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师说》总结
劝学,师说读后感5篇
![劝学,师说读后感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5bde0f2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9f.png)
劝学,师说读后感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心得体会、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应急预案、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insigh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olicy documents, emergency plan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劝学,师说读后感5篇优秀的读后感可以让读者对书籍的内容和故事产生强烈的兴趣,从而主动去阅读,读完一本书后,我们应该写一篇精彩的读后感,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能力,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劝学,师说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统编版必修上《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
![统编版必修上《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https://img.taocdn.com/s3/m/af8547f6f7ec4afe04a1dff9.png)
统编版必修上《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1.《劝学》1.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
”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2.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3.一块木头即使直到“”程度,用一种火烤的方法也会使其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4.“,,”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5.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劝学》中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外还有冰,,。
也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6.《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7.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8.《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9.即使极力眺望远方,也不如借助地势的改变来拓宽视野“,。
”荀子用这两句话说明要善于借助外力提升自己。
10.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11.《劝学》中说虽然脚力不佳,但只要借助车马,一样可以轻松到达远方“,,。
”12.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好马与劣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13.《劝学》中以“借船渡水”为喻说明善于凭借外物来达到目标的句子是“,,。
”14.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
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5.《劝学》中说声音借助风力会增强传播效果,听的人自然也听得清晰“,,。
”16.《赤壁赋》中写到“舞幽壑之潜蛟”蛟龙非深渊不潜,因此《劝学》以蛟龙生渊为喻,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17.如果不持之以恒,即使容易做到的事情也不会成功。
《师说》读后感
![《师说》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885e9bd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63.png)
《师说》读后感《师说》读后感1国学教育名篇名著共有六部书,分别为《学记》、《论语》、《孟子》、《劝学》、《师说》、《颜氏家训》教育智慧品读,教师读书心得体会—《师说》读后感。
今年假期我有幸拜读了《师说》教育智慧品读。
《师说》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韩愈。
本书是于拾编著。
韩愈《师说》的原意主要论述的是关于师道的问题。
由于受“九品中正制”和“安史之乱”的影响,导致了当时社会耻于从师的风气。
韩愈不入世俗,在《师说》中充分说明了从师的必要性,开篇就以“古之学者必有师”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而且以圣人孔子不耻从师为例子,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而本书除了阐明此观点外,还从其它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了剖析,所揭示的教育智慧给我们从教者以无限的启迪。
第一,《师说》谈“师”与“道”。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读后感《教师读书心得体会—《师说》读后感》。
教师如果没有一定的“道”,就不成其为师。
这里的“道”如果在今天理解,那就是教师的专业化素质,即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以及胜任教育教学其它方面的素质。
古时曾用“天、地、君、亲、师”来说明教师的地位,天、地其实是虚的,教师排在国君和父母之后,名列第三位,可见教师地位的重要。
古人对教师的要求和地位有如此之高,何况是今天。
所以,作为我们今天的教师,首先应该看得起自己的职业;其次,应该对得起自己的职业。
如何对得起自己的职业呢?就得从“修道”做起,面对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懂的多,问的也多,我们担任的是新世纪的教育重担,可不比过去的教书先生了,要想能够在教育领域游刃有余,就得把自己的道行修深修专,同时才能把自己的“道”传好。
第二,《师说》谈“道”与“业”。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定义了教师的职责。
这里把“传道”放在了第一位,“授业”放在了第二位,如果用现在的教育观点来说,就是把德育放在了第一位,智育放在了第二位,韩愈认为“授业”是为“传道”服务的。
《劝学、师说》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默写、简答习题【必修上第10课】
![《劝学、师说》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默写、简答习题【必修上第10课】](https://img.taocdn.com/s3/m/58f933d327d3240c8547ef46.png)
必修上第10课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第10课一、劝学/荀子二、师说/韩愈一、《劝学》/荀子【精品习题及答案】一、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荀子集解》卷一(中华书局1988年版)。
有删节。
劝,鼓励。
