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题整理
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1、经部子目易类、尚书类、诗经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四书类、五经总义类、乐类、小学类。
2、简述十三经及成书经过①十三经内容:《诗经》《尚书》《周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论语》《孟子》《尔雅》《孝经》。
②成书过程:A、孔子厘定六经,而成诗、书、礼、易、乐、春秋六艺。
B、西汉初年,由于《乐经》毁于秦火,只剩五经。
汉武帝为五经立学官,称“五经博士”。
C、东汉时,五经之外添加了《论语》和《孝经》,合称“七经”。
D、唐朝时分《礼》为“三礼”,《春秋》并列“三传”,遂成“九经”。
E、唐文宗时又增《尔雅》《孝经》《论语》为“十二经”。
F、五代末年,将《孟子》补入经目。
G、宋代刻“十三经”,十三经之名目方固定。
3、子部类目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共14类。
4、简述古代三大经学派秦火之后,老儒无书可据,只能凭借记忆口头传授。
学生们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记录下来,后形成定本。
后在拆除旧宅墙壁时相继发现了一些在秦代焚书时人们收藏起来的儒家典籍,这些典籍是用先秦古文字抄写的。
后人为了区别两者,就把隶书抄写的经书称为“今文经”,而把用先秦古文字抄写的经书称为“古文经”古文经和今文经本来只是抄本的不同,字句和篇章有一些差异,但因师承不同,经说各异,于是就形成了迥然不同的经学派别。
一般说来,今文经学注重阐发经书的“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注重训释经书的文字名物制度。
今文经出现较早,汉武帝时立为官学,设五经博士,由今文经学家充任,从而使今文经学得到广泛传播。
西汉末年,刘歆在中央总校群书,很重视古文经,建议为古文经立学官,遭到今文经学家的激烈反对,没有成功。
以后,古文经学仍在民间传播,,东汉时先后出现了贾逵、马融、许慎等几位古文经学大师,使古文经学的势力迅速发展。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要点

孝景帝本纪、孝武帝本纪
《史记》的书
礼书、乐书、历书、律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准书
司马故里;源远流长;迁生龙门;年十岁则诵古文;耕牧河山之阳;家徙茂陵;二十壮游;出仕郎中;奉使西
综合
简答
划线 第三节 刘向《别 录 》 与 刘 名词 歆《七略》
列举 问答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要点
8
征巴蜀以南;扈从武帝;负薪塞河;授学于董仲舒;问故于孔安国;私淑至圣先师孔子;受遗命于太史公;李
定,而蒙古之师至矣”。
书厄形成的原因
一是最高统治者毁坏文化的政策,一是农民战争,一是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南侵,一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引
起的混战。总之,时代的治乱同历史文献的聚散有着直接的关系。
封建社会学术思想发展脉络。 汉代——注经 六朝——义疏 唐人——正义 宋代——义理 元明——空谈 清人——考证
)”。
A.新注 B.笺 C.疏 D.集解
相对来讲,忽略了(
)的功用,好似进入了“走马观花”的怪圈。
A.传注学 B.辨伪学 C.版本学 D.目录学
古籍文字形成错漏的原因,大致有五:
(1)保存不当。(2)传抄失误。(3)擅自改动。(4)因避讳而改字。(5)统治者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而有意义改文
献。
校勘方法有(
句读
划线
选择
第三节 其他文化 成就对历 史文献学 发展的影 响
列举 名词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要点
3
的政治和道德的使命。这也正是民族整体文化特征在历史文献学上的体现。
历史上,最初给历史文献的研究和整理涂上政治和伦理色彩的,是春秋时代的孔子。当时,孔子因
感“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遂采取以述为作的方式,把古代历史文献整理编订为书、诗、礼、乐、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
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
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
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
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
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
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
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文字。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
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
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
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
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张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
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孔壁书:西汉景帝末年拆毁孔子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秦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
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中国古典文献复习

中国古典文献复习资料一、填空题。
(共20分)《文献通考》宋元时代马端临《通志》南宋郑樵《释名》东汉末刘熙《方言》西汉杨雄《通典》唐杜佑《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百川学海》宋左圭《北书钩》《贩书偶记》近人孙殿起《直斋书录解题》南宋陈振孙《中原音韵》元周德清《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读书杂志》清王念孙《经籍纂诂》清阮元《北堂书钞》隋虞世南《群斋读书志》南宋晁公武二、名词解释。
(共8题,计40分)1、文献参考答案:文献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也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
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
