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新能源概论-重庆大学魏子栋

合集下载

超临界CO2涂料及涂装技术

超临界CO2涂料及涂装技术

超临界CO2涂料及涂装技术
魏子栋;谭君;殷菲
【期刊名称】《电镀与精饰》
【年(卷),期】2000(022)002
【摘要】以减少大气污染为唯一目的的超临界CO2涂料技术,随着其在技术上的不断成熟,它所具有的其它优点也为人们所认识.如成本下降,质量提高,维护费减少,涂料的粘度可达10 Pa·s,涂层无须加热固化等.就超临界CO2涂料的原理,其商业化现状和传统涂装技术的比较进行了论述,以期加深对该技术的理解.对该技术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也进行了讨论.
【总页数】6页(P1-5,15)
【作者】魏子栋;谭君;殷菲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应用化学系,重庆,400044;重庆大学,应用化学系,重
庆,400044;重庆大学,应用化学系,重庆,4000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630.44;TQ639
【相关文献】
1.涂料和涂装技术进步促进家具产业升级——记第二届[涂+]木器涂料与涂装技术论坛 [J], 朱吉玲;王黎
2.超临界CO2的PR状态方程参数α——固体在超临界CO2中溶解度计算 [J], 陈树琳;吴大可
3.超临界CO2中聚碳酸酯的合成Ⅱ.超临界CO2密度的计算 [J], 肖杨;吴元欣;王
存文;应卫勇
4.齐聚首,抓机遇,共促中国海洋与重防腐涂料及涂装行业大发展——第四届国际海洋与重防腐涂料及涂装技术研讨会在厦门成功召开 [J], 樊森
5.超临界CO2及超临界CO2/乙醇中磷脂酰胆碱的溶解度 [J], 文震;刘波;郑宗坤;吕维忠;游新奎;李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能源概论》生物质能

《新能源概论》生物质能

2023-11-09CATALOGUE目录•生物质能概述•生物质能资源•生物质能转化技术•生物质能利用现状及挑战•生物质能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景•案例分析01生物质能概述生物质能是指利用有机物质(包括动植物、废弃物等)作为燃料,通过燃烧或转化技术将其转化为热能、电能等能源形式的能源。

特点生物质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低碳、环保、可持续等优点。

同时,生物质能在农村等地区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有助于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生物质能定义将生物质转化为燃料气体或固体燃料进行燃烧产生热能。

直接燃烧生物转化热化学转化利用微生物或酶等生物手段将生物质转化为燃料,如生物柴油等。

通过热解、气化等技术将生物质转化为可燃气体或液体燃料。

03生物质能转化技术0201利用生物质发电技术,如生物质电厂、生物质气化发电等,生产电力。

电力生产在农村地区利用生物质能作为生活用能,如炊事、取暖等。

农村能源利用生物柴油等生物质燃料替代石油等传统燃料,促进交通领域的节能减排。

交通能源生物质能在能源领域的应用02生物质能资源包括森林采伐和木材加工废弃物,如树皮、木屑等。

林业资源包括农作物秸秆、谷壳等废弃物。

农业资源包括藻类、水生植物等。

水生资源木质生物质资源非木质生物质资源食品加工废弃物如废啤酒糟、废糖蜜等。

能源植物如甘蔗、油菜等。

动物粪便家畜和家禽粪便等。

03工业废弃物包括废塑料、废橡胶等。

城市废弃物资源01生活垃圾包括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等。

02污水污泥城市污水处理产生的废弃物。

03生物质能转化技术直接燃烧技术是指将生物质原料直接送入锅炉中燃烧产生热能的过程。

该技术具有燃烧效率高、污染物排放低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锅炉结构复杂、燃料运输和储存难度大等问题。

生物质燃料由于其高水分、高灰分和低热值等特点,给直接燃烧技术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因此,该技术的应用需要针对不同的生物质燃料进行相应的锅炉设计和操作优化。

直接燃烧技术热化学转化技术是指通过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化学反应将生物质转化为燃气、液体燃料等的过程。

《新能源概论》课程简介

《新能源概论》课程简介

新能源概论
(IntroductionofNewEnergy)
总学时:32 理论:32 实验(上机、实习等):0
学分:2
课程主要内容:
新能源概论是可再生能源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学科,它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可燃冰、潮流能、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和盐差能等利用技术。

