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精神

合集下载

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1. 引言浮士德精神是指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对权力的诱惑和追逐,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追问。

它源自于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戏剧《浮士德》中的主人公浮士德的形象。

浮士德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他无法满足于生活中已经取得的成就,他追求更高的知识和更大的权力,他渴望掌握一切。

浮士德精神体现了人类对自由、追求和欲望的不断追逐和探讨。

2. 知识的渴望与追求浮士德精神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浮士德是一个无比渴望知识的学者,他不满足于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他想要掌握一切。

他通过与恶魔梅菲斯托费勒进行交易,向世界各地的知名学者请教,不断追求更高深的知识。

浮士德追求知识不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是为了掌握更多的力量和影响力。

他认为知识是人类的精神财富,也是实现自己理想和目标的重要工具。

3. 权力的诱惑与追逐除了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浮士德精神中还蕴含了对权力的诱惑和追逐。

浮士德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逐渐获得了巨大的力量和影响力。

他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权力来改变周围的环境和人们的命运。

然而,浮士德并没有将这种力量用于造福人类,而是滥用了权力,使自己获得更多的财富和地位。

这种权力的诱惑使得浮士德逐渐迷失了自己的初衷,最终导致了他的堕落和悲剧。

4. 人生意义的探索与追问浮士德精神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追问。

浮士德通过不断地追求知识和权力,试图找到人生的真谛和存在的目的。

然而,在他的追逐和探索中,他发现自己仍然感到空虚和无趣。

他开始怀疑知识和权力是否能够带来真正的满足和意义。

他问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幸福的本质是什么?他追问着这些问题,试图找到答案。

然而,他最终发现,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获取知识和权力,而在于追求真理和美。

5. 浮士德精神的启示与反思浮士德精神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反思。

首先,它告诉我们,知识和权力并非人生的终极目标,它们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

3.结合作品分析(浮士德》的批判思想。(25)

3.结合作品分析(浮士德》的批判思想。(25)

结合作品分析《浮士德》的批判思想浮士德的形象:表现了资产阶级的两重性,既勇于进取,又贪图享受。

他说:“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这种永不满足、不断追求、努力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所谓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的一生,贯穿着批判现实精神和辨证精神。

他与恶的化身靡非斯特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是一种辨证哲学的体现。

靡非斯特的形象:体现了恶,体现了否定精神,他对一切都抱着轻蔑嘲笑的态度。

他的清醒,往往能揭穿丑恶事物的本质。

他引浮士德走出书斋,使他过享乐的生活,一再引诱他作恶,实际上却使浮士德不断向真理前进,不断向善,他成了浮士德前进道路上不可缺少的动力。

作者通过靡非斯特表明了这样一个哲理:即恶的作用不全是破坏,“人类正是在同恶的斗争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取得进步。

”主人公浮士德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是一个自强不息、执着探索者的形象。

为了人生的真义,为了体察那短暂的、至善至美的一瞬,他不怕以鲜血和灵魂做低押;他在探求人生意义、探索理想社会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生无所息、坚韧顽强、非凡毅力和品格。

他经受了各种诱惑和考验;同梅非斯特打赌,激起他重新探索的信念;热恋的悲剧使他不再追求感官的享受;从政的悲剧使他逃离避现实;古典理想的幻灭,使他重新回到现实中寻找实现理想的途径。

他永不满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无论是在人间或在天上,没一样可满足他的心肠”,始终向上向善。

这些便构成性格上最鲜明的特征。

这正是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些渴望摆脱蒙昧、获取真知而勇往直前的知识分子的写照。

浮士德又是普通人类的代表,具有人身上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欲的驱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位、权势、女人和美等现实欲求中;另一方面,他又未被个人欲求和现实所迷惑,而是一次又一次勇敢的超越了自我,不断走向新生活。

他一方面想节欲精进,追求真理创造事业,一方面又迷恋着缠绵悱恻的儿女私情;他一方面是清醒的、理想社会的追求者,一方面又是盲目的、腐朽王权的支持者。

对浮士德精神的理解

对浮士德精神的理解

对浮士德精神的理解
浮士德精神是指德国作家歌德在其著名戏剧《浮士德》中塑造的主人公浮士德所体现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状态。

浮士德是一个具有强烈求知欲和追求无限力量的学者,他不满足于现实的局限,渴望超越人类的极限,追求知识、权力和快乐的无尽扩展。

浮士德精神的核心是对人类欲望的无止境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从浮士德精神的多角度来理解,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知识的追求,浮士德是一个渴望获取知识的学者,他不断探索、学习,试图突破人类的认知界限。

他对知识的追求体现了人类对于真理和智慧的渴望,同时也暗示了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2. 对权力的渴望,浮士德不仅追求知识,还渴望拥有无限的权力。

他希望通过掌握超自然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和欲望。

这种对权力的渴望反映了人类对于掌控和改变现实的欲望,同时也揭示了权力对人性的诱惑和腐蚀。

3. 对快乐的追求,浮士德追求无限的快乐和满足感,他试图通
过各种手段来追求个人的幸福和满足。

这种对快乐的追求体现了人
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也暗示了个人欲望的无限膨胀可能导致道
德沦丧和精神困境。

