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学说
中医行业中的专业技能和知识

中医行业中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体系。
以下将从中医的基础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技术和药物运用等方面来探讨中医行业中的专业技能和知识。
一、中医基础理论1. 中医四大基本理论中医的基础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
阴阳学说强调事物的相对性和互补性,五行学说强调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和相克关系,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通过经络进行,脏腑学说是研究人体脏器功能的理论基础。
2. 中医辨证论治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辨别病人的症状和体征,确定病因病机,从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常用的辨证方法有望闻问切,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二、中医诊断方法1. 望诊中医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在表现,如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来判断病情。
不同的面色、舌苔、舌质和脉象反映了不同的脏腑功能和病理变化。
2. 闻诊中医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咳嗽、呼吸等声音来判断病情。
声音的变化可以反映病情的轻重和病机的转变。
3. 问诊中医问诊是通过与病人的沟通和询问,了解病人的病史、症状、体质等方面的信息。
询问的内容包括疾病的起因、发展过程、症状的出现规律等。
4. 切诊中医切诊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判断脏腑功能和病理变化。
中医将脉搏分为浮、沉、缓、数、细、滑、紧等不同的状态,通过触诊脉搏来判断病情和用药。
三、中医治疗技术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最重要的治疗技术之一,中药是一种通过中药材的组方运用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中药根据药性和功效的不同可以分为寒凉药、温热药、滋补药、清热药等,不同的中药组合可以用于调节和平衡人体的阴阳平衡。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另一重要的治疗技术,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来调节脏腑功能和恢复健康。
针灸被广泛应用于疼痛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的一种物理治疗方法,通过手法的刺激和按摩来调节和改善人体的脏腑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23
调节机能平衡
含义及机理
经络系统通过其沟通联系、运输渗灌气血 作用及经气的感受和负载信息的作用,对 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维 持人体阴阳平衡状态。
意义: 通过经络系统的调节作用,促使 人体机能活动,恢复平衡协调。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24
应 用
阐释病理变化
外邪由表传里的途径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布于肌表,当 体表受病邪侵袭时,可通过经络由 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次向里传变 而波及脏腑。如外邪袭表继而犯肺。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25
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
由于内在的脏腑与外在的形体、官窍 之间,通过经络密切相连,故脏腑的 病变可通过经络的传导反映于外。临 床可结合经络理论用“由表知里”的思 维方法诊察疾病。
元• 滑寿《十四经发挥》
明•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
清• 姚澜《本草分经》
清•陈惠畴《经络图考》
黄谷《明堂经络图册》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5
……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运行 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 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14
生理功能
运行全身气血,营养脏腑组织
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
感应传导信息,调节机体平衡
《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15
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运行全身气血 营养脏腑组织
含义:气血通过经络传注,布散 全身,以营养脏腑组织。
途径:循十二经脉流注衔接顺序,与任、 督两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周流 不息,循环往复。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四)流注次序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三、具体循行
• (一)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胃部,向下联络于大肠,回绕 过来沿着胃上口贲门,穿过膈肌,进入胸腔,属于肺脏。从 肺系横出腋下的体表部。此处有中府、云门穴,向上外形成 弧形曲线,下循上臂屈侧,走手少阴(屈侧尺侧缘)、手厥 阴之前,亦即上臂屈侧桡侧缘,经天府、侠白穴,下行肘中 桡侧缘的尺泽穴,沿前臂屈侧桡骨边缘(孔最穴),然后进 入寸口(桡骨远端桡动脉搏动处)有经渠、太渊穴,上向大 鱼际部,沿鱼际穴,出大指末端(少商穴)。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二)分布规律 • (3)躯干部:
• 足三阴经分部在胸腹部 • 手三阴经,从腋下穿出 • 手三阳经循肩胛部 • 足三阳经则阳明经在前,太阳经在后,少阳经在体侧
• (4)腹面:内向外依次是足少阴经、足阳明 经、足太阴经和足厥阴经(肾胃脾肝)。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分支:从缺盆上行,经颈旁 (天鼎、扶突穴)至面颊, 人下齿龈中,复返出来挟口角,通过足阳明胃经地 仓穴,绕至上唇鼻中央督脉的水沟穴 (人中),左脉 右行,右脉左行,分别至鼻孔两旁(迎香穴),与 足阳明胃经相接。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二)手阳明大肠经
• 起于食指端——行于 上肢外侧前缘—络肺, 属大肠—止于鼻翼旁
• 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交接于手指末端 • 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交接于头面部( 头为诸阳之会) • 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交接于足趾末端 • 足三阴经与手三阴经交接于交接于胸腹部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走向与交接规律
第四章 经络
中医临床必学知识点总结

中医临床必学知识点总结中医临床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诊断与治疗中医疾病为主要内容,是中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临床必学知识点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医治疗、中医预防等内容。
以下是中医临床必学知识点的总结。
一、中医基础理论1. 中医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学说、精气神学说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中医病因病机学说: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原理,包括外感病、内伤病、情志病、寒热病、湿病、瘀病等病因病机学说。