《荀子》全书现存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荀子(约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朝代)末期思想家。
②【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③【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
青,靛青,一种染料。
蓝,草名,叶子可提取靛青。
④【青于蓝】比蓝草颜色深。
⑤【中绳】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
⑥【輮】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⑦【规】圆规。
⑧【虽有槁暴】即使又晒干了。
有,同“又”。
槁暴,晒干。
稿,枯。
暴,晒。
⑨【挺】直。
⑩【受绳】经过墨线比量。
⑪【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⑫【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就,接近、靠近。
砺,磨刀石。
⑬【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
参,检验。
省,省察。
乎,相当于“于”。
⑭【知】同“智”,见识。
⑮【跂】踮起脚后跟。
⑯【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⑰【疾】劲疾。
⑱【彰】清楚。
⑲【假】借助。
⑳【舆马】车马。
这里指车子。
㉑【利足】善于奔走。
㉒【致】到达。
㉓【能水】善于游水。
指游泳。
㉔【绝】横渡。
㉕【生非异】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
生,同“性”,天性。
㉖【物】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
㉗【兴焉】在这里兴起。
兴,起。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
㉘【神明】非凡的智慧。
㉙【圣心】圣人的关怀。
㉚【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㉛【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
㉜【骐骥】骏马。
㉝【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走十天。
驾,一天的行程。
㉞【功在不舍】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
全,停止、止息。
㉟【锲】刻。
㊱【镂】雕刻。
㊲【埃土】泥土,尘土。
《劝学》《师说》总结
![《劝学》《师说》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c4f779fbceb19e8b8f6bab7.png)
可镂。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 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 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 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 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 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 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 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 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 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 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 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驽马十驾,功在 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
之
虚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作师说以贻之。 7.人非生而知之者 8.士大夫之族
“之”的意义和用法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 (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2)活用为第一人称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 3)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劝学》《师说》文言知识归纳++课件32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师说》文言知识归纳++课件32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70108496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28.png)
“不”同“否”,不(向老师学习)
《劝学》《师说》文言知识归纳
二、词类活用
(1)木直中绳, 以为轮
动词的使动用法,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2)其曲中规
形容词作名词,弯曲的弧度
(3)故木受绳则直
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词作状语,每天
《劝学》《师说》文言知识归纳
或师焉,或不焉B.欲人之无
惑也难矣
士大夫之族C.其皆出于此乎
授之书
而习其句读者D.吾尝终日而思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A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本性就热爱大自然的风物。
(3)《苏轼传》: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
喜爱
下奇才。
译文:神宗尤其喜爱他的文章,在宫中阅读,御膳送来竟忘了吃,称
他为天下奇才。
《劝学》《师说》文言知识归纳
7.爱
爱护
(4)《韩愈传》:愈前所论是大爱朕,然不当言天子事佛乃年促耳。
《师说》中告诉了我们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9)成语“青出于蓝”“后来居上”的寓意很特别,这与《荀子·劝
学》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以及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是一致的。
(11)吾师道也
名词作动词,学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吾从而师之
《劝学》《师说》比较阅读
![《劝学》《师说》比较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70624c23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f3.png)
全文。
劝 任务一:温故而知新
学师
说
通过学案及课文注解,利
用5分钟的时间,独自翻译
全文。
师
说
任务二:探究文章结构
劝
学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蓝——青 提高
水——冰
輮——轮
改变
木——直
第二段:分论点1
完善
金——利
学习的意义
博学——向外
学习过程
参省——向内
智 明
行无过
第三段:分论点2——学习的作用 ——借助外物弥补不足
第四段:(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学习的态度
积累
坚持
专心
结果
劝 任务二:探究文章结构
