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解剖及超声基本扫查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十七章超声课件(共13张PPT)
第12页,共13页。
第八节 脾脏疾病超声报告范例
二、脾大
1. 超声表现 脾肋下可探及,脾厚约5.8cm,长径约17.5cm,实 质回声均匀,脾门处脾静脉走行迂曲,内径最宽处约1.0cm。
2. 超声提示 脾大,脾静脉迂曲扩张。
第13页,共13页。Fra bibliotek第2页,共13页。
第二节 超声检查方法
患者无需特殊准备。多采用右侧卧位,嘱患者上举左上肢扩大 肋间隙,探头置于左侧第8~11肋间隙上下滑动扫查脾脏,观察脾 脏的数目(包括副脾)、位置、形态、大小、边缘、表面、内部回 声,脾门的血管内径流速等,显示脾脏与胃、胰腺、肾上腺、肾上 极的关系,必要时嘱患者深吸气,使脾脏下移,扩大显示范围。另 外,如患者体位受限可采用仰卧位、左侧卧位等探头直接沿左侧肋 间隙扫查。
第6页,共13页。
第五节 脾破裂
【声像图表现】
1. 中央型破裂 脾脏不同程度增大,脾实质内显示形态不规则的液性暗区 ,可单发或多发,其周围脾实质回声强弱不均(图17-5)。
9肿c大m不的均脾质脏低边回缘声变区钝,,2呈内.楔部形回包,声尖通膜端常朝下无向明破脾显门变裂,化C,D或F脾I仅:有其脏轻内包度未回见膜声明增完显强血整,流粗信,大号,在,肝脾脾硬静化脉脏时内脾包径门约膜部0.血下管增出宽现。 半月形或不规 5cm,实质回声均匀,则脾门形处液脾静性脉走暗行区迂曲,,内多径见最宽于处约脾1.的膈面和外侧。改变体位后,病变区不消 改成变的体 高位回后声,条病索变。区不失消,失,新新鲜鲜出出血可血见内可部见有散内在分部布有的细散小点在状分回声布,并的有细漂浮小现象点,状出血回时间声较,长者并可见有凝漂血块浮形成现的象高回声团或机化形 急,性可期 见,无脾回脏声多区肿。大,,典出型的血脾实时质间内可较见低长回者声楔可形区见,凝尖端血指向块脾形门(成图1的7-7高),回病变声内团部可或见不机均化匀分形布的成线的状、高点状回强声回声,出现液化时 第八节 脾脏疾病超声条报索告范。例
第八节 脾脏疾病超声报告范例
二、脾大
1. 超声表现 脾肋下可探及,脾厚约5.8cm,长径约17.5cm,实 质回声均匀,脾门处脾静脉走行迂曲,内径最宽处约1.0cm。
2. 超声提示 脾大,脾静脉迂曲扩张。
第13页,共13页。Fra bibliotek第2页,共13页。
第二节 超声检查方法
患者无需特殊准备。多采用右侧卧位,嘱患者上举左上肢扩大 肋间隙,探头置于左侧第8~11肋间隙上下滑动扫查脾脏,观察脾 脏的数目(包括副脾)、位置、形态、大小、边缘、表面、内部回 声,脾门的血管内径流速等,显示脾脏与胃、胰腺、肾上腺、肾上 极的关系,必要时嘱患者深吸气,使脾脏下移,扩大显示范围。另 外,如患者体位受限可采用仰卧位、左侧卧位等探头直接沿左侧肋 间隙扫查。
第6页,共13页。
第五节 脾破裂
【声像图表现】
1. 中央型破裂 脾脏不同程度增大,脾实质内显示形态不规则的液性暗区 ,可单发或多发,其周围脾实质回声强弱不均(图17-5)。
9肿c大m不的均脾质脏低边回缘声变区钝,,2呈内.楔部形回包,声尖通膜端常朝下无向明破脾显门变裂,化C,D或F脾I仅:有其脏轻内包度未回见膜声明增完显强血整,流粗信,大号,在,肝脾脾硬静化脉脏时内脾包径门约膜部0.血下管增出宽现。 半月形或不规 5cm,实质回声均匀,则脾门形处液脾静性脉走暗行区迂曲,,内多径见最宽于处约脾1.的膈面和外侧。改变体位后,病变区不消 改成变的体 高位回后声,条病索变。区不失消,失,新新鲜鲜出出血可血见内可部见有散内在分部布有的细散小点在状分回声布,并的有细漂浮小现象点,状出血回时间声较,长者并可见有凝漂血块浮形成现的象高回声团或机化形 急,性可期 见,无脾回脏声多区肿。大,,典出型的血脾实时质间内可较见低长回者声楔可形区见,凝尖端血指向块脾形门(成图1的7-7高),回病变声内团部可或见不机均化匀分形布的成线的状、高点状回强声回声,出现液化时 第八节 脾脏疾病超声条报索告范。例
