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中国教育思想及其发展脉络u
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其指导思想探析
一、高等教育历史发展脉络1.探索时期随着五四运动的兴起,反传统批判的斧头挥砍着旧的思想、文化、道德等腐木朽枝,冲击着千年来的传统价值观。
与此同时,在新思想观念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学者突破传统的藩篱,以全新的观点来看待有关教育的一系列问题,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1921年7月,在嘉兴南湖的一艘小船上,一个伟大的政党成立了,这艘承载着劳苦人民接受高等教育愿望的小船向更光明的远方驶去。
1931年,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对苏维埃政权的教育方针进行了明确——工农劳苦大众,不论男女,在教育上都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并充分保障劳苦大众的受教育权,得到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拥护。
在这一方针的引领下,党在根据地、解放区,先后创办了苏维埃大学、红军大学、陕北公学等高校,这一方针也始终贯穿于我国在革命时期的高等教育中,为我国之后高等教育的发展确定了基本方向。
2.基本框架的初步建立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尽快建设和发展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要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发展高等教育亦是如此。
中央人民政府对旧有的大学进行了恢复和整顿,大批高校纷纷建立,我国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1953年,在毛主席的号召下,教育部多次强调要系统、全面、有计划地学习先进经验。
以对旧学校的改造为起点,我国开始了对新模式的高等教育的推广,全国的高等院校被分为高等专科、专业学院、综合性大学三类学校,院系划分、专业分类、学制安排等制度框架也是以国外为参考。
经过一系列的改造、推广,对于高等教育的领导权也逐渐确立,主流意识形态在高等教育意识形态中基本占据主流地位。
3.探索发展时期1961年,依照八届九中全会制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方针。
教育部多次召开高等教育调整会议,对高校的规模、专业设置、分布等各项做出调整。
经过三次调整后,高校数量减少到四百余所。
在1963年全国高校“四定”会议上,又从发展规模、学制、专业、人员编制四个方面规范高校教育,明确不同性质的高校可设置的专业数。
高中历史课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
概要如下:(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
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
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张“知行合一”。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李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近30_年中国融合教育发展研究——脉络、热点及发展趋向
Journal of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第39卷第2期圆园24年2月Vol.39熏No.2Feb .熏2024DOI:10.16069/ki.51-1610/g4.2024.02.018学报图1年份发表文献统计验,丰富完善我国随班就读理论。
许天威等[1]较早介绍西方融合教育理念。
通过对文献发表时间、发表数量和发表趋势分布图的检索、绘制和分析,可以比较直观剖析融合教育领域研究的历程与变化趋向。
(见图1)。
从1994—2023年融合教育研究调查情况来看,年度发文量和阶段研究热度均不一致。
融合教育研究脉络从年度发文量和研究热度来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4—2004年,理念交融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国学者结合我国随班就读情况,对融合教育思想理念展开学习借鉴研究。
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以下方面:一是对国外融合教育理念借鉴研究。
如:许天威[1]对加拿大特殊教育改革动向进行研究,介绍加拿大融合教育理念;曹婕琼等[2]研究比较中国、日本和美国在融合教育的师资培养和培训、教学准备、模式与对象以及其他方面的异同点;钱小龙等[3]从丹麦的特殊师范教育、特殊教育和国家教育三个方面阐述丹麦融合教育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张瑛[4]介绍并引入德国融合教育理念;卢乃桂[5]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融合教育的基本观念及实践问题深入剖析。
二是部分学者开始结合我国随班就读思考融合教育安置,如张宁生等[6]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提出随班就读是融合教育的主要安置形式。
这一阶段主要特征表现为:一是本土化研究缺失,大量的西方融合教育理念被借鉴和吸纳;二是相关研究文献数量较少,1996、1998、1999和2001年文献数为0,其余年份均为12篇以内,融合教育研究处于理念交融时期。
第二阶段:2005—2017年,理念融通阶段。
这一阶段显著特征为研究发文量迅速增加。
我国对西方融合教育研究成果借鉴数量增多,速度加快,出现许多聚焦国外融合教育的研究者。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及其演变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及其演变中国的教育源远流长,自古就有许多优秀的教育家对教育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形成了丰富的教育思想。
中国的教育思想结合了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教育的重视以及对于人类发展的关怀。
本文将从古代教育的起源、教育思想的发展以及教育制度的演变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及其演变。
一、古代教育的起源中国古代教育源远流长,最早的教育可以追溯到夏朝和商朝时期,当时的教育主要是贵族和富商家的子弟接受私人家庭教育。
随着周朝的建立,教育开始向社会公众开放,国家在全国设立了官学,提供了更广泛的教育机会。
孔子更是在东周时期对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探讨,成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开创者。
二、教育思想的发展1. 儒家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主流,其核心理念是“仁”,即关心他人的利益,提倡为人之本。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以德育为主,培养学生的德行和品位,使得学生具备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儒家教育思想中,教育是为了造就“君子”,即具有人格完美和道德高尚的人才,这种人才具有担当社会重任和对人民负责的精神,是可以为国家和民族做出重大贡献的。
2. 道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强调的是“无为而治”的方式,注重对人的自由、随性、本性的尊重,主张充分发挥个体的自主性,不要刻意通过教育来规范和控制人的行为,而是通过启迪、提醒、帮助等方式,激发人的内在动力和创造力,使得个体能够自发地发挥自己的优点和特长。
3. 墨家教育思想墨家教育思想比较注重实用性,这种教育思想主张知识的实用价值,倡导实事求是和精益求精。
墨家教育思想强调学生应该具备实际的技能和知识,而非纯粹的理论知识,同时注重实践和调查研究等实地经验的积累。
4. 兵家教育思想兵家教育思想是以战争为背景的教育思想,其根据是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于士官选材和培养。
因此,兵家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智慧、勇气等方面的能力,强调战略思维和实战经验。
中国教育思想史
❖ 我聆听韩愈 ❖ 他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 他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弟子不必不如师 ❖ 一篇《师说》已成为多少教师的座右铭
❖ 我聆听朱熹 ❖ 《白鹿洞书院学规》是古代学校管理的条例 ❖ 《朱子读书法》至今不减当年的风韵 ❖ 著名的“鹅湖之辩”仍然为知识分子们怀念
二、探索时期(1957-1963)
❖ 短暂繁荣 ❖ 教育思想的“大革命”与“大跃进” ❖ 教育思想的调整与争鸣(母爱教育)
