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浅释
不完备定理
![不完备定理](https://img.taocdn.com/s3/m/5df36b79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8e.png)
不完备定理哥德尔不完备定理(Godel's Inpleteness Theorem)不完备定理 1在数理逻辑中,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是指库尔特•哥德尔于1931年证明并发表的两条定理。
简单地说,第一条定理指出:任何相容的形式系统,只要蕴涵皮亚诺算术公理,就可以在其中构造在体系中既不能证明也不能否证的命题(即体系是不完备的)。
这条定理是在数学界以外最著名的定理之一,也是误解最多的定理之一。
它是形式逻辑中的定理,所以容易被错误表述。
有许多命题听起来很像是哥德尔不完备定理,但事实上是错误的。
稍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对哥德尔定理的一些误解。
把第一条定理的证明过程在体系内部形式化后,哥德尔证明了他的第二条定理。
该定理指出:任何相容的形式系统,只要蕴涵皮亚诺算术公理,它就不能用于证明它本身的相容性。
这个结果破坏了数学中一个称为希尔伯特计划的哲学企图。
大卫•希尔伯特提出,像实分析那样较为复杂的体系的兼容性,可以用较为简单的体系中的手段来证明。
最终,全部数学的兼容性都可以归结为基本算术的兼容性。
但哥德尔的第二条定理证明了基本算术的兼容性不能在自身内部证明,因此当然就不能用来证明比它更强的系统的兼容性了。
不完备定理 2第一不完备定理的证明要点要充实对证明要点的描述,主要的问题在于:为了构造相当于“p是不可证明的”这样的命题p,p就必须包含有自身的引用,而这很容易陷入无穷循环。
将要介绍的哥德尔巧妙的把戏,后来被艾伦•图灵用于解决决定性问题。
首先,每个公式或者说可形式化的命题都被我们的系统赋予一个唯一的数,称为哥德尔数。
这要通过一种可以方便地在哥德尔数和公式之间(机械地)来回转换的方式来完成。
因为系统足以表述“数”的概念,因此也就足以表述公式的概念了。
公式可以为命题形式、命题或其他。
命题形式的哥德尔数数值不同于命题的哥德尔数数值。
像F(x)这样的公式含有一个自由变量x,它们称为命题形式。
一旦x被一个特定的数代替,它就马上变成一个真正的特定命题,于是它要么是在系统中可证明的,要么不。
哥德儿不完备性定理
![哥德儿不完备性定理](https://img.taocdn.com/s3/m/e4bd4d4c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ec.png)
哥德儿不完备性定理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定理,它是由德国数学家古斯塔夫·哥德尔于1931年发现的。
这个定理表明,在
数学系统中,没有一个充分的自洽证明系统,也就是说,无论怎样,证明系统中总会有一些无法证明的命题。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原理是:如果一个逻辑系统中有一个可以用它自身证明的完备性定理,那么在这个系统中将存在一个矛盾的命题,即它既可以证明也可以反证明。
因此,如果一个逻辑系统存在一个完备性定理,那么它就不能完备,即它存在一个无法证明的命题。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发现是人类科学史上一个重大突破,我们对数学的认识,使我们意识到,数学并不是一种完美的系统,它中存在着一些无法证明的命题。
此外,哥德尔不完备定理也对现代计算机科学及其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为计算机程序的编写提供了理论指导。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发现使数学定理的范围变得更加广泛,它的提出也促使人们开始从不同角度思考数学问题,而不单纯满足于精确的数学解决方案。
因此,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是现代数学的重要基石,它的发现为人类科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释哥德尔不完备定理
![解释哥德尔不完备定理](https://img.taocdn.com/s3/m/4d747781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33.png)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是数学逻辑和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数学家哥德尔于1931年提出。
该定理表明,任何一个包含自然数集合的公理系统,都存在一个命题,既不能证明也不能否定。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证明基于数学逻辑中的自指概念。
一个自指的概念是指一个概念自身包含自己的概念,例如,如果A是B的子集,那么A就是B的一个自指的概念。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证明就是通过构造一个自指的概念,使得该概念既不能证明也不能否定。
具体来说,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任何一个包含自然数集合的公理系统,都存在一个命题,既不能证明也不能否定。
这个命题是一个自指的概念,即它自身包含了自身的概念。
第二部分:如果一个公理系统是自洽的,那么它必定是不完备的。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公理系统能够证明自身的相容性,那么它就一定存在一个命题既不能证明也不能否定。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证明对于数学和计算机科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它说明了任何一个自洽的公理系统都是不完备的,也就是说,任何一种理论体系都不能完全解释所有的数学问题。
其次,它对于计算机科学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计算机科学中的许多问题都需要借助数学理论来解决。
如果一个数学理论是不完备的,那么就意味着我们无法找到一个确定的算法来解决所有的问题。
总之,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是数学逻辑和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告诉我们任何一个自洽的公理系统都是不完备的,这为我们解决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中的问题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方法。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https://img.taocdn.com/s3/m/c62b14797e21af45b307a878.png)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有两条:一、任何相容的形式系统,只要蕴涵皮亚诺算术公理,就可以在其中构造在体系中不能被证明的真命题,因此通过推演不能得到所有真命题二、任何相容的形式系统,只要蕴涵皮亚诺算术公理,它就不能用于证明它本身的相容性我们只论述第一条定理。
证明思路:①要证明蕴含皮亚诺算术公理的形式系统不完备,只需要证明皮亚诺算术公理不完备。
②要证明皮亚诺算术公理不完备,我们可以选择皮亚诺算数公理的一个模型(也就是实际意义),最简单的,选择自然数ℕ作为一个模型。
那么之后,这个公理系统都是描述自然数的了,公式的变元是自然数,项是自然数等等。
③将皮亚诺公理系统的所有有效的句子(逻辑学称为公式),映射到自然数的一个子集。
④根据皮亚诺算术公理的性质,构造一个命题,使得它可证或不可证都会产生矛盾。
皮亚诺算术公理如下1.∀x(Sx≠0)0不是任何数的后继数2.∀x∀y(Sx=Sy→x=y)x与y的后继数相等,则x与y相等3.(φ(0)∧∀x(φ(x)→φ(Sx)))→∀xφ(x),φ(x)为算术公理的任一公式这个就是数学归纳法4.∀x(x+0=x∧x⋅1=x)存在零元和幺元5.∀x∀y(S(x+y)=x+Sy)加法的定义6.∀x∀y(x⋅Sy=(x⋅y)+x)乘法的定义递归函数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公理系统定义“递归函数”,也就是编程一般都会用到的那种函数,其函数值f(a n)依赖于f(f(a n−1))(其中a n=f(a n−1))……在这里我们一般指的是定义域和值域都是自然数的子集的递归函数。
