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电荷教学设计学习资料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学习资料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学习资料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4.知道原子及其结构,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

5.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感受和领悟人们在认识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推理方法。

2.通过实验,利用电荷的定向移动来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产生利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是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部分内容组成的,从微观的角度对电现象的本质有初步的认识,是后面的电学的基础。电荷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只能通过电荷对外的作用来认识它的存在,摩擦起电可以知道物体是由更小的带电粒子构成,通过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所以本节教学重点就是对两种电荷的认识,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原子是由原子核及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正电荷的数量与电子所带负电荷数量相等,所以物体对外不显电性,摩擦起电就是使电子发生转移。电荷可以发生定向转移,不同的物质传导电荷的能力不同,容易传导电荷的叫导体;反之就是绝缘体。电荷及电荷的定向移动也较难理解,所以对电荷及电荷定向移动的认识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新课内容(25分钟)两种电荷

通过摩擦的方法可以使物体

带上“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那么不同物体之间摩擦时所

带的电荷相同吗?

演示实验:电荷间的相互作

1.把一根玻璃棒用丝绸摩擦

后悬挂起来,利用另一根丝

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观

察现象。

2.利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

棒,靠近被吊起的用丝绸摩

擦过的玻璃棒,观察现象。

3.把一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

棒悬挂起来,用另一根毛皮

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它,观

察现象。

利用学生前面摩擦起电实验

中的物体靠近悬挂的带电的

玻璃棒和橡胶棒,观察现

象。根据实验现象,你能获

得哪些信息?

通过实验可以知道,凡是和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吸引

的,一定和丝绸摩擦过的玻

璃棒相排斥。凡是和丝绸摩

擦过的玻璃棒相吸引的,一

定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

排斥。所以在实验中只有两

种可能,要么与丝绸摩擦过

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要

学生猜想。

观察实验,思考实验中的

现象,玻璃棒和橡胶棒所

带的电不同。

学生结合实验现象讨论、

交流,总结:

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

电荷相互吸引。

学生利用电荷间相互作用

培养学生

观察实

验、分析

实验的能

力。

培养学生

利用归纳

法得出结

论的能

力。

么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

的电相同。

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

电荷和负电荷。与丝绸摩擦

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与毛

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荷。

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

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

互相吸引。

例.有甲、乙、丙三个带电

体,甲物体排斥乙物体,乙

物体吸引丙物体,如果丙物

体带正电,甲物体带哪种

电?

思考:如图所示,三个轻质

小球悬挂后静止,已知甲球

带正电,能否确定乙球和丙

球的带电情况?

的规律来判断两个物体的

带电情况,甲、乙都带负

电。

学生讨论。

培养学生

利用物理

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

的能力。

电荷量

通过摩擦的方法可以使物体

带上电荷,物体带上电荷的

多少叫电荷量,电荷量也可

简称电荷。

物体摩擦后如何判断是否带

电呢?

还可以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

用来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展示验电器)

1.介绍验电器的构造。

2.工件原理:同种电荷互相

排斥。

3.介绍验电器的使用方法。

学生分组练习使用验电器。

在实验的过程中你看到了哪

些现象?

可以利用带电体吸引轻小

物体的性质。

学生分组实验使用验电

器,熟悉使用方法。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带电

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金属箔就会张开。

培养学生

的动手能

力。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课标要求】 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学习目标】 1、通过摩擦起电的实验,总结出带电体性质,能说出区分正负 电荷的方法,准确得出电荷作用规律。 2、通过演示实验,知道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了解电荷量。 3、通过自学,了解原子结构,能总结出摩擦起电的原因。 4、认识绝缘体与导体,能说出他们的区别与联系。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学习重、难点】 重点:实验探究电荷作用规律。 难点:理解原子结构的基础上说出摩擦起电原因,导体导电原因。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教学过程】 一、动手参与 小实验:教师展示一束下端扯成丝状、有些向四周散开的塑料捆扎绳。问:“为了让散开的塑料捆扎绳聚拢到一起,直接用手捋一 捋能不能达到目的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想象回答。(引 导学生得出:用干燥的手捋达不到目的,蘸水后再捋就可以了。) 引入摩擦起电。 二、新课 1、学生分组进行摩擦起电小实验完成任务: 1)带电体的性质:吸引轻小物体

