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4.3正多边形和圆课堂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4.3正多边形和圆课堂优秀教学案例
5.教学策略:本节课运用了多种教学策略,如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反思与评价等,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参与,培养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同时,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合作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态度。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图片展示正多边形的实际应用场景,如足球、蜂窝等,引发学生对正多边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创设问题情境,如“为什么足球是正二十面体?”、“蜂窝为什么是正六边形?”等,引导学生思考正多边形的特征和性质。
3.小组合作:本节课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共同解决问题,分享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成果,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反思与评价:本节课在课堂结束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和收获。同时,设置了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练习。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正多边形的性质和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2.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如:“观察并描述正多边形的性质”、“制作正多边形的模型”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正多边形的知识。
3.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正多边形的动态变化,让学生直观感受正多边形的魅力,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正多边形的定义、性质和与圆的关系。如:“正多边形有什么特点?”,“正多边形的边数与圆有什么关系?”,“如何判断一个多边形是正多边形?”等。

九年级数学全章教案(优秀7篇)

九年级数学全章教案(优秀7篇)

九年级数学全章教案(优秀7篇)九年级数学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

2、会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

3、进一步体会化归的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会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使一元二次方程中含未知数的项在一个完全平方式里。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用配方法解方程x2+x-1=0,学生练习后再完成课本P.13的“做一做”。

2、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是什么?(二)创设情境现在我们已经会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而对于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能不能用配方法解?怎样解这类方程:2x2-4x-6=0(三)探究新知让学生议一议解方程2x2-4x-6=0的方法,然后总结得出:对于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可将方程两边同除以二次项的系数,把二次项系数化为1,然后按上一节课所学的方法来解。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化归的思想。

(四)讲解例题1、展示课本P.14例8,按课本方式讲解。

2、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14例9的填空。

3、归纳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首先将方程化为二次项系数是1的一般形式;其次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再减去这个数,使得含未知数的项在一个完全平方式里;最后将配方后的一元二次方程用因式分解法或直接开平方法来解。

(五)应用新知课本P.15,练习。

(六)课堂小结1、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是什么?2、配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它的重要性不仅仅表现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在今后学习二次函数,高中学习二次曲线时都要经常用到。

3、配方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但是由于配方的过程要进行较繁琐的运算,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实际运用较少。

4、按图1—l的框图小结前面所学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算法。

(七)思考与拓展不解方程,只通过配方判定下列方程解的情况。

(1)4x2+4x+1=0;(2)x2-2x-5=0;(3)–x2+2x-5=0;[解]把各方程分别配方得(1)(x+)2=0;(2)(x-1)2=6;(3)(x-1)2=-4由此可得方程(1)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方程(2)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方程(3)没有实数根。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大全(5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大全(5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大全(5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大全篇1一、教材研读。

1、教材编排。

(1)逻辑分析:方程是等式里的一类特殊对象,传统教材都用属概念加种差的方式,按“等式+含有未知数→方程”的线索教学方程的意义,考虑到方程是在刻画生活中的等量关系时产生的,而且在北师大教材体系中一年级到四年级上册,学生对等式和不等式有所了解,只是没有把“等式”这样一个概念交给学生。

并且已经采取逐步渗透的方法来培养代数思维。

例如:()+8=14,90-()〉65,因此,在北师大教科书里没有从方程和等式的内涵上作太多比较,直接以等式为立足点,立足点较高。

(2)语言信息及价值分析:本课教材中的三幅情境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

第一个场景让学生借助天平理解方程;第二个场景完成从数量关系到平等关系的转变;第三个场景引起学生的思考,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找到多种等价关系,列出方程。

2、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建立方程的概念。

(2)寻找简单情况下的等价关系,会用方程表示。

(3)体验从生活场景到方程模型的过程,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3、教学重难点:(1)重点:在简单具体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并会用方程表示。

抓住“含有未知数”和“等式”两个核心关键词建立方程的概念。

(2)难点:数量关系向等量关系的转化。

二、学情分析: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是用算术方法来解决问题,算术思维是更接近日常生活的思维。

由于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认识发展是非连续的,所以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性思维转向借助等量关系列方程的新思维方式比较困难。

列算式时以分析数量关系为主,知与未知,泾渭分明;在代数法中,辩证地处理知与未知、求与不求,使这一矛盾双方和谐地处于同一方程中。

三、流程设计:为了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做了如下的设计:(一)引“典”激趣,诱发思考。

