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肌肉力量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速度的快慢、练习动作的结构等因素。
离心练习
指肌肉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力量训练 方法。
研究认为:离心收缩所产生的张力比最大向心 收缩力强30%左右 。
缺点:引起肌肉疼痛的程度较明显。
它的强力机制:
① 可增加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 使肌肉收缩时 粗细肌丝处于较长时间的最佳重叠状态 。
② 可提高肌肉收缩前弹性成分的弹性势能 ③ 通过牵张反射机制激活更多的肌纤维。
❖ 力量训练频率(通常是指每周训练的次数)
❖ 力量训练频率是影响力量训练效果的重要训练 因素。训练频率受负荷量、练习强度、身体功 能状态、恢复能力以及每周力量训练课的训练 目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初训练者2~3次/周,一般项目4~6次/周, 举重和健美训练8~12次/周。
发展最大肌力、最大爆发力和肌肉耐力的各种 力量训练参数
变化,不易控制 任定1~600°/S,
固定
可变,顺应性阻力,与速度有关
❖ 运动幅度 ❖ 测试意义

反映固定角度 力矩
全幅或半幅
反映最弱关节点力 矩
全幅或半幅
反映任意关节角度运动力 矩值
力量素质的训练
一、肌肉力量训练的一般原则
1、 超负荷原则 不断超过平时已适应了的负荷。如图 2、专门性原则 专项的技术结构, 供能特点、部位和练习模式。 3、安排顺序原则 先练大肌群,后练小肌群如图 4、 训练节奏原则 周期训练理论如图,训练频率应符合力量增长规律。
RM:最大重复次数。即举某一负荷时的最大重复次数。1RM是指举起某负荷最多重复一次。
5RM:肌肉增粗,力量和速度↑ ,适合举重和投掷等; 6~10RM使肌肉增粗,力量速度↑,但耐力增长不明显,适合100m、跳跃等; 10~15RM使肌肉增粗不明显,力量速度和耐力均有所增加,适合400~800米跑等; 30RM使肌肉毛细血管增多,耐力提高,但对力量和速度的作用不明显,适合长跑。此外,以不同
等速(动)练习
60年代中期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游泳教练康西尔曼发明了等动力量训练 在整个运动均产生最大张力,且速度恒定。 它是借助于等动练习器械进行的力量练习。等动练习器械是一个离心
制动器上连一条尼龙绳,由于离心制动作用,扯动绳子越快,阻力越大。 所以在这种器械上练习,可使练习者在整个练习动作范围内,都能受到较 大的阻力。大量实验证明 :它的强力效果优于传统的重力性器械练习 。
<2min
<1.5min
糖酵解和有氧 代谢
磷酸原和糖酵 解
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二)几种肌肉力量训练手段的 生理学分析
❖ 等长(静力性)练习 ❖ 离心练习 ❖ 超等长练习 ❖ 电wk.baidu.com激法
等张(向心)练习 等速(动)练习 全幅度练习 震动
等长(静力性)练习
❖ 指肌肉对抗阻力时长度 不变的力量训练方法。
第十章 肌肉力量
肌肉力量:是通过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完成运动的能
力。
肌肉力量及影响因素 肌肉力量的测评 肌肉力量的训练
肌肉力量及其影响因素
一、肌肉力量的分类
按肌肉收缩形式分 按力量表现形式分 按表示的方法
动力性力量
静力性力量 最大力量 快速力量 力量耐力
绝对力量 相对力量
向心收缩力量 离心收缩力量 等速肌肉力量 超等长肌肉力量
❖ 优点:肌肉能够承受较 大负荷,可发展最大肌 肉力量。
缺点:肌肉缺乏收缩与放松的协调,练习相对枯燥无味。
等张(向心)练习
❖ 它是一种肌肉收缩与放松交替进行的,最常见的 抗阻练习。
❖ 优点:与专项一致,可提高神经肌肉协调性。 ❖ 缺点:肌肉张力变化具有关节角度效应。 ❖ 其训练效果取决于:负荷大小、重复次数多少、
RM百分比进行负荷强度训练,对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动员也不相同(见表10-2)。
不同1-RM百分比肌肉运动负荷与不同类型肌纤维 动员的关系表
肌纤维类型
ST FTa FTb
1 — RM 百 分 比(%)
60
70
80
90
100
60 40 25
15 5
30 40 40 25 25
10 20 35 60 70
二、影响肌肉力量的因素
一、肌源性因素
1、肌肉生理横断面积:呈正比 2、肌纤维类型:FT的比例 3、肌肉初长度:最适初长度肌力最大 4、拉力角度
二、神经源性 因素
1、中枢激活 运动神经元放电频率和同步化
2、中枢神经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
三、其它因素
3、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
1、年龄和性别 2、激素作用 3、力量训练
肌肉力量的测评
❖肌肉力量的测评: 是指对肌肉力量的大小、变化
的速度与幅度进行测量与评价。
❖ 一、等长肌力测定 ❖ 二、等张肌力测定 ❖ 三、等速肌力测定
等速肌力、等张肌力和等长肌力测试比较表
等长肌力测试 等张肌力测试 静力性力量 动力性力量
等速肌力测试 动力性力量
❖ 速度
恒定
❖ 阻力
固定
可变,顺应性阻力
不同力量训练法的效果比较
组别
人 数
等动练习组 15
动力性练习组 14
静力性练习组 13
对照组
9
八周练习后变化平均值 总的工作能力 最大力量
+35.4%
+47.2%
+27.5%
+28.7%
+9.2%
+13.1%
-9.4%
-6.0%
超等长练习
是前苏联田径教练员尤里.维尔霍山斯基在 1967年发明的。
肌肉进行快速动力性负荷牵拉所产生的爆发性 肌肉收缩的练习。预先被强制性拉长,随即再 进行快速缩短”的方式。
训练参数
肌肉耐力 爆发力 最大肌力
练习强度(%1RM) 重复次数 练习组数
训练频率(次/周) 间歇休息时间 肌肉能量代谢方式
持续练习时间
40~60% 20~40 3~6 3
30S以内 有氧代谢
≤2min
60 ~80% 6~15 3~6 3
30S~1min
80~100% 2~6 3~6 3
2~3min
力量
30周
A:以后不训练,第30周完全消退 B:以后每6周训练一次,能保持较长时间 C:以后每2周训练一次,基本保持原增长水平
A 周
B
C
二、力量训练的手段与方法
(一)影响力量训练效果的若干因素 ——PIRTS方案
1、最大负荷百分比 P(percent) 以“RM”来衡量,如下。 2、组间练习间隔 I(interval) 至少2~3min,肌肉辅助练习可减少到1~2min。 3、每组重复次数 R(repetition) 4、重复练习的时间 T(time) 5、组数 S(set) 3~6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