脾脏的超声诊断课件
(3)无脾综合征:罕见。是一组以先天性 脾脏缺如为特征的伴有复杂心血管畸形 及胸膜位置和结构异常的病症。男性多 发。 声像图表现为:脾区及其他部位 扫查均无脾脏回声
行业专业
47
行业专业
48
行业专业
37
脾梗死
• 声像图特点为:
• (1)牌实质内楔形或不规则形均质低回声区, 周边因组织充血水肿而形成回声更低的晕环。 可单发或多发。
• (2)楔形尖端指向脾门。
• (3)随病程延长,病变区回声增强,不均匀。 组织缺血坏死时中心可出现液性暗区;陈旧性 病变有纤维化、钙化时可出现强回声区及声影。 因纤维和瘢痕形成,病变体积趋于缩小。
彩丰富,脉冲多普勒可检测到动、静脉血流频 谱,动脉峰值血流速度可高达128cm/s。
行业专业
32
脾
肉 专业
33
脾外伤
• 脾损伤分为:中央破裂、被膜下破裂及 真性破裂。
• (1)中央型破裂为脾实质内部破裂、出 血:声像图表现为外形轮廓规整、清晰, 实质区见局限性无回声区,可伴散在细 小点状回声,无明显包膜,外形不规整, 病变区测量脾径线可增宽。
脾脏的超声诊断
2018.02.01
行业专业
1
脾脏超声解剖概要
• 脾脏超声解剖概要 脾脏是人体最 大的周围淋巴器官,位于左上腹深部的 腹腔内。体表投影是:脾上极在腋中线 相当于第9肋骨高度,下极约在左腋前线 第11肋骨。长轴与左侧第10肋骨平行。 脾外形似半圆形,大小约12x7x4cm,重 约300g。
12
弥漫性脾大
• 超声图像特征:
• (1)正常脾脏在左侧肋缘下不能探及,如肋 缘下探到脾脏回声应考虑脾肿大。
• (2)成年人脾脏厚度>4cm,脾脏长径>12cm 者超声提示脾肿大。
行业专业
47
行业专业
48
行业专业
37
脾梗死
• 声像图特点为:
• (1)牌实质内楔形或不规则形均质低回声区, 周边因组织充血水肿而形成回声更低的晕环。 可单发或多发。
• (2)楔形尖端指向脾门。
• (3)随病程延长,病变区回声增强,不均匀。 组织缺血坏死时中心可出现液性暗区;陈旧性 病变有纤维化、钙化时可出现强回声区及声影。 因纤维和瘢痕形成,病变体积趋于缩小。
彩丰富,脉冲多普勒可检测到动、静脉血流频 谱,动脉峰值血流速度可高达128cm/s。
行业专业
32
脾
肉 专业
33
脾外伤
• 脾损伤分为:中央破裂、被膜下破裂及 真性破裂。
• (1)中央型破裂为脾实质内部破裂、出 血:声像图表现为外形轮廓规整、清晰, 实质区见局限性无回声区,可伴散在细 小点状回声,无明显包膜,外形不规整, 病变区测量脾径线可增宽。
脾脏的超声诊断
2018.02.01
行业专业
1
脾脏超声解剖概要
• 脾脏超声解剖概要 脾脏是人体最 大的周围淋巴器官,位于左上腹深部的 腹腔内。体表投影是:脾上极在腋中线 相当于第9肋骨高度,下极约在左腋前线 第11肋骨。长轴与左侧第10肋骨平行。 脾外形似半圆形,大小约12x7x4cm,重 约300g。
12
弥漫性脾大
• 超声图像特征:
• (1)正常脾脏在左侧肋缘下不能探及,如肋 缘下探到脾脏回声应考虑脾肿大。
• (2)成年人脾脏厚度>4cm,脾脏长径>12cm 者超声提示脾肿大。
脾脏ppt
(一)脾囊肿的声像图表现
1.单纯性脾囊肿
①脾实质内出现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 ②囊肿后壁和后方组织回声明显增强。
③囊壁菲薄,表面光滑。
④脾脏多无明显增大,除非脾囊肿的体积较大; 脾外形一般无改变,表面光滑,有时仅见局部隆 起。
⑤复杂性囊肿:囊肿合并出血或感染者,内部回 声增多,可见分隔,囊肿壁可稍厚。
(二)体位及扫查方法
1、右侧卧位 2、仰卧位 3、俯卧位
二 正常声像图 (一)二维超声
脾脏轮廓清晰,表面光滑、平 整,被膜呈线状高回声。脾的冠状 断面显示脾的膈面呈弧线形高回声, 光滑整齐;脏面略凹陷,可见脾门 切迹,此处可见到脾门血管。