这些能源的应用研究内容主要是计算各方面自然存在的能量,再通过研究不同机构用其吸收这些能量,将其转换为机械能,带动发电机工作。

它的应用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技术,这包括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学、流体力学、机械设计、电工及电控学等。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新能源能利用技术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教材:
王革华.新能源概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o
教学参考书:
[1]左然.可再生能源概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o
[2]苏亚欣.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概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新能源汽车技术概论 第六章 纯电动汽车

新能源汽车技术概论 第六章   纯电动汽车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9年7月
主要内容
第一章 汽车与能源 第二章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第三章 新能源汽车类型 第四章 电动汽车储能装置 第五章 电动汽车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 第六章 纯电动汽车 第七章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第八章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第九章 其他新能源汽车
第六章 纯电动汽车
主要内容
• 1.纯电动汽车概述 • 2. 纯电动汽车的驱动系统 • 3. 纯电动汽车的结构原理 • 4. 纯电动汽车的实例
按驱动电动机分类
• 直流电动机驱动 • 交流电动机驱动 • 永磁无刷电动机驱动 • 开关磁阻电动机驱动
二、纯电动汽车的驱动系统
M电动机;T传动装置;D差速器;G减速器;RM相互相反电动机 图6-3 电动汽车使用的动力传动系统
三.纯电动汽车的结构原理
纯电动汽车结构可分为三个子系统,即车载电源模块、电力驱 动主模块和辅助控制模块。
纯电动汽车的结构与原理
• 辅助模块 • 2、动力转向单元。转向装置是为实现汽车的转弯
而设置的,它由方向盘、转向器、转向机构和转向轮 等组成。作用在方向盘上的控制力,通过转向器和转 向机构使转向轮偏转一定的角度,实现汽车的转向。 为提高驾驶员的操控性,现代汽车都采用了动力转向 ,较理想的是采用电子控制动力转向系EPS。电子控 制动力转向系主要有电控液力转向系和电控电动转向 系两类,对于纯电动汽车较适于选用电控电动转向系 。
北汽 EV200纯电动汽车
• 北汽 EV200电动汽车 的长、宽、高分别为 40 25mm、1720mm、1503mm,轴距达到 2500mm,整车质量为 1290kg。
电动汽车是高科技综合性产品,除电池、电动 机外,车体本身也包含很多高新技术,有些节能措 施比提高电池储能能力还易于实现。汽车车身特别 是汽车底部更加流线型化,可使汽车的空气阻力减 少50%。

北方新能源课程设计

北方新能源课程设计

北方新能源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北方地区新能源的基本概念、种类及特点;2. 掌握新能源在北方地区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3. 理解新能源对北方地区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新能源在北方地区的适用性和优势;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新能源项目进行初步评估;3. 能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收集和整理新能源相关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新能源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创新意识;2. 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培养节能减排的观念;3. 提高学生对国家能源战略的认识,增强国家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北方地区新能源科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新能源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中学阶段,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和探究能力,对新能源感兴趣,但可能缺乏实际了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新能源概述- 新能源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我国新能源政策与发展规划。

2. 北方地区新能源资源- 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在北方地区的分布及特点;- 新能源在北方地区开发利用的优势及潜力。

3. 新能源技术应用- 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新能源技术原理;- 新能源技术在北方地区的应用案例及效果。

4. 新能源与环境- 新能源对减少碳排放、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 新能源项目对生态、景观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5. 新能源产业发展- 北方地区新能源产业链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新能源产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新能源概述及分类第二课时:北方地区新能源资源及特点第三课时:新能源技术应用及原理第四课时:新能源与环境第五课时:新能源产业发展及政策教材章节及内容:第一章:新能源基本知识第二章:新能源技术与应用第三章:新能源与环境第四章:新能源产业发展与政策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科学性和系统性组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新能源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能源汽车概论》读书笔记模板

