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现代性的道德解读

合集下载

西方审美现代性的三大范式

西方审美现代性的三大范式

西方审美现代性的三大范式【内容提要】西方审美现代性有这样三种范式:第一是针对古典美学理性、知识主义的价值取向而呈现出来的感性甚至非理性的范式;第二是反对古典美学道德主义的“外在”价值取向而呈现出来的审美独立的范式;第三是针对现代社会种种“异化”现实而呈现出来的用“审美之维”批判现代社会的范式。

关键词】范式审美现代性感性非理性审美独立审美批判西方现代美学虽然流派众多,观点纷呈,但是它超越于古典美学的“古典性”却大致呈现出这样三个比较集中的范式:一、针对古典理性、知识主义而来的感性、非理性主义范式西方传统文明的基调是理性知识主义,理性知识一直是人们的一个最高理想。

正如策勒尔所说:“希腊哲学在公元前6世纪就大胆地并几乎是猛烈地踩出了由神话通向理性的道路。

”[1](p336)充分地信任理性、用理性追求知识、智慧的认识态度是古希腊文明的基调。

德谟克利特只相信理性,在晚年为了认识真理不受感性的影响,竟故意把自己的眼睛弄瞎了,由此可见一斑。

人们问阿拉克萨哥拉一个人活着为什么比不活着好,他说因为活着可以研究天和整个宇宙的结构,可见知识价值取向的第一性。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理性知识作为最高的标准。

感性在柏拉图那里只是一匹“劣马”,而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感性容易犯错误,所以他逃避想象,认为:“如若人以理智为主宰,那么,理智的生命就是最高的幸福。

”[2](p228)柏拉图认为文学艺术引起人情感的“感伤”与“哀怜”,与“真理”隔了三层,所以驱逐诗人。

亚里士多德不驱逐诗人,因为他认为人们看到艺术模仿一个事物之所以感到愉悦,是因为人们能从中想起它就是现实中的“某物”从而获得了知识。

中世纪更是把世俗的感性享受视为罪恶,用绝对理性信仰的禁欲主义和“彼岸”的许诺来压抑感性。

这种理性知识精神随着笛卡尔怀疑一切的“我思”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正如卡西勒在《启蒙哲学》中所指出的,笛卡尔精神滲透了一切知识领域,以致它不仅支配了哲学,还支配了文学、伦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

对西方现代性与西方审美现代性的阐释

对西方现代性与西方审美现代性的阐释

对西方现代性与西方审美现代性的阐释摘要:由于研究角度和关注点的不同,西方学者对西方现代性的特性有不同的阐释,但他们主要关注其断裂、理性化和反思性特征。

实际上,反传统、理性化和反思性是西方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它们影响了西方现代审美思想和现代关学流派的发展,并使其呈现出反叛西方审美传统、反对工具理性和反思西方审美局限的特征。

随着国内外现代性研究的升温,现代性的概念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但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综合体,哲学、社会学、文学、美学等学科都参与了对这个概念的探讨,并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解释。

而且,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个概念并没有一致的定论。

与国外的现代性研究相比,国内的研究则显得更为复杂。

直接从国外借鉴这个概念导致了理解上的偏差,国内学术界存运用这个概念时也出现了严重的混乱。

当前亟待进行概念上的清理,再从概念出发分析具体的现象。

其实,这个思路同样适合于对包括中围的艺术、文学等现象在内的审美现代性的研究。

审美现代性不们是中国现代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中国现代性的表征,折射出了中国现代性的曲折发展和历史性的变迁。

中国自身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对现代性、审美现代性这些概念的误读,都使中国的现代性研究呈现出了更大的复杂性、含混性。

因此,必须做些正本清源的清理工作,梳理从西方现代性、审美现代性到中国的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语义演变,以达到对中国现代性、审美现代性的深刻的、全面的理解。

由于现代性、审美现代性本身的复杂性,出现了理解这些问题的多种思路,加上中国的现代性、中国的审美现代性的特殊性,因此清理这些问题是相当长时期内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也需要众多学科、众多学者的参与和努力。

为此,本文尝试提出一种分析的思路,通过对西方现代性的一种阐释(即从特性角度的阐释)以达到对西方审美现代性的阐释。

通常而言,在对现代性(西方现代性更为明显)的认识上,主要有时期(period)、特性(quality)、体验(experience)三个基本的视角,这些视角是导致现代性歧义的主要原因,介入点的不同也导致了各个学科对现代性概念的不同理解。

论“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及其伦理价值

论“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及其伦理价值

论“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及其伦理价值[摘要] 随着现代化历史进程的不断推进,对“现代性”的概念阐释一直是极具争议的学术问题。

对“现代性”的多角度、多层面解读,构成了现代性问题的复杂性。

现代性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即抽象性、流动性、矛盾性、世俗性。

现代性所展现的个体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是伦理关系在现代世界的彰显,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现代性的伦理价值首先指向“人”的问题,脱离特定人格来谈人的意义,都是现代性的文化危机和思想衰退。

另一方面,现代性的伦理价值还指向“善”与“正义”问题。

在现代性理论逐渐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正义已逐渐被当作一种伦理诉求来看待,这种伦理诉求的出现又促使整个社会的伦理重心由个体转向社会共同体,正义不再是个人信仰,而是整个社会的伦理诉求。

[关键词] “现代性”;资本;伦理价值;伦理重心;文化危机随着现代化历史进程的不断推进,对“现代性”的概念阐释一直是极具争议的学术问题。

对“现代性”的多角度、多层面解读,构成了现代性问题的复杂性。

本文试图从不同角度来解读“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并从社会发展的伦理向度来分析“现代性”所蕴含的伦理价值。

对于“现代性”的概念阐释,无数的国内外知名學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把握与诠释,因而“什么是现代性”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所以对“现代性”概念的解释梳理尤为必要,这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现代性”的含义:其一,从时间和历史的角度看,现代性不仅意味着过去与未来之间的联接,同时也意味着时间变化的方式和特征,尤其是“易逝性”和“短暂性”[1]。