引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寻找相等关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教学工具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谁能说一下什么叫比例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2.4:1.6和60:403、今天老师将和大家再学习一种更快捷的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二、探究新知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43页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和内项。

(学生看书时,教师板书:2.4:1.6=60:40)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2. 4 : 1.6 = 60 : 40 外项内项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出示例1、 (1)教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

(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生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

教师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2)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存在这样的特点呢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

(3)通过计算,我们发现所有的比例都有这个样的特点,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特点说出来(可多让一些学生说,说得不完整也没关系,让后说的同学在先说的同学的基础上说得更完整.) (4)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并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九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

九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

九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第一章:实数1.1 有理数教学目标:理解有理数的定义及其分类。

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方法,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教学内容:有理数的定义及分类。

有理数的运算方法及运算律。

教学步骤:1. 引入有理数的概念,解释有理数的定义。

2. 讲解有理数的分类,包括整数、分数和零。

3. 演示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

4. 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巩固运算方法。

1.2 实数教学目标:理解实数的定义及其与有理数的关系。

掌握实数的运算方法,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教学内容:实数的定义及与有理数的关系。

实数的运算方法及运算律。

教学步骤:1. 引入实数的概念,解释实数的定义。

2. 讲解实数与有理数的关系,包括实数是将有理数扩展到全体实数。

3. 演示实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

4. 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巩固运算方法。

第二章:方程2.1 线性方程教学目标:理解线性方程的定义及其解的意义。

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教学内容:线性方程的定义及解的意义。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步骤:1. 引入线性方程的概念,解释线性方程的定义。

2. 讲解线性方程的解的意义,即满足方程的值。

3. 演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包括代入法和消元法。

4. 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巩固解方程的方法。

2.2 不等式教学目标:理解不等式的定义及其解集的意义。

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

教学内容:不等式的定义及解集的意义。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步骤:1. 引入不等式的概念,解释不等式的定义。

2. 讲解不等式的解集的意义,即满足不等式的值的集合。

3. 演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包括代入法和消元法。

4. 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巩固解不等式的方法。

第三章:函数3.1 一次函数教学目标:理解一次函数的定义及其图像的特点。

掌握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及图像的绘制方法。

教学内容:一次函数的定义及图像的特点。

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及图像的绘制方法。

教学步骤:1. 引入一次函数的概念,解释一次函数的定义。

九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

九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

九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第一章:实数1.1 有理数教学目标:理解有理数的定义及其分类;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方法,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能够运用有理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有理数的定义及分类;有理数的运算方法及运算律;有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有理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定义及分类;2. 通过示例讲解有理数的运算方法,让学生进行练习;3. 引导学生运用有理数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有理数的运算方法;选取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有理数解决。

1.2 实数教学目标:理解实数的定义及其与有理数的关系;掌握实数的运算方法,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能够运用实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实数的定义及其与有理数的关系;实数的运算方法及运算律;实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实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实数的定义及其与有理数的关系;2. 通过示例讲解实数的运算方法,让学生进行练习;3. 引导学生运用实数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实数的运算方法;选取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实数解决。

第二章:方程2.1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目标: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其解法;能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解法;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2. 通过示例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让学生进行练习;3. 引导学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选取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

2.2 二元一次方程教学目标: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其解法;能够运用二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解法;二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2. 通过示例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让学生进行练习;3. 引导学生运用二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通用7篇)

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通用7篇)

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通用7篇)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的概念;2、掌握定理及推论,并会运用它们解决有关问题;3、进一步理解化归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完全归纳的证明方法.教学重点:定理及其应用是重点.教学难点:定理的证明是难点.教学活动设计:一创设情境,以旧探新1、复习:什么样的角是圆周角?2、概念:电脑显示:圆周角∠CAB,让射线AC绕点A旋转,产生无数个圆周角,当AC绕点A 旋转至与圆相切时,得∠BAE.引导学生共同观察、分析∠BAE的特点:1顶点在圆周上; 2一边与圆相交; 3一边与圆相切.的定义:顶点在圆上,一边和圆相交,另一边和圆相切的角叫做。