三、混乱时期(1964-1976)
❖ 批资批修 ❖ 反击右倾翻案风
四、重建时期(1977-1990)
❖ 教育思想的拨乱反正 ❖ 教育思想的重新建构 ❖ 教育本质问题讨论 ❖ 引进西方教育思想
五、发展期(1991—— )
❖ 素质教育 ❖ 主体性教育 ❖ 创新教育 ❖ 平等教育 ❖ 终身教育
❖ 过去不应被埋没,而应作为未来的基础和 指南。过去的实践之中存留着历史对明天的 教训,一系列的事件和思想把昨天、今天和 明天联结成了一条连续的河流。我们可以相 当清楚地看到遥远的过去,但当我们靠近现 实时,我们的视觉就不那么清晰了。鉴古明 今,聆听教育大师们睿智的声音,领略大家 风范,丰富的历史经验、深刻的历史教训、 宝贵的历史遗产给予我们心灵的震撼与启迪。
为师 ❖ 道家:自然教育思想、自然本性的充分展开、自然
无为
❖ 二、秦汉六朝时期的教育思想
❖ 秦:书同文、行同伦、一法度、定一尊
❖ 汉:初黄老、董仲舒独尊儒术、官学制度制 度建立、王充实学思想“知识就是力量”
❖ 魏晋南北朝:玄学兴、官学时兴时废、私学 兴盛、自然教育
三、隋唐两宋时期的教育思想
❖ 隋唐:科举制度、专科教育与职业教育正规 化、韩愈《师说》
中国教育思想文库: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
书中,石教授从“知识”、“知识型”、“知识转型”等概念的界定出发,系 统地梳理了自古至今的知识类型和知识更迭。他将知识型分为“原始知识型”、 “古代知识型”、“现代知识型”、“后现代知识型”四种,对三次知识转型 和由此带来的教育改革进行了深入的历史透视。这样的分类不仅有助于我们理 解知识的历史演变,也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教育改革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 脉络。
摘录二:“教育改革不是简单的模仿和移植,而是需要结合本国的文化传统和 教育现状进行本土化的创新。我们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但更 要注重本土实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
这一段话提醒我们,教育改革不能盲目跟风,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国外的模式。 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教育改革必须结合本国的实际 情况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取得实效。
内容摘要
在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部分,该书详细阐述了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同时也 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书中强调,教育改革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构建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体系。书中还探讨了教育公平、教育国际化等热点问 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在构建新时代教育体系方面,该书提出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信息化教育为手段,以终身学习 为目标的教育发展思路。书中还强调了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育思想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全 面梳理,而且对未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前瞻性的思考和建议,对于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健 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摘录四:“教育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 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需要建立一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改革机制,形 成教育改革的强大合力。”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研究文献综述【摘要】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
在儒家教育思想研究中,提出了儒家注重礼乐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特点。
道家教育思想强调自然和心性的培养,提倡“无为而治”的教育方法。
墨家教育思想注重爱与和平,倡导普世的教育观念。
Legalism教育思想则强调法治和严格的规范,主张以法律来管理教育。
通过总结回顾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研究成果,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文献综述,儒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墨家教育思想,Legalism教育思想,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文献选取,总结回顾,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和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研究也愈发深入和系统化。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包括儒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墨家教育思想、Legalism教育思想等,每种教育思想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研究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思想家们对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探讨和总结,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教育思想体系。
这些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研究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教育的渊源和特点,为当代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也可以促进中西方教育思想的交流与对比,推动全球教育事业的发展。
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进行深入综述和分析,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一直是教育史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文献综述,探讨不同学派的教育思想特点及其影响,从而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发展轨迹和文化传统。
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简史精品课件教学
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简史精品课件教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简史》一书的第三、四章内容,详细探讨从古至今的学前教育理念与实践。
具体包括:1. 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的起源与发展;2. 近现代学前教育改革与探索;3.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的演变及发展趋势。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2. 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学前教育思想及政策的能力;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学前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提高教育质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近现代学前教育改革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古代学前教育思想与现代学前教育理念的异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简史》相关资料、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古今学前教育图片,引发学生对教育理念变迁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 讲解:详细讲解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的起源、发展,结合实例分析近现代学前教育改革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4.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将学前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与学前教育思想相关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点评。