我们可以给出定义:定义1:原始递归函数为:①零函数:0(x)=0②后继函数:S(x)=Sx③射影函数:I mn(x1,x2…,x n,…,x m)=x n原始递归函数为递归函数定义2:递归函数的复合仍然是递归函数。
也就是f(x),g(x)为递归函数,则f(g(x))也是递归函数。
⌋,n!等都是递归函数。
例子:⌊√n⌋,⌊xy事实上,只要是定义域和值域都是自然数的子集的函数,都是递归函数。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对哲学的启示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对哲学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aa94088a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cc.png)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对哲学的启示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指的是:“任何无矛盾的公理体系,只要包含初等算术的陈述,则必定存在一个不可判定命题,用这组公理不能判定其真假。
”不完备定理意味着,“无矛盾性”和“完备性”不能够同时满足,这种性质与测不准原理有相似之处。
任何公理体系都可视为一种形式系统,而任何形式系统都可归结为三个部分:符号、公理、推导规则。
•公理是形式系统的初始假设条件;•符号是形式系统的基本要素;•推导规则是形式系统的运行方式。
如果用认知体系的逻辑来解构形式系统,那么:•符号对应的就是关系层的基本要素;•公理对应的就是底层参照背景,它由作用层的基本结构和基准条件构成;•推导规则对应的就是价值分化机制。
由此我们会发现,人的认知体系是包容形式系统的,形式系统也能反应人的认知系统的某种抽象关系逻辑。
从人的认知系统的维度分化规律来看,低维度价值分化机制是无法处理高维度要素关系的趋性的,但是高维度价值分化机制是可以分拣低维度要素关系的趋性。
对于上图来说,宜态分化机制不能处理关联关系,但是反过来,发展关系可以重新校验评判宜态分化所定性的趋性。
例如一个普通学生通常会避免可能带来伤痛的运动,但对于一个专业运动员来说,一些伤痛是不可避免的且有必要的,这样才有可能实现成绩的突破。
以此来看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无矛盾的公理体系”,相当于还未参与价值计算的背景系统,“初等算术陈述”相当于基于该背景系统上进行价值分化操作的具体样本,它有条件、规则和转换结果。
那么,只要基于一个包容初等算数规则的高维度价值运算法则而生成多个不相容的新命题,那么原公理体系就不能够判定新命题的逻辑真假,因为这当中存在着信息关系维度的区别,不同维度信息组合对应的是不同的事物,它们之间存在尺度和背景的差异,它们类似于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在既有的初等法则上叠加包容该算法的新运算法则,相当于对既有公理体系所在的场景条件中引入新的作用因子,产生新的性质,这个性质是由原有体系和叠加体系所共同定义的,原有体系不能单方面判定它的动向,也就不能明确它的真假。
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
![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https://img.taocdn.com/s3/m/326d2bbed1f34693daef3e92.png)
1.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
第一不完备性定理
任意一个包含一阶谓词逻辑与初等数论的形式系统,都存在一个命题,它在这个系统中既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被否定。
第二不完备性定理
如果系统S含有初等数论,当S无矛盾时,它的无矛盾性不可能在S内证明。
2.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我们永远不能发现一个万能的公理系统能够证明一切数学真理,而不能证明任何谬误
3.首先,判定一个程序是否会停机,是指:对于其的任意一个输入,可判定其是否停机。
那么假定这样的图灵机存在,设为H。
其工作过程不妨设为:若对于任意一个程序M可停机则输出1,反之输出0(由于其是可判定的)。
那么可以构造另一程序D,其工作过程为:以H输出为输入,若输入为1则不停机,反之停机。
由于H可判定所有程序,那么其也可判定D,若其判定D输入1时不停机,则其输出0,而由于D的定义知它是可停机的,反之亦然。
故停机问题无算法解。
4.图灵机是理论模型,是对人计算过程的模拟;而冯诺依曼计算机则是图灵
机的工程化实现,程序就是图灵机中的纸带。
目前的可编程计算机都是图灵-冯诺依曼
计算机。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通俗解释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通俗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b824cd2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1f.png)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通俗解释【原创实用版】目录1.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背景和意义2.形式语言和自指构造3.悖论与数学家的谨慎态度4.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通俗解释5.结论正文哥德尔不完备定理通俗解释1.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背景和意义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是数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之一,它由奥地利数学家库尔特·哥德尔于 1931 年提出。
这一定理揭示了形式系统中的一种局限性,即在一个足够复杂的形式系统中,总会存在一些无法用该系统内的规则判断真假的命题。
这一发现不仅对数学基础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对计算机科学、哲学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应用。
2.形式语言和自指构造要理解哥德尔不完备定理,首先要了解形式语言的概念。
在数学中,形式语言是用来描述数学对象及其性质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包括变元、量词、逻辑符号等元素。
通过形式语言,我们可以构建各种数学命题,从而研究它们的性质。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涉及到一个重要的概念——自指构造。
自指构造是指在形式系统中,一个表达式或命题能够引用自身或其他表达式或命题。
这种构造在数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康托尔的对角线论证、图灵的停机问题等。
然而,哥德尔发现自指构造与形式系统的完备性之间存在一种矛盾。
3.悖论与数学家的谨慎态度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揭示了一种名为“说谎者悖论”的现象。
该悖论表现为:一个人声称自己在说谎,那么这个说法是真是假?如果这个说法是真的,那么这个人在说谎,所以这个说法是假的;但如果这个说法是假的,那么这个人实际上是在说实话,所以这个说法又是真的。
这种悖论使得数学家在处理自指构造时变得非常谨慎。
4.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通俗解释通俗地解释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可以说在一个形式系统中,总有一些命题无法在该系统内被证明。
这些命题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它们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
这是因为在形式系统中,我们无法判断一个自指命题的真假,从而无法确保系统的完备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在系统中引入新的概念和规则,从而放弃系统的自洽性。
哥德尔的不完备定理
![哥德尔的不完备定理](https://img.taocdn.com/s3/m/c316c305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a9.png)
