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含气系统的形成与演化X

合集下载

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黄龙组白云岩成因

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黄龙组白云岩成因

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黄龙组白云岩成因刘诗宇;胡明毅;胡忠贵;戴危艳【期刊名称】《岩性油气藏》【年(卷),期】2015(027)004【摘要】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黄龙组是重要的天然气产层,白云石化作用是优质储层发育的必要条件,白云石化成因类型研究对该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岩心和野外剖面观察与描述,结合薄片资料,认为区内黄龙组主要发育以下几种类型的白云岩:泥—微晶白云岩、粉—细晶白云岩和残余颗粒粉—细晶白云岩等,以及充填于孔、洞或缝中的白云石胶结物.结合X射线衍射分析数据和稳定同位素δ13C与δTM O资料,发现该区不同类型的白云岩以及白云石胶结物的形成条件和物性特征各异,分别用不同的成因模式来解释更为合理,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黄龙组具有如下4种白云岩成因模式:泥—微晶白云岩的蒸发泵白云石化成岩模式、(残余颗粒)粉—细晶白云岩的埋藏压实白云石化成岩模式、淡水白云岩的调整白云石化成岩模式和异形白云岩的构造热液白云石化成岩模式.【总页数】7页(P40-46)【作者】刘诗宇;胡明毅;胡忠贵;戴危艳【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100;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100;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100;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100;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100;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100;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100;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相关文献】1.四川盆地东部下寒武统龙王庙组白云岩类型及其成因 [J], 孙海涛;张玉银;柳慧林;谢瑞;杨雪琪;任影2.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黄龙组岩溶角砾碳酸盐岩特征 [J], 朱智鹏;黄勇;汪洋3.云南会泽石炭系摆佐组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J], 马宏杰;张世涛;程先锋;眭素刚4.川东邻水-渝北地区石炭系黄龙组白云岩成因 [J], 胡忠贵;郑荣才;文华国;蔡家兰;陈守春;胡九珍;李瑰丽5.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黄龙组潮汐沟道发育特征及对优质储层展布的控制作用 [J], 王坤;李伟;王东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盆地东部高陡构造带岩性封隔不对称气水分布模式

四川盆地东部高陡构造带岩性封隔不对称气水分布模式

四川盆地东部高陡构造带岩性封隔不对称气水分布模式刘勇;杨洪志;马智超;张春;王容;阮明龙;别沁;刘永良【期刊名称】《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17(040)003【摘要】在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四川盆地东部地区形成了成排成带高陡构造,区带构造幅度高,气水分异彻底,气藏气水赋存模式多为构造控制的边水赋存模式.川东地区石炭系气藏开发实践中,发现沿剥蚀线周缘及断层活动区,受后期成藏的影响,在高陡构造气藏中存在着不对称气水分布区,同一气藏内部具有多个不同的气水界面,且各区水体表现出的产水特征也不同.综合利用动静态资料分析确定该气水分布区的分布特征,提出了川东高陡构造带岩性封隔不对称气水分布模式的概念.研究结果表明:①该模式的形成要同时具有(构造)岩性封堵条件和充足的供烃、排水能力,且后期烃类充注能力较强;②在不对称的气水分布区,水体的分布范围、水侵能量大小均有差异,不同气水分布区水体活跃程度不同——相对局限区水体能量受限,对气井影响程度低;而相对开阔区域则水体能量较大,对气井影响程度高.该研究成果为该区气藏开发技术对策调整和提高采收率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有水气藏描述及评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总页数】7页(P1-7)【作者】刘勇;杨洪志;马智超;张春;王容;阮明龙;别沁;刘永良【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国家能源高含硫气藏开采研发中心;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国家能源高含硫气藏开采研发中心;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国家能源高含硫气藏开采研发中心;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国家能源高含硫气藏开采研发中心;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国家能源高含硫气藏开采研发中心;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国家能源高含硫气藏开采研发中心;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输气处工艺研究所;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川东北气矿【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迪那2气田气水过渡带及气水分布模式研究 [J], 冉丽君;白蓉;姚超;王开宇;王伟伟;李绍华;陈袁2.岩石物理在浊积岩储层岩性与气水识别中的运用 [J], 郭伟;何顺利;邓继新3.迪那2气田气水过渡带及气水分布模式研究 [J], 冉丽君;白蓉;姚超;王开宇;王伟伟;李绍华;陈袁;;;;;;;4.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1995年十大科技成果之五:川东地区高陡构造带天然气富集规律研究 [J],5.高陡构造带页岩气水平井靶点调整技术探讨 [J], 李志祥;邹军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盆过程

四川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盆过程

四川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盆过程四川盆地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是一个被围绕着山地环抱的盆地。

它的构造演化过程及形成原因一直备受地质学家们的关注。

四川盆地的构造演化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华南更新世以前的太古宙-中生代构造演化阶段、华南更新世中-新生代形成阶段以及晚更新世以来的现今构造演化阶段。

在太古宙-中生代构造演化阶段,四川盆地经历了地壳的隆升和剥蚀作用,古老的岩石层被暴露在地表。

这期间,四川盆地经历了地壳的不断抬升和沉降,形成了多个构造断裂带,如岷山断裂、大渡河断裂等。

这些断裂带在地质历史上对四川盆地的构造演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华南更新世中-新生代形成阶段是四川盆地构造演化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阶段中,四川盆地不断沉降,被海洋覆盖,形成了浅海盆地。

沉积物的堆积导致了地壳伸展和断裂活动的增强,出现了一系列的槽系结构。

同时,由于构造活动的作用,四川盆地的地壳在现今位置的北侧形成了一系列山脉,如大巴山、青藏高原等。

晚更新世以来的现今构造演化阶段,四川盆地的构造变化较为复杂。

盆地的中部出现了断裂活动,导致盆地的南部隆升,形成了四川盆地里近东-西向的山脉,如岷山山脉、大凉山山脉等。

在这个阶段,四川盆地的沉积物层也发生了变化,火山岩和喀斯特地貌开始出现。

四川盆地的形成过程中,构造活动与地质作用是核心因素。

盆地的构造演化受到了地球动力学和地壳变形的共同作用。

构造活动和地壳变形导致了地层的垂直挠曲和断裂构造的形成,进一步影响着地壳的沉积和变压作用。

四川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中,沉积作用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盆地经历了多次的沉积和抬升过程,沉积物的堆积与新的地壳变形相互作用,进一步影响盆地的构造演化。

