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倒闭案案例分析—巴林银行
巴林银行倒闭的案例分析原版
1 2 34 51989年7月10日199尼克·里森被巴新加坡巴林期兼首席交理兼首席交易负责该行在新实际从事期货92年1992年7月易员,货交易。
888888鲍仍经由99905账号个191992年7月17日里森手下有笔大额差错口合约没有由于这些敞多,随着行亏损数额也镑以致无口合约的卖森再次作出“88888”镑,以致无在这种情况自营收入来88888到1993年居然由于自993年1月1993年7月里森接到了笔买入6000有里森又年7月差错。
年7月,88888账户1994年1994年尼克·里森在日本种十分复杂、期大的衍生金融极大的衍生金融日经指数期货。
年下半年1995年2月23日融商交本约已达6万余口面对日本政府台。
225199512627011995210888884700019000 1185500025122510‐yr JGB 1.18‐0.114‐16000583Nikkei 5.83770022201152984978711995年2月23日26日晚分行倒闭清算晚9点3027日(周一)找主担债务亿美元截止当日尼克•里森洲日元。
3月2日(周四)3东京及16亿英镑约合14亿月6日3月9日限公司”。
第一,里森投资策略的失误第二,风险测量的失误第三,金融监管的失误222612 2271169104第四,市场的意外波动199512383307833.07223314406(一)加强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123(二)加强对金融衍生交易的监控123(三)加强对跨国银行的外部监管12320181。
巴黎银行倒闭案例分析解析
王 孙 李 张 陈 朱 刘 胡 组 鹏 海 莹 玉 英 龙 飞 力 员 超 磊 莹 凤 宇 洋 强
巴黎银行的简介
1,巴林银行(Barings bank),是英国历史上 最悠久的银行之一,于1762年在伦敦开业 ,创办人为法兰西斯· 巴林爵士(Sir Francis Baring).它是世界首家“商业银行 ”,素有“女皇的银行”的美称。 2,最初从事贸易,后涉足证券业。 3,巴林银行是金融市场上的一座 耀眼辉煌的金字塔。
你怎么看?
七、从这个案例所想到的
• 1,台湾作家三毛说过:“世上的喜剧不需要金钱 就能产生。世上的悲剧大半和金钱脱不了关系。” 2,电影《华尔街》中道格拉斯说:“投机是万恶之 根” 3,中国的老祖先们曾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 层高台始于垒土,万里长堤溃于蚁穴” 感悟: 小错误往往容易产生大的影响 且不可视而不见 发现问题就要及时解决问题 拖拖拉拉就要出大问题 金融监管的力度必须足够控制问题的发生程度
七、巴林银行倒闭风波给我们的 经验与启示
• 1、权利过于集中可能为逃避监管部门的监管 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 2、现阶段还存在着对金融衍生产品的认识和 管理的不足等问题。 • 3、中央银行应对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管和 救助。
• 4、必须加强对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和重要 岗位业务人员的资格审查和监督管理。
巴林银行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 巴林兄弟公司,主要从事企业融资、银行 业务及资本市场活动 • 巴林证券公司,以从事证券经纪为经营目 标 • 巴林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主要以资产管理 及代管个人资产为目标 • 该集团在美国一家投资银行拥有40%的股 份
巴林银行
二、巴林银行重要发展历程
• 1,从1798年至1814年间,当时英法两国正进行战 争,亚历山大· 巴林为英国首相小皮特提供担保,同 时提供融资协助美国政府向法国进行路易斯安那购 地,间接资助了拿破仑的军费。 • 2,1848年墨西哥战争后,巴林安排融资协助美国向 墨西哥政府购买德克萨斯州。在美国内战期间,巴 林也协助美国政府向俄罗斯购买阿拉斯加州。 • 3,1886年,巴林银行发行“吉尼士”证券,购买者 太多 很多人排上几个小时后,买下了少量股票,第 二天股票价格已涨了一倍。 • 4,1994年就先后在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南非等 地开设办事处,主要在亚洲和拉美新兴国家和地区 。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分析金融工程0902 陀惋茗2009110656一、事件发生1995年2月,具有230多年历史、在世界一千家大银行中按核心资本排名第489位的英国巴林银行宣布倒闭,这一消息在国际金融界引起了强烈震动。
巴林银行的倒闭是由于该行在新加坡的期货公司交易形成巨额亏损引发的。
前台首席交易员(而且是后台结算主管)里森即开立了“88888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误差账户”不用于冲销错帐,而用来进行交易,通过做假账把亏损掩盖在“88888”账户,最终导致了无法弥补的亏损。
二、涉案品种分析1.日经225指数期货自1994年下半年起,里森认为日经指数将上涨,逐渐买入日经225指数期货,不料1995年1月17日关西大地震后,日本股市反复下跌,里森的投资损失惨重。
为弥补亏损,里森一再加大投资,继续买入日经225期货,其日经225期货头寸从1995年1月1日的1080张9503合约多头增加到2月26日的61039张多头。
据估计其9503合约多头平均买入价为18130点,经过2月23日,日经指数急剧下挫,9503合约收盘价跌至17473点以下,导致无法弥补损失,累计亏损达到了480亿日元。
2.日本政府债券的空头期货合约里森认为日本股票市场股价将会回升,而日本政府债券价格将会下跌,因此在1995年1月16日-24日大规模建立日经225指数期货多头仓位,同时,又卖出大量日本政府债券期货。
