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区域经济管理第二讲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学课件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学课件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1.经济发展是大概念,经济增长寓于经济发展之中。 2.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3.经济增长是基础,经济发展是结果。 区别: 1.内涵不同: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窄,偏重于数量概念;经济发展则是质量与数量的统一。 2.表示方法不同:经济增长多指产出,常以GNP、GDP、IP及其人均值的增长率表示;而经济
5.GDP没有反映一个国家的医疗、教育福利和居民的健康状况及平均寿命。一个发达、成熟、和谐 的社会,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每个公民在生病时能得到适当的治疗是文明社会的最低要 求。由于北欧各国普遍实行全民义务教育和全民医疗保险,因而许多人认为北欧的实际生活水 平高于美国。
一个社会的净经济福利是由许多复杂的因素构成的,制度、文化和心里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们对生活水平的预期及其实现程度,人们在生活和就业方面的压力及安全感,社会是否给人 们提供了相对公平的机会,离婚率、犯罪率、司法公正程度,人们在受教育、职业等方面选择 的自由度以及民主和政治方面的透明度和官僚的腐败程度都影响着社会的净经济福利。
名义GDP 实际GDP
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3.GDP是一定时期内(多为一年)所生产的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4.GDP是计算期内(多为一年)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它仅指该时期内
新生产出来的东西。二手车,二手房等都不算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旧货市场的交易佣金。
2.GDP忽略了“地下经济”,五花八门的非法经济活动创造的商品和劳务价值没有计算在GDP中。在美 国,这种地下经济创造的价值每年估计有15000多亿美元,相当于GDP的15%,美国政府为此每 年损失的税收收入为3100多亿美元。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法律制度和税收制度不健全的国家,这 种地下经济活动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发达国家。

城市功能分区

城市功能分区

高级 住宅区
低级 住宅区
城市外缘, 与高坡、 文化区联系
位于内城、 工业区附 近,与低地 下游区联系
商业区
占地面积 小,呈点 状或带状
CBD:经济活动最繁 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 大,建筑物高大稠密, 内部有明显的分化
位于市中心、交通线
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交通最优、市场最
优原则)
不断向市区外缘迁移, 工业区 集聚成片 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
A.历史
B.经济
C.环境
D.交通
• 4.下图为某城市(由西至东相距25千米)人口密 度与土地价格统计。图中甲地土地价格和人口密 度均很低,最合理的解释是
• A.位于城市中心,为市政中心广场 • B.距离城市中心近,不利于房地产开发 • C.位于城市边缘,基础设施不完善 • D.位于郊区,只适合电子工业发展
CBD的标志就是摩天大楼。建筑高度代表 了技术,同时也象征着财富,加上核心区寸土 寸金的地价,导致楼越盖越高,越盖越密,形 成了所谓的“水泥森林”。建筑高大密集可以 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也提高了CBD 的商业和服务功能,但也会带来许多问题。
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
1、历史原因:原有基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 在的功能区现状。 2、自然因素:土地的面积与形状、地形起伏 程度与坡度大小、水文和气象条件等。
•训练
• 读“我国某海滨小城功能区分布示意图”,完成1~3题。
• 1.阴影区代表的功能区最有可能是 A.商业区 B.住宅区 C.工业区 D.仓储区
• 2.该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城区中心,接近市场
B.临河濒海,环境优美
• C.交通沿线,物流便捷
D.沿河分布,运费低廉
• 3.影响该城市火电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第二讲篇 经济区域的一般特征

第二讲篇 经济区域的一般特征

一、我国行政区域的客观基础
首先,在我国广大的国土上,一些大的地貌单元,如平原、山地、高原 等完整地分布,他们往往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出相对独立的行政区 域来。
其次,中华民族的文明起源于中原。
第三,凡后期扩散的区域在空间规模上都要比文明源 地区大一些。 第四,这种区域规模自国家中央向边缘扩大的格局在 我国与民族地区的分布格局相一致。
4.经济区划的分级系统和类型
由于社会劳动地域分工有层次之分,经济区也有等 级的差异。各国经济区分级系统的确定依据各自地 域范围的大小、地区自然和经济等条件的差异以及 经济发展水平而定。根据划分经济区的目的和内容 可分为综合经济区划和部门经济区划两大类。综合 经济区划简称经济区划,是为国民经济整体服务的。 部门经济区划则分别为各个生产部门服务。如工业 区划、农业区划、交通运输区划等。为了更具体地 指导部门生产布局,在部门经济区划内部又有综合 部门经济区划和单项部门经济区划之分,如农业区 划中就有综合农业区划和单项作物区划(粮食生产 区划、棉花生产区划、油料生产区划等)之分。
苏联在其国内进行的经济区划有着一定的客 观原因
苏联的标准的州级单位一般的土地规模只有几 十万平方千米,相对于其2200多万平方千米的 国土来说,规模和数量都不够用。而部分边疆 区、加盟共和国或自治共和国面积虽达一百万, 甚至几百万平方千米,但却不能独立管理。所 以苏联可以把多种行政区域归并在一起,组成 十几个、二十几个“基本经济区”来统一管理。
从经济区域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 出,它主要有这样几个基本特征:
1. 经济活动的相对独立性。各区域有自己独特的经济活动, 并且这些活动是不依附于其他区域的资源,具有独特的活动规 律。
2. 内部经济相互联系密切,并已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它是生产、流通、分配等可以自成体系的经济综合体。 3. 它在更高一级的经济区域中具有特定的功能。如,为 其他区域提供能源或资源(山西);为其他区域提供工业品和 高级服务(上海);为其他地区提供农产品的农业区等 4. 经济区域中一定要有一个或几个中心城市,周围有 广大的农村和中小城镇作为其依托。中小等级的经济区域 可能只有一个占据统领和核心地位的中心城市,大规模的经济 区域可以有几个中心城市。