脾的横断面形似半月形,脾门 处可见脾静脉的长轴断面。脾实质 呈均匀的中等回声,回声强度略低 于肝脏,比肾皮质回声稍高。
脾脏测量方法:脾厚径(a)和脾长 径(b)的测量
第四节 脾疾病
一、弥漫性脾肿大
(Splenomegaly)
①急性感染性疾病(传染性肝炎、细菌 性心内膜炎、败血症、传染性单核细胞 增多症、伤寒等);
②慢性感染(慢性肝炎、粟粒性结核、 疟疾、血吸虫病等);
③门静脉高压症(见于各种类型肝硬 化、门脉血栓形成;
①轻度脾肿大。
②急性粟粒性结核时脾内出现许多散在分布 的微小结节,直径2~5mm,治愈后可残留 或演变为多数点状强回声,代表钙化。
脾脏粟粒性结核的小钙化灶(陈旧性病变) 呈现“满天星”
脾内钙化灶
(二)弥漫性脾肿大的超声分型
有的学者将脾肿大分成三型: I、感染性脾肿大 Ⅱ、充血性脾肿大; Ⅲ、增生性(或“硬性”)脾肿大,后者
见于白血病和淋巴瘤等血液病。
(三)多谱勒超声
脾内彩色血流信号增多,动脉峰值流 速增高。
1.单纯性脾囊肿
①脾实质内出现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 ②囊肿后壁和后方组织回声明显增强。
③囊壁菲薄,表面光滑。
④脾脏多无明显增大,除非脾囊肿的体积较大; 脾外形一般无改变,表面光滑,有时仅见局部隆 起。
⑤复杂性囊肿:囊肿合并出血或感染者,内部回 声增多,可见分隔,囊肿壁可稍厚。
(二)体位及扫查方法
1、右侧卧位 2、仰卧位 3、俯卧位
二 正常声像图 (一)二维超声
脾脏轮廓清晰,表面光滑、平 整,被膜呈线状高回声。脾的冠状 断面显示脾的膈面呈弧线形高回声, 光滑整齐;脏面略凹陷,可见脾门 切迹,此处可见到脾门血管。
脾的横断面形似半月形,脾门 处可见脾静脉的长轴断面。脾实质 呈均匀的中等回声,回声强度略低 于肝脏,比肾皮质回声稍高。
脾脏测量方法:脾厚径(a)和脾长 径(b)的测量
第四节 脾疾病
一、弥漫性脾肿大
(Splenomegaly)
①急性感染性疾病(传染性肝炎、细菌 性心内膜炎、败血症、传染性单核细胞 增多症、伤寒等);
②慢性感染(慢性肝炎、粟粒性结核、 疟疾、血吸虫病等);
③门静脉高压症(见于各种类型肝硬 化、门脉血栓形成;
①轻度脾肿大。
②急性粟粒性结核时脾内出现许多散在分布 的微小结节,直径2~5mm,治愈后可残留 或演变为多数点状强回声,代表钙化。
脾脏粟粒性结核的小钙化灶(陈旧性病变) 呈现“满天星”
脾内钙化灶
(二)弥漫性脾肿大的超声分型
有的学者将脾肿大分成三型: I、感染性脾肿大 Ⅱ、充血性脾肿大; Ⅲ、增生性(或“硬性”)脾肿大,后者
见于白血病和淋巴瘤等血液病。
(三)多谱勒超声
脾内彩色血流信号增多,动脉峰值流 速增高。
脾脏疾病的超声诊断-ppt医学影像学优质课件PPT
3.钙化型:为稳定好转期,脾轻度肿大,内见单个 或多个强回声光团,后有声影。
2021/02/01
44
2021/02/01
45
• 脾血管瘤
多为边界清晰锐利的高回声光团,后无声影 ,边缘欠光整,有时可见周围血管进入病灶形 成的周围裂隙征,内部可见细管状结构,呈网 络状。少数病例为低回声,周边为高回声线状 环绕,内部回声不均,有时可见血窦形成的无 回声区。
2021/02/01
7
声像图:
1.测值厚度>4cm,长度>11cm。 2.面积指数SI>20cm. 3.在无脾下垂时,下极超过肋下,或上极达腹主
动脉前缘。内部回声通常无明显改变或轻度增 强,脾血管增宽。
2021/02/01
8
分度
轻度:脾厚度>4cm,仰卧位深吸气时,脾下 极不超过肋弓下缘3cm。
5
• 脾肿大
病因: 1.感染性 (1)急性----病毒、细菌、寄生虫等 (2)慢性----肝炎、血吸虫病、疟疾、梅毒等
2021/02/01
6
2.非感染性
(1)淤血性----肝硬化、慢性右心衰、慢性缩窄性 心包炎、门静脉血栓形成 (2)血液病----白血病、淋巴瘤、ITP、溶贫 (3)结缔组织病 (4)网状内皮细胞增多症----高雪病、嗜酸性肉芽 肿 (5)脾肿瘤、脾囊肿