4. 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浮士德在追求知识、权力和快乐的过程中,逐渐陷入了内心的挣扎和困惑。

他开始反思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思考个人行为的后果和责任。

这种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反映了人类对
于存在的困惑和对道德选择的思考。

综上所述,浮士德精神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涵盖了对知识、权力、快乐和人生意义的追求与思考。

它揭示了人类对于无限
扩展和超越的渴望,同时也警示了个人欲望的无度和对道德的挑战。

浮士德精神名词解释外国文学史

浮士德精神名词解释外国文学史

浮士德精神名词解释外国文学史在外国文学史上,浮士德精神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概念。

浮士德是一个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共同形象,他同时承载了对知识、权力和欲望的追求。

浮士德精神所代表的思想和情感,贯穿于德国文学以及整个欧洲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浮士德精神的起源浮士德的传说最早来源于克里斯托弗·马洛的戏剧作品《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这是欧洲文学史上对浮士德形象进行了最早的塑造。

从马洛的作品出发,浮士德逐渐成为了一个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文学符号,体现了人类对智慧、权力和人生意义的探索与追求。

二、浮士德精神的内涵浮士德精神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渴求,更是对权力和欲望的无休止追逐。

浮士德在传说和文学作品中通常被描绘成一位博学多才、对人类命运和宇宙奥秘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物。

他渴望超越常人的智慧,同时也追求对世间万物的掌控和统治。

浮士德的内心矛盾以及与恶魔的契约,使得浮士德精神具有了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三、浮士德精神在德国文学中的体现在德国文学史上,浮士德精神被广泛地体现在许多文学作品中。

尤其是哥德和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家们,如歌德的《浮士德》,以及雪莱的《浮士德研究》等作品,都充分展现了浮士德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这些作品不仅在德国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对整个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浮士德精神对外国文学史的影响浮士德精神的影响远远不止于德国文学史,它在整个外国文学史上都有着显著的地位。

浮士德精神所代表的追求知识、权力和欲望的人性,贯穿于许多文学作品中。

无论是莎士比亚的《麦克白》,还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都可以看到浮士德精神在不同形式下的具体表现。

我们可以说,浮士德精神已经成为了外国文学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概念。

五、对浮士德精神的个人理解对于浮士德精神,我认为它是一个集合了对知识、权力和欲望的探索和追求的复杂而丰富的精神象征。

浮士德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追求,更是对人类内心深处的探索和挑战。

论述浮士德的形象

论述浮士德的形象

论述浮士德的形象论述浮士德的形象浮士德是歌德诗剧故事《浮士德》中的人物。

浮士德是具有高度概括的艺术典型,是一个人生理想的探寻者,是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知识分子精神发展过程过程的艺术总结。

这不是某个人,而是整个资产阶级的高度概括。

浮士德的精神探求过程包括五个阶段分别是学者生活阶段、爱情生活阶段、政治生活阶段、艺术生活阶段以及创造事业生活阶段。

第一阶段是学者生活阶段。

浮士德的世界观中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

作为学者,虽然是一个老学者,思想中有唯物主义所以在他的思想中有他自己的想法和认识。

他认为要有激情人生或者是走向死亡。

基于这种唯物主义观点,浮士德对人生、生活的态度也极有特点。

祈求体验一种充满斗争和激情的人生:或者死在阵上头戴血染的荣冠,或者是狂舞之后抱在姑娘们的手腕!深夜浮士德在自己书斋中苦闷:浮士德是一个“成功者”。

他已经把哲学、法律、神学、医学都读遍了,他博学多才,受人们尊敬,但他却一点也不满足,他去书本中找答案,但在书本中却没有找到答案,所以他极度的苦闷,所以他迫不及待的走向死亡。

所以在这时候魔鬼靡菲斯特开始引诱浮士德,他说可以让浮士德感到满足,让浮士德有疯狂的热情,所以魔鬼成了浮士德追求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动力。

在追求发展中,浮士德自身与客观现实产生矛盾,精神上也具有两重性。

表现在“灵”与“肉”,“良心”与“情欲”,浮士德精神性格的基本特征及其复杂的心理状态。

他不断克服掉自身的弱点,不断探索。

而在他克服自身弱点,不断探索的时候,魔鬼靡非斯特正好起了推动作用。

在浮士德探索的道路上,魔鬼靡非斯特总是企图把他引向堕落,但靡非斯特恰好帮助他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克服自身的弱点,不断地前进。

第二阶段爱情生活阶段。

浮士德与格蕾琴的恋爱其实是表现资产阶级与封建教会的较量斗争。

从浮士德与格雷琴的爱情可以看出封建教会势力的顽强、资产阶级的软弱。

与格雷琴的爱情是浮士德要求个性解放。

在残存着陋习的中世纪一个小镇上,浮士德追求一个贫穷、善良带有宗教思想的女孩子格雷琴。

浮士德的精神

浮士德的精神

什么是浮士德精神?“浮士德精神”就是对现实永不满足、对理想和真理永远不断地追求、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不断发展,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辨明进取的方向,克服各种障碍和困难,最终实现人类的自我拯救的精神。