3、用反例图形剖析定义,揭示概念本质属性:判断下列各图形中的角是不是,并说明理由:以下各图中的角都不是.图1中,缺少“顶点在圆上”的条件;图2中,缺少“一边和圆相交”的条件;图3中,缺少“一边和圆相切”的条件;图4中,缺少“顶点在圆上”和“一边和圆相切”两个条件.通过以上分析,使全体学生明确:定义中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二观察、猜想1、观察:电脑动画,使C点变动观察∠P与∠BAC的关系.2、猜想:∠P=∠BAC三类比联想、论证1、首先让学生回忆联想:1圆周角定理的证明采用了什么方法?2既然可由圆周角演变而来,那么上述猜想是否可用类似的方法来证明呢?2、分类: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当固定切线,让过切点的弦运动,可发现一个圆的有无数个.如图.由此发现,可分为三类:1圆心在角的外部;2圆心在角的一边上;3圆心在角的内部.3、迁移圆周角定理的证明方法先证明了特殊情况,在考虑圆心在的外部和内部两种情况.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将一般情况的证明转化为特殊情况.如图 1,圆心O在∠CAB外,作⊙O的直径AQ,连结PQ,则∠BAC=∠BAQ-∠l=∠APQ-∠2=∠APC.如图 2,圆心O在∠CAB内,作⊙O的直径AQ.连结PQ,则∠BAC=∠QAB十∠1=∠QPA十∠2=∠APC,在此基础上,给出证明,写出完整的证明过程回顾证明方法:将情形图都化归至情形图1,利用角的合成、对三种情况进行完全归纳、从而证明了上述猜想是正确的,得:定理: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4.深化结论.练习1 直线AB和圆相切于点P,PC,PD为弦,指出图中所有的以及它们所夹的弧.练习2 如图,DE切⊙O于A,AB,AC是⊙O 的弦,若=,那么∠DAB和∠EAC 是否相等?为什么?分析:由于和分别是两个∠OAB和∠EAC所夹的弧.而 = .连结B,C,易证∠B=∠C.于是得到∠DAB=∠EAC.由此得出:推论:若两所夹的弧相等,则这两个也相等.四应用例1如图,已知AB是⊙O的直径,AC是弦,直线CE和⊙O 切于点C,AD⊥CE,垂足为D求证:AC平分∠BAD.思路一:要证∠BAC=∠CAD,可证这两角所在的直角三角形相似,于是连结BC,得Rt△ACB,只需证∠ACD=∠B.证明:学生板书组织学生积极思考.可否用前边学过的知识证明此题?由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思路二,连结OC,由切线性质,可得OC∥AD,于是有∠l=∠3,又由于∠1=∠2,可证得结论。

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实数与代数式1.1 有理数教学目标:理解有理数的定义及其分类;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能够运用有理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有理数的定义及分类;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有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有理数的概念,解释有理数的定义及分类;2. 通过示例演示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3. 练习题:运用有理数解决实际问题。

1.2 代数式教学目标:理解代数式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掌握代数式的运算规则;能够运用代数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代数式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代数式的运算规则;代数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代数式的概念,解释代数式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2. 通过示例演示代数式的运算规则;3. 练习题:运用代数式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方程与不等式2.1 方程的定义与解法教学目标:理解方程的定义及其解法;能够求解一元一次方程;能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方程的定义及其解法;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方程的概念,解释方程的定义及其解法;2. 通过示例演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3. 练习题: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2 不等式的定义与解法教学目标:理解不等式的定义及其解法;能够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能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不等式的定义及其解法;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不等式的概念,解释不等式的定义及其解法;2. 通过示例演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3. 练习题: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几何图形的性质3.1 三角形的性质教学目标:理解三角形的定义及其性质;能够运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定义及其性质;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三角形的概念,解释三角形的定义及其性质;2. 通过示例演示三角形的性质;3. 练习题:运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二次根式的乘除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法则,会用它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

2、使学生了解两个二次根式的商仍然是一个二次根式或有理式。

3、使学生会将分母中含有一个二次根式的式子进行分母有理化。

4、经历探索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法则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问题l 上一节课,我们采取什么方法来研究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问题2 是否也有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呢?问题2 两个二次根式相除,怎样进行呢?二、加强合作,探索规律让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这是我们研究抽象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请同学们参考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的研究,分组讨论两个二次根式相除,会有什么结论,并提出你的见解,然后其他小组同学补充,归纳为:提问:1、a和b有没有限制?如果有限制,其取值范围是什么?2、= (a≥0,b0)成立吗?为什么?请举例。

