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教案
一、学生印象中的孔子
(请学生回答,他印象中的孔子是怎么样的?)
讲解:刚同学们都根据自己的所学,对孔子进行了一番评价,那接下来我们来看下中国历代的一些知识分子又是如何评价孔子的。
二、中国历代对孔子的评价
PPT展示:
1.“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
2.汉儒对孔子的评价(材料暂未找到)
3.“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南宋儒学家朱熹
4.又孔子祖述儒家阶级纲常之伦理,封锁神州:斯二者,于近世自由平等之新思潮,显相背驰,不于报章上词而辟之,则人智不张,国力浸削,吾恐其敝将只有孔子而无中国也。”
—新文化运动干将吴虞5.“儒家反动、庸俗的人生观、世界观必须彻底批判”—文革中对孔子和儒家的批判
讲解:从上述材料中我们不难看出,历代知识分子对孔子的评价并不完全一致,从孟子、朱熹等人对孔子评价非常之高,而新文化运动及文革中又将孔子贬的一文不值。可见历史上对孔子的评价并没有定论,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对自己也已经有过评价:
PPT展示:
材料一: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论语•子罕》材料二: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论语•述而》
(译文:太宰向子贡问道:“孔老先生是位圣人吗?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道:“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又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到,便道:“太宰知道我呀!我小时候穷苦,所以学会了不少鄙贱的技艺。真正的君子会有这样多的技巧吗?是不会的。”
孔子说道:“讲到圣和仁,我怎么敢当?不过是学习和工作总不厌倦,教导别人总不疲劳,就是如此如此罢了。”公西华道:“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译自杨伯峻《论语译注》
问题: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孔子如何评价自己的?
(要点:孔子认为自己出身贫贱,也非圣人,只不过比别人好学,比别人勤奋)
那么今天我们就以抛开历史上对于孔子的这些评价,以普通人的视角来走近孔子,剖析孔子,看看孔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三、走近孔子,了解孔子
孔子的生平及其思想演进:我把孔子人生分为几个阶段:
材料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越出规矩。”)
可见这几个年龄阶段是孔子人生的关键时期,那么今天我们就从这几个阶段来解读孔子。1.15—20岁,少年孔子,至于学;
未成年的孔子先后遭受两大重大打击,一次在家庭方面,一次在事业方面,而且都是在精神层面。
家庭上的打击是母亲的去世,时孔子17岁。事业上的打击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要绖(die去声),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文中孔子以为自己可以以士的身份参加,结果遭到了季氏家臣阳虎的嘲讽,深受打击。有人认为孔子“非礼”,守孝期间怎能赴宴?周群的《孔子》P125的解释很好,“使孔子明白了处世的进退之道,孔子‘由是退’。所谓“退”,不仅仅是从季府退出,还具有人生态度的内涵,由此孔子产生了对‘礼’的敬畏和遵从。”
父母双亡的孔子不得不提前成人的角色去处理自己的方方面面,更是提前为自己的将来进行规划,于是“志于学”成为了他的目标。所谓“志于学”并非之前不读书,而是在母亲亡故后他更为自觉主动的按照自己的人生规划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一般认为学习的内容正是诗书礼乐等对其今后有重大影响的知识。同样,遭受阳虎的嘲讽打击后的孔子,更有理由“志于学”而反击他人的辱慢。
2.20—37岁,而立之年的孔子,坚定礼治,学礼知德;
立什么?
材料:“立”的涵义就是通晓古今各种文献资料并联系当时的现实情况,从中抽象或概括出带条理性的原则思想(义或道),达到“一以贯之”的地步。孔子“三十而立”的时候,这些“一以贯之”的原则思想大概基本上就已经确立了。——匡亚明《孔子评传》
一般认为,孔子年少至37岁自齐返鲁是其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此阶段最多关注的是“礼”。
什么是礼?
材料:礼,是理性化的社会秩序,也是一种社会秩序原理(或标准),以及一般的习俗……
还是一种诚虔的心境。——林语堂《孔子的智慧》面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孔子认为:不知礼,无以立也;人不懂得礼,没有可能
立足于社会,人人都不懂礼,则礼崩乐坏,社会失序。孔子认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是不懂“礼”造成的。比如说季氏舞八佾,孔子“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正是因为非礼了。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因为有了个“不”字,才能显示礼的重要。如果不在其位而谋其政,
则天下大乱。
3.37—51岁,不惑之孔子,潜学设教,因礼得仁;
自37岁自齐返鲁至51岁出仕的14年,应该是孔子一生中最为惬意的时光。不为衣食所忧,不为世事所困,潜心研究学问,每日与学生论道,高谈阔论,充满着对美好未来设计的憧憬。
同时也是至关重要的14年,一是因为他通过“退修诗、书、礼、乐”,让自己所研究的理论从礼乐上升到了仁义的高度,二是在教育方面获得了巨大的突破,“弟子弥众”,无论是从学生的
数量还是教育理论。
何为“仁”?
“仁”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因为孔子没有明确给“仁”下定义,也因为孔子为“仁”下了太多的定义,导致后世对如何理解“仁”争论不休,至今没有定论。
材料:通观孔子平日所言及所定五经中所有诸德,殆无不在仁之中,曰诚,曰敬,曰恕,曰忠,曰孝,曰爱,曰知,曰勇,曰恭,曰宽,曰信,曰敏,曰惠,曰慈,曰亲,曰善,曰温,曰良,曰俭,曰让,曰中,曰庸,曰恒,曰和,曰友,曰顺,曰礼,曰齐,曰庄,曰肃,曰悌,曰刚,曰毅,曰贞,曰谅,曰质,曰直,曰廉,曰洁,曰决,曰明,曰聪,曰清,曰谦,曰柔,曰愿,曰正,曰睿,曰义,皆仁体中所包含之德也。
——匡亚明先生《孔子评传》引用了近代学者谢无量《中国哲学史》的内容
所以仁可以引申出多种含义,但这些含义都在一定程度上和仁作为爱人这个原义联系着。如果一定要找一个相对统一的,那就是“仁者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由爱自己亲人的“亲亲之仁”到“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泛爱之仁。
孔子在充分研究了礼后,他发现只有礼而无仁,会加深对立,矛盾激化;同时只有仁而没有礼,则上下不分尊卑难寻混乱不堪。因此引仁入礼,则可使礼之锋芒内收,而有礼的规范,仁则更发光芒。这样,以礼的准则行仁,以仁是自觉复礼,小康指日可待。
材料:孔子得仁应是其这14年中最大的收获。他把仁和礼的原则联系起来,坚持在更为广阔的人际关系和政治道德领域弘扬仁爱精神,并以此影响礼、改造礼,从而建立起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