2021/02/01
46
2021/02/01
47
2021/02/01
48
2021/02/01
49
2021/02/01
50
• 脾淋巴瘤
1.肿瘤在脾实质内呈局限性生长 回声特点:低回声或弱回声团块,后方无明显 增强效应,且无明亮壁回声,无侧边声影,加 压后不变形。 当肿瘤融合时,呈分叶状。 可伴有脾门淋巴结肿大,肝转移等。
2021/02/01
44
2021/02/01
45
• 脾血管瘤
多为边界清晰锐利的高回声光团,后无声影 ,边缘欠光整,有时可见周围血管进入病灶形 成的周围裂隙征,内部可见细管状结构,呈网 络状。少数病例为低回声,周边为高回声线状 环绕,内部回声不均,有时可见血窦形成的无 回声区。
2021/02/01
7
声像图:
1.测值厚度>4cm,长度>11cm。 2.面积指数SI>20cm. 3.在无脾下垂时,下极超过肋下,或上极达腹主
动脉前缘。内部回声通常无明显改变或轻度增 强,脾血管增宽。
2021/02/01
8
分度
轻度:脾厚度>4cm,仰卧位深吸气时,脾下 极不超过肋弓下缘3cm。
5
• 脾肿大
病因: 1.感染性 (1)急性----病毒、细菌、寄生虫等 (2)慢性----肝炎、血吸虫病、疟疾、梅毒等
2021/02/01
6
2.非感染性
(1)淤血性----肝硬化、慢性右心衰、慢性缩窄性 心包炎、门静脉血栓形成 (2)血液病----白血病、淋巴瘤、ITP、溶贫 (3)结缔组织病 (4)网状内皮细胞增多症----高雪病、嗜酸性肉芽 肿 (5)脾肿瘤、脾囊肿
2021/02/01
46
2021/02/01
47
2021/02/01
48
2021/02/01
49
2021/02/01
50
• 脾淋巴瘤
1.肿瘤在脾实质内呈局限性生长 回声特点:低回声或弱回声团块,后方无明显 增强效应,且无明亮壁回声,无侧边声影,加 压后不变形。 当肿瘤融合时,呈分叶状。 可伴有脾门淋巴结肿大,肝转移等。
脾脏解剖及超声基本扫查PPT课件
脾梗死
超声表现为脾实质内不规则低回声区,边界模糊,形态不规则,有时可见“牛眼征”。
05
病例分享与讨论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病例一:脾脏肿大的诊断与治疗
总结词
脾脏肿大是脾脏疾病的一种常见表现,其诊 断与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详细描述
脾脏肿大可能是由感染、血液系统疾病、肿 瘤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对于脾脏肿大的诊断, 超声是一种常用的无创检查方法。根据脾脏 肿大的程度和病因,治疗方案也会有所不同, 可能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脾脏周围组织关系
总结词
脾脏周围组织的清晰度和连续性可以反 映脾脏的位置和毗邻关系是否正常。
VS
详细描述
正常的脾脏周围组织关系清晰,没有异常 的液体或肿块。脾脏与肝脏、胃、结肠等 周围器官的分界线清晰,连续性好。此外 ,脾静脉和门静脉的走向和管径也在正常 范围内。
04
脾脏常见疾病的超声表现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脾脏超声检查基础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超声检查的基本原理
超声波的物理特性
超声波具有良好的方向性、穿透性和 反射性,能够被人体组织不同声阻抗 界面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超声成像原理
通过高频探头发射超声波,遇到人体 组织不同声阻抗界面时产生回声,再 经探头接收并显示在屏幕上,形成超 声图像。