学师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说
第二段:分论点1——学习的意义
劝
学
提高自己
改变自己
完善自己
第三段:分论点2——学习的作用 ——借助外物
弥补不足
第四段:(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学习的态度
积累
坚持
专心
任务三:探究文章议论方法
不与同列
反问语气词
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竟
劝
学师
说
固定的老师
以……为师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这类人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
介词,比
不一定
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
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专门研究
代词,此
懂得道理
劝
宾前,不知句读
指示代词,那些
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劝学、师说》注释、翻译、默写、简答、阅读题【必修上第10课】
![《劝学、师说》注释、翻译、默写、简答、阅读题【必修上第10课】](https://img.taocdn.com/s3/m/6f28ae9f5901020206409cac.png)
必修上第10课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高考阅读训练】第10课一、劝学/荀子二、师说/韩愈一、《劝学》/荀子一、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荀子集解》卷一(中华书局1988年版)。
有删节。
劝,鼓励。
《荀子》全书现存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荀子(约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朝代)末期思想家。
②【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③【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
青,靛青,一种染料。
蓝,草名,叶子可提取靛青。
④【青于蓝】比蓝草颜色深。
⑤【中绳】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
⑥【輮】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⑦【规】圆规。
⑧【虽有槁暴】即使又晒干了。
有,同“又”。
槁暴,晒干。
稿,枯。
暴,晒。
⑨【挺】直。
⑩【受绳】经过墨线比量。
⑪【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⑫【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就,接近、靠近。
砺,磨刀石。
⑬【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
参,检验。
省,省察。
乎,相当于“于”。
⑭【知】同“智”,见识。
⑮【跂】踮起脚后跟。
⑯【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⑰【疾】劲疾。
⑱【彰】清楚。
⑲【假】借助。
⑳【舆马】车马。
这里指车子。
㉑【利足】善于奔走。
㉒【致】到达。
㉓【能水】善于游水。
指游泳。
㉔【绝】横渡。
㉕【生非异】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
生,同“性”,天性。
㉖【物】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
㉗【兴焉】在这里兴起。
兴,起。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
㉘【神明】非凡的智慧。
㉙【圣心】圣人的关怀。
㉚【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㉛【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
㉜【骐骥】骏马。
㉝【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走十天。
驾,一天的行程。
㉞【功在不舍】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
全,停止、止息。
㉟【锲】刻。
㊱【镂】雕刻。
㊲【埃土】泥土,尘土。
㊳【黄泉】地下的泉水。
㊴【一】专一。
㊵【六脆】蟹的六条腿。
劝学师说文言知识汇总
![劝学师说文言知识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a375de1cf78a6529647d53a3.png)
《劝学》文言知识整理蛟(jiāo)龙跬(kuǐ)步驽(nú)马锲(qiè)而不舍(1)通假字: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2)重要实词:劝.学(劝:劝勉、勉励)学不可以已.(已:停止)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中:合乎,合于)吾尝跂.而望矣(跂:踮起脚)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假:借助;绝:横渡)(3)虚词用法:1、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都做介词,第一个“从”,第二个“比”)2、而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表并列)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表修饰,地)(4)古今异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广泛地学习)蚓无爪牙..之利。
(爪牙:爪子和牙齿)上食埃土,下饮黄泉..(黄泉:地下的泉水)用心..一也。
(用心:因为心)(5)词类活用:1、名词做状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2、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3、动词的使动用法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通“煣”,以火烘烤,使……弯曲)4、形容词做名词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善:善行)(6)特殊句式: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者,…也,判断句)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3、輮以为轮(省略句)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7)固定用法(词组):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性恶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认为,人天生就有求利求乐的欲望,但他也肯定,除了恶端,人同时还有智能,可以向善。
《劝学》《师说》总结 PPT课件
![《劝学》《师说》总结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a40532ff5335a8102d220bd.png)
4)指示代词,一般表远指。可译为 “那”“那个”“那些”“那里”。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 数词。 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2.用作语气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 揣测、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 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 “大概”“难道”“怎么”“还是”“可 要”等,或省去。例如:
2) 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他”“它”(包括复 数)不加“的”。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 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 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你的”或 “你”。如: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也(你的); 而 余亦悔其随之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自己)
• 古汉语:马克思诞生于1818年。
状语置于谓语之后,所以叫状语后置句。
一般以“于”“以”作为介词标
如:志学于余。
方法:抓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之)。 谓语动词、 介词位置
缚之以绳。
定语后置
中心词+“之”+定语。例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中心词+之+定语+者。例如:
省略句
• 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 意思或整个语境去推断。
• 翻译时必须补充出来,使句意完整。
士大夫之族,……。( )问 之,( )则曰:……
• 所以
固定句式
1、“用来……的凭借(方法、手段 等)”“依靠他来……的”
•师者,所以道受也解惑也。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的原因”
3)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劝学》《师说》
![劝学》《师说》](https://img.taocdn.com/s3/m/951f5cc7bb4cf7ec4afed035.png)
一词多义
君子生非异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以是人多以书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大臣犯法,无所宽假 大臣犯法,无所宽假 汉人未可假 汉人未可假大兵权 乃以吴叔为假 乃以吴叔为假王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借助 借 宽容 给予 非正行无过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 而能改,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闻大王有意督过 愿枉车驾过 愿枉车驾过之
• 1.昆山无书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首屈一指的大学问 昆山无书 他生长在江苏昆山,据他说, 家。他生长在江苏昆山,据他说,他从小就如饥似渴 地勤奋读书,没有多少年, 地勤奋读书,没有多少年,昆山能找到的书都被他读 完了,至今还流传着“昆山无书”的美谈。他的著作, 完了,至今还流传着“昆山无书”的美谈。他的著作, 卷帙浩繁,博大精深。仅就《日知录》而言, 卷帙浩繁,博大精深。仅就《日知录》而言,书中不 仅涉及天文、地理、政治、哲学,还有文学、考古、 仅涉及天文、地理、政治、哲学,还有文学、考古、 音韵等方面的内容,真可算是当时的一部百科全书了。 音韵等方面的内容,真可算是当时的一部百科全书了。 • 2.人生路上,心无旁骛 贾平凹是当代文坛颇为重量 人生路上, 人生路上 级的作家。他在大学中文系读书时, 级的作家。他在大学中文系读书时,就开始进行文学 创作,选择了写作之路。他连连在校报上发表诗作, 创作,选择了写作之路。他连连在校报上发表诗作, 并逐步将作品向社会上的大小报刊, 并逐步将作品向社会上的大小报刊,尽管那时他收到 的退稿单比稿费单多,但他毫不气馁, 的退稿单比稿费单多,但他毫不气馁,一如既往地看 写作、投稿,终于获得成功。 年来 年来, 书、写作、投稿,终于获得成功。20年来,他 以一 支灵秀之笔,写下了七八百万字的作品, 支灵秀之笔,写下了七八百万字的作品,出版了六七 十部著作,数十次获得国内外各种文学奖。 十部著作,数十次获得国内外各种文学奖。
《师说》、《劝学》群文阅读思路
![《师说》、《劝学》群文阅读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e02164f8763231126fdb11da.png)
《师说》、《劝学》群文阅读思路从文体形式来看,两篇都是议论性质的文章,都旨在通过对中心问题的阐述以解决人在求学过程中的某项疑问。
从中心论点来看,《劝学》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即阐明“学习”这一最根本环节的重要意义,以鼓励学习。
而《师说》的中心论点是阐述“老师在求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和意义”,以鼓励从师而学,侧重于方法论的指导。
从论证结构(文本结构)来看,两者都是层进式的说理结构。
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劝学》中先是明确提出中心论点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是什么),接着分别从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两个角度指出学习的作用和意义,以揭示“为什么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这一道理,接着指出该怎么做——即阐明学习中应该要有的态度(积累、坚持、专一)。
《师说》中也是开篇指出老师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明确表示在求学过程中老师的必不可少(是什么)。
接着从老师的职责和作用两个方面阐释为什么,最后给出择师的标准(即怎么选择老师)。
不同点在于,《师说》还增加了对于当时时风的讨论来肃清观点,并点明了文章的写作缘由。
从论证方法(写作手法)来看,两者都使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说理方法。
《劝学》中有百工之人的从师和士大夫的不从师等对比,《劝学》中有积累和不积累、坚持和不坚持、专一和不专一的对比。
而《劝学》还侧重于设喻说理(比喻论证),阐述道理,以常见的事物或现象设喻,深入浅出阐述道理,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现出来,让读者容易接受。
设喻为说理服务,结合紧密,灵活有变。
如以提取靛青色法、水寒成冰和车轮制作法为喻说明“学不可以已”的道理。
《师说》中多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以孔子从师之事为例,诉诸权威,大大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
从作者身份来看,荀子和韩愈都是儒学大师,文本中都有对儒家“尊师重教”传统风尚的承袭,都强调的是儒家培养君子,成就圣人的思想。
从继承关系来看,韩愈《师说》中有一些思想是对《劝学》中的沿袭。
比如对于师徒关系的理解,两文中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有异曲同工之处。
学习之道:《师说》《劝学》同品
![学习之道:《师说》《劝学》同品](https://img.taocdn.com/s3/m/b2e83167376baf1ffc4fad81.png)
三、求同存异省吾身
两篇文章都跟“学习”有关,结合自己的 学习经历,以及今天的社会生活,说说荀子 和韩愈的学习观中,哪些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哪些需要更新并赋予新的内涵?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 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汉·刘向
以能者为师
两篇课文同样都是谈论学习之道,可是内 容上为什么会有所不同呢?
