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面子观念_一种中国人典型社会心理现象的分析
当代中国社会人情面子观论文
![当代中国社会人情面子观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5c79b4ebe23482fb4da4c36.png)
当代中国社会人情面子观论文摘要:社会生活中的交换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蔓延在当今中国社会中的人情与面子的交换,有些带来了情感的充分交流和感情世界的充分满足,但有些却带来了不公平、不公正、权力寻租以及专断人治。
可见对于当今中国社会的人情面子观既不能采取“一棒子打死”的态度,也不能采取“一捧上天”的态度。
对于它还是应该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句经典名言的理念。
我们不能笼统地消除人情面子观念,这是因为人作为情感性动物,总是希望生活在相互尊重、互助互爱的温馨社会里,总不希望生活在相互排斥、冷若冰霜的孤独世界中。
我们要消除的是利用人情面子获取不正当利益的不良之风,它是我国社会肌体上的一个毒瘤,此瘤不除,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依法治国的理念就不可能确立;风清气正、吏治廉明的良好风尚就不可能形成;平等竞争、公平正义的社会就不可能出现。
因此,在日常的社会生活当中,要“恰当的”交换我们的人情和面子!关键词:人情;面子;社会交换理论一、社会交换理论概述(一)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作为社会交换理论的创始人,霍曼斯将社会行为视为一种“至少在两人之间发生的、或多或少要获得报酬或付出成本的、有形或无形的交换活动。
”他认为社会交换行为规律与经济学中的交换原理是一致的普遍存在的,是维持人际互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个体能够理性的追求最大利益。
霍曼斯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人类社会行为的六个命题:成功命题指出个体行为受到利益支配。
刺激命题涉及行为主体心理学中的刺激泛化。
价值命题表明价值是个体保持和重现某一行为的重要条件。
剥夺——满足命题陈述的是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规律。
攻击——赞同命题指出了前四个命题成立的两种条件,即引起攻击行为和赞同行为的条件,揭示了人类行动的感情色彩。
前五个命题都是在总结他人命题,而理性命题则是真正的霍曼斯命题。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将心理因素纳入到社会交换中,改变了纯经济利益的经济人假说,重新恢复了人的主体性。
(二)布劳的结构主义交换论布劳把社会结构区分为微观和宏观结构。
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中国人的面子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fb6b07d650e2524de5187e87.png)
浅析中国人的面子问题记得晚清的一位来自美国的传教士明恩溥写了一本书《中国人的气质》,本书通过一位来自外国的传教士在中国的见闻生动详实的讲述了在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是什么样子的。
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他在此书的第一章就讲到了: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他认为,“在中国,‘面子’一词可不是单指脑袋上朝前的那一部分,而是一个语义甚多的复合词,其内涵之丰富,超出了我们的描述能力,或许还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能力。
”①“面子”是中国人一种重要和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
它不仅仅是个人现象,而是全社会的一种共同习性。
我认为,中国人的面子问题是基于一种集体体制下渴望被认同的心理状态。
她强烈地表现为:面子”在中国人心目中,往往代表一种声望、地位,是通过成功和炫耀而获得的.说到底,这种面子并非自我认同,而是一种通过他人的评价而得到的内心满足。
中国人最爱面子.从古代到现代,在中国人的内心中根深蒂固.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布衣平民,都有这样一种爱面子的情结。
不禁让我想起了,秦末的楚汉之争,项羽兵败垓下,四面楚歌,于乌江自刎,一代霸王自刎的原因竟是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试想如果那时的项羽能够知耻而后勇,休养生息,从头来过,那么中国的历史不知道要怎么改写了!!然而,后人竟大加称赞这种只顾面子的愚蠢行径,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李清照的:“生当①明恩溥.中国人的气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1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种行为我认为大家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为什么我们不能正视失败,从中汲取教训,反而却一再地颂扬这种面对困境而临阵脱逃的胆小鬼呢?在历史上看,中国历来是一个传统的以家族为单位的社会。
在这种社会结构下,每个人的命运和家族的声誉和名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个人的命运往往背后连着一家人的命运。
试想,如果你自己一个人做了错事的话,那会使得整个家族蒙羞。
另外,中国历来是一个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的环境下生活,就要讲究。
一个他人的认同感。
论中国人的面子心理
![论中国人的面子心理](https://img.taocdn.com/s3/m/02f2dfa7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46.png)