哥德尔的不完备定理
弗朗西斯·哥德尔,被誉为数学史上最伟大的独立思想家,他卓越的数理逻辑思想改变了数学观念,他提出的“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更是撼动了科学界和哲学界的根基,使它成为科学界最大的一个“终身任务”。
弗朗西斯·哥德尔的不完备定理是这样的:“在数学的一般化演绎体系中,会出现可以被本体系检验但无法被本体系证明的定理”。
即,在一个受正确表示能力限制的演化体系里,存在着这样的定理,它的用中的一些公理可以证明它93),但是缺少一些演讲,使它无法被证明。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说明了数学的无限性,让人们对完备性这一重要概念也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如果使用完备性,把奇异事物放到完整体系中,就可以发现新的东西,形成新的完整性。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也引发了两种不同思想:一种主张去拓展不完备定理,一种是坚持完备性以尊重完整性。
对于进一步研究,这两种思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哥德尔的不完备定理的发现,不但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数学思想,突出了数学体系的完整性,也给了科学当前一个重大的课题,这一不完备定理也在其他学科如计算机科学和哲学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非但如此,它也开拓了人们对认识世界的眼界,让我们有望通过“探索神秘的无限”,发现全新的奥秘。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通俗解释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通俗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adc2648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58.png)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通俗解释摘要:一、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基本概念二、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通俗解释1.自然数系统内自洽性与完备性不可兼得2.举例说明:系统的矛盾与悖论3.数学与逻辑系统的局限性正文:**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通俗解释****一、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基本概念**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是奥地利数学家哥德尔于1938年提出的一个震惊数学界和哲学界的定理。
这个定理的核心观点是:在任何强公理化的形式系统中,都存在一些既无法被证明为真,也无法被证明为假的陈述。
换句话说,就是存在一些语句,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无法在系统内证明其正确性。
**二、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通俗解释****1.自然数系统内自洽性与完备性不可兼得**通俗地讲,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告诉我们,一个系统要么选择自洽性,要么选择完备性,但不能同时拥有两者。
自洽性是指系统内的所有陈述都可以在系统内找到证明;完备性则是指系统内的所有真陈述都可以找到证明。
举例来说,如果我们允许在数学系统中讨论自身的性质,那么我们就会遇到一些无法证明的陈述,这就放弃了完备性。
反之,如果我们坚持完备性,那么就无法避免矛盾和悖论的出现,这就放弃了自洽性。
**2.举例说明:系统的矛盾与悖论**以经典的“说谎者悖论”为例,这是一个自指命题,即一个人说:“我在说谎。
”如果这个命题是真的,那么这个人在说谎,所以陈述不是真的;但如果这个命题是假的,那么这个人实际上是在说实话,所以陈述又是真的。
这样的悖论表明,在系统中存在一些既不能证明为真,也不能证明为假的陈述。
**3.数学与逻辑系统的局限性**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揭示了数学和逻辑系统内部的局限性。
它告诉我们,无论我们如何努力,总会有一些陈述句无法在系统内被证明。
这个定理对于我们理解数学和逻辑的本质,以及认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理解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时,我们需要意识到,这种局限性并非系统的缺陷,而是系统的一种本质特征。
正如哥德尔本人所说:“我的定理并不是要证明数学是无效的,而是要证明数学是有限的。
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
![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https://img.taocdn.com/s3/m/7014866faf1ffc4ffe47ac34.png)
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2010-10-28 23:09:32来自: 苏仁(履霜冰至。
一心难二用。
)一、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基本内容一个普遍公认的事实是,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在数理逻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数学与逻辑发展史中的一个里程碑。
哥德尔关于形式系统的不完备性定理,首次发表在他的论文《论数学原理及有关系统中不可判定命题》中。
不完备性定理是关于不可判定命题存在的一般结果,如果仅就算术系统而言,这个定理可以简单地表述为:定理:如果形式算术系统是ω无矛盾的,则存在着这样一个命题,该命题及其否定在该系统中都不能证明,即它是不完备的。
罗塞尔(Rosser)对上面的定理进行了如下改进:定理:如果形式算术系统是无矛盾的,则它是不完备的。
具体说就是——定理:如果一个含有自然数论的形式系统S是无矛盾的,则S中存在一个逻辑公式A,使得在S中A是不能证明的,同时 ̄|A( ̄| 为否定连接词——笔者注)也是不能证明的。
作为不完备性定理证明思想的一个关键之处在于映射原理的应用,哥德尔是通过一种十分新颖的映射形式来构造他的命题的。
映射是数学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种研究方法,其基本思想就是借助一一对应使得某一领域内的对象之间的某种关系得以在另一领域内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得到表现。
哥德尔的方法是:把算术系统(记为N)中的符号、表达式和表达式的序列都映射为数——通过引进“哥德尔数”而实现了对象的数化手续。
这样处理的结果,对于数理逻辑和其他有关分支来说,在研究方法上就提供了一种数字化工具,能够方便地把一些讨论对象(如符号、公式)转换为自然数或自然数的函数,能够用自然数的理论来讨论有关问题。
其次,哥德尔又通过“递归函数”的引进证明了所有元理论中关于表达式的结构性质命题,都可以在算术系统中得到表达。
映射原理的应用和递归函数的引进,使元理论中的命题都映射为了算术系统中的命题,算术系统也因此获得了元数学的意义。
哥德尔在阐述自己的证明思想时说过:“我们可以注意到一个形式系统的公式在形式上都表现为基本符号(变量、逻辑常项、括号或中断号)的一个有限序列,而且人们容易精确地去指明基本符号的那些有限序列是有意义的公式和那些不是有意义的公式。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 物理学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 物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fe332320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dd.png)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物理学(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概述二、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三、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对物理学的影响四、结论正文一、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概述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是数学领域的一项重要定理,由奥地利数学家库尔特·哥德尔于 1931 年提出。