3. 中医诊断学:掌握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的基本技能和要点。
4. 中医病证分类及辨证施治:掌握中医病证分类方法、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包括辨证与施治、辨证与用药等内容。
5. 中医养生保健:了解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饮食调养、起居调摄、情志调摄、运动保健等内容。
6. 中医药原理:了解中药药性、归经、功效、剂量等基本原理和知识,包括中药药物学、药理学等内容。
以上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这些理论知识是中医临床工作的基础,对于提高临床工作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医诊断1. 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主要包括面色、舌象、身体形态等方面的观察,通过观察来辨别疾病的病情和病证,从而指导治疗。
2. 闻诊:闻诊是通过听取病人的言语和呼吸、腹音、心音等生理和病理声音,以及感觉病人的气味、口臭、汗臭等状况来辨别疾病的病情和病证。
3. 问诊: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的病史、症状、感觉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内容,来了解疾病发病的原因、症状的变化和病证的特点,以便确定病情和辨别证候。
4. 切诊:切诊是通过中医脉诊、舌诊等诊断方法,观察脉搏和舌苔等生理指标,来辨别疾病的病证和病情,从而指导治疗。
以上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这些诊断方法是中医医生进行临床诊断和辨证的重要工具,对于确诊疾病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中医治疗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包括中药的选方、煎煮、用药等内容,需要掌握中药的知识和技能,以便进行有效的治疗。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ppt

手
手
手
三
三 阴
头
阳
胸腹
足
足
三
三
阴
足
阳
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示意图
(二)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食指末端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无名指端
手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三
小指端
阴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经
足大趾
手 三 阳 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大趾后
足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足
三
足小趾
三
阳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阴
经
经
分支2:从耳后分出,进入 耳中,出走耳前,经上关穴 (GB3:耳前,颧弓上缘,下 关正上方),在面颊部与前一
GB14 ),又向后折至风池穴 (GB20:枕骨下,斜方肌外侧凹陷 中,发际上1寸),沿颈下行至肩 上,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分开前行 入缺盆。
分支1:从耳后完骨穴分出, 经翳风穴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过 听宫穴至目外眦后方。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 缺穴L7)分出,沿掌背侧走向 食指桡侧端(LI1商阳穴),交
(二)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
LI1),经过手背行于上肢 (外侧)前缘,上肩,至肩关 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 下(大椎穴GV14),再向前下 行入缺盆(锁骨上窝),进入 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 至大肠,属大肠。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人体的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系统和络脉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经脉系统
正经系统
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经
督脉、任脉
络 系
中医学9门课程

中医学通常由以下九门主要课程组成:
1.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人体脏腑学说、中医病机学说等,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2. 中药学:学习中药的基本知识,包括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功效与应用、质量评价、配伍禁忌等。
3. 中医诊断学:学习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问诊、切诊、闻诊等,以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情。
4. 中医内科学:研究内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心脏病、肝病、肾病等。
5. 中医外科学:研究外伤和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骨折、创伤、手术后恢复等。
6. 中医妇科学:研究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等。
7. 中医儿科学:研究儿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小儿感冒、发热、腹泻等。
8. 中医针灸学:学习针灸和推拿等手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用于治疗疾病或调节人体功能。
9. 中医养生与康复:学习中医养生理念和方法,以及康复技术和康复疗法,用于促进健康和康复。
这些课程涵盖了中医学的不同领域和专业,以提供全面的中医医学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和技术。
值得注意的是,具体的课程设置可能会因不同学校和不同教学计划而有所不同。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第四章 经络

第四章经络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1.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试运行全身气血,联络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脉:经,路径。
经脉是主干,纵行于固定的路径,多行于深部络脉:络,网络。
络脉是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深浅部皆有2.经络系统的组成手足三阴经气血循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经脉(正经)手足三阳经奇经八脉:督脉,冲脉,任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经脉阳维脉。
有统帅,联络,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经脉和络脉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
有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在体内联系的作用。
十五别络: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络脉孙络:细小的络脉浮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经络系统属:十二经脉各与其本身脏腑直接相连内属络:十二经脉各与其相为表里的脏腑相连十二经筋:十二经脉所连属的筋肉系统。