《区域经济发展与管理》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第六节 区域经济发展与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与管理》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第六节 区域经济发展与增长理论
20 12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发展
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尔逊:《寂静的春天》,使人类开始认识到环境污染造 成的危害是长期的、严重的 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该书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五大趋势:一 是加速发展的工业化;二是人口剧增;三是粮食短缺和普遍营养不良;四是 不可再生资源枯竭;五是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类社会应该走最可取的道 路——人类自我限制增长 英国经济学家沃德和美国微生物学家杜博斯:《只有一个地球》(副标题: 对一个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 ,呼吁各国人民重视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 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人民和子孙后代而共同努力 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等组织:《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可持 续发展的思想 美国农业学家莱斯特·布朗:《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20 4
三、自产自消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胡佛提出 基本观点
内部贸易和需求能够引起区域经济增长,一个区 域可以通过自产自消而变富 区域足够大,包含有各个子区域
20
5
四、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一)胡佛 费歇尔发展阶段理论 胡佛—费歇尔发展阶段理论 胡佛 (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环境问题多样化和全球化
多样化 空气污染、水污染、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急剧增加、噪声污染、辐射污染 全球化 生物多样性锐减 全球性气候变化 10 臭氧层耗竭与破坏
20
五、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的背景
20
11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发展
西方八大公害事件
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 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日本九州熊本县甲基汞引起水污染事件 日本嵩山县镉污染事件 日本四日市重金属粉尘和二氧化硫事件 日本九州爱知县等23个县食用米糠油进入氯联苯事件

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区域发展第15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第2讲地区产业结构优化

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区域发展第15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第2讲地区产业结构优化

B.开发历史短
C.人口众多
D.农业占比大
4.提高丙类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的可行性措施是( D )
A.扩大资源开发
B.减少农业投入
C.强化传统工业
D.推动三次产业融合
[解析] 第3题,由材料可知,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需综合考虑 第二、第三产业占比和劳动生产率水平,农业属于第一产业,因此丙区 域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较低的原因是农业占比大,第二、第三产业占比 小,D正确。第4题,由上题分析可知,丙类区域第二、第三产业占比 小,为提高丙类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应推动三次产业的融合,D正 确;扩大资源开发和强化传统工业较为片面,没考虑到第三产业的发展 和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A、C错;减少农业投入不利于农业发展,B 错。
图三 某市2007年和2010年三大产业构成图(饼状图)
图四 四地三次产业比重构成图(三角坐标图)
在判读产业结构示意图时,一般要把握三点,即三“要”和三 “看”:
一要结合图例,看三次产业比重的构成(如图一); 二要对比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看三次产业比重的变化(如图二); 三要抓主导产业,看其内部的变化。 无论是哪一类示意图,在某年份、某地区(市)三次产业各占比重之 和一定为100%。若比较不同年份,某个产业比重上升了,另两个产业 比重之和肯定下降。而且上升的比例等于下降的比例。
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获得国家肯定
归纳导学 1.地区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2.促使产业升级的原因
原因
具体表现
比较优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比较优势可能逐渐丧失,而新的比较
的变化 优势逐渐凸显,其主导产业需要转型,产业结构需要升级
政策的 国家或地区政府政策的引导,往往能促使产业结构尽快升级

2.宏观经济学 第二讲 经济区位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2.宏观经济学 第二讲 经济区位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工业区位因子图示
Elaboration of Industrial Location Factors
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
Location Conditions and Factors


