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 ppt
合集下载
《中医外科学》课件
展望中医外科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
技术创新、研究领域扩展等。
3
建设中医外科学学科的重要性和
必要性
探讨建设中医外科学学科对传统医学发 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参考文献
中医外科学相关专业书 籍
推荐几本与中医外科学相关 的专业书籍,供进一步学习 和深入了解之用。
中医外科学相关期刊论 文
介绍一些与中医外科学相关 的期刊论文,并指导学生进 行学术论文阅读和写作。
中医外科病证及其诊治
病证分类
探讨中医外科疾病的分类方法,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病情判断和诊断。
诊断和治疗方法
介绍中医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和手术操作技术。
手术和操作技术
深入了解中医外科手术和操作技术,包括手术器械的使用和操作步骤。
中医外科学研究热点
中医外科与现代医学的交 叉研究
探索中医外科学与现代医学的 结合,研究二者之间的互补性 和发展方向。
中医外科学相关学术会 议论文
提供一些中医外科学领域的 学术会议论文,鼓励学生参 与学术交流和研究。
《中医外科学》PPT课件
欢迎来到《中医外科学》课程的PPT课件!在本次课程中,我们将深入探讨 中国传统医学中外科学的理论与实践。让我们一起开启这段精彩的学习之旅!
中医外科学概述
1 定义和历史渊源
探索中医外科学的定义、起源及其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性。
2 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
详细介绍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如何应用于临床实践。
基于证候分类的中医外科 治疗研究
介绍基于证候分类的中医外科 治疗研究,探讨其在疾病治疗 中的应用。
中医外科药物疗效评价研 究
研究中医外科药物的疗效评价, 推动传统药物在外科学中的应 用。
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学PPT课件
芎、桃仁、红花、地龙)加减。
9
3、祛寒活血法:适用于寒凝血淤证,其除 血说淤证外,局部或全身还有寒象(局 部苍白、怕冷发凉、症状得温则缓等); 方用阳和汤(肉桂、炮姜、麻黄、熟地、 鹿角胶、白芥子、炙甘草)合当归四逆 汤(当归、桂枝、白芍、大枣、甘草、 细辛、通草)加减。
4、清热活血法:适用于热蕴血淤证,其除
脉或小隐静脉属支分布区),也可见于 胸壁静脉。 二、局部表现:病变静脉处疼痛明显,呈 条索状红肿,按之较硬,压痛明显。经 治疗后,红肿减弱或消失,但仍有一硬 索条,经治疗2~3月后才能消散。 三、全身表现:急性期可有发热等症状。
18
青 蛇 毒
19
【治疗】 一、内治:同股肿。 二、外用药:基本同股肿。 【预防与护理】 注意静脉注射的护理。
(四)气血两虚证:主要见于三期久治不
愈伴有溃疡久不收口及一般气血两虚证
候者;治宜补养气血,活血通络,方用
十全大补汤加减,常规加用丹参、鸡血
藤、川牛膝等。
48
二、外用药 (一)一、二期: (二)三期: 三、针刺: 四、手术:
三、全身表现:坏死溃疡部位发生感染时, 可有高热等表现。
38
四、特殊检查 (一)肢体血流图:可了解血流通畅程度,
搏动性血流量的多少,血管壁本身状态 及神经对血管的作用等。其除可作为诊 断指标外,还能观察疗效。 (二)肢体多普勒超声检查: (三)动脉造影: (四)实验室检查:血脂、血糖等。 【鉴别诊断】
冷发凉为辨证要点;治宜温阳散寒,活 血通络,方用阳和汤合当归四逆汤(当 归、桂枝、白芍、甘草、大枣、细辛、 通草)加减。 (二)血淤证:主要见于二期,以持续性 静息痛为辨证要点;治宜活血化淤,通 络止痛,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味。
中医外科学-PPT课件
初步形成
汉代至唐代的中医外科学发展 ,主要涉及疮疡、金创、烧烫
伤等病证的治疗。
成熟阶段
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发展逐 渐成熟,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代
表性的外科学著作。
现代发展
近现代以来,中医外科学在继 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 代医学成果,取得显著进步。
中医外科学的重要贡献
01
02
03
理论贡献
中医外科学的发展丰富了 中医的理论体系,为中医 临床各科提供了重要的理 论基础。
瘤、岩类疾病
总结词
瘤、岩类疾病是中医外科中较为严重的疾病类型,包括各种肿瘤和癌。
详细描述
瘤、岩类疾病通常由气血瘀滞、痰浊凝聚等因素引起,表现为肿块、疼痛等症状 。中医治疗瘤、岩类疾病的方法包括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
乳房疾病
总结词
乳房疾病是女性常见的外科疾病,包 括乳腺炎、乳腺增生等。
详细描述
病例三:皮肤癌的中医治疗
皮肤癌定义
皮肤癌是发生在皮肤的恶性肿瘤, 有多种类型,如鳞状细胞癌、基
底细胞癌等。
皮肤癌症状
局部皮肤溃疡、疼痛、出血等症 状,严重时可出现淋巴结转移。
皮肤癌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软坚散结为主,常用药物有白花 蛇舌草、半枝莲、丹参等。同时 可配合针灸、拔罐等中医治疗方
皮肤及性传播疾病
总结词
皮肤及性传播疾病是中医外科中常见的疾病类型,包括湿疹、尖锐湿疣等。
详细描述
皮肤及性传播疾病通常由湿邪、热邪等因素引起,表现为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中医治疗皮肤及性 传播疾病的方法包括清热解毒、利湿止痒等。
04
中医外科常用疗法
内治法
要点一
药物内治法
中医外科学PPT课件
现代中医外科学在传统理论的基 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技术,不断
创新和发展。
中医外科学在现代临床中广泛应 用,涉及的疾病范围不断扩大,
治疗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中医外科学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 重要进展,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
有力支持。
02
中医外科学基础知识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概念
总结词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皮肤、肌肉、骨骼等人体外部 器官的疾病。
清淡易消化
药膳食疗
根据自身情况,适当采用药膳食疗, 调理身体状况。
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度油 腻和刺激性食物。
05
中医外科疾病案例分析
案例一:痤疮的中医治疗
总结词
内外兼治,综合调理
详细描述