正如同中国《易经》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种精神反映了人们不断要求突破自我,力争上游的愿望。

歌德具有坚定的启蒙主义信念,相信人类一旦从中世纪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就能无限地完善。

而浮士德就具有永不止息地追求完善的欲望,而且在这个人身上“集中了一切伟大的发展倾向”。

浮士德精神的出发点就在于寻求生命的最高限值和全部奥秘,即使明知“有限永远不能成为无限的伙伴,也依然要走向生命毁灭的终点”。

浮士德一生五次奋斗都以悲剧告终,但是他的不断否定与不断进取,表现的正是人的追求与发展的必然过程。

浮士德的经历表明人类总是给自己提出难以企及的高尚目标,而每向这目标靠近一步,人类都要以自己的错误甚至牺牲为代价;这种庄严的悲剧性决定了人类进步的道路曲折而又漫长,决定了人类必须一刻不停地努力向上。

在艺术形象上,歌德的浮士德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发展:哈姆雷特只肯定了人的价值但对于人生的意义、人的作用只是用怀疑哲学的方式提出“生存或是毁灭” 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却未予以解决;而浮士德则肯定人的作用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行动、在于做出有益于社会的实践。

所以浮士德开始就明白地说出“泰初有为”即通过实践而不断追求真理最后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浮士德难题:浮士德在现世生活的大海中畅游,痛饮生活美酒,遍尝人生的酸甜苦辣。

历经了无数欲望的满足、无数造善的初始、无数罪恶的滋生和无数成就与荣誉的获得。

浮士德身上兼有双重人格他把天帝的意志与魔鬼的品行融于一身,天帝所代表的善和魔鬼所代表的恶一同发挥作用。

由此也引出了西方文学中那个有名的“浮士德难题”:怎样使个人欲望的自由发展同接受社会和个人道德所必需的控制和约束协调一致起来——怎样谋取个人幸福而不出卖个人的灵魂。

论浮士德精神

论浮士德精神

论浮士德精神诗剧《浮士德》取材于中世纪民间传说。

浮士德原名约翰·乔治·浮士德(1840-1540),是当时一个跑江湖的魔术师,在德国流传很多关于他的传说。

歌德根据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德国的社会状况和个人长期的生活经验,前后经历60年才完成这部巨著。

《浮士德》分为两部。

第一部的“天上序幕”可视作全剧的一个总纲,采用《旧约》中《约伯记》的形式,并在其中注入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新内容。

上帝和魔鬼菲斯特打赌,上帝认为人类是从低级到高级发展,达到更完美、更和谐的生活,持的是乐观主义的态度;魔鬼菲斯特则认为人的一切活动毫无意义,人类的发展道路的结果是导致虚无,持悲观主义看法,因而双方把浮士德作为人类的代表进行打赌。

浮士德,这位老博士,他花了一辈子时间穷究学问,当面临晚景凄凉时,他却与魔鬼靡非斯托签下协议,以自己的灵魂为条件,换取青春与爱情。

浮士德从开始便是一个斗士,他与命运斗争,不甘老去,他要重新体验那错失的青春与爱情。

而剧终,因为他的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魔鬼未能得到他的灵魂。

他的灵魂随天使升入了天堂,可以说,浮士德的一生是在奋斗中度过的。

十九世纪德国的文化精神一般又称之为“浮士德精神”,这首先应该归功于《浮士德》,它把十九世纪德国文化的精神,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精神形象化地描绘出来,可以说《浮士德》是人类精神的史诗性写照。

因此,浮士德精神作为人类精神的象征,它就远远超出了诗剧《浮士德》特殊的文学性,特别是超出了其主人公浮士德的个别意义,而获得了一种绝对超越的意义。

当然,浮士德精神不能脱离《浮士德》,但它并不单纯是其主人公浮士德的精神,而提升为一种整体性精神。

一、浮士德的精神根基:奋发向上“我们能将他搭救,他永远奋发向上。

”这是歌德诗剧《浮士德》悲剧第二部第五幕中天使的唱词。

天使拯救浮士德,不是因为天使的力量强大,而是浮士德那种永远奋发向上的精神。

在命运面前,他并不服输,他不愿这样老去,所以他与魔鬼签下协议。

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是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

梅非斯特一开始就相信像浮士德这样好高骛远,想“摘下天上最美的星辰”,想“获得人间最大的快乐”,除此以外,一切都不能满足其心肠的雄心勃勃的追求者,最终必将导致堕落,被他引入魔路。

“浮士德精神”另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他重视实践的积极入世精神。

走出书斋是他实践意识的朦胧觉醒。

追求、实践、不满足、再追求,自强不息,精近不止构成了浮士德精神的本质内涵。

总之,“浮士德精神”是指在追求真理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勇往直前的精神。

这种精神的实质和内容主要有三点:重视实践和现实;永不满足于现实;不断追求真理。

《浮士德》精神的内涵,强烈地体现在浮士德的形象之上。

而浮士德的形象是通过他寻求真理的五个阶段的生活历程而进行展示的。

第一阶段主要通过描写浮士德的新生,展示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形象。

他摆脱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束缚,有强烈的入世思想,他不满现实社会,要为“人类”创造一个“真美”的世界。