总而言之,四川盆地的构造演化是长期地质过程的产物,受到地球动力学和地壳变形的共同作用。

太古宙-中生代构造演化阶段、华南更新世中-新生代形成阶段以及晚更新世以来的现今构造演化阶段,分别体现了四川盆地从古老到现代的地质历史。

盆地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与构造活动、地壳变形和沉积作用密切相关。

深层油气藏形成条件研究现状

深层油气藏形成条件研究现状

深层油气藏形成条件研究现状梁祎琳【摘要】目前在国内外的众多盆地中均已找到深层油气藏,且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规模较大,表明深层油气藏具有广阔的勘探开发前景.随着我国各大盆地中浅层油气勘探程度的持续深入,今后深层油气藏必将作为研究勘探的重点方向.本文对国内外深层油气藏的分布、形成条件以及成因类型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实践表明,深入研究深层油气田,可以推动我国油气勘探开发持续发展.【期刊名称】《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年(卷),期】2019(037)001【总页数】6页(P85-90)【关键词】盆地;深层;油气藏;油气勘探开发【作者】梁祎琳【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 43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随着全球油气勘探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勘探程度的持续加深,深层油气藏渐渐成为对油气资源发展十分重要的新领域。

在研究不同的含油气盆地时,研究的目的层系和各盆地的地温梯度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导致对深层的定义各有不同[1]。

国外对深层油气藏定义的深度各不相同,我国总体上呈西高东低的地势特征,在油气勘探领域,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对深层进行定义。

在东部地区,将深层定义为埋深在3.5~4.5 km,超深层的埋深大于4.5 km;而在西部地区,埋深相对较大,将深层定义为埋深在4.5~6.0 km,超深层的埋深大于 6.0 km[2-3]。

总体来说,现阶段深层大油气田的数量、总储量以及产量与全世界的相比,其所占的比例较少,但近十年来的勘探结果表明深层油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今后,随着勘探技术的逐步提高和完善,深层油气藏的开发力度将大幅提高。

1 深层油气藏的研究现状全球深层油气藏分布较广,目前已经得到开发的油气田主要位于美国和墨西哥交界的墨西哥湾海域、澳洲的西北环太平洋地区、巴西等中南美和尼日利亚等西非位于大西洋沿岸的区域,另外还有中东地区和俄罗斯的西西伯利亚[4]。

至今,国外已在21 个含油气盆地中探明了75 个深部油气藏,其埋深都超过 6.0 km。

川东地区石炭系黄龙组层序地层

川东地区石炭系黄龙组层序地层

川东地区石炭系黄龙组层序地层川东地区石炭系黄龙组油气资源丰富,是四川盆地最重要的天然气产层之一。

根据区域地质背景、岩心观察和测井特征等资料,将川东地区石炭系黄龙组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Ⅰ型层序界面是该地区主要的层序界面,初始海泛面和最大海泛面可作为地层界线,并据此分为三个体系域:低位体系域(LST)、海侵体系域(TST)和早期高位体系域(EHST)。

继而可划分出三个岩性段,黄龙组一段、黄龙组二段、黄龙组三段,其中,黄龙组一段与低位体系域相当,黄龙组二段与海侵体系域相当,黄龙组三段与早期高位体系域相当。

标签:川东;石炭系;黄龙组;层序地层川东地区石炭系黄龙组自1977年钻获工业气流以来,已成为四川盆地最重要的天然气产层之一[1-2]。

因此,有必要研究对于储层发育和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意义的层序地层学。

关于研究区石炭系黄龙组层序地层,前人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观点:有学者根据Galloway成因层序地层学,将研究区黄龙组划分为一个三级层序、三个四级层序和七个五级层序[3];也有学者将黄龙组划分为1个三级Ⅰ型层序和分别相当于C2hl1、C2hl2、C2hl3三个岩性段的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早期高位体系域[4-5]。

本文通过岩心观察及测井资料解释[6-7],以P.R.Vail 经典层序地层学为理论依据,对川东地区石炭系黄龙组进行层序地层学研究,以期为研究区碳酸盐岩的勘探奠定理论基础。

1 区域地质概况川东地区北抵城口、南达涪陵、西至南充、东邻巫山,面积约5.78万km2。

构造上隶属于川东高陡弧形褶皱带。

受海西运动影响,研究区石炭系黄龙组地层不完整,其顶部与下二叠统梁山组呈不整合接触[8]。

2 层序界面及体系域界面的识别2.1 层序界面识别(1)Ⅰ型层序界面。

Ⅰ型层序是由于海平面上升速率低于盆地上升速率或海平面下降速率大于盆地的沉降速率形成的层序边界。

早石炭世,川东地区由于加里东运动,海平面上升速率低于地层抬升速率;晚石炭世,川东地区由于云南运动以及沉积物沉积速率等影响,相对海平面下降。

四川盆地构造演化史

四川盆地构造演化史
印支期晚期一燕山早期挤压应力导致扬子板块后缘岩石圈发生挠曲形成弧后边缘海盆内侧的隆起和与之平行的盆地周缘坳陷中三叠世末古特提斯洋关闭及其洋壳与扬子板块之间的俯冲碰撞扬子西缘北缘由被动大陆边缘转化为活动大陆边缘隆坳相间的构造格局扬子西缘北缘迅速由海相碳酸盐岩沉积转化为前陆盆地陆相沉积扬子地台被动大陆边缘隆起带形成早期的推覆构造作用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顶部的古岩溶风化剥蚀面标志着扬子西缘北缘开始进入前陆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历史阶段四川盆地处于挤压构造动力学环境d
精品资料
三、四川盆地油气(yóuqì)成藏条件
四川盆地是特提斯构造域巨型油气富集带中一个大型 古生代一中新生代海相一陆相叠合盆地。经历了四个发展 演化阶段, 形成巨厚的海相一陆相沉积地层。震旦系一 中三叠统主要为海相沉积(hǎi xiàng chén jī)地层,以碳酸 盐岩为主。夹碎屑岩,厚4100~7000m。上三叠统一第 四系属陆相碎屑岩沉积地层,厚3500~6000m。形成多套 生储盖组合和油气藏。
扬子地台被动大陆边缘隆起带形成早期的推 覆构造作用
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顶部的古岩溶风化剥 蚀面标志着扬子四川盆地处于挤压构造(gòuzào)动力学 环境
精品资料
D.燕山晚期(wǎnqī)—喜马拉雅期旋回
沉积盖层的强烈的褶皱和 剥蚀改造阶段。仅在盆地 边缘接受了少部分白垩系、 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 沉积, 表明在该阶段四川 盆地整体处于挤压(jǐ yā) 隆升构造动力学环境。
精品资料
B.澄江(chénɡ jiānɡ)期晚期一印支期中期
构造旋回 构造运动(ɡòu zào yùn dònɡ)主要表现为隆升和坳陷的地 壳升降运动,主要是一套稳定的巨厚的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夹火山 岩沉积,构造运动(ɡòu zào yùn dònɡ)主要表现为隆升和坳陷的地壳升 降运动,显示四川盆地处于大陆边缘的沉积环境和伸展构造动力学环 境。