里森在“88888”账户中未套期保值合约数从1月16日2050手多头合约转为1月24日的26079手空头合约,但1月17日关西大地震后,在日经225指数出现大跌同时,日本政府债券价格出现了普遍上升,使里森日本政府债券的空头期货合约也出现了较大亏损,在1月1日到2月27日期间就亏损1.9亿英镑。
3.股指期权里森在进行以上期货交易时,还同时进行日经225期货期权交易,大量卖出鞍马式选择权。
鞍马式期权获利的机会是建立在日经225指数小幅波动上,因此日经225指数出现大跌,里森作为鞍马式选择权的卖方出现了严重亏损,到2月27日,期权头寸的累计账面亏损已经达到184亿日元。
(完整版)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回顾1995年2月27日,一个全世界震惊的日子,英国经营了233年的皇家银行---巴林银行突然宣布倒闭。
它给金融界造成的恐慌是前所未有的。
巴林银行:英国老牌银行,伊丽莎白女王也信赖它的理财水准,是它的长期客户。
尼克李森:国际金融界“天才交易员”,曾任巴林银行驻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总经理、首席交易员。
1994年下半年,李森认为,日本经济已开始走出衰退,股市会有大涨趋势。
于是大量买进日经225指数期货合约和看涨期权。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1995年1月16日,日本关西大地震,股市暴跌,李森所持多头头寸遭受重创,损失高达2.1亿英镑。
这时的情况虽糟糕,但不至于能撼动巴林银行。
只是对李森来说影响其光荣的地位。
李森凭其经验,为了反败为胜,再次大量补仓日经225期货合约和利率期货合约,头寸总量已达十多万手。
要知道这是以“杠杆效应”放大了几十倍的期货合约。
当日经225指数跌至18500点以下时,每跌一点,李森的头寸就要损失两百多万美元。
“事情往往朝着最糟糕的方向发展”,这是强势理论的总结。
2月24日,当日经指数再次加速暴跌后,李森所在的巴林期货公司的头寸损失,已接近其整个巴林银行集团资本和储备之和。
融资已无渠道,亏损已无法挽回,李森畏罪潜逃。
巴林银行面临覆灭之灾,银行董事长不得不求助于英格兰银行,希望挽救局面。
然而这时的损失已达14亿美元,并且随着日经225指数的继续下挫,损失还将进一步扩大。
因此,各方金融机构竟无人敢伸手救助,巴林银行从此倒闭。
一个职员竟能短期内毁灭一家老牌银行,究其各种复杂原因,其中,不恰当的利用期货“杠杆效应”,并知错不改,以赌博的方式对待期货,是造成这一“奇迹”的关键。
虽然最后抓住了逃跑的李森,但如果不能抓住期货风险控制的要害,更多的“巴林事件”还会发生,包括我们个人投资者中的小“巴林事件”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一,公司内部原因(1)巴林银行内部管理不善,控制不力,缺乏风险防范机制。
巴林银行破产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破产案例分析一、背景八十年代以来,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金融创新成为取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主要战略,因此新型的金融工具、金融业务和金融技术不断突破管理制度的禁锢,大量涌现。
传统的商业银行也为了满足客户和市场的需求,开始从事衍生品业务。
1989年月10日,尼克·里森正式到巴林银行工作并且在1992年被巴林总部派到新加坡分行成立期货与期权交易部门,同时担任交易及清算部门的负责人,并出任总经理。
交易部门主要负责执行期货业务,而清算部门主要负责记录每笔交易的结果。
里森于1992年在新加坡任期货交易员时,巴林银行原本有一个账号为“99905”的“错误账号”,专门处理交易过程中因疏忽所造成的错误。
1992年夏天,伦敦总部要求里森另外设立一个账号为“88888”的“错误账户”,记录较小的错误,并自行在新加坡处理,以免麻烦伦敦的工作。
几周之后,伦敦总部又要求新加坡分行所有的错误记录仍由“99905”账户直接向伦敦报告。
“88888”错误账户刚刚建立就被搁置不用。
随后,里森手下的交易员接连发生交易失误,里森便将这些失误转入“88888”账户。
为了掩盖这些失误,躲过月底伦敦总部的内部审计,以及应付证券交易所要求追加的保证金等问题,里森开始承担越来越大的风险,将自己的佣金转入该账户。
二、过程1994年下半年,里森认为,日本经济已开始走出衰退,股市将会有大涨趋势,于是大量买进日经225指数期货合约和看涨期权,累计名义头寸高达70亿美元。
然而,1995年1月16日,日本神户大地震,其后数日东京日经指数大幅度下跌,里森所持多头头寸遭受重创,再加上用于清算记录的电脑频繁故障,到发现各种错误时,损失已经非常严重。
为了使日经指数上涨到理想的价格范围,里森购买了数量更加庞大的日经指数期货合约。
1月30日,里森以每天1000万英镑的速度从伦敦获得资金买进日经指数期货,并卖空日本政府债券。
2月10日,里森以新加坡期货交易所交易史上创纪录的数量持有55000份日经期货及2万份日本政府债券合约。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解析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解析分析2篇巴林银行倒闭案例解析分析(一)近年来,金融业的发展备受瞩目,然而,随之而来的风险也日益凸显。
巴林银行的倒闭案例就是金融业风险的一个典型例子。
本文将对巴林银行倒闭案例进行解析分析,探讨其原因和教训。
巴林银行是一家成立于巴林的中型银行,成立时间较短,仅运营了十年左右便宣告倒闭。
那么,为什么这样一家新兴银行会倒闭呢?首先,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巴林银行的经营策略。
通过对巴林银行历史经营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其经营策略存在一定的问题。
巴林银行在创立之初采取了激进的扩张策略,积极开展各类金融业务,包括信贷业务、资本市场业务等。
然而,由于对市场的研究不够充分,对于风险的评估不准确,巴林银行在经营中过于冒进,超出了自身能力范围,从而导致了后续的问题。
其次,巴林银行的内部管理也存在问题。
在巴林银行的日常运营中,管理层对风险的控制不力,存在着违规操作和管理缺失的现象。
