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学笔记

经济社会学笔记
经济社会学笔记

一、导论:何为经济社会学

(一)新经济社会学

这一做法主要始于1985年格兰诺维特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的著名文章“经济行为与社会结构:嵌入问题”。

格氏把这种注重网络分析方法的经济社会学称之为新经济社会学。

1、新经济社会学的两个基本假设:

●行为总是被社会定位的,不能仅用个人的动机来解释行为;

●社会制度不可能自发形成,而是社会构建的。

2、新经济社会学中所研究的经济现象分为三个层次:

●“个人经济行动”

●“经济产出”

●“经济制度”

经济社会学的定义

熊彼特.《经济分析史》中使用“经济社会学”

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使用“社会经济学”

(二)中国社会学界的定义

1985年,中国社会学界在天津召开第一次经济社会学研讨会,讨论并形成了经济社会学的定义。1、经济社会学:以经济和社会现象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经济社会学应该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把经济现象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研究。既研究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后果,也要研究经济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

2、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经济行为中的社会方面

2.经济系统和其他社会系统的关系

3.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

3、研究方法的特殊性

1.他们对经济行为作出不同的解释

经济学家关心的经济行为是人们如何利用有限的、稀缺的资源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商品和服务,以追求效用的最大化。他们更为注重的是社会总产品、社会产品的构成,资源、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组合,以及工资、利润的分配等等

社会学家们所侧重的是经济行为的社会学方面。他们把经济行为作为社会角色和社会组织的综合体系来研究。他们把注意力放在互动模式、社会地位、信息网络和非正式社会群体等方面。

2.分析经济行为时所使用的变量不同

经济学家总是假定非经济变量(政治、法律、教育、心理、文化)不对经济过程发生作用,或者假定偏好、倾向和制度等都是既定不变的。社会学家着意去分析和解释非经济变量是如何影响经济行为的。

3.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有着各自的研究目的

经济学家对描述性研究持批评的态度,而注重复杂的数学模型的建构,并在此基础上作预测。社会学家对描述分析感兴趣,并在描述的基础上对人们的经济行为作解释。

4研究的基点不同

经济学是以个人作为分析问题的基点的,同时认为行为者的行为不受其他行为者的影响。

经济社会学的基点是群体、制度和社会,同时认为行为者是群体乃至社会的一员,其行为与其他行为者相关,并受其他行为者的制约。

二、理性选择与经济生活

(一)理性

1.理性的含义

科尔曼认为,理性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体是有目的的行动;第二行动的原则在于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

2.“理性人”不同于“社会人”、“组织人”、“经济人”

(二)理性选择理论的假设

1.理性选择理论假定个人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

2.假定在特定情景中有不同的行为策略可供选择

3.行动者在理智上相信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4.行动者在主观上对不同选择结果有不同的偏好排列

理性选择理论可以简称最优化或效用最大化理论,换言之,理性选择行动者趋向于采取最优策略,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收益.

(三)理性行动的基本要素

1.行动者、资源、利益、基本行动

(1)行动者

计算能力完全的意志能力

(2)资源

资源的种类很多,包括财富、物品、信息、技能、特长、感情等。

资源的特性:可转让性、保留性、即时交付性

行动者与资源的关系

(3)利益

行动者的利益是由一定的需要和偏好组成,包括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需要和偏好。

(4)基本行动

最基本的行动是两个行动者交换资源,以此满足双方的利益。

2社会均衡和社会最优状态

如果这些交换稳定在某种状态而不再改变交换形式或交换比率,那么社会就达到了某种均衡状态.社会最优状态是在一定系统中最佳的社会均衡状态.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动会自动地导向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或社会最优状态.

3.行动的权利

案例:抽烟的丈夫与不抽烟的妻子谁决定在房间可以抽烟或不抽烟

通过对吸烟权的讨论,科尔曼指出:“权利既依赖权力,又依赖于他人的承认”.权利结构是由行动者所涉及的所有人共同决定的.

行动者可以依靠强力或影响力强制其他人承认他的要求,也可以依靠共识,形成规范,使“有关他人”承认他的权利.社会的认可是权利存在、消失以及转让的前提条件。

月13日

(四)行动者之间的关系

1.权威关系

权威的定义:如果行动者甲有权控制行动者乙的某些行动,则行动者甲和行动者乙之间存在着权威关系.

(1)共同的权威关系

即被支配者转让控制权的前提是双方的利益是一致的;支配者行使权威能使被支配者获益.但支配者并不直接用自己的资源换取控制权,而是通过承诺使被支配者预期到未来的利益而转让控制权。(如工会、政党领导人的权威)

(2)分离的权威关系

双方的利益并不一致。支配者行使权威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被支配者服从权威是为了直接获得某些补偿。(如企业领导人与雇员之间的关系)

2.信任关系

信任关系:委托人将自己的资源委托给受托人使用,以便得到比不存在委托关系时更大的利益。委托人在建立信任关系时要考虑的三种因素:

P*G/L

影响受托人违背诺言还是讲信用的两种因素:

受托人的道德观念和外在的社会结构

这种社会结构的形式有两种:持久的互赖关系和内部联系密切的社会组织

(五)社会规范

1.社会规范的产生及类型

社会规范是通过共识形成的、非正式的有关行动权利的规定。

社会规范与法律的关系

各种社会规范都是针对某种(或某类)行动制定的,这种行动称为焦点行动(如吸烟、穿着打扮)规范的产生是由于焦点行动具有外在性,即行动的结果对其他人有影响。受焦点行动的外在性影响的其他人称为“规范的受益者”。受规范所限制的或鼓励的行动者称为“目标行动者”。

规范可分为三种类型:共同性规范分离性规范惯例性规范

2.有效规范的实现

(1)惩罚

有效的惩罚措施依赖于“有关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些关系结构可以从两个方面保证惩罚的有效性:其一,受影响的他人采取联合行动对行动者施加压力;其二受影响的他人之间建立利益结构,共同承担实施惩罚的费用.

(2)奖励

奖励不足就会产生坐享其成(搭便车)的现象.

(3)规范的内化

即个人建立了内在的赏罚系统,它规定哪些行为会受到自我谴责,哪些行为会得到奖励(自我满足). (六)基本分析框架

对人的行动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个人的利益和价值偏好,另一个是结构制约。

(七)组织中的权力

经济生产组织中,理性选择理论的运用体现在对权力的重视方面。

1.权力的分配.

一般认为正式组织是一种政体,组织的权力分配反映在不同职位有着不同的权力.根据这种观点,组织的目标不能当作权力分配的起点,而是权力分配的结果.

2.“权力距离”

所谓“权力距离”是指在一定等级制度下,可以控制和能够控制别人行动的程度,经及被控制的人遵从控制所基于条件的程度.

(八)理性选择理论的局限

一、对理性的概念提出了挑战

1.人的行动并非都是完全理性的

2.对信息的充分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行动者的效用不一定都是为社会所认可和激励的,甚至与行动自身的整体或长期效用的最大化也是有区别的

三、所谓有限自利的概念

四、个人主义方法论的批评

二、社会网络与经济生活

(一)社会网的定义

社会网指某一群体中个人之间特定的联系,其整体结构可以称之为该群体中个人的社会行为。(二)社会网的要素

(一)结构性要素

1.定义:社会网中由行动者和纽带构成的几何图形以及纽带的力度;

2 .行动者的行为要受到网络结构形式的影响.

3.行动者受到社会网纽带模式和网中其他行动者的影响.

