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概论整理(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民歌与中国记忆(抢救、保护、传承)
民歌是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产生和流传的,由未受过现代学校教育的当地人演唱的口头歌曲。
被西方关注的现代民歌:娱乐歌曲;意义歌曲;情绪歌曲。
民歌反映:文化真实,艺术真实,社会真实,剧场真实。
民间歌谣包括民歌和民谣两个部分,现在民歌包含在民谣内。《诗经·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一)劳动歌:配合农业生产劳动演唱的民歌
东北:哈腰挂;江南民歌:采茶歌
二)生活歌:凡是反映人民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歌谣都可称为生活歌。
内容:①描述小农经济生活;②描述农民受剥削的根源是缺乏粮食;③描述缺乏土地和粮食导致贫困问题;④描述勤劳为本的农民观念。
三)儿童歌:出生文化,提前社会化,《摇篮曲》《小耗子上灯台》
四)仪式歌:是一种产生并盛行于人类社会发展一定历史阶段的歌谣形式。它总是在民间礼俗和祀典等仪式上吟诵和歌唱,有与该仪式的目的相适应的内容和形式。我国古代的庆节祈年、贺喜禳灾、祭祖吊丧等活动,大抵都有一定的仪式,并伴有有关的韵语。
大部分家庭中都是母亲版《祭灶歌》
五)领导歌(焦裕禄)
中国文化动力:1翻身(农民);2提前社会化(儿歌);3好运(祭灶)
通俗歌曲:是采用民族音乐形式的,接受外来音乐影响的,在创作和传播中增加了专业成分,政府倾向和商业演事的,用普通话演唱的。引导大众参与的,追求个性化,也十分现代情绪化的流行歌曲。
功能:运用一种可视化的语言和激励大众情绪的机制,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文化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社会文化整合,促动社会成员接受现代生活的实际知识,也接受外来知识,它也批判全球化和现代化下的社会病,呼唤人文和人性,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文化反思和文化重构,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与原生态民歌相比不同:①原生态民歌具有公有性,没有作者;通俗歌曲有公众性,有作者,是专业歌曲大家唱。②原生态民歌是民俗的一部分;通俗歌曲是超民俗的现代表演,在通俗歌曲中,吸收原生态民歌还是一种时髦,能让人感到更前卫更现代,通俗歌手还能从这种演唱中获得非同小可的现实利益,包括政治利益,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这是原生态民歌所没有的。
我国通俗歌曲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①主流化时期,时间为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特点是:通俗歌曲与战争歌曲和政治歌曲结合,成为民族独立和新中国建设的文化武库。②是非主流文化时期,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特点是:通俗歌曲与生活歌曲和商业歌曲结合,成为反映新一轮中西文化关系的晴雨表。通俗歌曲与原生态民歌的现代地位:
Ⅰ公众演唱与激情广场
Ⅱ小人物与社会批评
Ⅲ商业经济与个性演出
Ⅳ政府导向与专业介入
一)国内政治歌曲:
①领袖歌:《东方红》《春天的故事》
②生产歌曲《黄河大合唱》《南泥湾》《洪湖水浪打浪》
二)国际关系歌曲:
①领土关系:《我的家在松花江上》《东方之珠》《我的名字叫澳门》
②民族认同:《我的中国心》《故乡的云》
三)日常生活歌曲:
①家庭生活歌《常回家看看》《一封家书》
②城镇生活歌《小城故事》
四)社会职业歌曲:教师文本《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农民工文本《九月九》;
警察文本《少年壮志不言愁》;军人文本《当兵的人》
五)爱情歌曲:《思念》《心太软》
七、史诗和民间叙事诗
定义:史诗是本民族用诗体形式表达的神话和历史传说。
形成:法《罗兰之歌》俄《伊戈尔远征记》德《尼伯龙根之歌》
特征:①史诗是各民族幼年时期的产物:个人还未从集体分离;文学尚未从艺术整体中分离;②史诗是对古代英雄神话和历史传说的理想化和系统化的加工创作;③史诗风格崇高,叙述庄严,具有较强的权威性。