三、范例例1、计算。

教学要求:(1)对于(1)可由教师解答示范;(2)对于(2)可由学生自己计算。

提问:1、除了课本中的解答外,是否还有其他解法?如果有,请给出另外解法。

2、哪种方法更简便?例2、化简:(要求分母不带根号)说明:二次根式的化简要求满足以下两条:(1)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也就是说“被开方数不含分母”。

(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的因数或因式,也就是说“被开方数的每一个因数或因式的指数都小于2”。

把一个二次根式化简的具体方法是:化去根号下的分母;并把被开方数中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用它的算术平方根代替后移到根号外面。

四、做一做化简:教学要点:(1)叫两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做完练习进行评价、(2)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索其他解法。

五、课堂练习P12 练习1、(3)、(4)六、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即= (a≥0,b0),并利用它进行计算和化简。

化简要做到“被开方数不含分母”和“被开方数的每一个因数或因式的指数都小于2”。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4章《圆的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4章《圆的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3.小组展示:组织小组进行成果展示,分享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自我反思: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提高学生的我管理能力。
2.同伴评价:组织学生互相评价,给予同伴肯定和鼓励,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3.探究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圆的性质和公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问题链:围绕圆的知识,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层层递进地思考,如“圆是什么形状?”“圆有哪些性质?”“圆的周长和面积如何计算?”等。
2.问题导向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圆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生活情境: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品为例,如硬币、圆桌、车轮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圆的形状和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情境:设计一些与圆相关的问题,如“圆形草坪的面积是多少?”“自行车轮子的周长是多少?”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入圆的相关知识。
2.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本案例中,教师以问题为导向,设计了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层层递进地思考。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3.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本案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还能够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九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范本5篇

九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范本5篇

九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范本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九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九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范本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A组:计算折扣后的物品价格,运用规律快速比较选择价格相同,折扣不同的商品,并解决实际问题。

B组:计算折扣后的物品价格,利用辅助工具比较选择价格相同,折扣不同的商品,并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算,进行比较,找到规律,渗透类比的教学思想,收集数学信息,养成比较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折扣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教学重点】:计算折扣后的物品价格。

【教学难点】:提取数学信息,总结规律,会运用规律,快速选择低价商品。

【重难点确立依据】:在我们生活中常见到物品打折出售,计算折扣后的物品价格是学生所需要具有的生活技能之一,所以计算折扣后的物品价格是本节的重点。

而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复习折扣与小数的换算,为学习计算打折的.物品价格做铺垫。

】3折=0.3 5折=0.5 8折=0.8 6折=0.62.5折=0.253.8折=0.38 7.2折=0.72AB组学生进行折扣与小数的转换。

二、折扣的计算【设计意图:通过设置购物的情境,帮助学生学习计算打折物品的价格,为学生学习比较选择价格相同、折扣不同的物品做铺垫。

】1、计算折扣棉鞋原价:650元,现4折出售,需要多少元钱?1折扣换算为小数:4折 = 0.42列算式:650×0.4=260 (元)2、练一练:《百科全书》原价150元,现7折出售,需要多少元钱?老师引导学生做练习。

预设生成:学生列算式时,容易直接列成150×7=1050 (元)解决措施:提示学生计算折扣的步骤:第一步折扣换算为小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熟悉九年级上册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并能正确理解和掌握核心概念;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数学应用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助合作意识;4.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为教材,共分为以下六个单元:1. 有理数2. 整式运算3. 一次函数4. 平面图形的性质研究5. 角与三角形的性质研究6. 统计三、教学方法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启发式教学法;2. 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3. 课堂讲解与实例演练相结合;4. 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5. 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流程具体教学流程如下:单元一:有理数1. 引入:通过生活实际例子,让学生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和作用;2. 内容讲解:a. 整数的运算规则;b. 正数、负数的绝对值与相反数;c. 有理数的比较;d. 有理数的加减乘除;3. 练习与巩固:课堂练习、小组合作练习;4. 拓展:提供一些有关有理数的拓展题目,加深学生对有理数的理解。