4.纽带力度的测量.:两个行动者共处时间的长短、感情亲密程度、两人共处的次数、彼此“喜欢”和“厌恶”的程度;

(二)资源性要素

1.资源:行动者为了达到他们的目标而去寻求能够帮助和支持他们的事物;

2.资源性要素:主要关注社会中用以区别行动者的各种特征及网络中的分布;

(三)规范性要素

1.规范性要素:在不同网络中影响行动者行为的各种规范、管理规则和控制行动者行为的有效措施。

2.重要的规范包括:网络中成员的信赖程度、控制特定网络的管理规则、保证规则得以履行的有效措施

3.行动者之间纽带类型的关系也是社会网的一个规范性特征.

(四)动力性要素:关注纽带形成的时机、制约因素和不断进化的社会网结构;

(三)社会网理论

网络结构观

怀特、格兰诺维特、林南

1.网络结构观:把人与人、组织和组织之间的纽带关系看成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结构,分析纽带对行动者的影响;

2.网络结构观与地位结构观的区别(相同点:社会地位决定社会关系网络):

(1)网络结构观依据个体与其他个体的关系来人是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而地位结构观则按照个体的属性特征来规定个体的社会位置;

(2)网络结构观将个体按其社会关系分成不同的网络;而地位结构观则按照个体的属性特征对其进行分类;

(3)网络结构观分析人们的社会关系面,社会行为的“嵌入性”;而地位结构观则关注人们的身份和归属感;

(4)网络结构观关心人们对社会资源的摄取能力;而地位结构观则强调人们是否占有和占有多少某种社会资源;

(5)网络结构观反映了人们在其社会网络中是否处于中心位置,其网络资源多寡、优劣的重要意义;而地位结构观则将一切都归结为人们的社会地位;

(四)弱关系力量假设和“嵌入性”概念

格兰诺维特1973年《美国社会学杂志》上发表《弱关系的力量》提出“弱关系具有强力量”的假设1.关系及强弱关系的含义

关系: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由于交流和接触而实际存在的一种纽带关系;

强关系:维系群体、组织内部的关系;

弱关系:在群体、组织之间建立了的纽带联系;

2.测量关系强弱的四个纬度

互动的频率、感情力量、亲密程度、互惠交换

3.弱关系充分信息桥

弱关系具有异质性,分布范围广;强关系信息重复性高;

4. “嵌入性”概念

格兰诺维特1985年《美国社会学杂志》发表《经济行为与社会结构:嵌入问题》

“嵌入性”的含义:经济行为嵌入社会结构,而核心的社会结构就是人们生活中的社会网络,嵌入的网络机制信任;

(五)社会资源理论——林南

1.林南认为,那些嵌入于个人社会网络中的社会资源—权力、声望和财富,并不为个人所直接占有,而是通过个人的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来获取。

2. 个体社会网络的异质性、网络成员的社会地位、个体与网络成员的关系,决定着个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3. 资源的交换、借用、摄取往往通过弱关系来获取。

4.社会资源理论的三大假设:

地位强度假设—人们的地位越高,摄取社会资源的机会越多;

弱关系强度假设—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越大,通过弱关系摄取社会资源的几率越高;

社会资源效用假设—人们的社会资源越丰富,工具性行动的结果越理想;

(六)结构洞理论

伯特《结构洞》社会资源的多寡与关系强弱没有必然联系,而是与网络结构的几何图形紧密相联。

1.无洞结构:网络中的任何主体与其他每一主体都发生必然联系,不存在关系间断现象;

2.有洞结构:社会网络中的某个或某些个体与有些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个体不发生直接联系;

3.结构洞与竞争的关系:竞争优势不是资源优势,更重要的是关系优势;只有结构洞多的竞争者,其关系优势才会大,获得较大利益回报的机会才会高。

(七)社会网研究方法

(一)网络分析的范式特征

1.用行动者的外在结构限制而不是行动者的内在驱力解释行为.

2.网络分析的焦点是行动者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行动者的内在驱力和本质特征.

3.个人社会网的结构特征决定了二人关系的作用.

4.世界是由网络构成而非群体构成的.

5.网络分析方法补充和替代了个体主义方法.

(二)网络的连接

1.网络连接的强度

2.网络连接的多元性——关系种类多少,网络连接的多元性较高;

3.网络连接的持久性

4.网络连接的互换性

(三)网络研究的具体方法

1.整体网络的研究方法

(1)社会矩阵法

(2)社会图示法

制定测量标准:

强标准:涉及到被试最重要、意义最重大的方法;

弱标准:与强标准相反;

角色标准:从自己角度出发,选择自己喜欢的同伴;

感受标准:让被试设想对某个职位和角色有谁会选择你;

功能标准:让被试选择适合某种功能活动的人选;

2.个体中心网络的研究方法

互动法角色关系法情感方法交换方法

(八)社会网与经济

就业

社会网络起到协调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关系的作用.并通过个人交流方式传递不在公共渠道流通的关于雇员或雇主的信息.

2.动员资源

(1)个人与手握资源的重要人物的具体关系

(2)个人社会关系纽带的广阔性

(3)个人与边缘人物(:连接两个群体的中间群体)的关系

3.信息交换——互惠性、对称性、对等性

(九)权力与影响力的网络

权力指正式权威、非正式影响以及公然的统治。权力存在于社会结构的特定位置上。

1.网络中心与权力

(1)各类组织间形成的网络的集中性与权力有着较高的相关性.

(2)社区中各类组织的集中性程度与它们对社区以及对外部事物的影响力成正相关关系

2.网络中的位置与组织结构和组织策略

企业在网络中的位置与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3.网络中的位置与非经济行为

各类企业的集中性程度越高,或企业在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那么对非经济行为越积极.

三、人力资本、社会资本

舒尔茨在《穷国经济》首次提出“人力资本”概念

(一)人力资本:教育、训练和健康等方面的投资以技艺、知识等形式体现在人身上

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差异

(1)体现形式的差异

人力资本体现在人身上,物质资本体现在物上;

人力资本不可转移到他人,物质资本则可以转移到其他处;

(2)多次性投资与一次性投资的差异

人力资本是多次性投资;物质资本是一次性投资;

(3)投资收益的差异

物质资本投资是单一的即货币收益;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是多元的,有经济收益、心理收益、社会收益;(4)投资成本的差异

物质资本投资成本是直接的;人力资本投资成本除了直接的经济成本,还有机会成本,

(5)物质投方式的差异

物质投资方式是物质所有者决定的;人力资本投资者是别人所决定的;

(6)投资风险的差异

人力资本投资较物质资本投资风险小;

(7)流动性与非流动性差异

人力资本具有流动性;物质资本具有非流动性;

(二)人力资本的特点

1.时效性

2.能动性

3.社会性

4.可积累性

5.可投资性

社会资本

(三)社会资本的概念

1.洛瑞——1977年在分析“黑人的孩子为什么穷”首次提出社会资本的概念

《种族收入差别动力学原理》

2.布迪厄——80年代首次将社会资本的概念引入社会学;

(1)社会资本:个人拥有的某种持久性的关系网络,这个由相互熟悉的人组成的关系网络,就意味着他实际或潜在所拥有的资本。

(2)社会资本的决定因素:a、他可以调动的关系网络的规模;b、网络中每位成员所占有的各种形式资本的数量;

(3)社会资本的再生产:人们永无止境社会交往的努力(长期的、连续的);非人的社会地位、威望;

(4)社会资本的投资总是有利可图的:物质收益、心理精神收益;

3.科尔曼

(1)社会资本具有两个性质:a、社会资本存在于人际关系结构当中,由关系中各个要素组成,不依附单独的的个人,而是依附公共物品;b、社会资本只为关系结构系统内部的个人提供便利;

(2)社会资本的形式:主要是信任关系,共享的信息网络、有效地社会规范、权威关系、合作性的社会组织等也是社会资本的形式。

(3)创造社会资本的条件:在较稳定、封闭的网络中长期交往形成的道德观、文化馆的共识。

总结:社会资本指个人通过自己所拥有的网络关系及更广阔的社会结构来获取稀有资源的能力.

