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辨喇嘛崖石、水泉湾老坑、其它洮砚石及有关筋线、断暇、石病
端砚各种坑的石品及鉴别!

端砚各种坑的石品及鉴别!端砚分为:老坑(水岩)、坑仔岩、麻子坑、宋坑、梅花坑、绿端、古塔岩、朝天岩、宣德、白线岩。
现在介绍下端砚的石品及鉴别方法:老坑老坑砚石材料采自深于河床之底的石脉,由于长年受水的净化浸渍,自身石质温润且幼滑,石色青灰中带蓝紫,制成砚后经历长期的使用揣摸与墨长期相伴,加之漫长年月的空气接触氧化,因此发生质的变化,表面皮壳墨光擦洗不去,由表入里必然有墨渗痕,甚至用细砂擦开小片砚堂观之,所见的石肉也与新砚有明显的区别,色泽变深,由紫蓝偏灰黑,砚的本身有些也会出现断续的细小裂纹状或分层剥离,细辨之,老坑所俱的石品隐约可见:如玫瑰紫青花,金银线,冰纹或鱼脑冻,蕉白等。
老坑砚石岩性:泥质结构,致密,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主要由云母类(水云母)粘土为主组成,还有赤铁矿、石英、绿泥石、碳酸盐类,微量矿物有:电气石、金红石、黄铁矿等。
赤铁矿呈微粒状,相对集中成环带状的晕圈时,则谓之为“火捺”。
老坑砚石外观青灰色,微带紫蓝色,石纹细腻而幼滑、娇嫩、致密而坚实。
大西洞与水归洞同称老坑砚石,在色泽上粗看大致一样,其实仔细审视仍可分辨出来。
大西洞石色在青灰色中微带紫蓝色而偏蓝;水归洞则在青灰色中微带紫蓝色而偏紫。
大西洞之冰纹似乎多些,水归洞则相对少些。
老坑砚石击之发出木声,无铿锵之声(与宋坑比较有明显不同)。
主要石品花纹有冰纹、金线、银线、青花、玫瑰紫青花、火捺、天青、蕉叶白、鱼脑冻、冰纹冻、天青冻以及名贵的石眼。
较常见的石品是冰纹和金线、银线,其次是火捺。
鱼脑冻(包括碎冻)和蕉叶白则是稀有的,非常难得。
老坑,尤其是出自大西洞砚石中的鱼脑冻是最理想的,是砚石中最为娇嫩之处,最为难得。
鱼脑冻或蕉叶白的周围必定有胭脂晕火捺,最好者是将整个“冻”团团围住。
冻内或近边沿处必定有青花,有时还有玫瑰紫青花,这种鱼脑冻是非常罕见的,不要说是完整的白如晴云的鱼脑冻,就是碎冻亦属少见。
我以为很有必要将老坑砚石中的“冻”,“晕”和“荡”区分开来,否则就会影响“冻”的真正价值。
国家标准:18种砚石鉴定图文详解(值得收藏)!

国家标准:18种砚石鉴定图文详解(值得收藏)!依據國家標準公告2014年第11號,經過復雜的匯總分析和多次的研討評審,在2014年8月,GB/T 30713-2014《硯石顯微鑒定方法》正式出臺,將硯石分為4類18種,適用範圍為硯石的顯微鑒定。
示意圖如下:下面為以圖文的形式,為大家詳細的介紹壹下這18種硯石。
端砚礦物組成:水雲母為主的黏土礦物,少量赤鐵礦、石英、方解石,微量電氣石、金紅石。
產自廣東省肇慶市東郊斧柯山端溪之爛河山。
構造為塊狀構造、層理構造、條紋狀構造等。
粒徑:0.01-0.04mm。
顧二娘款洞天壹品端硯,清初期,長23.5cm,寬20cm,厚3.6cm(故宮博物院藏)鑒別特征:泥質矽質絹雲母板巖和泥質砂質絹雲母板巖,特點在於它石質細膩、幼嫩,發墨不損筆毫,呵壹口氣即可研墨。
石紋豐富多彩,研出的墨汁油潤發亮,層次豐富,蟲蟻不蛀。
洮砚礦物組成:水雲母、葉綠泥石等黏土礦物(99%),少量石英粉。
產自甘肅卓尼。
顯微鱗片變晶結構,呈現板理並保留韻律構造。
粒徑:0.01-0.02mm。
鑒別特征:水雲母泥質板巖,特點是綠如藍、潤似玉,有條條紋理,發墨生光,貯墨壹個月不幹,不腐臭。
田横砚黑色粉砂質泥巖,產於山東青島田橫島。
思砚礦物組成:水雲母、絹雲母和石英粉砂等,少量黃鐵礦。
產於貴州岑鞏。
具變余粉末泥沙結構。
粒徑在0.005-0.025mm。
鑒別特征:含石英砂、黃鐵礦、炭質、水雲母的黏土巖,特點石質細膩,內含金星,精磨耐用。
苴却砚礦物組成:泥巖。
產於四川省攀枝花市。
鑒別特征:其石色紫黑沈凝,石質致密細膩,瑩潔滋潤,發墨如油,存墨不腐,石晶絢麗豐富。
耐磨益毫,呵氣可研,叩之有金玉之聲,撫之如嬰膚嬌嫩。
红丝砚礦物組成:方解石為主,少量鐵質及微量石英、雲母。
絲狀彎曲文理構造,即假層理構造。
產自山東青州。
粒徑:0.01-0.08mm。
鑒定特征:紅色致密塊具絲狀彎曲文理的薄層微晶灰巖,特點是石質潤美,堅而不頑,色花不艷,手拭如膏,發墨如油,與墨相親,墨色如漆,紋彩多姿。
洮河砚浅识--有关筋线、断暇、石病

洮河砚浅识--有关筋线、断暇、石病(2009-06-03 08:51:39)转载金城石头记在多次的地质运动中,洮砚矿体在地震中的裂缝被岩浆侵入就形成了石皮、石膘、石筋杂线等。
有的是裂线里面填充了由山体里面的水带来的钙或者其它物质形成的,而断裂后没有侵入物侵入,后来又在地质作用中弥合的不是暇。
采到的砚石料,岩浆等侵入物在外则为石皮石膘,在内则为筋线。
一般来说在外的石皮石膘较软,不密实.在内的筋线较硬,密实。
白筋,一般是石英类的岩浆侵入或者钙化物结晶的结果,石英类质地很硬,硬度为摩氏7度。
白筋不易裂,不属裂线,但最碍下墨,不能出现在砚堂内。
白筋层从砚侧穿出,不在砚堂内则无碍,反倒美观.下图为喇嘛崖上层石上的白筋。
石英类黑筋(也有别的质地的),一般来说硬度高,对下发墨影响仅次于石英类的白筋。
下图为喇嘛崖上层石上的黑筋,白筋。
铜钉又称为金星点,是一种夹杂在石料中的自然铜矿的矿物相。
其主象如铜丝、米粒夹在石中,直径约在2—5毫米之间,矿物品位高,含铜量纯。
铜钉经加工后,断面闪闪发光。
除非经长期氧化后,才会—呈现出灰黑色和铜锈绿色。
铜钉若出现于堂底,同样会影响发墨。
精明的砚工们通常以它作为点缀物,处理为图案画面中的龙睛、凤冠等,效果恰似镶嵌在石雕上闪闪耀目的金玉。
铜钉,硬度大于砚材本身,对于下墨有影响,但由于它一般是点块状,容易避开去除。
铜钉最常见于喇嘛崖中层料,在其它坑料里也有。
必须注意区分铜钉和斑点的区别,二者较易混淆。
铜钉亮,内质确实为金属铜,斑点发暗,内质不是铜,可能是植物化石。
铜钉氧化后也会发黑发暗!下图为喇嘛崖中层石上的铜钉。
有关斑点石病中的斑点与石纹中的斑点有质的不同。
石纹中的斑点与石料基本属同一色系,只是颜色的深浅有别罢了,其质地跟石料大体上一致,硬度相似,肌理相同。
石病中的斑点与石料本身形成明显的杂色对比,多呈黑、铁灰、青白、土黄等色相。
斑点的石理结构也跟石料母体不同,不仅纹路走向不一致,硬度也比母体高得多,犹如树木身上的节疤,不论雕刻、使用,都不理想。
古端砚三大名坑杂谈(老坑、坑仔,麻子坑)

