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到三章:有机体与环境(1)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限定性(阶段性)
某一生态因子的有益作用常常只限于
生物生长发育的某一特定阶段。 例如低温对某些作物的春化阶段是必不可少
的,但在其后的生长阶段则是有害的。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直接作用于生物的:
光照、温度、水分、二氧化碳、氧
间接作用
是通过影响直接因子而间接影响生物。 如: 山脉的坡向、坡度和高度通过对光 照温度、风速及土壤质地的影响,对生 物发生作用。
生境: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 环境称为生境。
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因子
指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
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则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直 生态因子 接作用的部分。
(一)依其性质归纳为五类
(二)按有无生命特征来划分
(三)按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作用划分 (四)依据生态因子稳定程度及其作用特点
1. 每一种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范 围存在着差异,耐受范围都很宽的生物, 其分布区一般很广。
2. 生物在整个个体发育过程中,对环境因 子的耐受限度是不同的。
在动物的繁殖期、卵、胚胎期和幼
体、种子的萌发期,其耐受性限度一般
比较低。
3. 不同的生物种,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 性是不同的。
如: 鲑鱼对水温的耐受范围为0-12°C, 最适温度为4°C; 豹蛙的耐受范围为0-30°C,最适温 度为22°C。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
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表现在改变了生 态因子的状况。
如:
荒地上培育树林 土壤微生物 人类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 植树造林、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动物、人类 的过度放牧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更为密切 例如: 猞猁
敏锐的视觉、灵活的躯体、锐利的爪子和有力的犬齿
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
的营养物,如果其中有一种营养物完全缺失,
植物就不能生存,如果这种营养物质数量极
微,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不良影响,这就是
Liebig的“最小因子法则”(law of the
minimum)。
有人认为对最小因子法则的概念必须做两 点补充才能使它更为实用:
1. 最小因子法则只能用于稳态条件下。 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不是处于平 衡状态,那么植物对于各种营养物质的
在生态幅中有一最适区,在这个区内 生物生理状态最佳,繁殖率最高,数量最 多。 举例: 糖浓度与人的口味
生态幅是由生物的遗传特性决定的。
很多生物的生态幅是宽的,他们能够在
宽范围的盐度、温度、湿度等因子中存活。
例如:
美国东部海湾的蓝蟹能够生活在34%。 的海水至接近淡水中
但是它的卵和幼蟹仅能生活在23%。 盐度以上的海水中
按 环 境 范 围 大 小
大环境
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 宇宙环境。
小环境
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 接环境,即小范围内的特定 栖息地。
大气候: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
地面1.5m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所 决定。
大气环流、地理纬度、距海洋距离、
大面积地形等。
小气候:
小环境中的气候称小气候,是指近地
春化阶段的低温因子。
3. 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
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 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但 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一因子 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例如: 光强减弱所引起的光合作用下降,可靠 CO2浓度的增加得到补偿; 锶大量存在时可减少钙不足对动物造成 的有害影响。
通过自然驯化或人为驯化可改变生物 的耐受范围,使适宜生存范围的上下限发 生移动,形成一个新的最适度,去适应环 境的变化。 这种耐受性的变化是直接与生物化学 的、生理的、形态的及行为的特征等相关。
例如: 鱼耐受限度调整
这个驯化过程是通过生物的生理调节 实现的: 通过酶系统的调整,改变了生物的代 谢速率与耐受限度。
广温性生物与狭温性生物的生态幅比较:
1. 狭温性生物的耐受性下限、上限与最适温 度相距很近,对广温性动物影响很小的温度 变化,对狭温性生物常常成为临界的。 2. 狭温性生物可以是耐低温的(冷狭温性) 与耐高温的(暖狭温性),或处于两者之间 的。
当生物对环境中某一生态因子的适应 范围较宽,而对另一种因子的适应范围较 狭窄时,生态幅往往受到后一个生态因子 的限制。
1.综合性
每一个生态因子都是在与其他因子的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起作用的,任何一个 因子的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他因子 的变化。
例如光强度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大气和土壤温
度和湿度的变化。
2. 非等价性(主导因子作用)
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
其中必有1-2个是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 如光周期现象中的日照长度和植物
野兔
又大又长的外耳和善于奔跑的四肢。
协同进化的表现
1.3.1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1.3.2 限制因子
1.3.3 耐受限度与生态幅
早在1840年,德国有机化学家Liebig 就 认识到生态因子对生物生存的限制作用,他得 出结论: Liebig的“最小因子法则”(law of the minimum)
例如: 某种植物或动物数量增长缓慢, 只有找出可能引起限制作用的因子, 通过实验确定生物与因子的定量关系, 便能解决增长缓慢的问题。
例如: 限制鹿群增长的因子时 发现冬季雪被覆盖地面与枝叶
食物可能成为鹿种群的限制因子
提高了鹿的资源量
1.耐受性定律
2.生态幅 3.耐受限度的调整
1913年,美国生态学家Shelford在最小 因子定律和限制因子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耐受 性法则(law of tolerance)。
物种的生态幅往往取决于它临界期的耐 受限度。 通常生物繁殖期是一个临界期,环境因 子最易起限制作用,使繁殖期的生态幅变狭, 繁殖期的生态幅成为该物种的生态幅。
生物的生态幅对其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但在自然界,因为生物间的相互作用 (如竞争)生物种往往并不处于最适度环境 下,妨碍它们去利用最适宜的环境条件。 每种生物的分布区,是由它的生态幅 及其环境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按环境的性质,可分成: 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 环境、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生产、交通、文化、政治
半自然环境:
被人类破坏后的自然环境或人工环境。
如:乡村、农业、工业、聚落环境
按环境的主体分,目前有两种体系: 人类环境
生物环境
