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慢性病的流行病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病机制 病程及所需 的卫生 服务
传播
多无传染性,人群预防与个人预防结 合,人群预防正在有计划、有组 织的开展,但效果尚不突出
多器官、多系统损害,需要持续性、 综合性的康复服务
具有传染性,人群预防效果、效益 极佳,预防手段以公共卫生人员 和政府的行为为主
多数后遗症少,需要单一的躯体功 能康复
预后
为什么要关注慢性病?
4.不合理膳食:
①食物中脂肪过多,和心血管疾病与癌症的发 生有密切关系。 ②维生素缺乏可以引发很多NCD。近期关于维 生素与癌症发生的研究很多,发现摄入的维生 素不足与某些癌症的发病有关; ③食物中纤维素的含量与肠道肿瘤的发病有关: 还有微量元素,食盐,食物的加工与烹调以及 进食方式
5.肥胖与超重:
高危人群策略:
先筛检,然后针对高危人群按相应的临床服务 指南来管理,如高血压、糖尿病的筛检及管理
2、慢性病的预防措施
健康 发病 出现临床症状
疾病分期 易感期 预防分级 一级预防 预防措施
健康促进
健康保护
潜伏期 二级预防 早发现 早诊断 早治疗
临床及临床后期 三级预防
对症治疗
康复治疗
第一级预防
四、防制策略及措施
1、全人群策略与高危人群策略 2、三级预防策略 3、社区综合防治 4、风险评估与自我管理 5、优先干预措施和行动 6、评价
策略:高危人群策略与全人群
策略相结合
全人群策略: 以全人群为对象,以社区为基础干预共同 的危险因素
在整个生命全程进行预防
健康教育;健康促进
7. 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精神和社会因素对慢性病发生也有很大 影响。长期压抑和不满,过于强烈的忧郁、悲 哀、恐惧、愤怒,遭受巨大心理打击而不能及 时自拔都容易诱发癌症。
8.遗传与基因因素:
几乎所有的慢性病都有遗传因素的参与。已经 有很多研究证实:家属史是癌症、心脑血管病、 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精神疾病的重要 危险因素。
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茅箭区2012年创建成功;2015年复核 (一)监测 (二)示范创建 (三)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五)慢性病干预与管理
4、风险评估和自我管理
5、评价
评价指标 过程指标 效果评价 评价方法
年代为300多万; 脑血管意外与冠心病的死亡率从1991年的84.0/10万与 25.3/10万,上升到1998年的135.3/10万与42.7/10万,7 年时间增加了50%左右;
90年代糖尿病的患病率是80年代的4.8倍,估计,2025
年患病人数将达到1亿,为目前的2.5倍。
三、主要危险因素
对症治疗
康复治疗
3、社区综合防治
芬兰北卡慢病防控经典案例
芬兰北卡地区曾是世界心脏病的高发地区,上世纪60-70年
代心脏病死亡率高达672/10万。在芬兰政府、专业及研究机
构、企业、学校、非政府组织以及社区等的共同努力下, 1972年北卡慢病防控项目启动,并在五年之后逐步推广到芬 兰全国,通过采取综合防控措施,芬兰成功减少了82%的心 脏病死亡。
3.缺乏体力活动
缺乏体力活动是慢性病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其 与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多种癌 症、骨质疏松、龋病等发生有关。 缺乏体力活动可使人体超重与营养分布不均衡, 而体力活动可以对体重,血脂,血压,血栓形 成,葡萄糖耐量,胰岛素抗性,某些内分泌激 素等发挥作用,使其产生有利于机体健康的变 化,从而减少发病的危险。
12.6
8.3 3.3 2.6 1.6 1.0 0.8
心脏病
损伤和中毒 消化系病 泌尿、生殖系病 内分泌、营养、 代谢疾病 肺结核 精神障碍
62.1
44.7 17.1 7.0 6.2 2.9 2.3
11.8
8.5 3.2 1.3 1.2 0.6 0.4
8
9 10
发病人数多,发病增长速度较快
由于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数最多的国家,加之慢
二、流行病学特征
(一)时间分布 (二)人群分布 (三)地区分布
性别差异 地区差异
我国慢性病现状
我国慢性病发病和患病情况是“发展迅速,形
势严峻”。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与流
行方面有如下几个特点: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 (2015)
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 25.2%,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与2002年相比, 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肥胖与超重可以引起很多疾病,如冠心病、高
血压、脑卒中、糖尿病等。在超重者中,高血 压的患病率是正常体重者4倍。在癌症中,与 超重密切有关的为停经后的乳腺癌、子宫内膜 癌、膀胱癌与肾癌。
6.病原体感染:
病原体感染与慢性病的关系也很密切,其中病 毒感染与肿瘤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多。流行病学 研究发现,约有15%~20%癌症与病原体感染, 特别是病毒的感染有关。 与恶性肿瘤关系密切的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 胃癌;HBV与原发性肝细胞癌;人乳头瘤状病 毒(HPV)与宫颈癌;EB病毒与各种B淋巴细 胞恶性肿瘤、鼻咽癌;HIV与非何杰金氏淋巴 瘤等。
常见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的内在关系
主要慢性病的共同危险因素
1.吸烟:
吸烟可以引起很多NCD,有人认为至少有20多种,如 心脑血管病;肺癌、食管癌、膀胱癌、胃癌、唇癌、口 腔癌、咽喉肿癌、胰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等。上世 纪末全球每年死于吸烟的人数达400万,据预测到2030 年时,这个数字将增至1000万,而其中70%发生在发展 中国家。
我国每年死于吸烟的人数为75万人,至2025年后将增 至300万。这主要是我国人群中吸烟状况严重,全国约 有3.2亿人吸烟,不少地区的男性吸烟率可达60%以上。
2.饮酒:
饮酒与很多癌症、肝脏疾患、心血管疾病有关。
据报告,每天饮6次酒比饮3次酒者会有60%超 额发病(癌症);在大量饮酒的人群中,肝癌 的死亡率可增加50%;在中度严重饮酒者中, 高血压的患病率远高于正常人群;酗酒可以增 加脑出血的危险性。
① 心脑血管病,如高血压、冠心病; ② 恶性肿瘤,如胃癌、肺癌等; ③ 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 ④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 ⑤ 心理异常和精神病; ⑥ 慢性肝、肾疾病,如肝硬化; ⑦ 其他各种器官的慢性、不可逆性损害。
急性与慢性和传染性与非传染性疾病
急性 传染性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炭疽 钩端螺旋体病 麻疹 猩红热 流感 自杀 他杀 外伤 脑卒中 结核病 麻风 梅毒 血吸虫病 慢性
慢性非传染病性疾病 流行病学
太和医院 防保感控处 来瑞平
概念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noncommunicable chronic disease,NCD,简称慢性病)是对一类起病隐 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明确的传染性 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 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
符合慢性病特征的主要疾病
死亡专率 (1/10万) 123.8 111.7 107.1
构成%
23.5 21.2 20.3
恶性肿瘤 脑血管病 心脏病
126.0 116.6 98.2
呼吸系病
损伤和中毒 消化系病 内分泌、营养、 代谢疾病 泌尿生殖系病 精神障碍 神经系病
69.0
45.3 18.1 13.8 8.6 5.2 4.6
性非传染性流行病的发病或死亡在总人口数所 占比例高,因此其发病或死亡的绝对数很大。 如高血压现患人数达1亿以上;慢性阻塞性肺 疾患患者2 000万,糖尿病患者4 000万;每年 新发病例:肿瘤160万,脑卒中150万,冠心病 75万。
近年来,我国慢性非传染性流行病增长速度较快:
50-70年代,高血压每年新发病例为100多万,而80-90
非传染性
肿瘤 冠心病 脑血管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患 精神病 瘫痪 糖尿病
急慢性病的特点比较
区别点 病因 病因预防 慢性病 病因不甚明确 急性传染病 有特异的生物学病因
必须采取综合性的预防干预措施,直 特异性预防有效,直接效果明确、 迅速、可测量 接效果不明显,需要长时间评价、 观察 复杂、不容易阻断 长、甚至终生带病,需要持续性的预 防保健康复服务 相对单纯、容易阻断 短,治愈或死亡,所需服务时间较 短
影响身体健康,降低生活质量,增加经济负担。
造成了巨大的疾病负担(burden of disease,BOD)
伤残调整寿命:健康和寿命损失
疾病经济负担:直接经济负担和间接经济负担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 (2015)
பைடு நூலகம்
2012年全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533/10万,占 总死亡人数的86.6%。 心脑血管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死 因,占总死亡的79.4%, 其中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为271.8/10万,癌症死亡 率为144.3/10万(前五位分别是肺癌、肝癌、胃 癌、食道癌、结直肠癌)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为68/10万。
健康促进:在机体暴露于病因前就采取措施
健康教育 自我保健 环境保护
健康保护:对暴露于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的措 施
第二级预防
在疾病的潜伏期或亚临床期,为阻止或减缓 疾病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即三早预防: 早发现 早诊断 早治疗
第三级预防
在疾病的临床期或发病期为了减少疾病的危害 而采取的措施,又称临床预防 包括
40岁及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9.9%。
2013年全国肿瘤登记结果分析,我国癌症发病率 为235/10万,十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05年我国部分地区城乡居民主要死亡原因
城市居民 死亡专率 (1/10万)
1 2 3 4 5 6 7
农村居民
构成%
22.9 21.2 17.9
死因
呼吸系病 脑血管病 恶性肿瘤
环境危险因素,行为危险因素和宿主危险因素。
常见的有10多种,最主要的为不合理膳食、吸烟和体 力活动不足,其次是病原体感染、遗传和基因因素、 职业暴露、环境污染和精神心理因素等等。
危险因素可分为可控制危险因素和难以控制的危险因 素,可控制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酗酒、运动不足、膳 食不平衡、心理压力等;难以控制危险因素包括疾病 家属族史、年龄、性别等。针对可控制危险因素进行 干预,可有效预防和减缓生活方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