论中国人的面子心理第一篇:论中国人的面子心理论中国人的面子心理年级:班级:姓名:学号:关键字:脸面子脸面摘要:“脸”是个体为了迎合某一社会圈认同的形象,经过印象整饰后所表现出的认同性的心理与行为;而“面子”是这一业已形成的心理及其行为在他人心目中产生的序列地位,也就是心理地位。
“面子”对我们认识中国人的确很重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时常感觉到,提起“面子”大家都懂,也很在乎它。
那么,中国人的脸面观究竟如何呢?一.引言:在中国社会,由于个人是家族链条上一个摆脱不掉的分子,因此个人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事业功名、做官掌权的问题就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家族的期待并由此可以沾光的问题。
因此,从小我们就受到这样的教导:你要好好读书,为家人争光;你要好好做人,不要给家里人丢脸。
如果一个人做的事符合家族众人的期待,那么他不但自己感到非常荣耀,他的家人也会为他感到骄傲,并因此使其家人同他分享他的荣誉和资源,也会有众星捧月的感觉;反之,如果他做的事情或选择违背了家人对他的期待或以失败告终,他就感到羞耻、丢脸,不愿回到家人群体中,以免被家人羞辱或让其家人在当地感到无地自容。
这就是“有脸见人”和“无脸见人”的最初含义。
项羽兵败退到乌江边,临终前的一句:“我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不知震撼了多少中国人的心。
可当他胜利时却也说过:“富贵不归故里,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这与我们从小就受到此一类的文化熏陶是分不开的,有一首非常流行的儿歌也表明了小孩从小就知道用功读书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其父母读的。
歌词写道:“小呀嘛小二郎,背着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不怕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懒呀,没有学问,我无颜见爹娘。
”在中国社会,许多事情不是个人想不想做的问题,而是家里人想不想他做和他做了为家里人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的问题。
二.面子的内涵与表现面子是一个动态的、模糊的概念,不同的阶层、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点的人的面子有不同的内容。
最初面子就是脸面的意思,是指头的前部,从额到下巴,即人的面孔;当中国人用它们来解释和调节社会心理和行为时,其含义就引申为一种既有形又无形的社会心理存在。
中国人为什么爱面子(共5篇)
![中国人为什么爱面子(共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60ff0e8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8f.png)
中国人为什么爱面子(共5篇)第一篇:中国人为什么爱面子中国人为什么爱面子?爱面子是中国人的一大习惯,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了生活中的前规则,貌似你无法把它怎么样。
它是那么的根深蒂固,渗透到了中国人的细胞当中,而无法根除。
无论是中外的思想家,对中国人爱面子都提出过个人的看法,可谓五花八门,莫衷于是。
中国人爱面子已成定论,但中国人为什么爱面子却众说纷纭。
每一个解释都似乎很有道理,却不能完全令人信服。
面子到底是什么?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的爱面子?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还是让我们看一看中国爱面子的具体表现吧!有人写到:“若把文化定义为‘社会群体的行为习惯’,那么‘爱面子’‘要脸面’算是中国人的群体特征和心理的最基本成分。
当有人向我们借钱的时候,我们心里很不情愿借给他,但我们总会为自己找各种各样的理由。
为什么我们不直接拒绝他呢?因为我们爱自己的面子,也要保住他人的面子。
我们找人办事的时候,总会说给个面子吧!好像面子比命还重要。
多日不见的几个朋友相约在餐馆聚餐,每一道菜,大家都不愿吃最后一筷子,所以每一个盘子里都是一样的要剩一些菜,‘金银小馒头’要剩一二个,朋友都说吃不下了,不能再吃了,可我觉得自己还未吃饱,想吃,却拿不动筷子。
那种虚伪真的难受,问自己,你有挥霍粮食的资本吗?为了脸面克肚子,值吗?因为爱面子,攀比在中国一直很是流行,大到城市建设,小到吃饭穿衣,动辄国际名牌,张口世界第一,就是家里养一条狗,还要经常拉到一起溜溜,溜的过程是比较的过程,但凡能找出一星半点自己的狗胜于他人的狗的地方,狗不知道有没有感觉,养狗的人顿时就觉得很有成就感,往往会面色潮红,艳若桃花,而失败者则垂头丧气,恨狗不成钢。
生儿育女就更不用说,父母再累死累活,都不能让儿女在人面前矮一分,‘苦了谁也不能苦了孩子’。
一旦孩子考个大学啥地,就跟母鸡变凤凰,是很能光宗耀祖的事情,大肆张扬一下,老少脸上都有闪光了。
爷爷们,一代一代经常讲:人有脸,树有皮;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
社会现象(死要面子)心理学解读
![社会现象(死要面子)心理学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69a5bc016c85ec3a87c2c5a5.png)
中国人死要面子的心理学解读解读大家经常会说:死要面子,活受罪。
虽然都知道这个理,但是依然有不少人还是那么死要面子。
中国也常说,树要皮,人要脸。
面子固然重要,但不可死要面子,也就是打肿脸充胖子。
再说死要面子并不等于尊严。
什么算是死要面子呢?就是对一些本不必在意的事过分在意了,在一些需要弯腰的时候宁折不弯,明知道自己错了还要死撑下去……这对自己没有半点好处,往往弄得心力交瘁。
尽管后果严重,还是有人要较这个劲,而且会振振有词地说:“人争一口气,佛争一柱香。
如果我不坚持,那面子往哪儿摆?”这就触碰到了问题的实质,之所以放不下面子,是因为这些人把面子和尊严画上了等号。
面子是尊严的一部分,但绝不是全部。
当你过分在意面子时,就走进了一个死胡同,把自己逼到角落里,退不出来也走不下去,尴尬又痛苦地戳在那里。
而从别人眼里看来,你绝不是高大威武的形象,反而更像被围观的小丑。
就比如我们身边好多人,每天穿的那么好,什么都要名牌,每次出去和人一起吃饭,都是高档,结果每天却只能自己在宿舍吃泡面,甚至问人借钱,难道这就有面子么?恰恰相反,他们大部分都是为了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