四川盆地石炭系四中心耦合天然气成藏过程

四川盆地石炭系四中心耦合天然气成藏过程

志留 系原始 生油 量可 达 ( 2 3 2 7 . 4 ) 0 5 . 0 ~1 7 0 2 ×1
t若 以 5 聚集 系数 考 虑 , 集 量 折 合 天 然 气 为 ; % 聚 ( 5 . 0 ~ 5 1 1 6 ×1 。 E 。 部 分地 区志 1 6 9 6 3 . 2 ) 0 m。5 大 ]
石 炭系气 藏 是 四川 盆地勘 探 开发 的主 力大 气
藏 之一 。本 文 以天然 气成 藏经 历 了 四中心 即生 烃
渝 东地 区 厚 度 可 达 15 0 m 之 多_ ; 考 虑 到 川 0 3 但
南 及鄂 西渝 东地 区 到现今 川东 石炭 系天 然气 主产
区距 离 较远 , 计对 川 东 石 炭 系 气 藏输 烃 贡 献 不 估 大 。据 胡光 灿 ( 9 7 所计 算 的志 留系烃潜 量 强度 19 ) 值 _ ( 。 指单 位 面 积 的烃 、 类气 含 量 ) 四川 4Q , 烃 ,
Vo . 8 No 4 13 .
Aug. 011 2
[ 文章 编 号 ]1 7—7 72 1 )40 6—9 6 19 2 ( 0 1 0—3 90
四川盆地 石炭 系四中心耦合天然气成 藏过程
徐 国 盛 徐 元 刚 刘树 根 袁 海锋 曹 竣锋 杨 运 会
(油 气 藏 地 质 及 开 发工 程 ” “ 国家 重 点 实 验 室 ( 都 理 工 大 学 )成 都 6 0 5 ) 成 , 1 0 9
中心 ( 留系生烃 灶 ) 生 气 中心 ( 志 、 古油藏 ) 储气 中 、 心( 古气 藏 ) 保气 中心 ( 、 今气 藏) 迁 的新观 点 , 变 重 新恢 复 与梳 理 石炭 系气 藏 的成 藏 过 程 , 旨在 通 过

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特征

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特征

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特征刘树根;马文辛;LUBA Jansa;黄文明;曾祥亮;张长俊【摘要】四川盆地是中国西南部重要的舍油气盆地,在东部和南部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广泛发育.在川东南、鄂西渝东地区的勘探井中志留系具有良好的气显示.研究区龙马溪组厚65 -516m,底部为一套海侵沉积的富含笔石的黑色页岩,龙马溪纽向上和向东砂质和钙质含量增加,演变为浅水陆棚沉积.龙马溪组主要由层状-非层状泥/页岩、白云质粉砂岩、层状钙质泥/页岩、泥质粉砂岩、层状.非层状粉砂质泥/页岩、粉·细粒砂岩、钙质结核、富含有机质非层状页岩8种岩相组成.总有机碳含量(TOC)为0.2%~6.7%.有机质以Ⅱ型干酪根为主,R0为2.4% - 3.6%.页岩中石英矿物含量在2% -93%,主要呈纹层状或分散状分布,主要为陆源碎屑外源成因.龙马溪组页岩岩心孔隙度为0.58% -0.67%.渗透率为0.Ol×10 -3μm2~0.93×10-3μm2.扫描电镜下龙马溪组页岩微孔隙度为2%左右,主要包括晶间孔和粒内孔,孔隙直径为lOOnm~50μm.页岩储层的形成机理主要为有利矿物组合、成岩作用和有机质热裂解作用.龙马溪组与美国Barnett页岩具有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龙马溪组页岩埋藏较深、热演化程度较高、含气量较低、储层较致密、以陆源成因石英为主.对于评价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前景而言,今后须重点加强针对龙马溪组底部黑色硅质岩系石英成因、成熟度、埋藏史、含气量等方面的研究,以及进行详细的古地貌和古环境恢复.%The Sichuan basin is an oil-bearing and gas-rich basin with ext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Lower Silurian Longmaxi Formation shale in southwestern China. The gas shows in the shale were identified in exploration wells mainly located between southeastern Sichuan basin and western Hubei-eastern Chongqing. The thickness of the Silurian Longmaxi Formation shale ranges from 65 to 516m. The base ofthe Longmaxi Formation shale is graptolite-rich transgressive black shale. Its thickness increases eastward in the study area, similarly as the sand content in the formation, with the latter also increasing stratigraphically upward. The Longmaxi Formation is comprised by eight lithofacies, including laminated and nonlaminated mudstone/shale, dolomitic siltstone, laminated lime mudstone/shale, argillaceous siltstone, laminated and nonlaminated silty mudstone/shale, fine grained silty sandstone, calcareous concretions and nonlaminated shale enriched organic matter. Longmaxi Formation contains 0. 2% to 6. 7% of organic carbon (TOC). The organic matter is overmature, with Ro 2.4% ~3.6% and dominated by type II-kerogen. Quartz silt, which is the second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shale gas reservoir quality, occurs as laminae and/or disseminated and varies from 2% -93% in the shale. The size of quartz silt ranges from 0. 03 to 0. 05 mm, with terrigenous origin. Porosity measured on core samplesof the shale from the Longmaxi Formation in exploratory wells ranges from 0. 58% to 0.67%. The microporosity observed in the thin sections of the shale is about 2%, and dominated by the intercrystal and intragranular pores, with the pore size ranging from 100nm to 50μm.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shale reservoirs includes favorable mineral composition, diagenesis and thermal cracking of organic component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Longmaxi Formation shale and Barnett shale in USA. The former is burial deeper, higher degree of thermal evolution, lower gas content, denser, more quartz of terrigenous origin. The prevailing low content of organic matter and highly variable quartz content in theLongmaxi Formation shale suggests there are only marginal conditions for exploration of shale gas resource. However, the high variability in both the content of TOC and quartz in the shale indicates that locally, particularly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the basin,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shale gas may have developed. More detailed paleogeographic, burial history, gas content and quartz origin studies are needed to better access shale-gas potential of the Silurian Longmaxi Formation shale.【期刊名称】《岩石学报》【年(卷),期】2011(027)008【总页数】14页(P2239-2252)【关键词】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特征;四川盆地东部【作者】刘树根;马文辛;LUBA Jansa;黄文明;曾祥亮;张长俊【作者单位】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Geological Survey of Canada-Atlantic, Dartmouth. N.S. & Earth Science Department, Dalhousie University, Halifax, Nova Scotia B3H3J4;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成都61005l;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4.4;P618.12页岩气是一种非常规气藏,具有典型的自生自储、近原地成藏富集的特点(Curtis,2002; 张金川等,2004,2008; Boyer et al.,2009; Hill et al.,2007; Jarvie et al.,2004,2007; Jarvie,2008; 刘树根等,2009)。