简单来说,这个定理表明在一个自洽的形式系统中,只要包含了皮亚诺算术公理,就会存在一些命题无法在该体系中被证明。
这些命题既不能被证明为真,也不能被证明为假,因此体系是不完备的。
二、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物理学公理的质疑: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表明,在一个自洽的公理体系中,存在无法被证明的命题。
这对物理学中的公理体系提出了质疑,使得物理学家们开始思考公理体系的完备性和合理性。
2.量子力学中的应用: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在量子力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量子力学的数学描述中,存在类似于哥德尔不完备定理中的不能被证明的命题,如薛定谔方程中的波函数。
这使得物理学家们对量子力学的数学描述产生了质疑,从而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3.宇宙学中的应用: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在宇宙学中也有重要应用,例如在宇宙大爆炸理论中,存在一些无法被证明的命题。
这使得物理学家们对宇宙大爆炸理论产生了质疑,从而推动了宇宙学的发展。
三、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对物理学的影响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对物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使得物理学家们意识到,在一个自洽的公理体系中,存在无法被证明的命题。
这启示物理学家们在研究物理问题时,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质疑现有的公理体系,从而推动物理学的发展。
四、结论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是数学领域的一项重要定理,它对物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哥德儿不完备定理
![哥德儿不完备定理](https://img.taocdn.com/s3/m/980607da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ad.png)
哥德儿不完备定理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又称哥德尔不可满足性定理、哥德尔不实现定理),是由德国数
学家克劳德·哥德尔于1931年提出的一种重要定理。
它指出:在任何能够用逻辑来表示
的数学体系中,总是存在某些命题,他们既无法证明也无法反证,也就是说,这种系统是
不完备的。
哥德尔的论证是以图灵奇偶对当时的经验数学为特例,推广到更复杂的逻辑系统中。
经过他的论证,更宽泛的认识不完备性,以及表示数学体系中某些命题无法被证实和反证,更早地获得开发。
实际上,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引发了数学哲学的一个激烈的讨论,也对早期的数学逻辑
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开启了我们对“完备性与不完备性”等议题的实际研究,也
有效地激发了许多数学家的研究兴趣,以及提高了数学的质量。
简而言之,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是由哥德尔提出的一种定理,它指出,对于任何具有自
然逻辑表示的系统,都有一些命题是无法得出结论的,因此系统是不完备的。
由于这项定
理认识到了不完备性存在的可能性,也为更广泛地探索完备性提供了参照。
哥德堡不完全定理
![哥德堡不完全定理](https://img.taocdn.com/s3/m/b80c17ca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82.png)
哥德堡不完全定理
哥德尔不完全定理包含两个定理:
一、第一不完全性定理。
1. 内容表述。
- 任何一个足以包含自然数算术的形式系统,如果它是无矛盾的,则它是不完全的。
这意味着在这个形式系统中,存在一个语句,它和它的否定都不能在这个系统中被证明。
2. 解释说明。
- 形式系统是一种用符号和规则来进行推理的系统。
例如,我们可以把数学中的一些理论构建成形式系统,像算术系统。
这里的“足以包含自然数算术”是很关键的条件。
如果一个形式系统是无矛盾的(也就是不会同时推出一个命题和它的否定都是真的情况),但却存在这样的命题,系统本身没办法判定它到底是真还是假。
比如在数论中,有些关于自然数性质的命题,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该数论的形式系统去证明它或者证明它的否定。
- 从直观上来说,这表明了形式系统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
即使是像自然数算术这样基础的数学理论构建成的形式系统,也不能做到完美地判定所有相关命题的真假。
二、第二不完全性定理。
1. 内容表述。
- 任何一个足以包含自然数算术的形式系统,如果它是无矛盾的,那么它的无矛盾性在该系统内部是不可证明的。
2. 解释说明。
- 这一定理进一步揭示了形式系统的深层次问题。
一个形式系统自身没有办法证明自己是没有矛盾的。
我们只能从系统外部,通过一些元数学的方法(也就是关于数学本身的理论研究,站在比这个形式系统更高的层次上)来探讨这个形式系统是否无矛盾。
- 例如,我们不能在一个包含自然数算术的形式系统内部确凿地证明这个系统不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这也暗示了形式系统的可靠性不能仅仅依靠系统自身来确立。
正确理解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
![正确理解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https://img.taocdn.com/s3/m/0890b0c1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11.png)
正确理解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美籍奥地利数学家、逻辑学家库尔特·哥德尔(KurtGdel,1906年4月28日—1978年1月14日)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逻辑学家之一,其最杰出的贡献是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
那个时代的数学家们为数学寻求了坚实的基础:一系列基本的数学事实或公理,这些事实既是一致的——不会导致矛盾——也是完整的,是所有数学真理的基础。
然而,哥德尔25岁时发表的令人震惊的不完全性定理粉碎了这个梦想。
他证明了任何可以作为数学基础的公理都不可避免地是不完整的。
关于这些图形,总会有那些公理无法证明的真实事实。
他还表明,没有一套公理可以证明自己的一致性。
他的不完全性定理意味着不可能对一切事物进行数学理论,不可能统一可证的和真的事物。
数学家能证明什么取决于他们最初的假设,而不是所有答案所依据的任何基本事实。
在哥德尔发现后的89年里,数学家们遇到了由他的定理预言的无法回答的问题。
例如,哥德尔本人帮助建立了无限的连续性是不确定的假设,而停止问题是不确定的,它问一个使用随机输入的计算机程序是永远运行还是最终停止。
物理学中甚至还有不确定的问题,这说明哥德尔的不完全性不仅影响数学,还以某种不可理解的方式影响现实。
这是对哥德尔如何证明他的定理的简化的非正式总结。
哥德尔数哥德尔的主要策略是将关于公理系统的陈述映射到系统内的陈述,即关于数字的陈述。
这种映射使得公理系统能够很容易地谈论它们自己。
这个过程的第一步是将任何可能的数学陈述或一系列陈述映射到一个称为哥德尔数的唯一数。
欧内斯特·内格尔(ErnestNagel)和詹姆士·纽曼(JamesNewman)在1958年出版的《哥德尔证明》中,对哥德尔方案进行了略微修改,最初以12个基本符号作为词汇来表达一系列基本公理。
例如,存在的陈述可以用符号expressed 表示,而加法则用+表示。
重要的是,符号s表示“的继任者”,提供了一种指定数字的方式。
什么是哥德尔不完备定理?