具有连缀四肢百骸主外连司关节运动的功能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皮肤的分区第二节十二经脉1.十二经脉的名称太阴肺经手厥心包阴经行于上肢前缘少阴心经内侧中线属脏阴:分布于四肢内太阴脾经后缘侧面的经脉足厥阴肝经行于下肢少阴肾经阴阳阳明大肠经命名原则及手少阳三焦经行于上肢前缘具体名称太阳小肠经外侧中线阳:分布于四肢外阳明胃经后缘侧面的经脉足少阳胆经行于下肢太阳膀胱经脏腑脏为阴每一条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腑为阳,每一条阳经分别隶属于一腑手: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在经脉名前冠以手手足足: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脚的经脉,在经脉名前冠以足2.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于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于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于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至胸,交于手三阴经。
3.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1).十二经脉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于食指端(商阳)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于中指端(关冲)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于小指端(少冲少泽)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于足大趾(隐白)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于足大趾后(大敦)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于足小趾(至阴)(2)同名手足阳经交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于鼻翼旁(迎香)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交于目外眦(瞳子髎)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于目内眦(睛明)(3)同名手足阴经交接于胸中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于心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于肺中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交于胸中4.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1)体内分布以纵行分布兼有或多或少的迂回曲折,交错出入,各经间及其与奇经和络脉之间多有交叉(2)体外分布头面部手足阳明经:面部额部手足阳经手足少阳经:侧头部手足太阳经:面颊部头顶头后部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手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阳明胃经行于前(胸腹面)足少阳胆经行于侧面足足太阳经行于后(背面)足少阴肾经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自内向外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胆经前缘:太阴阴经:在内侧面中线:厥阴四肢后缘:少阴前缘:阳明阳经:在外侧面中线:少阳后缘手少阴心经达目系手足阴经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的基础理论之一,它是指人体经络系统的形态、分布、功能和调节机制的学说。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经络学说是贯穿始终的重要理论,对于中医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经络学说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古代经络学说,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经络系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系统,它是由经络组成的,经络是连接器官、组织和组织之间的通道。
经络不仅在表面运行,同时也在深层组织和脏腑之中。
人体的经络系统相当于一个复杂的通信网络,贯穿全身,并进行信息传递、物质运输和调节功能。
按照经络学说,人体有十四条正经,包括三阳经、三阴经和八奇经。
其中三阳经包括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三阴经包括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和手少阴心包经;八奇经包括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和手少阳胆经。
每一条经络都与一定的脏腑相对应,通过经络可以传输血液、气、营养物质和信息,并调节身体的生理功能。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一个能量场,通过经络可以感知和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情况。
正常情况下,经络系统中的气血运行畅通,维持着我们身体的健康状态。
然而,当气血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经络的堵塞和疏通不畅,从而引发疾病。
中医的治疗方法通常是通过调节经络系统,使气血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根据经络学说,中医治疗一般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等方法来调节经络系统。
针灸是将针刺入特定的穴位,通过刺激经络系统的气血运行来恢复身体的平衡;推拿是通过按摩身体表面的穴位,刺激经络系统,增强气血运行;中药则是通过服用草药来调节气血的流动,恢复人体的正常功能。
经络学说的研究对于中医的治疗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们不仅可以解释中医的一些疗效,也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经络学说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些疾病的本质和产生的机制,为中医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经络--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九单元讲义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上医学教育网做成功医学人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九单元讲义
经络
一、经络学说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人体的经络系统由经脉系统、络脉系统及其连属部分组成。
见下表:
经络系统组成简表
二、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并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
每一条经脉分别归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
故十二经脉的名称包括三部分,即手或足经、阴或阳经、脏或腑经。
如手太阴肺经等。
一般来说,手经行于上肢,足经行于下肢;阴经行于四肢内侧而属脏,阳经行于四肢外侧而属腑。
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是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交接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于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则从足趾走向腹腔和胸腔,交于手三阴经。