《新能源汽车概论》读书笔记模板

项目3动力电池系统结构认知
任务1动力电池系统的认知 任务2动力电池的结构 任务3动力电池的管理系统控制原理
项目4电机及传动系统的结构认知
任务1电机的认知 任务2电机的结构 任务3电机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任务4传动系统的结构
项目5整车控制系统的原理和检测
任务1整车控制系统认知 任务2整车控制系统结构与检修
目录分析
1
项目1新能源与 智能联汽车
2
项目2新能源汽 车的结构认知
3
项目3动力电池 系统结构认知
4 项目4电机及传
动系统的结构 认知
5 项目5整车控制
系统的原理和 检测
项目1新能源与智能联汽车
任务1新能源汽车 任务2智能联汽车
项目2新能源汽车的结构认知
任务1纯电动汽车结构认知 任务2混合动力汽车认知 任务3燃料电池汽车新能源汽车概论》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新能源汽车概论》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这是《新能源汽车概论》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新能源汽车概论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技术
原理
新能源
任务
系统
任务
控制
概论
汽车
电动汽车 结构
电机
汽车
项目
传动系统
认知
动力电池
汽车
整车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本书根据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实际需 求,广泛借鉴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究成果,以项目教学、任务驱动为引领,重点介绍有关新能源汽车的基本 知识,主要包括认识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动汽车、新能源与智能联汽车的结合。

溶剂蒸发-氢气还原法制备高活性氢氧化催化剂IrNiOx C

溶剂蒸发-氢气还原法制备高活性氢氧化催化剂IrNiOx C

第十七次全国电化学大会1溶剂蒸发-氢气还原法制备高活性氢氧化催化剂IrNiO x /C张薇薇,魏子栋*,丁炜,陈四国,李莉,汪虹敏,王紫娟(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重庆,400030,E-mail:zdwei@ )针对现有燃料电池氢阳极催化剂成本较高,制备方法繁琐难控,难以满足商业化要求的问题[1,2],采用溶剂蒸发-氢气还原法(图1),制备出一种高活性非铂氢阳极催化剂——碳载铱镍合金。

首先选取合适的Ir 、Ni 金属前躯体,以浓氨水为络合剂形成镍氨络合阳离子;然后在水浴蒸干条件下,利用镍氨络合阳离子与铱络合阴离子间的静电吸引作用,将镍铱前驱体均匀地沉淀在导电碳载体表面;最后通过氢气气氛热处理,使Ir 、Ni 从络合物中同步缓释、还原、合金化形成成分均一、纳米粒子分布均匀的碳载铱镍合金催化剂(IrNiO x /C )。

该方法制备所得的IrNiO x /C 催化剂表面清洁、粒径小、高分散,平均粒径为2.1nm 左右,金属利用率及氢氧化活性均得到有效提高。

在相同金属载量时,IrNiO x /C 催化剂氢氧化极限电流高于商业化Jonhson-Matthey Pt/C (JM Pt/C )催化剂11%,表明该法制备的IrNiO x /C 催化剂的氢氧化的催化活性优于JM Pt/C 催化剂。

分别采用该方法制备的IrNiO x /C 和JM Pt/C 为阳极,以相同铂载量的JM Pt/C 电极为阴极,组装成燃料电池的单电池,在相同测试条件下,IrNiO x /C 工作电压及电极功率均足以媲美商业化JM Pt/C 电极。

相比于常规水热还原与还原气高温退火的催化剂制备方法,溶剂蒸发-氢气还原法无需水热还原,直接以还原气退火处理合成催化剂,操作简单易行,环保安全,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且制得的IrNiO x /C 催化剂具有高效的催化氢氧化性能,有望取代铂基催化剂应用于燃料电池领域,特别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氢阳极,并能实现催化剂的大规模商业化生产。

能源概论-chapter 1

能源概论-chapter 1

能源概论哈尔滨工业大学燃烧工程研究所/sunsr@2005年2月第一章绪论主要参考书目:《新能源发电》西安交通大学陈听宽等编机械工业出版社,1982版《能源科学导论》黄素逸编著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9版《能源化学》陈军陶占良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1-1 引言一、能量和能源1、能量构成客观世界三大基础:物质、能量和信息。

宇宙间一切运动着的物体中都具有能量的存在和转化,如爱因斯坦著名质能转化方程,2E ,表征了物质和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信息描述变化和转化的关mc系。

人类一切活动都与能量及其使用紧密相关。

能量—产生某种效果(变化)的过程必然伴随着能量消耗或转化,因此从物理学上,能量为“产生某种效果(变化)的能力”,同时是做功能力一种度量。

如,用F (N)的力推动物体沿某一方向移动S (m)的距离,则所做的功为W=F·S(J),就要消耗一定的等价于W的能量E才能产生上述效果。

而通过大量的实验已经证明,能量既不能消灭,也不能创生,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到另一种形式,即能量是守恒的—热力学第一定律。

