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酞菁的研究》

合集下载

新型环糊精-酞菁功能纤维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新型环糊精-酞菁功能纤维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卟啉. 、 酞菁 酞菁一 冠醚等结合体 , 但关于环糊精一 酞菁
结合体的研究却很少 , 这可能与酞菁耐酸、 耐碱、 耐 各种溶剂等极其稳定的特性有关 。 J
∞ H Dcc 1HOBt - ,
一…
图 1 环糊精. 酞蘅的合成路线
收 稿 日期 :0 80 .8 2 0 .72
邻 苯二腈 反 应先 生成 酞菁 “ 子碎 片 ”然后 与过 量 分 ,
的邻苯二腈或 4 5二丁氧基邻苯二腈缩聚成功地 ,一
合成环 糊 精 一 菁 二 分 体 ( yd )这 极 大 地 提 高 了 酞 das , 酞菁 衍生 物 的可溶性 , 光动 力治 疗癌症 、 在 超分 子的
糊精、 杯芳烃、 卟啉和酞菁等传统意义上 的超分子主 体为受体 的分 子识 别与组 装 由于 自身 的缺点 如尺 寸 相对较小 、 功能相对单一等极大地限制 了它们在功 能材料等领域的应用 , 因此合成同时具有两种功能

要: 采用 1 缩 合技 术合成 了通 过 乙二胺连 接 的环糊 精一 3 02 酞菁 , 通过 F I UV. 、H MR进 行 了表 T_ R、 s N
征; 并进一步制备 了负载环糊精. 的纤维 素功 能纤维 , 酞菁 初步考察 了包合 性能和催化性能。结果表明 , 该功能纤维
仍保 留有环糊精 、 酞菁 的原有分子结构 , 具有包合性能和催化性 能。在氧 化剂 H 0 存在 的条件下 , 22 可对 P P进行 N 催 化氧化作用 , 为制备水处理用功 能纤维提供 了可能 。 关键词 : 环糊精 ; 酞菁 ; 环糊精 一酞菁 ; 包合性 能 ; 催化氧化
的超 分子 主体 日益 引起科 学研究 者 的注 意 。 目前 已 经成功地大量合成 了环糊精一 杯芳烃、 环糊精- 啉、 口 卜

金属酞菁的合成及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金属酞菁的合成及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金属酞菁的合成及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金属酞菁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金属酞菁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金属配合物,具有良好的光学和电学性质,在光电领域、光敏电子器件、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等领域都有广泛的
应用。

因此,研究其合成及应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研究目的及内容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合成不同金属酞菁(例如,铜酞菁、钴酞菁、
锰酞菁等),探究其在光电器件中的应用,同时通过对其光电性能进行
表征和分析,探究金属酞菁在光电领域的应用前景。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制备不同金属酞菁
在实验室中制备不同金属酞菁,如铜酞菁、钴酞菁、锰酞菁等,并
对其微观结构和晶体结构进行表征和分析。

2. 测量金属酞菁的光电性能
使用光电性能测试仪器对金属酞菁的光电性能进行测量,如吸收光谱、发光光谱、电化学行为等等。

3. 探究金属酞菁在光电器件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探究不同金属酞菁在光电器件中的应用,如有机场效应晶
体管、光敏电子器件等,研究其在光电功能材料方面的应用前景。

三、研究方法及步骤
1. 液相法合成金属酞菁
2. 对金属酞菁进行晶体结构表征
3. 测量金属酞菁的光电性能
4. 探究金属酞菁在光电器件中的应用
四、预期成果及意义
本研究预期能够合成多种金属酞菁,并对其在光电器件中的应用进行探究,为相关技术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同时推动金属酞菁在材料学、物理学和化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酞菁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

酞菁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

酞菁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作者:薛科创来源:《当代化工》2015年第10期摘要:酞菁一个18个π电子的大环共轭体系,它可以应用在染料、光动力学治疗、催化剂、半导体材料等方面。

为了得到性能优良的酞菁,人们开发了邻苯二甲腈方法、苯酐—尿素方法、二亚氨基异吲哚啉方法、锂酞菁或者自由酞菁置换方法。

关键词:酞菁;性能;合成方法中图分类号:TQ 0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460(2015)10-2368-03Research Progress of Phthalocyanine Synthesis MethodsXUE Ke-chuang(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haan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haanxi Xi’an 710302, China)Abstract:Phthalocyanines are a conjugated macrocyclic system with 18 π el ectrons, which can be used in dyes, photodynamic therapy, catalyst,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and so on. To obtain excellent performance phthalocyanines, many synthesis methods have been developed,such as phthalonitrile method, benzene bitter wine-urea method, and so on.Key words: Phthalocyanine; Performance; Synthesis method酞菁一个18个π电子的大环共轭体系,由于酞菁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1],难溶解性和化学稳定性[2],加之酞菁呈现出蓝色或蓝绿色,在涂料、油漆、印刷品行业中经常作为燃料来使用[3],此外由于酞菁的共轭性质,使它具有良好的电子传递能力,可应用在液体催化剂[4]、光动力学治疗[5]、半导体材料[6]、非线性光学材料[7]等等,长期以来,人们对酞菁的研究从未间断。

酞菁化合物合成及光谱性能研究

酞菁化合物合成及光谱性能研究

酞菁化合物合成及光谱性能研究许浩;刘珩【摘要】为有效对抗高、超光谱成像侦察威胁,实现迷彩绿色涂料与植物的\"同谱同色\",本文基于酞菁与叶绿素卟啉结构的相似性,开展酞菁化合物合成及植物光谱特征拟合研究.构建吸电子取代基团和二价过渡族中心离子的平面酞菁结构,采用DBU催化法和自制合成装置合成酞菁化合物,探究最佳合成条件和提纯方法,采用分光光度计测试产物的吸收光谱和反射光谱,研究中心离子与聚集方式对酞菁化合物光谱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催化剂作用下,四硝基金属酞菁在240~250℃时反应时间最短;钴酞菁比铁、锌、铜等作为中心取代离子形成的酞菁产物具有更尖锐的吸收峰,与绿色植物光谱曲线更相似;酞菁化合物的光谱反射曲线随温度、纯度及分散状态对产物聚集状态影响而产生移动.在220~240℃下合成20~30 min的四-硝基钴酞菁吸收光谱符合酞菁化合物Q带吸收特征,且其峰值波长与植物光谱相拟合,为酞菁类颜料在军事、纺织、染料、仿生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方法和新途径.【期刊名称】《中国光学》【年(卷),期】2018(011)005【总页数】8页(P765-772)【关键词】酞菁合成;光谱特性;叶绿素;高光谱图像【作者】许浩;刘珩【作者单位】陆军工程大学,江苏南京210007;陆军工程大学,江苏南京21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B3331 引言高、超光谱成像技术结合遥感技术和测谱技术的优势,已具备从卫星和飞机平台上探测目标光谱细节的能力,对现有伪装和隐身技术是空前的挑战[1]。

