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数〉》教案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众数》教学案例
教师:何涌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22-124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新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培养学生
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1、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能在具体情景中灵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特点。
2、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
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经学过哪些统计量?同学们还记得怎样求平均数和中位数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创设情境,认识众数
1、课件播放音乐,欣赏舞蹈画面。
2、挑选舞蹈队员。
为了庆祝“六。
一”儿童节,学校将举行一场集体舞比赛。
我们班准备选10名同学组队参加这次比赛(出示下题)。
我们班选10名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你认为该怎样选呢?
根据收集数据,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为什么?(先小组讨论,再汇报交流。
)
三、进一步认识众数的特征
课件出示一分钟跳绳比赛题目
学校举行1分钟跳绳比赛,五(1)班、五(2)班、五(3)班6名参赛选手的成绩如下:五(1):120 105 150 150 186 150
五(2):108 183 183 196 216 216
五(3):126 157 169 198 224 215
请求出这三组数据的众数。
找三组数据的众数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在此一定要反复强调何为
四、联系情境,选择统计量
1、课本123页做一做
小组交流、讨论完成,代表发言,同学互评。
2、生活中的数学
选择一种统计量来举例子,感受统计量在生活中的运用
3、谈谈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联系与区别
五、收集数据,展示交流
收集数据,如: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全班同学左、右眼视力情况、全班同学的鞋子的尺码情况、一次测试的成绩等从中任选一项来收集数据,收集好数据后再制成表如:五年级男同学所穿鞋子的号码情况表
从收集的数据中,你能找出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吗?你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你了解到什么情况?你认为用哪一个统计量比较合适?(强调对中位数的再认识)
六、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这三个统计量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都是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都可用来反映数据的一般水平;都可用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
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平均大小,常用来代表数据的总体“平均水平”。
中位数:像一条分界线,将数据分成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因此用来代表一组数据的“中
众数:反映了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用来代表一组数据的“多数水平”。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认识众数,我认为需要达到这样几个目标:
(1)让学生体会到众数产生的价值和需要;
(2)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3)能根据实际情境判断选择哪种统计量分析这组数据比较合适,进一步体会众数的实际应用价值。
整节课有这样几点做得较好:
1、注重从情境引入,让学生认识到以前所学的平均数的局限,再引入学习众数的概念,体验其优越性。
2、注重课外知识的补充,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众数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3、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何为众?有的学生在此又会犯难,所以我在五二班出现了2组相同的数183和216,让学生知道重复出现两次或者两次以上的就叫众数。
如果出现的次数一样,就有两个众数。
个数不一样,就依多的那个数为众数。
4、注重联系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比较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客观地分析数据的特征,形成初步的数据分析能力。
总体来看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没有问题的课总感觉也不是一节好课。
学生真的对众数非常了解吗?真的能联系情境正确判断选择哪个统计量吗?例如众数的存在是因为一组数据中出现了极端数据,使平均数明显偏离中心。
可是怎样来界定极端数据?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
教师应该对这点进行必要的指导。
应该通过一系列的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生生争辩中将学习中的矛盾凸显出来,从而对平均数、众
数有更深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5、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了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所以我在课堂上特别强调了对中位数的再认识,要求学生一定要按照顺序将数据在此排列,学生开始不以为然,在我的督促下,个别偷懒的孩子尝试了果然就不再出错,而且速度也很快,反而从中找到了成就感。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