还有就是我们周围也有不少这样的人,找出各种借口,硬说自己是对的,或者把错误推给别人。
面对这些人,我们可能会劝道:“算了吧,认个错又何妨?不会少一块肉的。
”如果对方不肯,我们多半会摇摇头,暗自笑他太较真,不知所谓。
可是当这种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情况可完全不同了,很少会有人大大方方地认错。
这就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星云大师说:“人生要能大能小、能屈能伸、能有能无、能高能低,如果一句话他就放不下、一件事他也放不下,甚至为一个人而放不下,又如何承载更大的责任呢?”的确如此。
不能松开手,就抓不住更多的东西。
其实,保住面子最好的方法,就是放平心态,该怎么样就怎么样,错了就认就改,能力不足就多去学习,这样才能赢得轻松好心态。
不只是错误,还包括你所执着的东西,都令人难以放下。
中国人面子心理的文化解读
![中国人面子心理的文化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491c7ee783c4bb4cf6ecd182.png)
中国人面子心理的文化解读面子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面子与脸能解释和调节中国人的社会行为。
面子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社会机制,它与中国传统的家族制度、熟人社会和儒家文化相关。
面子一定意义上代表着人的尊严,适当爱面子是人对自身形象的维护,但是爱面子超过一定限度,则是脱离客观实际的虚荣心的表现,甚至成为弄虚作假的社会心理基础。
标签:中国人;面子;社会互动;印象管理;文化心理Arthur Smith最早对中国人的面子作了研究,他认为中国人所讲的“脸面”不仅仅指头的前面部分,其意思比我们所能描述的或者所能理解的还多。
直到20世纪40年代,胡先缙才以中国人的身份向西方社会介绍了中国本土的面子概念,此后出现了一系列面子的跨文化研究。
中国网关于中国人“面子观”的调查表明,认为“面子”在中国人社会交往中很重要的占83.33%;认为一般的占11.98%;认为不重要的仅占2.61% 。
认为“面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谈不上好不好,反正很有用的占51.00%;认为是文化中的糟粕,应该抛弃的占28.35%;认为非常好,利于人际沟通的占15.60%;而认为有没有面子无关紧要的仅占5.06%。
〔1〕可见,面子在中国人心目的地位非同一般。
一、面子的文化心理含义面子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中国人对面子的重视,有时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即面子有时甚至比人的生命还重要。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面子是指“个人在社会上有所成就而获得的社会地位或声望”。
因此,胡先缙把面子定义为人从社会成就而拥有的声望,是社会对人看得见成就的承认。
〔2〕金耀基把面子分为社会性的面子和道德性的面子。
〔3〕何有晖认为,面子是个人由于地位和贡献而从他人那里获得的尊重和顺从。
〔4〕翟学伟的面子定义是个体对做出良好行为后的自我评价及在他人心目中的序列地位。
乐国安认为“面子首先是个体的自我拥有、自尊的表现,然后再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得以实现。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常用脸与面子来解释与调节社会行为。
面子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
![面子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56ca946f58fafab069dc02d0.png)
面子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面子”是中国人一种重要和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
林语堂曾认为,统治中国的三个女神是面子,命运,恩惠,在这三个女神中,面子比命运和恩惠还有力量。
面子指在人生历程中步步高升,藉由成功和夸耀而获取得名声,也是藉由个人努力或刻意经营而积累起来的声望,另一方面,它暗示了一种”自我膨胀”的欲望。
“面子”在中国人心目中,往往代表一种声望、地位,是通过成功和炫耀而获得的。
中国人最爱面子.从古代到现代,在中国人的内心中根深蒂固.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布衣平民,都有这样一种爱面子的情结。
无论哪个朝代的帝王都爱面子,所谓的君臣之理也是一种爱面子的体现,臣子对君王要必恭必敬,要惟命是从,这样才能显现出帝王的尊严与面子。
所以谏臣在中国的历史上是屈指可数的,就算是有个魏征,也被唐太宗在心里杀死了千万次,这个老家伙太不给他面子了,让他毫无帝王尊严,但是出于魏征的谏辞对江山社稷有利,才成就了魏征的历史好名望.翻开词典可见,“面子”原意为物体的正面、表面、外表等含意,后引申为脸面、票面等,通常被理解为名誉、声誉、威望、商誉、信誉等。
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面子”一词的含意特别复杂,“给不给面子”有时只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中国人爱面子真可说是古今中外少有的,往往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与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些外国朋友有时看了直摇头,叹说:不可理喻。
中国有句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
说的就是中国人爱面子,遇到有损家族或家庭的不名誉之事(大而言之,甚至国内的不名誉之事,有时也被称为家丑),如子女不孝、妻子被虐待、丈夫怕老婆、女儿被人欺辱等,宁可憋在心里头,也不愿说出来,生怕别人知道了会丢面子、遭人齿笑。
甚至有时都到了只要面子活受罪的程度。
常听中国人在劝解家庭纠纷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打破门牙往肚里咽。