中医治疗痤疮注重内外兼治,综合调理。内治法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等,旨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湿排脓。 外治法包括中药面膜、熏洗、涂擦等,以消炎、杀菌、止痒、收敛为原则。同时,中医还强调饮食调理、情志调 护等综合治疗方法,帮助患者全面改善痤疮症状。
03
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中药内服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当的中药方剂,通过煎煮或中成药的 方式进行治疗。中药内服主要针对全身症状进行调理,改善 患者体质,增强抵抗力。
中药外敷
将中药研成粉末或制成膏药,直接敷于患处,以达到局部治 疗的效果。中药外敷常用于疮疡、跌打损伤等外科疾病,具 有消炎、消肿、止痛的作用。
针灸治疗
针刺疗法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气血,以达 到治疗目的。针刺疗法对于各种痛证 、痹证等有较好的疗效。
艾灸疗法
利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炷,在穴位 上施灸,以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艾 灸疗法常用于治疗慢性虚弱性疾病及 寒证。
中医外科学—气瘿PPT优选课件
总结词
气瘿的病因主要与情志内伤、肝气郁结等因素有关,病理机制则涉及到气血不和、痰瘀互结等方面。
详细描述
气瘿的发病多与情志内伤有关,如长期情绪低落、焦虑、抑郁等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气血运行, 形成肿块。此外,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因素也可能诱发气瘿。病理机制方面,气瘿的形成与气血不 和、痰瘀互结等因素密切相关。
THANK YOU
传承和发展中医学
中医外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医学具有重要 意义。
中医外科学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中医外科学的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著作中就有关于皮肤、 骨折等疾病的记载。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外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得到丰富 和发展。
发展
现代中医外科学在继承传统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医学的先进理 念和技术,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的外科学体系。同时,中医外科学也在不 断探索和创新,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肉力量。
气瘿的饮食调理
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如鱼、肉、蛋、奶等,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 养。
控制盐的摄入
减少盐的摄入,以降低水肿的发生率。
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 力。
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
如辛辣、酸甜、烟酒等,以免加重病情。
05
气瘿的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一:中药治疗气瘿的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三:推拿治疗气瘿的案例分析
总结词
推拿治疗气瘿可以舒缓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详细描述
患者王某,女,29岁,因颈部肿胀、僵硬就诊,经检查诊断为气瘿。医生采用推拿治疗方法,对患者颈部进行轻 柔的按摩和推拿,以舒缓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经过几次治疗,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颈部肿胀和僵 硬感减轻。
气瘿的病因主要与情志内伤、肝气郁结等因素有关,病理机制则涉及到气血不和、痰瘀互结等方面。
详细描述
气瘿的发病多与情志内伤有关,如长期情绪低落、焦虑、抑郁等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气血运行, 形成肿块。此外,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因素也可能诱发气瘿。病理机制方面,气瘿的形成与气血不 和、痰瘀互结等因素密切相关。
THANK YOU
传承和发展中医学
中医外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医学具有重要 意义。
中医外科学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中医外科学的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著作中就有关于皮肤、 骨折等疾病的记载。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外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得到丰富 和发展。
发展
现代中医外科学在继承传统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医学的先进理 念和技术,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的外科学体系。同时,中医外科学也在不 断探索和创新,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肉力量。
气瘿的饮食调理
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如鱼、肉、蛋、奶等,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 养。
控制盐的摄入
减少盐的摄入,以降低水肿的发生率。
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 力。
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
如辛辣、酸甜、烟酒等,以免加重病情。
05
气瘿的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一:中药治疗气瘿的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三:推拿治疗气瘿的案例分析