中国中西部四大盆地碎屑岩油气成藏体系及其分布规律

中国中西部四大盆地碎屑岩油气成藏体系及其分布规律

中国中西部四大盆地碎屑岩油气成藏体系及其分布规律胡宗全;尹伟;伍新和;高金慧;李松;刘春燕;陈纯芳【摘要】中西部四大盆地(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和塔里木)晚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台内坳陷、陆内坳陷及(类)前陆盆地的演化过程,以发育碎屑岩为特色,陆内坳陷发育大面积分布的烃源岩,类前陆盆地发育较厚的优质烃源岩,奠定了碎屑岩层系良好的资源基础.碎屑岩层系发育内源、外源和混源3大类6个亚类油气成藏体系.内源成藏体系是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王要领域,在四大盆地间具有下气上油、北早南晚和向南天然气增多的分布规律.成藏与富集主控因素是烃源岩与储层的配置关系,沉积斜坡和山前冲断带是此类成藏体系的有利勘探区带.外源成藏体系的分布与内源成藏具有明显的互补特征,从而拓展了碎屑岩油气勘探的层系和地区.外源油气成藏体系在四大盆地间分布具有南多北少的特征.成藏与富集主控因素是海相层系的油气资源条件和垂向输导体系.海相层系的古隆起区与中、新生代的断裂发育区,是寻找外源油气成藏体系的有利地区.%Since the Late Paleozoic,the four large-sized basins(I. E. Ordos,Sichuan,Junggar and Tarim)in central-western China have experienced a similar evolution process from cratonic depression to intra-continental depression and finally to foreland (pseudo-foreland) basin, and their deposition features in thick clastic rocks.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were widely developed in the intra-continental depressions, while thick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 were deposited in the pseudo-foreland basins, providing favorable basis fo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clastic strata in the four basins. There are three types (inner-sourcing, out-sourcing and hybrid-sour-cing)and six subtypes of petroleum accumulation systems. The inner-sourcing petroleumaccumulation system is (he major target for large- and medium-sizedoil/gas reservoirs. For the inner-sourcing systems in the four basins, their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 has features of oil in upper part and gas in lower part as well as more gas to the south,thei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were developed early in the north and late in the south.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ombination of source rock and reservoir is the major factor controlling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enrichment. Slope zone and piedmont thrust belt are play fairways for these inner-sourcing system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out-sourcing and inner-sourcing system are significantly complimentary, so greatly broadening the area and horizons for petroleum exploration in the clastic strata. The out-sourcing systems are distributed mainly in the south parts in the four basins. Hydrocarbon resource condition of marine strata and vertical migration pathways are major factors controlling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enrichment in the out-sourcing systems. The paleo-uplift zones of marine strata and the Meso-Cenozoic faults zones are the play fairways for petroleum exploration in the out-sourcing system.【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12(033)004【总页数】10页(P561-570)【关键词】成藏体系;油气富集;碎屑岩层系;中国中西部【作者】胡宗全;尹伟;伍新和;高金慧;李松;刘春燕;陈纯芳【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3中西部四大盆地(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和塔里木)晚古生代以来主要发育碎屑岩层系,均先后经历台内坳陷、陆内坳陷、类前陆盆地的演化过程,即构造-成盆演化具有“同序”特征,决定了四大盆地碎屑岩层系成烃-成藏的宏观相似性,但四大盆地经历不同类型盆地的时代和持续时间存在差异性,即“异时”特征,决定了成藏组合所处层系的差异性。

四川盆地五峰组_龙马溪组页岩气形成与聚集机理_腾格尔 (1)

四川盆地五峰组_龙马溪组页岩气形成与聚集机理_腾格尔 (1)
Wufeng-Longmaxi Formation (O3w-S1l), Fuling region, Sichuan Basin were studied using ultra-microscopic organic maceral identification, FIB-SEM, high temperature/pressure isothermal adsorption and isotopic age dating of noble ga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O3w-S1l organic-rich shale was mainly formed in a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with high productivity in surface water and hypoxia in bottom water,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according to TOC, of which the lower section (TOC≥3%) is mainly composed of graptolite, phytoplankton, acritarch, bacteria and solid bitumen, among them, graptolite is the main contributor to TOC, but the shale gas is mainly derived from phytoplankton, acritarch and other hydrogen-rich organic matter, as well as the pyrolysis of liquid hydrocarbons produced by this kind of organic matter. (2) Organic pores, as principal reservoir space for shale gas, exist in hydrogen-rich organic matter and solid bitumen. The graptolites and plenty of other organic matter stacking distribution in lamina provide more reservoir space for shale gas, and effective pathways of connected pores for fluid flow. (3) Shale gas in Fuling region is in supercritical state and dominated by free gas; the match of formation time of closed shale gas system and gas-generation peak, as well as slight alteration degree of sealing conditions in the later stage, are key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reten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shale gas in the regions with high thermal maturity and complex structural areas; adsorption, capillary sealing and slow diffusion of shale are the main microscopic mechanisms for the reten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shale gas. It thus can be seen that the gene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marine shale gas with high thermal maturity in complex structure areas is controlled jointly by anoxic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excellent hydrocarbon rock quality, superior reservoir space and favorable sealing conditions.

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天然气藏的形成与演化研究

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天然气藏的形成与演化研究
旦 系 至浅 层 的侏 罗 系 均 已 达 到成 熟 阶 段 , 志 留 系 且 以下烃 源岩 均 大 于 2 处 于 高熟~ 过 成熟 阶段 , %,
下 三叠 统嘉 陵江组 碳 酸盐 岩是 四川 盆 地重 要 的 产 层之 一 , 探 开发 时间 早 ,9 7年 即开 始 钻探 , 勘 13 但 初 期勘 探 成 效 一 直 不佳 , 发现 一 些 小 型 的裂 缝 性 仅 气 藏 , 到 15 直 9 6年 , 川 东 的綦 江 东 溪 构造 和 永 川 在 黄瓜 山构 造 先 后 钻获 工 业 气 流 , 后 又 陆续 在 泸 州 随
古 隆起 上 发现 了阳高 寺 、 九奎 山 、 坛子 坝 、 洞坪 、 龙 广
福 坪 和纳 溪 等 具 有 一 定 规 模 的气 藏 [ 引。近 年来 , 随 着 勘 探 的 不 断 深入 以及 技 术 水平 的提 高 , 地 嘉 陵 盆
江 组 的储 量 获得 了大 幅 度 的增 长 , 陵江 组 气 藏 的 嘉
仙 关组 鲕 滩气 藏 和石 炭 系气 藏 。下三 叠统 嘉 陵江组 南地 区均 川 川 有 发 现 , 以川 南 地 区含 气 构造 最 多 ( 1 , 探开 且 图 )勘
发及 研究 程 度较 高 。
断褶 构 造 区 、 南 中一 低 缓 断 褶 构 造 区 、 中平 缓 川 川 构 造 区和 川西 中一 低缓 断褶 构 造 区 。现 今 四川 盆地 烃 源 层 系 的有 机 质 热 演 化程 度 较 高 , 最 深 层 的震 从
西南石油大 学学报 ( 自然科 学版)
2 1 年 4月 第 3 01 3卷 第 2期
J u n l f o twet e oe m ies y S in e& T c n l yE io ) o ra o S u h sP t l r u Unv ri ( ce c t e h oo dt n g i