![什么是哥德尔不完备定理?](https://img.taocdn.com/s3/m/fcfd9b35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f0.png)
什么是哥德尔不完备定理?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是由奥地利数学家哥德尔在1931年提出的定理,它揭示了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性质。
该定理的核心思想是:在任何一套足够强大的数学公理系统中,总会存在一些命题,它们在该系统内是无法被证明或证伪的。
换句话说,任何一套数学公理系统都存在无法完全证明自身一致性的命题。
这个定理的证明方法非常巧妙,它使用了自指的概念,即一个命题可以用来描述自身的真假性。
通过构造一个称为哥德尔句的命题,哥德尔证明了在任何一套足够强大的数学公理系统中,都会存在无法被证明或证伪的命题。
这个定理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数学系统的局限性和不完备性。
它告诉我们,即使是最严密的数学体系也无法完全穷尽所有的真理,总会存在一些命题是无法被证明的。
这对于我们理解数学的本质和局限性有着重要的启示。
总的来说,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揭示了数学系统的局限性,它提
醒我们要对数学的真理持谦卑的态度,认识到数学的不完备性,并不断探索和完善数学体系。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最简单解释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最简单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7780291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5e.png)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最简单解释1. 嘿,你知道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吗?简单来说呀,就好比一个超级复杂的拼图,你总觉得好像能拼完整,但实际上总有那么一块地方是模糊不清的!比如说数学里的一些问题,我们以为能找到确定的答案,哎呀,结果还真不一定呢!2.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啊,就像是一个神秘的盒子,你以为你了解它了,可打开后才发现还有更深的秘密!好比我们试图去证明所有的数学命题,结果发现怎么都做不到完全啊!3. 哇哦,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呀,就好像走在一条看似笔直的路上,突然发现前面有个岔口,让你不知所措!就像有时候我们对某个理论深信不疑,可它却存在着无法解释的地方呢!4. 嘿呀,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可以说是个超级神奇的存在呢!就跟你玩游戏,以为规则都懂了,结果还有隐藏关卡呢!比如说在逻辑的世界里,总有那么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情况呀!5. 你想想看,哥德尔不完备定理不就像一场永远也赢不了的比赛嘛!我们拼命地跑,却发现终点总是在前面一点点!就像证明某些超级难的数学问题,努力了半天还是不行呀!6. 哎呀,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啊,那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家伙!好比我们想要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可总有意外发生呢!7.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又着迷的东西呀!就像解一个超级复杂的谜题,解着解着发现还有更深的谜团呢!8. 哇塞,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就如同一个隐藏在知识海洋里的宝藏,找起来可不容易呢!就像我们在学术的海洋里探索,总会遇到一些难以捉摸的情况呀!9. 嘿,哥德尔不完备定理不就是生活中的那些小意外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是什么!好比数学领域中那些看似完美的理论,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呢!10.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呀,真的是太有意思啦!就像一场刺激的冒险,充满了未知和挑战!比如说我们对世界的理解,难道真的能完全透彻吗?不可能呀!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虽然复杂,但用这些简单的解释和例子能让我们对它有更直观的认识,它真的很神奇呢!。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 物理学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 物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bd14e240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38.png)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物理学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是数理逻辑中一项重要的定理,它对于物理学领域也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是由奥地利逻辑学家哥德尔于1931年提出的。
这个定理表明,任何一种包含基本算术的形式化系统,都无法同时做到自洽和完备。
简单来说,就是在一个形式化的系统中,存在一些命题无法在该系统内被证明或推导出来,同时也无法被证明为假。
这意味着无论我们如何设计一个形式化系统,总会有一些真实的命题超出了该系统的推导能力。
在物理学领域,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意义也显现出来。
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的科学,它追求建立一套完整而自洽的理论体系。
然而,哥德尔的定理告诉我们,任何一种理论体系都无法涵盖全部的真理,总会存在某些命题无法在该体系内得到论证。
这对于物理学家来说,是一种警示和启示。
第一,它提醒我们不要盲目自信于某一理论的完备性。
无论多么精妙的理论,都无法穷尽万物的真相。