总结词
推拿治疗气瘿可以舒缓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详细描述
患者王某,女,29岁,因颈部肿胀、僵硬就诊,经检查诊断为气瘿。医生采用推拿治疗方法,对患者颈部进行轻 柔的按摩和推拿,以舒缓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经过几次治疗,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颈部肿胀和僵 硬感减轻。
中医外科学-课件
中医外科学-课件
•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述 • 中医外科疾病分类与治疗原则 • 中医外科治疗方法与技术 • 中医外科护理与康复
01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述
中医外科学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中医外科学起源于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 时的外科治疗方法主要基于针灸和简单的外科手术。
发展
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中医外科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 立的学科。在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的发展达到了巅峰,许 多著名的外科医家涌现,治疗方法也更加丰富和多样。
非药物治疗
要点一
总结词
非药物治疗是中医外科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包括针灸、 推拿、拔罐、刮痧等多种手段,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调 节气血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治疗 疾病的效果。推拿治疗通过手法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和新陈代谢,缓解疼痛和不适感。拔罐治疗通过负压吸引 ,使局部皮肤充血、淤血,起到舒经活络、祛湿排毒的作 用。刮痧治疗通过刮拭皮肤,使皮下出血、淤血,起到清 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
整体观念
中医外科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人体的各个部位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因此, 在治疗外科疾病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而不是仅仅针对病变部位 进行治疗。
辨证施治
中医外科学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 方案。不同的病情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中医外科学的特色与优势
特色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以及 中药内服、外敷、熏洗等药物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具有副作用小、疗效稳定、不 易复发等优点。
•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述 • 中医外科疾病分类与治疗原则 • 中医外科治疗方法与技术 • 中医外科护理与康复
01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述
中医外科学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中医外科学起源于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 时的外科治疗方法主要基于针灸和简单的外科手术。
发展
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中医外科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 立的学科。在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的发展达到了巅峰,许 多著名的外科医家涌现,治疗方法也更加丰富和多样。
非药物治疗
要点一
总结词
非药物治疗是中医外科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包括针灸、 推拿、拔罐、刮痧等多种手段,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调 节气血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治疗 疾病的效果。推拿治疗通过手法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和新陈代谢,缓解疼痛和不适感。拔罐治疗通过负压吸引 ,使局部皮肤充血、淤血,起到舒经活络、祛湿排毒的作 用。刮痧治疗通过刮拭皮肤,使皮下出血、淤血,起到清 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
整体观念
中医外科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人体的各个部位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因此, 在治疗外科疾病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而不是仅仅针对病变部位 进行治疗。
辨证施治
中医外科学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 方案。不同的病情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中医外科学的特色与优势
特色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以及 中药内服、外敷、熏洗等药物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具有副作用小、疗效稳定、不 易复发等优点。
发—中医外科学ppt
放血疗法
其他特色疗法
05
中医外科学典型病例分析
病例一:瘰疬的中医外治疗法
中医外治疗法对瘰疬有显著疗效
总结词
瘰疬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淋巴结炎症,中医外治疗法可以通过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原理,有效缓解病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外敷、中药导入、针灸等。
详细描述
总结词
中医外治疗法对瘿有良好疗效
04
中医外科学治疗方法
