘西古朴、淳厚的人文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欣赏“边城之美”。
教学难点由文本延伸,引导探究“边城之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湘西大家”——边城之范1、这里山青青水碧碧,这里水寨苗家韵依依,这里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边城优美的自然风光。
(播放视频)所谓边城就是靠近两个地区交接处的城镇,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茶峒。
那里有小河沿岸的优美风光,那里有凭水依山的小城,那里有清澈见底的河流,那里有浓翠逼人的细竹,那里有恬静幽美的山村,那里有桃花深处的人家,沈从文给我们勾画出一个如诗如画,如烟似梦的田园牧歌式的美丽湘西世界。
2、作家简介。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代表作: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
沈从文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如《边城》;一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如《绅士的太太》《都市一妇人》等。
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明”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边城》充满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寄托了沈从文“美”与“爱”的理想,是他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是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巅峰之作,文学地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居于第二;曾于1987年、1988年两度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沈从文的文字是中国文学最美的象征。
《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9f641b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ff.png)
诗意的湘西世界,理解作者在这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表达 析
的内涵。本篇课文是小说《边城》的节选内容,学生在课前提前了解整本小说的故事情节,
对本课十分重要。
学
高二下期的学生们经过了一年多的学习,阅读概括能力和解读文本的能力都有较大的
情 提升。即使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学生们也能通过自主阅读较好地理解它。再加上这篇课
问题 3:同学们想一想,除了景美,我们还可以归纳出哪些美呢?对了,刚刚听到有同学说翠翠 很美,翠翠只是长得美吗?傩送美吗?祖父和天保呢?请大家谈谈小说有那些美的人吗?你又是 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明确: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文中的人也是极美的,他们淳朴善良,有一个如湘西山水风景般 纯净美丽的心灵。这些美概括起来,也就是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人物形象。 人美:文中出场人物 祖父:勤劳善良、朴实憨厚、忠于职守、有情有义、疼爱孙女 是边城劳动人民理想美德的化身 翠翠:美丽动人、天真善良、单纯娇羞、有着青春少女特有的活泼烂漫的热情生机,也有着少女 的细腻心思与害羞性情。是作者理想美的化身,内外皆美。 傩送:英俊潇洒、勇敢、善良淳朴、敢于追求 心思细密 灵活机敏 忠诚 谦让之美 天保:个性豪爽、慷慨大度 爱情成全
《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42179a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f8.png)
《边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感受作者对人性美的追求。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把握翠翠、爷爷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品味小说优美的语言,体会其营造出的诗意氛围。
4、理解小说所展现的湘西地域文化特色,以及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分析翠翠这一人物形象,理解其纯真、善良、羞涩的性格特点。
(2)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简洁、清新、富有诗意的特点。
2、难点(1)理解小说中“边城”这一特殊环境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2)探讨小说中所展现的人性美以及作者对现代文明的反思。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湘西的风景图片或视频导入,引起学生对湘西的兴趣,然后提问学生对湘西的了解,进而引出沈从文的《边城》。
(二)作者介绍简要介绍沈从文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以及他的创作风格,重点强调他对湘西世界的独特描绘和对人性美的执着追求。
(三)背景介绍介绍《边城》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经历对作品的影响,让学生了解作品产生的社会文化土壤。
(四)整体感知1、请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2、提问学生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主要人物。
(五)人物形象分析1、翠翠(1)请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翠翠的段落,分析翠翠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概括翠翠的性格特点。
(2)组织学生讨论翠翠的爱情心理,引导学生理解翠翠的羞涩、纯真和执着。
2、爷爷(1)分析爷爷对翠翠的关爱和呵护,以及他在渡船上的工作态度,总结爷爷的性格特点。
(2)探讨爷爷在翠翠爱情中的作用,以及他所代表的传统美德。
(六)环境描写赏析1、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段落,如对茶峒自然风光、风俗习惯的描写。
2、分析环境描写对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以及营造氛围的作用。
(七)语言特色品味1、选取文中具有代表性的语句,如描写自然风光、人物对话等,让学生体会其简洁、清新、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
《边城文学》教案设计
![《边城文学》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4e7fc16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a6.png)
边城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深受教育界和文学爱好者的青睐。
在当今高中语文教育中,授课教师应该根据边城文学作品的特点,设计合适的教案,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阅读、理解和欣赏体验,促进学生思维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水平。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让学生掌握边城文学的创作背景和特色,理解其中表达的人性、情感和社会历史意义,提高学生文学鉴赏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1)创作背景介绍。
