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诵读《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古诗
《望庐山瀑布》古诗范文一:《望庐山瀑布》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诗歌。
大家知道,李白是一个豪放不羁的诗人,这首诗也正是他豪迈的风格的体现。
这首诗歌描绘了江南美景中的一道瀑布,蕴含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赞叹之情。
在这首诗歌中,我惊奇地发现李白充满了对自然的畏惧之情。
他在诗中先写到了庐山的天空,还有峡谷的陡壁,让我们感受到惊险的气氛。
在他的诗中,天空、瀑布、庐山等自然景象都有了生命,它们和人感情接触,似乎相互勾连。
此外,他的用词也很让人感到亲切。
他用了“白云”、“绿水”、“深林”等词语来形容瀑布周围的环境,给人带来一种宁静、神秘的感觉。
这首诗让我们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亲切,也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李白对自然的喜爱和敬畏之情。
这种情感向我们传递了珍惜自然、保护生态的信息,一定要发扬光大。
重点分析:1.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2.描写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悟3.分析诗人的用词,诗歌的写作语言和表达方式4.诗歌给读者传递了什么信息范文二:《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名篇。
这首诗歌描绘了江南美景中的一道壮观瀑布,表达了诗人登高望远,心怀慷慨的情感,同时使读者对庐山景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诗中,李白用简洁而流利的笔墨,描绘出了庐山飞瀑的壮美景象,以及它所在的自然环境。
他用生动的语言和鲜活的形象,表现出了瀑布的惊艳和庐山的神秘。
李白在诗中写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表达出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之情,并且用“天生万物取之有道”一句,表现出他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
此外,他还用“跃入深渊如奔腾”、“如风如雨如流星”等生动的词语描摹了瀑布的倾泻和威猛,令人感慨不已。
因此,可以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歌是一部以自然为主题的诗歌,它用生动的语言和诗情画意描绘出了美丽景象,同时抒发了诗人爱自然、惜自然、保自然的感情,传达出了珍爱自然、呵护生态的重要性。
重点分析:1.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2.描写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悟3.分析诗人的用词,诗歌的写作语言和表达方式4.表现诗人对自然、生态保护的观点和态度。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庐山瀑布》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最新5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庐山瀑布》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最新5篇)望庐山瀑布篇一二、读《望庐山瀑布》把下面的字音读准:庐lú 瀑pù 炉lú 紫zǐ 川chuān三、出示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意(一)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
(二)“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查字典“望”当什么讲?“望”与“看”的区别是什么?“望庐山瀑布”就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分别查出“庐山”和“瀑布”的意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他在游庐山时观赏了瀑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二步:解诗题。
(三)读一读古诗,弄懂诗句的意思。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三步:明诗意。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1.日照香炉生紫烟“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生”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加以理解。
日:太阳。
香炉:香炉峰。
紫烟:紫色的烟云。
生:升腾起(变成了)。
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2.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离瀑布较远。
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
“挂”、“前”、“川”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块儿是什么意思?挂:悬挂。
前:前面。
川:河流。
挂前川: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前面的一条大河流。
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悬挂在山峰前面的大河。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3.飞流直下三千尺“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水流快、山势陡。
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夸张手法)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4.疑是银河落九天“银河”、“九天”各指什么?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
九天:天的最高处。
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
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疑:疑心。