美国学者卡林内斯库认为:“只有在一种特定时间意识,即线性不可逆的、无法阻止的流逝的历史性时间意识的框架中,现代性这个概念才能被构想出来。

在一个不需要时间连续型历史概念,并依据神话和重现模式来组织其时间范畴的社会中,现代性作为一个概念将是无意义的。

”[2]但是,这里所说的“时间”并不是固定意义的年代分析,因为施特劳斯指出:“仅靠年代学无法建立有意义的统一性,也许有思想家处于现代时期却并不以现代的方式思想。

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

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

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一、本文概述《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这篇文章旨在深入剖析审美现代性的多维度内涵,揭示其在现代社会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审美现代性进行详细解读,包括其历史背景、社会文化影响、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这四个层面的探讨,我们将更全面地理解审美现代性如何在不同层面塑造和影响现代人的生活与思维方式。

我们将回顾审美现代性的历史背景,探究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审美现代性作为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通过对历史背景的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审美现代性的起源和发展脉络。

我们将分析审美现代性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审美现代性不仅影响了艺术领域,还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

通过对审美现代性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分析,我们将揭示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三,我们将探讨审美现代性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体现。

审美现代性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创作视角和表达方式,推动了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和创新。

通过对不同艺术领域的案例分析,我们将展示审美现代性如何促进艺术的发展和变革。

我们将展望审美现代性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科技的发展,审美现代性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并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分析,我们将为未来的审美现代性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将通过对审美现代性的深入剖析,展现其在现代社会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审美现代性的内涵和价值,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审美现代性的历史背景审美现代性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其历史背景复杂而多元,涉及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层面。

从社会层面来看,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为审美现代性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传统社会结构逐渐瓦解,新的社会形态逐渐崛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

反叛性 差异性 边缘化——关于审美现代性的三重思考

反叛性 差异性 边缘化——关于审美现代性的三重思考


人的束缚 压制 , 批判资产阶级市侩主义习气。 简言之 , 审美 现代性体现 了对社会现代性 的反叛 , 现代性 成为矛盾结合
体。
Hale Waihona Puke 现代社会 , 资本 主义生产力为这种转变提供了巨大的物质 推动力 。但是 , 工业 革命 的后果却使社 会现代性 的弊端暴 露无遗—— 资本主义创 造了 巨大 的物质财 富却导致 了分 配不公和两大 阶级 的对抗 , 人类享用了更多的消费产品却 与大 自然疏远 了, 层化管理创建了高效率的社会秩序却 科 使个人 丧失 了 自由。 审美现代性正是在批判这种社会现代 性 的恶果时诞生的 , 它从 一 出 现就 具有 强烈 的批 判性 。 l 9 世 纪晚期的西欧都市街头 出现浪荡子 , 艺术领域 出现 先锋 实验 , 哲学思 想 中出现 非理性主义 , 这些 审美现代性 的现 象都与启 蒙理性相悖 , 在所有价值领 域都有体现 , 显示 了 总体性 的反叛立场 。 其中, 文艺领域 中爆发 的现代 主义运动 的反叛性特别 明显 。这种 反叛 行为最初发生在先锋派艺术中 , 之所 以是 先锋, 不是 因为它 出现 的最 早 , 而是它承担 了文化的先锋 功 能。先锋 艺术 在形式上坚决不落俗套 ,走向非理性 、 晦 涩、 变形 , 脱中产 阶级的温文尔雅 , 挣 表现出愤事嫉俗 , 追 求 自我 的独 特体 验。先锋 艺术 在内容上 坚持 艺术 自律 , 把 艺术看作不受社会规则 制约的领域 。 尽管个人无法改变现 代社会 的结构 , 法打破现代社 会的规则 , 无 但是个 人能创 造 出独立 自足的艺术 价值 , 艺术 自律为个人从 日常生活 的 束缚 中解放 出来提供 了可能。然而 , 艺术 自律又造成 了艺 术与现实 的分离 。如果远离现实 , 先锋艺术就失去了作为 反叛性 力量 的存 在意义 , 就不构成 对现实 的对抗 , 而会 反 认同现实而被社会加 以体制化 , 而成 为社会体 制力 量的 进 部 分 而失 去 反 叛 性 。

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批判

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批判

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批判二、审美现代性的理论渊源与内涵审美现代性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理论概念,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洲,尤其是德国和法国的思想界。

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哲学背景紧密相关,是对现代社会和文化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审美现代性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康德的美学思想。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了“审美判断”的概念,认为审美是一种无功利的、主观的、普遍的判断,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康德的美学思想为后来的审美现代性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尼采的哲学思想也对审美现代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尼采认为,艺术和审美是生命意志的体现,是一种对生命和存在的肯定和超越。

尼采的这种思想为审美现代性提供了一种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反思的视角。

(1)审美自主性:审美现代性强调审美的自主性,认为审美是一种独立的价值领域,与道德、宗教、政治等领域相分离。

审美自主性的提出,是对传统审美观念的一种挑战和超越。

(2)审美经验的主观性:审美现代性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主观的、个体的体验,与个体的情感、意志和生命体验密切相关。

这种对审美经验的主观性的强调,是对传统美学中客观主义倾向的一种反驳。

(3)审美现代性的批判性:审美现代性不仅是一种审美观念,更是一种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审美现代性通过对现代社会的审美现象和审美经验的批判,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异化、商业化、工具化等问题,表达了对现代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审美现代性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理论概念,它源于康德和尼采的美学思想,强调审美的自主性、审美经验的主观性和审美现代性的批判性。

审美现代性作为一种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对于我们理解和反思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审美现代性的概念溯源审美现代性作为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其源头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至19世纪的欧洲。

