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操作活动
“问题”驱动下小学数学有效操作活动的探索与研究
“问题”驱动下小学数学有效操作活动的探索与研究小学数学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教学中,问题驱动教学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索与研究,探讨了“问题”驱动下小学数学有效操作活动的方法与实践。
一、“问题”驱动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问题”驱动是指将问题作为学习的引领,通过问题的引导,鼓励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思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究问题背后的数学知识和规律。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问题”驱动下小学数学教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问题活动的安排和设计,教师可以创设多种形式的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积极性。
2.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背后的知识和规律在“问题”驱动下,学生通过探究问题背后的数学知识和规律,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发展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和分享,学生可以彼此帮助,从他人的方案中获得启示和提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4. 促进学生多元化思维的发展通过不同类型问题的设计与解决,学生不仅可以培养和提高归纳分析、推理判断、跨领域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同时也能够拓宽学生的思路,增强解决问题的多元性。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设计具有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到乐趣,激发其学习兴趣。
例如,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可以设计一些绘图题目,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更好地理解题意。
2. 设置多层次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深度在设计问题时,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理解和能力水平设置不同的问题。
可以设置多种难度等级的问题,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从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深度。
3. 利用教具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大量可视化教具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内容,增强其直观感受。
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实践操作活动的意义和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实践操作活动的意义和策略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当中,除了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解题效率之外,更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动手实践活动来增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基于此,教师在实践中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各种各样的动手实践操练,并将手脑并用融入日常的学习当中,使学生可以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进程当中,研究数学现状,解决数学问题,从而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实践能力;意义;策略引言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受到更多教育界人士的关注。
教师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小学课堂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动手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此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综合学习能力。
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教师在组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大都将主要精力放在理论知识的传授方面,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也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拓展,应通过动手操作对这一现象加以突破。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动手实践操作活动的意义(一)有利于突破小学数学教学瓶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伴随着教学形式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小学数学教学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教师只有创设出符合时代发展特性以及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模式,才能更有效地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基本诉求,进而为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更为长远的服务。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当中,教师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实践情境,将生活化和互动化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优化其实践技能,提升小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这样一来,不仅突破了传统以教师讲解为主要模式的课堂教学瓶颈,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小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本质要求,对于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来讲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便于学生深化理解和融会贯通传统“填鸭式”的小学数学教学形式,存在诸多问题。
因为学生和教师长期受传统应试观念的影响,再加上教师本身就有一些授课的压力,往往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主体性的把握不足,一味追求进度和成绩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一、动手操作的定义动手操作是指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参与教学过程,进行各种实际操作、实验,以感官直接获得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和消化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1. 直观性强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通过观察、实践等方式直接感受事物,直观地了解知识,增强记忆。
在学习几何图形的过程中,通过拼图、剪纸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图形的性质和特点。
2. 体验性强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亲身参与学习过程,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学习长度单位的转换中,可以设计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亲自测量、比较,从而更好地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3. 操作性强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锻炼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学习平面图形的过程中,通过折纸、剪纸等操作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手工技能。
1. 激发学习兴趣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通过游戏、实验等形式的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增强学习的情感色彩,提高学习积极性。