单元二:整式运算1. 引入:通过生活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认识整数运算的应用场景;2. 内容讲解:a. 单项式的加减运算;b. 多项式的加减运算;c. 因式及其运算;d. 分式的加减乘除;3. 练习与巩固:课堂练习、小组合作练习;4. 拓展:提供一些有关整式运算的拓展题目,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单元三:一次函数1. 引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一次函数的概念;2. 内容讲解:a. 函数与关系;b. 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c. 一次函数的一般式和标准式;d. 一次函数的应用问题;3. 练习与巩固:课堂练习、小组合作练习;4. 拓展:提供一些有关一次函数的拓展题目,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

单元四:平面图形的性质研究1. 引入: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引导学生认识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2. 内容讲解:a. 图形的基本要素和分类;b. 同位角与内错角的性质;c. 平行线与角;d. 三角形的性质;3. 练习与巩固:课堂练习、小组合作练习;4. 拓展:提供一些有关平面图形性质的拓展题目,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平面几何。

九年级数学上教案(3篇)

九年级数学上教案(3篇)

第1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勾股定理的内涵,掌握勾股定理的推导过程,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推理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树立科学的数学观。

教学重点:1. 勾股定理的内涵和推导过程。

2. 勾股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勾股定理的推导过程。

2. 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勾股定理相关实验教具。

3. 练习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复习勾股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勾股数的性质。

2. 提出问题:勾股数与勾股定理有何关系?如何证明勾股定理?二、新课讲授1. 实验探究:a. 分组实验,使用直角三角形、勾股数等教具,观察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b. 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

c. 总结实验规律,得出勾股定理的初步结论。

2. 推理证明:a. 利用实验结果,推导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

b. 讲解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强调推理过程中的逻辑性。

c. 引导学生总结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体会数学的严谨性。

三、课堂练习1. 完成课件中的勾股定理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小组讨论,解答勾股定理相关实际问题。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勾股定理的内涵和推导过程。

2. 强调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和实际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勾股定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二、新课讲授1. 勾股定理的应用:a. 讲解勾股定理在几何、物理、建筑等领域的应用实例。

b. 分析实例,让学生体会勾股定理的实际意义。

c.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 练习应用:a. 完成课件中的勾股定理应用练习题。

b. 学生分组讨论,解答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勾股定理的应用。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8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8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8篇)初中数学教案篇一1.初中数学教案模板1.课题填写课题名称(初中代数类课题)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

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

(讨论、发现、探究)的过程,提高。

(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加学生数学学习的乐趣。

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本节课的知识重点(2)教学难点:易错点、难以理解的知识点4.教学方法(一般从中选择3个就可以了)(1)讨论法(2)情景教学法(3)问答法(4)发现法(5)讲授法5.教学过程(1)导入简单叙述导入课题的方式和方法(例:复习、类比、情境导出本节课的课题)(2)新授课程(一般分为三个小步骤)①简单讲解本节课基础知识点(例: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

解法和步骤)。

②归纳总结该课题中的重点知识内容,尤其对该注意的一些情况设置易错点,进行强调。

可以设计分组讨论环节(例:分组讨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归纳总结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步骤,设置系数化为一,负号要变号的易错点)。

③拓展延伸,将所学知识拓展延伸到实际题目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例:设置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题,学生再次体会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再次巩固不等式的解法)。

(3)课堂小结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本节课的收获。

(4)作业提高布置作业(尽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有所创新)。

6.教学板书2.初中数学教案格式课程编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学时/ 周学时:/开课时间:年月日第周至第周授课年级、专业、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用教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授课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章节名称2.教学目的3.课时安排4.教学重点、难点5.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方法等)6.复习巩固与作业要求7.教学环境及教具准备8.教学参考资料9.教学后记3.初中数学教案范文教学目的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九年级数学教案5篇

九年级数学教案5篇

九年级数学教案5篇九年级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2.进一步发展估算能力.(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的过程,获得用图象法求方程近似根的体验.2.利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这种求解方程的思路,体验数形结合思想.(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估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进一步掌握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关系,提高估算能力.教学重点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2.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教学难点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教学方法学生合作交流学习法.教具准备投影片三张第一张:(记作§2.8.2A)第二张:(记作§2.8.2B)第三张:(记作§2.8.2C)教学过程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和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关系,懂得了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y=0时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于是,我们在不解方程的情况下,只要知道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可.但是在图象上我们很难准确地求出方程的解,所以要进行估算.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估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九年级数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知道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是“降次”化一元二次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