带领学生了解边城文学的兴起背景,包括新文化运动、抗战背景,揭示出边疆地区一些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2)选读经典文学作品。
引导学生选读边城文学作品,如《边城》《平凡的世界》《家》《红高粱家族》等,感受作品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理解作品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深度。
(3)文学批评实践。
结合教案设计,组织学生进行边城文学的文学批评实践活动。
让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文学性、思想性以及艺术性,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喜好和理解程度,评价作品的良心程度。
(4)写作实践。
借鉴教材中边城文学的经典段落,在每个人都有的故事和情感中创作出自己的文学作品。
通过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2、教学方法(1)课前导入法。
在教学前通过图片、音频或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边城文学创作背景和大量的文学作品。
(2)讲授和解读法。
课堂教学环节以讲解故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和探讨思想内涵为主,让学生深入了解作品,并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品。
(3)思维启发法。
通过提问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文学作品中表达的主要思想和情感,并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力和体验式思维,更好地理解作品。
(4)创作实践法。
鼓励学生进行个人或集体创作,让学生从写作过程中深刻体验文学创作的艰辛和快乐,并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
三、教学评估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文学批评、作业和课堂表现等综合对学生进行评估。
学生表现出对边城文学的兴趣和热情,理解文学作品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并能够进行文学创作时,可以认为教学达到了预期效果。
《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1953853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e6.png)
《边城》教案•相关推荐《边城》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边城》教案(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边城》教案篇1【知识目标】一、了解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二、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体会心理描写的成功之处三、借助工具书掌握常用词语并能辨析运用【能力目标】一、结合社会背景与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二、结合个人理解,试着谈谈对小说的主题思想的认识三、能运用比较鉴赏方法,写一点鉴赏文字【情感目标】一、结合社会背景,体会边远地区人民的生活艰辛与顽强乐观,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理解小说描绘的风情美与人性美,激发对人生、生活、社会的热情【重点难点】一、了解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体会心理描写的成功之处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结合社会背景与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对小说的主题思想的认识是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影片)【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一、检测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喁喁yú私语黑黝黝yǒu痴chī情焖mèn涎xián莞wǎn尔2、解释下列词语。
喁喁张冠李戴:涎皮莞尔信口开河二、作者作品简介沈从文(1902~1988年),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原名沈岳焕,湖南风凰县人。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蜜柑》、《八骏图》、《雨后及其他}、《月下小景》、《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阿丽思中国游记》、《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他的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
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性的精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边城(节选)》教案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边城(节选)》教案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e70b4026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41.png)
《边城(节选)》教案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边城》的背景和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脉络。
2. 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活动,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 领悟小说所表现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小说《边城》的背景介绍,包括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意图。
2. 小说主要情节梳理,人物关系和性格特点分析。
3. 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和艺术效果。
4. 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和理解。
5. 小说所表现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小说《边城》情节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2. 教学难点:人物心理活动的理解和小说所表现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的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背景、情节、人物关系等基础知识。
2.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活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小说所表现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4. 鉴赏法: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小说《边城》的背景和作者沈从文。
2. 梳理小说主要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关系。