2. 提高学习效果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更深刻地消化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在学习分数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分数条、分数饼图等教具,让学生亲自操作,直观地感受分数的大小、大小比较等,从而更好地掌握分数的概念和运算。
4.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动手操作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学习图形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共同制作图形,相互合作交流,从而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阶段,其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
学生动手操作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实际动手操作来实现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
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动手操作可以更直观地感受数学概念,培养他们的数学直觉和创造力,提高数学解决问题能力。
本文将围绕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展开讨论。
一、设计具体可行性的实验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实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直角三角形时,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活动,让学生用纸板和量角器自己制作直角三角形,然后通过实际测量边长和角度来验证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通过这样的实验活动,学生可以观察、测量、制作,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利用教学工具设备进行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各种教学工具设备进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
在教学面积时,老师可以准备一些正方形磁片,让学生亲自操纵磁片进行拼贴以感受面积的大小。
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面积的概念,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开展小组合作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分数时,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利用各种材料比如整块巧克力、水果等,自己切分成若干份,然后比较大小,分析比较他们的切分方法。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深入理解分数的概念,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利用数学游戏进行实际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各种数学游戏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图形时,老师可以利用拼图游戏或者搭积木的游戏来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和认识各种图形,从而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注重实际情境的导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情境来体验数学知识,帮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综合应用,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本文将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方法之一就是讲授法。
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讲解和示范来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数学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在教授加法运算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加法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并掌握加法运算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可以采用示范法。
示范法是指教师通过实际操作和演示来向学生展示知识和技能的具体过程。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示范举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数学问题的解题过程和方法。
在教授几何图形时,教师可以通过画图的方式示范绘制各种几何图形,让学生了解图形的构造和性质。
除了讲授法和示范法,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可以采用对话法。
对话法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问答和交流,通过对话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他们思考和探究数学问题。
在教授数学问题解决方法时,教师可以通过对话的方式与学生进行讨论,引导他们分析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可以采用实践法。
实践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通过亲自实践来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置各种数学实验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数学问题的解答和计算。
在教授分数的概念和运算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分数实际操作的任务,让学生亲自完成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给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培养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动手操作是指学生通过亲自操作物体、实践活动,进行实际操作的学习方式。
下面将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两个方面来讨论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针对教学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培养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 实践活动法:通过组织实际操作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数学教材中的几何图形提取出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拼凑和组合,感受几何图形的属性和特点。
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操作技巧和空间观察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
2. 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可以相互帮助、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通过实际操作和合作探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模拟实验法:通过让学生进行一些数学实验,模拟一些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学习面积和体积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实验,并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和计算,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积和体积的概念。
对于培养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需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
1. 实用性教学内容:选择一些实用性较强的数学内容进行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来讲解时间的计算,通过制作平面图来理解比例关系等。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对数学的实际应用感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 多样性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类型的数学内容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几何形状的学习中,可以通过拼插、折叠、填充等多种方式来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灵活性教学内容: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注重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关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几点措施