2、校雠参考答案:校雠是简册时代校书的一个环节,所谓“校雠“就是今天校勘中的对校,也即版本校。
由于那时简册笨重,这一工作通常由两个人来完成,而今天的校勘含义较“校雠”宽泛了许多,除对校外,还包括本校、他校和理校等方法。
3、七略参考答案:是刘歆在刘向撰写《别录》的基础上继续整理群书,并把《别录》各叙录的内容加以简化而形成的我国第一部官修分类目录,包括“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再在前面加上一个总论性质的“辑略”。
《七略》第一次展示了我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方法,它以学术性质作为分类标准。
在著录上确立了较为完全的著录方法,除编有内容提要外,还利用了“互见法”和“分析法”。
4、索引参考答案:索引是揭示文献内容出处,提供文献线索的检索工具,是把一部或多部文献中的具体内容摘录出来,注明出处,并按一定的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查考的文献。
古今又称玉键、针线、韵检、通检、备检、引得等。
索引最先出现于明代。
“索引”一词,原从日语引进,一度依据英文index译为“引得”。
现通行和规范术语为“索引”。
历史文献学考试题及答案

历史文献学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历史文献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A. 历史文献的收集与整理B. 历史文献的创作与传播C. 历史文献的鉴定与评价D. 历史文献的保存与修复答案:C2. 下列哪一项不是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内容?A. 历史文献的版本研究B. 历史文献的校勘研究C. 历史文献的读者研究D. 历史文献的编纂研究答案:C3. 历史文献的鉴定主要依据哪些方面?A. 作者的生平B. 作品的创作背景C. 作品的版本与流传D. 所有上述因素答案:D4. 历史文献的校勘工作主要包括哪些内容?A. 校对文字B. 校对标点C. 校对注释D. 所有上述内容答案:D5. 历史文献的版本研究主要关注哪些问题?A. 版本的历史演变B. 版本的比较研究C. 版本的真伪鉴定D. 所有上述问题答案:D6. 历史文献的编纂工作通常包括哪些步骤?A. 选题策划B. 资料收集C. 编辑加工D. 所有上述步骤答案:D7. 历史文献的保存工作主要涉及哪些方面?A. 物理保存B. 数字化保存C. 法律保护D. 所有上述方面答案:D8. 历史文献的修复工作通常需要哪些专业技能?A. 纸张修复B. 墨迹修复C. 装裱技术D. 所有上述技能答案:D9. 历史文献的数字化保存主要采用哪些技术?A. 扫描技术B. 光学字符识别技术C. 数据库管理技术D. 所有上述技术答案:D10. 历史文献的法律保护主要涉及哪些内容?A. 著作权保护B. 知识产权保护C. 文物保护D. 所有上述内容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哪些?A. 版本比较B. 校勘整理C. 历史考证D. 文化分析答案:ABCD2. 历史文献的鉴定工作通常需要参考哪些资料?A. 作者的生平资料B. 作品的创作背景资料C. 作品的版本流传资料D. 作品的评论与研究资料答案:ABCD3. 历史文献的校勘工作主要解决哪些问题?A. 文字错误B. 标点错误C. 注释错误D. 内容遗漏答案:ABCD4. 历史文献的编纂工作需要考虑哪些因素?A. 选题的科学性B. 资料的系统性C. 编辑的规范性D. 出版的可行性答案:ABCD5. 历史文献的保存与修复工作需要遵循哪些原则?A. 保护原貌B. 延长寿命C. 便于使用D. 传承文化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意义。
文献学试题及答案

文献学试题及答案### 文献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四库全书》收录的?A. 《史记》B. 《资治通鉴》C. 《红楼梦》D. 《左传》答案:C2. “文献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哪位学者的著作中?A. 司马迁B. 班固C. 郑樵D. 王充答案:C3. 以下哪项不是文献学研究的主要内容?A. 文献的分类B. 文献的版本C. 文献的翻译D. 文献的校勘答案:C4. “四分法”是哪位学者提出的文献分类方法?A. 郑樵B. 王夫之C. 刘向D. 荀子答案:A5. 以下哪部作品是研究古代文献的重要工具书?A. 《说文解字》B. 《康熙字典》C.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D. 《尔雅》答案:C####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文献学研究的对象是_________。
答案:文献7. 文献学中的“校勘学”主要研究文献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答案:文字、内容8. 《永乐大典》是明代编纂的一部_________。
答案:百科全书9. 郑樵提出的“三纲五常”中的“三纲”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经、史、子10.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中的“_________”。
答案:艺文志》#### 三、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1. 简述文献学研究的重要性。
答案:文献学研究对于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它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文献的产生、发展和流传过程,为历史研究提供原始资料。
同时,文献学的校勘、版本比较等工作,确保了文献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为学术研究和教育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12. 论述“四分法”在文献分类中的作用。
答案:“四分法”是中国古代文献分类的重要方法之一,由郑樵提出。
它将文献分为经、史、子、集四类,涵盖了古代文献的主要内容。
这种方法便于对文献进行系统化管理,便于学者检索和研究,同时也体现了古代文化的特点和分类思想。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历史文献学题型:填空题20、名词解释40、简答题20、论述题20王应麟《玉海》;版本学有叶德辉《书林清话》,是第一部版本学专著,辑译之书的鼻祖清末大官僚王懿荣-- 1899年鹗,第一部甲骨著录著作《铁云藏龟》--诒让《契文举例》---整理和研究甲骨文最有成就的是: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宋四大类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是宋太宗时编写完成《册府元龟》宋真宗时完成,都是北宋时编写的,故后世合称此四书为宋朝四大部书,或宋四大书。
目录学开端人物(六分法)成果:六分法即创始于歆的《七略》,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目录书籍史记三家注:俗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守节注)。
敦煌三大家:亮文、向达、王崇明正史:指官修的以纪传体为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叫正史。