因此,我们必须保持谦逊和开放的态度,不断寻求新的、更全面的理论框架。
其次,哥德尔不完备定理也暗示了科学研究的不确定性和非确定性。
在解释自然现象时,我们常常使用概率和统计的方法来描述事物的规律。
这是因为哥德尔定理的存在使得我们无法通过一个完全的、确定的理论来解释一切现象。
物理学家必须接受这种不确定性,同时也发展出了一些新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来应对这种局限。
最后,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提醒我们重视非形式化的推理和直觉的作用。
无论多么复杂的数学或物理模型,都不能完全取代人类直觉和创造力的引导。
我们需要在理论的构建中注入大量的非形式化推理,不断打破旧有的思维框架,并且敢于尝试新的思路。
总结起来,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在物理学领域的意义是多方面而深远的。
它提醒我们要保持谦逊和开放的态度,认识到理论体系的不完备性;它表明科学研究中的不确定性和非确定性;还有它提醒我们重视非形式化推理和直觉的作用。
在探索自然奥秘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时刻牢记这些指导意义,以更好地推动科学的发展。
谈哥德尔不完备定理
![谈哥德尔不完备定理](https://img.taocdn.com/s3/m/1d206d10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80.png)
谈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前言哥德尔的两个不完备定理是上世纪逻辑学中最重要的定理,拜科普读物所赐,同时也是受误解最多的定理。
本文试图讲清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到底在说什么并澄清一些误解。
为了不把本文写成数理逻辑教材,我会尽量使用自然语言叙述[0]。
本文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不完备定理的历史和内容。
第二部分采用问答体,力求解释一些常见的问题。
其实第二部分才是本文重点,如果觉得第一部分太枯燥可以直接跳过。
I. 简介1. 形式系统最早的数学定理都是用自然语言写的,但随着数学的内涵越来越丰富,自然语言在表达数学概念时显得越来越啰嗦(比如本文= =)。
为了简化表达,数学家们开始越来越多地用符号来表达数学概念,这种情况发展到极端后自然语言被彻底地抛弃,数学完全的符号化,这种语言就被称为形式语言。
比如『对任意自然数n,n都大于等于0』,用一阶语言形式化之后变成。
数学家又发现人的推理过程是可以看做符号变换的。
比如『已知命题A,又已知命题A能推出B,那么B成立』这条规则可以抽象为。
这样一来数学证明可以完全变成机械的符号变换游戏,哪怕你不懂这些符号什么意思,只要你记住规则,就能证明出一个个数学定理。
这听起来非常诱人,于是数学家制定了形式语言的语法,把符合语法的句子称为命题,又选出一组命题称为公理,最后制定了一组推理规则,这样给你公理,根据推理规则,你就可以推出许多被称为定理的命题。
这套系统就被称为形式系统。
从公理推出定理的过程就被称为证明,推出命题否定形式的过程自然就被称为证伪。
仔细想想,这里面其实有个问题:我们怎么确定这套推理系统是对的呢?换句话说,我们怎么知道推出的命题是真命题呢?理论上说,数学可以完全无视现实世界,从任意的公理出发推出任何命题,但我们还是希望我们研究的数学能解决现实问题,所以我们要确保我们的形式系统确实是在描述我们想要的数学理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数学家为形式语言建立了语义,换句话说,就是把形式语言的符号翻译成我们已知的东西[2],这样如果推出的命题翻译过来是错的,那么我们就需要修改推理规则,直到其语义符合预期。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阐释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阐释](https://img.taocdn.com/s3/m/502ba3f3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26.png)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阐释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是理论数学的基石,由德国数学家傅里叶哥德尔于1900年提出。
它声明:如果一个系统可以通过算法解决,则此系统不可能通过算法检验它自己是否正确,也就是说,一个系统不可能完备。
哥德尔定理的精神是发现一个系统或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算法解决,但却无法通过算法检验它的正确性,这意味着它很可能出错并产生错误输出。
如果这个系统没有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约束,程序员们可能会无休止地纠正程序的错误,从而导致无限循环,使得程序永远不能正确执行。
哥德尔定理的证明是很容易理解的,简而言之,假设我们有一个可以验证自己程序正确性的程序。
但是,此时我们要证明它正确,就必须使用它本身来检查它自身,这是不可能的。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还应用于现代计算机科学中。
典型的应用例子是对操作系统的调试。
调试器(debugger)是调试操作系统的工具,它的功能是检查系统是否正常运行,但是调试器不能完全正确地检查系统,因为根据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存在某些情况下检查系统的工具是不可能的。
另外,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也应用于AI领域,因为AI系统通常都是基于算法,算法本身也面临着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AI系统无法检查自身的正确性。
因此,AI系统也必须依赖外部的检验,确保自己的正确性。
总之,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是理论数学的核心理论,它指出算法不能完全检验自身的正确性。
如果没有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许多计算机程序可能会进入无休止的循环,无法正确执行。
因此,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对理论数学和计算机科学都有重要的意义,它也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领域和AI领域,以确保系统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浅释