关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几点措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在此,我们将讨论一些关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几点措施。
一、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他们亲自动手解决问题。
在教学数字加减法时,老师可以让学生使用小豆子、小石子或数字卡片进行操作,让他们亲自体验加法和减法的过程,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
二、设计有趣的数学实验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实验,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数学相关的实验,如测量长短、重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数学知识。
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三、开展数学游戏活动数学游戏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手段。
通过数学游戏,学生可以在游戏中进行计算、推理、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游戏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四、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至关重要。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设计有趣的数学实验、开展数学游戏活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手工制作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希望广大教师能够在日常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和质量。
【2000字】。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浅谈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浅谈【摘要】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一种重要且有意义的教学方法。
通过生活化教学能够提高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能够让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具体和实际。
通过举例说明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效果,可以看到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数学内容。
设计生活化教学活动也是至关重要的,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数学知识。
未来,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更加注重生活化教学,同时对已有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展望,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生活化教学,可以让小学数学教学更富有趣味性和实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学、学习兴趣、应用、效果、设计活动、未来发展方向、总结、展望1. 引言1.1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浅谈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浅谈的重要性在于能够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应用,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生活化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具体易懂,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生活化教学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成绩,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
通过生活化教学,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使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1.2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浅谈的意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浅谈的意义在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和实用性,从而增加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生活化教学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通过生活化的例子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具体可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记忆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措施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措施研究摘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明确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实践。
根据现阶段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表象思维是主要的思维特征,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动手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直观的学习空间,使课堂教学内容生动直观,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能力。
本文通过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意义,进而提出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实践;有效性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相对简单,以记忆教学为主,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低,课堂学习效率低,对教学质量影响很大。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为了有效降低数学知识点的难度,数学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创新和改造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意义小学生处于高度好奇心阶段,在课堂上容易分心,这对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有一定影响。
同时,由于小学数据知识的抽象性,学生很难理解数学的相关知识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
通过课堂上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数学教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课堂效率。
同时,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将课堂知识与学生动手环节紧密结合,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措施(一)激活学生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小学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驱动是基于他们的内在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动手实践教学法能有效激活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在内力的控制下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并始终保持相对持久的专注力,形成浓厚的数学课堂氛围。
例如,在“长度单位”的教学为例,为了帮助学生统一长度单位,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并为每组学生提供四种测量对象:圆形、方形、回形针和三角形,让学生用这些物体测量数学课本的宽度,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同一课本中不同物体测量的结果不同,经历形成长度单位的过程,并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动手操作能力是指学生能