口服中药
根据病情需要,采用辨证论治的原则,制定中药方剂,通过口服方式进行治疗。
外用中药
将中药制成膏、丹、丸、散等剂型,直接应用于患处,以达到消炎、止痛、化瘀、散结等作用。
中药治疗
针刺疗法
通过针刺穴位,达到调和气血、舒通经络、止痛消炎等作用。
灸法
采用艾灸或温针灸等方式,作用于穴位,以温通气血、散寒止痛。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原则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改善气血循环、调和阴阳平衡等方式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治疗原则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和外用、针灸、推拿、拔罐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治疗方法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03
常见中医外科学疾病
疮疡
中医外科学是传统中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内科识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
要点三
发病机理
发病机理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是中医外科学研究的基础。
要点一
要点二
病机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病理变化,是中医外科学理论体系的核心。
病理性质
病理性质是指疾病的性质,是中医外科学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瘰疬分类
瘰疬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其中原发性瘰疬指病变部位没有其他原发性病变,继发性瘰疬指病变部位存在其他原发性病变。
其他特色疗法
05
中医外科学典型病例分析
病例一:瘰疬的中医外治疗法
中医外治疗法对瘰疬有显著疗效
总结词
瘰疬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淋巴结炎症,中医外治疗法可以通过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原理,有效缓解病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外敷、中药导入、针灸等。
详细描述
总结词
中医外治疗法对瘿有良好疗效
04
中医外科学治疗方法
口服中药
根据病情需要,采用辨证论治的原则,制定中药方剂,通过口服方式进行治疗。
外用中药
将中药制成膏、丹、丸、散等剂型,直接应用于患处,以达到消炎、止痛、化瘀、散结等作用。
中药治疗
针刺疗法
通过针刺穴位,达到调和气血、舒通经络、止痛消炎等作用。
灸法
采用艾灸或温针灸等方式,作用于穴位,以温通气血、散寒止痛。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原则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改善气血循环、调和阴阳平衡等方式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治疗原则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和外用、针灸、推拿、拔罐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治疗方法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03
常见中医外科学疾病
疮疡
中医外科学是传统中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内科识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
要点三
发病机理
发病机理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是中医外科学研究的基础。
要点一
要点二
病机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病理变化,是中医外科学理论体系的核心。
病理性质
病理性质是指疾病的性质,是中医外科学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瘰疬分类
瘰疬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其中原发性瘰疬指病变部位没有其他原发性病变,继发性瘰疬指病变部位存在其他原发性病变。
中医外科学-课件
中医外科学-PPT课件
中医外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传统中医在外科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中医外科学的定义
中医外科学是将传统中医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外科领域的一门医学学科。
中医外科学的历史
1
与中医整体理论相结合
2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外科学逐渐融入
了中医整体理论,并形成了独特的外科
治疗方法。
3
古代外科技术
中医外科学的独特治疗方法
中医外科学独特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拔罐等,以及中草药的内服外敷治疗。
中医外科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中医外科学的更深入研究,未来中医外科学有望发展出更多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总结和展望
中医外科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和广阔前景的学科,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为患者提供了独特的 治疗选择。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就有医家开展 了一系列的外科手术和治疗。
现代中医外科学的发展
在现代,中医外科学得到了更多的研究 和应用,为临床外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 方法。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
1 阴阳平衡
中医外科学强调阴阳平衡的重要性,以维护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
2 气血调理
通过调理气血的流动,促进身体组织的修复和康复。
3 经络通畅
通过舒通经络,增强身体的循环系统功能。
中医外科学的临床应用
创伤外科
中医外科学在创伤外科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 包括创伤处理和伤口愈合。