从而形成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行路径。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是四肢部位:阴经分布在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
内侧分三阴,外侧分三阳,其前后顺序是太阴、阳明在前线;少阴、太阳在后线;厥阴、少阳在中线。
头面部位:则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PPT

6. 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病理学的核心,强调疾病是由多种因素作用相互 影响而成。中医治疗时重视察觉和诊断病因,根据病因来治疗疾病。
谢谢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PPT
演讲人
பைடு நூலகம்
1.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理论 和病因病机学说等。
0 50
40 30 20 1
2.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宇宙和人体都是由阴阳两极和五种基本元素(木、火、 土、金、水)组成的。阴阳相互作用、五行相生相克,调节平衡来维持健康。
3. 经络学说强调人体内部有多条经脉,通过这些经脉使得气血运行通畅,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经络穴位是治疗疾病的重要途径。
4. 脏腑学说将人体内部的器官分为五脏六腑,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 由此形成了中医的诊治方法,通过观察症状,判断病人的病位病脏,进而制 定治疗方案。
5. 气血津液理论是指人体内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包括气、血、津液等。这 些物质在人体内不断循环,维持生命机能。中医治疗往往着重于调节气血津 液的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有路径之意。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
络,有网络之意。
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经络内属于脏腑,入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此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
研究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之间的关系的理论,称为经络学说。
是中医学分析人体生理、病理和对疾病进行诊疗的主要依据之一。
“经络”一词首先见《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
”又如《灵枢·脉经》中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经络学说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经络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表现,经络中血气的运行与自然界的关系,经脉循行路线上的穴位及其主治作用,经络与脏腑的关系等等。
经络学说的形成,是以古代的针灸、推拿、气功等医疗实践为基础,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和藏象学说,逐步上升为理论的,其间受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
《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经络学说的形成。
《内经》中系统地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属络脏腑。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经络学说在临床上可以应用于解释病理变化、协助疾病诊断,以及指导临床治疗三个方面。
1、解释病理变化经络与疾病的发生、传变有密切的关系。
某一经络功能异常,就易遭受外邪的侵袭,既病之后,外邪又可沿着经络进一步内传脏腑。
经络不仅是外邪由表入里的传变途径,而且也是内脏之间、内脏与体表组织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
2、协助疾病诊断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
因而在临床上,就可以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
如胁痛,多病在肝胆,胁部是肝经和胆经的循行之处。
中医基础理论10经络-PPT

分支:从项部(天柱穴)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 附分穴挟脊(旁开3寸)下行至髀枢(大转子部,当环 跳穴),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 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 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 (列缺穴)分出,经手 背走向食指桡侧端(商 阳穴),交于手阳明大 肠经。
手太阴肺经主治
肺系疾病:咳嗽,气喘,咽喉肿 痛,咳血,胸痛。 外经病:肩背痛,肘臂挛痛,手 腕痛。
2.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经过手背行于 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 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 穴),在向前下行入缺盆,进入胸 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属 大肠。
至阴
[属性]井穴 [定位]足小趾外侧趾甲跟角旁0.1寸。 [主治]头面五官疾;胎位不正,滞产。 [操作]浅刺0.1寸。
胎位不正用灸法。
8.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 (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之 下,沿内踝后,分出进入足跟部, 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窝内 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 穴),穿过脊柱至腰部,属肾, 络膀胱。
中医药学基础
经络
▪ 《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 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 《扁鹊心书》:“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 便错。”
经络
概述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概述
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 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 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 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精选)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理论是中医医学体系的根基。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以及八纲辨证等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详细介绍。
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将自然界万物的发展变化和人体生命活动归纳为阴阳和五行两个方面。
阴阳是二元对立的哲学概念,代表事物的两个相对面,如寒热、虚实、内外等。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反映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理解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理论基础。
气包括天然之气和后天之气,血是人体内流动的液体,津液是人体体液的总称。