真让人疑心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在上完这节《课外古诗词诵读》的课程后,我对于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做了一些思考。我发现,在课堂上,学生们对于古诗词的兴趣还是很高的,他们愿意去探索那些美丽的诗句和深远的意境。但是,我也注意到,在理解一些生僻字词和诗句的深层含义时,学生们的掌握程度并不理想。
首先,我意识到,对于古诗词的字词理解,我可能需要更多地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记忆。比如,通过故事、图片或是在课堂上做一些小游戏,让这些字词变得更有生活气息,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诵读体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诗句解析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我考虑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引入更多的对比分析,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诗词的异同,来加深对修辞手法和意象的理解。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对诗句的理解,这样可以更好地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觉得分组讨论和诵读体验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互动中学习,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也使得古诗词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不过,我也观察到,在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还不够积极主动。我打算在之后的课程中,更多地给予这些学生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字词理解和诗句解析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修辞手法、意象等,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二年级上册语文精讲古诗8课《望庐山瀑布》人教部编版
整体感知:
概括《望庐山瀑布》这首诗的 主要内容。
小组交流: 其中,灵峰、灵岩、大龙湫三个景区被称为“雁荡三绝”。
庐山瀑布主要由三叠泉瀑布、石门涧瀑布、乌龙潭瀑布和玉帘泉瀑布等组成的瀑布群,被誉为中国最秀丽的十大瀑布之一。 徐霞客曾两次游黄山,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 黄山是著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疗养避暑胜地。 位于江西省庐山市,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 因山顶有湖,芦苇茂密,结草为荡,南归秋雁多宿于此,故名雁荡山。 因山顶有湖,芦苇茂密,结草为荡,南归秋雁多宿于此,故名雁荡山。
在你感兴趣或引起思考的地方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
徐霞客曾两次游黄山,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 泰山,它有“中华国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泰山巍峨陡峻,气势磅礴,以主峰为中心,呈放射形分布,拔起于齐鲁丘陵 之上,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有"五岳独尊"之说。
做批注、写感悟,跟大家分享一下, 黄山是著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疗养避暑胜地。
黄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称。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奇。 其中,灵峰、灵岩、大龙湫三个景区被称为“雁荡三绝”。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为黄山四奇。
并谈谈你的联想。 泰山,它有“中华国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泰山巍峨陡峻,气势磅礴,以主峰为中心,呈放射形分布,拔起于齐鲁丘陵
之上,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有"五岳独尊"之说。 黄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称。 泰山,它有“中华国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泰山巍峨陡峻,气势磅礴,以主峰为中心,呈放射形分布,拔起于齐鲁丘陵 之上,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有"五岳独尊"之说。 试作一首描写祖国名山大川或名胜古迹的古诗。 泰山,它有“中华国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泰山巍峨陡峻,气势磅礴,以主峰为中心,呈放射形分布,拔起于齐鲁丘陵 之上,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有"五岳独尊"之说。
二年级古诗词必背《望庐山瀑布》
二年级古诗词必背《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著名诗作,以其生动的描绘和
豪放的气势,成为二年级学生必背的古诗词之一。
这首诗通过对庐山
瀑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以及对壮美景色的无限向往。
诗文如下: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的意思是:阳光照射在香炉峰上,蒸腾起紫色的云雾;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白色的绸带悬挂在山前。
瀑布的水流从高处直泻而下,高度达到了三千尺,让人不禁怀疑是不是银河从天上倾泻下来。
在教学这首诗时,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 意境理解:让学生感受诗中所描绘的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理解诗
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2. 语言运用:注意诗中的语言特点,如“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