传统绿色伪装颜料或涂料可仿造植物的颜色,却模拟不了植物的光谱特性,不能满足先进光学侦察下的隐身要求。

绿色植物的叶绿素卟啉结构,使其在光学和近红外波段具有显著的光谱特征:波长550 nm处的光谱反射峰,波长670 nm附近的光谱吸收峰以及680~780 nm范围反射率陡升[2]。

酞菁与卟啉结构很相似,可看成是卟啉分子中四个吡咯环外围并四个苯环形成的,其光谱曲线基本形状与植物相似,苯环结构导致酞菁吸收峰较植物产生了100 nm左右的红移。

【文献综述】八羧基钴酞菁合成的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八羧基钴酞菁合成的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应用化学八羧基钴酞菁合成的研究进展1 引言酞菁的最早发现是在1907年,两位英国化学家Braun和Tchetniac企图用邻苯二甲酰胺与醋酸酐脱水反应来合成邻氰基苯甲亚酰胺时,结果意外得到了一种深蓝色的化合物,即无金属酞菁[1]。

1927年瑞士科学家无意中制得了金属铜酞菁。

1929年英国ICI公司发表了第一个生产酞菁染料的专利。

1935年,应用X-射线结晶分析方法证明了酞菁分子结构与晶型。

在之后的五十多年中,酞菁类化合物被广泛开发成了商品染料和颜料,同时,从化学角度出发研究了不同金属取代、不同周边取代的合成以及对它们的光化学、光物理性能的研究。

我国对酞菁染料的开发较晚,于1952年在沈阳化工研究所开发成功。

近二十年来,随着世界各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酞菁在电子照相、太阳能电池、光盘存储和非线性光学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同时,一些金属酞菁化合物由于具有较强的光催化、光敏化和荧光特性,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2]。

据统计国外生产酞菁颜料的厂家有二百多家,10-13个基本品种,常用的为7-8个,生产总量为6万多吨。

我国铜酞菁年产量已近万吨,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3%,而出口量仅占5%。

基本品种只有几个,常用的仅为2-3个,与世界水平有很大的差距[3]。

我国在生产酞菁颜料中一贯使用三氯苯为溶剂,该溶剂不仅毒性大,而且在生产过程中有强烈致癌物质多氯苯产生,对其进行改造已形成世界性的要求。

显然,我国当务之急在于革除三氯苯的要求,这一改造不仅是生产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铜酞菁要进一步打入国际市场不可缺少的[4]。

2 钴酞菁的合成工艺金属酞菁化合物是一类独特的二维p-π共轭大环体系物质,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

不仅应用于制备燃料、颜料等,而且在太阳能电池、静电复印、化学传感器、电致发光器件、光记录介质、非线性光学材料等尖端的高科技领域应用广泛,成为高技术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近年来,金属酞菁化合物在催化、膜材料等领域也引起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5]。

《2024年金属酞菁衍生物和Alq3薄膜的制备和性能研究》范文

《2024年金属酞菁衍生物和Alq3薄膜的制备和性能研究》范文

《金属酞菁衍生物和Alq3薄膜的制备和性能研究》篇一金属酞菁衍生物与Alq3薄膜的制备和性能研究一、引言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有机材料在光电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中,金属酞菁衍生物和Alq3薄膜因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有机光电器件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旨在研究金属酞菁衍生物与Alq3薄膜的制备方法以及其性能表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二、金属酞菁衍生物的制备和性能研究1. 制备方法金属酞菁衍生物的制备主要采用化学合成法。

首先,将酞菁与相应的金属盐在适当的溶剂中进行反应,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最终得到金属酞菁衍生物。

在制备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力、反应时间等,以保证产物的纯度和性能。

2. 性能研究金属酞菁衍生物具有优异的光电性能、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

其能级结构使其在光电器件中具有较高的光吸收系数和载流子迁移率。

此外,金属酞菁衍生物还具有较好的成膜性和加工性能,可制备成高性能的有机光电器件。

三、Alq3薄膜的制备和性能研究1. 制备方法Alq3薄膜的制备主要采用真空蒸镀法。

将Alq3粉末置于真空蒸镀设备中,通过加热使Alq3升华,然后在基底上沉积形成薄膜。

在制备过程中,需要控制真空度、加热温度、蒸镀速度等参数,以保证薄膜的质量和性能。

2. 性能研究Alq3薄膜具有良好的电学性能、光学性能和成膜性能。

其能级结构使其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具有较高的电子注入能力和传输效率。

此外,Alq3薄膜还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可提高器件的使用寿命。

四、金属酞菁衍生物与Alq3薄膜的复合应用金属酞菁衍生物与Alq3薄膜的复合应用在有机光电器件中具有广泛的前景。

通过将金属酞菁衍生物与Alq3薄膜复合,可以进一步提高器件的光电性能和稳定性。

例如,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金属酞菁衍生物可以作为发光层材料,而Alq3薄膜则可作为电子传输层材料,二者协同作用,可提高器件的发光效率和寿命。