够运用实际操作的方式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数学的概念和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
作能力的几个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
些实际的操作活动,要求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验证数学问题,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
学概念和规律。
在教学数字的比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卡片或者实物进行比较,让学
生亲自参与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比较的方法和技巧。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
以相互协作、交流和分享,在合作的过程中进行一些实际的操作活动。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数学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问题,要求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验证答案。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能够通过互相讨论和合作来提高动手操作能
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数学实践活动,比如参观数学实验室、数学展览等,让学生实际参与进行一些实际的操作活动。
通过
课外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感受到数学的实际应用和实际操作的重要性,提高动手操作能
力。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小学数学教学是从孩子们接触数学开始,教育孩子们如何认识、理解、应用数学知识,为孩子们的数学学习成长奠定基础的重要学科。
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这篇文章将从教学策略的角度出发,探讨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一、情境教学孩子们在小学时,对于抽象的数字概念理解较差,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事例给予他们生动的形象再现,触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就是利用生动的故事、图片等情境来进行教学,让孩子们在情境中体会数学的乐趣,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小猫吃奶的故事情境,教孩子们掌握加减法运算的知识,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推理、举例等方式来学习数学知识点;或者通过直观的几何形状让他们进行排序、分类和描述等方面的数学应用。
情境教学让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数学的体验,既培养了他们的数学兴趣,又提高了他们的数学能力。
二、互动教学互动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做引导者,学生是学习者,任何学生都是活跃参与者,主要特点是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互动频繁、思维交流充分。
互动教学可以让学生产生自主性思考、进一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概念更加深入。
例如,来到一道难题面前,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集思广益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存在交流和讨论的机会,让他们独立思考,互相思考和发掘,共同进步,在互动中掌握数学的基本思想和解题方法。
三、游戏教学游戏教学是一种更具娱乐性和参与性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游戏教学可以增强孩子们的兴趣和积极性,更直观、生动地理解各种数学概念,同时培养他们的操作技能和创意思维能力。
例如,在掌握完整数的概念后,可以借助“数学接龙游戏”类似的游戏来进行练习和加强运算;或者让孩子们在贴图板上进行几何图像的拼凑和构建,开发他们应用几何知识的空间想象力。
以上几种数学教学策略只是一些常见的教学模式,教师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学习特点及具体教学要求,灵活而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教学策略。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2000字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小学阶段是全人生中最有创造和想象力的时期,有趣的数学活动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概念和规律,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和促进学生的知识掌握。
一、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动手实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和发现问题的本质。
实际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数学中抽象、模糊的概念和规律,提升他们关心、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小学数学中,学生学习分数,通过实际的操作,能够感受到分数大小的差异,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除了学习分数之外,生动的教学、有操作性的游戏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激情,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自觉发现问题和探求答案。
例如,数字布置游戏可以运用小学生对数字的认识,通过游戏累积数码、认识数码位数,让小学生感受到游戏的乐趣,学会数学的原理。
二、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动手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和运用知识点的方法,在运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实践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更加注重细节,思考问题的各个方面,并在解决问题中发现和应用数学知识。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课堂教学工具,如比拼卡和字母卡,通过看、摸、感受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概念和技能。
这些小玩具扮演着关键角色,能够让学生将抽象问题转变为具体形象,使学生在看到或感觉到数字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它们的作用。
在课外促进数学发展的时间,同样可以动手实践。
比如,在假期进行的积木拼图活动,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同时培养专注和想象力,每块积木是一个数字或形状,学生将不同的积木拼在一起,可以形成不同的数字和几何图形。
这样,学生可以在拼图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和思考,同时也可以创造出自己的故事和想法,这对训练学生的数学思考和常识应用能力有重要的帮助。
学生经历操作体验是数学教学的活源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设计动手操作活动
话 题 研 讨
生经 历 慷作 体 验 走数 教 的 结源 泉
— —
在 小学数 学教 学 中有效设计 动手操作 活动
袁 园 深 圳 市 坪 山 新 区教 科 研 中心