如淋巴瘤、转移性肿瘤等,超声表现为脾实质内单发或多发低回声结节,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 匀。
脾脏血管病变
血管瘤
超声表现为脾实质内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
超声表现为脾实质内不规则低回声区,边界模糊,形态不规则,有时可见“牛眼征”。
05
病例分享与讨论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病例一:脾脏肿大的诊断与治疗
总结词
脾脏肿大是脾脏疾病的一种常见表现,其诊 断与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详细描述
脾脏肿大可能是由感染、血液系统疾病、肿 瘤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对于脾脏肿大的诊断, 超声是一种常用的无创检查方法。根据脾脏 肿大的程度和病因,治疗方案也会有所不同, 可能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脾脏周围组织关系
总结词
脾脏周围组织的清晰度和连续性可以反 映脾脏的位置和毗邻关系是否正常。
VS
详细描述
正常的脾脏周围组织关系清晰,没有异常 的液体或肿块。脾脏与肝脏、胃、结肠等 周围器官的分界线清晰,连续性好。此外 ,脾静脉和门静脉的走向和管径也在正常 范围内。
04
脾脏常见疾病的超声表现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脾脏超声检查基础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超声检查的基本原理
超声波的物理特性
超声波具有良好的方向性、穿透性和 反射性,能够被人体组织不同声阻抗 界面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超声成像原理
通过高频探头发射超声波,遇到人体 组织不同声阻抗界面时产生回声,再 经探头接收并显示在屏幕上,形成超 声图像。
如淋巴瘤、转移性肿瘤等,超声表现为脾实质内单发或多发低回声结节,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 匀。
脾脏血管病变
血管瘤
超声表现为脾实质内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
脾脏的超声诊断ppt课件
孕妇
高频超声对胎儿有一定 影响,一般不建议孕妇
进行脾脏超声检查。
03
脾脏超声诊断的步骤与操 作
患者准备
01
02
03
空腹要求
患者需在空腹状态下接受 超声检查,以减少胃肠道 气体的干扰。
避免穿着紧身衣物
患者应避免穿着紧身衣物 ,以便超声波更好地穿透 脾脏。
告知医生病情
患者需向医生提供自己的 病情和用药情况,以便医 生更好地评估和诊断。
案例二:脾脏肿瘤的超声诊断
总结词
脾脏肿瘤的超声诊断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肿瘤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类型的脾脏肿瘤在超声图像上存在特征性的表 现。
详细描述
通过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到脾脏内出现异常回声团块,团块的形状、大小、边缘、内部回声等信息有助于判断肿 瘤的性质。同时,超声检查还可以检测肿瘤是否侵犯周围组织,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通过脾脏超声检查,早期发现病 变,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监测病情变化