例如,巴林银行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不完善,导致了一些违规行为的产生。
此外,巴林银行的高层管理层过于注重业务扩张和短期利益,忽视了风险管理和资本充足性的问题,从而导致了后续问题的逐步暴露。
再者,巴林银行的倒闭也与全球金融危机有关。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涉及到的金融机构纷纷出现问题。
巴林银行由于其自身的经营策略问题和内部管理问题,使得其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承受了更大的压力,最终导致了倒闭。
针对巴林银行倒闭案例,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教训。
首先,银行在制定经营策略时应慎重考虑市场情况,合理评估风险,不可盲目冒进。
其次,内部管理应健全,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风险管理和资本充足性的意识。
最后,金融机构需要密切关注全球金融形势,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
总结起来,巴林银行倒闭案例给金融行业敲响了警钟。
金融机构应引以为戒,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监督,以避免类似的倒闭事件再次发生。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解析分析(二)在金融行业中,银行的倒闭案例一直备受关注。
巴林银行案例分析课件
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内部控制体系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明确 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和权限,确 保各项业务和流程的规范运作。
内部审计
定期进行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 有效性和合规性进行检查和评估, 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
风险应对机制
建立风险应对机制,对突发风险事 件进行快速响应和处理,降低风险 损失和影响。
05
巴林银行案例对现代金融业
的启示
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
1 2
风险识别
提高对各类风险的敏感度,及时发现潜在风险点 。
风险评估
运用科学方法对风险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估,确定 风险大小和影响程度。
3
风险应对
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损失。
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和流程
内部控制环境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明确各部门职责和权 限。
领导层失误
巴林银行的高级管理层对 市场风险和交易员的过度 投机行为缺乏足够的认识 和警惕。
倒闭事件的后果和影响
投资者损失
巴林银行的倒闭导致投资者遭受重大 损失,尤其是那些将资金委托给该银 行的投资者。
行业声誉受损
监管加强
巴林银行倒闭后,各国政府和监管机 构加强了对银行业的监管和规范,要 求银行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确 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金融监管的职责和作用
监管政策制定
01
制定和完善金融监管政策,规范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和风险管
理。
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
02
通过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手段,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和内
部控制进行检查和评估。
风险处置和危机应对
巴林银行倒闭的案例分析
日经指数期货
尼克•里森认为日本经济走出衰退,日元坚挺,日本股市必大有可为。日经指数将会在19000点 以上浮动,如果跌破此位,一般说日本政府会出面干预,故想一赌日本股市劲升,便逐渐买入 日经225指数期货建仓。
1995年1月26日,里森竟用了270亿美元进行日经指数期货投机。
不料,日经指数从1月初起一路下滑,到1995年1月18日又发生了日本神户大地震,股市因此暴 跌。里森所持的多头头寸遭受重创。
1993年7月
里森接到了一笔买入6000 口期权的委托业务,但由 于价格低而无法成交。为 了做成这笔业务,里森又 按惯例用“88888”账户 卖出部分期权。后来,他 又用该账户继续吸收其他 差错。
倒闭过程
1994年 随着行情不利变化,亏损额已 由2000万、3000万英镑一直 增加到7月份的5000万英镑。 为了应付查账的需要,里森假 造了花旗银行有5000万英镑存 款。
“888888”错误账户
银行对代理客户交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经济业务错误进行核算的账户
1992年巴林银行有一个账号为“99905”的“错误账号”,专门处理交易过程中因疏忽造成 的差错,如将买入误为卖出等等。 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差错记录均进入这一账号,并发往伦敦总部。
1992年夏天,伦敦总部的清算负责人乔丹·鲍塞(Gordon Bowser) 要求里森另外开设一个 “错误账户”,以记录小额差错,并自行处理,以省却伦敦的麻烦。 由于受新加坡华人文化影响,此“错误账户”以代码“88888”为名设立。