史诗与神话比较:①时间上,史诗稍晚,加入了后世的生活内容;②内容上,史诗比神话内容更广泛和丰富,包括了民族迁徙,婚葬和民间医疗,③规律上,神话多是单个散篇,而史诗把神话彻底系统化。(书上是:越到后来史诗的现实性越强,神话色彩消退;史诗在神话世界观基础上产生,而它的发展最终又是对神话思想的否定:神与人的对抗。)
史诗与传说比较:①在历史人物上,史诗更为神话化;②在历史事件上,史诗更加注意描写英雄传奇;③在社会历史上,史诗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形象化了的历史。
史诗与民俗比较:①在传承地域上,有真理化的社区;②在传承时间上,有比较固定的神圣时间;③在传承方式上,一般有宗教仪式。
分类:
一)创世史诗:也称“神话史诗”,它歌唱天地的开辟,万物的起源和人类的诞生,它也反映洪水泛滥,人类遭受大自然的危害和人与自热斗争的情景,它还反映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以及农耕,畜牧和手工业的发展,这类史诗与神话的关系十分密切,但也加入了关于部落,民族历史的传说和民俗的内容。
中外代表作:芬兰《卡勒瓦拉》;纳西族《创世纪》;彝族《梅葛》《阿细人的歌》;苗族《苗族古歌》。
二)英雄史诗:是以民族英雄的斗争故事为主要题材的史诗。
代表作:世界四大史诗:希腊《伊利亚特》《奥赛罗》;印度《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
中国三大史诗:藏族《格萨尔王传》;蒙古族《江格尔》;柯尔克族《玛纳斯》特点:①史诗英雄是民族英雄的化身;②史诗事件是对当地特定历史事件的艺术加工;③史诗演唱采用说唱体形成,散韵相间,杂以本民族的歌谣谚语,传说故事独具民间文学特色。(不断加工补充与复合)
三)民间叙事诗:是以诗的形式叙述故事的长诗。
发展脉络:商周萌芽—汉乐府时代大发展—东汉末年趋于成熟《孔雀东南飞》—南北朝《木兰辞》—随堂继续发展并促进了文人叙事诗繁荣
分类:1古代名篇:《诗经》:《生民》《公刘》;2爱情婚姻叙事诗:彝族支系撒尼人《阿诗玛》,傣族《娥并与桑洛》;3英雄叙事诗:以歌颂英雄人物为主,反映民族斗争的叙事诗:《木兰辞》最早,蒙古族《嘎达梅林》。
艺术特点:①线索单纯,首尾完整。②重叠复沓,一唱三叹。③引类譬喻,发乎自然。
八、民间谚语和谜语
定义:谚语是民间文学中传授生产生活知识、总结经验的特殊体裁,是民众保存在传承民间文化和技术知识的韵文体“炼话”。
代表作:
中:戴维斯《中国伦理格言》;保罗·波尼《中国谚语集》;斯卡勃鲁斯《中国谚语集》;亚瑟·史密斯《谚语与中国大众格言》
外:伊拉斯莫斯《阿达吉亚》法国
性质:谚语是世界公认的一种经验文化,里面有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经济、社会、医学、医药、天文、地理、伦理、制度、风土人情,也有国家民族的集体心态,它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小型百科全书。
谚语与社会:
一)谚语与社会文化:
Ⅰ国家社会管理文化:《盐铁论》《轻重第十四》:骤雨不终日,飓风不终朝。
明《天工开物》:无灰不种麦,收麦如救火。廉政谚语: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上梁不正下梁歪。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Ⅱ家族家风
Ⅲ伦理道德《论语》《孟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以德报怨《宪问》;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颜渊》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告子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离娄》
Ⅳ风土人情:歇后语:骑马不带鞭子——尽拍马屁;阎王爷的扇子——尽吹阴风。俗语:侃大山,玩猫腻,教授门,酷毙了,官二代,雷人,达人秀。
二)谚语与气象物候,地利人文
Ⅰ气象物理:五里不用风,十里不同天。节气一把火,时间不让人。
Ⅱ地理人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Ⅲ乡土特产:东北三宗宝:人参貂皮靰鞡草。
三)谚语与自然灾害:星星稀,淋死鸡;星星稠,晒死牛。
燕子钻天蛇过道,水缸穿裙山带帽。
雷公先唱歌,下雨也不多。
蜻蜓千百绕天空,不过三月雨蒙蒙。
四)谚语与生产技术
Ⅰ农业生产:华北:春雨贵如油;内蒙:别处春雨贵如油,河套春雨庄稼愁;苏北:有钱难买五月里旱,六月连阴吃饱饭;青海:冬日下雨麦盖被,农人头枕馒头睡。
Ⅱ农业生活:一天省一把,三年买匹马。多赚不如少用。四月种芋,一本万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