在区域经济学中,为了说明经济活动的空间 布局问题,经济区位往往被描述为距离末一 个或几个特殊地点的不同位置所反映的市场、 供求、(运输)成本等方面的差异问题,如 距离城市中心的远近、离自然资源供给源的 距离、各空间位置上的市场供求状况等所形 成的经济利益差异。 区位单位、区位因素、区位决策
古典理论不考虑这些因素
二、区位条件和区位因子
Location Conditions and Factors
(一)区位条件 Location Conditions
1.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2. 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区位主体不 同,区位条件随之不同。 3. 就某一区位主体而言,对其局部场所(区位)的要 求随时间而变,因而要求的区位条件也随之变化。
底特律消失?
Disappearance of the city of Detroit
Volvo公司供应商园的例子
a model of Volvo’s suppliers
Volvo 哥德堡工厂 (Goteborg)
Volvo 根特工厂 (Ghent)
Volvo公司供应商园的例子
a model of Volvo’s suppliers
二、原材料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the Influence of the Factor of Raw Materials on Economic Locations
问题: 1. 中国的大型汽车制造企业为什么在大 城市设厂? 2. 为什么底特律(Detroit)是“汽车城” (automobile city)?

区域经济学教材

区域经济学教材

区域经济学Seminar in Regional Economics32学时2学分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区域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理论经济学科,作为专题课程,它以区域经济为对象,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变化一般规律。

主要任务是探讨经济区位决策与产业结构理论;区域内部经济结构与变动规律和区际分工协作理论与应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基本框架和政策体系;运用区域经济有关理论方法分析我国国情和区情,为研究生从事区域经济问题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

本课程先修课程主要有:经济学、农村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本课程面向我校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课,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之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应着重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变化规律。

了解经济区位决策与产业结构理论;掌握区域内部经济结构与变动规律和区际分工协作理论与应用;了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基本框架和政策体系;学会运用区域经济有关理论方法分析我国国情和区情。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表第一讲导论教学目与要求: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其内容;本章难点是经济区域概念。

教学时数:2教学参考书:1.艾德加.M.胡佛、弗兰克.杰莱塔尼:《区域经济学导论》(中译本),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

2.方伦:《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载《区域经济研究》1988年第1期。

3.林德全:《区域经济规划理论与实用方法》,载《数量经济、技术经济资料》1986年专辑。

4.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5.陈栋生主编:《区域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刘再兴等编:《生产布局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第一节区域及区域分异客观基础一、区域概念界定二、区域分异客观基础第二节区域经济问题与区域经济学形成与发展一、西方国家区域经济学形成与发展二、中国区域经济学形成与发展三、改革开放深入与中国区域经济所面临主要问题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其内容一、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其含义二、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内容第二讲经济活动区位教学目与要求: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经济区位含义;本章难点是区位决策。

第二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第二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2)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 香港 、广州、
深圳 、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3)加强 规划 与管理。 [温馨提示]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发展的,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 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B)
巩 固 落 实
1.(2012· 高考热身练习)领开放之先,珠江三角洲确实占优;得 开放之利,珠江三角洲成为中国大陆经济的增长极。据此回答 (1)~(3)题。 (1)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 速提高的有利条件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工业基础雄厚,产值高 ②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③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④良好的区位条件 ⑤全国最大的侨 乡之一 ⑥煤、石油等资源丰富 A.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D.③④⑤⑥
(
B
)
2011年,深圳GDP首次突破1.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0%以 上。三大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据此并结合下面两图,完 成(1)~(2)题。
(1)结合上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深圳市已由以第三产业为主转化为以第二产业为主 B.在 2011 年深圳市 GDP 中,第三产业产值最多
(
B)
2.经济发达地区的环境治理措施
(1)做好区域规划和调整,合理布局城镇,建立可持续发展 的空间发展模式。 (2)搞好城镇规划,防止城市过度膨胀,使人口、生产规模 与当地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3)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4)优化产业结构,尤其要淘汰耗能大、成本高、污染重的 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中的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

区域公共管理第二讲 区域公共产品及其供给

区域公共管理第二讲  区域公共产品及其供给

第二讲区域公共产品及其供给区域公共管理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各种制度、机制安排来协调和配置区域内部的各种资源,通过提供各种不同形式、不同层级的区域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来解决区域内部以及区域之间共同面临的各种区域公共问题,其中的关键在于如何建立和完善恰当的区域公共产品提供和管理机制。

一、区域公共产品的概念、特点与类型二、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三、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一、区域公共产品的概念、特点与类型(一)公共产品的定义及其类型1、公共产品的定义萨缪尔森:“公共产品是这样一些产品,无论每个人是否购买它们,它们带来的好处不可分割地散布到整个社区里。