这一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社会结构、经济形态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带来了物质世界的巨大进步,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精神文化领域的深刻反思。

关于审美文化的现代性问题的论文-社会文化论文

关于审美文化的现代性问题的论文-社会文化论文

关于审美文化的现代性问题的论文社会文化论文在现代社会,审美文化发生了分化,形成了精英审美文化和大众审美文化两种不同的形态,并出现审美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冲突。

这些问题都与现代性以及审美现代性有关。

我们必须重视这些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并且解决这些问题。

一精英审美文化与大众审美文化在古典社会,也存在着民间的通俗审美文化与上层社会的高雅审美文化之分。

但在现代社会,借助市场经济的推动,精英审美文化与大众审美文化之间的分化远远超出了古典的形式,他们各自极端地发挥了自己的社会功能。

可以说,精英审美文化与大众审美文化的分化是现代性的产物。

现代性是一种世俗性,既包括理性层面,体现为一种理性精神(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也包括感性层面,体现为一种感性的解放。

审美作为超越的文化,与现代性既有相通的一面,又有相对立的一面。

审美文化与高雅文化相结合,以超理性的形式对现代性的批判,就产生精英审美文化。

审美文化写通俗文化相结合,以感性化的方式对现代性(理性)的消解,就产生大众审美文化。

精英审美文化不同于大众审美文化,它是以精英知识阶层为主体的审美文化,包括现代纯文学、高雅艺术,以及其他高雅审美文化。

精英审美文化继承了古典社会贵族审美文化的传统,保持人的超世俗的精神追求。

精英审美文化以其超越性和自由的品格,反叛现代性,批判现代性,企图解决现代人的精神世界的困扰。

精英审美文化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超世俗性。

它超越现实生活,具有深厚的审美意蕴和高远的形上思考,引导人体悟生存的真义。

第二,反叛性。

它自觉地批判现代性,抗议人的异化,与传统意识形态决裂,从而凸显自由的品格。

第三,精英化。

满足一部分知识阶层等少数精神贵族的精神需求,拒斥商业化、大众化、功利性,追求个体性、艺术性,趋向精致化。

第四,非理性主义。

抵制理性统治,诉诸非理性,以反抗理性来争取精神的解放。

第五,经典性。

以其高雅、超越品质,传为经典,具有永恒价值。

精英审美文化所体现的审美现代性,本质上是一种反现代性,这是由审美对现实的超越性决定的。

西方艺术的审美现代性略论

西方艺术的审美现代性略论

西方艺术的审美现代性略论席景霞【摘要】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odern and traditional art could be summarized as one word“rebellion”. The “modernity”in the realm of art is to fight against the doctrine of classical art and rational knowledge,social morals and the traditional paradigm of harmonious order. It attempts to go beyond the existing traditional art,turning to the sensibility,irrationality,non- order,and artistic independence and self-discipline,which would form a new value on art;meanwhile,the modern art is a kind of response to the crisis expos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modernity”of the Western social modernization. Artists are dissatisfied with the fact that modern society brings loss in poetry,human imbalance and loss of value. And they aspire to save people from the aesthetic dimen-sion,thus turning to perceptual individual aesthetics.%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区别总的来说只有两个字,即“反叛”。

康德审美理想的现代性

康德审美理想的现代性
A s r c : yc t ii a i o s K n r d s meb scp n i lso d r i i w r s A s ei u u i tr b ta t B r i zn t d t n , a t ome i c g r i f o a i r cpe f i mo e t i h s o k . e t t n t i i n y n h c la ・
第1 第3 9卷 期
20 9月 06年
邹赞 : 康德审美理想 的现代性
的 自律性立 场 , 自律 学说 突出地反 映在审 美 的“ 其 无 功利 性 ” “ 及 自由美 ” 命题 上 。康 德从质 、 、 系 、 量 关 情 状 四方面 切人审美 判 断 的特 征 , 心 的是 “ ” 核 质 的方
M o e n t f Ka t d r iy o n ’Ae t e i d a s h tc I e s
ZoU n Za ( i r ueC lg f i i gU i rt, mm i i i g80 4 , hn ) Lta r o eeo n a n esy U q X n a 30 6 C ia et l X jn v i jn
康德是公认的德国古典美学与哲学的奠基人, 其 美学思想上承美学之父鲍姆嘉通, 下启美学大师黑格
与现代性不期而遇。南京大学周宪教授在《 审美现代 性批判》 一书中指出:审美现代性的一个基本标志是 “
艺术的 自主性 , 艺术的 自主性完全 是一个现代 的观念 ,
尔, 其对传统深刻的批判成为沟通近代与现代的桥梁。 为调和欧洲大 陆理 性主 义与英 伦三 岛盛 行 的经 验主
康德审美理想 的现代性
邹 赞
( 疆大 学 人 文学 院, 新 新疆 乌 鲁木 齐 804 ) 306

西方语境中的海德格尔审美现代性思想论析

西方语境中的海德格尔审美现代性思想论析

2 ・ 5
维普资讯
性; 其二 , 作为行为方式和观念方式的现代性 ; 其三 , 作为 自身存在内部张力的现代性 , 这一张力结构显 示了现代性在统一、 完整之余 , 更具有矛盾 、 差异 、 冲突的特性 ; 四, 为“ 其 作 反思” 而存在。然而, 更为本 质地 , 现代性是作为启蒙运动的产物而存在 , 其诞生 以来 , 自 就一直以启蒙( 社会) 现代性的面 目而存在 , 启蒙现代性给人类带来的进步与辉煌不言而喻 , 然而其 自身一如其母体 “ 现代性” 一样 问题百 出。审美
现代性正是这样一种作为拯救与纠偏启蒙现代性负面作用功能意义上出现的产物。当然 , 审美现代性 出现在启蒙现代性之“ 并非一种时间上的“ , 后” 后” 而是一种逻辑上的“ , 后”这种“ 在本质上为了与启 后”
蒙现代性构成张力结构 , 防止启蒙现代性 由于 自身存在的缺陷而陷入单一发展的趋 向。因此 , 在两种现 代性的张力格局中, 审美现代性发挥着其他力量不可替代 的功能。在这一点上 , 经典作家多有论述: 康 德强调审美的无功利性 , 席勒关注审美弥合现代人性分裂 的功能 , 黑格尔指 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