如,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
双璧: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振《直斋书目解题》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有解题的书目,在学术史上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名词解释文献、辨伪、辑译、向、三通、校勘、玄、四分法、六分法、底本:是校勘时选用的本子。
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
版本:是相对于以前的抄本,专指雕版印刷复制的书籍。
最初指一种书籍经过多次传抄、刻印或以其他方式而形成的各种不同本子。
随着时代的发展,版本也开始应用于影视、软件等事物上。
尤氏《遂初堂书目》第一部著录版本的书目。
金石: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反切法:前面字的声母与后面字的韵母和声调,例如“都宗”“Dong”文献的涵义“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根据此定义,不仅传统的纸本载体,以及纸产生以前的竹木简牍、帛书这些习惯上归入文献围的记录文字容的载体形式属于文献,而且历代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以及近年来出现的摄影技术作品、影视胶片磁带录音磁带、电脑磁盘光盘等等,均属文献。
中国古典文献学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中国古典文献学一、填空题:1.1973年12月,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二十多种十二万多字的(),成为我国考古学界的空前发现,丰富了我们对缣帛的认识,拓开了我们的眼界。
2.北宋中叶,()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推动了我国古代印刷事业的发展。
3.宋代类书编篡,取材广泛,内容渊博,其数量与种类也均已超过唐代。
官修的《》《》《》被称为三大类书。
4.“三通”是指《》《》《》三部政书。
5.我国最早的记版本目录是宋代尤袤的《》,开后世记版本目录之先河,多为文献版本学者所重视。
6.明代中期刻本的风格是()、()、()。
7.蜀本特点是:字体多似(),字画肥劲朴厚,结构架势雄浑壮丽,版式疏朗悦目。
版心大都是(),左右双栏,没有耳子。
纸张洁白,校勘精当。
8.清叶德辉在《藏书十约》中谈到校书的具体方法时,把前人的校书方法归结为()和()两种。
9.关于辨伪的方法,最早作系统总结的是晚明时期的胡应麟,他把历代学者关于辨伪的见解和实际采用过的辨伪方法,加以归纳总结,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在所著《》的最后,指出考辨伪书的八种方法。
10.清代辑佚成就最大的是:①严可均辑《》,②黄奭辑《》③马国翰辑《》。
二、选择题:1.下面几种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甲骨文是指盛行于殷商时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B.甲骨文只在殷商时期使用。
C.王国维的《殷墟书契》是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
D.甲骨文最早出土于陕西西安。
2.《孙膑兵法》竹简出土于()A.甘肃武威磨咀子B.山东临沂银雀山C.湖南长沙马王堆D.湖北云梦睡虎地3.“以杂见称”为其特点的古文献是()A.总集C.丛书 C.别集D.类书4. 对研究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史和文化史很有参考价值的清代类书是( )。
A.《丛书集成》 B.《古今图书集成》 C.《佩文韵府》 D.《格致镜原》5.现在流传的裱本字帖,多采用的装裱形式是()。
A.经摺装 B.蝴蝶装 C.旋风装 D.包背装6.我国第一部解题目录是( )A.《汉书·艺文志》 B.《别录》 C.《七略》 D.《隋书·经籍志》7.主要采用欧体书写的宋刻本是( )。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献学复习试题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试题1.回答问题简明扼要,抓住要点(按点评分)2.根据分值判断答题详略3.各答题序号标注鲜明,字迹清晰上编(含下编第十八章、十九章、二十章)一、名词解释1.文献2.历史文献学3.金石学4.十通5.编年体6.纪传体7.纪事本末体二、简述题1.简述出土文献2.现存主要明清历史档案有哪些?3.简述地方志的类型。
4.简述历史文献的载体。
5.简述历史文献的装帧制度。
三、论述题1.试论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史书的特点及其不足。
2.试论历史文献的聚散及其原因。
中编一、名词解释1.六经2.《别录》、《七略》3.《汉书·艺文志》4.《隋书·经籍志》5.《史记》三家注6.《经典释文》7.《三国志注》8.类书9.《郡斋读书志》10.《直斋书录解题》11.《永乐大典》12.胡应麟(《经籍会通》、《四部正讹》)13.《四库全书总目》14.章学诚15.《书目答问》16.清代三大考史名著17.二重证据法18.古史辨二、简述题1.简述孔子对中国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2.简述《汉书·艺文志》的成就。
3.简论《隋书·经籍志》的文献学价值。
4.简述郑樵的历史文献学成就。
5.简述马端临《文献通考》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6.简述胡应麟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7.简述清代的辑佚学成就。
8.陈垣对文献学有哪些主要的贡献?9.简述张舜徽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10.简述白寿彝对历史文献学的建设。
三、论述题1.试论刘向、刘歆与中国古代文献学的建立。
2.试论四部分类法的确立。
3.试论《四库全书总目》在文献学上的贡献。
4.论章学诚对目录学发展所作的贡献。
5.历史文献学学科发展综论。
6.试论历史文献学的现代化发展。
下编一、名词解释1.目录学2.校勘3.辩伪4.版本学5.《校勘学释例》6.善本7.版心8.伪书9.辑佚二、简述题1.简论目录学的功用2.简述目录的类别3.简述版本的分类4.简论校勘的必要性5.简述伪书伪文的危害与辨伪的意义6.简述伪书的类别及其出现的原因三、论述题1.论图书分类法的演变(与“试论四部分类法的确立”基本相同))2.如何鉴定古籍版本?3.论校勘的方法。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题整理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题整理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题整理一、填空题1.“文”之古义为文章,“献”之古义为贤才,孔子所谓“文献”意为礼以及熟悉礼、制定礼的人;而“文献”今义则为古籍,既包括书本之记载、耆旧之言论,还包括甲骨文、金文、简牍、碑拓、文书、档案、契约、信札、手稿等文字遗存。
2.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撰《七略》(刘歆以其父《别录》为基修补而成)。