”非排他性:某种产品一旦生产出来,则它的影响(有利的或不利的)适用于所有成员,也就是说,没有为产品做出贡献或付出成本的人不能被排除在对该产品的消费之外非竞争性:即某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对其对他人的供应水平,也就是说,他人消费该种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2、公共产品的分类公共产品还可根据供给主体不同、本身的自然和社会属性不同、是否直接具有生产性以及外溢性范围的不同以及个体对公共产品贡献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

(二)区域公共产品的特点与分类1、区域公共产品的界定标准某项公共产品是否超越单个主体的管辖范围,是否具有超越单一主体管辖地区的外部性是判定其是否成为区域公共产品的主要标准。

区域公共产品根据其外溢性不同,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国际意义上的区域公共产品,主要涉及两个以上主权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利害关系和利益冲突。

另一种是在一国主权范围内,跨越两个以上不同或相同管理层级或部门之间的区域公共产品。

从全球范围来看,区域公共产品也不同于国家公共产品和全球性公共产品,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兼顾和超越国家主权的一种公共产品形态。

在一国范围内,区域公共产品不同于全国性以及地方性公共产品,它是两级产品之间的过渡、衔接形态,并具有自身的独特内容和表现形式。

区域公共产品问题在一国范围内比一般中央和地方公共产品问题更为复杂;同时,在国际层面,也比单一民族国家公共产品、国际公共产品更为困难。

第二讲城市化与城市发展

第二讲城市化与城市发展
(3)工业集中地域又进一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生产配套性
服务的增加,生活消费性服务的增加;
(4)进入20世纪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
二产业,工业化作用相对减弱,第三产业作用日益增强。但较落 后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仍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动力。
3、第三产业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乡村的地域扩散过程。
前者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而后者则是 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前者又可以称之为外延式城市化,后者 又可以称之为内涵式城市化。
二、城市化的衡量指标
单一指标和复合指标:目前世界通用的都是单一指标,主要有城
市化水平指标和城市化速度指标。 (一)城市化水平指标
复合指标:通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劳动力构成、城
古代城市阶段,奴隶社会,原始社会解体到西罗马帝国灭亡476
年,城市规模小,数量少,行政、军事、手工业和宗教中心;
中世纪城市阶段,封建社会,476—1640年,统治功能强,经济
功能弱;
近代阶段:资本主义社会,1640—1917年,工业革命推动城市迅
速发展,规模,功能均发生显著变化。
现代阶段:1917年— ,居住和经济中心,空间布局发生了变化,
(4)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
城市是国家行政管理网络的联结点和中心。政治经济和文
化中心;辐射和带动作用;控制力。
“城市从一开始就是控制的中心,而不是什么贸易或者制
造业的中心。”——Lewis Mumford
(5)社会组织的复杂性
组织的多元:管理组织、企业组织、非营利组织;由于专业
分工各个部门各个行业的组织等。 组织的科层化:复杂化带来了科层化程度高:层级节制、专 业分工、规则严密、非人格化的管理等等。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三、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历程 (二)区域经济学最新进展 (三)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课 题
(一)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历程
1、区位论初期研究主要发源地在德国。 2、战后主要集中到美国。 3、20世纪80年代后,区域化、集团化和一 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4、随着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不断加 剧升级,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 经济研究的新主题。
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的选择。工业企业 选择生产位置时,要尽量降低成本,尤其是运 输费用,以实现产品的最终销售。韦伯认为决 定工厂最佳位置的因子主要有:
• 运输成本 • 劳动力成本 • 集聚
工业寻求最优区位3阶段
(1)第一阶段,暂定劳动费与聚集效益因子 都不起作用,孤立地研究在只有运费因子单独起 作用的情况下,工业最合理的布局模式; (2 )第二阶段,研究在加进了劳动费因子的 作用时,上述工业布局模式将发生何种变形; (3 )第三阶段,研究当加进聚集效益因子的 作用时,这一工业布局模式又会相应地发生何种 变形。 企业的最优区位选择由最低运费点经过劳动 费因子、集聚因子修正后得出。
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一)空间结构:是指社会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的
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及反映这种关系的客体 和现象的空间集聚规模和集聚形态。 微观层面:企业之间、企业与家庭之间、企业与政 府之间 中观层面:产业之间、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区域 之间 宏观层面:国家之间
(二)空间结构理论的基本内涵
杜能农业区位论“孤立国”理论的前提条 件
• 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村和 农业土地。 • “孤立国”内没有可通航的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城市与农 村间联系的唯一交通工具。 • “孤立国”是一天然均质的大平原,位于中纬,各地农业 发展的自然条件等都相同,宜于植物、作物生长。 • 农产品的运费与重量和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关系。 • 农业经营者以获取最大经济收益为目的,并根据市场供求 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原料指数=生产中耗用的地方原料的重量/制成品重量 按照韦伯的原料指数可将现实中的工业分为如下的三
种类型,分别有不同的区位倾向:
1、原料指数大于1的工业,如钢铁业、水泥业、 造纸业、面粉业、葡萄酒酿造业、制糖业和乳品 业等。
✓ 制造1吨水泥需要主要原料石灰石1.33吨、煤 炭0.43吨,粘土0.35吨。当所有的原料都为地方 原料的话,那么,原料指数为2.11。
✓ 这些工业布局指向为原料地指向。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 2、原料指数小于1的工业,如啤酒酿造业、清凉 饮料制造业和酱油制造业等。如:生产1吨啤酒一 般需要主要原料水10吨,大麦和啤酒花等0.03吨 。水可以作为广布原料,而大麦和啤酒花则属于 地方原料。这样啤酒酿造业的原料指数为0.035 ,是典型的消费指向性工业。现实中,啤酒长厂 几乎都布局于城市或其周边,即消费者集中的地 区。
✓ 3、原料指数大致等于1的工业,如石油精制业、 机械器材组装业和医疗器械制造业等。这些工业 可灵活布局。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劳动指向论
韦伯认为,劳动费和运费一样也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
因素。对劳动费在生产成本中占很大比重或与运费相比较劳
动费在成本中所占比重大一些的工业而言,运费最低点不一
定是生产成本最低点,当存在一个劳动费最低点时,它同样
1826年,杜能(屠能)在《孤立国同 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提出 了著名的孤立国农业圈层理论,即农 业区位论。这个理论回答了农业怎样 布局才能获取最大利润的问题。屠能 因第一个研究区位问题而被尊为区位 论也就是产业布局学的鼻祖。
杜能:农业区位论
假定有一个孤立国,它全是沃土平原,但与别 国隔绝,没有河川可通舟楫;在这一孤立国中 有一个城市,远离都市的外围平原变为荒芜 土地;都市所需农产品由乡村供给,都市提供 农村地区全部加工品。在这种假设下杜能 提出了各种产业的分布范围,或者说它们的 区位。