西 方语境 中审 美现 代性 的 一般 意指
审美现代性是西方“ 现代性” 自身发展 的产物。因此 , 我们有必要先了解西 方语境 中“ 现代性” 的一 般涵义。最早对“ 现代性” 作为问题进行专门论述要数波德莱尔 , 他说 ,现代性就是过渡 、 “ 短暂 、 偶然 , 就
是艺术的一半 , 另一半是永恒与不变。…波德莱尔是从现代性永恒变化的特征进行论述的 , ” 而吉登斯则 说 :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 , “ 大约 1 世纪 出现在欧洲 , 7 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 , 程度不同地在世界

马克思的世界文化观与审美现代性详细内容

马克思的世界文化观与审美现代性详细内容

马克思的世界文化观与审美现代性详细内容【摘要】马克思的世界文化观与审美现代性是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他的著作中,马克思对世界文化观进行深刻阐释,强调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灵魂。

他对审美现代性的理解则体现在对艺术、美学的探讨中,认为审美体验是人类的本能需求。

马克思将文化观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指出文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他强调了审美现代性在当代文化中的重要性,并强调了文化对社会的深远影响。

马克思的审美现代性观也为当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马克思的世界文化观与审美现代性对当代文化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对其思想进行反思和传承,并借此展望未来文化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世界文化观、审美现代性、文化观、现代社会、重要性、启示、深远影响、反思、传承、未来文化发展、启示。

1. 引言1.1 马克思的世界文化观与审美现代性详细内容在审美现代性方面,马克思认为审美不仅仅是个人的主观感受,也是社会和历史条件的产物。

他认为审美现代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其背后反映了社会结构、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变化。

马克思强调,审美现代性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审美品味,更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态和精神风貌。

马克思的世界文化观与审美现代性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代文化发展的规律与趋势。

在当今充满挑战和变革的时代,我们可以从马克思的思想中汲取智慧,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创新,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2. 正文2.1 马克思对世界文化观的阐释马克思认为,世界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创造和传承的文化财富。

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深刻分析了世界文化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马克思指出,世界文化是人类劳动和生产实践的结晶,是不同社会群体在长期历史演变中所积累的智慧和成果。

世界文化不仅包括物质文化,如建筑、绘画、音乐等,还包括精神文化,如哲学、宗教、道德等。

论哈贝马斯的审美现代性思想

论哈贝马斯的审美现代性思想
( 大学 博士后 流动站 ,上海 20 3 ) 复旦 0 4 3

要: 作为法 兰克福 学派第二代 的代表人物 , 贝马斯通过 清理 现代 性的历史范畴 , 哈 完成 了对形而上 学思想 的
批判 。在对 审美现代性 的批判 与重建的过程 中, 贝马斯 回答 了审 美现代性 面临的困境及其历 史根源 , 哈 力主恢 复理性
3 4
3 ] 。 否抛弃强制取得 自由的钥匙 。审美既是科学的兴趣 , 艺术之间的矛盾【 也是道德 的象征 。但是在康德美学那里 , 他仍然没有 完全意识到现代美学的真正肇因 , 没有现代意义上 的 二、 审美现代性 的矛盾 与悖论 自我的真正成熟。 黑格尔的美学是一种真正 的现代意 义 上 的 自我 确证 的美 学 , 自我 ” 一次 在黑 格 尔 的语 “ 第 哈贝马斯 通过词 源学 的考察 , 出“ 得 现代 首先是 境 中呈现出他 自主运动和 自我标榜的时代特色。 哈贝 在审美批判领域里力求 明晰 自己的 , 那些经过不断的 马斯在《 现代性 的哲学话语》 中这样写道 :康德把现 艺 术 讨 论 与 洗 礼 的 j “ 见代 性 词 语 : m dme 、 ‘ oe ’ 代世界说成一座思想大厦 。由此可见 , 康德哲学尽管 moe tt、m dmi ’ dmi ’ ‘ oe t 等词 至 今 仍 然 具有 审美 性 的 a e 明确地反映了时代的本质 , 但是康德并没有把这个时 本 质 涵义 , 集 中表 现 在 先锋 派 的 自我 理解 中”1 并 [ 2 。哈 代当作讨论意义上的现代来看待。【 i ”币 只有到黑格尔 , 贝马斯得 出的结论是 :现代性 的观 念与欧洲艺术发 J “ 他才真正意识 到现代性 中的 自我人格 ,黑格尔是使 展紧密相关。 【 因为审美现代性取代了上帝的权威 “ ”】 2 正 现代 脱 离 外 在 于 它 的历 史 的规 范 影 响 这个 过 程 开 格 性 , 于是审美现代性 的矛盾和悖论就显现出来 了。审 为哲学 问题 的第一 人 ”1 格 尔认识 到现代 是 一种 关 美现代性一方面要取代上帝的地位 , 是他 的内核却 [ 1 。黑 但 于 自我的结构 , 而这一结构 , 被黑格尔称为 “ 主体性” 又 落 实在 个 体 的 自我理 解 上 , 。 审美 既 是趋 向统 一 的 又 哈 贝马斯 在 对 黑格 尔 的现代 概 念 的考 察 中 , 出 是支离破碎 的。本杰明在《 得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 的抒情 作为现代 自我结构 的主体性包含着四种内涵 :a “) 个人 诗 人 》 书 中在 对 巴黎 的考 察 过 程 中 , 一 在对 波 德 莱尔 ( t 主义 : 现 代 世 界 中 , 有 独 特 不 群 的个 体 都 自 的解 读 中看 到 了这 种 统 一 与 碎 片 之 间 的 矛 盾 所 在 。 g) 在 所 命 不 凡 .) 判 的权 利 : 代世 界 的原则 要 求 , 个人 “ b批 现 每 在本雅明看来 ,由于资本 主义的高度发展城市生活 都应认可的东西 ,应表明它 自身是合理的;) 1 行为 自 的整 一化 以及机 械 复制 对 人 的感 觉 , 3 记忆 和下 意识 的 由: 在现代 , 我们愿意地 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 ;) d 最后 侵 占和控制 ,人为了保持住一点点 自我的经验 内容 , 是 唯心主义哲学 自身 ; 黑格尔认为 , 哲学把握 自我意 不得不 1益从公共场所缩 回到室 内把外部世界还原 3 识的理念乃是现代的伟业。 【 历史上贯彻主体性原 为 内部 世界 。 居室 里 , 花 一 木 、 饰 收 藏无 不是 这 ”班 - 在 一 装 则 的历史 事 件 主要 有 三 件 : 教 改 革 、 蒙 运 动 和法 种内在愿望 的表达。 的灵魂只有在这片 由自己布置 宗 启 人 国大革命。正是因为主体性地位得以确立 , 审美现代 起 来 , 着 手 的印 记 、 满 了 气 息 的 回味 的空 间才 能 带 充 性的原则才走 向自我个性的张扬与抒发。 随着启蒙时 得到平静 , 并保持统一 自我的形象 ” 。正是在这样的 嗍 代的到来 ,古代世界经典著作 的价值魅力首次随着 境遇之下 , “ 自我才面临着 焦虑与压力 。 在居室里 , 他虽 启蒙理想的出现而消失殆尽”1艺术的教化如 同上帝 然可 以享受一点平静 , 自我的享受却因为空 间的狭 [ 2 。 但 的灵 光一 样 走 向 了历 史 的终 点 , 之而 起 的则 是 艺 术 小 , 受 隔 离 的煎 熬 。审 美现 代 性 的 自我在 社 会 的挤 代 倍 的 自律性 原 则 ,这 种 自律 性 与 自我 的张 扬 密 不可 分 。 压 之下 , 着无 尽 的恐 惧 、 带 迷离 和彷 徨 。在古 老 的叙事 梵高在 自我戕 害中去感受用浓烈色彩描摹出来 的��

现代性:短暂性与永恒性的辩证法——阿多诺的审美现代性观念

现代性:短暂性与永恒性的辩证法——阿多诺的审美现代性观念

现代性:短暂性与永恒性的辩证法——阿多诺的审美现代性观念王晓升【摘要】现代性是艺术中的短暂性和过渡性.阿多诺从艺术既服从于资本主义又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的矛盾关系来说明,艺术既具有真理性又具有意识形态性的特点.由于艺术的独立性使艺术类似于单子,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实体,但是这个实体又是人为建构的.这又使艺术既具有动态性又具有静态性,既具有过程性又具有实体的那种稳定性.正是由于艺术与现代社会的这种关系也使艺术具有短暂性和永恒性这种矛盾关系,它表达了艺术的表象性与对这种表象性的超越.它是无表象的表象.由于艺术用一种形式的方法把不可和解的东西加以和解,因此艺术必然是有局限性的,艺术自身必须超越这种局限性.【期刊名称】《学习与探索》【年(卷),期】2017(000)009【总页数】7页(P1-7)【关键词】艺术;审美现代性;阿多诺;短暂性与永恒性的辩证法【作者】王晓升【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1波德莱尔指出:“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

[1]现代性所凸显的是艺术的短暂性和过渡性。

而现代艺术中永恒性和短暂性是联系在一起的。

这两者究竟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波德莱尔对此却语焉不详。

作为一位哲学家,阿多诺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马克思在描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时指出:“生产中经常不断的变革,一切社会关系的接连不断的震荡,恒久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各个时代的地方。

一切陈旧生锈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见解和观点,都垮了;而一切新产生的关系,也都等不到固定下来就变为陈旧了。

[2]这是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性的描述。

它表明,现代社会本身就像现代艺术一样具有短暂和过渡的特性。

艺术中的现代性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性是密切相关的。

艺术中的现代性是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艺术上的把握。

第四讲:审美现代性批判

第四讲:审美现代性批判

第四讲:审美现代性批判导言:艺术与美学的当代状况在《共产党宣言》中,在谈到资本主义给世界带来的变化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关系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

一切固定的古老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式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

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

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54页。

)这句话用来评价我们今天的社会变化,仍然最好不过,非常恰切。

为什么?当代社会的剧烈变迁,竟导致:以丑为美、美丑不分(一)、“以丑为美”表现:文学:从启蒙、革命、解放的宏大叙事到个体写作、私密写作、下半身写作到消费式的沉沦先锋艺术:从时代的敏感神经、人性解放的先驱到中产阶级的平庸生活的点缀、艺术消费市场的流通物例:行为艺术家的吃人事件、杀婴事件问题:艺术家究竟想表达什么?日常行为标准、伦理道德判断:例:国内十大荒诞禁令意识形态:例:社会主义荣辱观问题:在一个据说是以丑为美、至少是美丑不分的时代,为什么还要学习美学?探讨方法:必需终止一切先入为主的道德、审美判断,将此现象放入整个现代历史变迁的背景中,将其视为一个现代性求索的悖论现象或困境来考察,才能发现真正的原因、找到新的拯救之途(二)这种现象究竟是如何造成的?它究竟是现代社会内生的一种必然现象?还是人类误入歧途?首先,这些现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其次,这些现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的?第三、这些现象的出现,给人们的观念带来了什么样的挑战?第四,这些现象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现象,应将它放到什么样的知识领域和社会历史领域中去考察?(三)美学问题的研究方法历史的还原:起源的追溯语境的重构:知识谱系的清理先验的还原:问题的呈现意义的重释:新的回答与追问上篇:美学与艺术的当代处境——社会理论的考察第一章、审美现代性问题的历史语境、现实内涵及其内在悖论(一)历史语境(二)自现代社会以来,人们对现代社会的矛盾态度:人类审美精神的困境不是今天才遭遇的,自现代社会诞生以来,人们对现代社会所产生的一切新事物新现象就爱恨参半,喜忧交集。