紫烟”形象地描绘了阳光照射下香炉峰上云雾缭绕的景象。
3. 修辞手法:指出诗中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如“飞流直下三千尺”,将瀑布的高度夸大,以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4. 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想象自己站在庐山脚下,仰望瀑布,感受那种气势磅礴的自然之美。
5. 背诵技巧:教授学生一些背诵技巧,如分段记忆、关键词提示等,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忆这首诗。
6. 文化背景:简要介绍李白及其诗歌风格,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通过这些教学点,学生不仅能背诵这首诗,还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白《望庐山瀑布》原文、译文、赏析
李白《望庐山瀑布》原文、译文、赏析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才华横溢,感情恣肆,他的诗被杜甫称赞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被称作“诗仙”。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生于中亚的碎叶(今属吉尔吉斯斯坦),五岁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青莲乡。
少年时博览群书,研习剑术,26岁时出蜀,开始了一个漫游而兼求仕的时期。
后任翰林供奉,报国志向得不到施展,加上他蔑视权贵,放荡不羁的性格,遭到权贵的谗毁。
李白对仕途失望后,离开了长安。
再次南北漫游10余年,这期间结识了杜甫,成为莫逆之交。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柏蒙冤入狱,后遇赦返回。
晚年漂泊异乡,762年,病逝于当涂(今安徽省境内)。
李白现存诗篇900多首,内容丰富,有的批判黑暗现实,有的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报国之志,有的表达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愤懑,有的吟咏自然景物。
追求身心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是他的诗歌中的主旋律。
在艺术上,李白继承和发扬了浪漫主义精神与创作手法,运用神话传说,驰骋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生动的比喻,出神入化,挥洒自如。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自己的这两句诗是他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注释]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生紫烟:云烟被日照呈紫色。
在瀑布附近,蒙蒙的水气透过阳光呈现紫色,所以说它“生紫烟”。
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疑:怀疑。
银河:晴夜所见环绕天空呈白色的云状光带,由大量恒星构成。
九天:天空,极言其高。
古人以为天有九重,最高一层称九天。
[译诗、诗意]太阳照射香炉峰升起淡淡的紫烟,远远望去一条瀑布悬挂在山的前面。
飞速流淌的瀑布足足有三千尺,令人怀疑那是银行倾落于九天。
第课《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
第课《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的这首《望庐山瀑布》,犹如一幅气势磅礴的山水画卷,在千百年间,以其惊人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让人对庐山瀑布心驰神往。
诗的开篇“日照香炉生紫烟”,描绘了一幅在阳光照耀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腾起紫色烟雾的奇妙景象。
这一句中,“香炉”并非指真正的香炉,而是指庐山的香炉峰。
在阳光的映照下,山峰好似一座巨大的香炉,升腾起紫色的烟雾,如梦如幻,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这种奇特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瞬间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神奇的境界,让我们仿佛能够亲眼看到那缭绕的紫烟,感受到庐山的独特韵味。
“遥看瀑布挂前川”,诗人站在远处眺望,瀑布就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悬挂在山前。
一个“挂”字,用得极为精妙,将瀑布那种静态的壮美和动态的气势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它不再是普通的水流,而是仿佛被大自然定格在了那里,成为了一幅永恒的画面。
这一“挂”,让瀑布有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仿佛它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上天特意为人间留下的一道奇观。
“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一句则着重展现了瀑布的动态之美。
“飞流”二字,形象地描绘出瀑布飞泻而下的速度之快,仿佛是一条巨龙从天而降,势不可挡。
“三千尺”更是用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了瀑布的雄伟气势。
虽然现实中瀑布可能没有三千尺那么高,但这种夸张却让我们对其高度和力量有了更直观、更强烈的感受。
想象一下,那湍急的水流从高处倾泻而下,水花四溅,雷声轰鸣,该是何等的壮观!“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诗人想象的升华。
面对如此壮观的瀑布,诗人不禁怀疑它是不是银河从九天之上掉落下来。
将瀑布比作银河,不仅进一步突出了瀑布的宏大和神奇,也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情怀。
在诗人的眼中,庐山瀑布已经超越了现实的存在,成为了天上仙境的一部分。
这种大胆而奇妙的联想,让整首诗充满了空灵和奇幻的色彩。
李白的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雄伟壮阔。