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3篇 区域发展 第15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第2讲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3篇 区域发展 第15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第2讲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第二讲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课程标准 以某地区为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 基本概念 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升级、比较优势 基本原理 产业结构升级的原因、产业结构变化的表现
目录索引
强基础必备知识
基础落实
一、地区产业结构 1.含义: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 比例 关系。 2.影响因素: 资源禀赋 、技术条件、分工深化。 3.作用: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 思维拓展·再提升 非洲的布隆迪和亚洲的新加坡在产业结构上有什么区别? 提示 非洲的布隆迪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亚洲的新加 坡经济较发达,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
2.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甲地产业结构优化的有利影响主要是( B )
A.充分发挥人才优势
B.增加外来资金投入
C.促进低端产业转出
D.减少工业环境污染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乙地区第三产业比重最高,约90%,服务经济特征显著,
不可能重点打造水产养殖业,②错误;丙地第三产业比重约为70%,紧随乙之
后,重点打造现代服务业,③正确;丁地第二产业比重在50%以上,工业基础
雄厚,适合打造先进制造业,④正确;甲地第一、二产业比重较大,不适合打
造国际金融业,①错误。第2题,由图可知,甲地相对其他三地经济欠发达,人
才不具有优势,A错误;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吸引外来资金,B正确;甲地作为
较落后的地区,主要承接产业转入,不是促进低端产业转出,C错误;甲地在
承接外来产业转移的同时,可能会导致工业污染更加严重,D错误。
2.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
3.产业结构升级的表现 (1)轻纺工业→以重化学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2)原材料→以加工组装为主的产业结构。 (3)劳动密集型→以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 (4)低附加值→高附加值的产业结构。 (5)产业结构变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2017年高考 区域发展差异和区域经济联系

2017年高考  区域发展差异和区域经济联系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第二讲
区域发展差异和区域经济联系
3.西电东送 (1)原因:我国水电资源分布与用电负荷分布不平衡。 北线:黄河上游的水电和 山西 、 内蒙古 的坑口火电输往华北 _______ (2)线路 中线:长江上游的 水电 输往华东和华中 南线:将西南水电和坑口火电输往 广东 (3)意义:给我国 沿海较发达 地区提供大量电力,为其 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第二讲
区域发展差异和区域经济联系
(2)新疆和江苏都有丰富的风能资源, 简述两省区风 能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 (3)比较两省区三次产业比例的差异。 (4)简述江苏和新疆相互协作对两省区经济发展的 积极影响。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第二讲
区域发展差异和区域经济联系
[审答规范培养]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由题干中“江苏省”可知其属于东部 经济地带,“新 疆维吾尔自治区”属于西部经济地带。 2.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第二讲
区域发展差异和区域经济联系
六、产业转移 1.近十年来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表现
类型
主要原因
影响
促进迁入区发展,也 沿海企业向 寻求廉价资源 ____和低成本 会对生态环境 ________造成不 内地的迁移 利影响 加速大陆劳动密集型 台湾产业向 大陆经济发展,投资环 高技术产业的 产业和__________ 大陆转移 境改善 就业机会 发展,创造________ 广东边远地 资本、技术、劳动力 珠三角地区生产成本上 区的产业集 等向相对落后地区扩 升,经济效益下降 缩小 地区差别 散,_____ 群效应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第二讲
区域发展差异和区域经济联系