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

为目前四川盆地内碳酸盐岩中最好的储层
川东地区 在11个构造上发现了石炭统气藏
四川盆地中晚石炭世沉积相图
(6)二叠系
为广海相碳酸盐岩沉积 含有滨海沼泽相含煤层系 350-580m 上二叠统底部部分地区夹玄武岩层 P1 梁山组、栖霞组及茅口组 栖霞组 深灰色泥晶-粉晶灰岩、生物灰岩等 生油气层 上部白云岩为产气层 茅口组 下部为灰岩与泥质灰岩互层,上部为厚层块状 灰岩 已经在灰岩和白云岩中发现三个产气层
P2 龙潭组 海陆交互相含煤砂岩、页岩等,黑色页岩 为重要的气源岩层
长兴组 川东 次生白云岩和礁灰岩中发现高产气藏
四川盆地晚二叠世沉积相图
(7) 三叠系
四川成为半封闭的内海盆地,地势西高东低
T1 飞仙关组 东部为碳酸盐岩 向西变为碎屑岩
川东涪陵 红色钙质泥岩、粉砂岩及灰岩、泥灰岩互层 三段 的鲕粒灰岩(20-40m) 工业性产气层
松辽 鄂尔多斯 塔里木 四川 准葛尔 柴达木
2009年中国主要盆地石油产量
8000 7000 6000
万吨
7092.7
4615.1 5000 4000 2702 3000 2000 1000 0 渤海湾 松辽 鄂尔多斯 准葛尔 塔里木 1089 1214 186 柴达木 16.7 四川
2009年中国七大盆地天然气产量图
与下伏变质岩不整合关系 上统 陡山沱组 灰黑色炭质页岩 白云岩360-500m 灯影组 上中段含燧石条带白云岩
下段:葡萄状白云岩, 含藻类化石,厚
300-800m,洞缝发育,较好的储集层。 威远气田主要产气层
(2) 寒武系
在川东地区较厚,1100-2000m 浅海相碳酸盐岩及碎屑岩沉积 下部 水井沱组 灰黑色页岩夹粉砂岩、灰岩 较好的生油气层及盖层 中统 白云岩、泥质白云岩 浅水蒸发相潮坪沉积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

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较稳定的地区,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

第一次从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延续到3.7亿多年的志留纪,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纪时发生加里东运动,除了西部的龙门山地槽继续下陷外,其余地区上升为陆。

2.7亿年前的石炭纪末,发生范围更大的第二次海浸,盆地再次为海洋占据。

二叠纪时海陆交替,形成重庆附近的南酮、松藻、天府等煤矿。

二叠纪末,盆地西部岩浆喷出,峨眉山小金顶及清音阁一带的玄武岩就在这时生成。

距今1.9亿年的三叠纪,“印支运动”使盆地边缘逐渐隆起成山,被海水淹没的地区逐渐上升成陆,由海盆转为湖盆。

当时湖水几乎占据现今四川盆地的全境,称为“巴蜀湖”,从此结束了海浸的历史。

在中生代漫长的1亿多年里,盆地气候温暖湿润,到处生长蕨类、苏铁和裸子植物,是又一个成煤期,永荣煤矿即在三叠纪和侏罗纪时形成。

东起长寿、垫,西到江油、邛崃,北抵大巴山麓,南到贵州赤水,还是天然气富集区。

这一时期爬行动物恐龙称霸一时。

1957年在合州发现的“合州马门溪龙”身长22米,高3.5米,是我国亚洲最大和最完整的恐龙化石。

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发生又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

盆地四周山地继续隆起,同时产生不少大断层,如西部的龙门山大断层和东部的华莹山大断层,把盆地分为三部分。

巴蜀湖缩小为仅有2万平方公里的蜀湖。

封闭的盆地地形及急剧缩小的水面,使气候逐渐变得干热,沉积物由海相、海陆交替相变为陆相,大量风化、侵蚀、剥蚀的物质在盆地堆积了数千米厚,形成红色和紫红色的砂、泥、页岩。

裸子植物不断衰退,恐龙灭绝了。

内陆湖泊在干燥条件下,经强烈蒸发,浓度增大,盐分不断积累,形成盐湖,后来泥沙掩埋而保存于地层之中,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岩层,自贡一带是着名的井盐产地。

2000多万年前的新第三纪,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

距今二、三百万年的第四纪,地壳再次发生构造运动。

巫山两侧水系溯源侵蚀,共同切穿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盆地之水纳入长江水系。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
1. 引言
本章节介绍文档的目的和背景,以及对四川盆地演化历史进行研究的重要性。

2. 地理概况
本章节详细描述了四川盆地所在位置、边界范围、面积大小等基础信息,并附上相关图表和数据。

3. 古生代时期
a) 前寒武纪:解释前寒武纪时期四川盆地形成原因,包括构造运动和沉积作用。

b) 寒武纪至奥陶纪:讨论这一时期岩相特征变化以及可能存在的大规模火山活动。

4. 中生代时期
a)志留系到泥盂系: 描述中生代早晚两个阶段发育过程, 包括海侵-陆退与湖泊扩张.
b)二迭世末至三叠世初: 论述该时间段内断裂构造影响下新型深水环境出现.
5.第三紀時候
與其它區域導致不同於之前內外力結合引起階坡垮塌與沉積物運移的特殊環境.
6. 第四紀時候
a) 更新世:解释更新世时期冰川活动对盆地演化的影响,包括冰蚀和堆积作用。

b)全新世至今: 讨论现代湿润气候条件下水系发育以及人类活动对盆地环境带来的变化。

7.结论
本章节总结了四川盆地演化历史中各个阶段所经历的重要事件和过程,并提出未来可能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之处。

附件:
1. 相关图表、数据或模型结果等支持文档内容说明与分析部分;
2. 研究报告、学术文章或其他相关资料引用列表;
法律名词及注释:
1. 构造运动:指由于板块构造力量而导致岩层产生断裂错位、隆升下陷等形态改变。