人类环境: 以人为主体,其他的生命物质和非生命 物质都被视为环境要素,这类环境称为人类 环境。 在环境科学中,多数学者都采用这种
状态之上,生理现象又停止。
由此可见,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 素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只有在耐受范
围内,生物才能存活。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
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
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Limiting factor)。
限制因子的概念具有实用价值:
又如:豹蛙
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 稳定性。 例如:哺乳动物
第一部分
有机体与环境
1.生物与环境 2.能量环境 3.物质环境
1.1 生态因子 1.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3 最小因子、限制因子与耐受限度
1.1.1 环境
1.1.2 生态因子
一、环境的定义:
环境: 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 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合,包括空间, 即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 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自己的贝壳。
Blackman于1905年发展了利比希最小因 子定律,并提出生态因子的最大状态也具有 限制性影响,这就是众所周知的限制因子定 律(Law of limiting factors)
限制因子定律(Law of limiting factors): 在生态因子低于最低状态时,生 理现象全部停止;在最适状态下,显 示了生理现象的最大观测值;在最大
1.2.1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1.2.2 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
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一般 称为作用。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可影响: 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行为; 生物生育力和死亡率,导致种群数量的改变; 某些生态因子能够限制生物的分布区域
适应性变异 在不同环境中,生物会产生不同的适 应性变异。 例如:欧鳊,美洲鹿鼠,蓍草
作用:主要是决定生物的栖居和分布。
周期变动因子
变 动 来自百度文库 子
如一年四季变化和 潮汐涨落等
这些生态因子主要是影响生物的分布 如刮风、降水、捕 食和寄生等
非周期变动因子
这些生态因子主要是影响生物的数量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
1. 综合性 2. 非等价性(主导因子作用) 3. 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 4. 限定性(阶段性) 5.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如食物、天敌和流行病等各种生物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子 (1)特点: 作用强度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2)作用:
对种群密度不能起调节作用 如:温度、降水和天气变化等非生物因子
(四)前苏联学者则依据生态因子的稳定 程度及其作用特点将其分为稳定因子和变
动因子两大类。
稳定因子:
是指终年恒定的因子,如地磁、地心 引力和太阳辐射常数等。
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必须有
一个特定的主体或中心,离开这个主体
或中心就谈不上环境。
例如:在环境科学中,人类是主体,其他
的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均被看做环境因
素。在生物科学中,以生物为主体,生物 以外的所有自然条件称为环境。
二、生物环境的分类
1.按环境的范围大小来划分
2. 按环境的性质来划分
3. 按环境的主体来划分
1. 气候因子
2. 土壤因子
按性质来划分
3. 地形因子 4. 生物因子
5. 人为因子
(二)按有无生命的特征分为: 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两大类。
(三)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
Smith曾把生态因子分成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 度制约因子两大类。
密度制约因子 (1)特点: 作用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2)作用: 调节种群数量,维持种群平衡。
耐受性法则(law of tolerance): 生物不仅受生态因子最低量的限制,而 且也受生态因子最高量的限制,即生物对每 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 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 围,其中包括最适生存区。
在Shelford以后,许多学者对耐受性定律 作了发展,概括如下:
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大气候直接影响着小环境,对生物体
也有直接或间接影响。
例子:西伯利亚寒流
小气候直接影响生物的生活。
例如:
植物的根系
叶片表面
严寒冬季,雪被上 温度很低,但雪被下的 温度并不很低且相当稳 定,土壤也未冻结。这 种雪被下的小气候保护 了雪被下的植物与动物 安全越冬。因此,生态 学研究更重视小环境。
需要量就会不断变化。
2. 应用最小因子法则的时候,还必须考虑到 各种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果有一种营养物质的数量很多或容
易被吸收它就会影响到数量短缺的那种营
养物质的利用率。
另外生物常可以利用所谓的代用元素, 即如果两种元素属于近亲元素的话,它们之 间常可以互相代用。 例如:一些软体动物就会以锶代替钙来建造
用“广”(’eury-‟)和 “狭”(„steno-‟)表示生态幅的宽度,广与 狭作为字首与不同因子配合,就表示某物种 对某一生态因子的适应范围。
例如:
广温性(eurythermal)狭温性(stenothermal) 广水性(euryhydric) 广光性(euryphotic) 狭水性(stenohydric) 狭光性(stenophotic)
分类方法。
生物环境:
以生物为主体,生物体以外的所有自然
条件称为环境。 这是一般生态学书刊上所采用的分类
方法。
1. 生态因子的定义
2. 生态因子的分类
3.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
生态因子:
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 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 境要素,有时又称为生存条件。 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 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4. 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处于非最适状态 下时,对其他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也下 降。
当生物所处的湿度很低或很高时,该
生物所能耐受的温度范围较窄;
所处湿度适度时,生物耐受的温度范 围比较宽。
生态幅:
生态幅: 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 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 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 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 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