使 它更加 明智 , 脑使手得 到发展 , 使 它变成创 【 缘起 】 在 学习“ 分数 除法 ( 一) ” 即分 数 除以整 数 到发展 , 这节课 时 , 学生在独学 的基 础上进行交 流。我 在巡视 造 的 、 聪明的工具 , 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 。 ” 可见 , 实践 时, 听 到了学 生小璐 和小鸿 的对话 。 这次 , 是平 日里基 操 作是智 力的起 源 , 是思维的起点 。 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 中的作用 础和成绩都 不 ̄ n / l , 鸿的小 璐在对小鸿讲解 。 对 于 ÷ , 1 . 能引发探究 的欲望 。“ 自主探究 ” 也是标准倡导 3的意义和计 算方法 , 小璐手拿一张长方形 的纸 , 边指 的一种学 习方式 。它是 指在 教学过 程 中以 问题 为载 点边讲解 。 小鸿 不住地 点头。 小璐说 , 其实我开始也不 体 , 创设 一种类似 科学探 究 的情 境 和途径 , 让 学生积 怎么 明 白, 后来 , 我按 书上 的方法动手用纸折 了折 、 画 极 主动 、 自始至终地参 与认识的全过程 。探 究学 习始 了画后 , 想了想 , 就 明白了。小鸿听 了后 , 不好 意思地 于一种问题情境下 , 依 托一种载体 、 一个 平 台 、 一条途 用手挠 了挠头 , 说道 : “ 噢, 原来是这样 ! 如果 我用纸折 径去 开展 、 进行 。很 多时候 , “ 动手操作 ” 就是 载体 , 就 折, 我也会 的。” 是平 台 , 就是途径 , 引导学 生进行一系列 的思维 活动 , 这件事令我 印象深刻 ,让 我更加 意识到 实践操作 如 观察 、 分析 、 比较 、 推 理等 , 特 别是 学 习某 些抽 象 的 活动对学生学 习数学的重要性 , 也就有 了以下 的思 考。 规 律性 的数学知识 ( 如公 式 、 法则 、 定律 、 性 质等 ) 时。 新修 订 的数学课程 标准 指 出 : “ 学 生学 习应 当是 如在 教学 “ 探索梯形 的面积” 这节课时 , 设置 问题 情境 个生 动活泼 的 、 主 动 的和富有个 性 的过程 , 除接 受 后 , 学 生动手操作 。学生根据 已有 的知识 背景——掌 学 习外 , 动手 实践 、 自主探 索与合 作交 流也 是数学 学 握 了长方 形 、 平行 四边形 、 三角形 的面积计算方 法 , 通 习的重要方式 , 学生应 当有足够 的时 间和空 间经历观 过 动手操作 , 从可 以感知 的图形 转化 的过程 , 获 得启 察、 实验 、 猜测 、 验证 、 推理 、 计算 、 证 明等活动过 程。” 发 。学 生将两 个完 全相 同的梯 形拼成 一个平 行 四边 动手 实践是 数学学习 的重要方式 。 在 动手 实践的过程 形 , 研究拼 成的这个平行 四边形 的底和高与原来 梯形 中, 学生 由手 的操作 , 获得感 知 , 形 成表 象 , 延 伸到 脑 的上底 和下底的关系 , 进而推导 出梯形的面积计算 公 的思考 , 或探究 , 或 验证 , 或分析 。由手上可见 的动 作 式 , 切身体验 、 感受到“ 转化” 这一重要 的数学方法 。 不 带动无法看 见的却 真实存 在的头脑 中的思维运动 。 从 仅如此 , 动 手操作让 学生探 究 的方 法更 加 多元 , 更 具 有形 到无形 , 却能产 生质的变化 , 演绎思维 的“ 云波 诡 发散性思 维。有 的学生将一个梯形分 成两个三 角形 , 谲”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 说 : “ 在手和脑 之间有着 千 得 出梯形 的面积等于两个三角形 面积之和 , 从而 推出 丝 万缕 的联 系 , 这些联 系起两 方 面的作 用 : 手 使脑 得 梯形的面积 =上底 X 高÷ 2 +下底 X高 ÷ 2 ; 有的学生将
操作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拉普拉斯说:“在数学中,我们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是归纳和模拟。”我认为,拉普拉斯所说的模拟就是动手操作。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知识的形成就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这一过程要通过具体操作来实现。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实践活动,真正放手让孩子操作,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不能流于形式。一定要留给孩子充足的时间,指导操作要到位,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问题在学生的操作中得到解决,新的知识得以生成,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同时,我发现在操作过程中孩子就是一个智慧者、创作者。
现在,就动手操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激发学生兴趣,促进主动探索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动手操作是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切实可行的好办法。课堂教学中,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使他们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主动探索新知,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心理学家奥加涅说:“数学教学上的成就,很多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是否保持和发展。”兴趣是孩子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质量的动力。促进孩子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主动探索新知。
关键词:数学教学 操作活动 开发潜能 培养能力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早在上个世纪,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明确指出,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操作活动能够使孩子的认识从形象到表象,再达到抽象的目的。促使认识的内化,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学习技能的提高,从而达到智慧的生长和创造力的凸现。但是,迄今为止,有些老师仍然不愿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索知识的过程老师包办代替,甚至把学生的动手操作当做是课堂教学中多余的添加剂,全部删除,直接让孩子死记硬背。孩子这样被动接受,不仅动手能力不能得到锻炼、提高,思维也被禁锢,更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我们要抓住孩子“好动”这一天性,根据教学内容,多为他们设计一些课堂活动,让孩子动起来。通过动手操作探索新知,完成学习任务。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视直观教学。每一课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让数学走进生活的同时,注重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因此,操作活动成为课堂教学中探索新知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意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具,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学具操作中发挥潜力,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下面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优化学具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谈一谈我的点滴做法。
一.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
操作学具既可以开发利用右脑,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又能让学生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的内化,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学习技能的提高,从而达到智慧的生长和创造力的凸现。
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说的"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1. 在认知的生长处,实施动手操作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璇图,它表明认识的螺璇是开放性的,其开口越来越大,意味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识建构过程,也就是由一个平衡状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
毫无疑问,这个认识螺璇中布满很多的结点,这些结点就是认知的生长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
如果当这些结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既是10以内加法的延伸,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多位数加法的基础,正是认知的生长处,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充分利用学具(小棒),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动手操作。
就以9+3=12为例:(1)①9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②另一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③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 (2)①3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②另7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③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3)如果老师要你摆出15根小棒,要求一眼就看出多少根,你认为应怎样摆? 有多少种摆法? (4)以上这些摆法中,相同的一步是什么?(凑十)通过以上操作和思考,要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这样一种认识,即"从一个数里拿出多少与另一个数凑成十,再加上余下的几得多少",并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这种拿法不是唯一的。