3.唐代孔颖达撰《五经义梳》、《五经正义》。
4.古籍版本可分写本(含稿本、钞本)、刻本两大类。
5.宋人的金石学后来成为现代中国考古学的前身。
6.现存最早的官修目录是《崇文总目》。
7.班马异同:内容之异同(汉书于承袭《史记》内容之外,亦有增改,体现于取消《项羽本纪》,增立《惠帝纪》、《百官公卿表》,也在帝纪中增载诏令,列传中增载奏疏)、体例之异同(基本沿袭《史记》体例,亦有变更,如改书为志,并创《艺文志》、地理志》、《刑法志》)、文风之别(一豪放挥洒,一精细谨严)、思想之别(一好恶分明,一中庸正统)。
8.史记三家注即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的合称。
其中裴注重集释,司马注重考辩,张注重地理,各有千秋。
9.甲骨四堂为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
10.被称作史学双璧的是《史通》和《文史通义》。
11.西晋之荀勗的《晋中经簿》开四部分类之先河。
12.《四库全书总目》为清代目录学之顶峰。
二、名词解释1.编年体:按年月日编排史实的史书体裁。
目前可见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为孔子所撰《春秋》。
编年记事为编纂历史之最初亦是最简之方法,其原因在于史料以岁次记注。
其优点是便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易于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可避免叙述重复。
缺点是记事按年月分列,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事件全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编排的经济、文化、典章制度的详情。
2.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当时的史实的史书体裁。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春秋三传:《左传》、《公羊》、《穀梁》刘向:中国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分校经传、诸子、诗赋三大类书,总撰各书叙录。
后来又别集众录,谓之《别录》。
刘向死后,其子刘歆继承其工作,集六艺群书,编着《七略》。
刘向父子在校勘学、目录学上皆有开创,能够广考众本,提要钩玄,洞明流变,促进了书籍的普及,对后世影响很大,是我国目录学创始人。
后受汉成帝之命对图书进行系统整理,订正讹误,补脱删衍,剔其重复,整理成定本。
对那些同类文献尚未结集者,则辑为定型文献,如《楚辞》、《战国策》、《列女传》等都是利用现成文献编集而成。
2.今古文经学今古文经学: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楚汉相争之后,大量书籍毁佚,一些经典依靠今文经师口耳相传,以隶书著之竹帛,成为所谓今文经书。
古文经的则是流传下来或重新发现的用先秦六国文字书写的经书古本。
今古文经书差异很大,彼此有异文。
篇章也有不同。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
所谓“今文”和“古文”,最初只是指两种字体。
“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
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古文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文家”。
“今文家”和“古文家”的相互对立,是从西汉哀帝时开始的。
今古文学之争虽始于西汉末年,但其争斗的高峰却在东汉。
而在这场斗争中,却是古文经学日益抬头,在民间流传甚广,并逐渐占据优势。
直至郑学起,经今古文才。
趋近混于一同。
到清末,以皮锡瑞、康有为为代表的今文经学,与以章太炎、刘师培为代表的古文经学,又形成了近代的今古文经学之争。
时起时伏的今文古文经学之争,影响到了二千年左右的不少学术领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在经书的字体、文字、篇章等形式上,在经书中重要的名物、制度、解说等内容上都不相同。
今文经学近于哲学,强调“经世致用”;古文经学近于史学,讲究考据。
历史文献学考试试题

历史文献学考试试题(本文根据题目要求以一种适合历史文献学考试试题的格式进行书写)历史文献学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哪个是历史文献学的基本概念?A) 文献的收集与整理B) 文献的研究与分析C) 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D) 文献的修复和保护2.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哪几方面?A) 古代文献B) 现代文献C) 史料的鉴定与考证D) 文献材料的发掘3.下列哪个是历史文献学研究的方法之一?A) 实地考察B) 实验分析C) 数学建模D) 社会调查4.历史文献学与历史学的区别是什么?A) 前者注重文献及其研究方法,后者注重历史事件及其描述。
B) 前者研究文献材料的发掘与整理,后者研究历史事件的发展与演变。
C) 前者注重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后者注重历史事件的解读与分析。
D) 前者研究文献和史料的鉴定与考证,后者研究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
二、简答题1.请简述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各种古代和现代的文献,如经部、史部、子部、集部、方志等各类文献。
研究历史文献不仅可以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发展过程,还可以从中获取各种历史资料和信息,为历史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和路径。
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历史,还原历史真实,为后人提供宝贵的历史遗产。
2.请简述古代文献的鉴定与考证方法。
古代文献的鉴定与考证方法主要包括:校勘、考据、辨伪、比较、推测等。
校勘是通过对文献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准确校对,以确定文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考据是通过对参考文献和历史资料的比对和分析,对文献的记载和说法进行验证和推导。
辨伪是通过对文献的风格、内容、时代背景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文献的真实性和伪造程度。
比较是通过对多种文献的对比研究,找出异同之处,推测出可能的真相。
三、论述题请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历史文献学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可适当增加字数进行详细论述)1. 文献作为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和来源:历史文献学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发掘、整理和研究,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依据和来源。