你想想,门牙打破了都不愿让吐出来,害怕丢面子,还有什么事不能忍受的呢!真是可悲、可笑极了。
简单来说,爱面子可以类比为“舆论监督”。
对当代社会面子心理现象的解读
![对当代社会面子心理现象的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887664d0a1c7aa00b52acb2c.png)
对当代社会面子心理现象的解读作者:刘乔丹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5年第27期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当代社会面子心理现象进行了解读。
即:(1)面子心理的由来。
当代中国人的面子心理现象可以看作是一种集体潜意识的存在,其起源和由来必定相当深远。
主要从传统文化、社会形态和人情社会三个角度加以总结;(2)当代社会面子的功能。
面子在当今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和明显的作用,可以说达到了一种流行的水平。
面子在中国社会之流行,主要是因为它有许多实际功用,主要总结了四个方面的实际作用:缓冲人际交往矛盾、表现和宣泄自我、成为社会互动资源、关系网络自治。
面子心理对中国人的生活贡献了不少,不失为一种“黏合剂”;(3)对面子心理的发展和展望。
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面子心理的影响根深蒂固,潜移默化。
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在某种程度上必然会对人类的生活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面子心理人际交往社会互动资源关系网络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每当谈及到中国本土心理学的研究时,中国华人的面子心理总是不可避免地被提及,中国社会的面子心理现象是中国本土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近代文学家鲁迅一生中多次谈到面子问题,“它像是有好几种,每一种身份,就有一种面子,其文化影响深远,主要起源于中国古代家族制度、封建等级制度以及伦理道德至上的观念。
”林语堂认为面子是一种可以“得到”,可以“丢弃”,可以作为礼物送给别人的心像,并将“面”与“命”、“恩”结合称为三个不变的中国法则,认为它们是中国的社会行为规范。
并肯定地断言,除非这个国家的每个人都丢掉自己的面子,否则中国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民主国家。
由此可见其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文化影响深远。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的面子心理现象可以看作是一种集体潜意识,其起源必定古老而深远。
1面子心理的由来1.1传统文化1.1.1礼文化中国传统社会注重世俗礼仪。
儒家思想主张“不知礼,无以立”,认为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身份地位,其行事作风必然要受到社会礼仪的指引和约束,如君臣之礼,父子之礼。
面子作文800字议论文
![面子作文800字议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157b854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a8.png)
面子作文800字议论文引言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总是不可避免地与他人相互交往。
在这个交往的过程中,面子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面子可以宽泛地定义为个体为了维护自己的社会形象而采取的行为以及对他人行为的评价。
在不同的群体和文化中,面子的概念和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探讨面子的重要性以及影响。
面子的定义与重要性面子,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既与个体的内在认同感和自尊心有关,也与他人的评价和社会环境互动紧密相连。
面子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我认同的维护面子在个体的自我认同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个体通常会通过言行举止来维护自己在社会中的形象,以获得认同感和尊重。
例如,在面对陌生人或面试官时,我们通常会力图展示自己的优点和能力,希望被他人认同和赞赏,从而获得满足感和自信心。
2. 社会关系的建立与维系面子在人际交往中起到了重要的沟通和连接作用。
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时,往往不仅仅关注自己的面子,也会关注对方的面子。
通过给予他人足够的面子,可以增进彼此间的关系和信任,促进友善的社交氛围。
同时,维护自己的面子也可以避免因自尊心受损而产生的冲突和矛盾。
3. 影响社会地位和资源分配面子也与个体的社会地位和资源分配密切相关。
在许多社会中,个体的面子往往决定了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利。
拥有足够的面子可以为个体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好的生活条件。
面子的影响与应对策略虽然面子在社会交往中有其重要性,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困扰。
个体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有时会在行为中做出不符合自己真实需求和意愿的表现。
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应对:1. 真实的自我认同个体应该建立真实的自我认同,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
在与他人交往时,可以选择以真实的态度和行为来展示自己,而不必过分关注他人的评价和期待。