2)怎样得到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3)怎样得到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4)电荷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摩擦起电吸引轻小物体数量不同,为什么? 1)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符号Q 2)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 3、演示验电器检验是否带电: 1)验电器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4、自学课本原子结构内容,完成任务: 1)原子结构:原子由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所带电荷量为1.6×10-19C。 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与核外所有的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物体对外也不显电性。 2)摩擦起电的原因: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能力强弱不同,相互摩擦时,束缚核外电子能力强的得到电子,束缚核外电子能力弱的失去电子。失去电子的物体因为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多 余的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摩擦起电的实质: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注意:同种物质相互摩擦不能带电 5、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电荷》教学设计

《电荷》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电荷》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元电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 移动。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学生现状分析 初二学生初次学习物理,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入门,加上电学部分的内容比较抽象,同学们的抽象能力和理解能力也不够强,尤其是女同学这方面的能力更加欠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实验、实例等手段将一些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渗透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 二、设计思路 本节课将学生探究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结合起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运用游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合作学习等方式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娱乐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通 过学生在墙壁上挂气球比赛,激趣引课;通过教师用丝绸、毛皮分别摩擦过的玻 璃棒和橡胶棒吸引纸屑以及学生用头皮摩擦过的塑料钢笔套吸引纸屑让学生认识摩擦起电现象及带电体具有的性质;通过演示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间的作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间的作用以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间的作用引导学生归纳分析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通过验电器接触不同情况下的玻璃棒、橡胶棒认识其作用、原理。构建“参与式教学”与“探究性活动”相结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1 人教版完美版

15.1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2.4.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1.3.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1.2.1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导电性。 2.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一般认为电学不好学,但因为是新知识,学生都对它有新鲜感和好奇心。所以,《两种电荷》的教学,应特别注意减轻学生学习电学的精神压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电学的心理环境。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曾经学过,也对塑料尺摩擦头发后吸引碎纸屑等类似的实验并不陌生。对摩擦起电现象以及导体和绝缘体已经有一些印象,但是从微观结构上认识此现象并且涉及电荷的移动,有一定的难度。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集体荣誉感,而且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组内成员间相互帮助的学习方式已经形成,而且学生还具有一定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推理能力。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能力还比较欠缺。 3.教材分析 《两种电荷》是初中物理电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小学科学课认识静电现象的进一步深化。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物理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主要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个部分组成。本节在整个电学部分起到基础支撑作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石与开始。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通过小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进一步认识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通过自主学习知道电荷有两种,并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通过实验正确说出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3.通过自学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在老师的帮助下,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初步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 4.通过实验区分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导体导电和绝缘体不导电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难点:摩擦起电原因;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评价任务】 1.全部学生能说出相互摩擦后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是因为物体带了电,并能列举出2-3个生活中利用或防止摩擦起电的例子。 2.100%的学生知道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并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全部学生能说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能用原子的核式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4.能列举3-5种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从自由电子的角度解释导体和绝缘体导电的原因。