古端砚三大名坑杂谈(老坑、坑仔,麻子坑)古老坑端砚,由于是皇庭之物,观之并非是表面的华燥、怪异。
它无论在石质的优良,石品的内蕴丰富,雕工的独匠等,均不象如今人们的普遍见到的膺品那样想当然,它看似平凡,但却有一种不可言谕的美质。
如今作假者把砚台雕得华而不实,石质却是杂坑或是以异石充之,有经验藏者细看就会明白,谓之“此地无银三百两”。
古老坑端砚无大砚,由于特定的历史开采条件和人们使用条件所定,加上是贡品,当时精选围石去络,千百万片选取者无几,所以超尺余必假无疑;要么就是新时代,要么就是其它石质。
古人在砚中甚少加铭,一旦加铭者必有源由,无论是何种石质之砚,何种坑口石质,铭者必有故;多为颂砚,并附心志。
如岳飞砚,虽未睹其形、其质及其貌,但从砚拓片也知道岳爷这砚随他一生戍马,叱咤风云;廖廖数字显示了岳飞他滔略的胸怀,文武双全的人品:持坚守白,不磷不缁的大志,章法合度,铿锵有力的字体潇洒淋漓。
今人所作假铭的砚,目的是想提高砚的身价,多属查典作铭,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不伦不类,漏洞百出;不懂古砚形制,字迹仿繁出简,啼笑皆非。
故此,我们在选择收藏过程中,一定仔细察之,不要造成遗憾。
新近在网上和杂志看过不少图录,发觉有收藏家疏忽例如:一方麻子坑石质的古端砚,有宋代米芾的铭,以为捡了一个大漏,而却不知道,麻子坑是清代乾隆年间才开采的,所以砚铭必假无疑,除非米芾返生。
所以辨识坑口石质以及开采年代都非常重要。
岳飞砚铭的拓片,不过可惜此砚已流失老坑冰纹大西洞朝廷贡品砚17.8cm/12.3cm/2cm老坑古端砚由于砚石材料采自深于河床之底的石脉,长年受水的净化浸渍,自身石质温润且幼滑,石色青灰中带蓝紫,制成砚后经历长期的使用揣摸与墨长期相伴,加之漫长年月的空气接触氧化,因此发生质的变化,表面皮壳墨光擦洗不去,由表入里必然有墨渗痕,甚至用细砂擦开小片砚堂观之,所见的石肉也与新砚有明显的区别,色泽变深,由紫蓝偏灰黑,砚的本身有些也会出现断续的细小裂纹状或分层剥离,细辨之,老坑所俱的石品隐约可见:如玫瑰紫青花,金银线,冰纹或鱼脑冻,蕉白等。
砚台鉴定“四要素”

砚台鉴定“四要素”
砚台鉴定“四要素”
历史上,砚台是书画家必备工具之一。
现如今,砚台已经成为重量级的收藏文物,收藏时也要具有专业知识。
我国最著名的四种砚台分别是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这四种砚台因为材质、品相出众,是历代文人书桌的首选,所以购买时特别要注意流传有序。
如果无法通过传承有序的方式判断古砚,则需要通过品、工、质、铭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鉴别。
首先是品、工。
古人制作砚台都是人工雕刻,那时的砚台是一件非常风雅的物品,外型美观大方;而现代的砚台都是机器压制,人工雕刻痕迹就成为砚台好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其次是质。
以四大名砚之首端砚为例,端砚之石是三四亿年前泥盆纪地质时期,经过高温高压后形成的泥质变质岩。
它含软的泥和硬的硅,砚石刚中带柔。
端砚石品常见的有鱼脑冻、荡青花、蕉叶白、天青、翡翠、金星点、水纹、金钱线和石眼等,购买时千万不要认为这些纹理、斑点是瑕疵,这些都是端砚的特点。
第三是铭,指砚的雕刻者在砚的某个部位题诗或作句。
如果砚身没有落款或名讳,诗句、作句的书法优劣或者文笔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古砚的价值。
另外还可留意雕刻水平的高低,花纹的繁复、镂空的图案能体现出匠师的雕刻水平。
砚台收藏解密——五种紫色砚材颜色图文比较

砚台收藏解密——五种紫色砚材颜色图文比较易水紫玉带石、坑仔岩端石、洮河紫石、松花紫石、贺兰端等砚石,都是紫色石材,均为上好的制砚材料,也是文房藏友争相收藏的对象。
虽都为紫色,但还是各有特色。
本文主要以图片对比形式加以说明区分。
①左上:贺兰端抄手砚;②左下:玫瑰红喇嘛崖洮河紫石椭圆砚;③中:易水紫玉带石门子砚;④右上:坑仔老人斑椭圆端砚⑤右下:水波纹喇嘛崖洮河紫石椭圆砚;⑥下左:松花紫石门子砚;⑦下右:坑仔平板端砚【一、易水紫玉带石】一方易水紫玉带石门字砚,此砚石为一种布满端砚中所称“青花”石品的紫色玉带石,非易水紫石典型砚石,图中颜色显得发黑,故有“黑端”一说。
易水石紫色中还有一种就是紫翠石,色泽为紫红色,与首张图片中松花砚颜色相仿。
另外,一般紫玉带石有深浅两种颜色,给人的直观感受呈现“咖啡色”。
易水紫玉带石门子砚正反面左:易水紫玉带石门子砚右:老坑蝉式端砚左:易水紫玉带石门子砚右:坑仔全青花椭圆端砚左:易水紫玉带石门子砚右:坑仔平板端砚【二、坑仔岩端石】图中一方蝉式砚,材质为老坑,主要用于与两方坑仔椭圆砚进行对比。
坑仔椭圆砚,一方为石品丰富的“老人斑”,另一方为全青花,颜色稍深,还有一方平板砚材质也为坑仔。
上左:坑仔全青花椭圆端砚;上右:坑仔老人斑椭圆端砚;下:坑仔平板端砚左:坑仔全青花椭圆端砚右:坑仔平板端砚【三、洮河紫石】图中有两方洮河砚,均为喇嘛崖洮河紫石,一方水波纹,稍透青碧之色,显得光泽黝润;另一方无纹,紫红色,古人称“鹈血”,今人也称“玫瑰红”。
左往右依次为玫瑰红喇嘛崖洮河紫石椭圆端砚、坑仔全青花椭圆端砚、水波纹喇嘛崖洮河紫石椭圆砚、坑仔老人斑椭圆端砚上左:坑仔全青花椭圆端砚;上右:水波纹喇嘛崖洮河紫石椭圆砚;下左:玫瑰红喇嘛崖洮河紫石椭圆砚;下右:坑仔老人斑端砚上左:玫瑰红喇嘛崖洮河紫石椭圆砚;上右:坑仔老人斑椭圆端砚;下左:坑仔全青花椭圆端砚;下右:水波纹喇嘛崖洮河紫石椭圆砚上左:玫瑰红喇嘛崖洮河紫石椭圆砚;上右:坑仔全青花椭圆端砚;下左:坑仔老人斑椭圆端砚;下右:坑仔平板端砚上左:水波纹喇嘛崖洮河紫石椭圆砚;上右:坑仔全青花椭圆端砚;下左:坑仔老人斑椭圆端砚;下右:坑仔平板端砚左:水波纹喇嘛崖洮河紫石椭圆砚;中:坑仔平板端砚;右:玫瑰红喇嘛崖洮河紫石椭圆砚【四、松花紫石】图中松花石产自辽宁本溪,辽宁本溪是松花紫石的主要产地。
四大名砚——洮砚的品质及类别你知道多少?