浅谈学具操作活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学具操作活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操作活动,是现在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多年来,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具操作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学具操作活动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学具操作活动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让学生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
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个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人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
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二、学具操作活动有助于学生观察比较探索规律数学法则、公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在进行教学时,如何才能让学生注意法则公式的形成过程,通过实践只有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逻辑方法发现规律,这样在操作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才能显露,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如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让学生从操作12个小木块入手,边操作边思考,并借助记录整理的科学手段,从中悟出这种特殊关系的必然性,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这样的教学,成为学生的科学实验,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重新发现”的,容易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
三、学具操作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学生动手操作来实现教学目标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提高小学数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一、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在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后,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小型的数学实验来巩固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
例如,对于“加减乘除”这一基本的运算概念,可以利用一些物品来进行模拟运算,让学生掌握其本质。
在这过程中,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进而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进行精心设计实验针对不同的数学知识点,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实验方式来进行教学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做出结论来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点。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容时,可以通过模型制作来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三角形的几何特性,从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多样化的活动方式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可以采用团体活动还可以采用个体活动的方式来提高学生成长,这样能够有效避免一些学生的弱点从而加强素质的增长。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团体活动,交流他们的专业与兴趣,从而扩展他们的知识与技能边界。
而通过个体活动,则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更好地掌握课堂上所讲的知识。
四、通过示范来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示范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
将所讲的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化,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理性思考,得到有效的培养。
通过实际示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讲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们应当重视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提高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的技巧及方法。
笔者相信,当教师们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方能真正提升小学数学教育的数学素养和质量。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数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本文将从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培养的方法和策略以及培养的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呢?老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协作的游戏、实验或手工制作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探究和实践,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老师还可以适时给予学生一些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老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具、实物、图片等教育资源,帮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数学知识,加深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
通过上述方法和策略,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在教学中,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增多了,学生在实践中积累了经验,增强了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增强。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乐趣,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增强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这是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都要面对的问题。
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名教师,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本文将围绕着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展开讨论。
一、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1、设计有趣的数学实物实物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媒介,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实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教师可以通过制作纸板立体图形、使用积木拼图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数学实物,让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乐趣和奥妙。
2、体验数学游戏数学游戏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数学游戏,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知识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可以设计一些拼图游戏、数学运算游戏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动手操作,锻炼数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3、实践课外数学数学知识不仅存在于教科书和课堂上,还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实践课外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日常生活中的度量衡活动、时间计算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数学思维,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数学学习的要求,探索一些有效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策略,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