通过坚持自我真实性,可以减少自身的压力和矛盾,并在真实的交往中建立健康的社会关系。
面子在中国之我论
![面子在中国之我论](https://img.taocdn.com/s3/m/6860fb116edb6f1aff001f50.png)
面子在中国之我论摘要:“面子”是中国人一种重要和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
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面子行为随处可见,不胜枚举。
那么中国人为何如此讲颜面?作为一个社会人,作为一个新世纪的中国人,我们又如何对待“脸面“呢?关键字:中国人面子脸面行为原因启示概述Arthur Smith 最早对中国人的面子作了研究,他认为中国人所讲的“脸面”不仅仅指头的前面部分,其意思比我们所描述的或者所能理解的还多。
直到20世纪40年代,胡先缙才以中国人的身份向西方社会介绍了中国本土的面子概念。
胡先缙认为,所谓“面子”,“代表在中国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这是在人生历程中步步高升,借由成功或刻意经营累积起来的声誉”,它的侧重点放在个人获得或拥有的非伦理道德性成就上,更重于“才”或“能”。
而“脸”则“代表社会对于自我德性之完整的信任,一旦失去它,则个人便很难在社群中正常动作”。
“脸”不仅是维护道德标准的一种社会约束力,也是一种内化的自我制约的力量,更侧重在个人的道德人格即“德”。
①然而,在某些情形下,对于中国人而言,“面子”与“脸”则可以换用。
一来“脸”本就有“情面;面子”之义;而“面”则有“脸”之义,字义上可以互释。
又比如,在中国普遍推崇什么东西的背景下,一旦某人有所得,则必然欣喜若狂,这可谓是“相关人士”“脸上有光”矣,也可以说是“挣足了面子”,这在我们生活中都是极常见的例子。
此类事件本与德没有多大关系,但到了这样的场合之下,未免使人有“脸”的感受。
故可见,在很多时候,“脸”除了“德”,还可以扩展到指称所拥有的社会成就或者说是社会资源。
但不管说,“脸”与“面子”还是有区别的,鉴于笔者水平实在有限,只好将本文“面子”定为广义的“面子”,即又包括了之前胡先缙所定义的“面子”与其所定义的“脸”两个内容。
(以下的面子均指广义的面子)“面子”是中国人一种重要和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
林语堂在始成于1934年的《中国人》一书中认为,统治中国的三女神是面子、命运和恩惠;在这三个女神中,面子比命运、恩惠还有力量,比宪法更受人尊敬。
论中国人的面子心理
![论中国人的面子心理](https://img.taocdn.com/s3/m/020e7a15763231126edb11d8.png)
140论中国人的面子心理文/唐肖萌摘要:面子代表着社会认可,面子心理在中国普遍存在。
面子心理的形成与中国传统家族观念,儒家文化传统、农耕文化传统,国人大气、圆满的心理期盼以及重人情的社会氛围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面子心理伴随着社会人际交往而产生,依赖他人,并以时间地点为转移。
面子心理有利有弊,影响深远。
关键词:面子心理;含义;成因;特点;影响面子心理在中国源远流长,好面子几乎是每个中国人多少都有的心理特点。
面子心理形成原因复杂,影响深远。
一、面子的含义对于面子的内涵,中西方有不同的看法。
(一)西方人眼里的面子西方研究面子的代表学者戈夫曼认为“面子指在特定的社会交往中,个人成功地获得其向他人声讨的同时也使他人认为他应该获得的社会正向价值,他是一种以被认可的社会属性加以描画的自我意象。
”[1]这一提法强调正向的社会价值和个人渴望被社会认可的心理状态。
美国人类学家布朗和列文森将面子分为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正面面子指每个社会成员希望他的愿望受人顺存,他的自我形象被人认可和赞许。
负面面子指的是社会成员希望其行动不被人干涉,即具有行动的自由和自主决定的自由。
”[1]这一提法对面子的认知更为全面。
(二)中国人眼里的面子胡先缙女士较早提出面子的概念,她认为“面子是人从社会成就而拥有的声望,是社会对人看得见的成就的承认。
面子代表在中国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依赖于外界环境。
”[1]这一概念指出面子源于社会的承认与认可,依赖于他人而产生。
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金耀基先生进一步将面子区分为两个层面:“社会性的面”、“道德性的面”。
在这一认识中,“社会性的面”侧重社会认可。
“道德性的面”侧重个人的自律能力和道德操守,面子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
综上所述:面子代表着社会认可,表现个人获得他人认可和赞许的期望,有时也包括个人为了获得这种认可所付出的努力。
面子心理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面子心理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社会化视角下对“面子”问题的认知
![社会化视角下对“面子”问题的认知](https://img.taocdn.com/s3/m/617336c5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fd.png)
社会化视角下对“面子”问题的认知“面子”是中国社会中一个特有的概念,中国人普遍都比较“好面子”,每个人都尽心竭力维护自己着的“面子”,认为“丢面子”是一件十分羞耻的事情,“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好面子”实质上是一种寻求外界对自己认可的行为,借助他人好的看法及评价来体现自身价值,进而得到心理满足。
“面子”是基于外界评价产生的,对“面子”的追求实际上是个体社会化的一种表现。
社会化是在社会的影响下,接受学习社会群体的价值规范,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的过程。
当个体做出与社会价值规范相符的行为时,会得到来自社会的正反馈,违反社会价值规范会受到物质或精神上的惩罚。
个体为了得到群体的接纳认可,会努力做出符合群体规范、对群体有价值的行为,这个过程便是一个追求“面子”的过程。
但对于“面子”的过度追求,“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行为却是一种过度社会化的体现。
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可而一味压抑自己的个性,导致个体特性逐渐丧失,是自我意识发展不完善的结果。