两种电荷的教学设计

课题:《两种电荷》 科目:物理教学对象:九年级一二班学生课时:1课时 提供者:唐梦瑶单位:静海县静海镇徐庄子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电荷》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自由电子和电荷的 移动; 过程与方法: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和感知电荷间作用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常 用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摩擦起电实验现象,从而对电荷的探究产生兴趣,最后 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九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能力较强的特点。 2、电现象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3、对日常生活中的摩擦起电及静电现象有一定了解,但对其认识不够深入。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我主要采用“参与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小组活动法”这三种教学方法。 2、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故此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讨论、相互合作等方式,使学生在完成 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 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播放女孩头发竖起来的视频思考:为什么纤维丝向四周散开?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摩擦起电的小实验并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引出摩擦生电,列举常见的摩 擦生电现象 引出两种电荷概念 探究实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 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 —归纳总结 归纳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 布置练习通过练习找出判断物体带电情况的 方法反馈学生对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掌握情况 展示验电器练习制作简单的小验电器认识和学会使用验电器,明白 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展示原子内部结构图片和原子内部组成物质运动视频。学生看书思考:原子的结构是怎样 的?通常情况下,为什么物体不带 电? 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实质 巩固练习、交流和小结1、回顾知识,交流、讨论。 2、总结该节内容,完善知识。 3、课后完成作业。 加深印象,巩固所学 七、教学评价设计 测验与作业: 例如: 1.关于绝缘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绝缘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导电 B.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也不能带电 C.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但能够带电 D.绝缘体内没有电子,因此它不容易导电 2.通常情况下,下列物体中属于绝缘体的一组是() A.人体、大地、铜钥匙 B.橡皮、煤油、塑料袋 C.铅笔芯、盐水、玻璃杯 D.瓷瓶、空气、钢板尺

一、两种电荷教案

一、两种电荷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 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 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电荷的定向移动。 难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教学准备: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塑料刻度尺,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碎纸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摩擦起电带电体 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衣服会粘在皮肤上,是因为梳子、衣服在摩擦过程中带了电的缘故。 介绍防止衣服产生静电的方法。 建议学生回去查找有关静电防止和应用的资料。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1)摩擦起电: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2)接触带电: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女孩头发能够竖起来,是因为人体与带电体接触而使头发也带了电。 3.两种电荷: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 演示实验: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用手捋散开的塑料包装绳,捋的次数越多,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4.知道原子及其结构,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 5.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感受和领悟人们在认识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推理方法。 2.通过实验,利用电荷的定向移动来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产生利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是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部分内容组成的,从微观的角度对电现象的本质有初步的认识,是后面的电学的基础。电荷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只能通过电荷对外的作用来认识它的存在,摩擦起电可以知道物体是由更小的带电粒子构成,通过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所以本节教学重点就是对两种电荷的认识,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原子是由原子核及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正电荷的数量与电子所带负电荷数量相等,所以物体对外不显电性,摩擦起电就是使电子发生转移。电荷可以发生定向转移,不同的物质传

导电荷的能力不同,容易传导电荷的叫导体;反之就是绝缘体。电荷及电荷的定向移动也较难理解,所以对电荷及电荷定向移动的认识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重点: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初中物理两种电荷精品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4.知道原子及其结构,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 5.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感受和领悟人们在认识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推理方法。 2.通过实验,利用电荷的定向移动来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产生利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是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部分内容组成的,从微观的角度对电现象的本质有初步的认识,是后面的电学的基础。电荷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只能通过电荷对外的作用来认识它的存在,摩擦起电可以知道物体是由更小的带电粒子构成,通过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所以本节教学重点就是对两种电荷的认识,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原子是由原子核及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正电荷的数量与电子所带负电荷数量相等,所以物体对外不显电性,摩擦起电就是使电子发生转移。电荷可以发生定向转移,不同的物质传导电荷的能力不同,容易传导电荷的叫导体;反之就是绝缘体。电荷及电荷的定向移动也较难理解,所以对电荷及电荷定向移动的认识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重点: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2.4.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1.3.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1.2.1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导电性。 2.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一般认为电学不好学,但因为是新知识,学生都对它有新鲜感和好奇心。所以,《两种电荷》的教学,应特别注意减轻学生学习电学的精神压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电学的心理环境。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曾经学过,也对塑料尺摩擦头发后吸引碎纸屑等类似的实验并不陌生。对摩擦起电现象以及导体和绝缘体已经有一些印象,但是从微观结构上认识此现象并且涉及电荷的移动,有一定的难度。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集体荣誉感,而且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组内成员间相互帮助的学习方式已经形成,而且学生还具有一定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推理能力。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能力还比较欠缺。 3.教材分析 《两种电荷》是初中物理电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小学科学课认识静电现象的进一步深化。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物理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主要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个部分组成。本节在整个电学部分起到基础支撑作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石与开始。【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通过小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进一步认识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通过自主学习知道电荷有两种,并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通过实验正确说出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3.通过自学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在老师的帮助下,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初步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 4.通过实验区分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导体导电和绝缘体不导电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难点:摩擦起电原因;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最新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两种电荷》教案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叫物体带电和摩擦起电。 2.知道正、负电荷是如何规定的;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知道电量及其单位。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电学的浓厚兴趣,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及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锻炼学生积极参与、亲自动手操作、大胆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导体中有大量自由移动的电子 (三)教学过程