(二)加强对金融衍生交易的监控 1、企业应当建立包括衍生工具业务在内的内部控制制度,尤其应当建立严格的职责划分和 交易授权、限额控制制度。 2、应重视表外业务的管理,防止金融机构由于缺乏内部的风险管理机制而造成损失, 进而 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3、巴林银行的倒闭,并不能否定衍生金融工具本身,衍生工具是金融业不断发展的 产物, 只要加强金融机构内部和外部监管,衍生工具会成为投资者良好的融资和风 险防范手段。要大 力发展、培育和扶植这一业务,普及金融衍生业务知识,创新金融衍生工具,完善金融衍生业 务交易市场,造就金融衍生业务人才,规范金融衍生 交易行为,使之不断成长、壮大。
巴林银行倒闭案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分析:1、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
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控制的核心,良好的内部控制能够保证企业正常的发展。
但巴林银行这样一个百年老店,内部控制却是如此松散,以至于会栽在一个职员的手上。
其实里森造假的手法并非十分高明,他只是抓住企业的漏洞,但是在巴林银行内部控制失控的情况下,他的造假变得很顺利。
伦敦总部一开始允许里森在新加波建立一个新的错误账号,之后又要求他用回原来的错误账号,但却未取消那个新的错误账号,企业并未意识到错误账号的重要性以及其被利用造假的可能性。
巴林银行的倒闭不只是里森一个人的错误,而是由于企业组织结构的漏洞百出、内部管理失控所致。
2、管理层的失职。
巴林银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缺失,内部控制如此松散,企业管理层却未敲起警钟,甚至管理层对于里森在新加波的所作所为都毫不知情,这也反映了内部的沟通不顺畅,管理层的管理职能并未执行,而对于企业内部职务的设计也极不合理。
授权进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与执行该项业务的职务应分离,但里森却任命担任总经理时,职位职能并未明确,而总部上级也未对其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
3、企业内部职责分工不明确。
里森在新加坡担任总经理,他分管交易和结算,里森有权力做大多数的决定。
作为总经理,他除了负责交易外,还集以下四种权力于一身:监督行政财务管理人员;签发支票;负责把关与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交易活动的对账调节;以及负责把关与银行的对账调节。
行政财务管理部门保留各种交易记录并负责付款。
他既负责前台交易又从事行政财务管理。
由于工作便利,尼克里森的代号为“88888”的误差账号用了1年多,直到他辞职时才被发现。
内部制度设计本该职责分离并牵制的,就像出纳和会计这两个不相容职务一定要权责分离,在企业中将每一项业务乃至每一环节中不相容的职能予以分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员或部门负责,这样某个人员或部门造假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很多。
内部岗位轮换制度对于企业来说也是必要的,特别是对银行业来说,因为员工可能因为经常接触金钱而变得麻木,犯罪的可能性会增大。
巴林银行破产案例分析
1、巴林银行倒闭的最根本原因其他主要原因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在于巴林银行内部控制的缺失..1巴林银行内部管理不善;控制不力;缺乏风险防范机制..巴林银行的管理层可谓在各个层面、各个步骤都存在失职现象;外部审计师和监管者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新加坡分行;里森既是清算部负责人;又是交易部负责人;一身二职;说明巴林银行内部管理极不严谨..同时;巴林银行也没有风险控制检验机构对其交易进行审计..巴林银行管理层知道里森的作为;却置之不理;充分说明巴林银行管理层风险意识薄弱..除根本原因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导致巴林银行破产..主要由以下几点:1过度从事期货投机交易..稳健经营的机构;都应严格控制衍生产品的投资规模;完善内部监控制约机制..许多投资衍生产品遭受灭顶之灾的;都与超出自身财务承受能力从事过度投机有关.2管理层不执行银行期货交易的内部规定..对海外银行投入其本金超过25%的限额规定..无视新加坡期货交易所的审计与税务部发函提示;续继维持“88888”号账户所需资金的注入..3混淆代客交易和自营交易..如果代客户交易;公司会向客户收取一定的佣金或交易费..比如说大家熟悉的股票交易一样;公司一般根据客户的要求做交易;当然有时也提供一些建议..但是如果混淆了代客交易和自营交易;则不便于管理;对风险无法进行辨识;最终导致控制的失败..4交易员权力过于集中..里森作为总经理;他除了负责交易外;还集以下四种权力于一身:监督行政财务管理人员;签发支票;负责把关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交易活动的对账调节;以及负责把关与银行的对账调节..2、里森曾说:“有一群人本来揭穿并阻止我的把戏;但他们没有这么做..我不知道他们的疏忽之间界限何在;也不清楚他们是否对我负有什么责任..但如果是在任何其他一家银行;我是不会有机会开始这项犯罪的..”支持他这些错误决断的资金;全部来源于巴林的上层;他们几乎对里森所得到的钱的去向不闻不问;很明显;这是管理层的弊端..一.总部;高层对里森的过分信任很主要的原因;二.巴林内部制度的不合理与漏洞;三.高层管理者管理不当..1、监督松疏;控制不力巴林银行破产前;里森在新加坡的期货交易;每笔都会经过一家巴林银行分支机构;因此;巴林银行主管完全不知里森的所为是不可能的..情况很可能是:巴林银行总部知道一切;高层主要需要来自新加坡的利润;高额奖金的诱惑使他们不愿严加控制..可以说巴林银行倒闭不是一人所为;而是一个组织结构漏洞百出的机构所致..2、信任是联系组织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渗进了很多的感情色彩;往往显得不理性..