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卷第12期中国水运V ol.12
N o.11
2011年12月Chi na W at er Trans port D ecem ber 2011
收稿日期:2011-10-15作者简介:朱
河(1990-)男,河南信阳人,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设计艺术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
林莆程()男,福建人,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
基金项目:年文化部文化艺术科研项目“设计艺术伦理学研究”〔立项号D 6〕
浅谈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的方法
朱
河,林莆程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
要:在城市水系的整治规划中,滨水区景观设计对改善城市环境的品质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成为城市的一个重
要景观。
本文从滨水区景观设计的亲水性特征、滨水区驳岸的设计、滨水区的生态性设计三个方面研究滨水区的景观设计方法。
使滨水区景观设计充分发挥出其美学价值和城市的景观特质,在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的时代里,滨水区景观设计在城市中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方法中图分类号:TU 98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1)12-0263-03
近年来,开发滨水地区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热点。
在众多的滨海、滨江、滨湖、滨河的城市中,随着城市经济基础的逐渐雄厚,对旧滨水带的改造或者开发新的滨水城区都成为了可能。
滨水区是水陆之间的交界带,涉及了
水利的、城市规划的、旅游的、景观的、生态的、人文历史
的等多学科的范围,是个多学科交叉的工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设计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牵引到的城市河道驳岸景观、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地域文化、城市空间肌理等多方面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现代城市环境景观设计中,对水的利用与设计日益被人们所重视,滨水区景观设计不是一个单一性质的规划设计,而是一个综合性的设计,如果只注重功能性,就不足以成为优秀的城市景观。
现代城市越来越重视城市环境的景观化,这对原本只重视防洪功能的传统的滨水区提出了新的设计要求。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滨水区的设计不仅要能满足其防洪功能,还应重视其形式上的美观,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们提供一个公共活动的场所,增加滨水空间的魅力。
一、滨水区景观设计的“亲水性”特征
所谓“亲水性”是指人们通过在滨水空间中进行的散步、运动、戏水、垂钓等娱乐休闲活动以及在风景的欣赏过程中获得心理上和精神上满足的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亲水性”一词包含了活动概念和精神概念两方面的涵义。
活动概念的亲水主要指具有戏水、垂钓等娱乐、消遣功能,而作为精神概念上的亲水则具有将通过生态系的保护以及滨水景观获得心理上、情感上满足的概念。
滨水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为使用者提供舒适宜人的游憩场所,其主要目的是服务于人,而人的活动又构成了滨水区的主要景观。
因此,滨水区景观设计要实现人性化的空间,满足人们的感觉,造成了人的美好体验。
亲水空间是整个驳岸线性空间中最具有吸引力的节点空间,它供人们亲近、接触,实现了人与水的互动。
城市滨水区驳岸的景观设计要结合地形和造景,充分利用“水”和“陆”的相互渗透延伸,相互交融,丰富驳岸单调的景观形式,进一步表现滨水特性。
驳岸是水域和陆域的交界线,在滨水区也是陆域的最前沿,滨水区的驳岸景观要充分利用岸线造景,驳岸空间应尽量向水体展开,形成开敞、通透的空间系统,使人的视觉可以直接到达水面,形成“临水、视水、亲水”的感觉。
驳岸空间必须注重人对于水的天生的情节,利用滨水游步道、码头、台阶、平台等设施与水体进行充分的接触,以强化驳岸的亲水特性。
驳岸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滨水区能否成为人们喜欢游玩的空间。
亲水平台即临水的小型空间,大多面宽约一至三米,深约两米左右,起到加强水陆空间相互渗透、满足人们亲水需要的作用。
亲水平台形式多样,有时平台采用古时栈桥的形式插入水中,四周被水环抱,一片汪洋;有时也可将水引入,如同在堤岸上打开一个缺口,形成凹式的亲水空间,别有一番悠闲。
设计中还可利用平台的不同做法给人多元的感受:设计高高挑出的平台,可以让人悬浮于水上,感受水的飘渺;浅浅地没入水中,又让人禁不住地想要伸手去抚摸;下面铺设青石板和卵石,河水则更显清澈,也多了份戏水的安全保证。