日常生活中,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顺着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几件化纤毛衣,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你有过这种体会吗?你知道上面提到的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吗? 总结:摩擦起电,同学们在小学自然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摩擦起电的知识。摩擦起电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又是经常可以看到的。那么,带了电的物体具有哪些性质?头发为什么会随梳子飘起来?在这一节里,我们将继续进行学习和讨论。 1摩擦起电 ①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把棒靠近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②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然后将棒靠近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我们看到,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 演示实验:

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人教版(2013版)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第1节两种电荷 【教材分析】 《两种电荷》是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元电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导体和绝缘体等。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曾经学过,初中阶段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必须把这些比较简单的知识讲得丰富些,挖掘深度,不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本图15.1-3所示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验电器带电的多少与验电器箔片张开的角度大小相对应,从而引出电荷量的概念。电荷量的单位是直接告诉学生的,为了使学生对电荷量的单位库仑有个大概的了解,应举例说明: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荷量,大约有几十库仑。关于元电荷及原子的知识,此地只要学生了解即可,留待化学课上进一步学习,此地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电荷的由来。最后一部分“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有点抽象,可用演示实验作进一步的形象讲解。 【教学内容】 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摩擦起电现象 第二部分:两种电荷规定方法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第三部分: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第四部分:电荷量及其单位 第五部分:元电荷及原子结构、电荷的定向移动、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 动学习的兴趣;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电荷的定向移动。 难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教学器材】 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塑料刻度尺,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碎纸屑若干。【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电荷教学设计

电荷教学设计 以下是关于电荷教学设计,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电荷》的教学设计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张槎中学刘艳 一、教材分析 《电荷》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元电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用具 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乒乓球,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 四、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观看动画“怒发冲冠”、录象“女孩头发竖起来”。 2、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进行新课: 1.摩擦起电带电体 ·

两种电荷名师教案完整版

两种电荷名师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15.1两种电荷教案 【教材分析】 《两种电荷》是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原子结构、原子核、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曾经学过,初中阶段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必须把这些比较简单的知识讲得丰富些,挖掘深度,不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本图4-3所示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验电器带电的多少与验电器箔片张开的角度大小相对应,从而引出电荷量的概念。电荷量的单位是直接告诉学生的,为了使学生对电荷量的单位库仑有个大概的了解,应举例说明: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荷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核心素养】 经历实验探究活动感受摩擦起电,并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物理推理方法的素养。 【教学目标】 ①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②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构造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③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了解金属中存在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了解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重点】 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人教版九年级上《两种电荷》教案

15.1两种电荷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及实质 2.知道电荷量及单位 3.知道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4.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及作用 5.了解原子结构及原子呈电中性原因 6.了解导体和绝缘体及导体导电原因 二、教学重点 1.电荷间相互用 2.导体和绝缘体 三、教学难点 1.摩擦起电的实质 2.原子结构 四、教学用具 不同类型验电器两个、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碎纸片、通草球等。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看课本P32-35。 引入: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们生活在电的世界里,所有的用电器只有电才能工作,那么我们天天提及的“电”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就来学生和电有关的知识,今天我们从最基本的电荷开始电学的学习。 (二)摩擦起电 问题1:橡胶棒是否带电?怎么证明?物体带上电和没有带电有什么区别?1.对比演示: (1)不带电和带电的橡胶棒和玻璃棒吸引碎纸片和通草球; (2)吸引的纸片有一部分“弹开”。(如果学生发现了可以提出,否则可以不讲。)问题2:橡胶棒和玻璃棒带电了吗?用的什么办法让它带上了电?一个物体如果带上电有什么的性质? 总结: (1)带电性质:吸引轻小物体; (2)可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2.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1)冬天脱衣服冒火花; (2)梳头时头发跟梳子一起; (3)毛衣容易脏; (4)电视电脑屏幕容易吸灰; (5)油灌车下面拖着一条铁链;