议论要有针对性
二、比较异同明方法
行文结构
提出观点 《劝学》 分析原因
指出方法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
《师说》 提出观点 批判时风
有 立
提供榜样
有
写作目的
破
论证方法
同
异பைடு நூலகம்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三、求同存异省吾身
两篇文章都跟“学习”有关,结合自己的 学习经历,以及今天的社会生活,说说荀子 和韩愈的学习观中,哪些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哪些需要更新并赋予新的内涵?
一样花开百样红,学习之道古今通
——从《劝学》《师说》析古人学习之道
一、赏析名句知道理
浏览课文,找出《劝学》和《师说》 中谈学习的名句,并说说其中所蕴含的 道理。
二、比较异同明方法
中心观点
主要内容
同
异
《劝学》 学不可以已
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的意义、作用 及方法态度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
“善假于物也”
择师的态度和标准 批判“耻学于师”的风气
《劝学、师说》注释、翻译、简答、阅读题【必修上第10课】
![《劝学、师说》注释、翻译、简答、阅读题【必修上第10课】](https://img.taocdn.com/s3/m/9c8d836880eb6294dc886c5e.png)
必修上第10课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高考阅读训练】第10课一、劝学/荀子二、师说/韩愈一、《劝学》/荀子【习题及答案】一、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荀子集解》卷一(中华书局1988年版)。
有删节。
劝,鼓励。
《荀子》全书现存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荀子(约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朝代)末期思想家。
②【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③【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
青,靛青,一种染料。
蓝,草名,叶子可提取靛青。
④【青于蓝】比蓝草颜色深。
⑤【中绳】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
⑥【輮】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⑦【规】圆规。
⑧【虽有槁暴】即使又晒干了。
有,同“又”。
槁暴,晒干。
稿,枯。
暴,晒。
⑨【挺】直。
⑩【受绳】经过墨线比量。
⑪【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⑫【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就,接近、靠近。
砺,磨刀石。
⑬【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
参,检验。
省,省察。
乎,相当于“于”。
⑭【知】同“智”,见识。
⑮【跂】踮起脚后跟。
⑯【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⑰【疾】劲疾。
⑱【彰】清楚。
⑲【假】借助。
⑳【舆马】车马。
这里指车子。
㉑【利足】善于奔走。
㉒【致】到达。
㉓【能水】善于游水。
指游泳。
㉔【绝】横渡。
㉕【生非异】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
生,同“性”,天性。
㉖【物】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
㉗【兴焉】在这里兴起。
兴,起。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
㉘【神明】非凡的智慧。
㉙【圣心】圣人的关怀。
㉚【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㉛【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
㉜【骐骥】骏马。
㉝【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走十天。
驾,一天的行程。
㉞【功在不舍】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
全,停止、止息。
㉟【锲】刻。
㊱【镂】雕刻。
㊲【埃土】泥土,尘土。
㊳【黄泉】地下的泉水。
㊴【一】专一。
㊵【六脆】蟹的六条腿。
《劝学、师说》原文、课下注释【部编版必修上册】
![《劝学、师说》原文、课下注释【部编版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77e0327b9ec3d5bbfc0a74a6.png)
必修上第10课古文原文、课下注释【部编版高一】第10课一、劝学/荀子二、师说/韩愈一、《劝学》/荀子【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课下注释】①选自《荀子集解》卷一(中华书局1988年版)。
有删节。
劝,鼓励。
《荀子》全书现存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荀子(约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末期思想家。
②【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③【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
青,靛青,一种染料。
蓝,草名,叶子可提取靛青。
④【青于蓝】比蓝草颜色深。
⑤【中绳】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
⑥【輮】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⑦【规】圆规。
⑧【虽有槁暴】即使又晒干了。
有,同“又”。
槁暴,晒干。
稿,枯。
暴,晒。
⑨【挺】直。
⑩【受绳】经过墨线比量。
⑪【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⑫【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就,接近、靠近。
砺,磨刀石。
⑬【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
参,检验。
省,省察。
乎,相当于“于”。
⑭【知】同“智”,见识。
⑮【跂】踮起脚后跟。
⑯【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⑰【疾】劲疾。
议论文写作指导——以《劝学》《师说》为例
![议论文写作指导——以《劝学》《师说》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7cfac1a82e3f5727a4e962b4.png)
四、试选一种模式调整本次考试作文结构