6.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针对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的发展趋势进行讨论,并提出改进建议。
六、板书设计1. 古代学前教育思想:起源、发展、特点;2. 近现代学前教育改革:特点、影响因素;3.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政策:演变、发展趋势。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古代学前教育思想与现代学前教育理念异同的认识。
答案示例:古代学前教育思想与现代学前教育理念在目标、方法、内容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异同。
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强调幼儿的全面发展,注重道德教育。
不同之处在于,古代学前教育注重家庭教育和儒家经典教育,而现代学前教育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多元化教育,强调游戏、探索和实践。
中国的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演变
中国的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演变中国的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深深地影响了国家的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
本文将从古代儒家教育、现代教育制度以及当代教育思想三个方面,探讨中国教育的演变与发展。
一、古代儒家教育中国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当时的教育主要由儒家教育所主导。
儒家教育强调的是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对于中国后来的教育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儒家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仁”,即人道主义的原则。
在儒家教育中,学生被要求尊敬父母、师长和社会上的长者,并追求个人的完美。
同时,儒家教育注重礼仪和道德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品行和道德观念。
二、现代教育制度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现代教育制度。
在这个时期,学者们开始反思传统儒家教育的局限性,并试图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和现代教育方法。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节点。
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促进了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新式学校开始兴起,西方的科学、文学等学科开始在中国的教育系统中被普及。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的教育制度的建立。
中国开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教育普及率大幅提高。
此外,学校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将科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三、当代教育思想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也在继续发展和演变。
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尝试和实践。
例如,素质教育成为当代中国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
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学校开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再只重视学术成绩,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兴趣。
此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对中国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现代技术的运用使得教学可以更加灵活多样化,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和自主学习。
同时,也提出了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平教育的需求。
总结:中国的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演变。
从古代儒家教育开始,到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再到当代教育思想的创新,中国的教育不断适应时代的需求。
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百年:演变脉络、结构体系和基本特点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西部项目(XMA180283)作者简介:谢延龙(1973—),男,河南南阳人,宁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2021 11No 11,2021学 术 探 索AcademicExploration2021年11月Nov.,2021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百年:演变脉络、结构体系和基本特点谢延龙(宁夏大学 教育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摘要: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大”到“六大”的教育纲领、苏区的文化教育方针和边区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总方针三个阶段,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和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三个阶段。
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经过百年发展,形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的结构体系,主要由“培养什么人”的目标、“怎样培养人”的途径和“为谁培养人”的任务三部分构成。
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百年发展,体现出党的领导是根本、为党育人是灵魂、人民立场是主线、育人规律是遵循的特点。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演变;结构;特点中图分类号:G40-011 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21)11-0135-07一、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百年:演变脉络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百年发展,以新中国成立为界,总体上可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个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党的教育方针发展,经历了建党后“一大”到“六大”的教育纲领、苏区的文化教育方针和边区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总方针三个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教育方针发展,可分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和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三个阶段。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党的教育方针发展1 建党后“一大”到“六大”的教育纲领中国共产党建立后,就把教育作为革命斗争工具,在召开的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提出了相应的教育纲领,这些教育纲领作为党对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指导意见,其实质就是党的教育方针。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教案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背景介绍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背景。