(6)纺织工厂要保持空气潮湿; (7)买食物时,薄塑料袋容易沾在手上甩不掉等。 (三)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1.两种电荷 引入:橡胶棒和玻璃棒都可以通过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上电,都可以吸引轻小物体,它们带的电性质是不是一样的呢? 科学研究表明,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1)丝绸←→玻璃棒带正电:记+,“丝玻正”; (2)毛皮←→橡胶棒带负电:记-,“毛胶负”。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引入: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正电可以吸引轻小物体,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也可以吸引轻小物体,那么把带正电的玻璃棒和带负电的橡胶棒放在一起会不会相互吸引呢? 得出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四)验电器 问题1:如何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带电呢? 方法一:吸引轻小物体; 方法二:靠近另一个带电体,如果相互排斥或相互吸引,可以证明带电吗? 讲解:以上二种方法可以证明物体是否带电,在物理学中,有一个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专门仪器,这就是验电器。 1.构造:金属球、金属杆、箔片、塑料外壳等。 2.演示1:让不带电的玻璃棒和带电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观察现象。 问题1:验电器的箔片张开说明什么问题? 问题2:验电器的箔片为什么会张开? 结论1:验电器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3.演示2:橡胶棒带电量不同,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 问题3:角度大小反映了什么样的问题?带电量不同。 结论2:物体带电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Q),单位:库仑(C)。 4.接触带电 问题5:橡胶棒是怎么带上电的?摩擦。而箔片呢?接触带电 5.演示3:感应起电。 结论3:摩擦起电、接触带电、感应起电。 练习:分析下面四个小球带电情况 (1)A、B两小球相互吸引; (2)C、D两个小球相互排斥。 总结:带电体吸引: (1)不带电的轻小物体;(2)带异种电荷物体。 第二课时 (五)原子结构 引入:研究宇宙从两个方面入手—宏观和微观,要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就要求我们了解物质的微观组成。 问题1:是不是原子是最小的微粒?比原子更小的微粒是什么? 讲解: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核外有一定数量的电子。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它们之间相互吸引所以电子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

《两种电荷》教案1

电荷摩擦起电 一、新课引入 1.看动画“怒发冲冠”、录象“女孩头发竖起来”。 2.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由视频播放的奇特的现象,在列举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例子,不但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还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为本课学习开了个好头。 二、新课讲解 (一)摩擦起电、带电体 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物体带了电荷。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衣服会粘在皮肤上,是因为梳子、衣服在摩擦过程中带了电的缘故。 介绍防止衣服产生静电的方法。 建议学生回去查找有关静电防止和应用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总结出带电体和带电体的性质,并解释生活中现象,不但使学生继续保持学习的热情,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 (二)物体带电的方法 (1)摩擦起电 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2)接触带电 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 女孩头发能够竖起来,是因为人体与带电体接触而使头发也带了电。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现象,共同分析归纳出共性的规律。让学生体会知识的联系和区别。 (三)两种电荷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第1节两种电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 2.知道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4.了解原子结构及一个电子带的电荷量是e=1.6×10-19C。了解导体和绝缘体。 过程与方法 1.体会人们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过程。 2.通过实验,养成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电学,探究电的知识的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养成同学之间的协作意识,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教学重点】 电荷种类及相互作用,验电器原理,原子结构。 【教学难点】 根据原子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颗粒泡沫屑若干。 学生分组:气球,颗粒泡沫屑若干、水、梳子、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塑料刻度尺、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内 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情境创设】 播放视频:有趣的放电现象。 【设置悬念】 同学们知道这种神奇现象的原理吗? 【引入新课】 这是一种放电现象,在了解“电”之前,可不要轻易 尝试这种实验。神奇的电到底是什么?从今天我们 就逐渐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让我们一起走进——两 种电荷。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设置疑问,创设物理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认真观察、思考。) 有兴趣的观看。 交流热议。 二、探究新知 1.摩擦起电【问题过渡】 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 梳子“飘”起来?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实验】 日常生活中与以上现象类似的例子很多,想用给你 提供的器材和身边的物品,亲手试试吗? 【实验器材】梳子、塑料尺、气球、碎纸屑、轻小 泡沫。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回答预设: (1)梳子带电。 (2)摩擦起电。 自主选择器材,动手探 究。 动手操作预设: 用梳子,塑料尺或气球 在干燥、清洁的头发上 摩擦,之后将物体靠近 碎纸屑或轻小颗粒泡 沫屑,看是否能将其吸 起。