整形外科
中医外科学可以通过推拿和穴位按摩等方法, 改善面部和身体的整形效果。
骨科
通过中医的草药和针灸疗法,治疗和预防骨科 疾病。
肿瘤外科
中医外科学可以辅助传统肿瘤治疗,缓解治疗 副作用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外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传统中医在外科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中医外科学的定义
中医外科学是将传统中医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外科领域的一门医学学科。
中医外科学的历史
1
与中医整体理论相结合
2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外科学逐渐融入
了中医整体理论,并形成了独特的外科
治疗方法。
3
古代外科技术
中医外科学的独特治疗方法
中医外科学独特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拔罐等,以及中草药的内服外敷治疗。
中医外科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中医外科学的更深入研究,未来中医外科学有望发展出更多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总结和展望
中医外科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和广阔前景的学科,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为患者提供了独特的 治疗选择。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就有医家开展 了一系列的外科手术和治疗。
现代中医外科学的发展
在现代,中医外科学得到了更多的研究 和应用,为临床外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 方法。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
1 阴阳平衡
中医外科学强调阴阳平衡的重要性,以维护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
2 气血调理
通过调理气血的流动,促进身体组织的修复和康复。
3 经络通畅
通过舒通经络,增强身体的循环系统功能。
中医外科学的临床应用
创伤外科
中医外科学在创伤外科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 包括创伤处理和伤口愈合。
整形外科
中医外科学可以通过推拿和穴位按摩等方法, 改善面部和身体的整形效果。
骨科
通过中医的草药和针灸疗法,治疗和预防骨科 疾病。
肿瘤外科
中医外科学可以辅助传统肿瘤治疗,缓解治疗 副作用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外科学幻灯课件
2024/2/6
消散药 提脓祛腐药 腐蚀药与平胬药 生肌收口药 止血药 清热收涩药 酊剂 洗剂
52
外治法
药物疗法 手术疗法 其他疗法
膏药 油膏 箍围药 掺药 草药
2024/2/6
53
外治法
药物疗法 手术疗法 其他疗法
切开法 烙法〔火针烙法、烙铁烙法〕 砭镰法 挂线法 结扎法
2024/2/6
54
切开法
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与气血、 脏腑、经络的关系极其密切。
局部的气血凝滞、营气不从、经络阻塞 是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
2024/2/6
43
治法
内治法
消法 托法 补法
2024/2/6
外治法
药物疗法 手术疗法 其他疗法
44
内治法
消法
消法 定义——是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托法 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以消散, 补法 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那么。
疡科 — 外科
疡医 — 外科医生
疮疡 — 广义是指一切体表浅显外科疾患的总称。 狭义是指感染因素引起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 — 指一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 — 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2024/2/6
7
外科疾病的辨病与辨证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四诊在外科辨病辨证中的应用 辨阴证阳证 辨肿痛痒脓麻木 辨溃疡的色泽、形态 辨经络部位 辨善恶顺逆
略腥而稠—顺证 腥秽恶臭—逆证
25
辨脓的注意点
辨真假 结合发病日期来辨 抗生素治疗者,化脓时间可延迟 肌肉深处的脓疡,应仔细辨别 根据波动冲击感来判断预后
2024/2/6
26
辨麻木
疔疮、有头疽坚肿色褐,麻木不知痛痒 —毒邪炽盛—走黄、内陷
中医外科学课件—气瘿PPT课件
中医学对气瘿的研究进展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气瘿的病因病机与肝郁、脾虚、痰凝等因素有 关,通过对病因病机的深入探讨,为气瘿的治疗提供了理 论依据。
辨证论治
中医学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 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
临床研究
中医学在气瘿的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发现 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药方剂和针灸治疗方案,为临床治 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06
CATALOGUE
气瘿研究进展与展望
现代医学对气瘿的研究进展
病理机制研究
现代医学对气瘿的病理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其与免疫、遗 传、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诊断技术
现代医学在气瘿的诊断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如超声、CT、 MRI等影像学检查手段,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气瘿。
治疗方法
现代医学针对气瘿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 等,其中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日常注意事项