个体的自我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外界的评价反馈,外界的评价反馈对自我意识的发展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直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都将谦虚视为一种美德,倡导每个人都应谦虚,这造成了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下意识贬低自己。
在青少年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中,大多数中国父母总是不自觉地将孩子与他人进行比较,习惯性否定自己的孩子。
孩子将外部父母对自己无意的评价转化为内在的自我评价,进而产生轻视自己的自卑情绪,导致孩子对自我的不满意、不接纳。
由此,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完善受到阻碍,自我认知系统出现偏差,对自我评价过低,难以做到自我接纳和自我认可,因而极力向外界证明自己的价值,寻求外界认同以求获得心理安慰,平衡自己的认知系统。
面对这种自我意识偏差,我们应该重视个人自身感受,不刻意追求他人认可,学会审视自己的自我认知系统,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正确对自我能力做出评判,充分接纳和认可自己,使自我意识得到发展完善。
对当代社会面子心理现象的解读
![对当代社会面子心理现象的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41d29035af45b307e87197ca.png)
加 以总结 ; ( 2 ) 当 代 社会 面子 的功能。面子在 当今社会 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和明显的作用 , 可以说达到 了一种流行 的
水平。 面子在 中国社会之流行, 主要是 因为它有许 多实际功用, 主要总结 了四个方面的实际作用 : 缓冲人 际交往矛盾、 表现和宣泄 自我、 成为社会互动资源 、 关系 网络 自治。面子心理对 中国人的生活贡献 了不少 , 不失为一种 “ 黏合剂” ; ( 3 ) 对面子心理 的发展和展望。 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 , 面子心理 的影响根 深蒂固, 潜移默化。在未来的社会发展 中,
与西方社会所倡导的平等 、自由、 竞争的文化环境不 同,
中 国古 代 强 调 个 人 必 须服 从 于 社 会 和 群体 的利 益 ,不 提 倡 个 可避免地要与他人有所联系, 所以不可避免地与关系网内他人 很 多 时候 中国人 的矛 盾 处理 方 式 看似 是 回避 , 然 则 体 独 立 意识 , 强 调群 体 利 益 高 于 个 人利 益 , 注 重群 体 合 作 , 个 产 生矛 盾 , 人 没 有 面子 就 会 给 群 体 丢 面 子 。 1 - 3人 情 社 会 是“ 有 所 失必 有 所 得” , 其 内涵符 合 中国 文化 “ 和” 的取 向 。
在当代方社会所倡导的平等自由竞争的文化环境不同这样一个由关系主导的社会相互都存在资源入与人之间不中国古代强调个人必须服从于社会和群体的利益不提倡个可避免地要与他人有所联系所以不可避免地与关系网内他人体独立意识强调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注重群体合作个产生矛盾很多时候中国入的矛盾处理方式看似是回避然则人没有面子就会给群体丢面子
面子 , 其 文化 影 响深 远 , 主 要 起 源 于 中国 古代 家 族 制 度 、 封 建 程 度 上 可 以称 现在 的社 会 为 儒 教 社会 。 另一 方 面 ,在社 会 生
课题一 面子问题
![课题一 面子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8e5e01f57c1cfad6195fa7bf.png)
课题一面子问题探讨“面子”是中国人一种重要和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
面子”在中国人心目中,往往代表一种声望、地位,是通过成功和炫耀而获得的.中国人最爱面子.从古代到现代,在中国人的内心中根深蒂固.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布衣平民,都有这样一种爱面子的情结.无论哪个朝代的帝王都爱面子,所谓的君臣之理也是一种爱面子的体现,臣子对君王要必恭必敬,要惟命是从,这样才能显现出帝王的尊严与面子.慈溪太后为了生日而不顾国家生死铺张浪费,不就是人家是圣母皇太后,过个生日要过得像模像样吗,这排场能够不讲究吗,这声势能不浩大吗?这面子在哪个时候都是要讲的,不然会被天下人所耻笑.再到布衣平民,传说有一个秀才,考状元不中,只能给当地显贵的子女教书,结果将“首鼠两端”讲为“首施两端”,被显贵指出而被辞退.这可是面子丢到家的事情,寒窗苦读十余载,却差点误人子弟,所以被辞退后,他就闭门苦读,写出了惊世骇人的著作,还将后代培养成在文字学上颇有造诣的大师.一切成就得源头,只因曾丢了面子.可见面子就是中国人的第二生命.农村的葬礼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亲人已去,死后还要大搞排场,排场越大就是代表对亲人越尊重.无论是乐队还是戏班,还是请客要办多少桌,都体现了面子的问题.我们是凡夫俗子,我们也有面子。
小的表现为:每天洗脸刷牙,穿衣化妆。
大的方面:衣食住行各方面我们都要做的有面子。
穿名牌,面子;喝茅台,面子;开靓车,面子;无论城市还是农村,过去还是现在,为了面子一掷千金,为了面子送大礼,为了面子主动或被动的改变自己从而适应大众的看法。
因为有了面子我们才好做人,有了面子我们的事业,爱情才会蒸蒸日上。
婚前我们大多数人不顾一切,放下面子,只为寻找自己的真爱。
婚后一切都变得是那么的平淡,我们又重拾自己的面子:为了一点不足挂齿的小事,觉得谁先认输谁就没了面子。
一直不明白这个道理,为什么呢?为什么婚前可以无所顾忌,婚后连一句道歉的话都不敢说,难道就是这“面子”在作祟?跟一朋友诉说,朋友说:婚后为了一点小事就道歉,说对不起是真的不太现实,可如果对方在事后的一些表现也是在表示道歉:比如对方问你一会去哪?或者说你洗脚吗?这样也是道歉。
面子观念
![面子观念](https://img.taocdn.com/s3/m/cee86fc776eeaeaad1f3302c.png)