(四)社会资本的特征

1.社会资本存在人与人之间.

2.社会资本是无形的,是一种能感觉到,却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

3.社会资本是一种纯粹的公共物品.

4.社会资本具有不可转让性.

5.社会资本的这种不可让渡的特征是与社会资本的具体性、特殊性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6.社会资本的所有者可能是个人, 也可能是组织,甚至有可能是社会整体.

7.通过社会资本来获取经济资源具有“礼品赠送”似的特征.

(五)国内学者关于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的测量

1.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的定义。

社会资本:下岗职工通过社会网络获得的资源总和;

人力资本:下岗职工对教育、职业技能、健康状况等的投入情况;

2.测量社会资本的六个纬度及指标

父亲的社会地位、母亲的社会地位、配偶的社会地位、亲戚朋友的社会地位、社会网络规模

3.人力资本测量的具体指标.

(六)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的测量维度

(七)社会资本和中国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原因

1.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的特殊性——儒家:关系本位

2.中国社会结构的特殊性——社会结构转型期

四、交换行动

(一)齐美尔的交换理论

《货币哲学》

1.社会交换产生的四个条件:

(1)对自己所不具有的价值物品的渴望

(2)某一可辨识的人拥有这一物品

(3)能提供有价值的物品以便从他人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有价值得物品;

(4)拥有这一有价值物品的人接受其物品

2.齐美尔的四大交换原则:

(1)吸引原则:行动者越是感到对方的资源具有价值,他们之间越有可能建立关系;

(2)价值原则:行动者对于某一特定类型的资源的需求越迫切,同时得到的可能性越小,则这种资源对;他越有价值;

(3)权力原则:行动者越是认为某一人的资源的价值大,则拥有资源的人的权力也越大;行动者的资源越容易改变,则在交换中的选择和变更能力越强,从而在交换中的权力越大;

(4)张力原则:在社会交换中,行动者越是力图控制局面来掩盖对某一资源的需求或隐藏这种资源的可能性,那么,交换中的紧张程度就越大,也就越有可能引发冲突;

(二)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的区别

1.经济学意义上的交换是一种抽象、理论上的交换,社会学意义上的交换是一种现实的、具体的交换.

2.经济交换对象的范围不同.

经济交换对象的范围较窄;社会交换对象的范围则广泛的多;

3.交换规则不同.

经济交换的规则较为明确;社会交换的规则较为模糊;

4.经济交换具有即时性,社会交换则有延时性特征.

5.交换后果不同.

经济交换对交换双方有意义,由双方决定;社会交换会溢出交易直接参与者,对社会产生影响,重要性大于一次具体的经济交换;

(三)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的联系

(一)整合中的关系

在市场原则属于次要地位的社会经济体系中,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不以分裂的状态进行,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

1.在一个互惠交换关系圈内,既包括纯经济的交换,也包括非经济的社会交换.

2.社会交换行动成为有利于经济交易的手段.

(二)分化中的关系

1.货币形式的交换促成了社会交换的理性化,

2.经济交换中包含一定的非理性因素

(1)在市场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合法经济交易可能转变为非法经济交易或半社会交易.

(2)在经济法规和契约制度不健全的条件下,经济交换必然出现欺骗和敲诈.

(3)有一些非理性因素(归宿感、认同感)在交换过程中是不可消除的

(四)边缘市场

含义:原始的、建立在传统的互惠和自由交换基础的初级市场;

特征:

1.边缘市场有着规定的市场界域.

2.不同的集市形式,交易活动的时间性也不同.

3.买卖双方包含许多独立的家庭

4.经济交换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社会人际关系交换过程.

5.边缘市场不仅发挥经济交易功能,而且发挥诸如社会、宗教及政治的非经济功能。

五、消费行动

(一)社会学对消费经济学的批评

(一)消费经济学建立在诸多假定条件上

1.效用最大化假定

2.了解或预知市场全部信息的假定

3.偏好认识和偏好无矛盾假定

4.独立性假定

5.确定性假定

(二)消费经济理论对现实问题缺乏解释力.

1.政府消费行为

2.消费方式的变化

3.社会性因素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4.消费模型过于简单化

(二)社会学研究消费行为的概念工具

社会化

符号互动(符号、参考群体、行为偏好)

结构—功能(社会结构、规范及价值)

家庭(家庭生命周期、职业与事业)

社会阶级(社会阶层、社会流动)

文化(文化形成、文化差异)

社会变迁

(三)参考群体对消费者的影响

参考群体:个人在形成个人价值观念作比较、参照点的群体.

1.参考群体对消费者影响力大小的决定因素:信任程度、产品公开程度、消费者对产品或品牌认知程度、消费者个性特征;

2.对消费信息的影响

3.对消费态度的影响

4.对消费规范的影响

(四)家庭的基本功能

家庭:以血缘关系、婚姻关系、收养关系为纽带的系统;

1、经济福利

2、情感支持

3、合适的家庭生活方式

4、家庭成员社会化

(五)家庭购买决定

(一)家庭角色

(二)夫妻做购买决定的过程

(三)小孩

(四)家庭生命周期与消费行为

1、单身汉阶段

2、蜜月阶段

3、父母阶段

4、空巢阶段

5、解体阶段

(六)炫耀消费思想凡勃伦《有闲阶级论》

1.炫耀消费:通过消费让他人明了消费者的金钱、权力、身份,从而使消费者获得荣誉;

2.炫耀消费的功能

(1)满足个人的社会性欲求

(2)反映出金钱文化下的社会阶层结构

(3)消费社会的人力和财力

(4)对有闲阶级炫耀消费的模仿浪费了社会其他阶级的时间和精力.

六、企业行动

(一)家族企业的概念

家庭企业:规模小,产权属于整个家庭,业主与家长角色重合,员工为家庭成员(血缘关系)

家族企业:从家庭中分离出来,但又没有完全脱离血缘关系的资本主义经济结构;

(二)中国家族企业的特征及其文化根源

特征:

1.家族财产所有制

2.差序关系导向——按系谱血统的亲密关系安排人事和人际关系;

3.父系父权的延续制——嫡长子、兄终弟及

4.家长式管理——人治(最典型特点)

弊端

1企业的整体利益与家族的利益相冲突

2.企业管理工作中的矛盾.