第二阶段主要描写浮士德的爱情生活,开始了对人生和理想的探求。

但悲剧的冲突是新兴资产阶级个性自由的要求和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

第三阶段描写浮士德在政治生活上的探求,不是起而反抗,而是迁就退避。

他在封建宫廷中看到了王朝的腐败。

仍然尽心竭力为这个腐朽的王朝服务,实际上说明,为封建王朝服务不可能有所建树,于是他又开始了新的探索,即第四阶段,描写浮士德对古典美的追求,但古典美也消逝了,不能复活于现代。

浮士德对古典美的追求,就这样宣告破灭了。

最后阶段描写浮士德改造大自然的努力。

追求、实践、不满足、再追求,自强不息,精近不止构成了浮士德精神的本质内涵。

总之,“浮士德精神”是指在追求真理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勇往直前的精神。

这种精神的实质和内容主要有三点:重视实践和现实;永不满足于现实;不断追求真理。

在歌德的《浮士德》中,心灵革命与社会实践,感官之爱与艺术之美,共组一种平衡的生命观照。

它们共同驱使冀望超越自己的人迈向善。

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

如何理解浮士德精神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是伟大诗人、作家、思想家歌德最重要的代表作。

它与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并列为欧洲文学四大名着。

主人公浮士德是16世纪德国历史书和民间传说中的人物,通占卦、天象、巫术、炼金术。

歌德在《浮士德》中,根据这个民间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浮士德和魔鬼靡非斯托的形象,展现了一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精神生活的发展史。

整部作品围绕浮士德对自我生命意义和人类理想的紧张探索与追求,以找寻新的精神信仰和信念支撑。

浮士德正是作者所寄托的这种求索精神的典型体现。

可以说浮士德是德意志整个文化时期的象征,他一生不断追求,积极的、奋斗的、克服生存,在他看来,西方这段历史和文化都来源于这种“浮士德精神”。

那么所谓“浮士德精神”到底是什么呢?(一)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

浮士德是个一辈子深居象牙塔中研究学问的垂垂老者,当他回首往事时,深深地为自己学者生涯感到遗憾,所以就和魔鬼靡非斯特定了契约,把自己的灵魂买给了魔鬼,只求能够经历别样的生活,以探索人生的价值。

所以浮士德的性格兼有神性和魔性。

性格上的两重性使他处在上帝和魔鬼之间,他若不断地追求知识与真理,追求美善的事物,追求高远的理想,会上升到灵的境界;如果他贪图享乐,胸无大志,庸碌无为,且执迷其中不能醒悟,将坠入魔道,走向堕落。

他先经历了爱情生活,但爱情不能给他带来幸福,玛甘泪的悲剧使他心存内疚;于是他又开始了政治生活,接着回到古希腊,但这些都没有使浮士德感到一点点满足。

最后,他得到海边的一块海滩,终于在“开创性的人类劳动”面前喊出了“停一停吧,你真美丽”,倒地而死,结束了他探索的一生。

他的一生,就是不断探索和追求的一生。

(二)“浮士德精神”另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他重视实践的积极入世精神。

作为一个启蒙主义的理性主义者,浮士德相信真理的存在。

他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寻找真理和发现真理,从对一种理性的否定到对另一种理性的肯定,完成了在精神上的一次又一次的飞跃。

浮士德的五大追求

浮士德的五大追求

浮士德的五大追求:追求知识,他满腹经纶,却于事无补;追求爱情,爱情被保守思想和封建礼法扼杀;政治追求,为封建王朝服务,却因爱上海伦而葬送自己的前程;追求艺术,追求古典美,也以幻灭告终;社会理想追求,建造人间乐园,却在呐喊中倒地而死。

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他不断追求知识和真理,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崇高的理想。

它具有自强不息、不断进取、勇于满足、积极向上的精神,即“浮士德精神”浮士德又有贪图享受、安于现状。

更以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浮士德永不满足,不断地克服障碍、超越自我,“不断地向最高的存在奋勇”前进的可贵精神。

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是浮士德的主要性格特征,这使他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浮士德博士就是一个永远追求的人物典型他代表一种向善的他代表一种向善的他代表一种向善的他代表一种向善的,,,,积极肯定的精神积极肯定的精神积极肯定的精神积极肯定的精神书中靡非斯陀自称是“否定的精神”,是“恶”的化身墨菲斯托在自我介绍时说:“我是永在否定的精灵!一切事物只要它生成,理所当然就都要毁灭,所以还不如无所发生。

你们叫这做破坏、罪行,简单扼要说就叫做恶,这就是我本质的属性。

”他千方百计引导浮士德走入歧途,使他失败他可以引导浮士德犯错误,又利用他的错误干种种坏事,魔鬼梅菲斯特并非“恶”,而是激发浮士德永远向上,追求发展的动力。

他目光尖锐,看到了现实中宫廷里许多腐败现象,予以揭露和讽刺。

他界定自己他界定自己他界定自己他界定自己::::““““我是力量的一种我是力量的一种我是力量的一种我是力量的一种,,,,它常常想的是恶而常常做的是善它常常想的是恶而常常做的是善它常常想的是恶而常常做的是善它常常想的是恶而常常做的是善。