强调学前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性。
1.2 学习目标了解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掌握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理论。
1.3 教学内容讲述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介绍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如梁启超、王国维等。
分析这些代表的理论观点和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第二章:梁启超的学前教育思想2.1 课程背景介绍梁启超的背景和他对教育事业的贡献。
强调梁启超在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中的重要性。
2.2 学习目标了解梁启超的学前教育思想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掌握梁启超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发展的影响。
2.3 教学内容讲述梁启超的学前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和特点。
分析梁启超关于学前教育的理论观点,如儿童天性、教育目标等。
第三章:王国维的学前教育思想3.1 课程背景介绍王国维的背景和他对教育事业的贡献。
强调王国维在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中的重要性。
3.2 学习目标了解王国维的学前教育思想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掌握王国维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发展的影响。
3.3 教学内容讲述王国维的学前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和特点。
分析王国维关于学前教育的理论观点,如儿童心理发展、教育方法等。
探讨王国维的学前教育思想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和贡献。
第四章: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4.1 课程背景介绍陈鹤琴的背景和她对教育事业的贡献。
强调陈鹤琴在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中的重要性。
4.2 学习目标了解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掌握陈鹤琴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发展的影响。
4.3 教学内容讲述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和特点。
分析陈鹤琴关于学前教育的理论观点,如儿童本位、教育内容等。
第五章: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实践与改革5.1 课程背景介绍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实践与改革的背景和重要性。
5.2 学习目标了解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实践与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过程。
中国教育思想史概要
中国教育思想史概要第一章先秦教育思想一、孔子教育思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研究孔子的主要材料是《论语》,其次是散见于《左传》、《礼记》、《孟子》、《荀子》等书中的言行记载。
孔子的办学方针是“有教无类”,即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蛮夷,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力。
这就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格局,使教育普及于平民。
孔子极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孔子重视教育对个人的培养作用,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阳货》)因而主张早期教育,“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
(《大戴礼记·保傅》)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能“修己以安百姓”(《宪问》)的君子。
这种人德才兼备,既“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泰伯》),又能治千乘之国,能长千室之邑。
孔子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两方面。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述而》)行、忠、信皆属德育,文即文化典籍,亦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后世称之为经典的著作。
孔子重视道德教育。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学而》)其道德教育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加强道德认识。
孔子强调要知德、知礼、知仁,并通过人物评品等方式来确立学生的道德信念。
其次要培育道德情感。
他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里仁》)还将诗、礼、乐等作为培养情操的材料:“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最后是落实道德行为。
他强调“我欲仁,斯仁至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述而》) 要求士子视听言动都应合于道德规范,“造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 孔子的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主要有四点:一是立志守恒。
教导弟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卫灵公》),把自己锻炼得坚贞不屈,“磨而不磷”,“涅而不淄”(《阳货》)。
中国教育学近50年来的发展概述
一、教育学的学科发展
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重建教育学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教育学已经成 为一个涵盖众多子学科的复杂体系。目前,中国教育学学科主要包括教育哲学、 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史学、比较教育学等子学科。在不 同的时期,各个子学科的发展状况和特点也有所不同。
近年来,随着中国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的深入,教育学学科建设进入了一个 新的阶段。一方面,各高校纷纷开设教育学相关专业,培养了大量的教育学人才; 另一方面,教育学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方法日益丰富。同时,中国教育学也 开始借鉴国际
针对现有的不足和未来的发展需要,本次演示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新材料的搜集和整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文献和考古发现不断 涌现,这些新材料对于重新审视和深入研究徽州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未来的 研究应注重搜集、整理和分析这些新的史料。