四大名砚——洮砚的品质及类别你知道多少?卓尼发布 2016-11-02 09:56:38苏轼的《鲁直所惠洮河石砚铭》:“洗之砺,发金铁。
琢而泓,坚密泽。
……”高度赞誉洮砚的肤理缜润,色泽雅丽。
黄山谷的诗友张文潜为答谢他所赠洮砚题《以黄鲁直惠洮河绿石,作米壶砚诗》曰:洮河之石利剑矛,磨刀日解十二牛。
千年虎地困沙砾,一日见宝来中州。
黄子文章妙天下,独驾八马森幢旒。
平生笔墨万金值,奇谋利翰盈箧收。
谁持此砚参几案,风澜近乎寒生秋。
抱持投我弃不惜,副以请诗帛加璧。
明窗试墨吐秀润,端溪歙州无此色!由此可见,当时的文人对洮砚的赏识可以说是情有独钟。
金代著名诗人吴景旭对洮砚的研究达到又一高峰。
他在《宫辞——西溪丛语·辨砚诗》中列“青州石一、洮河石二、端溪石三、歙洲石四。
”将洮砚位列端、歙之前。
相传明朝时期,有一年朝廷举行科考,时值寒冬,北风呼啸,天降大雪,各地考生的砚台里都结了冰,唯有一名临洮考生的洮河绿石砚没有结冰。
当时这位考生很顺利地按时交上了考卷,而且这位考生在此次科考中金榜题名,名列榜首。
从此,洮河绿石砚便被时人称为“状元砚”。
洮砚也因此而深受文人墨客的青睐。
清代甘肃兵备道沈青崖识洮砚为终身伴侣,在他的《狄道州志稿》中有一首《洗砚诗》道:洮水来西嵹,钟灵产绿沉。
孰云用武国,偏有右文心。
湍濑疑浮磬,菜光类耀金。
肌如蕉叶嫩,色比栗亭深,鳞迹传骊窟,波纹宝墨林。
从今怀寸璧,助我老来吟。
洮河绿石砚的品类繁多,但其名贵砚石主要有洮河“鸭头绿”、洮河“紫石”与“鸊鹈血”、洮河“鹦哥绿”、洮河“柳叶青”、洮河“阴阳石”、洮河“瓜皮黄”、洮河“羊肝红”、西江石和禾驮石(或称岷县石)等品类。
今天我带大家走进洮河“鸭头绿”、洮河“紫石”与“鸊鹈血”洮河绿石砚。
洮河“鸭头绿”主色调为碧绿,绿色中稍显一点湖兰成份,因色如水鸭头绿羽而得名。
宋代书法家黄庭坚赞洮砚:“洮河绿石含风漪,能淬笔锋利如锥。
”并经常以洮砚赠送友人。
古代四大名砚分别是什么

古代四大名砚分别是什么砚,也称"砚台"。
中国传统文房用具,始于汉代。
那么关于古代四大名砚分别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古代四大名砚分别是什么一、洮砚自唐代成名以来,老坑洮砚一直是皇室文豪、富商巨贾才能拥有的。
如宋代赵希鹄曰:"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
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
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
晁无咎《砚林集》中有诗并铭:洮之崖,端之谷,匪山石,唯水玉。
不可得兼,一可足温。
然可爱,目鸲鹆,何以易之,鸭头绿。
金代元好问曰:王将军为国开临洮(今卓尼),有司岁馈,可会者,六百钜万,其于中国得用者,此砚材也。
近代"老坑洮砚"作品屡次作为国礼赠与国外元首,敦煌菩萨砚以甘肃省政府名义赠与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反弹琵琶砚赠与日本前首相竹下登。
洮砚老坑石在四大名砚中储量最少、最难采集,特级老坑石早在宋末(1175年)就已断采,现在每得一块洮砚特级老坑石都相当于是得到千年的古董。
宋初,王陬(zōu)收复洮砚石材产地洮州(今属甘肃省卓尼县),被封为赵土司管理矿区,洮砚被选为皇宫贡品,只有皇朝高官、文豪富商能够拥有,百姓只是听闻甚至难得一见。
赵希鹄《洞天清禄集》:"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
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
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
"可见洮砚老坑发墨不弱于端砚老坑(即下岩),但采集难度更大、石料稀有、更难获取。
郭培元《论洮砚》:"世人知洮砚之妙,至有胜端歙之处。
自宋以后名隐而不显者,因地处边陲,得之不易,兼无专书著录之故,非才不良也,诚为憾事"。
已道出洮砚虽有胜端、歙,但自宋之后老坑石逐渐绝迹,得之不易。
洮砚老坑石的稀缺在市场上尤为明显。
《甘肃洮砚志》记载:"凡物产于舟车交经之区,则其名易彰,而播易远(诸如端、歙)。
洮河砚浅识--喇嘛崖之路之二

洮河砚浅识--喇嘛崖之路之二看上去就要塌方的顶板。
我到达这里没有十分钟,十几米外我路过的地方就落下几块大石。
两位翻捡小料的采石人就放弃今天的劳动,回家了,他们说过十几天等崖稳了再来。
上层在30年前有一次大的垮崖事件,当时有接近二十人的包括纳儿,卡古,丁尕的采石人正在洞内才石,有靠洞口较外的人发现崖在移动,于是急忙互相呼叫,召唤里面的人快出来。
最早出来的刚到公路上,后出来的还在半崖路上,崖就垮了。
好在没有人员出事,但是因为此次事件,许多采石人都不再去上层这四个坑采石了。
有的是家人不允许再去了。
另外四个上层料的坑口之二另外四个上层料的坑口之四,这四个上层料坑口的料暂时没有人采,原因很简单,石质差!我们先不去达窝村,先到崖下去,看看中层!喇嘛崖中层料,中层距下层约30米,据说是宋代老窟的所在,但因旧洞口被一九五八年的引洮工程的流砂掩埋,无从寻找。
仅有一九五八年后期凿的两个洞窟。
因洞内无支护设施,洞又窄狭,开采时断时续,在九十年代中,开采条件变好,采量有所提高.这个图上类似栈道的就是以前的采料痕迹。
这个是喇嘛崖中层最后的开采者,纳儿村的包得志先生写的。
是------洮石沉睡悬崖内,神仙唤他叫不醒。
独有机械响一声,此心不亏苦心人。
落款好象是九七年(看不清)道志。
道志就是包得志先生,道志(得志)是藏语音译。
以前的采料痕迹。
中层料采石人的休息室在中层看到的图右下角翻捡当年废弃小料的村民中层的第一个坑口翻过前一个坑口的转角就是另外两个坑口的位置。
以前拍到的大体这个位置图,当时远处的洞口还没有开。
早前开的洞口在兰线所指位置。
旧开的洞口----第二个。
新开的洞口--第三个先去第二个洞里看一下采空的石壁留有余料的石壁。
这是最好的认中层石的办法,您看石膘。
从洞内看洞口新开的第三个洞口内。
在喇嘛崖对面拍到的这两个(2号,3号)洞的位置关系。
这两个洞出的砚石差别很大,第二个旧洞出较兰的细水纹料,第三个新洞出更绿的纯色或者宽水纹料。
国家标准:18种砚石鉴定图文详解(值得收藏)!