””””正如他所说正如他所说正如他所说正如他所说,,,,他主观上作恶而客他主观上作恶而客他主观上作恶而客他主观上作恶而客观上却是在造善观上却是在造善观上却是在造善观上却是在造善。

谈谈浮士德精神作文

谈谈浮士德精神作文

谈谈浮士德精神作文一说起浮士德精神,可能有些人会一脸懵,心里犯嘀咕:“啥是浮士德精神?能吃吗?”哈哈,别着急,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

浮士德精神啊,简单来说,就是那种永远不满足,永远在追求,永远在探索的劲儿。

就好像一个永远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对世界充满了渴望,总想知道更多,得到更多,体验更多。

你看浮士德,这老爷子一辈子都没闲着。

一会儿钻研学问,一会儿追求爱情,一会儿又想去搞搞政治,弄弄经济。

他就像个不安分的小跳蚤,在人生的大舞台上跳来跳去,一刻也不停歇。

有人可能会说:“这老头真能折腾,就不能老老实实待着享享清福?”可这恰恰就是浮士德精神的魅力所在啊!不满足于现状,意味着有上进心。

要是大家都满足于吃饱穿暖,那社会还怎么进步?咱们还怎么能用上智能手机,坐上高铁飞机?正是因为有了像浮士德这样不满足的人,我们的生活才变得越来越好。

永远在追求,也需要勇气。

追求的路上哪能一帆风顺?肯定会有挫折,会有失败。

但浮士德不怕,跌倒了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继续往前走。

这种不怕失败的精神,多值得咱们学习啊!想想自己,有时候遇到点小困难就打退堂鼓,和浮士德比起来,真是惭愧。

不断探索新的领域,更是一种冒险精神。

谁也不知道前面是鲜花还是荆棘,但浮士德不在乎,他只管大胆地迈出脚步。

这种敢于尝试的劲头,能让我们发现更多的可能性,开拓更广阔的天地。

所以说,浮士德精神可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当我们努力学习,想要提高自己的成绩时;当我们勇敢地追求自己喜欢的人时;当我们尝试新的工作,挑战自己的能力时,我们都是在践行浮士德精神。

让我们都多一点浮士德精神,别总是安于现状,大胆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说不定,下一个改变世界的人就是你呢!。

“浮士德精神”解读

“浮士德精神”解读

“浮士德精神”解读摘要:《浮士德》是歌德倾其毕生精力完成的一部史诗性巨著。

把全书连成一体的主线是主人公浮士德的精神性格的发展以及他不满现实、不断追求理想的过程。

“浮士德精神”包括肯定人生的积极意义,以实际行动投身实践的创造精神;敢于否定一切丑恶事物与错误思想的否定精神;追求理想生活的自强不息的战斗精神等。

浮士德式的人在个体上是一个“我”,但在精神上却是渴求“小我”与全人类的“大我”相融合代表整个人类的奋斗史。

本文越过这部作品诞生的时代来解读“浮士德精神”,以现代人的目光汲取“浮士德精神”的养料。

关键词:浮士德精神悲剧追求理想《浮士德》悲剧没有始终一贯的故事情节,其基本情节可归结为:一幕序曲,两个赌赛,终生追求,五幕悲剧。

诗剧的主人公浮士德为了追求人生的真义,不怕用鲜血和灵魂作抵押,去体察那短暂的、至善至美的一瞬。

在探求人生意义、探索理想社会的过程中,浮土德表现出一种生无所息、坚韧顽强、超越常人的毅力和品格。

这种永不满足、锲而不舍的性格特点,就构成了有名的“浮士德精神”。

现代的读者越过这部作品诞生的时代来理解“浮士德精神”,就能从中发现诗剧表达了这样二种现代意识,即人始终处于与外界的冲突之中,失败和灾难再所难免,但人自身的行动决定自己的本质,追求的结果也就体现了这种本质。

“浮士德精神”也就成了现代人汲取精神养料的宝库。

在诗剧中,浮士德的上下求索是从两次打赌中引出来的。

首先魔鬼与上帝打赌,魔鬼靡非斯陀表示.他有把握把浮士德引上歧路,使浮士德放弃信仰,上帝接受了魔鬼的挑战。

第二次打赌是浮士德与魔鬼的契约,条件为靡非斯陀甘愿供他驱使,并设法满足他的一切要求,浮士德一旦满足,喊出“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便会死去,死后灵魂归魔鬼所有。