他用寥寥数语,就将庐山瀑布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二)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课外古诗词”,旨在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本课的内容包括五首古诗词,分别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朱熹的《观书有感》和苏轼的《题西林壁》。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之作,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求知欲强。
在这个阶段,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既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然而,由于现代社会与古代文化的距离,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五首古诗词的字词、句式和意义,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和哲理,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人生感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五首古诗词的字词、句式和意义,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难点:理解诗词的意象、意境和哲理,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
2.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诗句,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象和哲理。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共同探讨诗词的含义。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词的原文、译文、图片、音乐等。
2.教材:准备《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教材,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包含五首古诗词,分别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这些诗词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对古代文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鉴赏诗词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对诗词意象的理解、情感的把握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五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解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首古诗词的背诵和理解。
2.难点:对诗词意象、情感的深入把握,以及对诗词审美价值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诗词描绘的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词的美。
2.诵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词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五首古诗词的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五首古诗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对诗词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五首古诗词的景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一向学生介绍五首古诗词的作者、内容和背景,让学生对诗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今天在教授《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理论介绍环节,我尝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韵律特点,但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部分内容可能还需要更生动的例子或者更直观的演示来帮助他们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考虑使用多媒体课件或实物展示,让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具象,便于学生吸收。
2.培养审美情趣: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学会品味和欣赏诗词艺术,提高审美能力;
3.提升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培养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朗读技巧与节奏感: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词,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包括它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用精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意境。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以《登鹳雀楼》为例,分析这首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这首诗如何通过短短的几行字,展现出壮阔的景象和深刻的哲理。
举例:《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句的平仄和节奏。
(2)诗词基本意思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掌握诗词的主题思想。
举例:《望庐山瀑布》中描绘了瀑布壮丽的景象,要求学生理解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修辞手法与表达技巧:分析古诗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效果。