国家标准:18种砚石鉴定图文详解(值得收藏)!依据国家标准公告2014年第11号,经过复杂的汇总分析和多次的研讨评审,在2014年8月,GB/T 30713-2014《砚石显微鉴定方法》正式出台,将砚石分为4类18种,适用范围为砚石的显微鉴定。
示意图如下:下面为以图文的形式,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这18种砚石。
端砚矿物组成:水云母为主的黏土矿物,少量赤铁矿、石英、方解石,微量电气石、金红石。
产自广东省肇庆市东郊斧柯山端溪之烂河山。
构造为块状构造、层理构造、条纹状构造等。
粒径:0.01-0.04mm。
顾二娘款洞天一品端砚,清初期,长23.5cm,宽20cm,厚3.6cm(故宫博物院藏)鉴别特征:泥质硅质绢云母板岩和泥质砂质绢云母板岩,特点在于它石质细腻、幼嫩,发墨不损笔毫,呵一口气即可研墨。
石纹丰富多彩,研出的墨汁油润发亮,层次丰富,虫蚁不蛀。
洮砚矿物组成:水云母、叶绿泥石等黏土矿物(99%),少量石英粉。
产自甘肃卓尼。
显微鳞片变晶结构,呈现板理并保留韵律构造。
粒径:0.01-0.02mm。
鉴别特征:水云母泥质板岩,特点是绿如蓝、润似玉,有条条纹理,发墨生光,贮墨一个月不干,不腐臭。
田横砚黑色粉砂质泥岩,产于山东青岛田横岛。
思砚矿物组成:水云母、绢云母和石英粉砂等,少量黄铁矿。
产于贵州岑巩。
具变余粉末泥沙结构。
粒径在0.005-0.025mm。
鉴别特征:含石英砂、黄铁矿、炭质、水云母的黏土岩,特点石质细腻,内含金星,精磨耐用。
苴却砚矿物组成:泥岩。
产于四川省攀枝花市。
鉴别特征:其石色紫黑沉凝,石质致密细腻,莹洁滋润,发墨如油,存墨不腐,石晶绚丽丰富。
耐磨益毫,呵气可研,叩之有金玉之声,抚之如婴肤娇嫩。
红丝砚矿物组成:方解石为主,少量铁质及微量石英、云母。
丝状弯曲文理构造,即假层理构造。
产自山东青州。
粒径:0.01-0.08mm。
鉴定特征:红色致密块具丝状弯曲文理的薄层微晶灰岩,特点是石质润美,坚而不顽,色花不艳,手拭如膏,发墨如油,与墨相亲,墨色如漆,纹彩多姿。
如何分辨喇嘛崖石,水泉湾老坑,及其它洮砚石之二

如何分辨喇嘛崖石,水泉湾老坑,及其它洮砚石之二砚友一般地说接触的最多的是砚板和成砚的图片,这使得通过石膘,断茬,石色判断坑口可行性不大,那么通过石纹判断成了砚友最主要的选择。
现在说一下不同坑口的石纹。
喇嘛崖坑料石纹丰富多彩,水泉湾老坑石纹也很丰富多样,其它坑口也有很多种类。
先看一下在某种坑口具有唯一性的石纹。
先看喇嘛崖中层的这种带有象是小揩毛笔随意勾画的断续的不是很直的细线的纹路,加上伴有的水波一样的较宽的波浪纹,往往带有铜钉的是喇嘛崖中层仅有的东西,其它地方几乎没有这种纹路。
喇嘛崖中层的纹路喇嘛崖中层料多带黑色杂线。
很少有白筋。
这种带白水纹的几乎只有喇嘛崖上层有,特点是纹路色差大,浅色部分近白色。
水泉湾料多带云纹,其中有一种鹊桥纹的,别的地方暂无发现。
是典型纹路。
再看一下共有纹路。
喇嘛崖上层有带这种大浪花纹的,水泉湾也有。
喇嘛崖中层我没有见过!1图为喇嘛崖上层坑料。
2,3图为水泉湾坑料有几种纹形在喇嘛崖上层中层都有,比如下图的三块。
上面是喇嘛崖上层,中间是喇嘛崖中层。
第三图是一个既有中层特征石纹,又有共有石纹的中层料。
有几种纹形在喇嘛崖上层中层都有,比如下图的两块。
下图是喇嘛崖中层下图右边是中层,中间是上层!有一种直线水纹在喇嘛上层和水泉湾老坑都有。
但是也能看到,水泉老坑的纹路色差小,这种纹大多在喇嘛崖上层,水泉老坑很少。
大的是水泉湾老坑,小的是喇嘛崖上层。
(这两种料都极好)。
另外必须说一下无纹的纯色石,纯色石在所有坑口都有,凭图片很难辨别。
而云纹石大都出现在水泉湾及其它坑口,喇嘛崖很少见到云纹。
下图为水泉湾老坑料看一下墨溅石,和霜干(双杆)石的纹。
墨溅石有大的黑色点状纹。
大小不一,一般有指甲盖大小。
看一下霜干(双杆)石的纹。
霜干(双杆)石上的黑点是小米粒大小均匀分布的。
也可以看到它的石膘与喇嘛崖料一样。
但通过石纹石色等完全可以分清。
也有人说喇嘛崖曾出过带蓝色点的石头,很少,就在很小范围内出过,此后就没有了。
洮河砚浅识(喇嘛崖之路之一)