在五幕悲剧中,浮士德的精神探索贯穿始终。

第一幕悲剧是知识的追求和知识的悲剧。

在作品中,读者第一次见到的浮士德是一个已经年过半百的老学者。

他毕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博览群书,钻研各种学问,以求洞解自然奥秘。

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
纵观全剧,既是神幻与美学的享受,也是一部精神追求,对人自身充满无限肯定和希望的过程。“浮士德精神”最后打动天使,拯救了浮士德的灵魂,也是歌德终其一生,经历知识、爱情、政治和事业之后,对整个生命历程的归纳。这位伟大的作家,以其特殊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进程的一个艺术性的总结,也带给人们一次深层的洗礼,自强不息,勇于生活才能实现真正的满足和超越。
诗剧《浮士德》是歌德毕其一生、苦心经营60年的力作,是他一系列创作的集中概括,也是他人生的总结,更是一部灵魂发展史,一部时代精神发展史,被视为是“近代人的圣经”。
《浮士德》概括了一个很漫长的历史时代,这意味着它要借助许多象征性或比喻性的形象。例如绝代美女海伦象征着古希腊艺术之美,浮士德追求这种古典美的失败,意味着他想通过艺术实现改造社会的理想的失败。又如浮士德和海伦新生的儿子欧福良的无限追求象征着浪漫主义文学,作者通过欧福良的早逝,以纪念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又如,浮士德的学生瓦格纳,是脱离实际的、只会啃书本的经院式的知识分子,这个形象体现了封建的、中世纪的意识形态的陈腐。
浮士德的形象还有更高的哲学涵义。这一涵义表现在面对重重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自强不息和努力追求过程,最终实现自我的一种“浮士德精神”上。在具体传达这种精神的时候,他运用了两个赌赛和两个世界。两个世界一大一小:第一部是小的世界,即现实的世界,感官的世界;第二部则是大的世界,这里是政治舞台、神话幻境、大自然。一个人从“小世界”走到了“大世界”意味着他从“凡夫俗子”发展到崇高的精神境界。所以第二部内容十分丰富、深广,作者把他一生的体验都融汇了进去。根据作者的构思,第二部中的第三幕和第五幕是重点。第四幕以后,主人公精神开始有了转机。在这两幕里,作者让主人公说出了他的最终目标:统治和财产。说明上升的资产阶级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时期,就要求政治权力。在最后两幕中,揭露了海上掠夺,指出战争、贸易和掠夺是三位一体的。这击中了资产阶级的本质。

浮士德精神200字作文

浮士德精神200字作文

浮士德精神200字作文
浮士德精神,嘿,那就是一种永不放弃的劲儿!他对知识、对
真理的那种渴望,简直就像饿狼盯着肉一样。

遇到困难了?他不怕,跌倒了就再爬起来,每一个跟头都是他前进的动力。

这家伙,简直就是个灵魂里的诗人!他的眼睛能看到别人看不
到的东西,就像手电筒照进黑洞,总能发现点什么新奇的玩意儿。

他的生活啊,就是一场不断寻找的冒险,不停地挑战权威,不断地
超越自己。

浮士德,他的人生就像是一本没写完的书,每一页都充满了对
未来的期待和憧憬。

他告诉我们,生命就得热爱,就得追求自由。

别让那些条条框框束缚了你,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活出真实的
自己!
他的故事啊,真的让人热血沸腾!那种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由
的渴望,真的让人忍不住想要跟着他一起去闯、去拼!浮士德精神,就是告诉我们,人生就得有追求,就得不断前行,永远别放弃!。

浮士德精神作文

浮士德精神作文

浮士德精神作文
"多一点浮士德精神吧!"这句话常被教师们挂在嘴边,时不时就会被拿出来敲打我们这些"安于现状"的学生。

可是,你真正领会过"浮士德精神"的内涵吗?
老实说,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浮士德精神"不过是一个陌生的概念而已。

它来自于德国诗人歌德笔下的浮士德这个角色。

浮士德是一个永不满足、永远追求的人,他渴望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探索人生的奥秘。

嘿,别对我摇头晃脑的!我知道现在的你也许正被生活的压力和无奈所折磨。

可是朋友,你难道就从未幻想过突破重围的一天吗?你是否曾经在阅读或上课时,被惊心动魄的新知所吸引,想要对未知的领域一探究竟?
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生存,更在于不断追求、超越自我。

就像浮士德那样,我们应该永不知足,勇敢地向着未知领域进军。

就让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新的乐趣,在平庸的工作中发现新的动力!努力学习新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才能不被生活的重复所打垮。

朋友,相信你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吧?当我们跳脱出生活的束缚,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时,前路虽然荆棘丛生,但同时也充满了希望和惊喜。

也许我们无法做到浮士德那样,穷尽一生去追求知识,但至少我们要学会不甘平庸,永不止步。

不要被生活的重压所击垮,朋友,让我们一起拥有一份浮士德式的精神
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士德精神”是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

梅非斯特一开始就相信像浮士德这样好高骛远,想“摘下天上最美的星辰”,想“获得人间最大的快乐”,除此以外,一切都不能满足其心肠的雄心勃勃的追求者,最终必将导致堕落,被他引入魔路。