在现代滨水区驳岸的景观设计中,可以适时地利用水埠头这一形式,它简单的符号化的特点能够打断驳岸单调的线性空间,形成开放性的“豁口”效应。
水埠空间是指设于驳岸上为方便亲近水面而入水建造的踏阶,俗称为“水桥头”。
在江南水乡,水埠头的存在使河道与街巷不再是两个互不相干的平面,而是参差咬合,空间上上下链接的统一体,起到加强街巷空间与水道空间交流的“孔洞”的作用。
水埠头本身的形式也是一种人性化的体现,有的突出岸线,有的凹入其间,有的转折而下,有的则简化为平缓坡道。
水埠头大多半掩于水中,下一步水便触手可及。
这种亲水的景观形式,在有限的空间里,为人们提供了尽可能多的与水亲密接触的机会,恰好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亲近水域的心理需要。
1990-200909A0
264中国水运第11卷
水埠头在调整临水建筑小品的格局与体量的视觉效果上,形成丰富的凹凸感与进退感;与驳岸硬质景观配合使用上,强化了驳岸带型空间的组团分段,加强了垂直分割性。
水埠头能够如此贴切地融入驳岸以及水域中都得益于其阶梯状的几何形式,正是这种几何形与驳岸的整个空间产生良好的呼应与共鸣,使水埠头成为调节驳岸单调岸线的一种手段,丰富了驳岸的空间层次感,起到划分与调整空间的作用。
城市滨水地段防洪区的景观设计关键是利用滨水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在不影响游人亲水活动并且满足城市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将防洪设施作为驳岸景观的一部分,为游人提供一种特殊的观赏模式,增加游人的参与性。
因此,形成水体—堤防—沿江环路—环境四位一体的协调的环境,是滨水区防洪功能景观规划设计的重点。
滨水区的景观规划设计要与城市的空间构成和视觉轮廓线相融合,成为城市滨水区景观环境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驳岸中的景观小品、铺装、植被等元素,应具有其所在城市的基本特点,延续城市整体的设计风格、文化脉络以及审美情趣。
因地制宜、顺应地方文脉、反映地方特色的驳岸景观设计,才能为滨水城市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滨水区“驳岸”的设计
根据1991年版《牛津英语词典》,滨水(Waterfron t)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亦即城镇临近水体的部分。
滨水按其毗邻水体的性质不同可分为河滨、江滨、湖滨、海滨等。
按照日本上木学会编的《滨水景观设计》(2002),Wat erfron t这个词一般指同海、湖、江河、运河等水域濒临的陆地边缘地带。
了解了滨水区的涵义,就很容易理解驳岸的概念了。
驳岸是滨水区范围内一个比较特殊的区域,既是陆的边沿也是水的边缘,处于滨水区的最前沿,与水相连。
正因为处于水域和陆域的交界处,驳岸是整个滨水区景观特色较为突出、自然生态性最强的地带,是滨水区的重要形象组成部分。
水是城市中最具有生命力的生态要素,驳岸作为陆域与水域的交汇地带,也是最能体现城市生态特征,体现城与水、人与水的情感地带。
一般来说,滨水区驳岸是一个城市景观最为丰富、最为优美的地区,供全体市民共同享受。
城市滨水区的驳岸规划应该切实保证滨水岸线的共享性,这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
滨水区的驳岸往往是城市景色最优美、最能反映城市特色的区域,是一个能够让人充分感悟大自然的场所。
在城市设计中,利用连续的公共空间(如林荫带、滨水游步道、广场群和骑楼等)沿整个水边地带布置是保证驳岸地区共享性的好方法。
在城市空间布局上要力求体现城市开敞空间体系的整体性,使整个驳岸环境融入到城市大的景观环境中,成为城市景观的延续,而驳岸同时又成为城市的整体景观中反映环境质量的景观节点和城市名片。
驳岸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循环和自然地理等多种自然力综合作用的过程,这种过程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中某一因素的改变都将影响到整体景观面貌的变化。
作为一个带状的空间,驳岸的各段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基础上,要做到相互衔接、相互呼应,与城市的空间构成和视觉轮廓相融合,成为城市景观环境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孤立的几个空间个体的随意排列组合。
驳岸景观中出现的建筑、雕塑、景观小品以及铺装,应具有其所在城市的基本特点,延续其设计的基本风格、文化脉络以及审美情趣,不断探索空间艺术与视觉审美的统一性,创造出具有文化品味和独特风格的现代驳岸景观。
滨水城市的驳岸建设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挑战性,驳岸是城市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空间组成部分,对城市微气候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
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对驳岸景观环境的把握,上升到城市整体环境景观的考虑,并综合利用各种景观设计要素来组织驳岸景观,在把握了驳岸景观的同时兼顾考虑到驳岸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
驳岸作为滨水区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尺度必然会影响到整个滨水区的景观效果。