1、注重实践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妙,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在学习几何知识时,可以设计一些几何图形的折纸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几何知识,加深对几何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操作活动
() 1让学生集体操作。 先让每个学生拿出 1 2个圆形, 然 后老师要求把它们平均分成 3份, 问学生: 每份应该分几个
圆形 ?全班学生一起摆完后 , 再提 问: 每份应该分几个 ?( 4
个圆形) 最后 , 让大家一起说: 1 个 圆形平均分成 3 , 把 2 份 每
放 在 一边 。再 算整 捆 的 ( 即十 位 上 的) 3捆加 2 是 5 , : 捆 捆
3 教师还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教学 中学生 . 的操作活动 , 大部分是 由老师操控 的, 学生必须听老师的要 求, 学习上一直处于被动地位, 达不到应有 的教学效果。操
再加 1 捆是 6 最后让学生根据摆小棒的过程, 捆。 说说 3+ 6 7 2 的计算过程。本节课 的难点 自然而然地就突破了。 通过操作活动 ,学生不但理解了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算 理, 而且对新知识掌握得更牢 固了, 难题也得到了解决。 3 通过操作活动, 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 可 学生的思 维是在直觉活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并从具体的形象思维 逐渐地 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 因此 , 具体的操作在学生的形
( 责任编辑 若 曦)
() 2 让学生分组操作 。先让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摆 1 个 8 正方形, 老师再 问个别小组 同学: 你们把这些正方形平均分 成两份, 每份是几个正方形 ?( 个) 9 最后再让这个组的学生 集体说: 把这 1 个正方形平均分成 2 , 8 份 每份是 9 个正方
2 1年 第3 总第15 ) 00 期( 2期
刍 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操作活动
郝亚飞 驻马店市实验小学,河南
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联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实际操作是学生 “ 发展的主要因素。让学生动手操作, ” 是让学生获取更多的数 学信息的重要途径。 只有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 才能把抽象 的数学知识更具体化, 才能把复杂的数学知识更简单化 , 才 能在学习上减少一些坡度 , 化难为易, 收到较好 的教学效果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操作活动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学习时往往会出现缺乏兴趣、被动接受的现象。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成了数学教师研究的课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其中让学生充分地进行动手操作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
所谓操作活动(学习),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其亲身感知体验,以获得丰富的数学知识和可持续性学习的发展学力。
一.操作活动的意义从操作开始的数学教学,是帮助儿童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兴趣,发展智力和能力的必要途径。
1. 操作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动手操作恰恰符合这一认知规律。
动手操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并使这些感官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去,在操作中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
另外,只靠观察并不能使学生形成空间观念,适当的动手操作,如让学生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更能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通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使学生真正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时,就可以让学生动手折折、剪剪、比比、画画。
在动手中,渐渐感悟到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角,但是长方形是对边相等,正方形十四条边相等。
由于学生是通过自己的操作得出的结论,不仅提高了兴趣,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而且还记忆犹新,在今后解题或者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都能打开记忆的大门,检索到正确的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不易出错。
2.操作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各式各样,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更加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符合小学生好动、好奇的特点。
动手操作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轻松的、有意思的、充满创意的。
例如在学习平均分时,完全可以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把一些扑克牌平均分给几个人,分到的结果相同。
学生在分的过程中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在玩中就把抽象的“平均分”意义和平均分的方法牢牢掌握住了。
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不觉得累,还意犹未尽。
在动手操作中,学生慢慢感受到原来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它也可以是充满趣味其乐无穷的。
3.操作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每一位教师都深知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皮亚杰说过:“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维发展的过渡阶段。
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
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
重视儿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通过安排合理的操作环节,就会给学生提供更多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同时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思维空间,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就会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动手操作就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了可能。
而且,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些新的理解和看法,不仅能够对知识又进一步的理解和巩固,还可以在这种新的发现新的感悟中碰撞出创新意识的火花。
例如在学习七巧板时,教师如果认识到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就会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不仅拼摆书上已有的图形、图案,还会要求学生自己动脑设计不同的新颖的其他图案。
学生在积极动脑动手的过程中,不仅能设计出一幅幅美丽逼真的图画,甚至还能根据这些图画编出一个个小故事。
4.操作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团队集体将会越来越注重作为个体的我们是否能与他人团结协作,在这种和谐中又能否表达自己的见解张扬自己的个性,所以在学校教育中,包括在数学课堂中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就成了教师的一门必修课。