2、学会用因式分解法和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ax+b)2-k=0(k≥0)的方程。

3、引导学生体会“降次”化归的思路。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用因式分解法和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ax+b)2-k=0(k≥0)的方程。

难点:通过分解因式或直接开平方将一元二次方程降次为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若p=1,q=1,则pq=l( ),若pq=l,则p=1,q=1( );(2)若p=0,g=0,则pq=0( ),若pq=0,则p=0或q=0( );(3)若x+3=0或x-6=0,则(x+3)(x-6)=0( ),若(x+3)(x-6)=0,则x+3=0或x-6=0( );(4)若x+3=或x-6=2,则(x+3)(x-6)=1( ),若(x+3)(x-6)=1,则x+3=或x-6=2( )。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案(优秀10篇)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案(优秀10篇)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案(优秀10篇)好的数学教学教案很有意义的。

教案的作用有很多,作为新的老师教案的重要性是不容小觑的,随着教案的完成,对于教材和知识点的把握更有力度,更有利于将来的讲课。

以下内容是牛牛范文为您带来的10篇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案篇一一、指导思想: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教材目标及要求:1、分式的重点是分式的四则运算,难点是分式四则混算、解分式方程以及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

2、反比例函数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性质,并利用其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进一步理解变量与常量的辩证关系,进一步认识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

3、勾股定理:会用勾股定理和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4、四边形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难点是平行四边形与各种特殊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中心对称。

5、数据描述。

三、教学措施:1、认真备课,做好教学规划。

一堂课,40分钟,要讲好并不容易,既要保证讲透所有的知识点,又要兼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因此课前备课尤为重要,针对每一节内容,选择不同的讲课方式,特别是运用通俗易懂的实际用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点,所以课前充分做好准备,每一步都要考虑周到。

九年级上数学教案电子版范文(12篇)

九年级上数学教案电子版范文(12篇)

九年级上数学教案电子版范文(12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特定写作类型的要点和技巧。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深入研究和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启示和指导。

九年级数学教案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学数学九年级上教案第2xx4周锐角三角函数。

第5周投影与视图和本期内容测试。

第7xx8周复习八年级数学。

第11—12周专题复习和中考模拟测试。

第13周查漏补缺,中考考前培训。

二、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1)认真备课。

认真研究教材及考纲,明确教学目标,抓住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重视每一章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其地位,重视课后反思,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师生互动的细节。

(2)上好课:在备好课的基础上,上好每一个40分钟,提高40分钟的效率,让每一位同学都听的懂,对部分基础较差者要循序渐进,以选用的例题的难易程度不同,使每个学生能“吃”饱、“吃”好。

(3)注重课后反思,及时的将一节课的得失记录下来,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4)批好每一次作业:作业反映了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认真批改作业,使教师能迅速掌握情况,对症下药。

(5)按时检验学习成果,做到单元测验的有效、及时,测验卷子的批改不过夜。

考后对典型错误利用学生想马上知道答案的心理立即点评。

(6)及时指导、纠错:争取面批、面授,今天的任务不推托到明日,争取一切时间,紧紧抓住初三阶段的每分每秒。

一等奖九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5篇

一等奖九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5篇

一等奖九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5篇一等奖九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5篇数学是一座思维的巨塔,它培养了我们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的技巧,让我们成为深思熟虑的决策者。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一等奖九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一等奖九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通过操作、观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观念。

教学重点: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教学难点:让学生清楚的表述图形的旋转过程。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基本图形卡片、带有小方格的纸,教师准备多媒体演示文稿、纸做小风车。

教学时间:20分钟教学过程:一、在游戏中导入新知教师手拿风车走向讲台。

问:同学们,认识它吗?玩过吗?在今天这个舞台上你敢玩吗?找一名学生上台展示玩法。

问:在你玩的过程中,这个风车的风叶是怎样运动的?它又是怎样旋转的呢?2、看了刚才这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大家是不是也想玩一玩呀?那么就请同学们想办法让手中的东西、桌子上的东西、包中的东西旋转起来,我们来比一比,看谁最会玩?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1、刚才,老师看了一下这位同学的玩法,这位同学的玩法很独特,我们就请到前面来展示一下他的玩法。