历史文献学考试题复习.docx

历史文献学考试题1、蝴蝶装中国古代的装帧形式之一。
五代到宋盛行。
雕版印刷的特点是一页一版。
蝴蝶装就是将每一张印刷页有字的一而依中缝向内对折,然后把折叠好的一叠单贝牢牢地粘到裹背纸上,再将这张纸的外而包上一层硬纸,就成了一册蝴蝶装的书。
这种装订形式,对折过的两个单页看起來很像蝴蝶的两个翅膀,故名。
宋版书除佛经外,基本上釆用蝴蝶装。
2、校勘四法校勘四法,即陈垣总结的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
对校法:就是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木来对勘。
其方法要求先选择一个适当的版木做底木,然后用其他异木逐字逐旬地进行校勘,并记英异同。
本校法:以本书校对本书,即本书的前后文字互勘,比较界同,判断其中错误。
在无异木口J供对勘,或无他书可供比勘的情况下,专从木书的上下文着手,互相比较推寻,发现底本的的讹误才盾之处。
他校法:同一事用其他的书来比勘。
(所采前人之书,后人所引之书,同吋之书并载的内容)(他校法中所言的他廿,是指除了所校勘的木帖及其注疏以外的各种与木卩相关的典籍类仏用他书校本书,通常是在对校法和本校法不能取得校勘证据的情况下所采用的方法,他能够解决対校法和本校法不能证明的疑误。
)理校法:运用分析、综合、类比等手段,据理推断古书的讹误。
(需耍古代文字、音韵、训诂、语法、文例、历史、制度等多方面知识手段)(理校法是在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不能冇效地校勘古籍的条件下,依靠相关知识分析考证古籍文辞正误的校勘方法,个人主观因素作用很大。
)对古今校勘方法的总结系统全血,缜密清晰,至今被公认为从事校勘的正规方法。
3、类书类书是分门别类汇辑各种资料以便人查阅的工具书。
类书的产牛早于丛书,一般认为《皇览》是我国古代笫一部类书。
类书的编纂基本上采用辑录原书资料加以分类排比的方法,在保存古代佚书资料和传世文献的古代版本资料方面,以及在古籍校勘方面具冇巨大的价值。
但有些类书基本上是在前代类书的基础上修葺增删而成,所引资料未必都是从原始文献摘录而来,辗转引录,不及核校,存在引文脱误、书名错乱等缺陷,故使用时尤需注意。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答案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答案杨帆整理编辑一、名词解释1.郭店楚简: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楚墓中出土的战国竹简。
当时发掘的竹简804枚,有字的730枚,约13000多字。
其主要是道家和儒家著作,如道家的古本《老子》,儒家的《五行》、《忠信之道》等。
郭店楚简的出土被许多学者认为是近20年来影响中国学术界最大的一件事,它不仅要改写经学史和儒学学术史,而且要动摇中国学术思想的不少有关定论,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史学价值。
2.隶书: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字体。
其先导被认为是渐趋草率的六国古文,到秦朝,民间流行一种比较通俗、草率书写小篆的写法,称为隶书。
到了汉代,隶书成为正式文字。
隶书在早期只是简捷的篆书,到汉代笔画形体逐渐整齐,汉隶的最大特点是笔势发扬舒展,有波势挑法。
隶书的创造是中国文字史上的一大变革,此后两千年间都不曾有过很大的改革,汉字的字体和字式都基本固定下来。
3.《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明末清初顾炎武撰。
该书先叙舆地山川总论,然后根据明朝行政区划,叙述舆地沿革,涉及服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诸多方面,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
被梁启超称为“政治地理学”,也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国地方政治史必读的书。
4.石经:中国古代刻于石碑上的重要经典,是碑刻的一种。
主要分为儒家经典刻石和佛经刻石两大类,分别以熹平石经和房山石经为代表。
石经对于保存古代典籍,纠正经典在传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有重要意义。
5.居延汉简:20世纪在我国内蒙古额济纳旗和甘肃金塔县境内出土的汉代简牍,因出土地在汉代称为居延,因而被称为居延汉简。
这批汉简分为两次出土,1930年到1931年出土的汉简称为旧简,约1万多枚;1972年到1974年出土的称为新简,约2万余枚。
居延汉简涉及面很广,包括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
历史文献——精选推荐

历史⽂献《历史⽂献学》复习题第⼀章:绪论1、古代“⽂献”概念中,“⽂”指⽂章典籍,“献”指贤⼈贤才。
(第⼀章)2、请阅读下⾯给出的材料,然后根据提问回答问题。
1)秋,郯⼦来朝,公与之宴。
昭⼦问焉,⽈:“少皞⽒鸟名官,何故也?”郯⼦⽈:“吾祖也,我知之。
昔者黄帝⽒以云纪,故为云师⽽云名。
炎帝⽒以⽕纪,故为⽕师⽽⽕名。
共⼯⽒以⽔纪,故为⽔师⽽⽔名。
⼤皞⽒以龙纪,故为龙师⽽龙名。
我⾼祖少皞,挚之⽴也,凤鸟适⾄,故纪于鸟,为鸟师⽽鸟名。
凤鸟⽒,历正也;⽞鸟⽒,司分者也;伯赵⽒,司⾄者也;青鸟⽒,司启者也;丹鸟⽒,司闭者也。
祝鸠⽒,司徒也;雎鸠⽒,司马也;鸤鸠⽒,司空也;爽鸠⽒,司寇也;鹘鸠⽒,司事也。
五鸠,鸠民者也。
五雉为五⼯正,利器⽤,正度量,夷民者也。
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淫者也。
⾃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
”仲尼闻之,见于郯⼦⽽学之。
既⽽告⼈⽈:“吾闻之:…天⼦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左传·昭公⼗七年》(1)请你根据历史⽂献学知识,说出古代“⽂献”的概念。
(2)请你⽤所掌握⽂献学知识,评评郯⼦在这个对话体现了⼀个样的⾓⾊。
(3)郯⼦所说的凤鸟等各种鸟,包括“五鸠”、“五雉”、“九扈”,都是不同的鸟名。
你根据郯⼦所作的阐释,你可以知道郯⼦是⼀个么样的⼈。
2)凡叙事,则本之经史⽽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评论,以及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话⼀⾔,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者,则采⽽录之,所谓献也。
——马端临《⽂献通考·⾃序》(1)马端临在这⾥给“⽂献”作出的含义是什么意思?(2)马端临在这⾥给“⽂献”作出的含义体现了我国古代“⽂献”概念发⽣了什么样的变化?(3)这⾥的“献”还有没有古代⽂献中的“献”的含义?3)“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历史文献学题型:填空题20、名词解释40、简答题20、论述题20王应麟《玉海》;版本学有叶德辉《书林清话》,是第一部版本学专著,辑译之书的鼻祖清末大官僚王懿荣-- 1899年鹗,第一部甲骨著录著作《铁云藏龟》--诒让《契文举例》---整理和研究甲骨文最有成就的是: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宋四大类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是宋太宗时编写完成《册府元龟》宋真宗时完成,都是北宋时编写的,故后世合称此四书为宋朝四大部书,或宋四大书。