2、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为了使徽州史研究取得更大的突破,引入新 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是必要的。例如,可以运用数字化技术对徽州物进行数据挖掘 和分析,以便更深入地理解其内容和影响。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可以发现徽州史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 几个方面:
1、徽州的起源、发展及现状研究:这类研究主要探讨了徽州的历史渊源和 发展脉络。部分学者认为,徽州的兴起与当地独特的地理、经济和文化环境密
切相关。此外,徽州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成为全国业的重要中心。
2、徽州的地区特色和文化内涵研究:这部分研究着重分析了徽州所蕴含的 地区特色和文化内涵。徽州物内容丰富,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且 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此外,徽州的雕版印刷技艺精湛,对中国史产生了深远影 响。
徽州,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地区。在过去的50年中,徽州史研究取得了 丰硕的成果。本次演示旨在梳理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 考。
第一讲中国教育思想及其发展脉络u
2、特性
(1)实践性 历史上涌现了许许多多的教育家, 历史上涌现了许许多多的教育家,出现了各式各样的 教育思想,或亲自践行,或间接影响, 教育思想,或亲自践行,或间接影响,总离不开一个 “行”字。
孔子
徐特立
陶行知
蔡元培
(2)继承性
正确评价符合教育规律直接继承发扬光大 正确评价符合教育规律直接继承发扬光大 符合教育规律 真实评价符合实际情况吸取成功经验 真实评价符合实际情况吸取成功经验 符合实际情况 错误评价都不符合 错误评价都不符合 吸取失败教训
常见是错误认识: 常见是错误认识: 有人往往将教育思想等同于各种或古旧或时尚的理论, 有人往往将教育思想等同于各种或古旧或时尚的理论, 等同于做课题、写论文,等同于书本上的条条框框, 等同于做课题、写论文,等同于书本上的条条框框,甚至等同 于考卷上的标准答案。或者相反, 于考卷上的标准答案。或者相反,教育思想被等同于各种教育 故事、案例和课例。 故事、案例和课例。
平时作业(小论文) 平时作业(小论文) 就你所学中国教育思想内容, 1、就你所学中国教育思想内容,围绕某 位教育家或某教育思想流派的教育思想, 位教育家或某教育思想流派的教育思想, 阐述你所获得的启示, 阐述你所获得的启示,或者评述你认为有 价值的地方,写一篇论文。 孔子的** 价值的地方,写一篇论文。如《孔子的** 思想》 又如《朱熹的** **教育思想在当代 思想》,又如《朱熹的**教育思想在当代 的影响》 等等。 的影响》,等等。 特别说明: 特别说明: 字数不限, 字数不限,格式一定要标准 第7周上交
参考文献例子
[1] 胡中锋主编.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导论[M].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ISBN7-53613405-3)
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
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从整体上讲,中国古代思想史涉及四个不同历史时期:一,先秦时期二,秦汉时期三,宋元时期四,明清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思想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阶段的社会大变革,引发不同阶级、阶层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对社会的看法,形成了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相互借鉴、“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
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英者云集,皆为显学。
另外还有墨家、道家、阴阳家、兵家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学术与言论的开明为儒家思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用理性、重道德修养。
老子创立了道家学派,力求探讨世界的本源和本质,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庄子发展了道家思想战国时期的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主张将“法”作为政治统治的工具,服务于最高统治者。
这样,儒、道、法、墨、阴阳、名等各学派都为后世的主流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共同构建了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
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十分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
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
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巩固儒家思想,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之所以能独领风骚,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
孟子认为教育的任务是教化民众,使人们能够明辨是非、善恶, 懂得礼仪廉耻。
学习方法
孟子提倡深造自得、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主张自反、内省、改 过迁善等修养方法。
荀子与儒家教育思想
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教育的目的是化性起伪,通过教化来改变人 的恶性,使人能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教育作用
孔子教育思想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 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 普遍性和平等性。
秦汉时期教育
秦朝教育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焚书坑儒”政策,对教育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和规范 。
汉朝教育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在教育中的主导地 位。同时,汉朝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官学体系,包括太学、郡县学等。
近现代教育思想
介绍近现代中国教育思想的演变和发展,包括蔡元培、陶行知等人的 教育思想和实践。同时分析中国现代教育思想的特点和优势。
02
古代教育
夏商周时期教育
夏朝教育
初步的教育形态,以传授生产和 生活技能为主,强调礼仪和道德
教育。
商朝教育
出现了专门的学校和教育机构, 以培养官吏和贵族子弟为主,教 学内容包括祭祀、卜辞、武艺等
从近代到现代,介绍中国近现代教育 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包括学制改革、 教育行政机构改革等。
秦汉至明清时期,分析不同历史时期 的教育制度变革及其原因和影响。
中国教育思想演变
儒家教育思想
介绍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包括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的教 育思想。
墨家、道家教育思想
探讨墨家、道家学派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分析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 影响。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
汇报人: 2023-12-13
中国传统家训中的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家训中的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作者:赵聃毛晓粤来源:《知与行》2024年第01期[摘要]中国传统家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思想。