到目前为止,人类所认识的能量有如下六种形式:(1) 机械能。

它包括固体和流体的动能、势能、弹性能及表面张力能等。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宏观机械能,是人类最早认识的能量。

(2) 热能。

构成物体的微观分子运动的动能表现为热能。

这种能量的宏观表现是温度的高低,它反映了分子运动的强度。

(3) 电能。

它是和电子流动与积累有关的一种能量,通常是由电池中化学能转化而来,或是通过发电机由机械能转换得到;反之,电能也可以通过电动机转化为机械能,表明电做功向外输出机械能的能力。

(4) 辐射能。

物体以电磁波、光波形式发射的能量称为辐射能,如地球表面所接受的太阳能就是辐射能的一种。

(5) 化学能。

它是物质内部的原子核外发生化学变化引起的能量变化,按化学热力学定义,物系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以热能形式释放的内能称为化学能。

电催化有机合成反应的活性和选择性调控研究进展

电催化有机合成反应的活性和选择性调控研究进展

化工进展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2023 年第 42 卷第 8 期电催化有机合成反应的活性和选择性调控研究进展向阳,黄寻,魏子栋(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重庆 401331)摘要:与传统有机合成技术相比,电合成技术具有原子利用率高、反应条件温和、易控制、污染小等优势,近年来成为有机合成领域的研究热点。

电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电极-溶液界面,反应物在界面处的传质、吸附和表面反应行为决定了电化学反应的活性和选择性。

本文从不同的尺度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提升有机电合成活性和选择性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催化剂电子结构调控、电极-溶液界面设计以及反应与传递耦合等策略对有机电合成活性和产物选择性提升的影响,提出了有机电化学反应机理、催化剂构效关系、电合成反应器、反应与分离耦合等重点研究方向,为推进有机电合成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有机电合成;选择性;活性;催化剂;多尺度中图分类号:TQ1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23)08-4005-10Recent progresses in the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improvement ofelectrocatalytic organic synthesisXIANG Yang ,HUANG Xun ,WEI Zidong(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China)Abstract: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organic synthesis techniques, electrosynthesis has many advantagessuch as high atom utilization, mild reaction conditions, easy reaction control, and friendly to the environment, and has become a popular research area of organic synthesis in recent years. The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 mainly occurs at the electrode-solution interface, and the mass transfer, adsorption and surface reaction behavior of the reactants at the interface determine the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of the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n improving the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of organic electrosynthesis at different scales, focusing on the strategies of catalyst electronic structureregulation, electrode-solution interface design, reaction and transport coupling . It also proposed the important research directions in the future, including electrochemical organic reaction mechanism, catalyst structure-performance relation, electrosynthesis reactor, and coupling of reaction and separation,which coul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catalytic organic synthesis.Keywords: organic electrosynthesis; selectivity; activity; catalyst; multiscale特约评述DOI :10.16085/j.issn.1000-6613.2023-0510收稿日期:2023-04-03;修改稿日期:2023-07-14。

磷掺杂石墨烯的制备及氧还原催化性能

磷掺杂石墨烯的制备及氧还原催化性能

第十七次全国电化学大会1磷掺杂石墨烯的制备及氧还原催化性能李容1,2,魏子栋1,*,苟兴龙2,*(1.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重庆,400044,E-mail:zdwei@;2.西华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四川,南充,637000,E-mail:gouxlr@)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新型能源转换装置,具有能量密度高、能量转换效率大、零排放、环境友好等优点。

但是,燃料电池的阴极氧还原反应(ORR )的过电位大、动力学性能差,需要大量昂贵的铂基催化剂。

而且,这类催化剂不抗甲醇氧化和一氧化碳中毒,稳定性差,限制了燃料电池的规模化生产和应用。

因此,研发成本低、活性高、稳定性好的非贵金属和非金属氧还原催化剂是当前燃料电池技术发展与应用的关键[1]。

杂原子(如氮、磷、硼、硫、碘等)掺杂的碳纳米材料比表面积大、活性高,可望替代铂基催化剂,成为燃料电池氧还原催化剂的研究热点[2,3]。

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单层片状结构碳材料,其导电性、比表面积等远远优于普通碳材料[4]。

但是,鲜见报道磷掺杂石墨烯的制备及氧还原催化性能。

我们通过热解氧化石墨和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离子液体混合物制备了磷掺杂石墨烯(P-TRG )[5]。