中医认为,气血津液的运行和相互作用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三、脏腑学说中医的脏腑学说将人体的生理机能分为五脏和六腑。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脏腑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四、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解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理论之一。
中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络脉系统,通过经络传导气血和营养物质,保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经络学说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五、八纲辨证中医的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方法。
八纲指的是寒热、虚实、表里、内外等八个方面。
通过观察病人的外部表现和症状,中医医师可以判断疾病的病机和归属,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它对中医的诊断和治疗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理解和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不仅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开展中医临床工作,还可以让普通人了解中医学的特点和优势。
第四章 经络--本科《中医基础理论》

第四章经络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概念、构成、循行分布、生理机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精气血神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说贯穿于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各个方面,与藏象、精气血津液等理论相互辅翼,深刻地阐释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对临床各科,尤其是针灸、推拿、按摩、气功等,都起到极其有效的指导作用。
历代医家高度重视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早在《内经》中就有“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脉》)及“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灵枢·经别》)的记载,后人更有“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宋-窦材《扁鹊心书》)之说。
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一、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作为人体一种组织结构的名称,最早见于《内经》。
《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均指出经络是一种运行气血,沟通联系脏腑肢节及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两大类。
经脉的“经”,有路径、途径之意。
正如《释名》中说:“经,径也,如径路无所不通。
”《医学入门》谓:“脉之直者为经。
”可见,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即主要通路。
络脉的“络”,有联络、网络之意。
正如《说文》所解释的“络,絮也。
”言其细密繁多。
《灵枢·脉度》说:“支而横者为络。
”可见络脉是经脉的分支,错综联络,遍布全身。
对于经脉和络脉的区别,《灵枢·经脉》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之论,《灵枢·脉度》又有“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之说。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是中国独有的医学体系,其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研究的核心。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学说以及中医诊断方法等内容,这些理论为中医治疗和预防疾病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它认为宇宙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相对的方面。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维持着生命的正常运转。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阴阳学说被运用到疾病的辨证论治中。
中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情况,判断患者体内阴阳平衡的状态,从而确定治疗方法。
五行学说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间的相互关系。
中医认为人体内脏、经络、气血与五行关系密切,相互作用、相互调节。
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五行关系的失调有关,通过调整五行关系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患者如果出现心脏病症状,可以通过调整火元素,如辅助运用冷镇心的草药来治疗。
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经脉的分布和功能。
中医认为人体有12个经脉和8条奇经八脉,通过这些经脉和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和身体的阴阳平衡。
针灸和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都是通过刺激经络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气血学说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气是人体的生命之源,血则是气的载体和营养物质的运输通道。
中医认为,气血不足或者阻滞是疾病出现的主要原因。
因此,中医治疗中通常通过调整气血的运行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观念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内外环境、脏腑经络、气血阴阳都是相互关联而不可分割的。
在诊断和治疗时,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症状,综合分析患者的体质、生活习惯、环境因素等,采用个性化的辨证施治方法。
综上所述,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学说等内容。
这些理论为中医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指导和依据,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维护人体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是提高中医技术水平的关键,也是中医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可修改版ppt]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可修改版ppt]](https://img.taocdn.com/s3/m/3e2a1060cc1755270622083f.png)
一、经络的概念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三、经络的规律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什么?
经络的定义
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 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
下内外的通道,是人体的重
要组成部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剖不可见! 显微镜下不可见! X光不可见! MR不可见! 红外成像不可见!