生命面前,规则需要变通
10月7日晚,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北湖医院(以下简称“北湖医 院”)正门外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伤者急需救治,司机及亲属三次进 入该医院寻求帮助,却无一人出院将伤者拉进医院。
事发次日,北湖医院负责人回应,医院确有规定值班医生不能脱
岗,且当日急诊只有一名医生值班。医院有规定不假,但在生命面前, 规则需要变通。(引述材料,提出中心论点)
分论点②+论据②+分析论证
分论点③+论据③+分析论证 重申论点,总结全文
提示:在采用此类模板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要从不同的角度确定分论点,然后根据分论点选择恰当的论据。 2.分论点一般以独句、独段或概括性语句的形式出现,位置在论据之前。 3.分论点要紧扣全文的中心论点,每个分论点都应从属于中心论点。递进式仅 是在分论点基础上,层意上存在递进关系。 4.各分论点中最好都出现与中心论点相关的词语或语句。
“医生不得擅自离岗”的规则很有必要,但在制定规则时是否可 以考虑在一些特殊、极端情况下给予医生自由灵活的处置权呢?毕 竟,规则的存在是为了更好地挽救生命。如果因为规则而眼睁睁看 着生命的离去,反而违背了规定制定者的初心。
此外,一间大医院的急诊科仅有一名医生值班,这本身恐怕就
不合常理。连面对倒在门口的伤者时,北湖医院都无法做到应急处 理、特事特办,其急救能力难免要被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结合 材料证明分论点)
模式解说
一篇结构完整的议论文,包括引论、 本论和结论三部分。此模式,要求文章 在“引论”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在“本 论”部分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并列(或 递进)关系的分论点分层论述,从不同角 度和层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在“结 论”部分,深化、总结论点。
师说 劝学读后感
![师说 劝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356cbfc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a2.png)
师说劝学读后感在我读完《师说》这本书后,我不禁对教育这一话题产生了深思。
这本书由鲁迅先生创作,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观点,对当时的教育制度提出了批评和反思,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反响。
首先,我被书中对教育的定义和目标所震撼。
鲁迅先生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而非仅仅传授知识。
他指出,当前的教育体制往往只注重灌输和记忆,缺乏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意识。
这一观点引发了我对教育的反思:我们是不是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和个性发展?我们是不是陷入了成绩至上的迷思?其次,鲁迅先生在书中批评了当时的教师。
他认为,教师应该是启发学生思考的引路人,而不是仅仅充当知识的传授者。
然而,很多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只顾埋头于教材和考试中,缺乏对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关注。
这种教育方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于是我不禁思考:作为教师,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多地关注每个学生的特长和独特性,培养他们的自信和独立性?当然,整本书并不只是批评和抱怨,鲁迅先生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教育问题的建议。
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来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他也鼓励教师要有责任心和热情,积极投入到教育工作中。
我深深地被这些建议所感动,并思考着如何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落实它们。
读完《师说》后,我不由自主地去思考自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我意识到,我们的教育工作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学生的未来。
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成为有思想、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我们要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榜样,用我们的努力和行动影响他们的成长。
最后,我要说,《师说》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本质和目标,也唤起了我对教育实践的热情和责任感。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理解到教育不应该只是重视学生的成绩,而是要关注他们的个性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我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教育可以为每个学生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让他们真正成为思考者、创造者和改变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宾语前置句
•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如: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宾语) (谓语动词) (宾语)(谓语动词)
唯 命 是 听。
方法:抓动词、看宾语
宾语前置
• 疑问句的宾语前置。 疑问句; 疑问代词作宾语(如“何、谁、安、