酞菁类光敏染料的研究进展

酞菁类光敏染料的研究进展
和油相中对本征态 聚苯胺进行掺杂 , 得到 了具 有酞 菁功能基结构的聚苯胺 , 经测定在可见光区和近红 外区的吸收都 比较强 , 能制造 出较 高光 电转化率的
太阳能电池[ 。 1 ¨
件, 到现在为止许多酞菁类光敏染料已被合成 , 且性 能不断提升 , 在有机太 阳能电池领域发挥 了很大 的 作用。在 2 世纪 6 O O年代 , 人们就已经研究 了金属
2 6
四 川化 工
第1 4卷
21 年 6期 01
酞菁铜作为一种小分子光敏染料 , 可通过真空 蒸镀 , 分散旋涂等各种方法成膜 , 并且 C P 载流子 uc 迁移率很高 , 器件结构也易于优化, 因此, 酞菁铜体 系 自问世之 日起到现在长盛不衰 , 电转化效率 已 光 由 0 9 提升 到 57 [ ] .5 . 11 。 23
替前 面提到 的 目前 运 用 较 多 的硅 太 阳能 电池 , 望 有
很高 , 制备过程中还需消耗大量能源给环境也带来 了很大的压力 , 因而制得的电池产品售价居高不下 ,
导致其发电成本 比传统发电成本的十倍还多 , 制约
了这种 太 阳能 电池 的推广 与发 展 , 因此 , 问世 多少年
作材料是一种具有光电导性 的半导体 , 按材料可分
为 : 合物 太 阳能 电池 、 机 太 阳能 电池 、 太 阳 能 化 有 硅
合和接上不同取代基的方法可改变酞菁化合物的性
质, 使吸收谱带发生变化 , 得到不同光 电特性的酞菁
电池等。现在被利用 的绝大多数为硅太 阳能电池 , 然而在制造硅太 阳能电池时用到的多晶硅材料成本
化合物 。例如, 引入使酞菁共轭体系增加 的基 团( 如
苯氧基 等) 可使 Q带发生红移 现象 , B带 变宽。 且 运用以上理论知识及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对分子的设 计寻找光谱响应范围广 、 稳定 、 耐光照的酞菁类光敏 染料 。用酞菁类光敏染料制备 的太 阳能 电池有很广 阔的前景 , 现在, 经过许多科研人员的努力其在光 电 转化方面的性能已有较大程度 的提高 , 很有可能代

《酞菁的研究》

《酞菁的研究》

酞菁研究及进展摘要:主要描述酞菁及其类似物的研究现状,特别是对树枝状酞菁、光学活性酞菁、三明治酞菁、亚酞菁、酞菁金属化合物、的研究进展作了综合评述。

简介:酞菁是一种具有18个电子的大共轭体系的化合物,它的结构非常类似于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卟啉,但是,与在生物体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卟啉不同的是,酞菁是一种完全由人工合成的化合物。

1928年,Scottish染料厂的Grangemouth 车间在大量的由邻苯甲酸酐制备邻苯二甲酰亚胺的过程中,由于玻璃管道破裂使反应直接暴露在钢制的管道外壳中,人们惊奇的发现,在白色的邻苯二甲酰亚胺中产生出一些兰色的杂质。

由于这些杂质的具有鲜艳的颜色,而且对空气甚至酸碱的高稳定性,所以后来人们将其分离出来做为一种染料。

1907 年Braun[1]和Tcherniac 在研究邻-氰基苯甲酰胺的化学性质时由于偶然的原因合成了第一个非金属的酞菁化合物;1927 年,deDiesbach 和von Der Weid 合成了第一个Cu(Ⅱ)酞菁配合物[2];三十年代初期,Linstead 合成了许多金属酞菁配合物,并首次提出了酞菁一词[3],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酞菁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由于酞菁配体具有特殊的二维共轭π—电子结构,共轭的大环体系有强烈的π—π电子作用,这是该类化合物具有特殊的光、电、磁学等特殊性质的理论基础。

酞菁化合物最初是作为染料和颜料而被广泛使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发现酞菁化合物可作为非线性光学材料[4~5]、光限制配合物材料[6~7]、分子半导体材料[8~16]、电致变色显示材料[17~18]、气体传感材料[19~21]、液晶显示材料[22~23]、催化剂[24~26]、分子磁体[27~29]、分子电子元器件[30~31]、光动力学癌症治疗药物[32~34]等。

近年来,特别是1990 年以来,人们对低对称性酞菁的研究兴趣大增,我们将报道近使几年来新型酞菁的最新进展情况,包括树枝状酞菁、光学活性酞菁、亚酞菁等及其类似物。

光动力治疗药物―酞菁类光敏剂研究进展

光动力治疗药物―酞菁类光敏剂研究进展

光动力治疗药物―酞菁类光敏剂研究进展光动力治疗(PDT)是目前公认的一种治癌方法,专家预测在21世纪将成为一种重要医疗手段。

而光动力治疗的核心问题是光敏剂,理想的光敏剂应具备以下特点:光敏化能力强即较高的光化学量子产率;肿瘤组织和癌细胞摄取率高;在650nm以上有强烈吸收;暗毒性和光毒性小;组成稳定、结构明确;能从正常组织中迅速解除,在生理pH水溶液可溶解。

PDT 抗癌光敏剂发展迅速,到目前为止已到第三代。

至今,获准在临床上正式使用的只有在1988年由美国Rosewell Park肿瘤研究所N.Y.Buffalo开发的Photofrin卟啉型光敏剂。

但有许多致命的弱点,波长不在对人体组织透过率较佳的红外区;肿瘤选择性摄取率不高;成分复杂、组成不稳定;来源困难;给药后须避光等,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因此开发新型高效的抗癌光敏剂一直是国内外PDT研究的热点。

酞菁类配合物作为新一代医用光敏剂用于PDT癌症表现出较强的光动力学特性,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具有潜在前景的PDT新一代抗癌光敏剂。

本文就酞菁类光敏剂研究进展做一详细介绍。

1、酞菁发展概况酞菁(phthalocyanine)一词是英国著名的Linstead教授在1933年创造的一个新名词,此词源于希腊文Nahtha(石脑油)和Cyanine(深兰色)。