该合成方法简单、环境友好、易于控制。

所得P-TRG 催化剂保持了石墨烯纳米片的形貌(图1a ),比表面积大(496.67m 2/g )、磷含量高(1.16at.%)、ORR 催化活性高,起峰电位和还原电流与商品铂碳相当(图1b ),而且在抗甲醇和一氧化碳中毒、稳定性方面显著优于商品铂碳催化剂。

图1P-TRG 的TEM (a )和ORR 线性伏安图(b )Fig.1TEM image (a)and LSV curves (b)of the P-TRG sample.本研究为973计划(2012CB215500,2012CB72030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176327,51071131,20936008)资助项目。

新能源概论课程思政教案

新能源概论课程思政教案

新能源概论课程思政教案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新能源概论授课教师:XXX课程类型:专业必修/选修课时安排:32课时授课对象:能源科学、环境科学、机械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二、课程思政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新能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理解国家新能源政策和发展趋势。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和解决新能源问题的能力,增强实践操作技能。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对国家能源安全的责任感,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增强环保意识。

4. 思政目标:引导学生认识新能源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三、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 新能源概述(4课时)新能源的定义与分类国家新能源政策与发展规划新能源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2. 太阳能利用(6课时)太阳能光伏发电原理与技术太阳能热利用技术与应用太阳能产业现状与趋势3. 风能利用(6课时)风能发电原理与技术风能资源评估与选址风能产业现状与趋势4. 水能利用(4课时)水力发电原理与技术水能资源评估与开发水能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5. 生物质能利用(4课时)生物质能发电原理与技术生物质资源评估与利用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6. 地热能利用(4课时)地热能发电原理与技术地热资源评估与开发地热能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7. 新能源汽车及充电设施(4课时)新能源汽车技术与发展趋势充电设施建设与运营模式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与前景8. 课程思政综合实践(2课时)新能源项目参观与实践操作新能源创新创业案例分析学生新能源项目策划与展示9. 课程思政总结与考核(2课时)新能源领域前沿动态与展望学生课程思政学习成果考核与评价新能源领域职业素养与道德规范引导。

《电解水制氢》专辑序言

《电解水制氢》专辑序言

《电解水制氢》专辑序言
李莉;胡劲松;魏子栋
【期刊名称】《电化学》
【年(卷),期】2022(28)9
【摘要】在全球能源危机、环境危机以及国际形势复杂的大背景下,氢能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氢能产业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产业不可或缺的重点发展方向。

可再生能源驱动的电解水制取绿氢技术则是氢能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的焦点。

在“双碳”背景下,我国急需抓住氢能产业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电解水制氢技术,推动相关装备与产业的发展,提升我国电解水制氢技术国际竞争力。

【总页数】2页(P1-2)
【作者】李莉;胡劲松;魏子栋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具对称电极结构的中温固体氧化物电解池电解水制氢技术
2.电解水制氢发展概况之一:碱式电解水
3.膜电极电解器电解脱硫废水制备硫酸铵副产氢
4.质子导体固体电解池电解水制氢研究进展
5.风电光伏波动性电源对电解水制氢电解槽影响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在开采的油井
1.3 能源问题
▲1、我国和世界的能源消耗
▲2、我国的能源结构
20%的能源消耗生产了约5%的GPD
新能源技术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2 新能源的几种形式
生物质能 太阳能
小水电
氢 能
天然气水合物
风能
地热能 海洋能
2.1 太阳能
太阳能是各种可再生能源中最重要的 基本能源,也是人类可利用的最丰富的能 源。太阳每年投射到地面上的辐射能高达 1.05×1018千瓦时(3.78×1024J),相当 于1.3×106亿
600
5 675 11925
6 810 15150
2.1.4 太阳能的利用方式——光电转化
光电转化:就是通过太阳 能电池(光电池、光伏电 池)将太阳辐射能直接转 变成电能。各种规格类型
的太阳电池板和供电系统
均属这一类。
2.1.4 太阳能的利用方式——光电转化
☆热管太阳能热水器 在普通真空太阳集热管中
加上传热导管即可,因为增加了传热介质,热效率 有一定损耗。优点是管内无水,永不结垢,适用严 寒地区使用。
2.1.4 太阳能的利用方式——光热转化
太阳能热水器与其它热水器使用效益比较表
热水器装置类别 太阳能热水器 燃气热水器 电热水器
装置投资(元)
装置寿命(年) 每年燃料动力费 (元) 15年需总费用(元)
储能等。
2.2 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 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而储存在生物 质内部的能量。据估计地球上每年植物 光合作用固定的碳达2x1011t,含能量 达3x1021J,因此每年通过光合作用贮 存在植物的枝、茎、叶中的太阳能,相 当于全世界每年耗能量的10倍。
2.2.1 生物质能的特点
新能源概论
重庆大学 魏子栋 2010年5月
目录
一、能源的概念及分类 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三、氢能经济及燃料电池技术
四、氢能技术研发在重庆大学 五、几点感想
1.1 能源的概念