保持良好心态
避免情绪波动和压力过大,学会调节 情绪的方法。
合理饮食
保持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 矿物质的食物,避免过度摄入油腻、 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加强锻炼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提高抵抗力。
定期复查
如有不适症状,及时就医检查和治疗 ,并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时了解病 情变化。
气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采集
辅助检查
了解患者是否有长期情绪压抑、恼怒 或忧思等病史,以及是否曾患过其他 瘿病。
通过B超、X线、CT等检查手段,进一 步明确肿块性质和位置。
体格检查
观察患者颈部是否有肿块,肿块是否 随吞咽上下移动,是否有声音嘶哑等 症状。
中医外科学-课件
中医外科学在历史上经历了多 个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了独特 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外科学的特点与优势
中医外科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 论治,注重内外兼治和预防保健
。
中医外科学治疗方法多样,包括 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可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
法。
中医外科学对于一些常见病和疑 难杂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尤其 在软组织损伤、骨折和关节脱位
其他外科疾病
总结词
其他外科疾病包括烧伤、冻伤、疮疡等,这些疾病的治疗也需要中医外科的参与。
详细描述
中医外科对于烧伤、冻伤、疮疡等疾病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方法,如中药外敷、拔罐等,能够有效地缓 解症状和促进愈合。
CHAPTER
04
中医外科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01
02
03
中药内服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合适 的中药方剂进行内服,以 调节身体内部环境,达到 治疗目的。
详细描述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认为人体内部 脏腑和外部形态是相互关联的,人体 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可以通过观察外部 形态和表现来推断。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方法
总结词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以及针灸、推拿、拔罐等治 疗手段。
详细描述
中医外科学的方法包括通过观察病人的外部形态和表现,询问病人的病情和症 状,以及通过切脉等手段来诊断疾病。同时,中医外科学也采用针灸、推拿、 拔罐等治疗手段来治疗疾病。
中医外科护理与康复的现代应用
临床应用
中医外科护理与康复在现代临床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尤其在慢性病、老年病、康复期患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 作用。
跨学科合作
中医外科护理与康复需要与现代医学的多个学科进行合作 ,如骨科、神经科、心血管科等,以实现优势互补和最佳 治疗效果。
中医外科学总论 PPT课件
宋代 国家出版的《圣济总录》提出了“五善七恶” 《太平圣惠方》完善了“五善七恶”学说,提出了 “五善七恶”的鉴别,创立了内消托里等内治方法。 《外科精要》由江西的陈自明所著,这是一部具有重 要意义的伟大著作,它强调了外科的整体观念,主张 内服和外用并重,强调对痈疽应辨证施治,区分寒热、 虚实,记载了多个托里排脓方药,至今仍应用于临床。 东轩居士的《卫济宝书》是一本论述医疗器械的专著, 书中介绍了灸板、消息子、炼刀、竹刀、小钩等。
医学 7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三、发展
晋代葛洪《肘后方》中记载了海藻治瘿,这是世界上 最早的用含碘的药物治疗甲状腺肿大的记载;疯狗脑 治疗狂犬病,开创了免疫疗法治疗疾病的先河。 晋末的龚庆宣所著的《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的 第一部外科学专著,其主要内容有:痈疽的鉴别诊断, 内外处方140余个,对鉴别有脓无脓较为详尽;提出的 外伤用止血、收敛止痛;痈疽用清热解毒;肠痈用大 黄汤,但脓成不可服用等。
医学
11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金元时期
朱震亨《外科精要发挥》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这是一本创伤 学专著,对中医外科的贡献也较大,他 继承了陈自明的观点,强调整体观反对 局部论,主张治疗疮疡必须先审阴阳虚 实,然后采取内外相结合的方法治疗。
医学 12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四、成熟
明代 汪机的《外科理例》本书以医案为主,提出了“治外 必本诸内”的学术思想,创立了玉真散治疗破伤风。 王肯堂《疡科准绳》、申斗垣的《外科启玄》、窦梦 麟《疮疡经验全书》都各具特色。 陈司成的《霉疮密录》是我国第一部论述梅毒的专著, 指出此病是由性交传染,且会胎传,主张用丹砂、雄 黄等含砷的药物治疗,是世界最早使用砷剂治疗梅毒 的记载。
中医外科学培训课件
适当运动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名医经验
徐宜厚经验
徐宜厚老中医认为,预防皮肤疾病应该从增强免疫力入手, 注重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善。
朱仁康经验
朱仁康老中医认为,调护皮肤疾病应该从饮食、生活规律和 情志调节等方面入手,同时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THANKS
感谢观看
病机
疾病发生后,其变化和传变规律可概括为正邪相争、阴阳失 调、升降失常等几个方面。
辨证施治
辨证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舌脉象等信息,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其病因 、病机及病位,为治疗提供依据。
施治
根据辨证结果,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 、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手段。同时,还需注意调理患者的饮食起居,强调 预防和调护的重要性。