小学二年级语文《望庐山瀑布》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望庐⼭瀑布》是唐代伟⼤的浪漫主义诗⼈李⽩的作品,诗⼈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出⼀幅⽓势磅礴的飞流瀑布图。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年级语⽂《望庐⼭瀑布》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语⽂《望庐⼭瀑布》原⽂ 望庐⼭瀑布 唐·李⽩ ⽇照⾹炉⽣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庐⼭:我国名⼭之⼀,在江西省九江市南。
⾹炉:指⾹炉峰,是庐⼭西北部的⼀座⾼峰。
川:河。
这⾥指瀑布好像⼀条⼤河垂挂在⼭前。
九天:古⼈认为天有九重,这⾥指⾼⾼的天空。
译⽂: 太阳照耀⾹炉峰⽣出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前。
仿佛三千尺⽔流飞奔直冲⽽下,莫⾮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崖间。
【篇⼆】⼩学⼆年级语⽂《望庐⼭瀑布》教案 教学⽬标: 1、会认“炉、庐、瀑、疑”4个字,会写“炉、银、流、柳”4个字。
2、能借助课件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对⼤⾃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感受瀑布飞流直泻的壮观景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庐⼭瀑布录像)、幻灯⽚(词语、古诗《早发⽩帝城》)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激趣 同学们,瀑布是⾃然界中⼀种壮观的景象,你们想欣赏吗?今天,我们就同李⽩⼀起去欣赏庐⼭的瀑布。
⼆、借助媒体,感受瀑布景美 1、各位,我们的⾏程开始了,现在我们来到江西庐⼭,观看⾹炉峰顶流下的瀑布,看完谈谈你的印象。
2、放视频,学⽣观看。
3、学⽣各抒⼰见:你感受到的庐⼭瀑布什么样? 4、⾯对如此美景,李⽩情不⾃禁吟诵起“⽇照⾹炉⽣紫烟……”(诵读后板书《望庐⼭瀑布》) 5、诗中描绘的景美吗?你也打开书来⾃由读⼏次吧! 个别读、齐读、指名读 (⼤部分学⽣从没看见过瀑布,播放瀑布的录像,既可以调动学⽣的多种感官进⾏观察,培养观察能⼒,⼜激发了学⽣发表见解、阅读古诗的兴趣。
) 三、赏析古诗 1、⾃由读古诗,观看插图和回忆录像中的情景,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做上记号。
《望庐山瀑布》古诗李白
《望庐山瀑布》古诗李白《》写出了庐山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
下面,小编根据望庐山瀑布表达的诗意带大家进入到庐山瀑布的美丽诗境中去!望庐山瀑布二首⑴其一西登香炉峰⑵,南见瀑布水⑶。
挂流三百丈⑷,喷壑数十里⑸。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⑹。
初惊河汉落⑺,半洒云天里⑻。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⑼。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⑽。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⑾;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⑿。
而我乐名山⒀,对之心益闲⒁;无论漱琼液⒂,还得洗尘颜⒃。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⒄。
其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⒅。
飞流直下三千尺⒆,疑是银河落九天⒇。
【词句注释】⑴庐山:又名匡山,中国名山之一。
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部的鄱阳湖盆地,在庐山区境内,耸立于鄱阳湖、长江之滨。
⑵香炉峰:庐山香炉峰有四。
此指南香炉峰。
因烟云聚散,如香炉之状,故名。
关于香炉峰的位置,各注本有多种说法。
⑶南见:一作“南望”。
⑷三百丈:一作“三千匹”。
⑸“喷壑”句:意谓瀑布喷射山谷,一泻数十里。
壑(hè):坑谷。
⑹“欻如”二句:意谓快如闪电而来,隐似白虹而起。
此二句化用沈约《八咏诗·被褐守山东》“掣曳写流电,奔飞似白虹”句意。
歘(xū):迅疾貌。
飞电:空中闪电。
一作“飞练”。
隐若:一作“宛若”。
白虹:一种出现在雾上的淡白色的虹。
⑺河汉:银河,又称天河。
一作“银河”。
⑻“半洒”句:一作“半泻金潭里”。
⑼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此指大自然。
⑽“江月”句:意谓瀑布在江月的映照下,显得更加清澈。
江月:一作“山月”。
⑾“空中”二句:意谓瀑布在奔流过程中所激起的水花,四处飞溅,冲刷着左右青色的山壁。
潈(zōng):众水汇在一起。
⑿穹(qióng)石:高大的石头。
⒀乐:爱好。
乐名山:一作“游名山”。
⒁益:更加。
闲:宽广的意思。
⒂无论:不必说。
漱:漱洗。
琼液:传说中仙人的饮料。
此指山中清泉。
⒃还得:但得。
《望庐山瀑 布》古诗填空
《望庐山瀑布》古诗填空
1.【问题】《望庐山瀑布》古诗填空
【答案】《望庐山瀑布》古诗填空整理如下,供大家学习参考。
把古诗补充完整,并填空。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
(1)把古诗补充完整。
这首诗的作者是朝的
(2)诗中描写的是的瀑布,诗人观察瀑布是站在
处。
(3)瀑布的长度很,从“”一句能看出来。
参考答案: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1)唐李白
(2)庐山远
(3)长飞流直下三千尺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从远处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适合3~6岁幼儿古诗李白
适合3~6岁幼儿古诗李白
1.《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古朗月行》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3.《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4.《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
日边来。
5.《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
过万重山。
6.《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
我情。
7.《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
河落九天。
【解释】:以上古诗简短,节奏明快,朗朗上口,适合3~6岁幼儿诵读。
《望庐山瀑布》原文译文及赏析-古诗-赏析