“浮士德精神”另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他重视实践的积极入世精神。

走出书斋是他实践意识的朦胧觉醒。

追求、实践、不满足、再追求,自强不息,精近不止构成了浮士德精神的本质内涵。

总之,“浮士德精神”是指在追求真理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勇往直前的精神。

这种精神的实质和内容主要有三点:重视实践和现实;永不满足于现实;不断追求真理。

《浮士德》精神的内涵,强烈地体现在浮士德的形象之上。

而浮士德的形象是通过他寻求真理的五个阶段的生活历程而进行展示的。

第一阶段主要通过描写浮士德的新生,展示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形象。

他摆脱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束缚,有强烈的入世思想,他不满现实社会,要为“人类”创造一个“真美”的世界。

第二阶段主要描写浮士德的爱情生活,开始了对人生和理想的探求。

但悲剧的冲突是新兴资产阶级个性自由的要求和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

第三阶段描写浮士德在政治生活上的探求,不是起而反抗,而是迁就退避。

他在封建宫廷中看到了王朝的腐败。

仍然尽心竭力为这个腐朽的王朝服务,实际上说明,为封建王朝服务不可能有所建树,于是他又开始了新的探索,即第四阶段,描写浮士德对古典美的追求,但古典美也消逝了,不能复活于现代。

浮士德对古典美的追求,就这样宣告破灭了。

最后阶段描写浮士德改造大自然的努力。

追求、实践、不满足、再追求,自强不息,精近不止构成了浮士德精神的本质内涵。

总之,“浮士德精神”是指在追求真理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勇往直前的精神。

这种精神的实质和内容主要有三点:重视实践和现实;永不满足于现实;不断追求真理。

在歌德的《浮士德》中,心灵革命与社会实践,感官之爱与艺术之美,共组一种平衡的生命观照。

它们共同驱使冀望超越自己的人迈向善。

而最终,绝对完美的善,却是在上帝手中,要透过上帝的恩宠才能获得。

这是获救的真义。

浮士德没有忘记自己的恪守的原则和他人性的本真内在本性,使得他有着战胜诱惑的力量,去恶向善,排除欲的干扰,最后在理想国的实现下攀升进灵的境界,在此突出了人性中的理性力量和向善性的巨大作用。

他的灵魂未被梅菲斯特所带走,而是在上帝的天使带领下进入天堂。

这也就代表着善良最终仍然战胜了邪恶与丑陋。

浮士德在带领群众改造自然,兴建海边乐园的壮举中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找到了智慧的最后结论,也领悟到了理想的人生:“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够作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他的热爱自由,积极进取,努力创造,乐观向上的精神得到了上帝的垂青,尽管曾经因为被引诱而犯错,但是上帝善待那些去恶向善的人,怜悯并接纳他们。

而且他的一生的奋斗也证明了上帝的话,人在努力时尽管难免迷误,但是会返归正道,由迷混不清进入澄明之境。

《歌德谈话录》中说的:“像其他一切事物一样,道德也是从上帝那里来的。

它不是人类沉思的产物,而是天生的内在的美好性格。

它多多少少是一般人类生来就有的,但是在少数具有卓越才能的人的心灵里达到很高的水准,这些人通过伟大事业或为大学说显现他们的神圣天性,然后以这种天性所展示的美赢得人们的热爱,强有力的因达人们敬重和效法。

”“对道德的美与善的价值的知觉可以通过经验和智慧获得,因为丑恶已经证明自身是个人和集体幸福的破坏者,而高尚正直则是产生和巩固个人和集体幸福的。

因此,道德美便得以成为教义,作为一种明白表述的道理在所有民族中传播开来。

”浮士德的尸体最后是在上帝派出的天使们抬向了天国,得到了光明,使得上帝获得了胜利,这就要归功于他的乐观向善,积极进取,努力奋斗的人格精神,是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理性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胜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小世界到社会,理想的大世界,也是资产阶级的胜利。

正如歌德所说的“他不是让人固定在特性中,而是让人在内在的法则中看到心灵生活的统一性,这种法则把这种统一性的各个生活瞬间结合在一起,好似结合成它的存在的旋律。

”这让我们对付使得这个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摧残桂冠的人物形象的内在性格和人性有力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我们不禁要说:“歌德是美的作家,如同拉斐尔是美的画家,莫扎特是美的音乐家。

一、自信自强,乐观向上复卦彖辞曰:“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

利有攸往,刚长也。

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其意思是说,阳被阴剥至尽处,就要复生于下,虽然最初的力量是微弱的,但它代表新生的、发展的力量,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遏制住它的势头,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它昭示人们,要坚持真理,顺应时代潮流;要树立信心,从长计议,看到事物的发展趋势。

正如宋代哲学家邵雍诗云:“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

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

玄酒味方淡,大音声正希。

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包牺”(《观物内篇》)。

真理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

人只要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并付诸不懈的努力,就终能获得成功。

如大畜卦辞曰:“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其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

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

不家食吉,养贤也。

利涉大川,应乎天也。

”人最有意义的聚畜是学问和德性。

学识渊博,道德高尚之人,必能自觉报效国家,做出重大贡献。

作为君子应该胸怀大志,努力积畜才德;不能贪图安逸,畏难不前,穷处而自食于家。

因此,大畜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升封象曰:“地中生木,升。

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渐卦象曰:“山上有木,渐。

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彖曰:“渐之进也,女归吉也。

进得位,往有功也。

进以正,可以正邦也。

其位,刚得中也。

止而巽,动不穷也。

”都是讲人应当志存高远,自信自立;顺应潮流,循序渐进;要时时谨慎;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积少成多。