3. 讲解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引导学生体会艺术效果。
4. 分析人物心理活动,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5. 探讨小说所表现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联系现实意义。
6. 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阅读全文,深入了解小说《边城》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文学鉴赏和批判性分析。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小说所表现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通过对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
2. 通过对自然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评价学生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对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探讨,评价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人文素养。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沈从文的其它作品,如《长河》、《湘行散记》等,加深对作者写作风格的理解。
边城的教案
![边城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898533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ba.png)
边城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沈从文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带领学生分析《边城》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3. 引导学生体会《边城》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边城》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2. 难点:体会《边城》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体验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讲述沈从文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边城》的写作背景和主题。
3. 文本分析:分析《边城》的人物形象,如翠翠、爷爷等。
4.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对《边城》的理解和感受。
5. 艺术鉴赏:引导学生体会《边城》的艺术特色,如自然环境描写、人物心理刻画等。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边城》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7.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沈从文及其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分析《边城》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避免教师一言堂的情况。
同时,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萧静一、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4.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小说的情节;借助情节和环境,鉴赏人物形象难点:分析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多媒体辅助法,四、课型阅读——研讨——品评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步骤及内容要点第一课时一、导入繁华的大都市,令人目不暇接、心醉神迷。
林立的高楼、琳琅的商品、穿梭的人流、怡人的乐园。
闲暇时,我们是不是也想让生活增添点儿古朴意趣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拜读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边城》,神游于作品描写的几十年前的湘西,感受那里闪烁着的正直朴素的人性美。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沈从文的“边城”看看,看看那里的山、水、人吧。
(放录象,在音乐的伴奏下朗诵)“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人家。
这户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这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小说写的就是这户人家的故事,其中的“女孩”名叫翠翠。
她是怎样的姑娘呢?(放录象,女声朗诵)“翠翠在风日里长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清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这就是翠翠。
小说中的天保、傩送兄弟俩都爱上了她,为爱情展开竞争。
按当地习俗,要在大月亮的晚上用歌声向姑娘求爱。
阴历十四到了,月也快圆了。
二、检查预习情况:请学生通过阅读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或语段,并与学生共同研讨: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什么作用?参考:第一处,首段“天已快夜了……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
”第二处,第一部分“翠翠坐在溪边……就忽然哭起来了。
”第三处,第三部分“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翠翠的心被吹软了。
”第四处,第一部分“月光如银子……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安睡了。
”文中集中写景的共有4处。
它们都是夜景,而且都有着温柔、美丽和平静的特点。
这些描写既为文中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真实可感的环境,又使得人物的活动和美丽、平静甚至于有些单调的景物和谐地融为一体,为翠翠性格的形成做了一个最好的诠释。
另外,这些景物都是冷色调的,字里行间都透出一种淡淡的哀伤,较好地烘托了气氛。
三、作者介绍(课件)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现代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炯之、璇若等。
他的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展示民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返朴归真的牧歌情调。
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
四、交代学习重点:“边城”这个词在许多读者眼里已经凝定为“湘西人性美”的文化概念;《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是一幅用水墨绘就的无彩之画。
沈从文在说到创作动机时也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
五、情节归纳,整体把握。