(1)大家长作风是企业没有授权的习惯,这种绝对的权威,影响着企业的决策明主化和科学化;

(2)企业依照差序关系用人,影响到一般员工的积极性,难以培养其认同感、归宿感、缺乏团队精神;

(3)人际关系的差序格局对一般员工人格、权益的轻视,对家人及亲属特殊的照顾;

3企业不易永续和扩大。

(1)企业共同体的存续关系决定;强调家庭系谱关系的存续;

(2)儿子对父亲的财产具有均分权,导致家庭企业财产细胞分裂效应;

(3)企业差序关系导向导致影响与员工的关系和积极性。

(三)日本家族企业延续的原因

1、日本家族企业的永续性是与日本社会的“家”的永续性的观念分不开的。

2、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团队精神

(四)企业组织的科层化

科层制企业组织的合理性方面

(1)专门化

(2)职务等级

(3)规则

(4)非人格性

(5)技术能力

科层制企业组织的非理性方面

(一)理想模型的偏离

(1)非正式结构

(2)协商秩序

(3)分工过细

(4)仪式主义

(5)帕金森定律

(6)保护不称职者

(7)寡头政治铁律

(二)非理性因素的选择与配置

(1)有利于企业:(1)、(2)

(2)不利于企业:(3)、(4)、(5)、(6)、(7)

(五)利润最大化模式的涵义

它是以“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理性假设为前提的关于企业如何实现预期利润最大化的经济模式。这一模式认为,依据企业的生产函数<成本函数)和需求函数,企业可以做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最佳产出量与价格的组合的决策。

(六)对利润最大化模式的疑义

首先,“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行动所依据的生产函数和需求函数都是难以准确把握和公式化的。

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有可能制定出与此有关的各种相互代替方案,准确地判断出各种代替方案所导致的未来的利润效果,从中找出带来最大利润的唯一最佳方案。然而,这一过程在下面三个问题上必然遇到重大障碍。

第一,由于市场信息和决策所需的资料汇集能力的局限性,要制定出全部的代替方案,几乎是不可能的。正因为存在着信息和资料方面的制约,企业往往只能制定出局限性很大、数量很少的代替方案。这意味着,在企业所制定的代替方案之外往往还有可能带来最佳效果的代替方案。

第二,计算能力的局限性,使得企业不得不在无法计算最大期望值的情况下进行选择。

第三,决策者不一定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价值体系——偏好系数。

(七)企业发展模式基本假定

企业的经营处于专门经营者的支配之下。对于经营者来说,依靠自己拥有的股份获取的收入是有限的和次要的,其主要收入的多少取决于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及企业在社会上的地位。显然,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而社会对此的评价依据,则是企业经营的成功与否。经营者不像资本所有者那样仅仅把企业看作是产生利润的机器,他们更多地是把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作一项事业,它除了带来收入外,还为个人的创造、竞争、冒险、为社会做贡献等需求提供满足的机会,带来事业的满足感。因此,经营者的行为动机就不仅仅是利润,他们更倾向于企业的发展和事业的成长。

(八)企业发展模式的涵义

这一模式认为,现代企业行动的基本目标是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围绕这一基本目标又形成若干次级具体目标。具体目标是多样化的,依企业发展阶段以及环境条件的不同,其内容和排列次序也不一样。(九)致使企业目标多样化的原因

一是现代企业确立了经营者的实质性支配;

二是由于企业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关系集团的多样化。

经济社会学详细考试复习资料

经济社会学 第一讲经济社会学总论 学习经济社会学的意义(1)经济行为是社会行为的核心部分;(2)社会学、经济学都不是孤岛,学科发展有交叉也需要交流。 (一)什么是经济社会学? 最早的名称:1898年涂尔干《社会学年鉴》中对社会学的分类 关于经济的社会学研究(soci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economy)。 用社会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1、[日]富永健一:《经济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是把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分别看作社会行为及社会体系中的一种形态或下属部门。从这种观点出发,使用社会学的概念工具及理论体系,说明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的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外延的独立分支”。 2、[美]尼尔·斯梅尔瑟:1963年《经济生活社会学》:“研究社会生活中经济方面和非经济方面之间的关系,即两者是怎样交叉重叠,怎样互相影响的”。 “经济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原理和方法,探讨经济行为对于社会生活的作用,并且科学地分析经济结构和社会其他各种结构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3、中国学者孙本文《社会学原理》:“研究经济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的关系” 费孝通《略论经济学》:“传统的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市场上的商品流通、供求关系、物价起落等等,而社会上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变动,满足这些需要的物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消费的很多活动并不在市场上进行的,于是又产生了‘经济社会学’”。 1985年中国社会学首届经济社会学研讨会:“经济社会学以经济和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把经济现象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分析研究。既研究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后果,也要研究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 (二)经济社会学的先驱 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Swedberg:“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学领域中充满生命力和颇有前景的一门学科。” 社会学的奠基人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等都涉猎经济社会学,并对其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卡尔·马克思(KARL MARX, 1818.5.5—1883.3.14) 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其中对经济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独到而富有成效的探究,指出经济决定社会总的演变。 经济社会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雷蒙·阿隆:“马克思是一个社会学家,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他是一个特定形式的社会学家,即经济社会学家”(Aron,1988:154) 富永健一:“虽然‘马克思经济学’本身并不能叫社会学,但可以说历史唯物论整个体系提出了一种经济社会学”(富永健一,1984:4) (2)马克斯·韦伯 经济社会学创始人经济社会学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经济与社会》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主要考察的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起源的关系,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依据: 对象: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依据:1、历史时代依据2、现实社会依据 第二章 1、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的概念及内涵扩展 人口规模: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可以看作人口数量的同义词。人口规模受人的生育、死亡和迁移因素而发生变化。 人口结构可分为:人口的自然构成、人口的地域构成和人口的社会经济构成。 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 3、现代社会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城镇化:从乡村到城镇的人口迁移 逆城镇化: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 4、人口老龄化的概念和对社会的影响; 概念: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 影响:(可自述) 5、反映人口健康的重要指标;

1、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综合反映人口健康水平的基本指标,指的是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 2、死亡率:粗死亡率和标准化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是反映人口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6、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的演变过程。 第一个时期是采集狩猎时期,持续约两三百万年。 第二个时期是农业时期,持续大约1万多年。 第三个时期是工业时期,距今不过两三百年的时间。 7、邓肯的POET模型。 1、邓肯POET(人口-组织-环境-技术)模型: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 响。该模型也被称为“生态复合体” 2、在模型中:(1)每个要素是与其他三个要素相互关联的;(2)任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对其他三个要素产生影响。 例如:人口(P)的增加可以创造技术(T)变迁的压力以及扩大城市化(O)的需要,由此导致更多污染(E)的产生。 8、环境保护战略的演变。 1、末端治理、源头和过程控制 2、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不损害后代人满足他们自己需要的能力和条件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发展。 3、生态现代化理论:工业化、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不仅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具有潜在的兼容性,而且也可以是推动环境治理的重要因素和机制。由工业化

城市地理学讲义 第三章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市辖区人口——地级及其以上市的“市辖区人口”指“区”的总人口,不包括所辖县和县级市。 县级市的市辖区总人口指的是县级市的城关镇人口。 全市人口——地级及其以上市包括所辖县和县级市的市城总人口。 按照人口类型 户籍人口(农业人口加非农业人口) 户籍非农业人口 常住人口——户籍总人口减去外出半年以上的本地户籍人口加上离开户籍所在地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 第三章城市化 掌握城市化基本原理 掌握城市化的类型 了解当代世界和中国城市化特征 掌握城镇化水平预测的方法 重点 城市化概念的理解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类型 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特征 中国城镇化面临的基本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水平对策 第一节城市化的概念 一城市化定义 1城镇化、城市化和都市化 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A.Serda在他的著作《城镇化基本理论》一书中首先使用了urbanization 的概念 城镇化——urbanization 城市化——citification 都市化——metropolitanization 2城市化涵义 城市化一词有四个涵义:1)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2)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3)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4)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镇化的实质涵义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的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的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镇性状转化或强化的过程。 人口学——人口结构的转型 社会学——生活方式的转型 经济学——经济结构的转型 地理学——地域空间的转型