目录学开端人物(六分法)成果:六分法即创始于歆的《七略》,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目录书籍史记三家注:俗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守节注)。
敦煌三大家:亮文、向达、王崇明正史:指官修的以纪传体为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叫正史。
如,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
双璧: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振《直斋书目解题》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有解题的书目,在学术史上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名词解释文献、辨伪、辑译、向、三通、校勘、玄、四分法、六分法、底本:是校勘时选用的本子。
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
版本:是相对于以前的抄本,专指雕版印刷复制的书籍。
最初指一种书籍经过多次传抄、刻印或以其他方式而形成的各种不同本子。
随着时代的发展,版本也开始应用于影视、软件等事物上。
尤氏《遂初堂书目》第一部著录版本的书目。
金石: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反切法:前面字的声母与后面字的韵母和声调,例如“都宗”“Dong”文献的涵义“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根据此定义,不仅传统的纸本载体,以及纸产生以前的竹木简牍、帛书这些习惯上归入文献围的记录文字容的载体形式属于文献,而且历代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以及近年来出现的摄影技术作品、影视胶片磁带录音磁带、电脑磁盘光盘等等,均属文献。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超好用)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今一切有历史价值的汉文与民族文字的历史文献,历史文献学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历史文献学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
2.二重证据法王国维自称他的考订方法为“二重证据法”。
1925年,由王国维提倡,“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
”意思是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量印证,以考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
即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的方法。
3.干支记时法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
干支是天干、地支的总称,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支,把干、支顺序配合。
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
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我国农历现仍沿用干支纪年。
● 4.《今文尚书》儒家经典《尚书》的一种,我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内容涉及原始公社末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的史实。
因古《尚书》经秦焚书亡失。
汉初秦博士伏胜传二十九篇。
因其以汉隶书写,区别于古《尚书》,故称今文尚书。
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份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是较好的一种注解。
● 5.《古文尚书》《古文尚书》是中国汉景帝时在孔子故宅壁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故称《古文尚书》。
比汉文帝时伏胜所传、隶书书写的《今文尚书》多16篇,共四十五篇,不久亡佚。
东晋人梅赜伪造《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又把伏生的二十九篇分为三十三篇并且作了书序,流传至今,共5篇,也称《古文尚书》。
中国古代文献学题库

中国古代文献学题库:一、填空题(共20分,每空1分):1.宋元之际马端临所著《文献通考》,是第一部以“文献”命名的著作。
2. 由汉代刘歆综合群书《叙录》,编写而成的一部总的图书目录为《七略》。
3.常见的史书体裁有三种:编年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
4.由王钦若、杨亿编撰的,宋代最大的类书是《册府元龟》。
5.《春秋》内、外传分别指:《左传》和《国语》。
6.《老子》又名《道德经》,《庄子》又名《南华真经》。
7.四部分类法是我国古典文献的基本分类方法,它起源于西晋荀勖编订的《晋中经新簿》。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著作中,最著名的是段玉裁撰写的《说文解字注》。
9.《儒学警悟》是最早的一部丛书。
10. 唐代杜佑撰写的《通典》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专门论述典章制度的通史,被列为“政书”之首。
11. 《全宋文》是目前规模最大的断代散文总集,由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联合出版。
12.明代祁理孙编写的《奕青藏书楼书目》,在经、史、子、集外又加“四部汇”一类,此为五部分类法之始。
13.三国魏齐王正始年间(公元240-248)在洛阳太学立了一批石经,称“正始石经”。
由于用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书写,故又称“三体石经”。
14.《四库全书》把集部书划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五类。
15. 以版面中线为准,版心向里对折;对折好的书面叠放在一起,在折线处粘合,用硬纸连背裹住作封面。
请问以上描述的是纸质文献的哪种形态:蝴蝶装。
16.清代陈元龙奉康熙皇帝之命编纂的《历代赋汇》一书,共184卷,收录先秦至明代赋4155篇,是研究清以前赋体文学的重要文献。
17.清代鲍廷博一生搜求古书,他辑刻的《知不足斋丛书》,共收书207中,781卷,包含不少久已亡佚而又复出的珍贵文献,价值甚高,影响很大。
18.1907年5月,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仅用4块马蹄银(约合200两银子),就从王道士手中骗走了数以万件的敦煌写卷。