能源是指一切能量比较集中的含能体和 提供能量的物质运动形式


天然气
石油
1.2 能源的分类
按能源的形成方式划分
一次能源——直接来自自然界的未经加工转换的能源,如 柴草、煤炭、原油、天然气、核燃料、水力、风力、太阳能、 地热能、海洋能等。 二次能源——把一次能源直接或间接转化来的能源称二次 能源,如蒸汽、焦炭、洗煤、煤气、电力、汽、煤、柴、油、 氢能等。
工作原理:光伏发电是 根据光生伏打效应,将 太阳光直接转化为电能。
2.1.4 太阳能的利用方式——光电转化
在光伏发电中,半导体材料起着关键的作用,目前主要的光伏材料有: 光伏材料 结晶硅材料 非晶硅材料 铜铟硒光伏材料 碲化鎘材料 有机半导体 光伏材料 染料敏化纳米晶 TiO2材料 特点
保持着目前最高的光电转化效率(实验室24.4%,商业12%~16% ),纳米晶硅 薄膜光伏电池发展较快,光吸收系数较低,当样品厚度小于100μ m时,几乎不 能吸收hv>Eg的全部光子。 目前较高的多晶硅电池转换效率为19%(德国费莱堡太阳能研究所),实为硅氢合 金材料,其光学禁带宽度为1.12-1.7eV。到目前为止该类光伏电池的光电转化效 率还比较低,存在光致退化效应。 最高转换效率已经达到18.8%(NREL),三元化合物半导体,禁带宽度覆盖了最主 要的太阳光谱部分。 目前实验室电池的效率达到16%,大面积商业模件的效率为10%,为多晶材料,晶 粒间界增强了光生少数载流子的收集。 光电转化效率已经达到3%,主要有酞菁锌(ZnPc)、甲基卟啉(TTP)、聚苯胺(Pam) 等。通过适当的化学掺杂可提高电子迁移率,禁带宽度为几个电子伏特。可能在 非常低的温度下,以低廉的价格进行大面积的光伏电池制备。 光电转化效率达到了7%,建立在快速的再生型光电转换过程之上,对于低电阻的 电子传输过程来说,对电极上常常会覆盖一层Pt催化剂。
优点:燃烧容易,污染少,灰分较低。 缺点:热值及热效率低,体积大而不易运输, 直接燃烧生物质的热效率仅为10%一30%。
2.2.2 生物质能种类
生物质能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木材及森林工业废弃物;
2)农业废弃物;
3)水生植物; 4)油料植物; 5)城市和工业有机废弃物; 6)动物粪便。
2.2.3 生物质能的利用——直接燃烧
按目前太阳的质量消耗速率计,
可维持6×1010年。所以可以说它是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
2.1.1 太阳能特点
1) 总量最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应对能源危机) 2) 分布最广——遍布世界各地(应对传统能源的区域差 异和贸易壁垒) 3) 最清洁——利用过程中不会产生任何污染,也不会产 生废弃物(应对环境恶化) 4) 能源品位低——需要一定的面积保证(通常认为在不 考虑地球大气吸收的情况下,功率是1.39KW/m2 ) 5) 不稳定因素多——多数利用方式受天气状况影响
2.3.2 我国风能的分布
资源丰富区有山东、辽
东半岛、黄海之滨,南澳岛
以西的南海沿海、海南岛和 南海诸岛,内蒙古从阴山山
脉以北到大兴安岭以北,新
疆达坂城、阿拉山口,河西 走 廊,松花江下游,张家口 北部等地,以及分布各地的 高山山口和山顶。
2.3.3 风能的利用
利用风力可以发电、提水、助航、制冷、致热等。
动而产生的能量。太阳能在地 面上约2%转变为风能,全球 风力用于发电功率可达11.3 万亿kW。
2.3.1 风能的特点
风能的优点: 1) 蕴藏量大、分布广泛 2) 无污染、可再生 3) 适应性强、发展潜力大
风能的限制性: • 能量密度低,只有水力的l/8l6 • 不稳定性,气流瞬息万变 • 地区差异大
秸杆发电
2.2.3 生物质能的利用——生化转化
生化转化主要包括厌氧消化技术和 酶技术。厌氧消化是利用厌氧微生物的 生长代谢过程将生物质转化为CH4 等可 燃气体,同时得到厌氧发酵液、渣等厌 氧发酵残留物,用作农田肥料,效果很 好。 酶技术是利用微生物体内的酶分解 生物质,生产液体燃料,如乙醇、甲醇 等。
环境污染 —— 化石燃料的使用带来了 严重的环境污染, 导致了温室效应的产生 和酸雨的形成。2005年2月16日,旨在减 排室温气体的《京都协议书》已经正式生 效。 能源危机 ——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这三 种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可开采年限,分别 只有40 年、50 年和240 年。目前我国已 经有超过31%的石油需要进口,而到2010 年,这一数字将会增长到45-55%。
2.1.4 太阳能的利用方式——光电转化
太阳能发电站
2.1.4 太阳能的利用方式——光电转化
太 阳 能 汽 车
2.1.4 太阳能的利用方式——光电转化
日本通产省(MITI)第二次新能源分委会宣布了光伏、风能和太阳热利用计划,2010年光 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GW