两种电荷(教案)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本章内容概述 声、光、热、力、电、磁现象是自然界中的基本现象,本章是在“声现象”、“光现象”、“力现象”、“热现象”学习的基础上,开始让学生接触有关“电现象”的初步知识.本章教学内容,就是从最基本、最简单的电路开始学习,学习电荷和摩擦起电,学习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学习电流的测量,学习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本章共分5节: 1.第1节“两种电荷”,主要讲述了摩擦起电的现象,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要求学生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了解电子是带电量最小的电荷,知道金属中存在大量可自由移动的电子. 2.第2节“电流和电路”,本节是本章的重点教学内容,本节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让学生认识简单电路,能动手连接简单电路,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上,并注意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良好的电学实验习惯、良好的画电路图的习惯. 3.第3节“串联和并联”,本节主要讲述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串、并联电路,能画简单的串联、并联电路图,能根据电路图连接实际电路. 4.第4节“电流的测量”,本节的内容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用类比的方法建立电流概念;第二,电流的单位及换算;第三,用电流表测电路的电流——电流表的使用. 5.第5节“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本节主要是在学生初步了解电路和电流的概念、认识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以及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等自主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①认识摩擦起电现象,认识两种电荷及它们的相互作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2.4.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1.3.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1.2.1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导电性。 2.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一般认为电学不好学,但因为是新知识,学生都对它有新鲜感和好奇心。所以,《两种电荷》的教学,应特别注意减轻学生学习电学的精神压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电学的心理环境。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曾经学过,也对塑料尺摩擦头发后吸引碎纸屑等类似的实验并不陌生。对摩擦起电现象以及导体和绝缘体已经有一些印象,但是从微观结构上认识此现象并且涉及电荷的移动,有一定的难度。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集体荣誉感,而且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组内成员间相互帮助的学习方式已经形成,而且学生还具有一定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推理能力。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能力还比较欠缺。 3.教材分析 《两种电荷》是初中物理电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小学科学课认识静电现象的进一步深化。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物理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主要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个部分组成。本节在整个电学部分起到基础支撑作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石与开始。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通过小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进一步认识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通过自主学习知道电荷有两种,并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通过实验正确说出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3.通过自学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在老师的帮助下,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初步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 4.通过实验区分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导体导电和绝缘体不导电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难点:摩擦起电原因;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评价任务】 1.全部学生能说出相互摩擦后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是因为物体带了电,并能列举出2-3个生活中利用或防止摩擦起电的例子。 2.100%的学生知道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并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全部学生能说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能用原子的核式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4.能列举3-5种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从自由电子的角度解释导体和绝缘体导电的原因。 【课时安排】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15.1两种电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构造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了解金属中存在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了解导体和绝缘体。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探究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去解决具体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电现象(如摩擦起电等),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善于观察、勤于分析,具有创新的精神。 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学情分析】 班上大多数学生基础差,行为习惯差,比较厌学,但是还是有部分学生爱好学习,能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完成作业。 【教学重点】 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 1.从实验现象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2.了解原子结构和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存在。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两种电荷 一、激发探究兴趣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欣赏屏幕上的图片,刚才从大屏幕上我们看到了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电灯、电视、电扇,还有闪电和美丽的庆云夜景以及上海世博会场馆的夜景。 师:这些都与什么有关?那么,你们想了解电的有关知识吗?好!这节我就带大家进入电的世界。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老师利用矿泉水瓶在底部扎一小孔形成水流,先让梳子靠近水流观察现象,然后在头发上摩擦几下梳子再靠近水流观察现象。你看发生了什么现象? 师:摩擦后气球能吸引水流,你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 师:对!这是摩擦起电现象,人类对电世界的认识就是从这一现象开始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最基本的问题──电荷。(板书) 二、进行新课 1.摩擦起电 下面同学们来做一个实验,老师说一下实验的做法: 学生实验:先用塑料尺(或塑料梳子、圆珠笔、玻璃棒、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然后塑料尺、塑料梳子、圆珠笔和头发(玻璃棒和丝绸布、橡胶棒和毛皮)摩擦后,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学生实验、观察,教师巡回指导)(课件展示问题) 师:这两次实验现象相同吗?(不同) 师:两次实验现象有什么不同?(不摩擦时塑料尺等不吸引碎纸屑,摩擦后吸引碎纸屑) 师:被摩擦过的物体为什么会吸引碎纸屑?(因为摩擦过的物体带了“电”。) 师:对!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它带了电,或说带了电荷。(板书)(课件展示概念) 你刚才是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带电的?(摩擦) 师: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就叫摩擦起电。(课件展示概念)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类似的摩擦起电现象吗?(讨论后举例并课件展示) ①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 ②在干燥的秋冬季节,晚上脱毛衣时会发现一些小火花,并伴有“啪啪”的响声; ③经常使用的电风扇,扇叶表面往往会带上一些灰尘;