切不可幻想一朝一夕成大名大事,弃小善而不为,立空中楼阁。

<《浮士德》反映了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的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概括了这一阶段的人类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主人公一生不懈追求,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和宏伟气魄。

它诉诸形象阐明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矛盾发展的辩证关系,具有深刻的哲学内容。

《浮士德》是用诗剧形式写成的,全书共有12111行,题材采自十六世纪的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民间传说。

浮士德原是个真实人物,生活在十五世纪(1980年是他诞生五百周年,西德为他树立了纪念碑)。

他博学多才,在传说中人们添枝加叶,说有魔鬼帮助,才使他创造出那么多奇迹。

内容简介浮士德为了寻求新生活,和魔鬼墨菲斯托签约,把自己的灵魂抵押给魔鬼,而魔鬼要满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

如果有一天浮士德认为自己得到了满足,那么他的灵魂就将归魔鬼所有。

于是墨菲斯托使用魔法,让浮士德有了一番奇特的经历,他尝过了爱情的欢乐与辛酸,在治理国家中显过身手,在沙场上立过奇功,又想在一片沙滩上建立起人间乐园……就在他沉醉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时,他不由自主地说,那时自己将得到满足。

这样,魔鬼就将收去他灵魂,就在这时,天使赶来,挽救了浮士德的灵魂。

浮士德的五大追求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是浮士德的主要性格特征,但在他与魔鬼订约后,追求知识,他满腹经纶,却于事无补;追求爱情,爱情被保守思想和封建礼法扼杀;政治追求,为封建王朝服务,却因爱上海伦而葬送自己的前程;追求艺术,追求古典美,也以幻灭告终;社会理想追求,围海造地,建造人间乐园,却在呐喊中倒地而死。

简评《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揉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精彩段落浮士德决心重新振作。

后来,他帮助皇帝平息了叛乱,得到了海边的一块封地。

浮士德在封地上带领百姓移山填海,改造自然,想要建立一个理想之国。

这时,浮士德已是一个双目失明的百岁老人了,他从辛勤的劳动中感到极大的满足,不禁大喊:“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按照契约,他倒地死去,灵魂将归魔鬼所有。

但天使下凡,簇拥着他升了天。

在天上,他见到了圣女玛甘泪。

感受浮士德的形象反映了歌德对人性、对人的精神内涵与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

他塑造的浮士德性格中两重性使他处在上帝和魔鬼之间,兼有神性和魔性。

他若不断地追求知识与真理,追求美善的事物,追求高远的理想,会上升到灵的境界;如果他贪图享乐,胸无大志,庸碌无为,且执迷其中不能醒悟,将坠入魔道,走向堕落。

歌德认为,沉沦和进取的双重引力在浮士德身上并不对等,他的神性要强过魔性,他本质的、主导性的一面是自强不息、发奋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这就是所谓“浮士德精神”。

但歌德并不因此看轻魔性在浮士德追求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歌德首先承认魔性只能被暂时克服,却不能被永久根除,因它是可以容忍的。

《浮士德》中上帝的话其实道出了歌德悟出的智慧箴言:“人要奋斗,失误免不了。

”歌德同样看到,魔性与神性相对相生,因此是绝对必要的。

浮士德的一生是神性和魔性矛盾斗争的过程。

他奋发进取、永不满足的精神是他上升的内在动力,靡非斯托利用浮士德身上的魔性诱使他堕落,然而浮士德的神性使他能够吸取教训,不断克服魔障。

正是在这种辩证发展之中,浮士德的精神内涵才日益深厚,境界日益提升。

《浮士德》的结尾是光明的。

浮士德喊出了“你真美呀,请稍稍停留!”表面上看,他获得了满足,也准备享受这满足,靡非斯托因此要攫走他的灵魂,但上帝派天使把浮士德的灵魂带到了天堂,因为“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终能救”,正可谓天道酬勤,上帝嘉许之。

既然如此,为什么《浮士德》仍然被看成是一部悲剧呢?这主要是因为,歌德相信人类追求至善是没有止境的,但个体的生命却是有限的。

浮士德获得了两次生命,这生命仍然有限,所以不可能达到终极的目标。

他探索的五个阶段,远没有穷尽人类的精神生活。

人的精神容易懈怠,贪图安逸,因此上帝造出魔鬼,来催人惊醒、奋进。

魔鬼对浮士德而言,就不只是一个引诱者,他也发挥着督促和警策的作用。

魔鬼说自己“老想作恶却总是把善促成,我便是这种力量的一部分”,发挥的就是这一层意思。

他主观上在引诱浮士德走向堕落,客观上却起到了推动浮士德前进的作用。

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靡非斯托是浮士德身上另一个自我的外化形式,或者说靡非斯托和浮士德共同构成人类天性的双重性,乃至上帝的两面性。

总之,二者相辅相成,相生相克,才使造化臻于完形。

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罪恶时,其实我们已经变成了天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