北大区域经济学(张辉)第二讲集中、专业化与集群

北大区域经济学(张辉)第二讲集中、专业化与集群

图 3 C 上海市第三产业产值的区位商分析
2、集中系数 、
式中:CCij为i地区j产业的集中系数;Qij为i地区j产业的产值;Pi为i地区 的人口;Qj为全国j产业的总产值;P为全国总人口数。如果该系数大于1 说明该产业比较集中,属于专业化部门。
Qij Pi CCij = Qj P
总之,无论区位商还是集中系数,都是一个相对指标, 总之,无论区位商还是集中系数,都是一个相对指标,不能反映该产 业在全国和地区经济中的地位。 业在全国和地区经济中的地位。同时该指标的前提是各地区具有大致 一致的消费结构,如果不是如此, 一致的消费结构,如果不是如此,那么该系数就不能作为判断专业化 的标准了。 的标准了。
1.1164896 0.096569 0.3223969 0.4250952 0.764453 0.9229888 0.2161763 0.6607384 0.8089053 1.3804326 1.8834651 0.57971 2.3821806 2.0519527 0.5893718 0.2642208 1.2218195 1.3770168 1.763401
1.077726 0.255673 0.648987 0.648223 0.846356 0.991139 0.197131 0.969702 0.671093 1.460124 1.893535 0.68522 4.803996 1.739955 # # 0.240971 1.092542 0.327793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医药制造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橡胶制品业 塑料制品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金属制品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区域经济发展与管理第二讲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区位论

区域经济发展与管理第二讲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区位论

已知:E=40kg/ha,P=2元/kg ,f=2分/英里.kg ,a=1元
/kg,求:A点(k=0)和B点(k=25英里)的区位地租环
二、农业区位论
49-
8
二、农业区位论
逆杜能环
在孤立国中,杜能只考虑了农业的土地利用,在现代城市周围,不仅仅有农 业土地利用,同时也有商业、住宅、工厂等其他土地利用。辛克莱尔通过研 究美国中西部的许多大城市周围的土地利用,提出了同杜能环完全相反的城 市周围土地利用模式,即逆杜能环
劳动力分布不均匀,工资固定,各地区工资水平不同,劳 动力供应是无限的
消费地点已经预先确定,消费地的规模是已知的,一个工 厂只有一个市场
运费是重量与距离的函数
49-
13
(二)布局指向性
韦伯认为具备某个有利区位因素的地点,对产业布局的区位有一种吸 引力,其引力的大小与该点区位因素的强度有关,而产业的最优区位 应在各点区位因素引力的合力方向上(或引力最大的方向上),这称 为产业布局指向。如O点。韦伯根据布局指向性将产业分为运输指向 型、劳动力指向型、资本指向型、技术指向型、电力指向型、水源指 向型等类型。
确定比较成本项目,主要有6项:劳动费、电费、燃料费、原料费、 成品运费、税收
确定选定点:在全国选了26个地区,有的已建,有的可能建。A~Z
进行成本比较:方法很多,成本比较表法、替代模式法、动态分析法 等。用成本比较表法
评价:建尼龙厂不可行;从表中可看出电费较低,可建耗电量较大的 企业,当地有铝矿,因此考虑建铝厂
49-
17
(五)集聚因素与产业区位选择
原料指数:原料指数(Mi)计算公式
Mi>1 原料地指向型,如甜菜糖厂, Mi =8 Mi <1 市场指向型,如可口可乐, Mi =0.02 Mi =1 既可在原料地,也可在市场区,如纺织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人口:生活在城市地区的居民。2000 年,美国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79%。 大都市区:它是指拥有大量人口的核心区 以及与其在经济上结为一体的邻近社区。 作为大都市区,人口不应少于50,000。 在2000年,美国有361个。 小都市区:比大都市区小一些区域。人口 一般在10,000-50,000人。2000年美国 有559个小都市区。
北方 面包 衬衣 面包 南方 衬衣
每小时产出
机会成本
2
3衬衣
6
1/3块面包
1
1衬衣
1
1块面包
一、比较优势与贸易
表2-2专业化和从交易中获取的收益
北方 面包 专业化导致生产的变化 用4件衬衣换取2块面包 从交换中获得的收益 -2 +2 0 衬衣 +6 -4 +2 面包 +2 -2 0 南方 衬衣 -2 +4 +2