《两种电荷》优秀教案

第一节两种电荷 教学目标: 1、知道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原子结构。知道摩擦起电及物体是否显电性的原因。 3、知道导体和绝缘体概念和区别,能判别一个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4、通过对电荷的初步探索,培养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 为什么只存在两种电荷及摩擦起电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毛皮、丝绸、橡胶棒、玻璃棒、验电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程 多媒体展示多姿多彩的电世界引入。 二、新课教授 (一)两种电荷 1.问题:(1)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为什么会随着梳子飘起? (2)冬天,晚上脱化纤衣物时,会看到点点火花,这是为什么? 2、猜想: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并说出你猜想的理由。 3、验证:学生用塑料笔杆在头发上摩擦吸引碎纸屑,验证猜想。 4、教师演示: (1)毛皮与橡胶棒A摩擦,A能吸引碎纸屑,说明橡胶棒A带电.――规定为负电荷(positive charge). (2)丝绸与玻璃棒B摩擦,B也能吸引碎纸屑,说明玻璃棒B也带电.――规定为正电荷(negative charge). 摩擦起电: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摩擦起电. 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是带电体的一种性质.可以利用这一性质来判别一个物

体是否带电. 5.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多媒体演示.(1)A 与A 作用; (2)B 与B 作用 (3)A 与B 作用――相互吸引. 分析:①A 与A 所带的电荷性质相同,相互作用时互相排斥;B 与B 所带的电荷性质也相同,相互作用时也互相排斥.同此说明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②A 与B 作用时,互相吸引,说明A 与B 所带电荷不同,由此也说明世界上至少存在两种电荷. ③通过大量实验事实证明:各种各样的带电体去与A 或B 作用发现,凡是与A 吸引的就必与B 相互排斥,凡与A 排斥的就必与B 相互吸引.这些大是事实说明,不存在第三种电荷.因此说明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 两种电荷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6、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方法一:利用带电体的基本性质检验。 方法二:用检验仪器——验电器 ①验电器结构: ②检验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练习:头发为什么会飘起来? 7.电荷量及单位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 电荷量的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为C. 金属杆 金属箔 外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