经济社会学知识点

经济社会学 第二章 1,经济社会学——就是运用社会学的基本框架、变项和解释模式,研究同稀缺物品及服务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有关的复杂行为。” 2,经济社会学以经济和社会想象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经济社会学应该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把经济现象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研究。” 3,主流经济学与经济社会学的比较:(论述) (1)行为者。经济学研究是以个人作为分析问题的基点的;经济社会学家研究的基点是群体、制度和社会。 (2)经济行为。微观经济学中的经济行为是一种理性的行为;而经济社会学家则认为人有不同形式的行为。经济学家的理性只是一种“有效理性”,经济学家将理性视为常量,社会学家则将理性视为变量 (3)经济行为的约束。影响人经济行为的因素:稀缺资源,偏好和技术限制,社会结构和意义结构的限制 (4)经济与社会的关系 (5)分析目的 (6)使用的方法 (7)知识传统 4,经济社会学家认为经济行为不但受稀缺资源、偏好和技术的限制,同时还受社会结构和意义结构的限制。 5,农业社会表现为对土地的拥有,而现代社会显示其地位的符号为房子、汽车、艺术品等。第三章 1,马克思韦伯将社会行动分为四种:(1)短期自利目标的工具理性行动、(2)有意识的信仰和认同的价值理性行动(3)情感行动(4)传统行动。 2,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是以宏观社会系统作为研究目标,以微观的个体行为作为研究的起点,以合理性说明有目的的行为。合理性是理性行为者的行动基础,行为者的行为原则是最大限度地获得效益。通过研究个人行为和个人行为的结合如何产生制度结构,以及制度结构如何孕育社会系统行为,实现围观——宏观的联结。 3,社会资本理论以社会网研究为基础。社会网的基本元素是接点和联系。 4,社会资本——指个人通过自己所拥有的网络及更广阔的社会结构来获取稀有资源的能力,它具有网络性、增殖性和不可让渡性等一系列特征。 5,,由于社会资本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构成的,迁出则切断了与原有某些关系的联系,原社区的居民可能遭受损失,因为他们无法控制这种原有关系的中断,因此,稳定的社会结构产生广泛的社会资本。 6,组织中权力的另一问题是公司中的“权力距离”。所谓“权力距离”,是在一定等级制度情形下,可以控制和能够控制别人行动的程度,以及被控制的人遵从控制所基于条件的程度。“权力距离”是公司管理模式中的重要因素,也是一种企业文化的反映。 7,有学者视群体动力学现象为“信息瀑布”,借助于所提供的信息,使私有信息公有化,从而改变另一些人的偏好。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对称。 8,学者们对理性的概念提出了挑战,人们认为理性是有限的,即所谓“有限理性”。学者们认为,在许多情况下,由于现实世界中存在着行动者不能克服的困难,因而追求理性最大化

136个优秀经济社会学论文题目参考

136个优秀经济社会学论文题目参考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四年的毕业总结,许多大学生都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论文选题难的问题,不知道论文题目应该如何去定位,根据那一个方向去写,这个是部分大学生的一个通病,在这里学术堂根据网友的反馈以及大学生的需求不同,在这里以经济社会学专业为例,举例了136个优秀经济社会学论文题目,希望 能够帮助到在这方面有困难的同学,论文题目的定位非常重要,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祝各位学子毕业成功,前程似锦! 1. 生产服务业集聚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基于门槛回归的分析 2.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现状研究--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金融 学专业为例 3. 社会经济形态视角下的屯堡族际婚姻观变迁研究 4. 中缅. 中老. 中越少数民族跨境婚姻行为的经济学思考 5. 西方对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认识:一个历史的考察 6. 河南省智力残疾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需求研究 7. 民族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社会价值人际交往发展需求研究 8. 文化经济时代审美人类学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9.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经济类期刊管理学系列 10. 对高校经济统计基础知识的研究 11. 仪式礼物变迁的经济社会学思考--以广西田阳县龙河村那逻屯祝寿仪 式为个案 12. 试论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统计学的发展 13.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下公共关系优化对策分析--以社会化媒体时代为背 景 14. 独立院校经济类专业应用统计学教学探索 15. 近百年来客家乡村妇女经济地位的变迁研究--以梅州市部分农村为例 16.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身体. 时间与空间的视角 17. 代际经济支持健康效应检验 18. 统计在经济和生活方面的应用 19. 老年人社会经济保障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经济社会学考试复习资料

一、概念题 ? ? 经济社会学、经济行为、社会行为、嵌入性、社会资本、社会资源、社会网、结构性要素、资源性要素、规范性要素、动力性要素、网络结构观、市场网络观、强关系、弱关系、市场、市场主体、市场规则、市场类型、市场体系、消费行为、家庭生命周期、社会阶层、炫耀性消费、核心家庭、主干家庭、经济交换、社会交换、交换模式群体、企业的市场性、企业的社会性、内部劳动力市场、外部劳动力市场、专业劳动力市场、生产方式 二、简答题 ?1、简述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的区别和联系 ?2、社会学家是如何认识交换行为的。 ?3、社会阶层与消费行为有何关系? ?4、简述社会网的要素包括哪些? ?5、简述社会网的连接。 ?6、比较强关系与弱关系的内涵 ?7、交换的分类有哪些?具体含义是什么? ?8、试析品牌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9、试比较企业、市场、网络结构的特征 ?10、简要叙述劳动力市场如何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形成而出现。 ?11、简述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理论。 ?12、简述企业组织形式的演变过程。 ?13、试述影响消费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14、简述礼品经济对社会稳定的作用。 三、论述题 ?1、试述网络分析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2、应用社会网分析某一具体经济生活现象 ?3、简要比较经济学、经济社会学的异同。 ?4、试析消费行为与生活方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5、试述社会网在经济生活中运用。 ?6、以劳动力市场为例,分析人类的经济行为是如何嵌入社会网络形成的社会结构中的。 ?7、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章绪论 经济社会学A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经济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为什么要研究经济社会学 ?1、现实的需要 ?2、学科建设的需要 ?3、研究者个人的需要 ?帕森斯、斯梅尔瑟 ?二、什么是经济社会学 ?定义: ?斯梅尔瑟的定义:(1)是研究经济行为本身的,即这些经济行为如何将不同的角色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二、填空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 1.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2.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 3.问卷调查的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 4.问卷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 5.文献来源: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 6.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实地源、文献源。 三、简答 1.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2)教育功能(3)社会管理功能(4)社会批评功能 2.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建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3.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试验环境分为: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2)根据实验方法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 4.文献法的优缺点: 优点:(1)资料信息恒古不变(2)费用较低(3)可研究历史现象(4)适合做纵横分析

第十二章 社区讲义

第十一章社区 讨论:社区在你的心目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影像? 第一节社区的概念与理论 ●一、什么是社区 ●1、社区概念的来源与演变 ●Community and Society ●《社区与社会》————藤尼斯 ●至滕尼斯之后,社会学家从各种角度对社区概念进行界说。基本上可以把社区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从功能主义观点出发,认为社区是由相互关联的人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组成的社会共同体; ●一类是从地域出发,认为社区是在某一特定地区内共生的有组织的人群。 一、什么是社区 社区概念的涵义: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它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l)社区总要占有一定的地域;如集镇、村落等,其社区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然而,社区之“区”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区。从社会学角度看,这个“区”乃是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在同一地理空间可以同时存在许多社区。 (2)社区总离不开一定的人群。人口的数量、集散疏密程度以及人口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面。 (3)在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在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如共同的文化传统、民俗、归属感等。他们构成了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 (4)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人们在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各项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产生互动,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并由此聚居在一起,形成了不同形态的社区。 社区的历史演变 ●早在社会学者形成社区这一概念之前,社区这种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现象就已存在。人类总是合群而居的。人类社会群体的活动离不开一定的地理区域,具有一定地域的社区就是社会群体聚居、活动的场所。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是农业发展的产物。 ●在远古游牧社会中,居民逐水草而居,并无固定的住地。严格说来,那时的游牧氏族部落只是具有生活共同体性质的一种社会群体,不是今天所说的社区。 ●其后,随着农业的兴起,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需要定居于某个地区,于是出现了村庄这样一种社