酞菁一问世,便以其独特的颜色、较低的生产成本及特殊结构赋予它们对光、热、酸、碱及各种有机溶剂的高度稳定性。

最早被用作颜料或染料,其颜色的鲜艳、强着色力是任何其他已知化合物所不能比拟的。

为此,直到今天,仍广泛应用于印刷油墨、涂料、塑料、橡胶、皮革、纺织品以及食品中。

另外在催化、医学、有机半导体、光导体、彩色照相、激光、液晶、LB膜等几十个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1989年在日本召开的国际功能性染料化学会议上,涉及酞菁化合物的论文占论文总数的90%,令世人瞩目。

酞菁及金属酞菁具有良好的光催化、光敏化性能,其在光化反应、光合作用模拟、生物抗癌等领域的应用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聚合金属酞菁的合成及研究进展

聚合金属酞菁的合成及研究进展
有 独 特 的组 合 性 质l3 自从 1 5 l。 r I 9 0年 聚合 酞 菁 问 世 以来 ,这 种人 工合 成 的新型 化合 物在 许 多领域 有 重 要 的应 用i 11 8 4 。 9 3年 , er - 6 Wohl e报道 了聚 合酞 菁 的概
键 缩 聚 或 配位 聚合 …; 其结 合 方 式 不 同可 分 为 平 I 按
D I 03 6 .s. 0 — 8 9 0 1 6 1 O . % i n1 6 6 2 . 1. . 2 1 9 s 0 2 00
酞 菁 ( c 化 合 物 是 由人 工 合 成 的具 有 共 轭 1 P) T 电子结 构 的大环 化 合物 ,易 与大 多数 金属 离子 形成 稳 定 的金 属酞 菁 ( c 配合 物 。 由于 其具 有 大 的共 MP ) 轭结 构 和较 高 的化学 稳定 性 ,加 上芳 香环 既有 电子 给 体 的特性 , 有 电子受 体 的特性 , 又 因此表 现 出 良好 的电催 化 氧还原 活性 ,从 而 逐渐 成为 氧还 原 电催 化 剂 的 主要研 究方 向。 而研 究 表 明 。 当将 金 属酞菁 化 合 物 通 过某 些 特 殊 的合 成 手 段 形成 聚 合 金 属酞 菁 时 , 其 氧还 原 电催化 活性 明显 上 升 。 聚合 金 属 酞 菁 是 一类 具 有 高 的 1 = 轭 结 T电 共
/ ∥ 一




CN
【 8冠 64ic ] 【 1冠 74ic ],比较 单 体 和 聚 ( 1 ) P O ( S 、2 ) P O S
合物 的 电导率发 现 ,未掺杂 的情 况下 聚合物 的 电导

率 比单体 电导率高 2 数量级 , 中[ 5冠 5 SP O 个 其 ( 1 ) ic ] 4

01固相法合成铜酞菁的研究-反应式、FTIR、UV、合成因素影响

01固相法合成铜酞菁的研究-反应式、FTIR、UV、合成因素影响

图 2 NS 加入量对产品纯度的影响
峰明显不同 ,表明原料在该固相条件下已反应生成了配合物.
图 3 产物与原料的 UV 光谱
图 4 不同铜盐合成的 CuPc 红外谱
a) 苯酐 ;b) CuCl2 ;c) 产品
a) CuPc 标准红外谱 ;b) Cu2Cl2 合成的 CuPc 红外谱 ; c) CuCl2 合成的 CuPc 红外谱 ;d) CuSO4 合成的 CuPc 红外谱
本研究将传统固相法的二步操作改为一步操作 ,使得生产工艺更加简单 ,操作更简便.
参 考 文 献
1 徐燕莉 ,铜酞菁 A 抗结晶机理的研究. 染料工业 ,1999 ,36 (1) :30 2 董长征 ,袁海俊. 氧钒酞菁在激光光盘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化学研究与应用 ,1995 ,7 (2) :222 3 陈启婴 ,顾冬红 ,何朝合 ,等. 酞菁铜薄膜的光学记录特性. 光学学报 ,1994 ,14 (10) :1 049 4 朱骥良 ,吴申年. 颜料工艺学.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89. 388~394 5 湖南冶金研究所编. 矿石及有色冶金分析. 长沙 :湖南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印 ,1975. 1~8 6 王志坚. 酞菁蓝 BGS 的制备及应用. 辽宁化工 ,1998 ,27 (1) :13
2 结果与讨论
2. 1 反应时间的影响
本法将传统的固相反应二步操作改为一步 ,并加入
NS 添加剂参与反应. 实验发现 ,低温 (140 ℃) 段与高温
(240 ℃) 段反应的时间都对反应有影响. 由图 1 可以看
出 ,低温段反应在 2 h 以上为好 ,实验取 2. 5 h ;高温段反 应需 3. 5 h 以上 ,实验取 4 h ,总反应时间为 6. 5 h. 2. 2 不同铜盐的影响

酞菁作为光敏剂在光分解水中应用的初步研究

酞菁作为光敏剂在光分解水中应用的初步研究
少 ; 性 和碱 性 条 件有 利 于 水 的光 解 ; TiI一 MS c体 系 中 , 适 宜 的 p 值 范 围 为 1 . 酸 在 C3 P 最 H ~3 关 键 词 : 属 酞菁 ; 敏 剂 ; 金 光 光还 原 水 放 氢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0 0— 9 0 20 )1— 0 6— 3 1 0 5 0 ( 08 O 0 6 0
中图 分 类 号 : l .6 06 16 2
Pr l i r s a c fM SPc o e i na y Re e r h o m n PhO O a a y i c m p s to fW a e t c t l tc De o o ii n o tr
YI Hu n— s u N a h n一, LI Ba — la , ZH OU Y h U i in a , DENG Jin— c e g a h n “
K e r s: m e a ulo— pht aoc a n ;p y wo d t ls f h I y nie hot e iie ;ph o e os ntsz r ot r duci t rge r t dr ge ton ofwa e ne a e hy o n
( . o l eo h mi r I in tn Unv ri Xi g a 1 1 5Chn ; 1 C l g f e s y X a g a ie s y, a tn 4 1 0 ia e C t t n 2 C l g f h mit n t r l ce c 。S a d n r ut r ies y T ia 7 0 8 C ia . ol eo e sr a d Mae i i e h n o g Ag i l eUnv ri , a ’n 2 1 1 hn ) e C y aS n c u t