欧盟可再生能源白皮书及相伴随的“起飞运动”是驱动欧洲光伏发展的里程碑,总目标 是2010年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GW
引水式、堤坝式和混合式三类。
2.4.1 小水电的特点
工程简单、建设工期短,一
次基建投资小,水库的淹没损失、
移民、环境和生态等方面的综合 影响甚小。而且小水电接近用户, 输变电设备简单、线路输电损耗 小,水电发电的效率为同等规模 的热电站的两倍以上。
2.3.4 我国风能的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努力,截至2002年底,我国风力发电的装机 容量已经达到了46.85万千瓦(不包括台湾地区)。
我国大型风电机组历年总装机容量图
2.4 小水电
所谓小水电,通常是指电
站总容量在5 万kW以下的小
型水电站及与其相配套的小电 网的统称。小水电的开发方式,
按照集中水头的办法,可分为
1.2 能源的分类
按能源的使用性质划分
含能体能源 ——指能够提供能量的物质能源,其特点是 可以保存且可储存运输,如煤炭、石油等。 过程性能源 ——指能够提供能量的物质运动形式,它不 能保存、难于储存运输,如太阳能,电能等。
1.2 能源的分类
按能源可否再生划分
不可再生能源 ——指随人类的使用而减少的能源,如煤 炭、原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可再生能源 ——不随着人类使用而逐渐减少的能源 ,如 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非化石 能源
2.1.2全球太阳能资源分布情况
2.1.3 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特点
我国太阳能分布: 太阳能的高值中心和低 值中心都处在北纬 22°-35°这一带,青 藏高原是高值中心,四 川盆地是低值中心;太 阳年辐射总量,西部地 区高于东部地区,而且 除西藏和新疆两个自治 区外,基本上是南部低 于北部。
2.1.4 太阳能的利用方式
2.3.3 风能的利用
不同能源发电成本
2.3.3 风能的利用
世界风电市场前10名国家的风电发展增速统计
国家
德国 美国 西班牙 丹麦 印度 意大利 英国 荷兰 中国 日本 世界前10名 世界总计 累计装机 2001年底 8734 4245 3550 2456 1456 700 525 523 406 357 22957 24927 2002年底 11968 4674 5043 2880 1702 806 570 727 473 486 29329 32037 2003年底 14612 6361 6420 3076 2125 922 759 938 571 761 36545 40301 2002-2003增长 速度(%) 22.1 36.1 27.3 6.8 24.9 14.4 33.1 29.0 20.7 56.6 24.6 25.6 3年平均增长 速度(%) 33.8 34.6 31.3 9.5 20.3 29.5 21.3 25.6 17.5 75.1 29.2 29.2
2.2.4 生物质能的发展前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