3)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古之学者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3)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4)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 “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如: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5)音节助词,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3. 动词,译为“到、往”,如: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 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注意:“所以”往往放在判断句中,翻 译时要注意。
虚词
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作师说以贻之。 7.人非生而知之者 8.士大夫之族
焉、胡、奚、曷”等,译为“哪里”或 “什么”) 沛公 安 在?
且 焉 置土石?
大王来 何 操?
被动句
• 不拘于时 受制于人
“于”
• 虽有槁暴
动词隐含被动,要 判断主语是否是动 作发出者
判断句
翻译时必须译为:
“……是(就是)……”的形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吾师道也。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刘备,天下枭雄。
省略句
• 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 意思或整个语境去推断。
• 翻译时必须补充出来,使句意完整。
士大夫之族,……。( )问 之,( )则曰:……
• 所以
固定句式
1、“用来……的凭借(方法、手段 等)”“依靠他来……的”
•师者,所以传道受也解惑也。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的原因”
“之”的意义和用法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 (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2)活用为第一人称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
也
《阿房宫赋》
其
1、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 乎?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6、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归纳“其”的意义和用法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 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 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 数)。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劝学》《师说》总结
句式
状语后置句(介宾倒置)
定语后置句
倒装句
宾语前置句
翻译时必须转变为现代汉语的语序
(定 语)主
谓(定 语)宾
〔状 语〕语〔状 语〕语〈补 语〉语〈补 语〉
谓前为状谓后补 动谓特点要清 楚
状语后置句(介宾倒置)
• 现代汉语:马克思 在1818年 诞生。(翻译)
(主语)(状语:介宾)(谓语)
• 动词加焉
1、句末语气词: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代词,代动作对象,宾语:犹且从师而问焉 3、兼词,于之(次、是),翻译时要倒装: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焉置前,放疑问句中,译为“怎么”“哪里”“什
么” 1、且焉置土石?(宾语前置,“哪里”,疑问代词) 2、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怎么,疑问副词)
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蟹六跪而二鳌。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吾尝终日而思。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登高而招 惑而不从师
归纳“而”的意义和用法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词形相同,顺序可换。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揣测。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 望。)
判断代词、语气副词,用去除法
你能给下列句中的“焉”分类吗?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犹且从师而问焉 5.或师焉,或否焉 6.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8、且焉置土石? 9、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 古汉语:马克思诞生于1818年。
状语置于谓语之后,所以叫状语后置句。
一般以“于”“以”作为介词标
如:志学于余。
方法:抓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之)。 谓语动词、 介词位置
缚之以绳。
定语后置
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词+“之”+定语。例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中心词+之+定语+者。例如:
4)指示代词,一般表远指。可译为 “那”“那个”“那些”“那里”。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 数词。 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2.用作语气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 揣测、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 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 “大概”“难道”“怎么”“还是”“可 要”等,或省去。例如:
2) 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他”“它”(包括复 数)不加“的”。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 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 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你的”或 “你”。如: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也(你的); 而 余亦悔其随之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