巴林总部对里森就是这样过分的“信任”..总部非常放心的让里森私立“错误帐户“;对里森进行松散的而无实际意义的调查;审计;对其放心以致于放纵的地步;“完全不去深究可能的问题;一味相信里森;并期待他为巴林套利赚钱..对于许多人提出的异议;怀疑;都被高层忽略;连里森都惊叹:“对于没有人来制止我的这件事;我觉得不可思议..伦敦的人应该知道我的数据是假造的;这些人都应该知道我每天向伦敦总部要求现金是不对的;但他们仍旧支付这些钱..“这种信任成为巴林倒闭的主要问题..3、银行家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1、企业高层管理人必须对其所经营管理的业务有充分的认识..在巴林银行中;最高管理层和日常管理层都没有充分理解新加坡分行所从事的衍生业务的性质;他们只注意到新加坡分行每年账面上的盈利;却没有发现这些巨额盈利背后的风险..因此;管理层对业务风险的清醒认识是内控机制建立和完善的前提..这种认识必须是对银行内每种业务的盈利和风险有客观的分析;必须分清各种业务之间的关系;以减少发生业务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2、银行内各项业务的职责必须确立并明示..无论银行的分支机构采取何种组织形式;都必须建立起明确的责任机制..所有的管理人员和雇员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在各个职责之间必须作到不疏不漏3、必须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以应对可能的业务风险..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巴林银行的里森能够顺利从事越权交易的主要原因..巴林银行案件的一个关键线索是巴林银行伦敦总部向其新加坡分行提供的巨额资金的去向;巴林总部的管理层相信这笔钱是应客户要求的付款;而实际上该资金转移是里森用来拆东墙补西墙的伎俩..由于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琐事缠身的总部官员根本没有对这笔资金的去向和用途作审慎审查;不仅没能查出本应查出的错漏;反而加重了巴林银行的损失;导致该银行百年基业的最终坍塌.. 4、内部审计或稽核部门应当迅速将查悉的内部控制漏洞报告最高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并且应尽速采取措施解决上述问题..。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巴林银行倒闭案例是指2010年下半年,巴林银行由于经营不善和金融危机等因素导致倒闭的事件。
下面对该案例进行分析巴林银行是一家成立于1980年的商业银行,总部位于巴林首都麦纳麦,并在中东地区和其他一些国家设有分支机构。
该银行经营范围广泛,包括零售银行和企业银行等业务。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巴林银行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几年里经营不善。
在房地产泡沫和信贷泡沫的推动下,该银行过多地放贷给高风险借款人,增加了不良资产的风险。
此外,巴林银行的监管和风险管理能力也存在欠缺,未能及时识别和应对潜在的风险问题。
其次,金融危机对巴林银行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导致金融市场崩溃和信贷紧缩。
巴林银行的资金来源受到限制,无法满足日常经营的资金需求。
此外,由于房地产价格下跌,不良贷款的风险也进一步增加,加剧了该银行的困境。
再次,巴林银行的治理结构存在问题。
在银行倒闭后的调查中发现,该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存在重大的腐败和失职问题。
他们利用职权进行不当交易和内幕交易,导致巴林银行的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
此外,银行的董事会和监管机构也未能履行监管职责,没有发现和纠正这些不正当行为。
最后,巴林银行倒闭的影响进一步波及到整个金融系统。
在巴林银行倒闭后,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也受到严重的资金压力和信任危机。
这进一步加剧了金融市场的恶化,造成了整个经济的衰退。
总体而言,巴林银行倒闭案例是一个由多重因素导致的复杂事件。
经营不善、金融危机、内部腐败和监管失职等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该银行的倒闭。
这个案例提醒我们在进行商业运营和金融管理时,需要注重风险管理和规范治理,以避免类似的风险事件的发生。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案例分析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案例分析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国际案例案例一:巴林银行。
1995 年2 月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宣布了一条消息:巴林银行不得继续从事交易活动并将申请资产清理。
10 天后,以1 英镑的象征性价格被荷兰国际集团收购。
巴林银行总损失为13 亿美元;资本损失100%;从违规到灾难发生的时间为三年;违规内容是未经授权及隐匿的期权和期货交易、隐匿亏损;违规者为新加坡附属机构交易员;操作风险发生的原因在组织因素上,治理、管理、文化多元、沟通失败;在政策因素上,违反政策、不合规、职责不清;在人员因素上,雇员不当、雇主判断失误。
具体分析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首先,巴林银行没有将交易与清算业务分开,允许里森既作为首席交易员,又负责其交易的清算工作。
在大多数银行,这两项业务是分立的。
因为让一个交易员清算自己的交易会使其很容易隐瞒交易风险或亏掉的金钱。
这是一种制度上的缺陷。