(完整word版)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考试最全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附参考答案)试题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0分)1,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__________,二是指___________。
2,据载,孔子在整理“五经”(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贡献很大,也为后世文献整理树立了典范。
3,西汉_______和___________父子在文献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遍校群书,编纂目录学著作《别录》和《七略》.4,西晋之时,汲郡有著名的文献发掘事件,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竹简若干,其所得竹简文献一般称___________。
5,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___________。
6,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杜佑的____________、郑樵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文献通考》.7,清代考史三大家为钱大昕、王鸣盛和赵翼,分别著有___________、《十七史商榷》、___________等考史名著。
8,金石的“金”指___________;金文则指___________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9,___________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10,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始自________年,绵延整个20世纪,为中国现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计20分)1,汗青;2,辑佚;3,四分法;4,线装;5,索引三,文献标点(本题计20分)1,试给下面一段文字添加现代标点(8分):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藉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而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邹阳《狱中上梁王书》)2,试改正下列标点错误,并简单说明修改依据(12分):①,《论语》言子之所慎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题整理一、填空题1.“文”之古义为文章,“献”之古义为贤才,孔子所谓“文献”意为礼以及熟悉礼、制定礼的人;而“文献”今义则为古籍,既包括书本之记载、耆旧之言论,还包括甲骨文、金文、简牍、碑拓、文书、档案、契约、信札、手稿等文字遗存。
2.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撰《七略》(刘歆以其父《别录》为基修补而成)。
3.唐代孔颖达撰《五经义梳》、《五经正义》。
4.古籍版本可分写本(含稿本、钞本)、刻本两大类。
5.宋人的金石学后来成为现代中国考古学的前身。
6.现存最早的官修目录是《崇文总目》。
7.班马异同:内容之异同(汉书于承袭《史记》内容之外,亦有增改,体现于取消《项羽本纪》,增立《惠帝纪》、《百官公卿表》,也在帝纪中增载诏令,列传中增载奏疏)、体例之异同(基本沿袭《史记》体例,亦有变更,如改书为志,并创《艺文志》、地理志》、《刑法志》)、文风之别(一豪放挥洒,一精细谨严)、思想之别(一好恶分明,一中庸正统)。
8.史记三家注即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的合称。
其中裴注重集释,司马注重考辩,张注重地理,各有千秋。
9.甲骨四堂为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
10.被称作史学双璧的是《史通》和《文史通义》。
11.西晋之荀勗的《晋中经簿》开四部分类之先河。
12.《四库全书总目》为清代目录学之顶峰。
二、名词解释1.编年体:按年月日编排史实的史书体裁。
目前可见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为孔子所撰《春秋》。
编年记事为编纂历史之最初亦是最简之方法,其原因在于史料以岁次记注。
其优点是便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易于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可避免叙述重复。
缺点是记事按年月分列,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事件全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编排的经济、文化、典章制度的详情。
2.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当时的史实的史书体裁。
由司马迁所著《史记》开创,与封建王朝由领主割据逐步转向中央集权之大一统的历史背景相适应,有维护和巩固中央集权大一统的作用。
优点在于各阶层人物的活动以及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情况都能得到反映,内容比较丰富。
缺点是记事分散于本纪、列传、书(志)等篇之中,叙述重复,且不能完整地叙述每一历史事件发展过程,难以反映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3.纪事本末体:史书体裁名,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的史书体裁。
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其兴起背景为随材料丰富,历史著作体量亦日益增长,一般读者难以通读。
其优点是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顺序编写,能完整地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
缺点是不能反映各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且详于政治、军事而忽略经济、文化等方面。
4.《别录》:西汉刘向所撰目录著作。
中国国目录学的开创之作。
其典校群书,每部之前写一“叙录”,由其子刘歆汇集成书,名为《别录》。
开创了提要目录体例,并提出了图书分类法,是中国目录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著作。
5.《七略》:西汉刘歆所撰目录学著作。
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
亦是一部古代学术史。
分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
反映了汉代丰富的国家藏书,对汉以前学术进行系统的总结,奠定中国书目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良传统。
首次创立系统目录的分类体系,许多类目为后世书目所沿用。
直接影响了正史艺文志的纂修。
6.《汉书·艺文志》:东汉班固所撰史部目录。