为了更好地将子孙后代培养成材,传统家训特别重视通过耕种、家务等劳动来培养家族成员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品质。
与此同时,受儒家礼教影响,传统家训中也主张通过服侍长辈的相关劳动来培养后辈克己复礼的良好品德。
对于女性,传统家训则主张通过种桑养蚕、中馈女红等劳动来培养她们勤俭持家的品质。
中国传统家训中的这些劳动教育思想,不仅为当代青少年劳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也为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提供了借鉴。
我们可以通过借鉴传统家训中的劳动教育方法来优化劳动教育方式,通过挖掘传统家训中的劳动教育资源来促进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通过传承传统家训中的劳动教育思想来弘扬社会主义劳动精神。
[关键词]劳动教育;传统家训;思想政治教育;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D648.1;B8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4)01-0043-09作为传统家族和家庭对子孙后代进行教育教诲的专门载体,家训是形成良好家风的重要基础。
为了更好地培养子孙后代,中国传统家庭大多十分重视以耕种为代表的劳动教育和以诗书为代表的文化教育,并最终形成了“耕读传家”的家庭教育传统。
学界对于这一家庭教育传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文化教育方面,而较少涉足以耕种为代表的劳动教育。
为了更好地“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我们需要充分挖掘中国传统家训中的劳动教育资源,以期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提供借鉴与启迪。
一、中国传统家训中劳动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中国传统家训中的劳动教育思想作为家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脉络与传统家训总体的发展基本一致。
总的来看,中国传统家训中劳动教育思想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萌芽、发展、繁荣和停滞四个阶段。
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
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从整体上讲,中国古代思想史涉及四个不同历史时期:一,先秦时期二,秦汉时期三,宋元时期四,明清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思想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阶段的社会大变革,引发不同阶级、阶层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对社会的看法,形成了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相互借鉴、“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
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
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英者云集,皆为显学。
另外还有墨家、道家、阴阳家、兵家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学术与言论的开明为儒家思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用理性、重道德修养。
老子创立了道家学派,力求探讨世界的本源和本质,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庄子发展了道家思想战国时期的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主张将“法”作为政治统治的工具,服务于最高统治者。
这样,儒、道、法、墨、阴阳、名等各学派都为后世的主流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共同构建了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
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十分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
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
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巩固儒家思想,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之所以能独领风骚,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
儒家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是武帝的创造,在客观上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方面,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范式。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关于“无为而治”
老子这里说的“无 “道常无为而无不 为” 是指顺其自然,不 为。” 妄为。“无不为”是说没 ——《老子》第37章 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 的。在老子看来,统治者能依照“道”的法则来为 政,顺任自然,不妄加干涉,百姓们将会自由自 在,自我发展。这种顺应自然,倡导“待时而 动”、“因时制宜”的观点,是一种“积极无为” 学观。
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 中影响最大的是以孟轲为代表的“孟氏之儒”和以为荀子 为代表的“孙氏之儒”。 孟轲,《孟子》一书中记载了他的言论和思想。他的 政治思想是“仁政”,其内容可归纳为实行“井田制”、 尊贤尚能和“省刑罚,薄税敛”三个方面。他还提出了著 名的民贵君轻思想,这一民本思想,是庶民社会地位不断 提高在思想领域里的反映,把我国古代重民思想发展到了 一个新的阶段。在哲学思想上,他提出了“性善论”。 荀子,有《荀子》32篇传世。他认为治理国家主要靠礼 仪道德,同时主张把法制作为礼的补充形式。主张“法后 王”的进步历史观,受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欢迎。他的自 然观是唯物主义的,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进取思想。主 张“性恶论”,是一种唯心主义先验论,但强调后天对人 的作用,有一定的进步性。
孔子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很大!
“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 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一方面 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 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 庭伦理关系。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 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黄老之学是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 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 故名。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 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 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_发展脉络、主要特征与新议题——基于改革开放以来党代会报告教育内容的分析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_发展脉络、主要特征与新议题——基于改革开放以来党代会报告教育内容的分析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脉络、主要特征与新议题——基于改革开放以来党代会报告教育内容的分析引言: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人力资源的重要来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步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形成了中国式教育的独特特点。