经济社会学读书笔记

?经济社会学:用社会学的传统分析解释经济现象.强调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在经济中作用,是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互动中发展起来的学科.基本假设A效用最大化假设B偏好变化假设.视角:C人际关系把握个人行为视角D强调相对地位敏感性E制度分析视角 ?研究策略:A理性选择社会学.古典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若干核心要素结合起来考虑;B新经济社会学.在社会学分析框架和概念的帮助下分析;C社会经济学.利用社会学等其他社会科学视角解决;D PSA经济学.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发现直接综合进经济学模型;E交易成本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基础上对组织形式统一分析,理解制度界定与变迁 ?基本概念:资源稀缺性-基本前提,稀缺程度影响合作冲突\制度安排;行为假定-理论模型基础;制度-核心问题;组织-制度是组织的内在结构;社会均衡-制度和秩序存在必要条件 ?行为假定四个角度:A效用最大化(5假定a各种行为目标统一于效用最大化目标b信息完全性不是必要前提c效用评价有完备性d可传递性e各类决策主体行为统一)B他人状况直接影响个人(个人效用受社会网络内外他人影响);C有限社会化(人们并不是完全在效用最大化原则下做选择,有时会不假思索依据惯例行动,人们在不同程度的遵守社会准则同时,保持效用最大化选择的行动空间);D嵌入性(人的有目的性行动是嵌入在具体的正进行的社会关系系统中) ?制度:一个社会中人们相互作用的规则,是人们在确定相互关系时施加于他们身上的一种约束.作用:A通过提高人们行动的代价或收益,约束行为;B引导行为激励作用.正式制度有意建构的\明文规定的\通过系统组织来保障和实施的.非正式制是通过一代代的教诲模仿\积淀演化的. ?组织:稳定互动\协同行动的群体构成了组织. ?社会均衡:所有人都在其所面对的各种约束条件下,做出了效用最大化选择,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通过单方面的改变他自己的行动来增加效用.(并不意味着实现了社会最优,不一定会形成社会制度和秩序) ?基模·价格:在资源交换过程中,对不同资源的交换比例形成的合约. ?相互影响假定和需求:∵A价格水平具有社会阶层区隔标志的含义B高社会阶层成员会因低层与其购买同样产品而产生负效用,低层不避讳.∴价格下降到一定程度,较高层消费者推出,低层进入.社会分层结构和需求∵C一个社会分层结构是金字塔中上层少于下层D中产以上阶层每个人和低阶层每个人购买数量相同.∴价格下降,下层人士需求会大于上层人士退出的影响. ?网络和需求匹配机制:传统供求模型(市场无摩擦假定\价格传递供求双方所需充分信息假定\社会成员拥有无差别信息获取机会假定)匹配问题无关紧要.∵供求双方的沟通存在障碍;供求双方不仅仅关心价格还关心其他,价格传递的信息是不充分的,获取机会也不同∴匹配机制来解决匹配问题∴人际关系网:信息很大程度上作为其他社会过程的副产品被传递,人际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信息完全是通过与市场行为不相干的社会过程传播的. ?社会互动下的市场需求:需求的连带外部性,个人需求受他人影响(正-负效应)A从众:群体规模\比例\价格\个人因素(社会特性)影响,从众行为并不是必然结果,高阶层可能从众于低层B求异:需求与价格弱化器,求异在基本形态上并不排斥从众,求异行为也可能产生示范效应引发从众,求异行为本身也会演变成从众. ?受他人影响的个人偏好:偏好是个人的心理秩序,与生俱来的心理特征,后天环境内化有关∵假定商品多多益善\偏好可传递,无差异曲线表示是消费者获得相同效用的商品组合∴无差异曲线是考察消费者偏好的工具,他人状况带来的正负效应刻画了消费者和他人的关系 ?创新:是实现经济要素的重新组合.五种情况:A采用新产品或某种产品新特性B采用新生产方法(经验上未鉴定)C开辟新市场D新原料供应源E新产业组织. ?创新与社会互动:绝非单独行为,而是通过复杂的社会过程实现的,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使用者的建议\技术开发者与投资者的互动\研究者之间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交流都发挥作用.创新过程分布在使用者\制造商\供应商等人中.非正式交流:A创新的主体间并非毫无保留的交流B交流具有互惠性,非正式交流网络中贡献自己的思想,也能同时听取和捕捉他人的思想激发灵感(机会主义者自然会被排挤出局)C提供咨询和劝告能获得社会回报-服从和赞誉D获得赞誉和服从可以看做是自身富有的信号,获得更多创新互惠的机会. ?创新与制度:制度内涵的激励影响创新:产权制度\权利保障\尽快获利的资本市场制度

社会学重点资料

社会学复习概要 名词解释: 1、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特有的心智素质,是对个人经验和广阔的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强烈意识,使我们能够摆脱狭隘的个人观点,在思想上更清楚地认识个人活动和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使我们能够探索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生活方式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模式之间的错综复杂的联系。 2、结构功能论:该理论从系统的角度考察社会生活,把文化或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整体的各部分都发挥一定的功能并相互依存。 3、冲突论:冲突是每一个社会都无法避免的,是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权力分配和社会报酬分配的不均是冲突产生的根源;冲突对社会的作用不仅具有破坏性的一面,而且还具有建设性的一面。 4、社会唯名论:该理论认为,社会只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单纯的名称,唯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社会的研究对象是个人及其各种共同的或相互的行动,只有这样才是研究了社会真实存在的现象,而不是一个虚化的社会。 5、社会唯实论:、该理论认为,社会是超越人类个体的客观存在物,是真实存在的实体;社会并非一个虚化的、纯粹抽象的概念,而是对一种真实的客观现实的反映,社会不仅是象物理世界那样实实在在的存在着,而且还凌驾于社会中的个人之上,并因此而外在于个人,不受个人的影响。、 6、社会地位:指任何具有从社会角度规定了的权利和义务的社会位置,通常是根据财富、声望、权力和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和多寡作出的社会排列。 7、社会角色: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8、社会群体: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共同认同感和团结感的人所组成的人的集合,群体内的成员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享有着特定的目标和期望。 9、机械团结:、即依靠社会成员担任相同的社会角色和遵循共同的价值观念来维持社会团结的一种模式。 10、有机团结:、即依靠社会成员高度专业化的角色,因而相互依存来维持社会团结的一种模式。 11、文化模式:指多种文化特质或多个文化丛经过长期的接触、融合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系统。 12、文化堕距:指文化丛中的一部分落后于其他部分而呈现呆滞的现象。 13、社区:“社区”是这样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性社会,其成员共同拥有一个地域环境,他们的主要社会活动或者生活方式属于同一类型,并通过与其成员的经常互动来满足他们的需要。