![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浅释](https://img.taocdn.com/s3/m/e68fc538376baf1ffc4fad46.png)
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浅释要理解哥德尔定理,先得理解集的概念。
(一) 集合“集合”或集的描述:集这个概念,是不可以精确定义的数学基本概念之一,故只能作描述:凡具有某种特殊性质对象的汇集,其总合被称为集。
例:一组数(可能是无限的),一群人,一栏鸡蛋。
在作数学上具体研究时,组成集的个体,被称为“元”的其他特殊属性,如鸡的特性,人的特性,数的特性,都不再考虑。
于是,一个集合就被抽象成A,它的元被抽象成x。
我们有x 属于 A我们也规定:A 不能属于 A 即A不能是A自己的一元,这个规定不是不合理的,例如,所有的书所组成的集不是书!所以所有书的集合不能是这个集合的一元。
A 的某一部份B也可自行构造出一集,被称为A之“子集”。
我们有B 含于A特殊情况:B可以等于A,B也可以没有元素,被称为“空集”,我们称这样两种情况叫住A的“平凡”子集。
定义:对等设A,B分别为两个集,如果A和B之间能建立1-1的对应关系,则我们称:A 对等于 B 反之亦然。
对等是集与集之间最基本的关系。
若A和B都含有限个元,则两集之间要对等,当且仅当二者的元的数目相等。
如果A和B都是无限的,则也能/不能建立对等关系,如两个无限数列A和B:A:1,2,3,。
B:2,4,6,。
就能建立1-1对应,故A 对等于B,可以证明,任何两个无限数列的集合都能对等。
但是,有些无限集之间却不能对等。
例:设实数轴0到1之间的所有有理数所组成的集为R,又设0到1之间所有的无理数所组成的集为I,则可证明(略):1.R和I之间不对等;2.R 对等于I中的一个非平凡子集,在这样的情况下,综合1。
,我们说R 小于I3.R 对等于一个自然数序列数目在无限大时候的推广。
我们称上述A有“势”为可数势,意味着,A的元数目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下去,虽然不一定能数完。
于是,自然数序列集具有可数势,任何有限集合也有可数势,而且,由上面的3.可知有理数集也有可数势。
再从1.的结论可知,无理数的集有大于可数势的势,我们称这个势为“不可数势”!(二) “康脱悖论”设M是一个集,这个集的元是由集合X所组成,其中,X 不属于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浅释【数学故事】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浅释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本质与自然数的性质紧密相连,如果计算机使用离散形式的算法(也就是图林机),则计算机的任何复杂、高妙的算法,比如并行运算,都超不过图林机操作的范畴,也就跑不脱自然数的性质,因此也就不能解决不可计算问题。
要理解哥德尔定理,先得理解集的概念。
(一) 集合"集合"或集的描述:集这个概念,是不可以精确定义的数学基本概念之一,故只能作描述:凡具有某种特殊性质对象的汇集,其总合被称为集。
例:一组数(可能是无限的),一群人,一栏鸡蛋。
在作数学上具体研究时,组成集的个体,被称为"元"的其他特殊属性,如鸡的特性,人的特性,数的特性,都不再考虑。
于是,一个集合就被抽象成A,它的元被抽象成x。
我们有:x 属于 A我们也归定:A 不能属于 A即A不能是A自己的一元,这个规定不是不合理的,例如,所有的书所组成的集不是书!所以所有书的集合不能是这个集合的一元。
A 的某一部份B也可自行构造出一集,被称为A之"子集"。
我们有:B 含于 A特殊情况:B可以等于A,B也可以没有元素,被称为"空集",我们称这样两种情况叫A的"平凡"子集。
定义:对等设A,B分别为两个集,如果A和B之间能建立1-1的对应关系,则我们称:A 对等于 B。
反之亦然。
对等是集与集之间最基本的关系。
若A和B都含有限个元,则两集之间要对等,当且仅当二者的元的数目相等。
如果A和B都是无限的,则也能/不能建立对等关系,如两个无限数列A和B:A:1,2,3,。
B:2,4,6,。
就能建立1-1对应,故A 对等于 B可以证明,任何两个无限数列的集合都能对等。
但是,有些无限集之间却不能对等。
例:设实数轴0到1之间的所有有理数所组成的集为R,又设0到1之间所有的无理数所组成的集为I,则可证明(略):1。
R和I之间不对等;2。
R对等于I中的一个非平凡子集,在这样的情况下,综合1。
,我们说 R 小于 I3。
R 对等于一个自然数序列数目在无限大时候的推广。
我们称上述A有"势"为可数势,意味着,A的元数目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下去,虽然不一定能数完。
于是,自然数序列集具有可数势,任何有限集合也有可数势,而且,由上面的3。
可知有理数集也有可数势。
再从1。
的结论可知,无理数的集有大于可数势的势,我们称这个势为"不可数势"!(二) "康脱悖论"设M是一个集,这个集的元是由集合X所组成,其中,X 不属于 X。
康脱悖论:M 不属于 M 同时 M 属于 M事实上,如果M属于M,则由定义,M不属于M;反过来,如果M不属于M,则同样由定义,M属于M。
这就出现了悖论,这个悖论首先由康脱提出来,它类似于"塞维尔村理发师悖论",1902年,罗素又把它在叙述上修改了一下,把它作为一种悖论,用来说明集合论的形式公理体系建立的必要。
康脱悖论的发现,引起了十九世纪末的数学界很大的震动,原因在一切数学的推理和由推理得出的结论最终可以由"与、或、非"三种基本逻辑运算所构成的组合操作,而这些组合操作的集合本身构成了矛盾,于是所有数学成就的整个大厦开始动摇!其后,罗素等人提出了形式(逻辑)公理体系,试图甩掉那些悖论,让数学在无悖论的情况下发展(事实上,至今数学里还没有这样的悖论的干扰)。
办法就是,如怀特海所说,当一个形式逻辑体系出现康脱悖论时,就用一个更大的逻辑体系去把它包了,换句话说,就是让原先那个逻辑体系作为更大的逻辑体系的子集合。
当然这样做的结果,新的母体系又产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
怀特海问:就这样一层一层地包下去,以致于无穷,是否就可避免了矛盾?(三) 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浅释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提出和证明就是为了解决怀特海上述猜想,它指出:使用层层外延法扩张形式逻辑体系并不能清除其总和的矛盾!哥德尔最妙的想法就是把一切逻辑运算视作一种二进制代码(CODE),就例如,"与"可对应为1,"或"可对应为10,"非"可对应为11。
但这些二进制数却被他再转换成小数,如0.1,0.01,0.11,组合逻辑运算不过是这三种码的组合,也就是更复杂的小数。
递归:逻辑运算里有一种调用自身的运算,称为"递归"。
递归术语今天是编程算法里最基本的运算方法之一。
递归有两种结局:1。
终止于有限次数的操作;2。
无限递归下去,在编程上被称为死循环。
当逻辑体系按照怀特海的办法延拓到一个新的,更大的逻辑体系时,旧的逻辑体系中的操作如果被新的体系调用,就会出现递归,递归有时是无限次数的(这是允许的,不象计算机运算不允许),在此情况下,由二进制代码所代表的逻辑运算将出现无限循环的小数。