其次,巴林银行的内部审计极其松散,在损失达到5,000 万英镑时,巴林银行总部曾派人调查里森的账目,资产负债表也明显记录了这些亏损,但巴林银行高层对资产负债表反映出的问题视而不见,轻信了里森的谎言。
里森假造花旗银行有5,000 万英镑存款,也没有人去核实一下花旗银行的账目。
监管不力不仅导致了巴林银行的倒闭,也使其3 名高级管理人员受到法律惩处。
案例二:日本大和银行。
1995 年总部设在大阪的日本大和银行行长藤田彬宣布,由于驻纽约分行雇员井口俊英从1984 年开始在账外买卖美国债券,使该行蒙受了1,100 亿日元(约合11 亿美元)的巨额损失。
二战结束时,日本通过了《证券和交易法》,其中第65 条严令禁止日本的银行参与国内证券业,旨在保证存款人利益不受证券市场大幅度波动的影响。
然而,日本银行业的利润来源因此大受限制,在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竞争中也显然处于不利地位。
于是,日本银行业纷纷积极拓展国际证券业务,通过国际渠道进行国内证券投资,以此增加利润、积累经验,等待国内金融管制的放松。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巴林银行是一家在巴林运营的商业银行,成立于1980年。
然而,2019年,巴林银行宣布破产,这一消息震惊了整个金融界。
这起银行倒闭案例引起了人们对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关注,并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由于银行经营管理不善,导致了大量不良资产的积累。
另一方面,是受到了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比如全球经济下行、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等因素。
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巴林银行的倒闭。
其次,巴林银行倒闭给金融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首先,倒闭事件引发了金融市场的恐慌情绪,导致了一定程度的市场动荡。
其次,倒闭事件对其他银行的信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使得金融机构之间的信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最后,倒闭事件也对客户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尤其是对那些存款在巴林银行的客户来说,他们可能无法及时取回自己的存款。
再者,巴林银行倒闭案例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启示。
首先,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其风险管理至关重要,必须高度重视资产质量,加强内部管理,防范各类风险。
其次,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银行的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银行存在的问题,防范系统性风险。
最后,客户在选择银行时,也应该对银行的经营状况、资产质量等方面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提高风险意识,保护自身利益。
综上所述,巴林银行倒闭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银行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加强内部管理,防范各类风险。
监管部门也应当加强对银行的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银行存在的问题,防范系统性风险。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保护客户的利益,推动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
巴林银行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案例正文:1763年,弗朗西斯与巴林爵士在伦敦创建了巴林银行,它是世界首家“商业银行”,既为客户提供资金和有关建议,自己也做买卖。
1995年,巴林银行宣告倒闭,以一英镑卖给了荷兰银行集团。
230多年的历史的破灭,导火线只是一个交易员——里森。
1993年,年仅26岁,几乎无衍生品方面专门训练的尼克•里森被任命为巴林银行新加坡期货有限公司(BFS)的结算部主管兼场内交易经理,主要职责是在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SIMEX)和日本大阪证券交易所(OSE)之间进行日经指数期货套利以及在SIMEX和东京证券交易所(TSE)之间进行日本国债期货套利。
一直以来,巴林银行有一个“99905”的错误账户,专门处理交易过程中因疏忽而造成的错误,BFS将记录下来的所有错误发往伦敦。
但后来,伦敦总部通知BFS另设一个错误账户(即“88888”账户),记录较小的错误,并自行在新加坡处理。
几周后,又通知要求BFS按老规矩办,将所有错误直接报告伦敦总部。
但“88888”账户却未被删除,而是保留在电脑中。
到1993年年中,“88888”账户累计亏损已达2000万英镑。
为了对付巴林银行内部审计员的查账,以及SIMEX每天追加保证金的要求,1994年1月—1995年2月,里森在SIMEX同时卖出日经225指数期货的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即卖出鞍马式期权组合(协定价在18000—22000之间),使其收入与“88888”账户中的损失相等,并让巴林银行汇出美元,为购买的期权支付初始保证金和追加保证金。
当日经225指数在19000附近小幅波动时,里森的策略可以盈利,最大利润为看涨及看跌期权的权利金之和;但一旦市场价格跌(涨)破盈亏平衡点时,该策略就开始亏损,风险极大。