《望庐山瀑布》原文译文及赏析-古诗-赏析朝代:唐代作者:李白原文: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1.香炉:指香炉峰。
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
”“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2.遥看:从远处看。
挂:悬挂。
前川:一作“长川”。
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3.直:笔直。
三千尺:形容山高。
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4.疑:怀疑。
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九天:一作“半天”。
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
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赏析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
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
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
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
“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
“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
“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
“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
“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古诗
《望庐山瀑布》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其一】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其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⑴庐山:又名匡山,中国名山之一。
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北部的鄱阳湖盆地,在庐山区境内,耸立于鄱阳湖、长江之滨。
⑵香炉峰:庐山香炉峰有四。
此指南香炉峰。
因烟云聚散,如香炉之状,故名。
关于香炉峰的位置,各注本有多种说法。
⑶南见:一作“南望”。
⑷三百丈:一作“三千匹”。
⑸“喷壑”句:意为瀑布喷射山谷,一泻数十里。
壑(hè):坑谷。
⑹“欻如”二句:意谓快如闪电而来,隐似白虹而起。
此二句化用沈约《八咏诗·被褐守山东》“掣曳写流电,奔飞似白虹”句意。
歘(xū):迅疾貌。
飞电:空中闪电。
一作“飞练”。
隐若:一作“宛若”。
白虹:一种出现在雾上的淡白色的虹。
⑺河汉:银河,又名天河。
一作“银河”。
⑻“半洒”句:一作“半泻金潭里”。
⑼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此指大自然。
⑽“江月”句:意谓瀑布在江月的映照下,显得更加清澈。
江月:一作“山月”。
⑾“空中”二句:意谓瀑布在奔流过程中所激起的水花,四处飞溅,冲刷着左右青色的山壁。
潈(zōng):众水汇在一起。
⑿穹(qióng)石:高大的石头。
⒀乐:爱好。
乐名山:一作“游名山”。
⒁益:更加。
闲:宽广的意思。
⒂无论:不必说。
漱:漱洗。
琼液:传说中仙人的饮料。
此指山中清泉。
⒃还得:但得。
一作“且得”。
尘颜:沾满风尘的脸。
洗尘颜:喻指洗除在尘世中所沾染的污垢。
⒄“且谐”二句:一作“集谱宿所好,永不归人间”,又一作“爱此肠欲断,不能归人间”。
谐:谐与。
宿:旧。
宿所好:素来的爱好。
一解为旧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片段一 (配乐播放庐山风光片,简笔画出庐山及庐山瀑布。) 师:庐山美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庐山的美? 生:烟雾缥缈、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山青水秀…… 师:是呀!庐山的美是说不尽的, 喜欢画画的人来到庐山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画笔; 喜欢作诗的人来到庐山更会脱口而出吟诵诗歌。 1300 多年前,唐代伟大的浪漫 主义诗人李白第二次上庐山时, 被庐山瀑布的壮美深深陶醉了, 想读读这首脍炙 人口的不朽名作吗? 生:想!(学生翻书,迫不及待地小声读起古诗来。)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大声朗读这首诗,把每个字读正确,每行诗读流利。 [反思:唐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庐山是驰名中外的胜地。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庐 山的美, 简笔画出庐山的形, 为学生创设了愉快的情感学习氛围。 再让学生用自 己的话说出庐山的美, 更是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庐山, 零距离地感受古诗, 学 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渐行渐浓, 再切入到他们的求知基点, 只提把诗歌读正确、 读 流利的初步要求, 让学生在充分读的训练中树立了学习古诗的信心, 奠定了学好 古诗的基调。 ]
础,为研
4、同伴练读诗句,争取背诵。
读诗句,
三.探究阅读 1、出示诗句(不出现插图),默读诗句,利用工具书自学诗句内容。
体会感 情打下
2、启发思考:如果让你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你觉得画面上应该画些
良好的
什么,并说出理由。
铺垫。 因
3、组内交流。有条件的可采用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动笔画简笔画,并说
此,创设
由学生对“香炉”的疑问带出“日照香炉生紫烟”的诗句,理解它是一个难点。 在学生没有举手的情况下, 教者作了描述性的解释, 启发学生体会意思, 想像美 景,进而让学生讲解全诗,还就“川”和“三千尺”作了辨识,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 诗的意境了。这样教学体现扶放结合的原则 ---- 扶,扶在难点上;放,放在自解 和讨论上,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水平。
武汉市育才小学个性化教学
调整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会背古诗吗?谁能把自己知道的古诗背给大
家听!