《2024年金属酞菁衍生物和Alq3薄膜的制备和性能研究》范文

《2024年金属酞菁衍生物和Alq3薄膜的制备和性能研究》范文

《金属酞菁衍生物和Alq3薄膜的制备和性能研究》篇一金属酞菁衍生物和Alq3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电子和光电子设备的不断发展,薄膜材料成为了众多领域中的关键部分。

特别是金属酞菁衍生物和Alq3(三(8-羟基喹啉)铝)等有机和有机金属薄膜,因其在有机光电器件如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中的潜在应用而备受关注。

本文将重点研究金属酞菁衍生物和Alq3薄膜的制备方法以及其性能特点。

二、金属酞菁衍生物和Alq3薄膜的制备1. 金属酞菁衍生物的制备金属酞菁衍生物通常是通过酞菁和相应的金属盐进行反应得到的。

我们主要采用液相合成法,在合适的溶剂中加入反应物,加热搅拌后,经过过滤、洗涤、干燥等步骤得到目标产物。

2. Alq3薄膜的制备Alq3薄膜的制备主要采用真空蒸镀法。

首先将基底清洗干净并加热,然后利用真空蒸镀设备将Alq3材料加热至蒸发温度,使其在基底上形成均匀的薄膜。

三、金属酞菁衍生物和Alq3薄膜的性能研究1. 光学性能通过光谱分析仪测量薄膜的光学性能,如吸收光谱和透射光谱。

金属酞菁衍生物因其特殊的分子结构,显示出强烈的颜色和良好的光吸收性能。

而Alq3薄膜则具有较高的透光性,可应用于透明导电层。

2. 电学性能利用电化学工作站测量薄膜的电导率和载流子迁移率等电学性能。

金属酞菁衍生物和Alq3薄膜均具有较好的电导率,有利于提高器件的电子传输效率。

3. 稳定性通过热稳定性和环境稳定性的测试,发现金属酞菁衍生物和Alq3薄膜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在不同的环境下保持其性能稳定。

四、结论本文研究了金属酞菁衍生物和Alq3薄膜的制备方法和性能特点。

通过液相合成法和真空蒸镀法成功制备了这两种薄膜,并对其光学、电学和稳定性等性能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这两种薄膜均具有较好的性能,可广泛应用于有机光电器件中。

未来,我们还将进一步研究其应用领域及性能优化方法。

五、展望随着电子和光电子设备的不断发展,对高性能的有机薄膜材料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几种酞菁的合成、性质及其近红外发光器件研究的开题报告

几种酞菁的合成、性质及其近红外发光器件研究的开题报告

几种酞菁的合成、性质及其近红外发光器件研究的开题报告摘要: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近红外(NIR)发光器件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酞菁是一类重要的光荧光分子,具有很高的量子产率和稳定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光电材料和生命科学等领域。

本文对几种常用的酞菁合成方法进行了介绍,并介绍了酞菁的性质及其在近红外发光器件中的应用,为近红外发光器件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1. 研究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纳米技术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

近红外(NIR)发光器件在医学、生物和环境监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酞菁是一种重要的发光分子,具有很高的量子产率和稳定性,在近红外区域具有很强的吸收和发光特性,在光电材料、生物分析和图像成像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2. 酞菁的合成方法常见的酞菁合成方法包括:1)醌类和芳香族胺类的准分子缩合反应;2)醌类和苯硫酚的缩合反应;3)苯并噻吩环和苯环的缩合反应;4)氧化乙烯酯和芳香胺的缩合反应等。

3. 酞菁的性质酞菁分子具有很高的量子产率和稳定性,能够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发光性质。

同时,酞菁分子还具有很强的吸辐射能力和非线性光学效应,因此在光电材料、生物分析和图像成像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4. 酞菁在近红外发光器件中的应用近期,酞菁分子被广泛应用于近红外发光器件中,用于生物成像、光动力治疗等领域。

酞菁分子具有很高的量子效率和发光强度,能够将近红外光转化为可见光,特别是其在低能量量子井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减少对生物样本的伤害,还能够提高荧光成像的分辨率。

结论:本文对几种常用的酞菁合成方法进行了介绍,并介绍了酞菁的性质及其在近红外发光器件中的应用。

酞菁分子具有很高的量子产率和稳定性,在光电材料、生物分析和图像成像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的研究成果为近红外发光器件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金属酞菁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金属酞菁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金属酞菁的合成及应用研究金属酞菁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金属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是由荧光染料酞菁分子中心的两个氧原子以及金属离子组成的络合物,具有良好的光学、电学和磁学性质,其分子结构可根据不同的金属离子进行调控。

金属酞菁具有多种应用,包括催化、传感、生物医学成像和光电子器件等领域。

金属酞菁的合成金属酞菁的合成方法有多种,其中最为常用的是基于酞菁分子和金属盐反应的方法。

常见的金属离子包括锌、铜、铁、镍、铝等。

这些金属离子与酞菁分子中心的两个氧原子络合形成金属酞菁配合物。

通常情况下,金属酞菁的合成需要采用反应溶剂,在其中溶解酞菁分子和金属盐,通过控制反应温度、氧气分压和反应时间等参数,可以实现金属酞菁的高效合成。

除了基于酞菁分子和金属盐反应的方法外,还有其他的金属酞菁合成方法。

例如,可以通过有机合成方法合成金属酞菁前体,然后进行热分解或其它方法得到金属酞菁。

此外,还可以利用电化学方法合成金属酞菁。

应用领域催化应用:金属酞菁在催化反应中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特别是在氧化反应、烯烃环化反应和烷基化反应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传感应用:金属酞菁作为一种光敏材料,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可用于光学传感器的开发。

例如,铜酞菁在磁场作用下表现出明显的荧光猝灭,可以应用于磁场传感器的制备。

生物医学成像:金属酞菁可用于生物荧光成像,具有高对比度、高灵敏度和良好的细胞/组织渗透性等特点。

例如,利用铝酞菁可实现针对肿瘤的光动力疗法,并可用于荧光成像引导的肿瘤手术。

光电子器件:金属酞菁可用于太阳能电池、OLED以及感光器件等领域。

例如,锌酞菁可作为发光材料应用于OLED,还可用于制备光纤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等。