1995年1月17日,日本神户大地震,日本股市剧烈下滑。
1月23日,日经225指数大跌1055点,BFS亏损合5000万英镑。
为了挽回损失,里森编制假账,从巴林伦敦总部骗取46亿英镑保证金,购入日经225指数3月份期货合约,卖出26000份日本政府债券期货合约。
巴林银行案例分析(倒闭过程)
1989年10月,里森正式到巴林银行工作。
他富有耐力和毅力,善于逻辑推理,能很快解决以前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被视为期货与期权结算方面的专家。
伦敦总部对里森的工作很满意,并允诺可以在海外给他安排一个职务。
1992年,巴林总部决定派里森到新加坡分行成立期货与期权交易部门,并出任总经理。
1992年夏天,伦敦总部让里森另设一个错误账号,用来记录较小的错误,自行在新加坡将解决。
里森将账号取名为:88888。
而巴林银行原来已经有了一个账号为“99905”的错误账号。
几周后,总部要求还是统一使用“99905”的账号,被忽略的“88888”账户为里森日后制造假账提供了机会。
1992年7月17日,里森手下一名交易员犯了一个错误:客户要求买进20份日经期货合约,此交易员误读为卖出20份。
里森发现后,用“88888”账号承接了40份日经期货空头合约,以掩饰这个错误。
此空头部位的损失为6万英镑。
里森开始运用“88888”账户掩饰了一些交易。
其后一段时间,里森的交易做的还算顺手,到1993年7月,他已经把“88888”账户亏损的600万英镑转为略有盈余。
如果里森就此打住,那么巴林银行的历史也许会改变。
1993年下半年,里森犯了一个严重失误是为了争取日经市场上最大的客户波尼弗伊。
连续几天,市场价格明天破纪录飞涨1000多点,用于清算记录的电脑故障频繁,交易记录都靠人力,等发现错误时,里森在一天之内的损失便已高达170万美元,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里森决定继续隐瞒失误。
1994年,里森对损失已经麻木,到7月,“88888”账户上的损失已经达到5000万英镑。
事实上,里森作出的很多交易都是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并非出于他对市场的预期。
他已经成为被其风险部操纵的傀儡。
1994年下半年,里森认为,日本经济已开始走出衰退,股市将会有大涨趋势。
于是大量买进日经225指数期货合约和看涨期权,希望在日经指数上升时赚取大额利润。
1995年1月18日,日本神户大地震,东京日经指数大幅度下跌。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案例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案例咱先来说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哈。
一、巴林银行倒闭事件。
1. 事件经过。
尼克·里森(Nick Leeson)这个名字在银行界那可是臭名昭著了。
他原本是巴林银行在新加坡分行的一个交易员。
这哥们呢,一开始可能也就是想在金融市场里搞点小动作来让自己的业绩好看点。
他主要负责的是在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SIMEX)进行日经225指数期货的交易。
他在操作的时候,建立了一个未经授权的账户“88888”。
这个账户就像是一个黑洞一样,不断地吞噬着巴林银行的资金。
他做的是期货交易嘛,市场是有波动的。
他在日经225指数期货上做了大量的多头(就是赌这个指数会涨)。
但是呢,1995年的时候,日本发生了阪神大地震,这一下可把日经225指数打得很惨,指数一路狂跌。
按照正常的操作,里森应该及时止损,就是赶紧把那些亏损的交易平掉,减少损失。
但是他没有啊,他就像一个输红了眼的赌徒,为了掩盖他之前的亏损,他开始疯狂地在市场上进行反向操作,加大了头寸(也就是交易的规模)。
他觉得只要市场稍微一反弹,他就能把之前的亏损都赚回来,还能大赚一笔呢。
可市场就像故意和他作对一样,就是不按照他想的走。
2. 操作风险体现。
首先就是内部管理的严重失控。
巴林银行对于里森这样一个交易员的权限管理简直就是形同虚设。
他一个人可以同时负责前台的交易操作和后台的清算结算工作。
这就好比是一个人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他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正常情况下,前台交易和后台结算应该是相互分离、相互监督的。
这样就能防止交易员利用后台结算的漏洞来掩盖自己的交易失误。
再就是银行的风险监控机制就像个筛子一样,到处是漏洞。
巴林银行总部对于新加坡分行的监管那是相当的松散。
里森在新加坡搞出这么大的动静,总部那边很长时间都没发现。
他们没有一套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不能及时发现里森的交易账户出现的异常巨额亏损。
最后就是巴林银行高层的盲目信任。
他们就觉得里森是个很有能力的交易员,在他不断取得所谓的“盈利”的时候,没有深入去调查他的交易策略和背后的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林银行倒闭成因分析—内部控制角度
(一 ) 控制环境存在问题
首先 . 管理层对企业经营业务的风险认识不足.银行是一个经营货币资金的企业,这一特点决定了银行是一个高风险的企业,经营中需要拥有比其他行业更高的风险意识.原因是货币资金极易被挪用、盗窃.而导致巴林银行倒闭的业务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买卖,衍生金融工具的基本特征是以小博大,一旦成功可以获取巨额收益,而一旦失败则要遭受巨额损失.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衍生金融工具的“双刃剑”效应,实施更为严格的风险管理.在巴林银行例闭案中显然管理层没有对待衍生金融工具应有的风险意识,只看到衍生金融工具的正面效应而忽视了负面效应,从而也没有对负面效应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控制和防范.