(由背诗活动,营造学诗的氛围,实现自然过渡,相机板书课题。)
2、观察:教师出示准备的课件或是两诗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问: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试着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说一说。在学生观
察说话的基础上,引出课题。
老师评课:
低年级的古诗要避免逐字逐句讲解。 教学本课时, 我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在 读中生情,在吟中入情。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借助图 画感悟文字的意思, 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 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 加深对诗句 的领会、理解。最后达到熟读成诵。首先我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把观察与说话 结合起来,感悟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 自己动笔画一画, 享受审美乐趣。 ”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说发现,说理解把自主权交给学 生,引导学生说发现,说理解,说体验,在学生之间的互动互补中,感悟诗句, 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体会本诗有山有水,有声有色的美,
(学生自由练习读,努力读出如梦似幻的飘渺感。) 师:李白在庐山的瀑布中陶醉了, 我们在李白的诗歌中陶醉了, 想跟着老师来读 这首《望庐山瀑布》吗?(指导朗读,注重节奏韵律,重点把握“生、挂、飞流 直下、疑、落九天”。)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吟诵。 在反复读的过程中背下这首古诗。 ) 师:谁会背这首古诗?
诵古诗的高层次需要,教师这时指导朗诵,重点把握读“生”、“挂”字的舒缓生
反
动、“飞流直下”的轻快充沛、“疑”的柔和飘渺、“落九天”的稳重绵长,让学生
在自发读与感悟读的层次递进中掌握诗歌节奏韵律和情感脉动,最后发展到
思
激情吟诵, 达到熟读成诵的传统要求, 用“诵”这种亘古不变的艺术形式再现诗
人若干年前的“情”。
板
古诗诵读《望庐山瀑布》
书
教
在抓重点词理解这句古诗, 感悟这句诗的非凡意境后, 再让学生从“疑”字着重 体会诗人的如痴如醉, 更能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瀑布的形态美。 还是这个“疑”
字,让学生真正溶进古诗中,溶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这
学
种激情因为诗的魅力而流传千年,学生在激情中吟诵古诗,进而产生了要背
出这样画的理由。交流过程中要注意重点字词的理解。如:“含”“东吴” 情境, 变
(一句一景、色彩多姿是这首诗的一个重要特点。但组织过程中要注意
“话”为
“画画”不是活动的主体,只是理解诗意的一种手段和方法,不能花费过 画,有机
长时间,以免喧宾夺主,偏离重点,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
地转化
诵读
学习活Biblioteka 1、出示插图或学生的优秀画作,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指读。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阅读、识字经验,抓住重点字进行正音
验,引导
和识记,如:“紫”应读“平舌音”、“川”应读“翘舌音”;“瀑”由“三点学水生自”加熟
字“暴”组成、“炉”字可以用造句子“冬天我们要生火炉取暖。”的方法记忆主学习。
等,教育要充分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夯实基
3、利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识记字的情况。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本文两首诗的特点,教学中应抓住学生形象
思维占主导地位的优势, 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 把观察与说话结合起来,
感悟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充分尊
二.初读课文
重学生
1、出示古诗《望庐山瀑布》。引导学生初读诗句,也可以让课前会读
的读书、
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识字经
(指名吟诵,评价朗诵) 师:你能从这首诗中体会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诗人赞美了瀑布的壮美。 生:诗人也抒发了对秀美山川的热爱。 师:请同学们饱含深情地背诵这首古诗吧! [反思 在抓重点词理解这句古诗,感悟这句诗的非凡意境后,再让学生从“疑” 字着重体会诗人的如痴如醉, 更能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瀑布的形态美。 还是这个 “疑”字,让学生真正溶进古诗中,溶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这 种激情因为诗的魅力而流传千年, 学生在激情中吟诵古诗, 进而产生了要背诵古 诗的高层次需要,教师这时指导朗诵,重点把握读“生”、“挂”字的舒缓生动、“飞 流直下”的轻快充沛、“疑”的柔和飘渺、“落九天”的稳重绵长,让学生在自发读与 感悟读的层次递进中掌握诗歌节奏韵律和情感脉动, 最后发展到激情吟诵, 达到 熟读成诵的传统要求, 用“诵”这种亘古不变的艺术形式再现诗人若干年前的“情”。
要。用同样的方法,学生很好地体会“挂”字的妙不可言、“飞流直下”的气势磅礴, “银河落”的惊天动地。在读诗中激活学生的联想,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脑 海中组合他们想象到的画面,从而领略文字的独特魅力,感悟古诗的经典意境。 这时的读诗,想象,表达等方法应该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艺术体操。 ]
激情吟诗 熟读成诵 片段三 师:瀑布的快、急、猛带给你们什么样的感受? 生:让我们大开眼界。 生:这可真是天下奇观呀! 生:这瀑布简直太雄伟太壮观了。 师:老师和你们一样, 被这奔腾飞泻的瀑布深深吸引。 站在这瀑布下的李白又是 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生:他应该陶醉不已。 生:他也许觉得自己到了仙境。 生:他被这壮美的瀑布迷住了,好象不知道究竟是在人间还是在天上。 师:(说得太妙了!老师觉得你的思维火花真灿烂)你从哪个字能体会到李白的 这种心境? 生:“疑”字可以让我体会到。 师:那这句话应该怎么读呢?