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小组合作学习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好方法,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动手操作更能很好地体现这个目的。
例如在小组中进行操作,谁来摆、谁来动、谁来组织、谁来记录、谁来发表意见、谁来总结……就需要小组中的成员有商有量,和谐统一。
慢慢的这种动手操作活动就让学生学会了谦让,学会了团结,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意思,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因此,近年来操作活动作为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教学实践中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所接受。
二、教师设计操作活动时应处理好的四对关系属于动手实践范畴的操作活动,无论在计算教学,还是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一线教师都十分亲睐。
有不少教师甚至认为,教材上有动手操作的内容,如果不用似乎就不是一节好课,即使教材中没有,也千方百计、绞尽脑汁地设法运用。
但操作的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从直观操作入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情况下,可以不通过操作,直接利用已有经验建立新的概念,只有对所学概念、法则等缺乏感性认识的依据时,操作才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教师在设计操作活动时,要处理好四对关系。
1.从数形结合的角度分析,要处理好形式与实质的关系。
数形结合既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
这种方法若运用得恰当,就能化难为易,使某些知识的构建更加直观、简洁,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但,如果操作不得要领,不但起不到应有的功效,反而有碍新知的学习。
例1:“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学生根据数学问题“4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得到几个桃子?”得出了口算方法:40÷2=20(个),8÷2=4(个),20 +4=24(个)后,教师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桃子分一分,学生很快把48根小棒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24根。
接着学生探索笔算方法,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学生所显现的方法均如图(右式):为什么动手操作后,学生还不能探索笔算的方法呢?根源在于,案例中教师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学生的操作只是把口算的结果予以呈现。
这样的“数与形”严重分离的操作所建立的直观经验,对学生笔算除法的建构没有任何指导意义,反而对笔算除法的探索起到了负迁移的作用。
这一过程的教学,教师应通过“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用摆小棒的方法来说明口算的计算步骤”的讨论,让学生明确其操作要领——①摆出小棒4捆(每捆10根)和零星的8根;②把4捆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2捆,也可以说每份20根;③把剩下的8根小棒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4根。
这样的操作,学生需要思考小棒的呈现、小棒的分与合等问题,做到摆小棒的操作与口算的算理相结合。
这样的教学,才是名副其实的“数形”结合。
可见,在计算教学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时,我们要做到形式与实质的统一。
2.从认识的角度分析,要处理好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动手操作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使他们对所学内容形成清晰的表象,从而形成新概念,掌握新的数学知识。
但,过分地追求只局限于感知阶段的操作,反而会影响学生新知的学习。
例2:“认识分数”课堂通过分饼的情境创设得出了12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以下操作活动:①利用折纸的方法引导学生逐个体验,将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等图形平均分成两份【其中长方形对折的方法介绍了上下对折、左右对折与沿对角线折】;②利用折纸的方法逐个体验,将长方形、正方形、圆平均分成四份【其中长方形与正方形的方法介绍了按上下对折再对折、上下与左右各对折一次】;③利用正方形纸的均等折法,分别得出8份、16份、32份等,对折的方法介绍了多种。
上述折纸活动共花了17分钟,加上折纸前的教学所花费的时间14分钟,课堂所剩时间已寥寥无几。
也许教师考虑到时间不足,急忙抛出了课本“练一练3——用下面的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对吗?对的画‘√’,错的打‘×’”。
结果,第5幅图(长方形平均分成6份,阴影部分占4份,见下图)4 6()全班46人,有8个同学认为可以用46表示,教师追问了三次,其他同学还是不知可否。
课后,教师前去了解学生对这节课的满意情况,反馈的结果令执教者失望,满意率只有546。
教师的良苦用心,为何得不到应用的回报呢?究其原因,在于动手折纸的17分钟中,教师过分地追求常规图形对折平均分在感性层面上的多多益善,忽视了理性层面上的提升。
这样的操作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极大地削弱了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
因此,动手操作一定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决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对于“认识分数”第一课时的教学而言,应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上——使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分数。
应清楚地认识到折纸体验“平均分”是为这一教学的主要目标服务的。
可见,操作的量应适可而止,操作活动应让学生经历从感知认识向理性认识升华的过程,即通过问题“为什么不同的图形可以通过折纸涂色的方法表示同一个分数”“为什么同一张正方形纸可以表示不同的分数”的追问,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本质的理解。
也就是说要处理好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3、从思维程度分析,要处理好直观性与思维能力培养阶段性的关系。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思维的发展都要经历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这样三个阶段。
一、二年级学生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具体形象思维逐步上升;到三四年级,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开始为主;到五、六年级,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互相补充与渗透。
直观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起到顺畅教学过程,为学生探索抽象的知识扫清障碍之功效,但决不能搞一刀切,否则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发展。
例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主要教学内容是:1.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顶点下定义。
2.通过动手操作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个数。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的模型,闭上眼睛摸一摸,睁开眼睛看一看、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有几条菱?有几个顶点?(生按要求操作并回答)(从课堂中观察,教学非常顺利,学生根据长方体的模型很快得出了有关数据。
)课后,听课教师进行了一个小调查。
调查对象:还没有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同一个学校、同一个年级的五(3)班学生。
调查内容:长方体有()个面,有()条棱,有()个顶点(学生填空前先看书自学,学习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概念)。
调查结果:全班56人,答对六个面的有50人,答对12条棱的由37人,答对8个顶点的有51人。
上述案例中的操作,学生扮演的是“操作员”,只为教学中很快的出示有关数据而服务。
这样的操作,如果用在小学一年级“认识物体”的教学中,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的体验,使学生初步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简单特点,是符合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阶段性目标的。
但是对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滥用这样的动作操作,将会抑制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