洮河砚浅识--喇嘛崖之路之一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洮河砚石的产地,洮砚的产地是在甘肃省卓尼县洮砚乡,藏巴哇、柏林三乡境内的喇嘛崖、苟巴崖、水泉湾、卡古直沟、青岭山、圈滩沟、崖沟、鹰子咀等处,主要的产地是洮砚乡的喇嘛崖、苟巴崖、水泉湾、现在在洮河流域的岷县,羊沙也有产出。
因此地在历代曾隶属于陇西、巩昌、狄道、临洮、岷县、会川、洮州等处分别管辖,以致洮砚石的产地常常是众说纷纭,各持已见,也在情理之中.另一原因是,现在还是有许多临洮、岷县人说洮砚产于临洮、岷县,这就像有许多省份和地区都有学者引经据典论证李白是本省人一样,但凡是好的事物人们总想将他与自己联系在一起,这也是难免的人之常情。
现在用图片将从兰州至冶力关至九巅峡至卓尼,洮砚乡、喇嘛崖之路作一简单介绍。
先贴一张来自于祁殿臣先生专著里的喇嘛崖周边地理位置及地形图。
一张全图,和同一张图的放大。
从海甸峡过去有两条去往喇嘛崖的道路。
一是进冶力关,去新城,到卓尼,下山去洮砚乡,去喇嘛崖。
另一条是出海甸峡进九巅峡,过臧巴洼,过柏林,到挖日沟去喇嘛崖。
咱们先去冶力关这条路看看。
冶力关峡口内的风景卓尼县城卓尼县政府前的用洮砚石塑的双龙,当然龙不是用“窝子”石塑的!因为拍这个照片,我被执勤的军人盘问了好一会儿!县城边的洮河桥从海甸峡出来过了这座洮河桥,远处的峡谷就是九巔峡。
九巓峡对面的悬崖绝壁上是前人开凿的茶马古道,也是解放前当地人到山顶种植大烟的通路。
前方五里就是九巔峡水电站。
包舍口附近从包舍口分两条路去喇嘛崖,一条是沿河翻山的小路,另一条是去藏巴洼,过柏林,与洮河流向几乎垂直的翻山公路。
半山上的柏林附近下到山底就是石门峡石门峡左岸的石门村已经人去村空。
当地人说,这个传说是大禹治水时大禹劈开的石门峡一侧峡口上有一条龙守护,您能找到吗?从石门峡出来首先会来到丁尕村,丁尕村民多姓杨,多是明正德年间,被赐为杨姓的卓尼土司旺秀的后代。
以前主要的洮砚采石人在纳儿村和卡古村。
现在这两个村的村民全部移民搬迁去了瓜州,以至石料供应现在主要由离喇嘛崖更远的丁尕村民和达窝村民开采。
洮砚石料

洮砚石料【信息来源:绿石砚公司添加时间:2010-11-12 18:08:27 浏览次数:31】洮砚石料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更加博大深广。
说到文化,首先就得说到文房四宝,所谓文房四宝,就是笔墨纸砚。
说到砚,举世闻名的就是端、歙、洮三种。
这里要说的就是洮砚。
洮砚石料出产于我国西北部黄河的主要支流——洮河流域,位于甘肃省卓尼县洮砚乡境内。
因为此地历史上原洮州管辖,砚石料产地又濒临洮水,故称之为洮砚。
据初步鉴定,洮砚石料矿带在地质上称为古生代的泥盆系,形成期约在四亿年前,结束于三亿五千万年前。
洮砚石属泥盆系中水成岩变质的细泥板页岩,是一种由沉积在水盆地中的细泥型物质形成的岩石。
据喇嘛崖石窟中的矿物相观察:洮砚石料矿带的形成早于县境内其它地层结构,不同于大部分古生代到三迭系过渡的浅海相,泥盆系水成岩变质明显。
整个矿层全厚约4米,矿体分数层夹夹在岩石中,有用厚度每层不同,平均约60厘米左右。
洮砚石料矿的储藏面积约40余平方公里,据现开采的矿点和已经勘查的矿体露头,有以下数处:喇嘛崖、小泉湾、纳儿、卡古直沟、青岭山砚瓦石咀、圈滩沟、下巴都岩沟、鹰子咀等处。
洮砚石料的开采形式有两种:一种是露天采掘;一种是洞窟采掘。
采石的方法尽管有将近上半千的历史,但采石工艺仍保持原始的凿剥法。
所用工具和通常石匠用具差不多,主要是钢钻、钢凿、大小锤、钢针、钢楔子等。
洮砚石料的特性有四:1、结构细密。
洮砚石料具有沉积岩中粘土岩类的基础结构,颗粒极细、粒径在0.01毫米以下,密度3.04克/厘米3左右,结构以紧密见长。
且石料中兼含多种金原离子,不仅发墨快,而且墨汁细而有光泽。
具有滑不拒墨,涩不滞笔的优点。
2、滋润滑腻。
洮砚石料矿带濒临洮水,由温润之气精养,矿休中水份充足,石料抛光后手感滑腻。
由于它的石质结构紧密,构成它既不渗水,又贮墨日久不干的特性,故以虽酷署而倾墨不干之盛誉称雄于砚林。
3、硬度适中。
洮砚石料的硬度为摩氏三度。
甘肃卓尼喇嘛崖洮砚地质特征及成因

甘肃卓尼喇嘛崖洮砚地质特征及成因杨春霞;王晓伟;汤庆艳;李晓雅;贾元琴;陈克娜【摘要】甘肃省卓尼县洮砚乡喇嘛崖洮砚位于新堡-洋沙复背斜核部的上泥盆统大草滩组中,矿体呈近SN向展布.本文通过洮砚的组成成分、结构构造、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宝石学特征及成因分析,表明洮砚主要矿物为绢水云母,呈细小鳞片状结构,定向排列,具有富铝系列、伊利石型粘土特征,微量元素及放射性元素均很低的特点;岩石致密,固结程度中等,肖氏硬度为51~56,密度2.75~2.77 g/cm3,饱和吸水率0.45~0.47,孔隙度1.2%~1.3%,粒度0.011~0.053mm,遭受浅的区域变质作用,节理、裂隙发育程度低.【期刊名称】《矿产与地质》【年(卷),期】2010(024)004【总页数】5页(P343-347)【关键词】洮砚;地质特征;成因;喇嘛崖;甘肃【作者】杨春霞;王晓伟;汤庆艳;李晓雅;贾元琴;陈克娜【作者单位】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兰州730000;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兰州730000;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兰州730050;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兰州730000;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兰州730000;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兰州730000;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9.273砚石是指具有砚的功能(发墨、下墨和护毫)、用于雕琢石砚的天然岩石。
当今,砚石作为一种特殊的非金属矿产,已跻身于珠宝玉石之列[1]。
洮河绿石砚,简称洮砚,由洮河绿石精雕而成,尤以喇嘛崖及水泉湾老坑所产的“鸭头绿”与“鹦哥绿”最享受盛誉。
早在唐代就被大书法家柳公权列为四大名砚(端石、歙石、洮石、红丝石[2])之一。
该石质坚而细,莹润如玉,扣之无声,呵之成珠。
用以制砚,据水不耗,历寒不冰,涩不留笔,滑不拒墨,具有发墨快、研墨细、不损笔、挥洒自如、浓淡相宜等特点。
当地称洮砚石料为“绿漪石”,因石潜在洮河峭壁悬崖飞流湍急的深水中,采掘非常艰难,得之愈加珍贵,具有“洮洲石贵双赵壁,端州歙洲无此色”之誉[3]。
砚台的种类和识别