总结金属酞菁作为一种多功能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的合成方法多样,可应用于不同的领域。

在催化、传感、生物医学成像和光电子器件等领域,金属酞菁都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随着研究的深入,金属酞菁或许会在更多领域实现应用。

2,9,16,23-四羧基金属酞菁的合成及电子光谱研究

2,9,16,23-四羧基金属酞菁的合成及电子光谱研究
[ 收稿 日期 ] 20 — 一9 07 1 l 0 [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 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 9 78 2 ; 39 0 4 )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青 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项 目( 13 0 2 15 G 5 ) [ 作者简介] 尹彦 冰(9 0 )男 , 17 一 , 博士 , 副教授 , 主要从事有机合成研究.
Hale Waihona Puke 合成 了2 9 1 , 一 , ,62 四羧基金属酞菁 . 3 通过红外光谱、 紫外一 可见吸收光谱及 荧光光谱对其进行 了表征 , 讨论 了反应温度对 2 9 1 ,3 四羧基金属酞菁产率的影响. ,, 2一 6 结果表 明: 配合物的紫外一 可见吸收光谱发生红移, 中心金属 离子对荧光效应影响不大; 反应温度在 25 2 ℃左右 时, ,, 29 1 ,3四羧 基金属 酞 菁 的产 率最 大 . 62 一
加人 到研钵 中混 合均匀 , 充分研 磨 , 置 于 50mL厚 壁 的三颈 然后 0 烧瓶 中, 2 02~ 20 之 间 反 应 6 h 得 到 黑 色 物 质 , 在 2* ( 3℃ , 用 1mo/ l 泡 1 , 滤 . 到滤饼 , lLHC浸 0h过 得 再用 1m lLNa H 煮沸 o/ O 3 n过 滤 . 蓝 黑色 29 1 ,3四酰 胺基 钴 酞菁 固体 , 固体 0mi, 得 ,,6 2一 将 烘干后 , 中加入 40m m l a H饱和的 N ( 溶液. 图1 ,・ , 一 羧基金属酞菁的结构 向其 2 L2 o LN O / a1 2 在 291 2 四 63
10 反应 8h在反应过程中始终保持溶液的总量不变 , 0* C , 反应结束后 , 5 用 倍体积的水稀释, 抽滤, 再用 浓H 1 C 将滤液调至 p 2 静止一段时间, H= , 待沉淀全部析出后 , 倾出上层清液 , 固体依次用 甲醇、 蒸馏水 洗涤 2 次, ~3 真空干燥后 , 即得紫红色的 2 9 1 ,3四羧基钻酞菁 . ,, 2一 6 其他不同291 , - ,, 2 四羧基金属酞菁的制备方法与291, 一 羧基钴酞菁相同, 63 ,, 2 四 63 合成路线见图2 .

《2024年度金属酞菁衍生物和Alq3薄膜的制备和性能研究》范文

《2024年度金属酞菁衍生物和Alq3薄膜的制备和性能研究》范文

《金属酞菁衍生物和Alq3薄膜的制备和性能研究》篇一金属酞菁衍生物与Alq3薄膜的制备和性能研究一、引言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有机材料在电子器件、光电材料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中,金属酞菁衍生物与Alq3薄膜作为一类重要的有机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学、光学性能,成为众多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对象。

本文旨在探讨金属酞菁衍生物和Alq3薄膜的制备方法以及性能研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二、金属酞菁衍生物与Alq3薄膜的制备1. 金属酞菁衍生物的制备金属酞菁衍生物的制备主要采用化学合成法。

首先,选择适当的酞菁原料和金属盐,在适当的溶剂中进行反应。

反应过程中需严格控制温度、压力、反应时间等参数,以保证产物的纯度和性能。

经过提纯、干燥等后处理步骤,得到金属酞菁衍生物。

2. Alq3薄膜的制备Alq3薄膜的制备主要采用真空蒸镀法。

将Alq3粉末放置在真空蒸镀设备的蒸发源中,通过加热使Alq3升华,并在基底上沉积形成薄膜。

蒸镀过程中需控制蒸发速率、基底温度、真空度等参数,以保证薄膜的质量和性能。

三、金属酞菁衍生物与Alq3薄膜的性能研究1. 金属酞菁衍生物的性能研究金属酞菁衍生物具有优异的光电性能和化学稳定性。

其吸收光谱范围广泛,可用于制备太阳能电池、光电器件等。

此外,金属酞菁衍生物还具有较好的电导率和热稳定性,可应用于导电材料、热稳定材料等领域。

2. Alq3薄膜的性能研究Alq3薄膜具有良好的电子传输性能和发光性能。

其电子迁移率高,可用于制备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等电子器件。

此外,Alq3薄膜还具有较高的光学透过率和较好的化学稳定性,可应用于透明导电膜、防护涂层等领域。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金属酞菁衍生物的表征与性能测试通过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等表征手段,对制备的金属酞菁衍生物进行结构分析。

同时,通过电导率测试、热稳定性测试等手段,评估其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金属酞菁衍生物具有较好的光电性能和化学稳定性。

《基于卟啉、酞菁的共价有机框架和石墨单炔的三阶非线性光学研究》范文

《基于卟啉、酞菁的共价有机框架和石墨单炔的三阶非线性光学研究》范文

《基于卟啉、酞菁的共价有机框架和石墨单炔的三阶非线性光学研究》篇一基于卟啉、酞菁的共价有机框架与石墨单炔的三阶非线性光学研究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非线性光学材料在光电子器件、光通信、光信息处理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三阶非线性光学效应作为非线性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已成为当前科研领域的热点。

卟啉、酞菁等有机分子因其独特的电子结构和良好的光学性能,在三阶非线性光学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而共价有机框架(COF)和石墨单炔(GSY)的发现为新型非线性光学材料的设计与合成提供了新的可能。

本文将探讨基于卟啉、酞菁的共价有机框架和石墨单炔的三阶非线性光学研究。

二、卟啉、酞菁的共价有机框架共价有机框架(COF)是一种新型的多孔有机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高结晶度、高化学稳定性等优点。