其次,管理层不重视历史经验的指示作用,突出表现是不重视资产负债表的作用.尽管资产负债表具有静态性,但它确实反映了企业在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及承担的风险,而巴林银行主管却对资产负债表置之不理.这从彼得·巴林的话语中可以明显看出“若以为揭露更多资产负债表的数据。
就能增加对一个集团的了解,那真是幼稚无知.”
再次,管理层没有应有的风险等觉意识。
在巴林银行倒闭案中。
当交易员里森由于违规操作使亏损不断加大并且不能通过自身周转来掩盖亏损时.开始要求伦敦总部汇入资金.由干亏损不断加大,里森开始超常规的向总部索要资金,这种情况下巴林银行总部不但没有警觉到风险的存在而且违反英格兰银行的规定向里森输送资金.这些均说明巴林银行总部不但对里森非常规要求汇人资金毫无风险警觉意识而且一味的满足,暴露了总部在风险评估中的失误.
最后。
不理智的人力资源政策.尽管里森曾经为巴林银行做出巨大贡献.但是人总有犯错误的时候,而巴林银行‘。
用人不疑,’的政策明显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用人政策走向了极端,从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按照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基本思想.我们认为巴林银行在控制环境上至少存在以上四个方
面的不足,最终导致巴林银行的破产
(二 ) 信息和沟通存在问题
首先,总部要求里森更改进行错误交易处理账户时没有进行很好的沟通,尽管错误记录处理账户已经由"99905"转为“88888",但是这个信启、只有开设账户的员工一个人知道,其他员工包括最高管理者均不知道该账户的存在,开立用于处理错误记录的账户,如此重要的业务信息竟然未让管理者知道,信息在各个部门之间传递效率可见一斑;其次,在总部恢复使用泊"99905"账户处理错误记录时,临时“88888"账户不但没有及时消除而且该信息也没有向最高管理者报告备案,从而使"88888"账户成为内部控制的“盲区”,成为各种内部控制措施难以触及的地方,直到最终巴林银行例闭才知道该账户的存在.可以说正是“888891,账户这个关键控制点的失控导致了巴林银行悲剧的发生。
〔三 ) 控制活动存在问题
控制活动是为了实现控制目标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和程序.内部控制最初的控制活动是职责分工和相互牵制,而这种最基本的控制原则在巴林银行业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按照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操作的风险特点,为了进行风险识别和控制,交易员应当和清算员进行职责分离以便利用清算员的每日清算发现交易员存在的交易失误并及时制止。
但是在巴林银行里森一个人既担任交易员又担任清算员,这为其进行违规操作和掩盖失误提供了方便.这种不相容织务未发生分离的致命失误使针对衍生金融交易的风险控制彻底归于失败,导致悲剧的必然发生。
(四 )监督活动形同虚设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认为监督活动是对控制活动的一种再控制,是确保各项控制活动得以实现的一种措施基本形式有内部审计和控制自我评估(CSA)在巴林银行内部,对里森用于掩盖失误的‘88888"账户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始终没有被内部审计部门发现,对于里森假造花旗银行5000万英镑存款,内部审计部门始终未向花旗银行进行函证以确认其真实性。
另外,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活动存在的明显失误视而不见,如不相容职务未发生分离.因此,这一切均表明监督活动在巴林银行已经没有价值。
对策:
企业必须不断完善控制环境,尤其高层管理者应该有一个与企业生存环境和行业特点相适应的经营理念和管理哲学,同时必须寻找一种有效的机制对企业高层管理者进行遴选.控制高层管理者的素质,;应做到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营造信息有效沟通和及时传递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