砚台的种类使用保养和识别四大名砚(一)在当代,人们所说的四大名砚是指端砚、歙(shâ)砚、洮(táo)河砚和澄(chãng)泥砚。
(一)端砚端石产于广东省肇庆市东南斧柯山西麓端溪一带。
因肇庆古称端州,所以此处石料制成的砚台称为“端砚”。
端砚石是在唐代武德年间发现的,由于端砚石质优良、细腻嫩爽、滋润、所以它自宋朝后期被推为四大名砚之首,其霸主地位至今难以撼动。
1、端砚的坑口一个地方砚台的石料,一般并不是从一个石头坑中挖出来的。
所谓砚的坑口,就是说砚台是从哪个坑里开出来的。
端石有多个坑口,以品质而论可以分为两个档次。
第一档次:三大名坑:老坑、坑仔岩、麻子坑。
(1)老坑端砚优质石产区位于肇庆市郊羚羊峡南岸端溪水以东,各名坑星罗此间,有老坑、坑仔岩、麻子坑、古塔岩、宣德岩、朝天岩、青点岩、冚罗蕉等。
产区分三个矿层,老坑属第一含矿层,位于含矿段的最下部,这个层面上仅有老坑,别无他洞。
老坑砚石外观上看,青灰中微带紫蓝色,石纹细腻而幼滑、娇嫩、致密而坚实。
砚石处于其临近的西江水位线以下,长期受地下水浸泡,粘土矿物质为地下水所溶解,逐渐使石质变纯,变软,以至达到细腻娇嫩、滋润到可以“呵气研墨”的程度。
古人曾赞美老坑砚石具有“体重而轻”、“质刚而柔”的特点。
老坑砚石从表面看呈紫蓝色略带青,使人感到沉重异常,但真一上手,却感到比重不是很大。
所谓“质刚而柔”是从雕琢的过程和研墨的角度来说的。
老坑砚石毕竟是石头,有着3度的硬度,但用手触摸却带柔性,这种柔性即古人所谓“若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
另外,如用指肚或手心轻按老坑砚的砚堂,老坑石旋即会出现滋润的水气。
其之所以有这个特点,就是因为它的矿物成分主要是由泥质、绢云母及硅质胶结而成的。
再是,由于老坑砚石的泥质比重大,所以敲击它时,就发出“笃笃”的木声,不像其他砚石特别是歙石那样发出铿锵的金属声,此即所谓“扣之无声”,“磨墨亦无声”。
又由于老坑砚石中含硅质的原因,所以它还有“久用锋芒不退”的优点。
如何分辨喇嘛崖石,水泉湾老坑,及其它洮砚石之二

如何分辨喇嘛崖石,水泉湾老坑,及其它洮砚石之二砚友一般地说接触的最多的是砚板和成砚的图片,这使得通过石膘,断茬,石色判断坑口可行性不大,那么通过石纹判断成了砚友最主要的选择。
现在说一下不同坑口的石纹。
喇嘛崖坑料石纹丰富多彩,水泉湾老坑石纹也很丰富多样,其它坑口也有很多种类。
先看一下在某种坑口具有唯一性的石纹。
先看喇嘛崖中层的这种带有象是小揩毛笔随意勾画的断续的不是很直的细线的纹路,加上伴有的水波一样的较宽的波浪纹,往往带有铜钉的是喇嘛崖中层仅有的东西,其它地方几乎没有这种纹路。
喇嘛崖中层的纹路喇嘛崖中层料多带黑色杂线。
很少有白筋。
这种带白水纹的几乎只有喇嘛崖上层有,特点是纹路色差大,浅色部分近白色。
水泉湾料多带云纹,其中有一种鹊桥纹的,别的地方暂无发现。
是典型纹路。
再看一下共有纹路。
喇嘛崖上层有带这种大浪花纹的,水泉湾也有。
喇嘛崖中层我没有见过!1图为喇嘛崖上层坑料。
2,3图为水泉湾坑料有几种纹形在喇嘛崖上层中层都有,比如下图的三块。
上面是喇嘛崖上层,中间是喇嘛崖中层。
第三图是一个既有中层特征石纹,又有共有石纹的中层料。
有几种纹形在喇嘛崖上层中层都有,比如下图的两块。
下图是喇嘛崖中层下图右边是中层,中间是上层!有一种直线水纹在喇嘛上层和水泉湾老坑都有。
但是也能看到,水泉老坑的纹路色差小,这种纹大多在喇嘛崖上层,水泉老坑很少。
大的是水泉湾老坑,小的是喇嘛崖上层。
(这两种料都极好)。
另外必须说一下无纹的纯色石,纯色石在所有坑口都有,凭图片很难辨别。
而云纹石大都出现在水泉湾及其它坑口,喇嘛崖很少见到云纹。
下图为水泉湾老坑料看一下墨溅石,和霜干(双杆)石的纹。
墨溅石有大的黑色点状纹。
大小不一,一般有指甲盖大小。
看一下霜干(双杆)石的纹。
霜干(双杆)石上的黑点是小米粒大小均匀分布的。
也可以看到它的石膘与喇嘛崖料一样。
但通过石纹石色等完全可以分清。
也有人说喇嘛崖曾出过带蓝色点的石头,很少,就在很小范围内出过,此后就没有了。
砚台知识之页

砚台知识之页一、砚台简史“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照此说法,砚在“笔墨纸砚”的排次中位居殿军,但从实际上来说,它却居领衔地位,因此才有了“文房四宝砚为首”的说法。
砚之所以在实际上成了文房四宝之首,主要是由于它质地坚实,能传之百代的缘故。
古代并没有特制的砚,凡是可以研墨的东西,如石块、蚌壳、瓦片、砖头之类都可以作砚使用。
后来有了石制的砚,所以砚字从“石”旁。
又因砚是从“研”的意义生出来的,字音相同,所以用“见”作音符。
汉刘熙《释名》解释“砚”字,说:“砚,研也,研墨以和儒也。
”许慎《说文》说:“砚,石滑也。
”“滑”字训作“利”字意,亦与研、磨同义。
清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进一步清楚地解说道:“字之本义,谓石滑不涩。
今人研磨者曰:砚。
”可见中国自古以来,就把砚解释为研磨的工具。
砚又叫砚瓦,现在北方有的地方还保留这种叫法,可能是因其形凹下像瓦,也可能是因为有的是陶制得名。
北京人叫砚台,是因为形状像台。
现在“砚台”已成了砚在全国的通称。
砚究竟起于何时,仍无无明确的结论。
“砚与文字同兴,予黄帝之代也”。
《文房四谱》上说:“从前黄帝得玉一纽,将其治成墨海,并在其上篆文曰:‘帝鸿氏之砚’。
”这也许就是最早的砚和它的铭。
又有人根据山东曲阜孔庙的石砚,说是孔子用过的,甚至说孔子是砚的创始人。
从考古发掘材料来看,远在新石器时期,原始氏族社会已有彩绘陶器,利用黑红两色或其它色彩,绘出多种多样的花纹,颜料颜色已经极为细腻。
以理推之,说明那时已有研磨颜料的工具。
西安半坡出土的“彩绘研磨器”,多数学者认为是砚的起始,至今当有六千年历史了。
不过,这种“砚”只不过是砚的雏形罢了。
从殷墟发现的甲骨刻辞来看,除刻字以外,还有用毛笔朱书或墨书的。
有的甲骨上还残留着朱书、墨书的痕迹。
那么朱和墨的研磨也是一定有工具的。
大概在殷商初期,笔墨砚始粗见雏形。
刚开始时以笔直接蘸石墨写字,后来因为不方便,无法写大字,人类便想到了可先在坚硬东西上研磨成汁。
选购洮砚的几个入门技巧,讲究“二看一辨一挑剔”