• 消极方面 什么事情都“讲面子”、“爱面子” 导致:社会关系更趋复杂与微妙 报复手段以维护或挽回自己的面子 进退两难、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 违背自己的意愿,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 触犯社会规范、法律法规(懒昌鑫)
Hale Waihona Puke 2.“面子”的个体意义 其一,“面子”是个体所拥有的社会地位与名望的象征。 其二,“面子”是个体的尊重和自尊需要的外在反映。 --给面子,伤面子, 自尊 其三,“面子”是个体追求理想人格与完善自我的主 观要求的反映。 --君子,道义,善,德才兼备
正是 因为中国人什么事情都“爱面子”、 “讲面子”,为了顾惜“面子”, 争光争气 讲排场 抖阔 盲目攀比 贪污腐化 收受贿赂 违法乱纪,等等。
•
"
人与人之间也才会 讲“人情” 顾“脸面” 重“礼节”彼此礼尚往来,相处融洽。 或者"打破情面,撕破脸皮、 翻脸不认人
二、“面子”的产生 “面子”作为反映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的社 会心理现象,虽然被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但作为个体的中国人讲,“面子”不是中国人天生 就有的,而完全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通过社 会互动而逐步产生的。 --eg :孩子与母亲, 一人独自在家喝酒与在宴席上或其他正式的 场合的表现
The end
• 三、“面子”的意义 1.“面子”的社会意义 积极意义:“面子”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交换资源, 因而在人际互动中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能使复杂的 社会关系变得和谐与稳定。 这就要求人们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做到 --“泛爱众而亲仁,人人平等” --“顾面子” --“给面子” --“碍面子” --“讲情面” --“不看僧面看佛面”
面子观念
----一种中国人典型社会心理现象
“面子”是 中国人在社会互动 中产生 的一 种 典
国人面子的实践报告(2篇)
![国人面子的实践报告(2篇)](https://img.taocdn.com/s3/m/74fea1b7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b3.png)
第1篇一、引言面子,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在日常生活中,国人常常注重面子,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力求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形象。
本文旨在通过对国人面子的实践分析,探讨面子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及其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二、国人面子的实践表现1. 个人层面(1)言谈举止: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国人注重言谈举止,力求做到得体、谦逊、有礼貌。
在表达观点时,尽量避免直接否定他人,而是采用委婉、含蓄的方式,以维护对方的面子。
(2)穿着打扮:国人注重穿着打扮,力求展示自己的品味和地位。
在重要场合,如婚礼、庆典等,更是力求衣着光鲜,以彰显自己的面子。
(3)消费观念:国人消费观念中,面子因素占据一定比重。
在购物、餐饮等方面,人们倾向于选择品牌、高端产品,以彰显自己的消费能力。
2. 集体层面(1)团队协作:在团队协作中,国人注重维护团队的整体形象,避免出现矛盾和冲突。
在团队取得成绩时,人们愿意分享荣誉,共同庆祝。
(2)集体荣誉:国人注重集体荣誉,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在集体活动中,人们乐于为集体争光,维护集体面子。
(3)国家形象:在国际交往中,国人注重维护国家形象,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展示国家实力和民族精神。
三、国人面子对人际关系的影响1. 促进人际关系和谐(1)增进相互了解:在维护面子的过程中,人们更加关注对方的感受,有利于增进相互了解,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2)减少矛盾冲突:国人注重面子,有助于避免因言辞激烈、态度傲慢等行为引发矛盾和冲突。
2. 增加社会凝聚力(1)弘扬民族精神:在维护国家形象的过程中,国人更加关注国家利益,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社会凝聚力。
(2)提升民族自信心:在国际交往中,国人通过维护国家形象,提升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国人面子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1. 过度追求面子:在一些国人中,过度追求面子导致虚荣心膨胀,忽视实际需求和他人感受。
2. 面子工程: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在追求形象工程的过程中,过度包装,忽视实际成效。
面子
![面子](https://img.taocdn.com/s3/m/1b37584c69eae009581bec42.png)
“面子”是中国人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一种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
“面子”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表现在对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
“面子”的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面子”是一种中国人进行社会互动的社会交换资源,“面子”行为是一种维持社会关系和谐与稳定的工具性行为。
“面子”能起到协调与稳定社会关系的积极作用。