定期进行脾脏超声检查,监测病情 变化,指导治疗方案调整。
特殊人群筛查
针对高危人群和特殊职业群体,开 展脾脏超声筛查,提高疾病预防和 控制能力。
研究方向与挑战
标准化与规范化
01
制定脾脏超声诊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流程,提高诊断的一致性
和可靠性。
脾脏肿瘤
总结词
脾脏肿瘤在超声诊断中可能出现特定的声像图表现,有助于 诊断和鉴别诊断。
详细描述
脾脏肿瘤可以是良性或恶性,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肿瘤的大小 、形态、边界、内部回声等特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 合判断。
脾脏血管病变
总结词
脾脏血管病变可能导致脾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超声诊断有助于发现和评估病变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胰支(分布于胰体 尾部)
胃后动脉(行于网 膜囊后壁的腹膜后)
胃短动脉(3-5条, 经胃脾韧带至胃底)
胃网膜左动脉 脾支(6条) 由于血管之间缺乏足够的 吻合支,所以脾动脉易于
发生梗死。
8
脾静脉:由脾内多条小静脉在脾门处汇合而成,其管径比脾动脉大一倍, 行程较恒定,于脾动脉后下方,走在胰后面横沟中。脾静脉沿途收纳胃短 静脉、胃网膜左静脉、胃后静脉、肠系膜下静脉及来自胰腺的一些小静脉, 向后达胰颈部与肠系膜上静脉汇合成肝门静脉。
前下端平左侧第11肋,达腋中 线,其长轴与左第10肋平行。 脾与膈相贴,故脾的位置可随呼吸 和体位的不同而有变化。
3
腹膜内位器官,除脾门 外各面均有腹膜覆盖。 毗邻:
内侧与胃、胰尾、左 肾和结肠脾曲邻接
横隔后方,与左侧胸 膜、左肺和肋骨相邻。
4
脾的韧带: 胃脾韧带:内有胃短血管 通过; 脾肾韧带:内有出入的脾 动脉 、脾静脉和胰尾; 膈脾韧带:位于脾后端与 膈后部间,十分薄弱; 脾结肠韧带:位于脾前端 与结肠左曲间,此韧带极 短。
20
数目异常: 无脾综合征(asplenia syndrome):脾区及腹部均不显示脾 脏声像图,常伴心脏畸形和内脏转位。与脾萎缩、游走脾、 内脏转位相鉴别。 多脾综合征:罕见,常合并先天性心脏病,表现为两个或 多个脾脏,可融合在一起。
21
形态异常:
副脾:较常见,正常位置 的脾外,一个或多个组织 结构与正常脾脏相同的组 织。数目和位置不定,多 位于脾门、脾血管周围和 大网膜等处。
17
测量
(1)脾厚径:左肋间斜断面,移动探头在脾厚度最小的断面测量脾门至 对侧凸面包膜的最小距离;男性<4.0cm,女性<3.5cm。 (2)脾长径:于左肋间斜断面显示脾最长径线,测量其上下端距离;长径
<12cm。
(3)脾宽径:取垂直于脾长轴的断面,沿长轴移动探头,显示脾最大横 径,测量其距离。 (4)脾门处脾静脉内径:正常值<0.8cm。
11
体位:
右侧卧位:上举左上肢扩大肋间隙,探头置于8-11肋间 隙;
仰卧位:探头置于腋后线的肋间,此体位可补充右侧卧 位脾脏扫查的不足,尤其适用于危重病人的检查。
俯卧位;坐位从后背探查;左侧卧位:脾脏萎缩、常规 扫查难以显示时;
12
常用断面:
(1)左肋间斜断面:脾长轴断面, 典型断面呈半月形,显示实质、脾 门及脾门血管,脾与左横隔、胃、 胰尾、肾上腺、左肾上极的关系;
13
左肋间斜断面:
14
(2)冠状断面:显示脾的大部分 实质、脾门、脾与左肾、肾上腺、 胃、脊柱之间的关系。
15
(3斜,显示脾脏厚径、脾门、脾血管、左肾、胰尾、 胃区等,对于测量脾厚径十分重要。
16
(4)横断面:显示胰体、胰尾及 脾动脉、脾静脉、肾静脉、左肾 上腺区。
22
副脾
声像图:圆形等回声结节,边缘清晰,包膜完整,内部回 声均匀(与脾相似)。彩色多普勒副脾内可见有动静脉出 入,类似脾门样结构。 鉴别:脾门淋巴结肿大、左肾囊肿、胃底间质瘤、胰尾肿 物、肾上腺肿物。