驳岸是个主要为游人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在景观空间感的塑造上要体现人性化的设计,体现出动态的设计思想。
在驳岸的空间构成中,应了解“人体尺度”的概念。
总体景观的人体尺度是指环境的尺寸或组成环境部分的尺寸与人的尺寸比例适宜,并且使人产生清晰、明确、适合人的身体尺寸的感觉。
驳岸是人们亲近水体的空间,创造合适、合理的尺度空间,是驳岸的景观规划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为水体与陆地之间的交替,城市驳岸是久居混凝土城市中的人们的重要的公共活动的场所,与水的亲密接触使城市居民感受到大自然的灵气,从而得以放松和休息,驳岸是城市和景观空间中吸引人的景观要素,也是形成美好的城市意向的关键元素。
三、滨水区的“生态性”设计
以生态学为基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滨水区景观设计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生态性”设计是滨水区地带乃至整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一个成功的滨水区景观空间的开发应该是以尽量少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同时尽可能地修复一些已经破坏了的自然生态功能。
在滨水区驳岸的生态景观规划中,要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为目的,调控人与城市的关系。
“生态性”滨水区设计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
“生态性”滨水区具有生态元素渗透性强的空间特质,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建设系统交融的城市公共开敞空间。
滨水区湿地是地球表层上由水、土和水生或湿生植物及其他水生生物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生态系统。
湿地是众多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之一,生物物种及其丰富,同时,湿地对于改善和调节人居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被誉为“自然之肺”,对城市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
滨水区人工湿地是模拟天然湿地人为建造的湿地系统,人工湿地通过系统自身的物理、化学、生化反应的协同作用可以有效地用于污水治理。
滨水区驳岸地带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带,具有较强的生态敏感性,是湿地植物物种丰富、结构复杂的自然群落形式,因此在进行驳岸的景观设计时,应贯彻自然生态优先原则,
第12期朱河等:浅谈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的方法265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并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以保持生态平衡,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滨水区驳岸地带是水生生物体系和陆地生物体系的连接部位,正是这种独特的生态环境,决定了驳岸湿地有适合各种生物生息的潜在环境。
驳岸湿地环境的创造,为这些动植物的繁衍、生存提供了很好的空间。
滨水区湿地物种丰富,植被可减缓地表水流的速度,流速减慢加上植物枝叶的阻挡,使水中的泥沙得以沉降,依靠湿地基层的吸附、过滤、氧化还原及微生物分解作用,可使污水中的多种污染物分解成为无害的或者可以被植物吸收的物质,在维持湿地生物正常生长的过程中,使得水体澄清,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
滨水区生态系统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在材料的选择上,可以黄石、青条石代替混凝土,会比较亲切宜人,同时也突出了地域特色。
铺设时若留有空隙,则可以保证虾蟹自由进出,为小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条件,形成乡土化的驳岸。
为增加河岸的亲和力,将植物、碎石、泥土结合,丰富驳岸材质的肌理效果,塑造自然型的生态河岸,为建造生态水系打下好的基础。
总之,在滨水区景观设计构思上做出深入的研究,可使滨水区景观设计的各个要素形成一个功能合理、有机联系、相互协调的综合整体环境,并依托所在城市的文脉,发扬传统文化的优势,设计出有特色的滨水区景观环境,为城市居民创造舒适、优美、清洁、安全、高效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庭伟,等.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上海:同济大学
出版社,2002.
[2]刘滨谊著.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
出版社,2006.
[3]王波著.透水性铺装与生态回归[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
社,2004.