经济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1.最早把经济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名称记录在册的是涂尔干。 2.波兰尼著有《大转变》。 3.马歇尔的经济社会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1)偏好是如何产生的。(2)行为理论。(3)组织作为生产的第四要素。 4.新经济社会学有两个基本的社会学假设:一个假设是认为行为总是被社会定位的,不能仅用个人的动机来解释行为;另一个假设认为社会制度不可能自发形成,而是社会构建的。 5.中国经济社会学重建的特点:(1)移植性(2)应用性(3)学科性 6.有限理性的概念是阿罗提出的,他认为有限理性就是人的行为“是有意识的理性,但这种理性有时有限的”。 7.科尔曼的“理性人”假设是指“对于行动者而言,不同的行动(在某些情况下是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效益’,而行动者的行动原则可以表述为最大限度地获取收益”。 8.社会优化::在理性选择理论中,如果双方自愿交换没有外在影响的资源,双方均能获得较多的利益,没有任何一方被伤害。如果这种交换发生在非竞争的结构中,交换率将在一定范围内浮动。在这种结构中,所有使双方获利的交换完成后,便达到一种最佳状态。这种状态就是社会优化(或称帕累托优化)。 社会均衡:是一个由所有参与人组成的最优战略组合,也就是说,在给定战略情况下,没有任何单个行动者可以单独行动,同时也没人去积极地打破这种均衡。两者的异同:74 9.理性选择理论是建立在下列假设上的:第一,理性选择理论假设个人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第二,假设在特定情景中有不同的行为策略可供选择;第三,行动者在理智上相信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第四,行动者在主观上对不同的选择结果有不同的偏好排列。 10.第一个对社会资本做出系统分析的学者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 11.两种类型社会资本定义视角:一种是将社会资本看做封闭网络中的信任、互惠和规范网络;另一种是将社会资本看做开放网络中的信息和影响力。 两种视角的共同点与区别: 区别:集体层次的社会资本强调社会资本是一种公共物品,即个人所投资的社会资本可能使他人收益,而个体层次的社会资本强调社会资本是一种个人投资。前者关于集体性社会资本的假设前提——封闭型和紧密性是社会网络的必要条件,而后者则认为松散网络和不同社会网络之间的桥梁对促进信息流和影响流具有关键作用;前者侧重团体内部关系,体现为“联结”形式的社会资本,后者侧重于团体外部关系,体现为“桥梁”形式的社会资本。 共性:它们都突出了社会资本不同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特性:社会资本不是被个人所占有,而是存在于两个或多个行动者之间的关系之中;社会资本能促进行动绩效,无论是对于个体行动而言还是对于集体而言。二者的分歧实际上是一种互补:流通于集体和封闭网络中的社会资本的关键要社会资本的关键要素素是信任,流通于个体和开放网络中是信息。

经济社会学课程大纲

《经济社会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讲课学时:48 实验(上机)学时:0 学分:48 适用对象:社会工作本科生 先修课程:无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在介绍经济学和社会学相互关系的历史的基础上,着重展开有关两个学科建设性互动的讨论。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对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互动中发展着的一些重要研究领域有所了解;锻炼学生跨学科思考的能力;探讨各种理论的前提和解释边界,借以提高研究者的学术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经济社会学是当前十分活跃的一个研究领域,其最富活力之处在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之间开始出现有建设意义的对话,并由此产生了一些有潜力的理论生长点,出现了一些可资继续开掘的研究成果。 近一个世纪以来,主流经济学已经演变成一个逻辑相对严密的体系。许多经济学家已经习惯于在这个严密的体系中进行思考,对某些基本假设习以为常,而疏于

对在假设中被排除的因素进行深入的思考。而这些因素,很可能在现实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若反观社会学,却常常可以发现对这类因素的关注。因此,与社会学对话,有利于使经济学的理论模型更加逼近现实。 对社会学来说,它虽然有比较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思想,但却缺乏对理论的更为严密、精确的陈述,特别是欠缺对于理论前提的思考;此外,由于“剩余策略”的影响,也使得社会学在需要面对人类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现象——经济生活现象时,显示出力不从心。和经济学开展有建设意义的对话,至少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对社会学学科本身的局限加以弥补。 本课程在介绍经济学和社会学相互关系的历史的基础上,着重展开有关两个学科建设性互动的讨论。课程中所选择的阅读文献,都是有理论代表性的。 本课程遵循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特点进行课程设计,作为学科基础课,注重以社会学的视角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使得学生对作为现代社会重要内容之一的经济活动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教授的过程中,强调以理论为经,经验现象为纬,帮助学生构筑经济社会学在知识、理念等方面的基本框架,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夯实基础。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黑体,小四号字) 以表格方式表现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宋体,小四号字) 教学课时分配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精心整理).docx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 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 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

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一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新经济社会学理论视角探究

新经济社会学理论视角探究 摘要:西方的新社会经济学对经济市场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为了描述经济市场的运作机制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目前,我国对经济市场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借鉴国外经济市场的研究成果,其会对我国市场研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分析新经济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总结新经济社会学研究所涉及的领域,并且对新经济社会学的理论视角进行研究。 关键词:新经济社会学;理论视角;分析研究 新经济社会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来源于社会网络分析,学术的传承涵盖了不同的知识领域,新经济社会学通过经济的方法来对社会进行研究,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人。社会人是在经济问题逐渐复杂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在社会生活中担任重要的角色,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有利依据,避免了人们一味追求利益而在经济社会中产生的各种问题。新经济社会学主要通过网络理论研究及组织理论研究来研究社会发展趋向,在连接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上起到决定性作用。 一、新经济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中期,但是社会经济学以一门学科的形式出现是在20世纪初,通过学者们的研究与讨论而形成。西方的新经济社会学不能够把离散的经验研究成果有效地结合起来,只是一味地注重经验研究。伴随着西方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济活动的复杂

性逐渐表现出来,许多经济学家开始反思新古典经济学的主流地位,主要从研究社会方面对经济学进行扩展。经济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理论以及方法来探索经济行为和经济体系的一门边缘学科,是一个新生的学术流派,许多特性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的社会学。新经济社会学伴随格林兰诺维特发表的标志性论文“经济行为和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同时诞生,主要是指用组织理论、网络理论以及文化理论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社会学取向。新经济社会学得以迅速地发展,与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以及学科之间的融合趋势是分不开的,新经济社会学的逐渐兴盛是结合了社会学与经济学等多门研究成果。当今社会,教育、婚姻、犯罪等领域逐渐受到人们关注,许多领域的研究导致研究者忽视了基本概念,概念本身的模糊性使研究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分歧,新社会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核心的主题上,关于经济生活中的其他领域还没有受到人们高度重视。这种现象表明,我们还有大量的研究要去做,新经济社会学的发展要不断吸收与借鉴政治、文化等学科的思想,为了主题研究获取全新的发展动力。尽管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学术兴趣与研究视角,所持观点也各不相同,但是对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势必会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新经济社会学所研究的领域 1.网络领域研究。新经济社会学中的网络理论认为,经济行为是嵌入到社会网络中的。网络理论分析认为,个人的行为与决策是与社会情境融合在一起的,必须用嵌入来说明社会现实与个人行动之间所存在