中医外科学培训课件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中医外科学概述 • 中医外科学基础知识 • 中医外科学常见病症 • 中医外科学治疗方法 • 中医外科学预防与调护
01
中医外科学概述
中医外科学的定义与特点
中医外科学定义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运用中医中药方法防治外科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的。
分类
瘿病可分为气瘿、肉瘿、石瘿 和筋瘿四类。
临床表现
瘿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颈部肿 胀,伴有胸闷、胁痛、心悸、 烦躁易怒等症状,严重者可出 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
瘤病
01
02
03
发病原因
瘤病主要是由于情志抑郁 、饮食不当、外邪入侵等 原因引起的。
分类
瘤病可分为气瘤、肉瘤、 骨瘤和血瘤四类。
临床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排脓。
2020/5/2
-
9
外治法 • 药物疗法
• 油膏 • 适应证:
1、肿疡、溃疡。2、糜烂结痂渗液不多的皮肤病。3、肛门病。
金黄膏、玉露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散瘀化痰——阳证肿疡 (金黄膏长于除湿化痰,玉露膏性偏寒凉)
冲和膏——活血止痛,疏风祛寒,消肿软坚——半阴半阳证 回阳玉龙膏——温经散寒,活血化痰——疮疡阴证 生肌玉红膏——活血祛腐,解毒止痛,润肤生肌收口——一切溃疡,
• 药物疗法(膏药、油膏、箍围药、草药、掺药• 消散药• 提脓祛腐药• 腐蚀药与平胬药掺药• 生肌 收口药• 止血药• 清热收涩药、酊剂、洗剂)
• 手术疗法(切开法、火针烙法、砭镰法、挑治疗 法、挂线法、结扎法)
• 其他疗法(引流法:药线引流、导管引流、扩创 引流、垫棉法、药筒拔法、针灸法、薰法、熨法、 热烘疗法、溻渍法、冷冻疗法、激光疗法)
2020/5/2
-
11
外治法 • 药物疗法
• 草药 • 适应证:
(1)一切外科肿疡红肿热痛阳证。 (2)创伤浅表出血。 (3)皮肤病消炎杀虫止痒。 (4)毒蛇咬伤。
蒲公英、紫花地丁、马齿苋、芙蓉花叶、野菊花、七叶一枝花、丝瓜叶 等——清热解毒消肿——阳证肿疡——捣烂敷
旱莲草、白茅花、丝瓜——止血——浅表创伤出血——捣烂敷扎,白茅 花可直接敷扎
2020/5/2
-
10
外治法 • 药物疗法
• 箍围药 • 适应证:外疡不论初起、脓成、溃后,凡肿势散漫不聚
而无集中之硬块者均可使用。
金黄散、玉露散——清热消肿,散瘀化痰————红肿 热痛明显之一切阳证
回阳玉龙散——温经活血,散寒化痰——不红不热、漫肿 无头一切阴证
冲和散——行气疏风,活血定痛,散瘀消肿——肿而不 高,痛而不甚,微红微热半阴半阳证
• 此法可使未成脓者得以内消,即使不能消散,也可移 深居浅,转重为轻。
• 注意:疮形已成,不可内消,否则毒散不收,气血受 损,或脓毒内蓄,侵蚀好肉,甚至腐烂筋骨,溃后难 敛。
2020/5/2
-
3
内治法 • 三总则• 消法
• 消法包括的主要治疗法则:
• 解表法——辛凉、辛温 • 通里法——攻下(寒下)、润下 • 清热法——清热解毒、清气分热、清血分热、养阴清热、
腐肉未脱,新肉未生,或久不收口 红油膏——防腐生肌——一切溃疡 生肌白玉膏——润肤生肌收敛——溃疡腐肉已尽,疮口不敛,或乳头皲裂、
肛裂 青黛膏——收湿止痒,清热解毒——皮肤焮肿痒痛,渗液不多之症 疯油膏——润燥杀虫止痒——牛皮癣、慢性湿疮、皲裂等 消痔膏 、黄连膏——消痔退肿止痛——内外痔出血脱出肿痛
• 适用于外疡中期,热毒已腐肉成脓,一时疮口 不能破溃,或机体正气虚弱,无力托毒外出。
2020/5/2
-
5
透托法 —— 肿疡已成,毒盛而正气未衰,肿疡尚未溃破 或溃破后脓出不畅,可用透脓的药物,促其早日脓出毒 泄,肿消痛减,以免脓毒旁窜深溃。 透托方:透脓散。
补托法 —— 肿疡毒势方盛,正气已虚,不能托毒外出, 见疮形平塌,根盘散漫,难溃难腐,或溃后脓水稀少, 坚肿不消,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 毒外出,以免毒邪内陷。 益气托毒:托里消毒饮; 温阳托毒:神功内托散。
中医外科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外科教研室
第五章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第一节 内治法 内治法三个总则: 消、托、补
内治法的具体应用: 解表法、通里法、清热法、温通法、祛痰法、理 湿法、行气法、和营法、内托法、补益法、调 胃法等11种治法。ຫໍສະໝຸດ 2020/5/2-
2
内治法 • 三总则• 消法
• 消法: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 以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是一切肿疡初期的治法 总则。适用于未成脓的初期肿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 病以及各种皮肤病。
2020/5/2
-
8
外治法 • 药物疗法
• 膏药:一切外科病初起、已成、溃后各阶段均可应用。
太乙膏——清火,消肿,解毒,生肌——阳证肿疡溃疡 阳和解凝膏——温经和阳,祛风散寒,调气活血,化痰通络
——阴证未溃 千搥膏——解毒,消肿,提脓,祛腐,止痛——痈、有头疽、
疔、疖等一切阳证 咬头膏——蚀破疮头——肿疡脓成,不能自破,不愿手术切开
2020/5/2
-
6
补法
• 用补养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生新,使疮口早日愈合的 治法。
• 适用于溃疡后期,毒势已去,气血虚弱,脓水清稀,肉芽 灰白不实,疮口难敛。
• 补益法——益气、养血、气血双补、滋阴、助阳 • 养胃法——理脾和胃、和胃化浊、清养胃阴
2020/5/2
-
7
外治法
• 外治法是用药物、手术、物理方法或配合一定的 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而 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蛇床子、地肤子、徐长卿、泽漆、羊蹄根——止痒——急慢性皮肤病 —— 无渗液可煎汤熏洗,有渗液捣汁或煎汤冷湿敷
半枝莲——治毒蛇咬伤——捣汁内服,药渣外敷伤口周围
2020/5/2
-
12
外治法 • 药物疗法
• 掺药• 消散药
• 适应证:肿疡初起,肿势局限尚未成脓者。
阳毒内消散、红灵丹——活血止痛,消肿化痰 ——一切阳证
阴毒内消散、桂麝散、黑退消——温经活血, 破坚化痰,散风逐寒——一切阴证
2020/5/2
-
13
• 外治法 • 药物疗法
• 掺药• 提脓祛腐药
• 适应证:凡溃疡初期,脓栓未溶,腐肉未脱,或脓 水不净,新肉未生,均可使用。
九一丹、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九黄丹——腐 肉已脱,脓水已少时,宜减少升丹含量
黑虎丹——不含升丹,对升丹过敏者宜 回阳玉龙散——温经活血,祛腐化痰——溃疡阴证
2020/5/2
-
14
• 外治法 • 药物疗法
• 掺药• 腐蚀药与平胬药:
• 适应证:(1)肿疡脓成未溃;(2)溃疡疮口太小,引流不 畅;(3)疮口僵硬;(4)腐肉不脱妨碍收口;(5)疮口胬肉 突出,妨碍皮肤愈合;(6)痔疮、瘰疬、赘疣、息肉 。
清骨蒸潮热 • 温通法——温经通阳、温经散寒 • 祛痰法——疏风化痰、清热化痰、解郁化痰、养营化痰 • 理湿法——清热利湿、除湿祛风 • 行气法—— 疏肝解郁、行气活血、理气解郁、化痰软坚 • 和营法——活血化瘀、活血逐瘀
2020/5/2
-
4
托法
• 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 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
2020/5/2
-
9
外治法 • 药物疗法
• 油膏 • 适应证:
1、肿疡、溃疡。2、糜烂结痂渗液不多的皮肤病。3、肛门病。
金黄膏、玉露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散瘀化痰——阳证肿疡 (金黄膏长于除湿化痰,玉露膏性偏寒凉)
冲和膏——活血止痛,疏风祛寒,消肿软坚——半阴半阳证 回阳玉龙膏——温经散寒,活血化痰——疮疡阴证 生肌玉红膏——活血祛腐,解毒止痛,润肤生肌收口——一切溃疡,
• 药物疗法(膏药、油膏、箍围药、草药、掺药• 消散药• 提脓祛腐药• 腐蚀药与平胬药掺药• 生肌 收口药• 止血药• 清热收涩药、酊剂、洗剂)
• 手术疗法(切开法、火针烙法、砭镰法、挑治疗 法、挂线法、结扎法)
• 其他疗法(引流法:药线引流、导管引流、扩创 引流、垫棉法、药筒拔法、针灸法、薰法、熨法、 热烘疗法、溻渍法、冷冻疗法、激光疗法)
2020/5/2
-
11
外治法 • 药物疗法
• 草药 • 适应证:
(1)一切外科肿疡红肿热痛阳证。 (2)创伤浅表出血。 (3)皮肤病消炎杀虫止痒。 (4)毒蛇咬伤。
蒲公英、紫花地丁、马齿苋、芙蓉花叶、野菊花、七叶一枝花、丝瓜叶 等——清热解毒消肿——阳证肿疡——捣烂敷
旱莲草、白茅花、丝瓜——止血——浅表创伤出血——捣烂敷扎,白茅 花可直接敷扎
2020/5/2
-
10
外治法 • 药物疗法
• 箍围药 • 适应证:外疡不论初起、脓成、溃后,凡肿势散漫不聚
而无集中之硬块者均可使用。
金黄散、玉露散——清热消肿,散瘀化痰————红肿 热痛明显之一切阳证
回阳玉龙散——温经活血,散寒化痰——不红不热、漫肿 无头一切阴证
冲和散——行气疏风,活血定痛,散瘀消肿——肿而不 高,痛而不甚,微红微热半阴半阳证
• 此法可使未成脓者得以内消,即使不能消散,也可移 深居浅,转重为轻。
• 注意:疮形已成,不可内消,否则毒散不收,气血受 损,或脓毒内蓄,侵蚀好肉,甚至腐烂筋骨,溃后难 敛。
2020/5/2
-
3
内治法 • 三总则• 消法
• 消法包括的主要治疗法则:
• 解表法——辛凉、辛温 • 通里法——攻下(寒下)、润下 • 清热法——清热解毒、清气分热、清血分热、养阴清热、
腐肉未脱,新肉未生,或久不收口 红油膏——防腐生肌——一切溃疡 生肌白玉膏——润肤生肌收敛——溃疡腐肉已尽,疮口不敛,或乳头皲裂、
肛裂 青黛膏——收湿止痒,清热解毒——皮肤焮肿痒痛,渗液不多之症 疯油膏——润燥杀虫止痒——牛皮癣、慢性湿疮、皲裂等 消痔膏 、黄连膏——消痔退肿止痛——内外痔出血脱出肿痛
• 适用于外疡中期,热毒已腐肉成脓,一时疮口 不能破溃,或机体正气虚弱,无力托毒外出。
2020/5/2
-
5
透托法 —— 肿疡已成,毒盛而正气未衰,肿疡尚未溃破 或溃破后脓出不畅,可用透脓的药物,促其早日脓出毒 泄,肿消痛减,以免脓毒旁窜深溃。 透托方:透脓散。
补托法 —— 肿疡毒势方盛,正气已虚,不能托毒外出, 见疮形平塌,根盘散漫,难溃难腐,或溃后脓水稀少, 坚肿不消,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 毒外出,以免毒邪内陷。 益气托毒:托里消毒饮; 温阳托毒:神功内托散。
中医外科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外科教研室
第五章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第一节 内治法 内治法三个总则: 消、托、补
内治法的具体应用: 解表法、通里法、清热法、温通法、祛痰法、理 湿法、行气法、和营法、内托法、补益法、调 胃法等11种治法。ຫໍສະໝຸດ 2020/5/2-
2
内治法 • 三总则• 消法
• 消法: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 以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是一切肿疡初期的治法 总则。适用于未成脓的初期肿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 病以及各种皮肤病。
2020/5/2
-
8
外治法 • 药物疗法
• 膏药:一切外科病初起、已成、溃后各阶段均可应用。
太乙膏——清火,消肿,解毒,生肌——阳证肿疡溃疡 阳和解凝膏——温经和阳,祛风散寒,调气活血,化痰通络
——阴证未溃 千搥膏——解毒,消肿,提脓,祛腐,止痛——痈、有头疽、
疔、疖等一切阳证 咬头膏——蚀破疮头——肿疡脓成,不能自破,不愿手术切开
2020/5/2
-
6
补法
• 用补养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生新,使疮口早日愈合的 治法。
• 适用于溃疡后期,毒势已去,气血虚弱,脓水清稀,肉芽 灰白不实,疮口难敛。
• 补益法——益气、养血、气血双补、滋阴、助阳 • 养胃法——理脾和胃、和胃化浊、清养胃阴
2020/5/2
-
7
外治法
• 外治法是用药物、手术、物理方法或配合一定的 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而 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蛇床子、地肤子、徐长卿、泽漆、羊蹄根——止痒——急慢性皮肤病 —— 无渗液可煎汤熏洗,有渗液捣汁或煎汤冷湿敷
半枝莲——治毒蛇咬伤——捣汁内服,药渣外敷伤口周围
2020/5/2
-
12
外治法 • 药物疗法
• 掺药• 消散药
• 适应证:肿疡初起,肿势局限尚未成脓者。
阳毒内消散、红灵丹——活血止痛,消肿化痰 ——一切阳证
阴毒内消散、桂麝散、黑退消——温经活血, 破坚化痰,散风逐寒——一切阴证
2020/5/2
-
13
• 外治法 • 药物疗法
• 掺药• 提脓祛腐药
• 适应证:凡溃疡初期,脓栓未溶,腐肉未脱,或脓 水不净,新肉未生,均可使用。
九一丹、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九黄丹——腐 肉已脱,脓水已少时,宜减少升丹含量
黑虎丹——不含升丹,对升丹过敏者宜 回阳玉龙散——温经活血,祛腐化痰——溃疡阴证
2020/5/2
-
14
• 外治法 • 药物疗法
• 掺药• 腐蚀药与平胬药:
• 适应证:(1)肿疡脓成未溃;(2)溃疡疮口太小,引流不 畅;(3)疮口僵硬;(4)腐肉不脱妨碍收口;(5)疮口胬肉 突出,妨碍皮肤愈合;(6)痔疮、瘰疬、赘疣、息肉 。
清骨蒸潮热 • 温通法——温经通阳、温经散寒 • 祛痰法——疏风化痰、清热化痰、解郁化痰、养营化痰 • 理湿法——清热利湿、除湿祛风 • 行气法—— 疏肝解郁、行气活血、理气解郁、化痰软坚 • 和营法——活血化瘀、活血逐瘀
2020/5/2
-
4
托法
• 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 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