三、经络的规律
命名规律 分布规律 走行规律 交接规律
经络的命名规律
手足 阴阳(太阴少阴厥阴,阳明太
阳少阳) 脏腑
“手 太阴 肺经”
十二经脉名称分类表
阴经属脏络腑 阳经属腑络脏 循行部位
(行于内侧) (行于外侧)
太阴肺经
阳明大肠经 上 前线
手 厥阴心包经 少阳三焦经
中线
少阴心经
太阳小肠经 肢 后线
手三阴
手三阴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手
双
臂
头
上
举
胸
阴
腹
升
阳
足
降
交接规律
脏(阴经)里
腑(阳经)表
表里 关系
肺
大肠
↓
脾
胃
↓
心
小肠
↓
肾
膀胱
↓
心包
三焦
↓
肝
胆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
规律:“表里经—同名经—表里经”
胸
头
胸
头
胸
头
手手足足手手足足手手足足
太 阴
阳 明 大
阳 明
太 阴
少 阴
太 阳 小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 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 首之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陕西中医学院中基教研室乔文彪主要内容第二节十二经脉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
2.掌握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规律。
3.掌握奇经八脉的概念、功能;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和基本功能。
4.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
5.熟悉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概念和功能。
6.熟悉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7.了解十二经脉的大体循行路线。
8.了解阴、阳跷脉,阴、阳维脉的循行和功能。
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学说的概念←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经络系统的组成一、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调节机能平衡的通路。
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与络的关系:经—即径,经络系统的主干;有固定循行路线络—经的分支,网络全身;无固定循行路线二、经络学说的概念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概念、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精气血神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理论。
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一)经络学说的形成1.《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2. 针灸疗法的发明和经络感传现象的发现是经络学说形成的基础。
3. 循经症候群的观察和练功过程中的体悟。
(二)经络学说的确立《黄帝内经》成书是中医学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
(三)经络学说的发展晋•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宋• 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四、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经脉络脉联属体系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别络孙络浮络内属——五脏六腑外联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第二节十二经脉第二节十二经脉⇳十二经脉的名称☞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一、十二经脉的名称(一)命名原则1.上为手,下为足:行于上肢者为手经,行于下肢者为足经。
2.内为阴,外为阳:四肢内侧前中后依次为太阴、厥阴、少阴;四肢外侧前中后依次为阳明、少阳、太阳。
3.脏为阴,腑为阳:阴经属脏,阳经属腑。
肺脾为太阴,阳明胃大肠;肝心包厥阴,三焦胆少阳;少阴心与肾,太阳胱小肠;手经连胸部,足经入腹腔。
(二)具体名称上肢手下肢足外侧手三阳经前手阳明大肠经中手少阳三焦经后手太阳小肠经内侧手三阴经前手太阴肺经中手厥阴心包经后手少阴心经内侧足三阴经前足太阴脾经中足厥阴肝经后足少阴肾经外侧足三阳经前足阳明胃经中足少阳胆经后足太阳膀胱经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一)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走腹,交手三阴经。
手之三阴足之三阳头(面)胸手足腹(二)交接规律1.相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食指端无名指端小指端足大趾足大趾后足小趾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2.同名阳经交接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鼻翼旁(迎香)目内眦(睛明)目外眦(瞳子髎)心中胸中肺中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3.阴经交接于胸部三、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手少阴心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食指端鼻翼旁足阳明胃足大趾足太阴脾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心中足少阴肾胸中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肺中任脉、督脉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脏从手走头从头走足从足到胸四、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一)十二经脉头面部的分布阳明经分布于面部、额部少阳经分布于头侧部太阳经分布于面颊、头顶、头后连项足厥阴肝经分布于头顶部总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头为诸阳之会(二)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
但足三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的分布,前中后部位依次是厥阴、太阴、少阴。
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
(三)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手三阴经从胸部走向腋下;←手三阳经循经肩部和肩胛部;←足三阴经行于胸腹部(前);←足三阳经则阳明经在前(胸腹面)、太阳经在后(背面)、少阳经在体侧。
分布于胸腹面的经脉,从胸腹正中线(任脉)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肾经、1足阳明胃经、1足太阴脾经、1足厥阴肝经。
肾经胃经脾经肝经胸腹部经脉的分布五、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与相表里☺与相表里☺与相表里☺与相表里☺与相表里☺与相表里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十二经脉与脏腑联系表十二经脉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厥阴肝经联系的脏腑属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络大肠肺脾胃小肠心肾膀胱三焦心包肝胆其他胃心肺胃心肝肺胃肺十二经脉联系的官窍十二经脉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联系的官窍咽喉口下齿鼻鼻上齿目口咽咽舌目系目耳鼻目脑喉咙舌目耳目耳目系鼻咽阴器第三节奇经八脉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奇者,异也。