你能用语言具体描述一下它的旋转过程吗?(说清绕哪一点、按什么方向旋转,旋转的角度)1、刚才大家都让自己手中的东西旋转了起来,玩的开心吗?下面我们换一个玩法。

大家猜想一下,如果我们让一个基本图形旋转起来,会形成什么样的图案呢?2、大屏幕呈现一些美丽的图案。

这些图案美不美?这里的每一个图案都是经过一个图形的旋转而得到的,今天我们就走进图形旋转的天地。

板书课题:图形的旋转二、在实践中探索图形的旋转过程1、请大家继续欣赏这些美丽的图案,他们分别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经过旋转得到的呢?下面我们就这两幅图为例来探讨一下。

为了方便大家清楚表述旋转的过程,我们可以先明确一下他们的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整数整数 自然数 零有理数 负整数 分数 正分数 负分数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学科 数学学生姓名年级九年级任课 老师授课时间教 学 目 标教学内容: 从自然数到分数 考 点: 相反数、绝对值能 力: 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方 法: 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性质 课 堂 教 学 过 程课前检查 作业完成情况:优□ 良□ 中□ 差□建议:过程 知识整理:1、相反的量:用“+”号与“—”号来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例:若把小明向西走10m 记为10m ,则小明向东走7m 应记为 。

2、 有理数分类:例:1-、3.4、72+、0、31、4.6-、212-、12-、26、65-、20%正数集合: 分数集合: 整数集合:负数集合:3、数轴: 三要素: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

(数轴是一条特殊的直线) 技能:①会读数轴上的点;②会在数轴上描点。

(注意符号) ③会在题目规定的范围内取数。

O1例:在上面数轴上表示出-2,1,-0.2,0,0.5;近似地表示2的平方根,3的算术平方根;∏ 。

例:数轴上有最大的有理数和最小的有理数吗?有最小的正数和最大的负数吗?有最小的正整数和最大的负整数吗?若有请写出对应的数,若无请你简单说下理由。

例:(1)请你计算下大于-3但不大于4的所有整数的和。

(2)小于5但不小于-4的所有整数的和。

(要求在数轴上表示出所有你找到的整数)例:距离数轴上表示2的点4个单位长度的点所表示的数为 。

4、互为相反数:① 代数意义: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0除外)。

如-2与2为互为相反数。

互为相反数两数的和为零。

规定:0的相反数是0。

② 几何意义: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0除外)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边,并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即,互为相反数两数的绝对值相等。

例:(1)5.2是 的相反数。

8的立方根的相反数是 。

a 的相反数是 。

2a —b 的相反数是 。

(2)相反数是本身的数为 。

(3)若2x-3与5-x 互为相反数,则x= 。

5、绝对值:①代数意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本身。

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

0的绝对值为0。

即、任何数的绝对值都为非负数。

│a │≥0 (a 为任意实数) ②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这个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到原点的距离(非负数)。

例:(1)│-321│= ;│-1.6│=(2)绝对值等于2的数是 。

(3)绝对值为本身的数是 。

(4)若│a │= a ,则a 为 ;若│a │= -a ,则a 为 。

(5)若│a │= │b │,则a 与 b 有什么关系呢? 例:1.化简:(1)│-3│=_______ (2)-(-3)=_______(3)-│-3│=_______ (4)-(-│-3│)=_________2.若│x+1│=0,则x=______;若│x+1│=1,则x=________.3.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 A .-│+4│=4 B .-│-15│=15C .│-10│=-(-10)D .│-(+0.5)│=+(-0.5)4.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 -78,-7.5,2007,0,+313.③绝对值的性质1.已知│a │=5,│b │=3,且a<b ,求a+b 的值.2.已知│m-n │+│n-9│=0,求m+n 的值.3.有理数a ,b ,c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化简:│a │-│-b │+│c │.bca4. 已知│a+1│+│b-3│=0,求2a+5b-7的值.6、有理数大小比较:①口诀: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两个正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大。

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反而小。

②利用数轴: 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来的大。

先画数轴,再描点,后排序。

(注意小于符号<,和大于符号>的区别)③作差比较:若a — b > 0 则 a > b 若a — b = 0 则 a = b若a — b < 0 则 a < b (满足移项法则)例:(1)利用口诀比较大小:①-2 +6 ; ② 0 -1.8 ; ③ 23-_____ 45-(2)利用数轴比较下列各数的大小,并用“<”符号连接。