选购洮砚的几个入门技巧,讲究“二看一辨一挑剔”洮砚,全称为洮河绿石砚。
具有贮墨日久,历寒不冰,下墨快,发墨,不损笔毫等贵重之处。
但由于砚石开采洞窟多,石质优劣殊异,砚工技艺千差万别,因此,在选购洮砚上也有诸多讲究,基本方法是“二看一辨一挑剔”。
网络配图▲“二看”是一看黄膘与绿波,二看造型和雕刻。
一看指看砚石质量,二看指看雕刻艺术。
“洮砚贵如何,黄膘带绿波。
”洮砚砚石是由深浅二绿色构成的水波纹、云纹的为上乘石料;纯绿色次之;绿灰色较差。
而有水波纹、云纹石料的石皮呈黄褐色或淡黄色,是这种石料的标记,俗称“黄膘”。
黄膘与砚石形成强烈的对比色,雕刻时如果利用精巧,便可产生美妙的艺术效果。
被历代砚工、洮砚爱好者珍视。
它其实是浸染、附着在砚石表层的其他岩石,因此也不是每块好石料都能附有。
网络配图我们挑选洮砚时也不要强求非有“黄膘”,但要记住,最好有“绿波”“石形带盖”是洮砚最大的造型特点。
所谓“石形”,是指洮砚造型是量材施艺,因石成砚,形制不一,不拘方圆,浑然天成。
所谓“带盖”者,是指洮砚墨池几乎每砚都加有盖子。
这样,对于造型的挑选不好用一个标准,只有随个人喜好去挑选。
一般来说,只要墨池比例大,深度适中,池盖扣合紧密,装饰图案匀称逼真,雕刻光洁即可。
网络配图“一辨”是认真识辨砚体和雕刻细部是否有裂断损及其封粘补。
洮砚石采掘多用洞窟开采,为省工又采用轰炸,因此暗裂缝较多。
工前选料不细或经验不足,有些砚体留有大的开裂或未开裂裂缝。
又因为多数砚工技术不够纯熟,镂空悬雕部分断损较多。
还有个别砚工试图标新立异,追求多层悬雕,人为粘接。
选购时洗净所涂油,放进清水中浸一会儿,取出细心观察,凡水先干或后干的细线就是裂缝。
水先干且发光、色暗青白的是粘接过的裂缝,后干的是未粘封过的裂缝。
趁湿再留心砚体和雕刻细部,凡色淡而滑不粘水的是填补过的地方。
网络配图“挑剔”是指对墨池要反复挑拣。
墨池底部,尤其较大砚墨池底部要求纯净,不能有粗长的红、白、黄三色石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分辨喇嘛崖石、水泉湾老坑、其它洮砚石及有关筋线、断暇、石病金城石头记(一)分辨一方砚台砚友最先关心的就是它是什么砚,这种砚是哪个坑的。
然后才会去体会它的下发墨等其它情况。
对于洮河砚来讲,最先辨认坑口的方法就是看石膘,因为带石膘的石头是它最原始的状态。
让我们看一下不同坑口砚石的石膘。
不同坑口的石膘有的种类的是别的坑口没有的,有的种类却是共通的。
先看一下有明显坑口特征的石膘种类,以下是比较典型的喇嘛崖石膘和水泉湾老坑石膘对比。
有典型喇嘛料特征的喇嘛崖中层石喇嘛崖料(喇嘛崖上层与中层料的石膘几乎一样)比较典型的石膘特征的放大。
这种棕色底色上面带雪花状黑色花纹的是喇嘛崖料较常见到的一种石膘,它的黑色花纹一般是由最初的最小的黑色小圆点逐步向大一些的雪花点状过渡,在它的边缘一般地说会演化成松树枝状的大的花纹,这种石膘在水泉湾老坑没有。
但是接近喇嘛崖同高度的墨溅石,和霜干(双杆)石却与喇嘛崖料石膘几乎无法区别,遇到这种情况就要从其它方面分辨坑口了。
还是先说喇嘛崖料与水泉老坑料的石膘区别。
喇嘛崖料上的棕色的底色及“雪花”状花纹的石膘。
喇嘛崖中层坑口里面看到的未采的原石石膘。
喇嘛崖料典型的带松枝状花纹的石膘。
喇嘛崖上层紫石料上的棕色的底色及“雪花”状“松树枝”状花纹的石膘。
喇嘛崖上层料上的棕色的底色及“雪花”状“松树枝”状花纹的石膘。
再看一下水泉湾老坑料的较为典型的石膘。
这是水泉湾老坑石膘的较典型的一种,特点是白色底色带比较均匀的黑色小米粒大小的黑点或者雪花点,这种白色膘很容易脱落。
这种膘喇嘛崖没有。
但是喇嘛崖也有很少见的与此不太相同的白色膘。
水泉湾老坑料的较为典型的石膘。
水泉湾老坑料的较为典型的石膘。
总体情况是喇嘛崖石膘色彩绚丽,种类多样,而水泉湾石膘色彩清淡变化不大。
贴些喇嘛崖料石膘贴些喇嘛崖料石膘贴些喇嘛崖料石膘黄石石膘贴些喇嘛崖料石膘紫石石膘以上贴的一些喇嘛崖料石膘有的是有代表性的,有的没有。
只是为了给大家多提供一些资料。
还有许多不具典型特征非常少见的石膘,无法一一帖图说明,望各位砚友谅解有一种石膘在洮河砚的许多坑口都有,就是这种红色的石膘。
下图为喇嘛崖中层料的红色石膘。
下图为水泉湾料的红色石膘。
这些红色石膘没有什么太大区别和特征,在各种坑口都有。
总结石膘特征情况是,喇嘛崖料与水泉老坑料各自有可以区分的特征石膘,也有无法区分的共有石膘。
喇嘛崖料石膘与墨溅石,霜干(双杆)石膘一样,很难或者说无法分辨。
既然有的石膘无法说明坑口,那么坑口就不能分辨了吗?还是有办法,就是看石头的自然断茬。
一般地说喇嘛崖料既细密又坚润,水泉湾老坑稍次(极好的与喇嘛崖料一样),其它料要比它们次。
另一个需要说明的情况是任何料在矿层露头露天处均较枯燥。
间是喇嘛崖坑料,下面是水泉湾老坑料。
崖坑料,下面是水泉湾老坑料。
下图是喇嘛崖料和霜干(双杆)料的自然平面断茬的对比,上面的是喇嘛崖上层坑料,下面是霜干(双杆)料。
喇嘛崖料和水泉湾老坑料的手感很绵,俗话讲是不扎手。
其它也有一些坑的石头也很绵。
那就要再看下面一条分辨方法--石色喇嘛崖料更绿一些,水泉老坑料发点灰蓝色,而水泉杂坑料发灰白,下图最上面是喇嘛崖坑料,中间是水泉湾老坑料,最近处是水泉杂坑(霜干)料。
卓尼的邻县岷县的阴阳石料刻的砚,岷县阴阳石红绿分层明显,美观大方,但是料软,质地不密实.寒冬酷暑甚至会轻微变形!但是现在坑口开到深处料也变的好了许多,这种料做成的砚在本地比较有市场!上图的石色只是说明大概情况,每个坑口都有多种石色,下面着重说一下喇嘛崖上层,中层及水泉湾老坑石色。
喇嘛崖上层和中层坑料除了绿石有平均一米五左右的厚度。
在绿石下面紧挨着的就是紫石,紫色石总共有平均30几厘米的有用厚度。
下图为喇嘛崖上层绿石下图为喇嘛崖上层紫石有关喇嘛崖上层坑黄石,黄石出在喇嘛崖上层坑65米深处,当时人们不认可此石,于是采石人放弃此种石头,仅有少量样品,据察看喇嘛崖顶另一崖口处出的黄石与喇嘛崖可能是同种料。