养学生多读自悟古诗的能力;能够读出古诗的韵味。
2、逐步体会庐山瀑布的雄伟。
情意目
标
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习惯和根据上下文识字的方法。
逐步培
养学生多读自悟古诗的能力;能够读出古诗的韵味。
1、 正确认读“炉、紫、遥、川、疑”5 个生字,并学习在语言环
境
中正确使用。
2、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新诗不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先背诵学过的诗,然后开始新课
专家评课
学习古诗也是一件枯燥的事, 在教学之后, 我发现: 如果能让学生感受到作 者的意境, 去领略作者当时的心情, 那也许读起古诗来会更有味道。 教师主要是 要领好学生理解古诗的现代意思。如“日照香炉生紫烟”学生自己并不能把“烟”和 云雾想象或联系起来, 当老师出示图片并结合这句诗展开提问时, 问题变得非常 简单,一半多的孩子知道那“烟”指的是云雾。《望庐山瀑布》一诗中的名句是“飞 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老师带着孩子们看了课件高山瀑布的景象, 让他们感受到了“飞流直下”的感觉、领略了“三千尺”的高度和寓意,就有个别学 生感言,真的“像天上的银河落下来了”。在枯燥的课文中,教师应该如何引领学 生领会文本作者的意思很重要, 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向导, 有了教师正确的指 引,学生的思维大门就会打开,一切看似疑难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激活想象 进入意境 片段二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的注释认真读古诗,你能读懂什么? 生:我读出了紫烟的美。“日照香炉生紫烟”,在阳光的照射下,香炉峰的晨雾变 成了紫色,袅袅浮游,非常动人。 师:这一句诗中哪一个字写出了紫烟的美? 生:“生”字能表现紫烟的美。 师:能说说你的体会吗? 生:“生”紫烟的“生”把紫烟写活了,好象源源不断地产生着。 生:“生”紫烟的“生”让我感到庐山好象妈妈,紫烟就是她的宝宝,这些紫烟宝宝 调皮地不停挣脱出庐山香炉峰的怀抱。 师:(你的想象真是别具一格),你还能从这个“生”字里感受到什么? 生:太阳出来了, 紫烟把庐山唤醒了, 鸟儿也开始婉转啼叫, 一切都充满了生机, 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 师:你能读出生机勃勃的“紫烟”吗? [反思 引导学生重点读“生”,学生自然地边读边想象,庐山香炉峰的紫烟宛如一 幅绝美的仙境图浮现在学生脑中, 这一读, 既深入了学生对诗歌的品味, 又培养 了学生读文字思画面的想象能力。 让学生在想象中完成对诗歌的理解此刻尤其重
古诗教学贯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学好古诗对于培养少年儿童的想象 力、审美力以及陶冶他们优美情操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从上幼儿园起日积月累地 背诵了许多古诗, 关于诗意的理解却显得模糊而浅显。 我认为, 到了小学中高年 级,教师有必要对教材中的古诗进行富有个性的教学设计, 既有利于学生汲取我 国古代文明中的灿烂精华,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表现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