四、 城市经济学的五个公理



通过调整价格实现区位均衡 自我强化效应产生极端结果 外部性导致非效率 生产受规模经济的影响 竞争导致零经济利润
第二章 为什么会存在城市



城市形成之前的地区—庭院生产 贸易城市 工业城镇 资源导向型企业与加工型城镇
通过庭院生产模型来解释城市存在的原因, 过程就是逐步放松庭院生产模型的假设条 件,新构建的模型将暗示城市的必然出现
生产受规模经济的影响
一个衬衣企业将使用不可分割的要素投入 (机器),准许工人专门从事某一环节的工 作,这样提高了每个工人的产出,降低平 均生产成本。
一、工资与产品价格决定

工资的决定
– 假设工人可以完全自由流动,城市工人的劳动效率 与农村工人的劳动效率一样。 – 应用第一公理:
通过价格调整实现区位均衡
二、交换中的规模经济


专业化和交换出现并不必然推动城市发展 庭院模型中的第二个假设:交换的规模收 益不变 放松这一假设,如果规模经济与交换、贸 易有显著的互动关系,那么商业企业将会 随之出现。
三、商贸城市的出现


商业企业中专门从事运输业务的工人的操 作效率,要高于那些生产面包和衬衣为主 要任务的工人的劳动效率。 众多商业的出现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为了拓展规模经济,商业企业将选址于能 更有效地收集和分配大型货物的地区。大 量商业企业和工人的聚集,就导致十字路 口、河流汇合处、港口附近的地价上涨, 使人们更加注重土地的节约利用。
城市与区域经济管理
城市一直是文明的摇篮,在黑
暗中散发着光和热。 ——西奥多 帕克 我宁愿醒来以后无处可呆,也 不愿意在地球上任何一座城市 居住。 ——史蒂夫 麦奎恩
第一章 城市经济学概述
城市的概念 城市发展必须满足的条件 城市经济学的概念
城市经济学的五个公理
一、城市的概念

竞争导致零经济利润
一、规模经济与市场范围
图2-3加工型城镇体系
f g h 40 35 30 20 每 吨 甜 菜 的 价 格
40
60
80
120
160
200
240
距离海岸线的距离
二、加工型城镇体系
甜菜制糖企业的选址,推动了加工型 城镇的发展。 原因在于,在制糖企业附近居住的工 人可以节省交通成本,这样,就形成 了相对较高的人口密度:一个小城市 或城镇。
一、城市的概念

主要城市: 它是指每一个大都市区或小都市统计区内 最大的自治市。 本书使用三个术语来表述经济活动的空间 聚集:城市地区、大都市区和城市
一、城市的概念


中国城市经济学家对城市作了不同能级的 分类,如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 大型城市等,对城市能级分类的一个标准 是人口的规模。 中国根据市区非农业人口的数量把城市分 为四等:人口少于20万的为小城市,20万 至50万人口的为中等城市,50万人口以上 的为大城市,其中又把人口达100万以上 的大城市称为特大型城市。
2.4资源导向型企业与加工型城镇
规模经济与市场范围 加工型城镇体系 原材料导向的其他例子
一、规模经济与市场范围
甜菜加工的生产必须符合规模经济 加工企业的市场范围由农民获得的净价决定 图2-3描绘了一个包括三个工厂的区域均衡 每个工厂的市场范围是80英里。 如果没有进入该产业的限制,其他企业将不 进入这个市场直到各企业获得零经济利润。

小结
城市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是因为集中交 换(贸易城市)和集中生产(工厂和 加工型城市)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 本章我们重点探讨了影响城市的市场 力量。推动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其他可 能原因,如宗教、防御及其他。

小结



本章的主要观点: 当比较优势和交换的规模经济同时存在时, 贸易城市才能得以存在和发展 当存在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时,工业城市 才能得以出现和发展 工业革命所引发的农业革新、运输业革新 和生产革新,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生产每件衬衣的成本
4/2块
1/3块
二、工业城镇的市场范围
图2-1 企业的市场范围
面 包 的 价 格 或 成 本 家庭生产衬衣的成本 1 6/12 4/12 8 2 衬衣企业的净价格
g
f
0
8
到企业的距离
企业的市场范围
三、工业革命与工业城市
制造业创新 运输业创新 农业的革新 能源技术与区位决策
– 这样企业必须支付足够高的工资,使他们无论在农 村工作还是在城镇工厂工作都有无差异性。
如:农村工人获得1块面包的收入/小时 城市工人获得3/2块面包的收入/小时
一、工资与产品价格决定