这样,哥德尔就用递归把每一次形式逻辑体系的外延后的操作,用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代表出来,而且他还证明了,这种代表是唯一对应的,也就是说,每一二进制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皆唯一对应于怀特海意义下的无限扩张逻辑体系下的某一逻辑操作。
二进制与十进制:二进制数与十进制数之间能建立起唯一对应关系,因之,实轴上0-1的一端(剃除掉两个端点,0、1)的所有小数都可以由二进制小数表出,而且,两种进位制里的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对应。
有理数和无理数:任何有限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都属于0-1之间的有理数。
0-1数段的实数除了全部含于其中的有理数以外,还存在着无理数,例如2分之2的平方根。
如果我们表0-1数段的所有有理数集合为Ro,表剩下的所有无理数集合为Io,则可证明:Ro 对等于 R;Io 对等于 I这里的R、I见(一)中例的定义。
因此,我们遂有Ro有可数势,而Io有不可数势。
哥德尔证明了:怀特海意义下的无限延拓形式逻辑体系的所有逻辑操作所组成的集合与Ro 之间能够建立起1-1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这两个集合对等,因此,它们有相同的势。
即都具有可数势。
但是,如果我们把0-1间任意一个无理数对应成一个逻辑操作,因为它无限不循环,这个操作是我们不能确定的,但却能有限截断后知道的,我们就可以理解成不能用确定的逻辑操作去解决的,或者换个口吻,说成是矛盾。
于是,哥德尔就得出了结论,形式逻辑分析不能用来解决认识中的所有出现的矛盾,更有甚者,我们由Io的不可数势的性质看到,这样的矛盾远多于形式逻辑分析所能解决的数量!哥德尔定理证明的独到之处,在于用数学反过来证明逻辑分析问题,前面我们已经看到,数学上已经确定了的推理本来是可被拆成基本逻辑操作来推理的。
罗素曾有个想法,认为所有数学的推理都可拆开成基本的逻辑运算去实现,好象是数学可以变成逻辑学似的,今天的哲学界数学界摈弃了罗素这个想法,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下面文字转自《意识的困惑》的第三节,该文讨论了人造意识的实现的可能性,所转部分基本按照英国数学物理学家彭罗斯的名著《皇帝的新脑》的思路写的。
彭罗斯主要使用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论述意识的不可计算性,论述严谨,引起了西方哲学界和计算机人工智能界的震动和争论,目前争论还在继续。
下面这段文字的推理和论述的理解需要有一定的现代数学知识,有兴趣的朋友有什么问题请提出来,看我能否解答,:)(按,该文写于2001年,共七节,所录参考文献一部分在国内没有出版)(四) 人工智能能制造出意识吗?--彭罗斯的否定(1)也许当代自然科学家们忙忙碌碌在高度专业化的研究和思考之中,几乎完全被自己狭窄领域上的实证方法所征服,使他们无暇考虑AI后面更深层的哲学涵义。
在哲学家瑟尔提出中文屋实验以前,很少有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使用自然科学的理论和实践结果对强AI 提出质疑(参4),直到1989年,英国数学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反驳强AI 的书《皇帝的新脑》(The emperor‘s new mind),以后又出版了《思想的阴影》(Shadows of minds),才第一次有了自然科学家对强AI有力度的挑战。
彭罗斯是当代罕见的在多种科学领域里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1965年,他的以著名论文《引力坍塌和时空奇点》为代表的一系列论文,和著名数学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的工作一起创立了现代宇宙论的数学结构理论。
除了精通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以外,彭罗斯还在理论数学上做出过骄人的成绩,在几何拓扑方面,他和父亲L.S.彭罗斯的论文解决了著名的埃契尔的"不可能"图形问题(Escher‘s "impossible" pictures)。
在双曲几何方面,他的关于无限平面非周期拼图(aperiodically tiling)的研究工作给这个领域带来了鼓舞的动力。
很少有当代自然科学工作者能像彭罗斯那样,在跨学科的领域里取得如此不错的成绩。
现在,彭罗斯又以他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向强AI猛烈开火。
彭罗斯对强AI质疑的论点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来自数学和逻辑学,他使用著名的哥德尔不完备定理(Godel Incomplete Theorem)和图林的停止问题(Turing‘s Halting Problem)证明了帕拉图理念世界(Platonic World)里存在着大量不可计算的问题,即不能使用计算机算法获得由人类直觉天才取得的大多数数学成果,而这,尚不包括人类对艺术等领域的认知和理解。
第二个方面来自他对当代物理学里几个最深刻,悬而未决难题的思考,这些问题大约包括了宇宙起源短瞬间量子引力如何引入问题、宇宙时空结构的基本拓扑结构问题、三个令物理学家困惑的难题:贝尔定理联系到的量子时空非局部性问题;"薛定锷之猫"联系到的多世界问题;E-V炸弹实验联系到的反真实(counterfactual)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当代物理学在微观物理世界的最重要成果:量子力学和量子场论与经典的牛顿力学、广义相对论之间存在着冲突。
彭罗斯感到必须对量子力学里的波函数进行约化(reduction),这样的观察导致了彭罗斯认为深入的物理学客观实体的不可计算性,由此,他联系到最新脑神经科学的结果,认为大脑在意识和思维时具有非局部性和非计算性,而且他认为,只有把大脑的这种非计算性性质与量子理论联系起来,才能解决现今的矛盾,从而得到一门新的量子力学。
彭罗斯还把他的数学成果--无限平面非周期拼图命题的证明用来联系到材料科学的新发现上,即八十年代末期发现的铝-锂-铜合金的拟结晶过程(参5)上,提出了大脑用可塑性构造进行思维的猜想。
为了省略篇幅和避免艰涩的数学推演,我将简单介绍一下彭罗斯推理的大意。
首先介绍一下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参6)。
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是奥地利逻辑、数学家克尔特.哥德尔(Kurt Godel)于1931年针对希尔伯特第十公开问题所获得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