我国第一部史志目录。
本书以刘歆《七略》为蓝本,删繁就简,改编而成。
分类体系与《七略》基本相同。
本书把《七略》的分类体系和各类中所著录的书籍保存来下来,使后人得以了解中国第一部系统目录的概貌。
据官修目录编制正史艺文志,创立史志目录这一新体裁,并从此确定了艺文志的作法和体例,影响了后世史志目录的纂修。
7.《隋书·经籍志》:唐魏徵等所撰史部目录。
我国第二部史志目录。
收录梁、陈、齐、周、隋五代官私书目所载当时还存在的典籍,分经、史、子、集四部排列,体例完整,有总序、大序、小序,简要说明诸家学术源流及其演变。
首次以经、史、子、集类目名称,概括各部所属图书的内容性质,确立“四分法”,直接影响了后世公、私家书目的分类体系。
而其不足主要在于重复与芜杂。
8.《旧唐书·经籍志》:后晋刘昫所撰史部目录。
据《古今书录》撰成,但《旧唐志》为保留其原貌,对开元以后新出之书概不收录,仅附于撰述人的本传中,不合史志目录或通录一代典藏、或表记一代著述的通例,且删去《古今书录》之大小序及提要,此为其二弊。
9.《新唐书·艺文志》:北宋欧阳修所撰史部目录。
据《开元四库书目》和收集到的开元后唐人著述合编而成,基本弥补了《旧唐书》之缺陷,又开后人补正史《艺文志》之先河。
且于书名下,间有作者小传,优与其他史志。
其不足在于补录著作中有阙佚,难以反映开元后艺文全貌。
10.《宋史·艺文志》:元脱脱等所撰史部目录。
据宋代四部国家藏书目录删修而成。
全面记载了宋代的藏书与著述。
然所收虽博,剪裁不足;虽有一定秩序,但重复颠倒亦有不少。
后人多讥其草率。
11.《明史·艺文志》:清黄虞稷原撰,王鸿绪、张廷玉等删定之史部目录。
黄虞稷撰有《千顷堂书目》,王鸿绪纂《明史稿》时,将黄目所附明代以前著作及无卷帙、爵里可考者删去,张廷玉等奉敕修《明史》,即用此删改本为《明史·艺文志》,其开专记一代著作之先河。
12.《清史稿·艺文志》:清吴士鉴、章钰、朱师辙等所撰史志目录。
分类主要依据《四库全书总目》,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四十五类。
取则《明史》,所录断自清代,前代群书一概不录。
缺陷有三:一是脱漏;二是错讹重复;三是无大小序。
13.《通志·艺文略》:南宋郑樵所编著史志目录。
据《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四库书目》等编成。
贡献有二:一为备录周全,横跨古今;二为创设三级编目法,更利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14.《玉海·艺文》:南宋王应麟所编类书。
以《新唐书·艺文志》为著录基础,《中兴馆阁书目》为辑释基础,再以各史《艺文志》及唐宋官、私目录为补充。
将历史文献与图书目录相结合,表现出分类与主体相结合的目录作用,提出主题目录新方向。
15.《文献通考·经籍考》:元代马端临所撰辑录体书目。
据《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以及《国史艺文志》编成。
《经籍考》是一部收罗宏富、体制完备、有代表性的辑录体目录。
这种集众说于一书之下,既便检读,在辑佚和校勘方面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尤为后世推崇和效法。
此外,《经籍考》开始使用互见方法,也值得注意。
16.《晋中经薄》:西晋荀勖所撰国家藏书目录。
是较早的一部依四部(甲、乙、丙、丁)分类的目录学著作。
开创了“四部分类法”,是西晋目录事业成果的集中表现。
虽然缺少对图书的评述论辨,但记录图书的存亡,为目录学增添了新内容。
17.《国史经籍志》:明焦竑所撰史志目录。
系作者修国史时作。
以四部分类,下设子目,各子目均有小序,末附“纠缪”一卷,系驳正历代目录学家分类疏误。
著录颇齐整。
但所收书,系抄撮历代目录书,作者多未见其书,疏误甚多。
18.《崇文总目》:北宋景祐中王尧臣等所撰目录学著作。
崇文,指当时宫廷藏书崇文院。
庆历元年,仿《开元四部录》,据4馆藏书修成,记录当时宫廷藏书。
对于了解宋代的国家藏书事业,检验古籍的存佚,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19.《四库全书总目》:纪昀等所著目录学著作。
清代纂修《四库全书》时,馆臣每校订一种书,均在该书卷首写一篇提要,经纪昀等汇集、删改成书。
按经、史、子、集四部,分四十四类编排。
要吸收研究成果,对每书的作者生平、著述渊源、内容、性质、版本、文字及其他优缺点,作了介绍、考证和评论。
因出于众手,仓卒成篇,兼出于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需要,致使书中谬误甚多,但仍是一次对中国传统学术的系统总结,也兼及了古典目录学的图书分类理论,被公认为清代学术的一大成就。
20.《郡斋读书志》:南宋晁公武所撰目录学著作。
我国最早的一部附有提要的私家书目。
分为经、史、子、集四部40多类。
每类有序,称为总论。
每小类第一部书的提要,多半叙述学术源流。
每书之下,或述作者简历,或论书要旨,或明学派渊源,或列不同学说,并加以考证。
因其所列书籍多佚,为后世了解宋代及宋代以前的古籍,提供了依据。
21.《直斋书录解题》:南宋陈振孙所撰目录学著作。
仿《郡斋读书志》作解题,把历代古籍分成五十三类,介绍作者生平,撮举每书大旨,品评得失,考辨讹谬。
其著录之书后多佚亡,可借以考辨古籍真伪异同。
22.校勘三法:即死较法;活校法;合死、活校为一法之总称。
所谓死较,即以此本校彼本,若有误字亦不改;所谓活校,则以死较为基,搜遍各书之相关材料,贯穿全书之体例,上下之语气,选择各本之长,定为一本;所谓死活合一较,先依古本摹刻,不改其文,后以附录考辩。
此三法于中国古典考据校雠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3.校勘四法:陈垣在《校勘学释例》中提出的校勘的四种方法。
即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
所谓对较,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注出其不同之处;所谓本较,即以本书前后互证,发其异同;所谓他较,即以他书较本书,有前、后、同时之分;所谓理较,即以通识与逻辑推断。
对校雠学系统化梳理,丰富了校雠之理论。
24.史学三长:唐代刘知几之史学思想。
其认为真正的史学家,应具备史才、史学和史识三个条件。
史才指搜集、鉴别和组织史料的能力,驾驭史料以叙述史实和撰写史著之能力,以及运用体例、编次内容之能力;史学指掌握丰富的史料、历史知识;史识指忠于史实、秉笔直书之精神。
其继承了我国优良的史学传统,促进我国史学思想的发展,并成为后世所公认的名论。
25.史德论: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提出的史学思想。
指史家对自己要诚实。
“尽其天而不益以人”指史家要发扬“天性”,不能屈从“他人”,也不能滑向过度“主观”。
是对刘知几“史才三长”论的补充和完善,是对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重大发展。
26.《三国志注》:《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其以曹魏为正统,其著史体例过于简单的问题在著史风尚转变的南朝显露。
宋人裴松之在奉诏注《三国志》的时候,将重点放在史实增补、考订上,引用各家史著二百余种,注文内容超过原书数倍,因其所引各书在宋后多亡佚,故而《三国志注》在保留史料方面贡献突出。
27.《考信录》:崔述撰考证辩伪著作。
以怀疑、辨伪、考信为宗旨,考证对象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等,名为治经,实为考证古史。
本书不泥守先儒成说,疑古辨伪工力不凡,时有创获,足启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