所谓奇经,是指这些经脉与十二经脉不同。
它们与十二正经的区别是:(1) 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2) 一般与五脏六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3) 彼此之间也无表里关系。
二、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一)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督脉—“总督诸阳”阳经与之交会于大椎,称为“阳脉之海”;任脉—“总任诸阴”,与足三阴经交会于关元,足三阴经又接手三阴经,故任脉称为“阴脉之海”;冲脉—通行上下前后,渗灌三阴三阳,被称为“十二经脉之海”;带脉—约束纵行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
✌(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除任、督直接参与十四经气血循环外,其他奇经还具有涵蓄和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
(三)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奇经八脉虽然不似十二经脉那样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但它们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与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以及肾脏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从从而加强了某些脏腑之间的相互沟通。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督脉行于人体后正中线;⇳任脉行于人体前正中线;⇳冲脉行于腹胸部、下肢内侧及脊柱前;⇳带脉环行腰腹部;⇳阳跷脉行于下肢外侧、腹部、胸后及肩、头部;⇳阴跷脉行于下肢内侧、腹胸及头目;⇳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部和颈部。
☺除带脉、冲脉外,均自下而上行;☺上肢没有奇经分布。
督脉1.循行部位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以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
分支1:从脊柱里面分出,络肾。
分支2:从小腹内分出,直上贯脐中央,上贯心,到喉部,向上到下颌部。
2.基本功能督,有总督、统率之义。
(1)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
(2)加强肾和脑、髓的联系。
任脉1.循行部位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阴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颌部,环绕口唇(内侧),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
分支:由胞中别出,与冲脉相并,行于脊柱前。
2.基本功能任,有担任,妊养之义,通“妊”。
(1)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
(2)任主胞胎:任,含妊养之义。
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
与女子妊娠有关,为生养之本。
冲脉1.循行部位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从气街起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上行,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喉,环绕口唇,到目眶下。
分支1:从少腹输注于肾下,浅出气街,沿大腿内侧进入腘窝,再沿胫骨内缘,下行到足底。
分支2:从内踝后分出,向前斜入足背,进入大趾。
分支3:从胞中分出,向后与督脉相通,上行于脊柱内。
2.基本功能冲,有“要冲”的含义。
(1)调节十二经气血:有“十二经脉之海”之称。
(2)与女子月经及孕育功能有关:有“血海”之称。
带脉1.循行部位起于季胁,斜向下行,交会于足少阳胆经的带脉穴,绕身一周,并在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髂骨上缘斜行到少腹。
2.基本功能(1)约束纵行诸经:带脉围腰一周,状如束带,以约束纵行的各条经脉,调节脉气,使纵行诸脉之脉气不下陷。
(2)主司妇女的带下。
阴、阳跷脉1.循行部位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足少阴经的照海穴,沿内踝后直上下肢内侧,经前阴,沿腹、胸,进入缺盆,出行于足阳明经的人迎穴之前,经鼻旁,到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阳跷脉会合。
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足太阳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上行,经下肢外侧后缘上行至腹部,经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阴跷脉会合,再上行进入发际,向下到达耳后,与足少阳胆经会于项后。
2 .基本功能(1)主司眼睑开合(2)主司下肢运动阴、阳维脉1.循行部位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经交会处(足少阴肾经的筑宾穴),沿下肢内侧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肝经相合,然后上行至咽喉,与任脉相会。
阳维脉起于外踝下,与足少阳胆经并行,沿下肢外侧向上,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肩。
经颈部、耳后,前行到额部,分布于头侧及项后,与督脉会合。
2.基本功能阳维脉维系联络诸阳经;阴维脉维系联络诸阳经。
第四节经别、别络、经筋、皮部一、十二经别1.概念:经别,即别行的正经。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分出,深入躯体深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
2.经别的循行分布特点:“离、合、出、入”。
离: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部位的十二经脉别出。
入:躯干部深入体腔,联系脏腑,呈向心性循行。
出:颈项部浅出体表,而后上头面部。
合:在头面部,阳经之经别合于本经,阴经之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别,再归入阳经。
六阴六阳经别共有“六合”。
3.十二经别的生理功能:(1)加强十二经脉中互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十二经别进入体腔后,表里两经相并而行,经过互为表里的脏腑。
(2)加强了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3)加强十二经脉和头面部的联系;(4)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5)扩大了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如足太阳膀胱经并不到肛门,但其经别“别入于肛”,所以该经的承山、承筋等穴,可取以治肛门病。
二、十五别络1.概念:即十二经脉各有一条,加上任脉、督脉的络脉和脾之大络。
另外,如再加上胃之大络,也可称为十六别络。
2.生理功能:(1)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经脉在体表的联系;(2)统率诸络,加强人体前、后、侧面的联系;(3)灌渗气血以濡养全身。
三、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连属的筋肉体系。
经筋的主要作用是约束骨骼,有利于关节的屈伸。
《素问〃痿论》说:“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