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的形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关于品德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对德育的启示 (3)由于儿童道德发展是从他律走向自律,故 在低龄儿童的道德教育中,可以先让他们遵守 既定的行为规范,表现适当的行为;随着认知 的发展成熟,逐步引导其加深对道德含义的认 识。 (4)成人权威的强制性的教育不利于儿童由他 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转化;相反,自我管理、 同伴合作、同伴间冲突问题的解决,以及成人 同儿童沟通中的非权威态度,有利于发挥儿童 的自主性,减少对权威的依赖,发展相互尊重 的平等关系。
• 评价: • 贡献:①充分强调了观察学习在儿童道德行为形 成中的主要意义;②设计了较为严密的实验;③ 丰富了品德心理学理论。 • 局限:①忽视了儿童自身的认知结构在观察学习 中的作用。②实验室实验不能完全解释儿童道德 行为与道德习惯的形成。
第五节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一、品德形成的实质和过程
(一)品德形成的实质 人类个体品德的形成过程即品德学习的过 程,亦即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其实质是个人 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在家庭教育、学校教 育以及社会道德舆论的影响下,内化社会道德 规范和道德价值,形成个人社会行为的心理调 节机制的过程。
第二节 关于品德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
三、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德育的启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对德育的启示 (1)个人品德发展过程并不是其固有本性的自然 展现过程,也不是外部道德灌输和奖惩直接内 化的结果,而是在与人交往和合作过程申,通 过积极的思维,对其道德经验进行建构的结果。 (2)道德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 而就,这与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社会经 验的获取有关。
第二节 关于品德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一)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从他律到自律 • 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 • 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 • 从服从的公正到平等和公道的公正 • 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
(二)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5一6岁以前 2.权威阶段:6一8岁 3.可逆性阶段:9一10岁 4.公正阶段:11一12岁以后
第二节 关于品德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
(二)对科尔伯格理论的批评
(1)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并不像科尔伯格所说 的那样有普遍性 (2)科尔伯格的理论不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 (3)科尔伯格的理论存在着性别偏见。 (4)科尔伯格的研究中使用的道德两难推理只 涉及禁令取向的推理,而忽略了亲社会取向的 道德两难情境的推理。
第三节情感取向的品德研究及其教育启示
霍夫曼也是阶段论者。他把移情作用 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 普遍的移情:其中同时混杂了个体 自己和他人的感情 • 自我中心的移情阶段 :意识到自己 身体和别人身体不同,开始关心处 于痛苦中的他人
第三节情感取向的品德研究及其教育启示
• 对另一个人情感的移情 角色采择技能的 出现使幼儿能将自己的情感和他人的情 感区分开来,能对有关另一个人的情感线 索进行反应,对除痛苦之外的各种情感 进行移情(失望、背叛) • 对另一个人生活状态的移情 儿童不但能 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体验到移情,而且 能在自己不熟悉的人和群体生活环境中 体验到移情。
第二节 关于品德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
(二)对科尔伯格理论的批评
(5)年幼儿童对道德情境进行推理时所采用的方式往往 比科尔伯格的阶段理论所描述的方式更成熟。 (6)科尔伯格的理论不够完整,过分注重道德推理而忽 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而道德推理与道德行为之间 的联系是相当弱的,至多只有中等水平的相关。 (7)有人指出科尔伯格理论对于阶段6的理论建构,由 于缺乏经验资料,因而是含糊可疑的,这一阶段的道 德取向只是一种假想的观念,不具有文化普遍性。
第一节
品德及其结构
(2)道德的特点
•
• • •
社会性。 相对性。 价值规定性。 道德主要依靠舆论监督、社会反馈和个人内部自律、良心驱使来加 以维持。
二、品德与道德
(1) 品德
品德,即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性,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 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2)品德的特点
稳定性 自觉性 个别性
第二节 关于品德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
道德认知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 (preconventionallevel) 阶段1: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水平二:习俗水平 (conventionaIIev) 阶段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阶段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 (postconventionalleveI) 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阶段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第四节 关于品德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品德理论
• 主要观点:社会学习主要不是直接强化的操作学 习,而是替代强化的观察学习。儿童的学习不必 经过直接反应,而只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的 社会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 中进行体验学习。观察学习中,观察的对象称为 榜样或示范者,学习的主体称为观察者。观察学 习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 机过程四个部分。
第二节 关于品德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对德育的启示 (5)鼓励学生参加道德问题的讨论,倾听他人 意见,有利于他们摆脱自我中心主义思考,打 破原有认知平衡,导致其认知重组。 (6)处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发展阶段的儿童, 其惩罚观念也正处于从赎罪性惩罚向报应性惩 罚过渡的过程中。故在对其错误行为进行惩罚 时,应注意实施报应性的惩罚,例如对于毁坏 他人东西的学生,应让其赔偿;对于打骂同伴 的学生,可以暂时中断同伴与其来往。
第三节情感取向的品德研究及其教育启示
• 三、整合-霍夫曼理论 霍夫曼在道德起源的问题上持有折衷的观点。关 于儿童道德的产生,他既重视儿童的认知和情 绪的内在的动力机制,也重视与生俱有并不断 发展的移情作用和推理能力,还重视父母的引 导和训练。霍夫曼经常用到内化的概念,他认 为,道德的个体差异表现于道德的内化程度, 而道德内化和罪恶感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又与 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他认为,武断的、惩罚 性的教养方式对道德发展是有害的,而引导性 的教养方式对道德发展是有益的。