波德莱尔

波德莱尔

这首诗描绘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自然界中的万事 万物都是彼此联系的,“每一种事物,形式、运动、数量、 色彩、香气都有意义,相辅相成和相异‘相契’的” , 它们互为象征,组成了一个象征的世界。诗第一节所呈现 出的想像:“自然”的庙堂之中,每一根柱子都是“活 的”,有生命的,它们用神秘的方式——“模模糊糊的语 音”——相互交流着,形成一座“象征的森林”。实际上, “象征的森林”本身就是宇宙、人生的一个象征,在不同 事物的相互呼应中,所有的存在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在人的感官、人的内心之中,就深深藏着这个“统一体” 的秩序和奥秘,即诗中所言:“如同悠长的回声遥遥地汇 合在一个混沌深邃的统一体中”。而对于通感手法与象征 手法的运用,如:“芳香、颜色和声音在互相应和”。嗅 觉、视觉、听觉乃至触觉,本来是不同的感官,感受不同 的刺激,但诗人也让它们发生了“应和”。当颜色、触觉、 气味与乐音,错综在一起,同时唤醒读者的各种感官。诗 人继续渲染出一个无限扩张的“香味世界”。许许多多的 古怪的“香味”,都发出自己的声音“歌唱精神与感觉的 激昂”。
除此之外,他还写了大量的诗歌和批评文
章,被收录在《美学珍玩》、《浪漫派的艺 术》、《1846年的沙龙: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 等之中,在这些诗歌和批评文章中,诗人提出 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如在艺术创作中要重视 想象力的作用,反对模仿,注重当下的真实情 感,对真善美的关系进行了论证。他在1857年 写下的《应和》这首十四行诗,被认为是开启 了象征主义诗学美学的先声。
二、关于波德莱尔
夏尔·波德莱尔(1821—1867),法国19世纪 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的先驱,代表 作品有《恶之花》、《巴黎的忧郁》、《人造天 堂》,其中,《恶之花》被认为是19世纪最具有 影响力的诗集之一,这部诗集使波德莱尔成为法 国古典诗歌的最后一位诗人,现代诗歌的最初一 位诗人,整部诗集虽然是由一系列的诗歌组成, 但是却是一个逻辑严密的作品,体现了诗人与资 本主义社会搏斗的精神历程。

“现代性”概念的解读

“现代性”概念的解读

“现代性”概念的解读一、“现代性”的界定“现代”就是现在生活的时代,每一代人都可以吧自己生活的时代称为“现代”,所以每一个时代都有过它自己的“现代性”。

而今天我们所说的“现代”指一个确定的时期,是人类历史演变过程中的某一特定时期。

主要是指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的历史演变时期,而“现代性”概念主要指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的社会性质或状态。

现代性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社会的崭新时期,同时代表着社会形态的转型,表示人类社会由封建社会进入到了资本主义社会。

现代性是启蒙的结果,启蒙运动,法文Siècle dos Lumières ,德文Zeit der Aufklärung ,英文the Enlightenment ,都有“以光明驱逐黑暗”的意思。

启蒙运动表达出以“理性”“自由”为标志的时代精神,理性在启蒙运动只能够是人们用以代替上帝、判定一切存在的合理性法庭。

启蒙所关注的是现代性的制度问题,表现为科学、人道、理性、民主、自由、平等、权利、法制的普遍原则,而审美现代性更看重人的处境问题。

1860年波德莱尔在《现代生活的画家》一文中首次界定了“现代性”的含义“现代性就是过度、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为了使任何现代性都值得变成古典性,必须把人类生活无意间至于其中的神秘美提炼出来。

”波德莱尔将现代性的审美体验与有关历史的体验结合在一起,指出了艺术创作的“偶然”与“永恒”的辩证关系:只有当作家将自己的生命体验全部贯注到当代的生活中去的时候,他才能从中挖掘出生活的“诗意”,而正是这种生命体验使作品超越了时代的界限,具有了“普遍人性”的审美意义。

这使现代性充满矛盾,一方面,现代性就是理性,代表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变革逻辑,另一方面它不断给我们带来剧变,并把精神焦虑植入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

二、“现代性”的反叛理性主义把社会历史看成是在时间维度上的不断进步,认为随着人类认识自然和征服能力的提高,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长,随着社会趋于和谐和公正,人类必然会过上越来越美好的生活。