喇嘛崖上层洞65米深处黄绿过渡的料喇嘛崖上层中部靠左出纯色料喇嘛崖上层靠右出墨绿发灰色料,喇嘛崖上层中部洞口里面50米左右出浅绿发兰色料喇嘛崖上层几种料色对比现在看看喇嘛崖中层的石色。
喇嘛崖中层旧的两个洞口一般地说出稍显兰色调的细水纹料,个人认为古人所讲的“鸭头绿”更应该是指这种色。
下图为一个色较浅的上层料,与中层料对比图,个人认为古人所讲的“鸭头绿”更应该是指这种发兰色的中层料色。
中层靠里的最后开的洞里一般地说出较绿的纯色料或者宽水纹料。
在喇嘛崖上层一样是靠细水纹料的左侧出同样的纯色与宽水纹的料,这种料不像上层和中层的细水纹料那样可以根据纹形分辨,它们几乎无法分辨上层或者中层。
在上层也有一样的宽水纹料,长方小料和中间的料是上层,右边是中层第三个坑的料。
中层也有紫料,中层紫料纯色较多,多数色暗近黑色。
有的带有同上层一样的绿色石膘喇嘛崖中层的几种料色,相信如果水不将中层淹没可能会有黄料出现,我的中层料里有绿黄结合的石头,这种料和上层的此种色的料一样出在洞的最深处。
中层料绿料紫料结合部有的色发深紫近黑的色。
中层料绿料紫料结合部有的色发深兰深紫近黑的色。
就是中间那个!这些料色(绿黄结合,及中层紫料)不具有代表性,不太会出现在市场上,知道就可以了,只是为给砚友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一是市场当时不太认可这种紫料,无人采,二是中层消失了。
再看一下水泉湾老坑料的石色,水泉湾老坑大体有主要有两种石色,蓝色,稍浅泛白的绿色(就是柳叶青)。
这个图是同一石头的两面。
一面为较蓝的色,一面为稍浅泛白的绿色(就是柳叶青)。
结果。
一般地说蓝色部分会稍硬,而柳叶青则稍软。
水泉湾老坑料相对喇嘛崖料来讲,蓝料显得较灰暗,柳叶青显得稍灰白,就是说从色相上讲,水泉老坑料纯度不够,不如喇嘛崖料好看,这些只是大体情况。
喇嘛崖料在矿体露头露天处的料有的相当灰暗。
下图贴个极好的水泉老坑料,与喇嘛崖料的对比图,大的水泉,小的喇嘛崖。
最好顶级的水泉老坑与崖料差别不大。
其它一些料色,喇嘛湾的黄料其它一些料色,喇嘛湾的黄料,有关喇嘛湾的黄料,我拿它与喇嘛崖上层坑黄料作过详细比对,区别不大,是同种同类料。
不好的有--在露头露天的料很枯燥酥软(任何坑口露头处的料都较差)。
开到深处料很坚密,细润。
有明显的折光,说明它的成份与喇嘛崖料一样含大量的绢云母。
这里有个故事说给大家,在20年前有安徽黄山人到喇嘛崖考察,带来一快黄料样品,要求采石人采出此种黄料后联系,采石老人认为此话是枉言,都是绿料,哪里可能有黄料。
没有想到十年后黄料出了,再联系黄山人就没有联系上。
市场没有人认可黄料就没有人采,出来的少量黄料大多丢弃,被一个叫乔国容的人捡去制砚,自此无人要的喇嘛崖料就叫乔国容拾(石)。
对此我一直疑惑此位安徽黄山人是如何判断到喇嘛崖有黄石的,我觉得他就是根据喇嘛湾黄石走向判断到的,后来采石老人提到这位黄山人总是非常钦佩。
其它石色------喇嘛崖顶墨溅石。
和霜干(双杆)石(大的)总体来说喇嘛崖料石色最好看,色相纯,但是有的坑口色相很接近,手里没有石头凭借图片较难分辨,几乎无法说明情况,本来石色差别就不大,每个人拍的图又有不同,就是自己拍的同一石头图,也会因为光线的变化而变化。
我自己的感觉,石头在早晚,中午,阳光,阴天情况下会是不同色调。
所以用图片说石色只能说个大概。
砚友一般地说接触的最多的是砚板和成砚的图片,这使得通过石膘,断茬,石色判断坑口可行性不大,那么通过石纹判断成了砚友最主要的选择。
现在说一下不同坑口的石纹。
喇嘛崖坑料石纹丰富多彩,水泉湾老坑石纹也很丰富多样,其它坑口也有很多种类。
先看一下在某种坑口具有唯一性的石纹。
先看喇嘛崖中层的这种带有象是小揩毛笔随意勾画的断续的不是很直的细线的纹路,加上伴有的水波一样的较宽的波浪纹,往往带有铜钉的是喇嘛崖中层仅有的东西,其它地方几乎没有这种纹路。
喇嘛崖中层的纹路喇嘛崖中层料多带黑色杂线。
很少有白筋。
这种带白水纹的几乎只有喇嘛崖上层有,特点是纹路色差大,浅色部分近白色。
水泉湾料多带云纹,其中有一种鹊桥纹的,别的地方暂无发现。
是典型纹路。
再看一下共有纹路。
喇嘛崖上层有带这种大浪花纹的,水泉湾也有。
喇嘛崖中层我没有见过!1图为喇嘛崖上层坑料。
2,3图为水泉湾坑料有几种纹形在喇嘛崖上层中层都有,比如下图的三块。
上面是喇嘛崖上层,中间是喇嘛崖中层。
第三图是一个既有中层特征石纹,又有共有石纹的中层料。
有几种纹形在喇嘛崖上层中层都有,比如下图的两块。
下图是喇嘛崖中层下图右边是中层,中间是上层!有一种直线水纹在喇嘛上层和水泉湾老坑都有。
但是也能看到,水泉老坑的纹路色差小,这种纹大多在喇嘛崖上层,水泉老坑很少。
大的是水泉湾老坑,小的是喇嘛崖上层。
(这两种料都极好)。
另外必须说一下无纹的纯色石,纯色石在所有坑口都有,凭图片很难辨别。
而云纹石大都出现在水泉湾及其它坑口,喇嘛崖很少见到云纹。
下图为水泉湾老坑料看一下墨溅石,和霜干(双杆)石的纹。
墨溅石有大的黑色点状纹。
大小不一,一般有指甲盖大小。
看一下霜干(双杆)石的纹。
霜干(双杆)石上的黑点是小米粒大小均匀分布的。
也可以看到它的石膘与喇嘛崖料一样。
但通过石纹石色等完全可以分清。
也有人说喇嘛崖曾出过带蓝色点的石头,很少,就在很小范围内出过,此后就没有了。
我没有见到过。
霜干(双杆)石的纹。
也有纯色,带云纹和水纹的,它的纹与喇嘛崖料不同,有许多是沙质。
砚面纹路的显示在一定程度上也和石料的切向有关,切向与石纹平行则砚面显示纯色,或者雾气纹,切向与石纹小角度交叉则砚面显示云纹,宽水纹,切向与石纹大角度交叉则砚面显示细水纹.但要注意此现象只出现在带直线细水纹料里,纹路很宽的料无论切向如何都不会显示细水纹。
附一方由于切面与石纹平行而显示纯色,和云纹的喇嘛崖中层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