“面子”的个体意义主要体现在:一,“面子”是个体所拥有的社会地位与名望的象征;二,“面子”是个体的尊重和自尊需要的外在反映;三,“面子”是个体追求理想人格与完善的社会自我的主观要求的反映。
】:"人情、面子、关系"作为一系列本土概念,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为每个人所熟知,有效地描述了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心理过程,形塑了中国人独具特色的行动逻辑,也日趋成为一种解释中国日常真实社会建构的框架与视角。
笔者认为,"人情""、关系"是"面子"派生出的两个概念,而"面子"在中国的实际用法多种多样,具有很强的语言结构能力。
翟学伟提出的"个人地位"(personal status)一词,可以较完整、准确、学术性地表达出面子、人情、关系这些日常生活概念的含义,本文借助"个人地位"这一概念探讨"面子、人情、关系"对中国人行动逻辑的影响:认为中国人个体行动逻辑现如下特征:(1)遇事喜欢托关系、讲人情;(2)人情交往必须要面子、争面子;(3)未雨绸缪,善做人情投资;中国人群体互动逻辑具有个别化倾向。
【摘要】:面子是中华人之一重要的文化——心理概念,它大体包含着情面和体面两层涵义,又分别对应着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内圣和外王两方面的内容,如行义和隆礼。
就其产生的原因而论,面子是中国传统文化重人生理想、精神价值、道德境界深层文化——心理的一种反映。
家族伦理型的传统心态文化和即伦理即宗教的内在超越性的道统传承是中华人,尤读书人面子观念凸显的主要原因。
中国人的面子心理
![中国人的面子心理](https://img.taocdn.com/s3/m/5a704d88bceb19e8b8f6bab0.png)
论中国人的面子心理----基于社会学角度吴诗倩摘要:社会上对中国人的面子心理的争议一直是纷纷扬扬的,我就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这一问题:(1)举出实例并分析这一社会问题;(2)解释面子内涵与特征;(3)分析中国人对面子的人情运用;(4)辩证看待其利弊情况(5)用正确态度对待。
关键词:中国人面子褒贬人情运用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林语堂认为:“面子触及到了中国人社会心理最微妙奇异之点,是中国人强调社会交往的最细腻的标准”;鲁迅一生中也曾多次谈到面子,说它是“中国精神的纲领”。
由此可见这一心理从古到今都是存在的。
据上海市婚庆行业协会过去的一项调查,2007年上海市每对新婚夫妇平均结婚花费逾19万(不含房子、车子),稍高端的结婚夫妇则超过30万元,其中一半以上的费用由父母承担。
同样,杭州新人结婚花费超过20万的占七成。
这就是中国人什么方面都喜欢讲排场的表现,直接原因就是面子心理。
年轻人结婚,为了讲究排场,即使收入并不充裕,仍然咬咬牙买了所谓的新婚必需品,这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么,最终使这场婚礼变成了不堪重负的甜蜜负担。
在饭桌上,只要是请客,不论人多与否,都喜欢摆上满满的一桌,而一桌饭菜,不管多贵,总会剩一半桌,即使在浪费可耻到处倡导的年代,这种现象始终没有消失;还有些人即使没有工作,仍然坚持到高档名品店购置新衣,过着曾经自认为体面地生活;亲朋好友有喜事,即使借钱,也要送份厚礼,诸如此类。
当然这些,我们平时是看在眼里的。
那么说些久远一点的,想必大家对项羽乌江自刎这件事有所耳闻。
项羽被刘邦打败逃到乌江,此时乌江亭长早已准备好了船,并请项羽尽快渡江,以图他日东山再起,但项羽却说:“我和江东八千子弟兵一起出来打天下,如果我战败而独自回去,即使江东父老怜悯我奉我为王,我又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为了不失去面子,一代西楚霸王自刎而死。
在项羽看来,面子比生命更为重要。
远不止这些,各个地区各种面子工程的曝光也证明了这一点,中国“白宫”、“油漆版植树造林”等等。
“面子”与中国人的日常行为 ——论文简构思
![“面子”与中国人的日常行为 ——论文简构思](https://img.taocdn.com/s3/m/b3a1434bf7ec4afe04a1df68.png)
“面子”与中国人的日常行为——构思:中国人的面子是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来的。
中国传统文化流传上下五千年,好面子成为了人们骨子里的习惯。
不论穷人、富人,都在以自己的习惯完成着自己的好面子行为。
我们先讨论这个中国面子的由来。
中国乃礼仪之邦,而礼仪之“礼”,为孔孟之道的核心。
古代的人们便将复杂的学问简单化,将“礼”落实到待人接物的“礼貌”上,或索性与“礼貌”等同起来。
因此,“礼貌”一词中的这个“貌”字,既是别人眼中的你,也是你眼中的别人,诸如体面、脸面、门面、表面、情面、颜面……等等外部形象,无不与“貌”字相关。
所以,国人之礼貌观,首重面子,是来自古文化传统的。
中国的文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爱面子的心理,爱面子的心理已经融入到了中国人的骨子里,成为了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从古代来说,就拿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来说吧,孔乙己一无恒产,二无居处,三无职业,落魄得很,但坚持穿长衫。
那长衫很脏,很破,也不肯脱下来,必须穿着。
因为这可是他的一纸有文化的证书,一份识得字的招牌,证明他曾经是读书之人,进学之人,斯文之人,说不定还曾参加过科举之人。
为了这份进过学、读过书的资证,也就是为了这份面子,孔先生自然不肯放弃长衫,改着短打。
从这一点来看,中国古人对于面子看的十分重要,即使自己的生活不能够过的很好,但是仍然把面子放在第一位,为了面子不管有何艰难,不悔!古语“死要面子活受罪”说的正是这个理!。
从现实生活中说,中国人生活中讲究排场、场面。
中国人好面子,做了一回最慷慨的东道主,客人们非常满意,一片赞扬声。
现在,筵席散了,大家可以松口气了。
这就是中国人对面子的喜好,不论贫富、不论地域、不论年纪,只要能够满足自己的面子,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
现在的人们办婚礼,大讲排场,即使家里贫困,也会尽量的满足自己的面子,花费不菲,甚至欠款,就是为了一席让人满足的婚宴酒席。
现在逢年过节,人们都花费大量的金钱来送礼,不考虑自家的处境,只为了能够让别人看的起,了解自己的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