23
24
脾分叶畸形: 在临床中较为少见,该畸形的出现是由于脾切迹表现为自 脾表面向内延伸的裂缝状回声带,致脾脏呈分叶状。在正 常情况下,脾脏分叶间紧密贴合,裂缝状回声带仅表现为 很细的强回声光带,易被检查者忽视。在腹腔有积血或积 液时较易显示。
脾脏的解剖、正常声像图 及先天变异
1
脾脏的解剖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具有储血、造血、清除衰老 红细胞和进行免疫应答的功能; 形态:外形不规则(三角形、圆形、长圆形等),表面光 滑,质软而脆;
2
位置:左季肋部,胃底与膈之间, 第9-11肋的深面; 体表投影:
后上端平左侧第9肋的上缘,距 后正中线4-5cm。
18
正常声像图
正常脾脏纵断面呈半月形,其膈面呈弧形线样结构,光滑而整齐,脏面 略凹陷,可见回声较强的脾门切迹。脾实质呈弥漫型非常均匀的点状回 声,略低于肝脏,稍高于肾脏皮质。
19
先天性异常(包括位置、数目、形态异常)
位置异常:
游走脾脏(wandering spleen):脾支持韧带的胚胎期异常所致(常在 中腹部、左髂窝或进入盆腔),早期常有较大移动性,晚期可因周围组 织的粘连而变固定。脾蒂较长易发生扭转。 声像图:脾区扫查不到脾脏回声,在其他部位发现与脾脏相似的回声团, 尤其是找到脾门切迹和脾门血管图像。或者发现脾脏随体位改变而向腹 腔移位,并能恢复原位。 鉴别诊断:与左肾、胰腺和胃肠道的肿块、淋巴瘤及转移性肿瘤鉴别。
25
26
5
分膈、脏两面,前、后两端和上下两缘。
6
脾分段: 一般为4段,即上极段、上 中段、下中段和下极段。每 个脾段由脾动脉进入脾门的 一条分支所供应,并各有一 条静脉引流该脾段的血液, 相邻的脾段由段间静脉相连。
7
脾脏的血供
由脾动脉供血(腹腔干最 大分支) 脾动脉沿胰腺上缘蜿蜒左 行至脾门,入脾门前分支 为:
9
脾脏的淋巴引流
脾没有淋巴输入管,但在脾门处可见淋巴输出管,沿脾动脉 至腹腔淋巴结。 脾的神经支配来自脾丛。脾丛沿脾动脉走形和分布,主要接 收腹腔神经丛分支,也接收左肾上腺丛和左膈丛的分支。左 膈神经终末支有时达到膈脾韧带,故脾脏疾患,有时出现左 肩部牵涉性疼痛。
10
检查方法
探头:凸阵或线阵探头,3-5MHz,儿童5-7MHz; 检查前准备:禁食8小时;为了清楚了解脾门区、胰尾、左 肾附近肿物或进行左上腹肿物的鉴别诊断,可在空腹检查后 饮水300-500ml再进行检查,小儿则可在哺乳后安静或睡眠 情况下进行。
胃后动脉(行于网 膜囊后壁的腹膜后)
胃短动脉(3-5条, 经胃脾韧带至胃底)
胃网膜左动脉 脾支(6条) 由于血管之间缺乏足够的 吻合支,所以脾动脉易于
发生梗死。
8
脾静脉:由脾内多条小静脉在脾门处汇合而成,其管径比脾动脉大一倍, 行程较恒定,于脾动脉后下方,走在胰后面横沟中。脾静脉沿途收纳胃短 静脉、胃网膜左静脉、胃后静脉、肠系膜下静脉及来自胰腺的一些小静脉, 向后达胰颈部与肠系膜上静脉汇合成肝门静脉。
前下端平左侧第11肋,达腋中 线,其长轴与左第10肋平行。 脾与膈相贴,故脾的位置可随呼吸 和体位的不同而有变化。
3
腹膜内位器官,除脾门 外各面均有腹膜覆盖。 毗邻:
内侧与胃、胰尾、左 肾和结肠脾曲邻接
横隔后方,与左侧胸 膜、左肺和肋骨相邻。
4
脾的韧带: 胃脾韧带:内有胃短血管 通过; 脾肾韧带:内有出入的脾 动脉 、脾静脉和胰尾; 膈脾韧带:位于脾后端与 膈后部间,十分薄弱; 脾结肠韧带:位于脾前端 与结肠左曲间,此韧带极 短。
20
数目异常: 无脾综合征(asplenia syndrome):脾区及腹部均不显示脾 脏声像图,常伴心脏畸形和内脏转位。与脾萎缩、游走脾、 内脏转位相鉴别。 多脾综合征:罕见,常合并先天性心脏病,表现为两个或 多个脾脏,可融合在一起。
21
形态异常:
副脾:较常见,正常位置 的脾外,一个或多个组织 结构与正常脾脏相同的组 织。数目和位置不定,多 位于脾门、脾血管周围和 大网膜等处。
17
测量