产品价格的决定 表2-3 衬衣企业的成本
每小时的劳动成本 每小时不可分割要素投入成本 3/2块 1/2块
每小时的总成本
2.1城市形成之前的地区—庭院生产
前提假设 庭院生产仅生产和消费面包和衬衣两种产品 相同的生产能力 交易的规模收益不变 生产的规模收益不变

城市经济学第一公理: 通过调整价格实现区位均衡
2.2 贸易城市


在庭院模型的基础上放松所有工人具有相 同的劳动生产率的假设 假设北方地区的家庭生产面包和衬衣更有 效率(土壤条件、气候和工人的技能) 表2-1比较优势

三、原材料导向型产业的其他例子
皮革业在靠近森林的地方选址建厂 钢厂的选址反映了对煤炭和铁矿石的需求 资源导向型产业的区位决策带动了加工型 城镇的发展。 皮革城在制革厂附近发展起来,钢城在钢铁 厂附近发展起来,锯木厂周边逐渐演变成木 材加工型城镇,矿山加工业者在矿上附近集 聚,促进了采矿型城镇的发展。
四、工业城镇体系
图2-2 工业城镇体系
企业生产衬衣的净价格 面 包 的 1 价 格 或 成 4/12 本 8 16 24
家庭生产衬衣的成本
32
40
48
距离海岸线的距离
四、工业城镇体系


零经济利润 对工人来说区位具有无差异性。城市工人的工 资很高,(1)足以弥补在城市工厂里的工作, 而不在农村地区生产面包的机会成本;(2)足 可以抵消城市较高的生活成本(土地租金)。 土地所有者从生产规模经济中获取收益,由此 产生了以工业城镇为主体的区域体系。在农村 地区,越靠近城市,其土地价格越高。在城市 内部,工人为在工厂附近居住而展开竞争,其 结果是抬高了该地区的土地价格。
三、工业革命与工业城市




制造业创新(惠尼特发明了制造业零部件互 换系统,缝纫机的发明、制鞋机) 运输业的创新(公路、运河的开凿、轮船、 铁路的发明) 农业的创新(农业机械出现、铁犁钢梨、收 割机) 能源技术与区位决策(水动力,洛威尔、罗 伦斯、路易士顿;蒸汽动力,聚集在宾西法 尼亚的煤矿附近,或者航道附近或者铁路附 近;电能,降低了能源地选址的重要性)
二、城市发展必须满足的条件
农业生产过剩 城市生产 用于交换的运输体系
美国1800年-2000年,城市 人口的比重从6%-79%
三、城市经济学的概念
城市经济学: 把地理学和经济学融为一体,研究家庭效用最 大化和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位置或区位选择。 城市经济学主要的相关领域: 1、市场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2、城市的土地利用 3、城市交通 4、犯罪和公共政策 5、住宅和公共政策 6、地方政府的支出与税收

小结


能源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企业的选址决策: 水力动力系统的出现,使企业沿着溪流建 厂,蒸汽动力系统的出现,使企业沿着河 流和铁路建厂,电力的出现,使企业可以 再内陆建厂。 企业的空间竞争使每个企业和每个城市体 系都有自己的市场范围。
练习题:
大多数啤酒厂都位于消费市场附近,(远 离原料产地),而大多数葡萄酒厂则位于 原料产地(远离它们的消费者)。 a.为什么? b.假设一个地区方圆120英里,啤酒的消费 者均衡分布在整个区域内,而葡萄园则均 匀分布在该地区的西半部。两个葡萄酿酒 厂和两个啤酒厂分别被均匀分割。那他们 为,城市是在相对较小的 面积里居住了大量人口的地理区域。换句 话说,就是城市人口密度要高于周边其他 地区。 美国人口普查局的地理区域定义: 城市地区:它是指人口不少于2500人,且 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不低于500人的区 域。2000年,美国有3756城市地区。
一、城市的概念
四、城市历史中的贸易城市
世界历史中的贸易城市 公元前3000年,腓尼基人沿着地中海沿岸 建立了众多的贸易城市。 公元前500年的雅典,是一个区域贸易中心 11世纪和12世纪,威尼斯、热那亚、比萨 美国历史中的贸易城市 纽约、巴尔的摩、费城等

2.3工业城镇

庭院生产模型的第三个假设是生产的规模 收益不变。 我们将面包的生产中保持该假设,而衬衣 的生产应用城市经济学的第四个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