[4](日)河川治理中心编,苏利英译.滨水地区亲水设施规
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日本土木学会编,孙逸增译.滨水景观设计[M].大连:大
连理工出版社,2002.
[6]俞孔坚,李迪华著.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上接第202页)
2)清孔分两次进行,采用大循环清孔。
一次清孔在钻进终孔后使用钻杆进行,清孔时经常串动钻具,不可静止冲孔,以提高一次清孔效果。
二次清孔在灌注砼之前进行,二次清孔进浆比重<1.15,孔内沉渣<0.1m。
清孔结束后,立即进行水下混凝土灌注,通常以不超过30m in掌握,否则,要重新进行清孔。
3)钢筋笼采用吊筋固定以使钢筋笼定位,一端固定在钢筋笼上,一端用钢管固定在孔口,避免灌砼时钢筋笼上浮。
钢管应有足够的强度,笼顶标高允许偏差±10cm。
4)使用导管法灌柱水下砼。
灌砼过程中,起拔导管时,应由质检员测量孔内砼面高度,并进行记录,严禁将导管提离砼面,导管埋深控制在3~6m,不宜小于2.5m。
砼灌注必须连续进行,每桩砼浇灌时间不宜超过6h。
应重点注意以下几点:
①钢筋笼和钻孔的中心要对应,定位要准确。
如果是不放到孔底的钢筋笼,要特别注意吊环、吊钩的强度及牢固性。
钢筋笼吊放时要保持轴线顺直,位置居中,严禁碰撞孔壁,以免产生坍孔。
钢筋笼安放到位后应立即安设导管。
②在灌首批混凝土之前最好先配制0.1~0.3m3水泥砂浆放入滑阀以上的导管和漏斗中,然后再放入混凝土,确认初灌量备足后,即可剪断铁丝,借助混凝土重量排除导管内的水,使滑阀留在孔底,灌入首批混凝土。
③注意首批混凝土量必须满足导管埋深不能小于
1.5M。
首批混凝土若埋深不足,混凝土下灌后不能埋没导管底口,会导致泥水从导管底口进入。
如果出现这种导管入水现象应立即将导管提出,将散落在孔底的混凝土拌合物用空气吸泥机或抓斗机清出,然后重新下导管灌注。
④首批混凝土灌注正常后,必须连续进行,不得中断。
否则先灌入的混凝土达到初凝,将阻止后灌入的混凝土从导管中流出,造成断桩。
同时在灌注过程中,应经常用测锤探测混凝土面的上升高度,并适时提升、逐级拆卸导管,保持导管的合理埋深。
⑤为确保桩顶质量,在桩顶设计标高以上应加灌
0.5~0.8m高度,待桩顶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0%时,将其凿除。
4.承台砼模板搭设及砼施工
(1)承台砼模板搭设,使用20#槽钢焊成跨马,分别卡在4颗灌注桩头上。
用4根长12m的圆木横向担在4个跨马脚上,再纵向铺设7.5m园木12根,调整高程到设计位置。
上面用木胶板制成11.6m×7.2m的底模板,利用钻机平台的木桩,纵横固定承台的四周模板,校正后,布置钢筋网,再用石头加压,使模板下沉到设计高程。
(2)承台砼施工,砼分两次浇筑,第一次浇至水面,水面以上部分第二次浇筑。
第一次浇筑,采用漏斗、导管法施工,浇筑静水砼。
导管距底模板0.2m,砼垂直落到承台底模板处,在此一处浇筑砼,直到浇出水面。
提升导管高度到水面位置,继续浇筑,利用砼自身重量向四周扩散,直到浇满整个承台,挤出原模板内的渗透水,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
同时做好砼浇筑记录,留好砼试块。
在3天后,已浇筑砼抗压强度不小于
1.2Mp a时,按照施工缝处理规范要求,浇筑第二层砼。
五、结束语
该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方能严格按施工规范要求施工,主要工序施工方案及时报监理审批,共同商讨,完善工程施工细节,确保了工程质量优良。
该工程完工至今已有两年多,从现场使用来看,效果良好,满足了船舶停靠要求,达到了预定的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华全.水工混凝土研究与应用[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
2005,2.
[]宋功业,邵界立编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3,
2..
20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