2. 湿润气候条件:指相对较高年平均温度并有适宜雨量供给保证植被覆盖率较高情况下存在着充足土壤含水状态。

川东石炭系原油裂解型气藏成藏史分析

川东石炭系原油裂解型气藏成藏史分析
h e T pr e s e n t g a s r e s e vo r i s r re a t he r e s u l t o f a p r o c e s s t hr o u g h wh i c h t he a n c i e n t h y d r o c r bo a n r e s e vo r i s r we n t
李艳霞 , 钟- 7- 7
( 1 .西安石油大学 油气 资源学院 , 陕西 西安 7 1 0 0 6 5 ;2 .中国石油大学 资源 与信 息学院 , 北京 1 0 2 2 4 9 )
摘要 : 应用 碳 酸 盐 岩储 层 次生 方 解 石 脉 中的 烃 类流 体 包 裹 体 研 究 方 法 , 对 四川 盆地 东 部 石 炭 系 气 藏 的形 成 及 充 注 史进 行 了恢
t e mp e r a t u r e i n c l u s i o n s wi h t l o w CH4 c o n t e n t e v o l v e d i n t o h i g h t e mp e r a t u r e i n c l u s i o n s w i t h h i g h C H4 c o n t e n t .
Abs t r a c t : T he f o r ma t i o n p r o c e s s a n d c h a r g i ng h i s t o r y o f t h e Ca rb o n i f e r o us g a s po o l s i n e a s t e r n Si c h ua n b a s i n re a r e c o ns t r u c t e d hr t o u g h he t s t ud y o f h y d r o c rb a o n l f ui d i n c l u s i o n s f r o m t he s e c o n da r y c a l c i t e v e i n i n c rb a o n a t e r e s —

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构造-沉积演化过程

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构造-沉积演化过程

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四川盆地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大型地形单元,位于四川省中南部,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度约300公里,总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

历史上,四川盆地曾经历了多次地壳运动和构造演化,地质变迁丰富多彩。

其中,震旦纪-早寒武世时期的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尤为重要,对于四川地质演化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震旦纪-早寒武世时期是四川盆地构造-沉积演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四川古地理环境形成的重要时期。

在震旦纪-早寒武世时期,四川盆地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构造运动与海陆环境演化,为今天的四川地质特征奠定了基础。

在震旦纪时期(约6亿年前),四川盆地处于一种稳定的地质环境中,大量泥岩、砂岩、灰岩和炭岩等沉积物堆积在盆地中部。

这些沉积物主要来自于周围山地的侵蚀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物质逐渐沉积形成了一层层的地层结构,成为盆地中的各种岩石类型。

在早寒武世时期(约5亿年前),四川盆地的地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当时,地球上的一部分大陆开始裂开,形成了南北向的普格古大陆和东西向的古扬子地块,它们以四川盆地为分界线拼接成为中国的最早期大陆。

古扬子地块和普格古大陆的碰撞产生有力的冲击力,使四川盆地发生了显著的构造运动。

斗南古隆起和龙门山—大巴山古隆起在此时期形成,对四川盆地的生态系统和地质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

此外,南方海域频繁淹没沉积,形成了石灰岩、页岩、泥岩和砂岩等,这些岩石记录了四川盆地古生物和古古地理的变化历程。

总之,震旦纪-早寒武世时期的构造-沉积演化过程是四川盆地地质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一时期的研究,可以得出四川盆地的自然演化历程和地质特征,对于地质勘探、资源勘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分布及利用

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分布及利用

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分布及利用四川盆地是中国大型富含天然气盆地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期构造叠合盆地。

盆地经历了两大构造沉积旋回,即震旦纪—中三叠世被动大陆边缘构造演化阶段和晚三叠世—始新世前陆盆地及拗陷演化阶段,沉积了巨厚的震旦纪—中三叠世海相碳酸盐岩(4~7 km) 、晚三叠世早期海陆过渡相(300~400 m) 和晚三叠世中期—始新世陆相碎屑岩(2~5 km) 。

四川盆地纵向上发育了中生界陆相成藏系统、上古生界海相成藏系统及下古生界海相成藏系统三大成藏系统,有效勘探面积约18 ×104 km2 。

四川盆地的大规模勘探始于1953 年[ 1 ] ,相继发现了威远、大池干、罗家寨等大中型气田,建成了中国第一个产能超过100 ×108 m3 的天然气生产基地。

2001年以来,又先后发现了普光、广安、合川和新场等大型气田,据统计,2002 —2008 年,年平均探明天然气储量均超过1000 ×108 m3 ,形成了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又一个高峰期。

基本明确了震旦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等主要含气层系,形成了川东、川西、川南和川中4 个含气区[ 223 ] 。

近10 年来,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的迅速发展主要表现为: ①探明天然气储量快速增长; ②天然气年产量不断增加; ③发现了一批大型、特大型气田; ④勘探向深层超深层及新领域不断拓展。

随着“川气东送”工程的建成投产,四川盆地天然气工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大中型气田分布特征截至2008 年底,国土资源部矿产储量委员会公布。

图1 四川盆地油气田分布简图四川盆地已发现125 个天然气田(图1) ,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72251.02 ×108 m3。

其中,探明储量大于300×108m3的大型气田有14 个,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25431.26×108 m3 ,大型气田探明储量占盆地天然气总探明储的72.18 %;探明储量(100~300)×108 m3的中型气田有13 个,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5491.42×108m3 ,中型气田探明储量占盆地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14.18 %。

有水气藏开发方式及提高采收率技术综述

有水气藏开发方式及提高采收率技术综述

有水气藏开发方式及提高采收率技术综述刘建升;彭彩珍;毕建霞;南荣丽;王小东【摘要】有水气藏的开发相对较为复杂,其采收率远远低于气驱气藏.因此,结合典型气藏提出提高采收率技术对策建议应是合理开发此类气藏的关键.通过对国内外典型有水气藏的调研,在了解气藏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气藏的注水、注气、加速降压等主要开发方式,并对国内外新型堵水、排水采气等工艺措施进行归纳,最后结合实例提出有水气藏消除和延缓水害等相应的技术对策建议,对高效合理开发有水气藏具有一定指导作用.【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理工卷》【年(卷),期】2011(008)009【总页数】4页(P63-66)【关键词】有水气藏;采收率;开发方式;技术对策;排水采气【作者】刘建升;彭彩珍;毕建霞;南荣丽;王小东【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院,四川成都610500;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610500;中原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南濮阳457000;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院,四川成都610500;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院,四川成都61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5.3影响气藏采收率的因素很多,主要可归纳为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1]。

地质因素包括储集层类型、气水分布关系、水侵强度、水的来源方向、可动水体大小、储层渗流条件和流体性质等。

开发因素包括开采方式和工艺技术。

开采方式主要指人工控制水侵的措施,如布井方式、完井方式、采气工作制度、采气速度及开采规模等,尤其是对于活跃水驱气藏,开采方式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气藏的水侵强度和最终采收率。

工艺技术主要包括气层保护技术、储层改造(如压裂酸化)技术、排水采气和采气工艺技术等。

有水气藏的开发相对较为复杂,其采收率远远低于气驱气藏,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采收率技术是合理开发该类气藏的关键。

为此,笔者对有水气藏开发方式及提高采收率技术进行了研究。

通过对国内典型有水气藏进行调研[2-6],总结了气藏岩性、边底水特征、非均质性等主要地质特征(见表1)。

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分布及利用

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分布及利用

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分布及利用四川盆地是中国大型富含天然气盆地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期构造叠合盆地。