(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教师明确)1、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第一部分: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为什么对母亲“神往倾心”呢?(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薄薄的凄凉:因为规矩中唱歌的日子快到了,在期待和担忧(对碾坊作陪嫁的事有所耳闻)中,内心骚动不安,看万物生机勃勃,而自己却不能像草木、泥土、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并且此时祖父作为唯一的依靠又不在她身边,去忙自己的事了,似乎把她给忘却了,于是感到生活“太平凡了”,“好象缺少了什么”;“杜鹃叫个不息”恰反映出内心的寂寞惆怅。
这种感觉既源自当时的特殊时间,特殊情境,又由于人物独特的内心感受。
胡思乱想,惩罚爷爷:当自己内心躁动不安,有不可名状的苦衷,无法倾诉,连唯一的亲人爷爷也不能理解时,要让爷爷尝尝失去自己的痛苦。
一遍遍喊爷爷回家:无法想象没有祖父的生活,希望得到安慰。
爷爷没有意识到翠翠的心事,依然去忙自己的事,翠翠心中对祖父的埋怨、委屈便一齐涌上心头,感受从凄凉转到“悲伤”。
当然,“很觉得悲伤”,“祖父不理会”只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抚慰是真。
听爷爷讲父母的事:对于母亲的神往倾心,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胧的期盼,渴望爱的自由与坚持。
父母的爱情是个悲剧,对于情窦初开对爱满怀憧憬的翠翠,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对爱的恐惧。
百感交集,无从排遣,所以“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
第二部分:问: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做梦:沉醉在爱情的美梦里:梦中很容易地摘到了“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耳草,展示出潜意识里对现实中还未得到的爱情的向往,显出内心里对傩送的朦胧感情明确起来了。
虎耳草,俗称金线荷叶,叶肾状、心形,下面紫红色,供观赏。
虎耳草的叶子是心形的,在中国人的心态中,心形的东西是一种爱的寄托和象征。
虎耳草可以说是翠翠爱情的象征。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第三部分:问:爷爷问翠翠选哪一个,翠翠为什么不答?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与爷爷交谈中流露:愿意听歌,明知故问,不直接回答(沉默、回避)等都体现出翠翠的矜持与羞涩。
等歌:听祖父说傩送“想走马路”为自己唱歌,就“出了屋外”坐到岩石上去,“似乎为了等着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
其实,是在等待傩送爱情的表白,好让自己的感情找到归宿,以使自己驿动的心找到港湾。
以翠翠那样的性格,这当然已经是以心相许的明确表白了。
吹芦管,又吹不好。
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
“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心乱,连芦管也吹不好了。
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表明她被柔柔的曲子所感染,浸润在自己憧憬的爱的温柔甜蜜中。
要爷爷唱歌,“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
爷爷唱的是“那晚上听来的歌”,是傩送对自己爱的表白,于是心里塌实了,又沉浸在爱的美梦中。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
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
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六、教师总结:当爱情来临时,翠翠的内心躁动不安,她热切地期待着傩送的歌声,期待着爱情的实现;渴望着感情的抚慰,渴望着心灵的归宿。
但,只有在梦中她才能品尝到爱的温柔甜美;矜持羞涩的个性、一系列或人为或天意的误会,让她只能长久地执着地等待……这节课我们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初步感受到文中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下节课我们再进一步品评文章的人物形象和主旨。
第二课时一、导入:有人说:“《边城》是一首圆润悲婉的乡土抒情诗,是二老唱给翠翠的一支情歌,是一曲灵秀惆怅的田园牧歌。
他描绘了一种充满化外之风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为被现代文明撕裂灵魂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恍若隔世亦真亦幻的人性理想。
是一块行将失落而未曾失落的古朴的生命绿洲。
”那么今天的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呢?下面我们将继续走进《边城》。
二、进一步研习(学生讨论,然后自由回答。
)1、分析翠翠形象(1)请一女生朗读课文(从开头至“忽然哭起来了”。
)①提问:翠翠为何在成熟的生命中觉得缺了什么,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态?明确:此时的翠翠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
朦胧的爱情已经注入了她的情怀,她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
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②提问:翠翠为什么要想象离开爷爷?学生讨论,然后自由回答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
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③“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翠翠对爷爷明知自己心思还要追问自己选大老还是二老,很不满。
但她明白爷爷是一番好心,希望自己忘记二老,答应大老的提亲。
可感情不是买卖,翠翠实在不愿意做违心的选择,她面对百般疼爱自己的祖父,“不敢生气”,只能勉强笑着。
她可能气二老不和自己一样对爱情执著,不再坚持唱歌示爱;也可能气自己,明知王团总想把女儿许配给二老,还心存幻想,气自己不能和王团总之千金平等竞争。
④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
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这时她已经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⑤翠翠的爱情比起现代都市人的爱情有什么特点?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样的美?(开放性题目,联系实际)明确:翠翠爱得自然,爱得朦胧,爱得执着,爱得纤尘不染,爱得水晶般纯洁透明;翠翠爱的方式,她在爱情来临时的表现孕育、脱胎于湘西古风犹存的风土人情,典型地体现了人情人性美。
2、想象人物形象: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小说的一大特点,他特别擅长描写女子,他曾说“我是天生就一种理解女子的心。
”故而翠翠是尤其可爱的。
但在节选的文字当中我却找不到关于翠翠的外貌描写,你认为翠翠应该是什么样的?如果要把《边城》拍成电影,请你作一回导演,你打算选一位什么样的演员来饰演翠翠,如何来给她造型。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评,参与。
(题目具有开放性,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参考:情窦初开,“在成熟的生命中,觉得好像缺了什么。
……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渴望新的生活,“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于是胡思乱想:”下桃源县,过洞庭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