将卟啉、酞菁等有机分子引入COF结构中,可以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共价有机框架。

这些共价有机框架在三阶非线性光学效应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优势。

其独特的电子结构和能级结构使得它们在光激发下能够产生强烈的非线性响应,具有较高的三阶非线性光学系数。

三、石墨单炔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石墨单炔(GSY)是一种新型的二维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子传输性能和良好的光学稳定性。

其独特的电子结构和能级结构使得它在三阶非线性光学效应方面也表现出良好的性能。

通过改变GSY的尺寸、形貌和堆叠方式,可以调节其三阶非线性光学效应的强度和响应速度。

四、基于卟啉、酞菁的共价有机框架与石墨单炔的复合材料将卟啉、酞菁的共价有机框架与石墨单炔进行复合,可以形成具有优异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的复合材料。

这种复合材料不仅具有高比表面积和高结晶度,而且具有良好的电子传输性能和光学稳定性。

通过调整复合材料的组成和结构,可以实现对三阶非线性光学效应的有效调控。

五、实验与结果分析我们通过合成一系列基于卟啉、酞菁的共价有机框架和石墨单炔的复合材料,并对其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进行了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这些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其非线性系数高于传统非线性光学材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酞菁研究及进展摘要:主要描述酞菁及其类似物的研究现状,特别是对树枝状酞菁、光学活性酞菁、三明治酞菁、亚酞菁、酞菁金属化合物、的研究进展作了综合评述。

简介:酞菁是一种具有18个电子的大共轭体系的化合物,它的结构非常类似于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卟啉,但是,与在生物体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卟啉不同的是,酞菁是一种完全由人工合成的化合物。

1928年,Scottish染料厂的Grangemouth 车间在大量的由邻苯甲酸酐制备邻苯二甲酰亚胺的过程中,由于玻璃管道破裂使反应直接暴露在钢制的管道外壳中,人们惊奇的发现,在白色的邻苯二甲酰亚胺中产生出一些兰色的杂质。

由于这些杂质的具有鲜艳的颜色,而且对空气甚至酸碱的高稳定性,所以后来人们将其分离出来做为一种染料。

1907 年Braun[1]和Tcherniac 在研究邻-氰基苯甲酰胺的化学性质时由于偶然的原因合成了第一个非金属的酞菁化合物;1927 年,deDiesbach 和von Der Weid 合成了第一个Cu(Ⅱ)酞菁配合物[2];三十年代初期,Linstead 合成了许多金属酞菁配合物,并首次提出了酞菁一词[3],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酞菁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由于酞菁配体具有特殊的二维共轭π—电子结构,共轭的大环体系有强烈的π—π电子作用,这是该类化合物具有特殊的光、电、磁学等特殊性质的理论基础。

酞菁化合物最初是作为染料和颜料而被广泛使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发现酞菁化合物可作为非线性光学材料[4~5]、光限制配合物材料[6~7]、分子半导体材料[8~16]、电致变色显示材料[17~18]、气体传感材料[19~21]、液晶显示材料[22~23]、催化剂[24~26]、分子磁体[27~29]、分子电子元器件[30~31]、光动力学癌症治疗药物[32~34]等。

近年来,特别是1990 年以来,人们对低对称性酞菁的研究兴趣大增,我们将报道近使几年来新型酞菁的最新进展情况,包括树枝状酞菁、光学活性酞菁、亚酞菁等及其类似物。

1.树枝状金属酞菁(dendritic metallophthalocyanines)最近几年,树枝状化合物(dendrimers)由于具有高度统一的分层结构(hierarchical structures)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它在很多领域有潜在的应用[35]。

最初的研究集中在高分子量化合物的合成,近来主要是集中在树枝状化合物结构优化上。

比如,冠醚[36]、手性基团[37]、内消旋配合基[38](mesogenic groups)、二茂铁[39]、或过渡金属配合物[40]等。

第一个树枝状酞菁化合物是根据Newcome[41] 的发散生长法制备的。

首先合成八[3,5-二羧基-苯氧基]酞菁锌配合物,然后在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I)的条件下与三枝链羧乙酸乙酯反应。

24 个末端酯基在MeOH/H2O 溶液中用LiOH 水解,最后形成了如图所示的化合物[Figure 1]。

这种化合物直径、大约5nm,在0.5mM 溶液中可以发生球形聚集(spherical aggregate),直径可达到20nm。

在这个浓度范围内的吸收光谱,树枝状酞菁表现出典型的单体酞菁光谱,这说明ZnPc(Zinc phthalocyanine)处于外部树枝状部分的包围中。

然而在合成该化合物的第一次水解产物中,其光谱既有聚集也有非聚集态吸收峰,且水溶性较小,这表明配合物在含水溶剂中发生了疏水基团的聚合。

第二次水解的产物即图1 所示的化合物随着外部亲水性部分的增加,其屏蔽效应也增加,这主要是因为分子笼(cage)增大的缘故。

George[42]等人于1998 年合成了另一种新型酞菁,其特殊之处在于酞菁环本身被作为树枝状骨架的一部分。

Pc 单元包围了中心原子实(core)[Figure 2]。

关于这个化合物的应用多有文献报道[43~44],树枝状部分(Pc 单元)的作用主要是收集低能量的光子[43]或在含水溶液中提供疏水环境[44]。

Matthew Brewis[45]合成了具有直立(轴向)树枝状取代基的SiPcs (Silicon phthalocyanine),这个化合物[Figure 3]与前面的的不同,因为树枝状部分直接连接在中心金属(Si)上。

这些化合物都是水溶性的,溶于一般的非质子溶剂,如THF、甲苯、氯仿而不溶于乙醚和正己烷中。

Matthew Brewis 还测了该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结构测定表明:Si 原子位于大环的对称中心,O-Si-O 键角基本是线性的(179°),大环是平面型的。

苄基直接连接到Si 原子上,且与Pc 环形成15.64°的键角。

它们之间有强烈的相互作用,这可从它们之间较短的原子间距离看出来(rN4-C18:30177(7)Å);同时直立取代基导致了酞菁亚单元沿单晶C 轴伸长了14Å。

这引起了性质的巨大变化,如使激子偶合变的困难等。

该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光谱表明直立树枝状取代基抑制了分子间的激子相互作用(excitonic interactions),其中只存在相对较弱的边边(edge-edge)相互作用。