盆地经历了两大构造沉积旋回,即震旦纪—中三叠世被动大陆边缘构造演化阶段和晚三叠世—始新世前陆盆地及拗陷演化阶段,沉积了巨厚的震旦纪—中三叠世海相碳酸盐岩(4,7 km) 、晚三叠世早期海陆过渡相(300,400 m) 和晚三叠世中期—始新世陆相碎屑岩(2,5 km) 。

四川盆地纵向上发育了中生界陆相成藏系统、上古生界海相成藏系统及下古生界海相成藏系统三大成藏系统,有效勘探面积约18 ×104 km2 。

四川盆地的大规模勘探始于1953 年[ 1 ] ,相继发现了威远、大池干、罗家寨等大中型气田,建成了中国第一个产能超过100 ×108 m3 的天然气生产基地。

2001年以来,又先后发现了普光、广安、3合川和新场等大型气田,据统计,2002 —2008 年,年平均探明天然气储量均超过1000 ×108 m ,形成了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又一个高峰期。

基本明确了震旦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等主要含气层系,形成了川东、川西、川南和川中4 个含气区[ 223 ] 。

近10 年来,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的迅速发展主要表现为: ?探明天然气储量快速增长; ?天然气年产量不断增加; ?发现了一批大型、特大型气田; ?勘探向深层超深层及新领域不断拓展。

随着“川气东送”工程的建成投产,四川盆地天然气工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大中型气田分布特征截至2008 年底,国土资源部矿产储量委员会公布。

图1 四川盆地油气田分布简图3四川盆地已发现125 个天然气田(图1) ,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72251.02 ×108 m 。

其中,33 探明储量大于300×108m的大型气田有14 个,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25431.26×108 m,大型气田3探明储量占盆地天然气总探明储的72.18 %;探明储量(100,300)×108 m的中型气田有13 个,累计探3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5491.42×108m ,中型气田探明储量占盆地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14.18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含气系统的形成与演化Ξ 黎颖英 林维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总公司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11) (西南石油学院) 摘要 为了探讨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含气系统的形成与演化规律,研究了川东石炭系含气系统的早期聚集和二次成藏模式:第一次成藏从中三叠世末印支运动期—渐新世末喜山运动前,是以开江古隆起继承性发展为背景的烃类持续稳定向古隆起方向聚集和转化的过程,在喜山运动前形成了川东石炭系大面积的地层—构造复合型古气藏;第二次成藏始于渐新世末喜山运动早期,是以开江古隆起为背景的天然气在地层—构造复合圈闭、潜伏背斜圈闭及主体背斜圈闭中重新聚集成藏过程。

主题词 石炭系;含气系统;二次成藏;演化;四川盆地中图分类号 TE111.1文章编号 1000-2643(1999)01-35-38 文献标识码 A1 含气系统的展布与地质要素川东石炭系含气系统是四川盆地一个已知的重要的含油气系统,资源量占川东区的47.4%,其实质是以四川盆地成熟的下志留统泥页岩为烃源岩,以上石炭统黄龙组为储层,并受川东地区已形成的下志留统烃源岩控制,具有多种圈闭类型的气藏的总和,包括石炭系气藏形成时所必不可少的一切地质要素和作用。

含气系统现今气藏的主要特征为:圈闭类型多、气藏充满度大、天然气储量丰富、连片含气,主要大中型气田围绕开江古隆起呈环状分布。

1.1 含气系统的展布含气系统的空间展布以烃源岩展布为背景,严格受储集岩体和控边高陡背斜带(华蓥山、七跃山)的控制(图1),向北以石炭系剥蚀边界为北界与大巴山台缘断褶带相邻,向南以石炭系剥蚀边界为南界与川南低陡断褶带相邻,向西以华蓥山断裂为界,向东以七跃山及四川盆地东界与滇黔川鄂台褶带相邻,面积大约30000km2。

在此区域内构造属于川东高陡背斜褶皱区,以一系列北北东向为主体的高陡背斜带为特征,自西向东有华蓥山—铁山、七里峡、温泉井、明月峡—大天池、南门场、云安厂、大池干井等近平行的高陡背斜带呈雁列分布,背斜宽度5~7km,向斜宽度10~20km,呈隔挡式构造格局展布。

1.2 含油气系统的地质要素1.2.1 烃源岩川东石炭系含气系统的烃类主要来源于在川东地区广泛分布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灰黑色页岩。

烃源岩平均厚度203m。

有机C丰度0.2%~1.78%,生烃母质为腐泥型。

有机质演化程度很高,中三叠世进入成油高峰期,侏罗纪末演化成干气阶段,目前除华蓥山—大巴山前缘R0<3%外,川东大部分地区R0>3%,有机质演化已进入过成熟期。

根据干酪根热模拟法和有机C质量平衡计算生成的天然气量为328×1012m3,为石炭系的天然气富集和大、中型气田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1.2.2 储集岩川东石炭系含气系统的储层是覆盖于志留系源岩之上的上石炭统黄龙组碳酸盐岩孔隙性储集层,残厚一般是20~40m,在达县洼陷、垫江洼陷、万县洼陷残厚较大,开江隆起带和邻水隆起带最薄。

储层的主要的岩性为白云岩和石灰岩。

储层孔隙以次生溶蚀孔隙为主,主要孔隙类型是粒间、粒内溶孔和晶间溶孔。

常规物性表明,川东石炭系Φ<19%,其中小于6%者占60%~70%,K值0.001×10-3~10×10-3μm2,小于0.01×10-3μm2者占70%以上,岩样的平面孔面积、孔喉半径相差悬殊,所以,石第21卷 第1期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Vol.21 No.1 1999年 2月 Journal of S outhwest Petroleum Institute Feb 1999Ξ1998—10—15收稿基金项目:“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96-110-01-01-09)黎颖英,女,1973年生,现从事煤气田地质勘探与科研管理工作炭系储层具有低孔、中—低渗、非均质强的特点,裂缝的存在对储渗性能的改善具有明显意义,石炭系储渗类型以裂缝—孔隙型为主。

图1 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含气系统示意图1.2.3 盖层与上覆岩层石炭系之上覆盖的是下二叠统梁山组铝土质泥页岩,一般厚度为10m ,可封闭气柱高度为133.6~255.3m ,远小于实际气藏高度,如卧龙河、五百梯石炭系气藏高度分别为1560m 、1341m 。

因此,间接盖层才是石炭系气藏封闭气柱高度大的主要原因。

根据计算,下二叠统栖霞组—下三叠统嘉陵江组段1千多米厚的碳酸盐岩、泥页岩和膏岩层段组合为含气系统的间接盖层。

含气系统中使烃源岩达到成熟时的上覆岩层是上石炭统—中三叠统海相碳酸盐岩地层,考虑到本系统以产干气为主,将上覆岩层上沿到使烃源岩大部份演化成干气阶段的上侏罗统。

2 石炭系含气系统的形成与演化根据构成含油气系统的各地质要素及作用形成与演化特征的综合分析,川东石炭系含气系统的形成与演化迄今为止已经历了4亿年的时间,其间有两次成藏过程。