近年来,中国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在不断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同时,解决新的问题。
本文将从党代会报告的教育内容出发,分析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脉络、主要特征以及新的议题。
一、发展脉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基础建设阶段、质量提升阶段和创新发展阶段。
在基础建设阶段,中国教育主要致力于扩大教育的覆盖面和普及程度。
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了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推行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决策,这使得中国的基础教育得到了全面普及。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质量提升阶段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党代会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发展的目标,提出要加强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建设,提高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推进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改革创新。
创新发展阶段是近年来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点。
党代会报告中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并提出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从小学到高等教育,中国教育各个层次都在不断推进课程改革和创新教育的实践,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多机会和空间。
二、主要特征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注重素质教育。
党代会报告中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中国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2.强调基础教育。
中国式教育把基础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石,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功的培养。
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推行,高中教育的普及,都是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和强调。
3.注重学科与实践结合。
中国式教育强调学科知识的学习,同时注重学科与实践的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规范 四大文明古国” 四大文明古国 许多年来,我国一直流传着“中国和埃及、巴比伦、 许多年来,我国一直流传着“中国和埃及、巴比伦、印度并称四大 文明古国”的说法,但查阅了一些国外的权威世界历史著作,都找 文明古国”的说法,但查阅了一些国外的权威世界历史著作, 不到“四大文明古国”的正式说法。看来这种说法只在我国流行, 不到“四大文明古国”的正式说法。看来这种说法只在我国流行, 并没有得到世界范围的历史学界的公认。因为这个说法并不规范, 并没有得到世界范围的历史学界的公认。因为这个说法并不规范, 缺乏科学论证和史料的根据。 缺乏科学论证和史料的根据。 根据现有资料发现,是在梁启超写于1900年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 年的《 根据现有资料发现,是在梁启超写于 年的 二十世纪太平洋歌》 一诗中,最初出现“四大文明古国”之说, 一诗中,最初出现“四大文明古国”之说,但梁先生当时只是用诗 表达爱国情怀,并无确凿论据。 表达爱国情怀,并无确凿论据。 还是考察一下学术界的观点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历史研究》 还是考察一下学术界的观点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历史研究》 一书,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著作 其最早主张用“ 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著作, 一书,被誉为 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著作,其最早主张用“文明单 代替“民族国家”来研究历史。他把6000年人类历史划分为 年人类历史划分为21 位”代替“民族国家”来研究历史。他把 年人类历史划分为 个成熟的文明:埃及、苏美尔、米诺斯、赫梯、巴比伦、古印度、 个成熟的文明:埃及、苏美尔、米诺斯、赫梯、巴比伦、古印度、 希腊、伊朗、叙利亚、阿拉伯、古中国(商代 安第斯(南美洲 商代)、 南美洲)、 希腊、伊朗、叙利亚、阿拉伯、古中国 商代 、安第斯 南美洲 、玛 中美洲)、 唐以后)、 兴地)、 雅(中美洲 、中国 唐以后 、天竺 兴地 、朝鲜、日本、拜占庭、俄 中美洲 中国(唐以后 天竺(兴地 朝鲜、日本、拜占庭、 罗斯、墨西哥、育加丹,另外还有5个中途夭折停滞的文明 个中途夭折停滞的文明: 罗斯、墨西哥、育加丹,另外还有 个中途夭折停滞的文明:玻里尼 西亚、爱斯基摩、游牧、斯巴达和奥斯曼。 西亚、爱斯基摩、游牧、斯巴达和奥斯曼。 如果要说“古国” 那么,古代“苏美尔、米诺斯、赫梯、 如果要说“古国”之“国”,那么,古代“苏美尔、米诺斯、赫梯、 巴比伦、希腊、伊朗、叙利亚”都是不同的“ 巴比伦、希腊、伊朗、叙利亚”都是不同的“国”,都是比古中国 更早(或几乎同时 或几乎同时)的 文明古国” 更早 或几乎同时 的“文明古国”。实际上小亚细亚或两河流域不止 一国,古代印度更不止一国,哪里来“四大” 又从何说起呢? 一国,古代印度更不止一国,哪里来“四大”,又从何说起呢?事 实上难以成立,更何况不少地区的文明都早于中国数千年。 实上难以成立,更何况不少地区的文明都早于中国数千年。
一、教育思想与中国教育思想
(一)教育思想的界定
教育:以影响人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教育:以影响人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包含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 (包含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
1、含义
教育思想是人们对教育实践及其关联问题所作的 教育思想是人们对教育实践及其关联问题所作的 人们 系列的价值评判 价值评判。 系列的价值评判。
套用格式“本文通过采用….(方法),研究 了..(问题),得出..(结论)”
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而从论文中 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论文主题内容信 息的单词或术语,一般为3—8个。关键 词字体加粗另起一行,排在摘要的左下 方,按涉及的内容、从大到小排列。多 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最后一个关 键词不加标点。
论文格式
标题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参考文献
论文
*********(题目) **(班级、姓名、学号)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参考文献 注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与 论文同等量的必要信息,是一篇完整的 短文,可以独立使用、引用。摘要应说 明论文研究的目的、使用方法、结果和 结论等。
二、中国教育思想的基本脉络
(一)中华文明的演进 1、世界的文明古国 )、文明发展最早的五个地区 (1)、文明发展最早的五个地区 )、 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 古代埃及文明 古代印度文明 古代中国文明 古代克里特的文明 中华文明是唯一源远流长绵延不断的文明 )、四大文明古国 梁启超) (2)、四大文明古国 梁启超 )、四大文明古国(梁启超
中国教育思想简史
主讲:陈虹利 E-mail:mysleeper@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的东西?
从铁轨宽度说起 4.85英尺=1435毫米 全世界统一 奇怪的标准 从何而来??? 美国的铁路标准-----英国 电车轨道 马车 古罗马战车辙迹 马屁股 影响 限制了航天火箭推进器的大小 这就是历史惯性的力量!!