(1)脾厚径:左肋间斜断面,移动探头在脾厚度最小的断面测量脾门至 对侧凸面包膜的最小距离;男性<4.0cm,女性<3.5cm。 (2)脾长径:于左肋间斜断面显示脾最长径线,测量其上下端距离;长径
<12cm。
(3)脾宽径:取垂直于脾长轴的断面,沿长轴移动探头,显示脾最大横 径,测量其距离。 (4)脾门处脾静脉内径:正常值<0.8cm。
11
体位:
右侧卧位:上举左上肢扩大肋间隙,探头置于8-11肋间 隙;
仰卧位:探头置于腋后线的肋间,此体位可补充右侧卧 位脾脏扫查的不足,尤其适用于危重病人的检查。
俯卧位;坐位从后背探查;左侧卧位:脾脏萎缩、常规 扫查难以显示时;
12
常用断面:
(1)左肋间斜断面:脾长轴断面, 典型断面呈半月形,显示实质、脾 门及脾门血管,脾与左横隔、胃、 胰尾、肾上腺、左肾上极的关系;
13
左肋间斜断面:
14
(2)冠状断面:显示脾的大部分 实质、脾门、脾与左肾、肾上腺、 胃、脊柱之间的关系。
15
(3斜,显示脾脏厚径、脾门、脾血管、左肾、胰尾、 胃区等,对于测量脾厚径十分重要。
16
(4)横断面:显示胰体、胰尾及 脾动脉、脾静脉、肾静脉、左肾 上腺区。
22
副脾
声像图:圆形等回声结节,边缘清晰,包膜完整,内部回 声均匀(与脾相似)。彩色多普勒副脾内可见有动静脉出 入,类似脾门样结构。 鉴别:脾门淋巴结肿大、左肾囊肿、胃底间质瘤、胰尾肿 物、肾上腺肿物。
23
24
脾分叶畸形: 在临床中较为少见,该畸形的出现是由于脾切迹表现为自 脾表面向内延伸的裂缝状回声带,致脾脏呈分叶状。在正 常情况下,脾脏分叶间紧密贴合,裂缝状回声带仅表现为 很细的强回声光带,易被检查者忽视。在腹腔有积血或积 液时较易显示。
脾脏的解剖、正常声像图 及先天变异
1
脾脏的解剖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具有储血、造血、清除衰老 红细胞和进行免疫应答的功能; 形态:外形不规则(三角形、圆形、长圆形等),表面光 滑,质软而脆;
2
位置:左季肋部,胃底与膈之间, 第9-11肋的深面; 体表投影:
后上端平左侧第9肋的上缘,距 后正中线4-5cm。
18
正常声像图
正常脾脏纵断面呈半月形,其膈面呈弧形线样结构,光滑而整齐,脏面 略凹陷,可见回声较强的脾门切迹。脾实质呈弥漫型非常均匀的点状回 声,略低于肝脏,稍高于肾脏皮质。
19
先天性异常(包括位置、数目、形态异常)
位置异常:
游走脾脏(wandering spleen):脾支持韧带的胚胎期异常所致(常在 中腹部、左髂窝或进入盆腔),早期常有较大移动性,晚期可因周围组 织的粘连而变固定。脾蒂较长易发生扭转。 声像图:脾区扫查不到脾脏回声,在其他部位发现与脾脏相似的回声团, 尤其是找到脾门切迹和脾门血管图像。或者发现脾脏随体位改变而向腹 腔移位,并能恢复原位。 鉴别诊断:与左肾、胰腺和胃肠道的肿块、淋巴瘤及转移性肿瘤鉴别。
25
26
5
分膈、脏两面,前、后两端和上下两缘。
6
脾分段: 一般为4段,即上极段、上 中段、下中段和下极段。每 个脾段由脾动脉进入脾门的 一条分支所供应,并各有一 条静脉引流该脾段的血液, 相邻的脾段由段间静脉相连。
7
脾脏的血供
由脾动脉供血(腹腔干最 大分支) 脾动脉沿胰腺上缘蜿蜒左 行至脾门,入脾门前分支 为:
9
脾脏的淋巴引流
脾没有淋巴输入管,但在脾门处可见淋巴输出管,沿脾动脉 至腹腔淋巴结。 脾的神经支配来自脾丛。脾丛沿脾动脉走形和分布,主要接 收腹腔神经丛分支,也接收左肾上腺丛和左膈丛的分支。左 膈神经终末支有时达到膈脾韧带,故脾脏疾患,有时出现左 肩部牵涉性疼痛。
10
检查方法
探头:凸阵或线阵探头,3-5MHz,儿童5-7MHz; 检查前准备:禁食8小时;为了清楚了解脾门区、胰尾、左 肾附近肿物或进行左上腹肿物的鉴别诊断,可在空腹检查后 饮水300-500ml再进行检查,小儿则可在哺乳后安静或睡眠 情况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