现代性的美学话语 批判理论与实践美学

现代性的美学话语 批判理论与实践美学

结论
总的来说,艺术自律是现代艺术的核心要素之一,它既体现了现代性的美学 话语,又在现代艺术实践中得到充分展现。艺术自律的重要性在于它为艺术家提 供了创作自由,强化了艺术的审美功能,并有助于保持艺术的独立性和价值。展 望未来,随着现代主义艺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预见艺术自律将会继续在现代 艺术中发挥关键作用,为推动艺术创新和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现代性美学的语境下,艺术自律的价值得以进一步凸显。它不仅体现了艺 术家对于现实世界的反抗和超越,更在审美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艺术自律使 得艺术家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不受现实约束,这种自由表达的方 式为观众提供了审视现实世界的全新角度。
四、结论展望
综合以上分析,艺术自律作为现代性的美学话语,对于理解艺术在当代社会 的地位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它既体现了艺术家对现实世界的反叛和超越,也为 观众提供了独特的审美体验。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从以下几个方面 展开探讨:
1、艺术教育:通过在学校和社区中开展艺术教育,培养公众对艺术的理解 和欣赏能力,同时也可以将美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公众的美学素养。
2、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实践美学的重要领域之一。通过与文化产业相结 合,可以促进艺术的传播和发展,同时也可以为文化产业注入文化内涵和特色。
3、社会公益:实践美学也可以与社会公益相结合,通过艺术的方式社会问 题,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例如,艺术家可以通过创作反映社会问题的作品, 激发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和思考。
4、艺术自律性与生态美学:在生态意识日益提高的今天,如何将艺术自律 性与生态美学相结合,创造出更为深刻和丰富的艺术表达?
参考内容二ຫໍສະໝຸດ 言在当代艺术领域,艺术自律性是一个备受的话题。本次演示旨在探讨现代性 的美学话语对现代艺术自律性实践的影响,并分析艺术自律在当代艺术中的重要 性和价值。通过对现代美学话语和现代艺术自律性实践的深入剖析,本次演示将 阐述艺术自律如何为现代艺术带来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并对未来现代主义艺术的 发展提出展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卷 第5期2008年10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Wuhan U niversit y of T echnolog y (So cial Science Edition)V ol.21 N o.5Octo ber 2008审美现代性的道德解读成海鹰(中南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08)收稿日期:2008 06 20作者简介:成海鹰(1969-),女,湖南省衡阳市人,长沙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中南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文艺伦理研究。

摘要:人们对工业文明和都市生活的深刻体验,使现代性问题在不到200年的时间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学术问题,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波德莱尔最先发现现代性中所包含的二重性,他指出现代性是过渡、短暂、偶然,也是永恒与不变,并以此命名美的双重本质。

艺术家通过审美现代性理解人类文化的意义,其实表现的是道德现代性与人存在的关系。

关键词:现代性;审美现代性;道德现代性;都市化中图分类号:B83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77(2008)05-0659-06现代性问题的提出缘于人们对工业文明和都市生活的深刻体验,是人类从理论上反思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社会和时代变迁的结果。

据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教授汉斯 罗伯特 尧斯的考证, 现代性!一词的最早用法见于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1849年的∀墓中回忆录#(国内由郭宏安翻译出版的∀墓中回忆录#是原书内容八分之一的选集,没能找到此说出处)[1]149。

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现代性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学术问题,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也对现代性问题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多样性的阐述。

人们从价值观念、文化精神、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等不同角度理解现代性,其实对这个涉及审美、艺术、心理、情感、道德等诸领域的文化事件,最根本的解读仍然是从审美现代性出发。

一、一个需要充分书写与解释的话题追溯现代性的起源,我们会联想到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对现代艺术家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孤独想象追求的描述:他寻找我们可以称为 现代性!的那种东西∃∃对他来说问题在于从流行的东西中提取出它可能包含着的在历史中富有诗意的东西,从过渡中抽出永恒。

∃∃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它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则是永恒与不变[2]。

他!是法国19世纪一个才华横溢、充满奇思妙想的画家,叫贡斯当丹 居伊,波德莱尔称他为 普通人生活的编年史家!。

他是卓有观察才能的人,也是富有表达能力的人,他观察、寻找并表现生活中瞬间的美,此时他是有活跃想像力的孤独者,也是不停穿越巨大人性荒漠的孤独者,他由此而留下的作品使波德莱尔一点也不怀疑快速生成的瞬间感觉可以产生伟大的艺术品。

在这种描述中,现代性从此成为新美学的标语。

资本主义在它飞速发展的100多年时间里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催生了人们的物质和金钱崇拜情结,但是在审美及道德情感上,人们更为怀念过去那些古典、浪漫的时代,对文学艺术的感觉尤其如此,他们相信古典中包含了更多使人类精神得到慰藉的永恒因子。

司汤达曾经讨论过为什么在文学史上,浪漫主义一直深入人心: 浪漫主义是为人民提供文学作品的艺术。

这种文学作品符合当前人民的习惯和信仰,所以它们可能给人民以最大的愉快。

![3]但是现在,通过贡斯当丹的画笔,人们发现了现代生活的魅力,所以波德莱尔称他为∀现代生活的画家#,经由贡斯当丹,波德莱尔理解了现代生活可以提供比古代生活更多、更高、更强烈的美感。

在这里,波德莱尔显然把 现代性!视为一种新艺术时代来临的信号,现代性的概念由此得到明确把握。

现代性的过渡、短暂、偶然、永恒与不变使它既产生诗意、浪漫,也伴生无序与焦虑。

前者可由波德莱尔观察到的在巴黎大道上游荡的优雅休闲者印象得以确证,他们总是渴望到前所未知的土地上去发现新的东西,他们无忧无虑穿过城市的街区,不为何停留也不为何驻足。

在本雅明的伟大著作∀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中,这些人又叫浪荡游民!或者休闲逛街者!,在被喧嚣包围的城市中,他们穿过人群走自己的路,他们可以指在现代生活的滚滚潮流中不由自主的任何一个人。

后者则须借助马克思的预言性警句来理解,他在下面这些话中捕捉到了现代性的精神: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

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因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

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

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

![4]在这段话中,马克思深刻揭示的资本主义不断求变的本性和波德莱尔关于现代性所具有的短暂性、瞬间性和过渡性特点如出一辙。

和夏多布里昂用现代性!指现代生活的平淡与乏味不同,波德莱尔以现代性命名美的双重本质,他认为在描写平庸生活的作品中,艺术家越是在里面放进去美,作品就越珍贵,他和马克思都注意到了现代性中所蕴藏的二元对立。