• 攻击行为实验: • ①程序:分三组。一攻击奖励(成年人攻击受奖 励);二攻击惩罚(成年人攻击受惩罚);三控 制组(攻击无奖无惩)→放儿童到与影片相同情 境,观察其行为。 • ②结果:攻击惩罚组没有人模仿攻击行为。 • ③结论:替代惩罚降低了儿童对攻击行为的模仿。
• 抗拒诱惑实验: • ①目的:抗拒诱惑可学习而得 • ②程序:让儿童进入有玩具和字典的房间(指导 语:“这些玩具不可以玩,但可以翻翻字典”) →分三组:一是榜样奖励组(不听话玩玩具受 奖);二是榜样指责组;三是控制组(不看电影) →儿童进入上述房间单独15分钟,记录其反应 • ③结果:克制时间:二>三>一 • ④结论:榜样的示范有一种替代强化的作用。
• • • • •
经典实验: 模仿学习实验: ①目的:测量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 ②材料:道德判断故事 ③程序:分三个等组。一道德判断有进步,给予 强化;二道德判断有成人做榜样,积极强化;三 有榜样,无强化。→无榜样、无强化测量其判断。 • ④结果:二、三好于一;三最好。 • ⑤结论:成人榜样起作用,而强化作用不明显。 且道德判断不是年龄差异,而是个体差异,受榜 样影响。
第二节 关于品德的认知发展理论 及其教育启示
几种品德心理学理论: • 认知派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侧重道德认知、道 德判断方面的研究,强调道德判断和推理在道 德品质形成中的作用; • 行为派的社会学习论侧重道德行为方面的研究, 重视榜样、强化在促进学生道德行为发展中的 作用; • 精神分析派则关注内疚、焦虑、良心等情感因 素在品德中的作用。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侧 重于对品德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意义进行探讨。
第三节情感取向的品德研究及其教育启示
一.精神分析理论---道德情感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很大程度 上关注道德感中的焦虑感、羞怯感、内 疚感等情感成分。弗洛伊德认为,超我 代表着人类的道德标准和发展的高级方 向,所以,超我又称“道德化了的自 我”。超我对自我具有监督和控制作用, 以便保证使人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
第二节 关于品德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对德育的启示 (1)由于儿童道德判断和推理的发展是有阶段 性的,对于处于不同阶段的儿童道德教育的内 容和方法应有所不同。 (2)开展道德两难故事讨论,用矛盾的观点看 待道德情境,有利于儿童道德推理能力的发展。 (3)按照 “加一原则”提升儿童道德推理水平。 科尔伯格从理论上提出,在引导儿童发展其道 德认知能力时,一次只提升一个阶段。儿童与 比自己高一个阶段,至多高两个阶段的人相互 作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其道德推理水平。
第三节情感取向的品德研究及其教育启示
• 二.凯根的五种基本道德情感
• 道德的不同内容和五种具有进化基础的 情感同时存在,这五种情感是不愉快的 情感:(1)焦虑(过度害怕受到惩罚、 社会的否定评价和失败);(2)移情; (3)责任和内疚;(4)疲乏或厌烦; (5)困惑和不确定感。避免不愉快得到 愉快是最主要的道德动机。强调的是不 愉快的情感和道德内容之间
第二节 关于品德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 在研究基础上,吉利干提出了女性关怀道德发展理论。 首先,存在着两种取向的 道德观:一种是公正取向的道 德观,另一种是关怀取向的道德观。 其次,道德取向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 再次,吉利干确定了关怀道德发展的阶段: • 第一阶段是自我生存定向阶段,以利己主义为基本原 则,自我是关心的唯一目标,类似于科尔伯格的前习 俗阶段; • 第二阶段为自我牺牲阶段,出现了对他人的责任感, 类似于科尔伯格的习俗阶段; • 第三阶段为非暴力道德阶段,个体利用非暴力原则来 解决自私和对他人责任之间的冲突。类似于科尔伯格 的后习俗阶段。
第一节
品德及其结构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 (一)品德的因素结构
• 二因素说:知和行 • 三因素说: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 为 • 四因素说: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 志和道德行为
第一节
品德及其结构
(二)品德的功能结构
章志光依据动力系统的观点,提出 .“生成结构”是指个体从非道德状态过渡到开始 出现道德行为或初步形成道德性时的心理结构。 • “执行结构”是指个人在道德性生成结构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更有意识地对待道德情境,经历 内部冲突、主动定向、考虑决策和调节行为等 环节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结构。 • “定型结构”指个体所具有的品德的比较稳定 的心理结构。它是在执行结构基础上形成的, 但具有更高的激活性、阶段简缩性和自动化功 能。
•
第一节
品德及其结构
(3)道德和品德的关系
• 联系:①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成分,两者 发展受社会规律制约;②品德形成是后天的;③ 品德对社会道德有反作用。 • 区别:①道德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品 德依赖于个体的存在而存在。②道德反映整个社 会生活的要求,品德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③道 德的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品德的形成还要 服从个体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④道德是伦理 学和社会学研究对象,品德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 究对象。
第二节 关于品德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一)个体道德推理的发展阶段 科尔伯格 (L.Kohlberg)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是对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的修正和完善。 他改进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经过多年研究, 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他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将儿童、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分 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每个水平包含两个阶段。
第八章
品德的形成
李彩娜
第一节
品德及其结构
一ຫໍສະໝຸດ Baidu道德与社会规范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所以要了解品 德,必须首先了解道德。
(1)道德及其出现的历史依据
道德是由社会舆论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反映一 定群体共同价值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 人是群体性生物,为了维护群体成员间正常的人际 关系,促成成员间的互助合作,协调成员间的利益, 解决成员间的冲突和纠纷,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社 会组织会通过约定俗成的方式,制定出要求其全体成 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这就是道德规范的产生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