2.手性酞菁(chiral phthalocyanine )光学活性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就卟啉化合物、血红蛋白与叶绿素来说,是众所周知的具有手性的化合物。

手性卟啉化合物的合成大约有20 年的历史,但具有光学活性的酞菁化合物的历史较短些。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手性酞菁一般通过模板反应合成,控制酞菁分子的结构非常困难[46]。

但是,手性酞菁易于在平面内聚集,它们可以在一维空间堆积形成螺旋结构。

另外,在分析手性酞菁的圆二色谱(CD)的生成机理时,发现酞菁优于卟啉(Porphyrins),因为允许跃迁的最长的Q 带非常宽。

手性酞菁可分为三组[46];(ⅰ)在酞菁支链上含有手性碳,这种酞菁可进一步分为两组,一是在酞菁周边位置(p-site)2,3,9,10,16,17,23,24 有8 个长烷基链,或间接的连接在酞菁中心(core)的外部,另一种是酞菁上连有小的环状化合物,前者易形成液晶。

(ⅱ)具有旋光性的芳香性分子。

它包括螺旋烃和二萘基取代的酞菁。

(ⅲ)具有平面不对称性的酞菁。

人们早就知道8 个长烷基、烷氧甲基、或烷氧基取代的酞菁有界晶特性[47~56]。

1998 年,Cho[50]与Lim 在H2Pc 与CuPcs 的长烷氧基链上引入了手性碳原子。

以S-(+)-1,2-丙二醇为起始原料,前驱物邻苯二甲睛的产率为20%[Scheme 1],通过“3-异吲哚啉方法”合成了H2Pc, CuPc ,它们分别在23~158 与29~191℃显示内消旋特性。

Engelkamp[57]等人在Pc 和手性长烷基链之间引入冠醚单元[Figure 4],其前驱物的合成途径如图2 所示[Scheme 2]。

以邻苯二酚为原料,经过9 步反应,最终产率为4.1%,在N,N-二甲基氨基乙醇溶液中回流其异吲哚啉的衍生物,可得到无金属酞菁。

该酞菁的直径为60 Å,厚度为3.4 Å。

当其在有机溶剂(CHCl3)加热时,在浓度高于5mg/ml,慢慢冷却,将发生强烈聚集生成有机凝胶。

电子显微镜显示这种凝胶由长的左旋弯曲纤维组成,具有纳米级直径和微米级长度。

实验证明在浓度10μM时,在氯仿中不聚集,但是在1:1(v/v)氯仿/甲醇中,Q 带从700nm 蓝移到600nm,这表明在同一平面内(co-facial)发生了聚集。

同时,当从长波扫描时,其CD 谱显示加-减(plus-to-minus)模式,说明在酞菁分子聚集的堆积中存在跃迁偶极距的右旋螺旋排列。

在真空、200℃下,可得到SiPc 的聚合物[Figure 5],在氯仿/甲醇中有类似的CD 曲线,说明也存在右旋螺旋结构。

通过连接手性生色团作为轴向配体,我们可以合成轴向手性的酞菁[58]。

该手性酞菁的Q00 带由于酞菁和二萘基配体的激子相互作用分裂为两个峰[59],但是有一个非常弱的峰一般酞菁的吸收光谱观察不到(510nm)。

在CD 谱中连有R-二萘基的片段在Q00 和510nm 显示加-减(plus-to-minus)模式;在Sort 带区域,有弱的负-正(negative-to-strong positive)模式,可从长波区域观测到。

手性酞菁可被广泛的用做工业材料,因此非常有必要研究在固态时的性质。

前面我们对手性酞菁作了初步的分类,我们认为含有酞菁多组分的手性酞菁的合成将成为一个新的热点问题。

借助金属与酞菁配位而具有手性的酞菁,可能会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3.三明治型酞菁-卟啉配合物自从1936 年Linstead 合成第一个金属酞菁配合物以来,人们不仅制备了金属(Sc,Y,Ln)、早期过渡金属(Ti,Zr,Hf)、锕系金属(Th,U,Pa,Np,Am),而且近期波兰学者报道了ⅢA 主族金属(Zn)和ⅤA 主族金属(Bi)的二层酞菁配合物。

一般来说,所有的三明治金属酞菁和卟啉配合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24]:对称的三明治型(二层或三层)金属酞菁(萘菁)配合物、不对称的三明治型金属酞菁配合物、对称的三明治型金属卟啉配合物、不对称的三明治型金属卟啉配合物、混杂三明治型金属酞菁(萘菁)和卟啉配合物。

Jiang[125]课题组在三明治型金属酞菁配合物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在混杂三明治型金属酞菁-卟啉配合物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该方向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

由于这些化合物是线性的,它将促进对一维材料(一维导体)的研究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入。

4.亚酞菁(subphthalocyanine,SubPc)SubPc 是酞菁家族中对称性最低的同系物,Pc 作为一种共面的18 电子共轭大环体系使其具有奇异的电子和光学性质。

而SubPc 由在硼原子周围的N-稠和的三个二亚胺基异吲哚(diimisoindole)组成。

它们14 个电子芳香中心以及它们非平面的空间锥体结构[Figure 6a],从而使它们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目前它们已成为研究的热点[101 ]。

目前这些化合物仅知道为硼的衍生物。

1972 年,Meller 和Ossko[102]由于意外的原因发现了亚酞菁。

他们的初衷是合成硼酞菁,在200℃、1-氯代萘中,BC l3与邻苯二甲睛进行浓缩反应,并没有得到预期的四聚化产物,而是得到了一种新的氯代亚酞菁化合物,其结构已得到X-射线晶体结构数据的表征和确认。

这种方法仍然是合成这种分子结构的唯一方法,现在人们仍尽力寻找合成无中心硼原子或具有其它中心金属原子的亚酞菁。

通过邻苯二甲睛与硼的衍生物(BC l3)的三聚化反应,可得到较高产率的SubPc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