2.1 川东含气系统的第一次成藏———烃类转化期在第一次成藏过程中,川东石炭系已具备大型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按照含油气系统各地质要素和作用的演化特征可将成藏过程分成三个阶段。

2.1.1 志留纪—二叠纪末本阶段志留系烃源岩未进入成烃高峰期。

由于烃源岩的沉积厚度大,在其沉积后不久,底面R 0值即达到0.6%,进入生油门限。

其中,梁平—开江东部地区烃源岩成熟早于西部地区,到晚二叠世前,烃源岩热演化缓慢,R 0值增长很少。

据1993年资源评价预测,志留纪时烃源岩以产生物气为主,生烃总量397.35×108t 。

储集岩石炭系沉积后由于云南运动的抬升作用,经风化剥蚀和淋滤等成岩作用,改善了储集性能,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储集空间,具有良好的储渗条件。

此段时间之内,由于川东地区在云南运动和东吴运动强烈的升降作用影响下,在开江—梁平一带形成以剥蚀为主要特征的古隆起,隆起两侧分布着环带状的坳陷:万县坳陷,垫江坳陷及达县坳陷,构成石炭系一隆三坳的古构造格局。

从烃源岩初次运移的烃类以沉积水为载体呈水溶相态垂向运移至储层后,在水动力条件下向古地形高部位运移,呈分散状聚集于储集性能好及微地形高部位,形成小型地层圈闭的油藏。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足够的盖层条件,也造成大部分烃类的散失。

2.1.2 中三叠世—白垩纪前从三叠纪到早中侏罗世近1亿年的时间,是烃源岩大规模生排烃并达到过成熟的阶段,也是古圈闭形成和发展的阶段。

中三叠世末,川东石炭系含气系统大部分的烃源岩都已进入成油高峰期,万县东北及长寿东部地区烃类已开始向湿气转化(R 0>1.3%),生烃强度迅速增大。

中三叠世末印支运动,结束了上扬子古地台的海相沉积历史,四川盆地进入陆相碎屑岩沉积时期,盆地内呈现大隆大坳的构造格局。

川东开江古隆起再度抬升遭受风化剥蚀,按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分布面积2457.6km 2计算,这时古隆起的面积为2007.5km 2。

石炭系古构造格局仍呈一隆三坳的局面。

烃类从下志留统烃初次运移进入储层后,由于上伏巨厚的盖层遮挡作用及古水动力条件,主要向储层古隆起方向,即川东中部的开江古隆起方向63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1999年运移。

由于开江古隆起的分隔作用,在古隆起东、西两侧形成油藏,东侧油藏邻近烃源岩的生排烃中心,烃类充满度优于西侧油藏。

中三叠世时开江古圈闭油气充满度不到10%(图2)。

图2 中三叠世末含油气系统示意图早侏罗世时,烃源岩已进入排烃高峰期。

其时R 0值1.2%~1.6%,生烃强度排烃强度继续增大。

烃源岩除达县北部地区外,都已进入生成湿气阶段。

储集岩处于深部溶孔发育及孔隙保存阶段,孔隙度普遍>10%,并有油气区域运移的连通孔隙存在。

古构造仍保持中部隆起、东西两侧为厚度稍大的凹陷格局。

开江古隆起的古圈闭合面积比三叠纪有所增大。

油气运移方向仍指向古隆起,使开江古隆起两侧古圈闭的充满度进一步增大,此时东侧古圈闭充满度已达100%,西侧只充满60%。

泸州古隆起北翼与川东石炭系侵蚀边界形成的地层—古构造圈闭中也有油气的聚集。

晚侏罗世末(图3),烃源岩已进入过成熟期。

此时R 0值2.2%~3.0%,烃源岩以生成干气为主,生烃强度、排烃强度无明显改变。

晚侏罗世末的燕山运动使开江古隆起持续性发展,石炭系一隆三坳古构造格局继续保持,天然气由扩散方式进入储层后,进一步向古隆起方向运聚。

随着储集岩埋深增大,古圈闭油气藏中一部分液态烃开始裂解成天然气,石炭系含油气系统进入天然气富集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油环越来越小,天然气富集程度加大,形成开江石炭系地层—构造复合圈闭古气藏。

川东石炭系早期含气系统基本成形。

图3 晚侏罗世末含油气系统示意图2.1.3 白垩纪—喜山运动前进入白垩纪后,烃源岩R 0值在2.0%~3.2%之间,到喜山运动前,烃源岩的成熟度增加不大,生排烃量也无明显增加。

储层孔隙度略低于现今值,开江古隆起持续性发展达到高峰,古圈闭闭合面积扩大到2812km 2,天然气的进一步富集形成了大面积含气的川东石炭系地层—古构造复合型大气藏(图4)。

由于开江古隆起继承性发展,川东中部沿北东—南西方向形成地下分水岭,南起新市,经卧龙河西直达现今大天池构造南段,将储层水动力场分隔成两个部分,因此川东中部开江古隆起东、西两侧古气藏具有不同水动力系统。

2.2 川东含气系统的第二次成藏—次生重组期渐新世末开始的喜玛拉雅山运动是川东石炭系含气系统发展演化过程的分界线,强烈的构造运动使四川盆地沉积盖层全面褶皱,在川东地区形成隔挡式平行褶皱景观,改变了含油气系统的构造格局,天然气以古气藏为气源再次运移,由高陡背斜的端部和翼部向主体背斜高部位运移聚集,在保存条件73第1期 黎颖英等: 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含气系统的形成与演化良好的地层—构造复合圈闭、潜伏背斜圈闭及主体背斜圈闭中二次成藏。

处于宽向斜内的低背斜,潜伏构造最先捕获天然气形成充满度高的气藏,同时,宽向斜的次级隆起和高陡构造带侧翼断下盘和端部的圈闭其天然气充满度优于主体背斜,一些古地层圈闭气藏由于保存条件未被完全破坏可能形成地层和构造因素控制的古今叠置型气藏。

古隆起、构造运动、储层物性三个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了目前川东石炭系含气系统气藏分布于开江古隆起附近多种类型圈闭中格局。

图4 喜山运动前含油气系统示意图以上分析说明:含油气系统具有“早期聚集、二次成藏”的成藏模式,烃源岩的主要生烃期是中三叠世到早中侏罗世之间,圈闭形成期是中三叠世印支运动期及早第三纪末喜山运动期。

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时间从S 末到E 末。

川东含(油)气系统的持续时间是指烃源岩志留系沉积到达到高成熟阶段的时间段,即S —J 。

保存时间指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作用完成之后的时间段,是从N —现在。

关键时刻是指大部分烃类运移和聚集在最初的圈闭中的持续时间即将结束的时刻,川东石炭系含气系统的关键时刻有两个:T 2末与E 末,据此,作出川东石炭系含油气系统事件图(图5),描述形成含油气系统所必需的各地质要素与各地质作用之间的时间配置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