经济社会学复习

经济社会学 1.何谓“新经济社会学”? 新经济社会学是经济学与社会学之间“越境行动”所形成的多元格局中的一支。 (1)诞生标志: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的论文“经济行为和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 ; (2)基本含义:用社会学的理论、概念和方法,重新解读诸如“生产”、“分配”、“消费”、“市场”、“厂商”等传统上属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的那些经济生活现象; (3)目标:同经济学展开积极的理论对话,丰富社会学的知识体系; (4)核心概念:“嵌入”、“经济行为的社会建构” ; (5)研究对象:消费,生产,技术创新,市场(劳动力,金融,工业,消费者),性别和种族对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组织(银行,保险公司,企业,行业等),经济与非经济组织(国家,工会等)之间的关系,经济阶层,车间生活,分层,职业隔离,经济理论和思想,对经济的态度,经济职业(包括企业家),福利国家,国际经济,通货膨胀,合同,货币,正规与非正规经济等; (6)理论视角:网络、组织、文化; (7)制度化的标志:一批读者,一本手册《经济社会学手册》,美国社会学会的教学大纲和制度化的材料,美国社会学会的经济社会学分会的成立; (8)学术重镇:20世纪80年代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今天的斯坦福、康奈尔、伯克利、普林斯顿和西北大学; (9)代表人物:哈里森·怀特、马克·克兰诺维特、罗纳德·伯特、尼尔·弗雷格斯坦、亚历山德罗·波茨、保罗·狄马吉欧、弗兰克·道宾、沃尔特·鲍威尔、韦恩·贝克尔、维维安娜·泽利泽; (10)重要著作:马克·克兰诺维特《找工作》、罗纳德·伯特《结构洞》、尼尔·弗雷格斯坦《公司控制的转型》、维维安娜·泽利泽《市场与道德》、《为无价的儿童定价》、亚历山德罗·波茨《移民的经济社会学》。 2.经济学与社会学关于经济行动的理解有何差异? 经济学的观点: “经济人”:以经济利益为行动的出发点,并根据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在不同的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的完全理性的主体;“实利人”:对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 斯密的思想与“经济人”相关的思想主要有两点: (1)人们是从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出发参与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 (2)在价值规律这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下,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并非出于本意地促进了社会的公共利益。 在斯密之后,经过边沁、西尼尔、穆勒等人对“经济人”思想的进一步补充,基本形成古典“经济人”模式,为经济学进行分析和研究创造了科学假设和前提。 “经济人”假设的三个要素: (1)行动主体——原子化的个人,利己本性,其偏好、利益及行动不受其他行动者的影响 (2)行动目标——最大限度地获得个人经济利益,增加个人的效用 (3)行动决策——遵循理性选择与最大化原则 “经济人”假设的局限性: 将个人偏好视为“给定”的,因而,行动目标的确定是外在于行动过程本身的,是行动的前提;将经济利益视为个人行动的唯一动机;还存在一系列相关假设,包括资源供给不受限制、市场信息对称、市场机制充分有效、个人拥有综合这些判断作出明智决策的

行政管理学讲义-第一章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行政管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 一、行政管理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行政的词源 行政管理是行政管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在日常用语中,“行政”这个词,有着很广泛的含义。 “行政”一词在中国古书中最早见于《左传》,在此书中有“行其政事”、“行其政令”的记载。因此从词源上看,“行政”一词是指执行政策和政令的意思。在国外,英文中的“行政”一词是“administration”,它来源于古希腊语。亚里士多德最早把国家权力分为讨论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其中行政就是指推行和执行政务的意思。 (二)行政概念的三种涵义 现代行政管理学所讲的“行政”概念,确切地说,来源于西方的学术传统。从西方的学术传统来看,“行政”大致有以下几种解释: 第一,与立法、司法相对应的“行政”。在西方的学术传统中,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对国家的议事、行政、审判活动进行过研究和探讨。在近代,从英国的洛克开始,就着手对国家权力进行划分,提出政府要实行分权制。在他所著的《政府论》中,他首次将政府(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法国的孟德斯鸠进一步提出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立的思想,即政治学上著名的“三权分立”或称“分权制衡”原则。 【例】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对国家的议事、行政、审判活动进行研究和探讨的哲学家是()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 D.马基雅维里 【答疑编号0120001】 答案:B 第二,与政治相对应的“行政”。现代行政学的产生与政治学的发展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严格意义上说,真正的行政学首先是由美国的政治学家提出来的,如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古德诺等人。他们主张研究行政学的起点是把行政与政治分离开来。按照他们的说法,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或者说,政治是政策的制定,行政是政策的执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国家意志的执行或政策的执行就是行政。 【例】从严格意义上说,首先提出真正的行政学的是() A.法国的政治学家 B.美国的政治学家 C.英国的政治学家 D.意大利的政治学家 【答疑编号0120002】 答案:B 第三,与管理相对应的行政。一种观点认为,行政活动就是管理活动。如美国学者古立克认为,行政是由计划(planning)、组织(organising)、人事(staffing)、指挥(directing)、协调(coordinating)、报告(reporting)和预算(budgeting)等功能构成的一个过程,即著名的POSDCRB七功能说。另一种观点认为,行政管理就是公共管理,或称公共行政,即有关公共事务的管理。它既包括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也包括非政府公共机构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行政管理仅仅指政府行政机关的管理活动。按照这种观点,并非所有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都是行政,只有政府行政机关对公共事

经济社会学论文

前不久,就有报道称,一款在伦敦售价3.81美元的星巴克到了北京价格变成了4.81美元,提升了26%。而北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远低于纽约、伦敦这些城市。报道还引述专家的说法称:综合来看,美国一杯星巴克咖啡的成本不会低于中国,而中国却售出了更高的价格。 报道还以星巴克2013财年第二财季报告佐证星巴克在中国的高利润率,该季度星巴克中国/亚太地区营业利润率远高于欧美地区,甚至是欧洲等区域的16.8倍。 百度星巴克历史 星巴克咖啡是1971年4月由J. Baldwin,G. Bo wk e r,Z. Sieg三人共同出资成 立,其原先仅仅为一家位于美国西雅图派克地市场的销售咖啡豆、茶叶以及香料的 小型零售店。1983年,现任的星巴克总裁霍华德.舒尔茨,当时星巴克的一名销售管 理人员,在他的一次欧洲之旅后,决定将意大利式咖啡馆的饮品以及相关经营模式 引入美国。但其经营理念与星巴克高层发生冲突,舒尔茨于1985年离开了星巴克, 自立门户开了一家意式的每日咖啡馆,使用星巴克烘焙的咖啡豆来制作意大利式咖 啡。而到了1987年,星巴克发生财政危机出售,舒尔茨筹资购买了星巴克,并且将 其改名为星巴克公司(Starbucks Corporation)。从这个时候开始,星巴克才逐渐 从西雅图的小咖啡烘焙兼零售商,逐渐发展为目前全美最大的咖啡连锁店。不仅如 此,美国人喝咖啡的习惯也随着星巴克的崛起而改变:由原先淡如水的美式咖啡逐步改变到偏好到星巴克式的重烘焙式咖啡。星巴克自1987年转型为咖啡专业连锁店 后,便不断向西雅图以外的地区发展,并且和不同品牌进行策略联盟以扩展其在北 美的版图。从1987年到1992年六年的时间之内,星巴克就由原先的11家连锁店扩 张到190家的庞大规模。星巴克的总收益也同样反映了这种超乎寻常的发展速度, 以1987、1990和1992年这三年为例:其年度总收益在1987年仅为一百三十万美元, 到了1990年就发展到四千万美元,而到了1992年其总收益高达九千二百万美元。 不仅如此,到了1992年星巴克的股票开始在华尔街上市,由于其股票市价稳定及高 收益性,博得"星钱" 之美称。之后星巴克继续高速扩张,到1999年底时,其在美国的连锁店就已经高达2200家。除此之外,星巴克在1995年成立星巴克咖啡国际 公司(Starbucks Coffee International Inc. ,简称为SCI),并且在同年以合资授权 的方式,与日本SAZABY Inc.签约,合作共同开发日本市场,然后于次年1996年八 月在日本东京银座开设了其在海外的第一家分店,从此正式踏上了国际化的扩张道路。从1996年到2000年11月底为止,星巴克总共在全世界的16个国家成立了分 店,主要开拓地区为西太平洋沿岸的国家以及中东地区[8]。另外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 趣的现象:星巴克选择开店的国家大多并不是在具有喝咖啡习惯的西方先进国家, 其几乎都是在一些所谓的第三世界国家(如菲律宾,泰国,中国等),而我们也可以 进一步发现这些所谓的第三世界国家不是所谓的新兴工业国家,再不然就是中东的 石油输出国。另外我们还可以发现星巴克在各个国家开张的时候,选择连锁店所在 的城市不是该国的首都就是该国最大的城市。这种对于未开发市场的热情和信心, 也正是星巴克不断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星巴克的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星巴克在中国价格高,在国外价格低,,用阶层消费理论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