如果说波德莱尔作为一个重要理论家注意到了审美现代性对理解人类文化的意义,我们则更需要从道德现代性角度去读解现代人的当下存在。

英国利兹大学社会学教授齐格蒙特 鲍曼从心理体验的角度详细地描绘了现代文明下人们的感受:无序的主要征兆是,在我们不能恰当地解读特定的情境时,以及在可抉择的行动间不能作出选择时,我们所感受到的那种极度不适。

不适引起的焦虑以及伴生的犹豫不决,让许多现代人充满绝望,现代生活加剧人的无意义感和孤独感,它使人生无方向和无确定性,陷入相对主义的焦灼之中。

不仅如此,就马克思的认识而言,现代生活是完全矛盾的,他说: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

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兆,这种衰颓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

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

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

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变成贫困的源泉。

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1]25。

马克思这番见解中包含着深度的忧虑:我们的对于自然的发现和进步其结果却是使物质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

之后100多年的科学进步和发展,现代电脑技术和因特网无所不在的影响力使马克思一百多年前的预言在今天变成了让人悲哀日盛的现象。

现代性概念从西方文化引进之初,是一个被肯定的观念,从审美层面而言,五四以来,新文学的一个方面即是对现代性的追求,但是今天,人们更多的是质疑、批判和反思,如审美现代性在有些学者那里被理解为是对我们所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比如人的精神的异化,官僚体制对人的奴役,自然生态无端破坏)所作的判断与思考![5]。

美国现代诗人威廉 卡洛因 威廉斯叹息到:道德的海上有花也有欲望的篮子。

凭借他这一诗歌意象,我们理解了光明与黑暗同在,美与丑伴生,善与恶共存,也更深刻地理解了冲突与人共生。

这种冲突显然是混乱之流中人的脆弱与无助,焦虑与绝望的源头,因而对道德现代性的探索,是对审美现代性的超越。

对人类生存境遇和人类自身的关注,使我们从单纯的审美现代性跃升至道德现代性来读解存在本身,它使我们脱离遮蔽状态,最真实地再现生命现存的意义。

道德的现代性问题中同样存在暂时与永恒、偶然与必然,过渡与不变的冲突,在哲学家中,尼采是较早的觉悟者,作为世纪转折点上一个旧时代结束和一个新时代开启见证者的他,其影响不会随着其时代的结束而消失,他重估一切价值的震撼力至今仍在,妥斯陀耶夫斯基在∀卡拉玛佐夫兄弟#中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伊凡 卡拉玛佐夫说:如果上帝死了,一切都可以允许。

!价值世界的坍塌是随着这个问题的出现被人们所意识,道德混乱的出现也是随着这个问题的一再被肯定而为人们所确认。

二、现代性背景下的审美与道德关联正如齐格蒙特 鲍曼断言的:只要存在分为660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21卷秩序和混乱,它便有了现代性。

只要存在包含了秩序和混乱之抉择,它便具有了现代性[1]100。

对道德歧义、晦涩、模糊地把握,正是现代人混乱之所在,进而导致了道德选择与道德评价的模棱两可,这种模棱两可造成了现代人的困惑。

或者我们可以换一些词来理解,如美国学者马歇尔 伯曼所指出的:现代资产阶级文明是一种以不稳定和动荡为标志的文化[6]。

当我们陷入不确定的深渊,随之而来的意义与价值虚无将会对人的生存形成灭顶之灾。

被西方哲学家们意识到的存在与虚无问题,在现代生活中成为现代人内在焦虑和心理冲突的根源%%%个人面临时空无限和社会的广阔,却痛感自己的默默无闻。

虽然存在却等于虚无![7]。

有等于无这种深刻的悲剧使人在现代生活中领会到一种强烈的孤独感,永恒的意义被消解了,短暂、过渡、偶然,在一个个生命的片断中,我们无法确证自己的存在。

生活充满巨大的不确定性,当我们不能相信明天,不能相信永恒,也不再相信上帝,还有什么不可以做?德国伦理学家包尔生以他的理解表达如下:没有信任,真正的人类生活是不可能的[8]。

没有信任将颠覆社会共同生活的基础,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之所以不确定成为现代人没来由绝望的根源,正在于它本身就意味着不信任。

工业文明伊始,社会和历史不可遏制地向前行进的趋势和发展,曾令人们充满乐观主义的豪情,尤其以培根知识就是力量!为典型特征,社会的进步和物质财富积累带给人们心灵的愉悦和需求的满足,其目的毫无疑问是指向幸福的。

但是两两对应的正比例关系,到一定程度就扭曲了。

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理查德 莱亚德通过研究发现,在过去50年里,尽管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英国人和美国人的平均快乐程度一点儿也没有增加。

这是因为,在人均收入超过1.95万美元的情况下,较富的社会并不会比较穷的社会更快乐[9]。

工业社会的进步性让人们欢欣鼓舞的同时,其弊端也暴露无疑,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借用弗洛依德的压抑!概念,表达现代人的困境,他深刻地感受到技术的进步使这个社会在物质上丰饶舒适的同时,却使人在精神上困惑和不安,他为我们描写了人在现实中的无所适从感、压抑感、无望感、虚无感、荒诞感、甚至绝望感,总之就是人的没有归宿的感觉,这种危机比之尼采重估一切价值带来的信仰缺失危机更大。

应当说先锋艺术的问世与现代人从变化的时代与生活中获得的体验相关。

马尔库塞不断强调人要以新的感受力去反抗发达的工业社会,他深刻而全面地批判现代工业社会,主张以审美代替革命,以艺术代替政治,艺术才是人解放的工具。

也许我们可以从波德莱尔为我们提供的关于现代社会道德与艺术支离破碎的画面得到一些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

波德莱尔是审美现代性的源头之一,反叛、无政府,乃至自我流放,波德莱尔定义的审美现代性自浪漫主义开端,直接导致了先锋艺术的产生,可以说19世纪30年代法国的波希米亚诗人和画家圈中盛行的为艺术而艺术!主张就是审美现代性对现代文明之丑陋的反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