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教师期望效应_及其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第4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在小白鼠的试验中发现,试验组的老鼠的学习行为会受到试验人员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而出现不同的结果。1968年罗森塔尔(R.Rosenthal)和雅各布森(L.F.Jacobson)教授在学校里也进行了同类试验。他们从一所学校一至六年级中各选出三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个“预测未来发展的测试”,其实只是普通的智力测验,然后随机抽取20%的学生作为实验组,告诉老师这是班级里最具发展潜力的学生,要求老师注意观察。8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智力测验,发现实验组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智力真的比控制组的学生有很大提高。一年后进行第三次测验,实验组学生的IQ提高幅度更大。这个实验表明,教师期望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期望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这种态度和行为有意或无意地影响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归因方式,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业成绩,使学生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罗森塔尔把这种由于高期望而产生的积极性反馈的因果关系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后来,人们也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
期望是指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和当前刺激而对学习未来事件的预料和预想。期望效应是指因期望作用于某一事件或活动,引起相应结果的变化。教师期望效应是指由教师的期望所引起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当教师将某种教育期望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后,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并结合对自己的信念,以及与教师的关系来解释教师的行为,从而对自己形成一种期望。期望效应影响学生的自我观念、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
一、教师期望效应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新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除了强调知识技能的培养外,更注重强调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强调把学生培养成为素质和谐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无数事实证明,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心、期待,会使他们受到鼓励,往往能使他们的智力、情感、个性顺利成长。教师们已普遍认识到积极期望的巨大作用,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工作中。在教师期望效应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教育观上的偏差
教育本应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目前的应试教育着眼于选拔人才,学校、教师的许多利益都与优等生和升学率有关,往往使教师以牺牲一部分学生的代价来保证另一部分学生的优势发展。受传统智力观点影响,有的教师认为,教育只对优等生起作用,对“差生”收效甚微,“学生爱学习”是教育的前提,“差生”不爱学习,所以没办法教。他们对“差生”的发展丧失信心,对自己教育的作用表示怀疑,于是采取消极、放弃的态度。其实,“差生”往往是由于学习上的反复失败,形成了心理障碍,导致渴望成功的天性和学习潜能被压抑,而沦为差生。这样的学生更需要教育,更需要教师的关注。曾有一位教师将智力测验的成绩告知家长,并对测验成绩较差的学生家长说:“不是我不管你的孩子,实在是你的孩子太笨,教也没有用。”[1]教师对成绩优良的学生表现出高期望,常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心、指导和鼓励;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则给予低期望或零期望,表现出冷淡、偏心、歧视的态度,使这些学生心理不平衡,丧失自信心,用消极的态度来对抗教师和学校的教育。
2.在学生观上的偏差
“教师期望效应”及其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李莹
摘要:教师的期望效应是一种教育心理效应,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已在教学中广泛应用。期望效应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教育观和学生观上的偏差等问题,在教学中有效运用教师期望效应的方法,可使教学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进步。
关键词:教师期望效应;新课标;物理教学;不足;措施
基金项目:1.暨南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外招生的师生关系研究”(项目编号:JYX0834)成果,笔者为项目主持人。2.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校教学与学术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以暨南大学为个案”(项目编号:JYQ0622)的资助,笔者为项目组主要成员。
作者简介:李莹,女,暨南大学预科部讲师(广东广州510610)
教学经纬
118
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第4期
(1)对学生缺少全面、正确的认识。人为地将学生划分为几个等级,而这种划分标准是片面的。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重视的是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也是以这两种能力为主。那些在这类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被认为是优等生,反之则是差等生。这违背了人才多样性的标准,并把学生的发展引入了歧途。“优等生”学业上的成绩不能弥补他们在其他方面的不足,比如兴趣、实践能力等。这种环境下培养的学生常常缺乏创造性和应用能力。教师的任务不是在学生之间鉴别优劣,而是探明每个学生自身的独特思维方式、智能结构,发现每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2]
(2)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传统教育中每位教师在新学期或新课程开始时,总会这样预测:大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将完全学会新知识,考出好成绩;三分之一的学生将基本掌握所教的知识;三分之一的学生将不及格或刚好及格。这一系列的预想在教学过程中传递给学生,造成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通常学生最后的分等与最初的预想相差无几。教师对学生的不同认识和评价所形成的不同期望,会造成学生学习效果的“马太效应”,即“好学生越来越好,差学生越来越差”。如果教师以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使学生在集体中的位置长期处于一种相对的静止状态,不利于集体中每个成员之间开展良性的竞争,也不利于整个集体的发展。
(3)教育目标和教育要求过于统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知识基础、不同目标追求、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涌入校园,学生的多样化要求学校教育对不同学生的发展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期望。然而现行教育制度讲究大一统,执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参加统一的考试,使低成就学生因达不到统一的要求而强化了教师的低期望,使学生失去自信,形成消极的归因方式和自我概念。既然学生的智能类型和发展状况存在差异,那么学生的成功也应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每一步成功所达到的台阶也应该是不同的,成功的内容可以是认知的,也可以是非认知的。[3]
二、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在物理教学中有效运用“教师期望效应”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机制,使之获得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完善自我的能力。结合新课标的要求,为在教学中更有效地运用教师期望效应,在此提出几点措施:1.建立期望教育观,提高教师效能感
一个合格的教师应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观念,相信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潜能,真正贯彻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彻底摒弃嫌弃差生、排斥差生的思想和行为。有些学生基础差,但动手能力强,很有创造性,思维活跃,教师对他们要多关心,多鼓励,不断以切合实际的期望引导他们,用爱和信心去支持学生的进步,使他们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应该让希望的阳光照亮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从他们身上发现积极向上的因素,充分相信学生发展的愿望和可能性。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真正的教师不仅要教人,而且还要以自己对人的巨大信任去提高人。”建立期望教育观是发挥期望正效应的前提和基础。
教师效能感是指教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业任务完成的信念,或者说教师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否引起学生成功学习和个人满足的一种知觉。[4]教师效能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宿命论的排斥,相信学生的学习成果不完全受制于智商和家庭环境;二是肯定自己的能力,认为在特定环境中,教师有能力去影响学生的学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与期待可以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促使学生学好物理。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发展缺乏信心,虽然常在口头上鼓励学生,但学生能在教师的眼神和具体行动中发现教师对自己发展潜力的怀疑,从而形成师生间的不信任,发生期望效应当负效应。
2.全面地了解学生,客观地评价学生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一般发展,不能仅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关键是看学生有没有达到教学大纲上的基本要求。教师应以“一分为二”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不要先入为主,要控制自己的消极评论,多给予积极评价,宽容地对待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多对学生进行纵向比较。每个学生都具有在某方面或多个方面的发展潜能,只要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和训练,每个学生都能成功。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当前的学生,对后三种高级需要更迫切。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创造条件,尽可能满足学生的这些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
教师的职责是唤起每个学生的自信心,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有名学生,几次物理测验都不及格。究其原因是,贪玩,上课不专心。一次物理单元测
教学经纬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