4,-2,1,0,-2.5,(3)利用作差法比较下列两组数的大小。

① 34与45② 12- 与 1-7、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b 1BAN M-3Oa点M 和 点N 之间的距离: MN=│—3—1│=│1—(—3)│= 4 可知道,数轴上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坐标数值差的绝对值 即 AB = │ a — b │课堂练习:1、 若一个数的相反数是最大的负整数,则这个数是 ,相反数是它本身的数的是 。

2、如果将点A 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5个单位长度,终点表示的数是0,那么点A 表示的数是 。

3、如果数轴上点A 到原点的距离为3,点B 到原点的距离为5,那么A 、B 两点的距离为 。

4、1、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有理数是 ,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的数是5、│x │=│-3│,则x= ,若│a │=5,则a=6、12的相反数与-7的绝对值的和是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0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B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C .一个数的绝对值一定是正数.D .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是0和1. 8、不大于4的正整数的个数为( )A 、2个B 、3个C 、 4个D 、5个 9、12.3的相反数是 ,35-的绝对值等于 . 21-的倒数是10、绝对值小于3的整数是 ,最大的负整数是 ,最小的正整数是 . 11、比较大小:3432,12-13-.12、若在数轴上到点A 距离为2的点所表示的数为4,则点A 所表示的数为 .13、观察下列一排数,找出其中的规律后再填空:1, 2, —3, —4, 5, 6, —7, , ,……, ,……(第2009个数)14、在数轴上表示—3, 4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是 个单位长度,这两个数之间的有理数有 个;这两个数之间(不包括这两个数)的整数有 个。

15、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为7,则这两数为16、小明和小强是住同一幢楼的好朋友,小强住三楼,小明住六楼,小强每天回家走18级楼梯,则小明每天回家走 级楼梯。

课后练习:1、大于-5且小于4.1的整数有 个.2、在数轴上表示数1-、3 、0、31、-1.4 、212- 、65-、20% 、 ∏ 、3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将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用“<”连接.3、把下列各数填入表示它所属的括号内:322,,0,5, 3.7,0.35,,4.5.53---整数:{ }; 负整数:{ }; 正分数:{ }; 负有理数:{ }. 4、计算下列各式:(1)|21||10||9|;-+-++ (2)19|3|||;320+⨯-5、如图,图中数轴的单位长度为1。

请回答下列问题:(6分)①如果点A 、B 表示的数是互为相反数,那么点C 表示什么数,是多少? ②如果点D 、B 表示的数是互为相反数,那么点C 表示的数是正数还是负数,图中表示的5个点中,哪一个点表示的数的绝对值最小,是多少?6、已知有理数a 、 b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试用“<”号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将数a 、 b 、 0、—a 、—b 连接起来。

7、下列关系一定成立的是( )A 、若b a =,则b a =B 、若b a =,则b a =C 、若b a -=,则b a =D 、若b a -=,则b a =8、观察图,数轴上A 、B 、C 、D 四点对应的数都是整数。

若A 点对应的数为a ,B 点对应的数为b ,C 点对应的数c ,且2c -3a=11,问数轴上的原点是A 点呢?还是B 点?还是C 点?还是D 点呢?9、│a -2│+│b -3│+│c -4│=0,则a+2b+3c= 10、如果a,b 互为相反数,c,d 互为倒数,x 的绝对值是1,求代数式xb a +x 2+cd 的值。

11、质检员在抽查某种零件的长度时,将超过规定长度的记为正数,不足规定长度的记为负数,检查结果如下:第一个为 0.13毫米,第二个为-0.2毫米,第三个为-0.1毫米,第四个为0.15毫米,则长度最小的零件是第几个?哪个零件与规定的长度的误差最小?12、你知道| x - 2 | + | x + 3 |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吗?(方法一、讨论;方法二、画数轴 用几何的方法 讨论线段的长度)课堂检测听课及知识掌握情况反馈测试题(累计不超过20分钟) 道 成绩教学需: 加快□ 保持□ 放慢□ 增加内容□ 课后巩固作业 12 题 巩固复习 预习布置签字 年级组长: 学管师: 老师 课后 赏识 评价 老师最欣赏的地方: 老师想知道的事情: 老师的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