教材的统编?? -------------------古代中国的大一统思想 素质教育的推行 高考制度能否废除 -------------------科举制
教材: 教材:
肖建彬《中国教育思想史》 肖建彬《中国教育思想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学科性质: 学科性质:公共限定选修课 课时:34 :34学时 课时:34学时 考核方法: 考核方法:
参考文献例子
[1] 胡中锋主编.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导论[M].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ISBN7-53613405-3)
[2]陈志平. 浅析高职教育对受教育者个体的经 济价值[J]. 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1998 (9):71-74(CN42-176/G4,ISSN1647-4934) 注意:此次作业参考文献至少五条( 注意:此次作业参考文献至少五条(两书 三论文),同时必须注明书号,期刊号, ),同时必须注明书号 三论文),同时必须注明书号,期刊号, 即ISBN…….
有引用内容
论文中如有与他人共同研究的成果,必 须明确指出;如果引用他人的结论、观 点、方法、数据或成果等必须明确注明 出处,并与参考文献一致,严禁抄袭剽 窃。 论文一般采用篇末注(尾注),如有需 要,引文可用脚注。 格式
第一讲
中国教育思想及其发展脉络
一、教育思想与中国教育思想 (一)教育思想的界定 (二)教育思想史研究的意义 (三)教育思想史的学习方法 二、中国教育思想的基本脉络 (一)中华文明的演进 (二)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二)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萌生与妥协 中国现代教育思想的产生、 (四)中国现代教育思想的产生、斗争与发展
平时考核方式:平时作业(至少4 1、平时考核方式:平时作业(至少4次) 期末考试方式:开卷考查(17-18周 2、期末考试方式:开卷考查(17-18周) 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所占百分比: 3、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所占百分比:平时成绩占 40%,期末成绩占60 60% 40%,期末成绩占60%
平时40分:作业、考勤、课堂表现、科代表 平时
它不是与教育无关的认识; 它不是与教育无关的认识;不是教育实践的机械 反映,也不是没有经过价值评判的认识; 反映,也不是没有经过价值评判的认识;不是感性 认识;不是对教育实践及其问题的单个的认识和看法。 认识;不是对教育实践及其问题的单个的认识和看法。
教育思想是人们对 教育思想是人们对教育实践及其关联问题 人们 所作的系列的价值评判 价值评判。 所作的系列的价值评判。
参考文献的著录按顺序编码,即按论文中引 用文献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 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在论文中被反 复引用,用同一序号标示。
A.参考文献是期刊,书写格式: [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 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B.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 [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 版次、页码。
教育思想是一种价值评判 4、教育思想是一种价值评判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认识过程中的飞跃 理性认识---实践 理性认识---实践 --一个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感到学生负担很重, 一个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感到学生负担很重,那只是一种 “感觉”,知道学生负担为什么重,那是一种“知觉”,而明 感觉” 知道学生负担为什么重,那是一种“知觉” 了学 生负担过重的表现、后果、根源和如何有效”减负“ 生负担过重的表现、后果、根源和如何有效”减负“,那就是 一 种“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
人最高贵 之处乃在 ----帕斯卡 于其思想 ----帕斯卡
理解: 理解:
1、教育思想的主体是什么? 教育思想的主体是什么?
教育思想是一种认识, 教育思想作为一种认识, 教育思想是一种认识,它的主体是人。教育思想作为一种认识, 它是对教育实践的一种主观反应,是基于相关经验、 它是对教育实践的一种主观反应,是基于相关经验、借助语言并 通过大脑的活动来进行的。 通过大脑的活动来进行的。
平时作业(小论文) 平时作业(小论文) 就你所学中国教育思想内容, 1、就你所学中国教育思想内容,围绕某 位教育家或某教育思想流派的教育思想, 位教育家或某教育思想流派的教育思想, 阐述你所获得的启示, 阐述你所获得的启示,或者评述你认为有 价值的地方,写一篇论文。 孔子的** 价值的地方,写一篇论文。如《孔子的** 思想》 又如《朱熹的** **教育思想在当代 思想》,又如《朱熹的**教育思想在当代 的影响》 等等。 的影响》,等等。 特别说明: 特别说明: 字数不限, 字数不限,格式一定要标准 第7周上交
(二)教育思想史研究的意义 “博古通今” 博古通今” “以史为鉴” 以史为鉴” (三)教育思想史的学习方法 思考: 思考:对“有教无类”思想的价值判断? 有教无类”思想的价值判断? 以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 1、把握历史发展趋势 2、理解特定历史时期教育思想家的教育思想 3、联系现代教育教学实践 4、形成个人的教育观念
2、教育思想的客体是什么? 教育思想的客体是什么?
教育思想的客体是教育实践及其相关问题。教育思想有其特定的 认识客体,它包括教育实践、教育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的教育问题。 认识客体,它包括教育实践、教育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的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