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少数民族文化

合集下载

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

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
文化 ・ 视野 l N U H A・SI WE HE Y
西域少数 民族 体 育文化的传承
Re e r h o n e i n e o e t r g o a i o iy S o t l e s a c n I h r t c f W se n Re i n lM n rt p r s Cu t a ur
di 1 . 9 9 j i n 10 0 5 .0 2 0 . 5 o:0 3 6 / . s . 0 5~ 2 6 2 1 . 8 0 0 s
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具有传递 和延续 民族生命 的传承 国家重视发展 民族体育事业的方针 。中共 中央 、 国务院发布 了 价值和功能。西域少数 民族的文化发展也不是孤立和静止的 , 《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 育工作 的意见 》 提 出“ , 要广 它与其他民族发生多元 的联系。因此 , 我们应从西域少数 民族 泛开展体育活动 , 不断提高全 民族 的健康水平” “ , 要抓住西部 自身的文化传承和多元文化 的环境 中来 考虑西域少数 民族体 大开发 的有利时机 , 积极扶持 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 区发展 体育事业 , 发挥 民族人才 资源优 势 , 努力促进 区域体育 的共 同 育文化的传承价值 。 1 西域 少数 民族体 育 的 文化 传 承 意 义 发展 ” 。国家体育 总局 在 ( 01 2 1 20 - 00年体 育 改革 和发 展 纲 西域少数 民族体育是 民族延续 的一个文化 动力 。无论在 要》 中明确提 出 :要率先抓住西部大开发 的有利 时机 , J“ 积极 生产劳动还是在休 闲娱乐活动 中, 西域少数 民族都广泛开展体 扶持中西部地区和 民族地区发展体育 ” 。并具体规定“ 对西部 育活动。现在由于社会生产方 式的发展和居住环境及人 口结 地区和少数 民族地 区在承办赛事 、 体育设施建设 、 体育人才 培 构的变化 , 而进行这种少数 民族传统体 育活动的场面在减少 , 养等方 面给予积 极支持” 9 5年 , 。19 国家颁布实施 的《 民健 全 但这些象征着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征的体育活动 , 依然是 身计划 纲要》 明确规定“ 在少数 民族 地区广泛 开展 少数 民族 传 西 域 文化 发 展 的一 个 重 要 动力 。 统体育项 目为主 的体 育健 身活动 ” 。为了深入贯彻 落实 民族 11 西域 少数 民族 体 育 文化 在 继 承 民 族 传 统 体 育 , 进 社 会 政策 , . 促 进一 步继承和发展 民族 民间传统体育 , 增强各族人 民体 文化发展 中起 着监 督和控制社会舆论的作用。 质, 为改革开放 和社会主义建 设服务 ,9 2年经 国务 院批 准 , 18 大多数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是通过各种 民间机构 和娱 全 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由国家 民族事 务委 员会 和国家 乐活动等非正规教育形式得 到传 承。这些少数 民族 通过 这种 体育运动 委员 会 联合 主 办 , 由地 方 承办 , 4年举 行 一 届。 每 传承方式 , 可以掌握一 些社会生存技能 , 培养和提高人 际交往 19 , 98年 教育部颁布修订高校本科专业 目录, 民族 传统体育也 能力 , 承 民族文 化 , 而 塑造 独 特 的 民族 性 格 。 继 从 被列入 , 这标志着体育学科研究 的进步 , 更标 志着 民族传统体 12 西 域 少数 民族体 育 多元 文化 生 存 中 的传 承 . 育学科研究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 西域少数民族 体育文化 不仅属 于中华 民族 的文化 , 更是 3 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效用体现 世界文化的丰富遗产。面对当今各民族之间文化生存竞争 , 如 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殊性在 于它是 一种 具有文化传 何不断调整 自己的文化结构 , 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成为推动 承和历史传统 的体育文化。而这些体育 活动多数起源于原始 使 本 民族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 为西域少数民族体育 的祭祀 、 庆典 、 生产生活中 , 尽管近年来部分项 目经过改革 已经 文化保持强盛 的生命力而继续传承 、 发展 , 这些正是西域少数 融入 了竞技体育 的行列 , 但更 多项 目保 留了 自身的原始性 , 带 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关键 。实现这一关键在 于, 首先立足与原 有更多 的非竞技性的成分。西域少 数民族体育是西域各 民族 有文化 的基础上 , 通过文化 的融合 、 进化 , 有选择性地接纳和吸 文化和历史传统 的一个反 映 , 表了不 同民族的文化 演绎历 代 收有利于 自己民族的文化精髓 , 积极调整本民族文化结构 。适 程。同时 , 也是构成体育文化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应社会发展 , 实现民族特色的文化传 承…。 3 1 西域 少数 民族 体 育 文化 传 承 的主 要 途 径 .

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

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

一、匈奴。

1、学术界关于匈奴族源的讨论。

(1)司马迁记载的匈奴是夏后氏的苗裔。

(2)王国维提出的匈奴是殷商时期的鬼方后裔。

(3)有些学者认为战国时期的林胡、楼烦、义渠等,就是活动于内地的匈奴。

(4)匈奴族是以早存在于北方的某一个强大的部落为主,吸收融合了从夏商以来活动于北方的鬼方、獯粥、猃狁、狄、戎等各种部落,甚至还包括由中原北上的一部分华夏族,经过长期的融合过程,在战国后期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

2、匈奴的官职特点。

(1)冒顿单于国家机构制度。

单于之下左右屠耆(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候等中央大员,其中以左右屠耆(贤)王、左右谷蠡王地位最为崇高。

一般太子就是左右屠耆(贤)王或左右谷蠡王。

(2)在原有的部落基础上,全国划分为二十四部,分别由二十四个“万骑”统领。

每部下又设稗小王、相封、都尉、当户、且渠等官署。

大小各部均“各有分地”,其长官都世袭。

(3)挛[ ]氏为匈奴统治氏族,最尊贵。

此外四大贵族:呼[ ]氏、兰氏、须卜氏、丘林氏,被称为外姓,是单于的姻族。

(4)全国按地区划分为三大部分:左部、右部、和中部。

左右部由左贤王、右贤王统辖,单于统辖各部,而且直辖中部。

设庭与乌兰巴托,并设有各种官员。

3、匈奴国家发展简史。

(1)匈奴国家的鼎盛时期(前209—前126),是冒顿、老上、军臣单于的统治时期。

当时匈奴处于一个以扩张、掠夺为其生产手段的时代。

(2)匈奴国家衰落时期(前126—前58年)匈奴内部三次严重的内斗事件,另一个是汉政权对匈奴的打击。

(3)匈奴国家属汉时期(前58—前1年)呼韩邪单于在位时期,前52年,呼韩邪单于至五原塞,向汉朝表示希望内属汉朝。

4、匈奴文化。

(1)行国,逐水草而居。

以畜牧为主业,有少量的农业。

(2)自单于之下咸食畜肉,衣皮革。

(3)尚武,贵壮贱老,长则弓矢,短则刀铤。

(4)父死妻妻后,收继婚。

(5)座盗者没收财产,大罪杀,小罪坐牢,不过20天。

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文化旅游与开发研究毕业论文

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文化旅游与开发研究毕业论文

摘要巴扎文化是历史上西域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富有地域特色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巴扎文化也是一笔丰厚的旅游资源。

充分认识巴扎文化底蕴及其旅游价值,对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统筹规划、有序开发,可以提升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文化旅游资源的整体价值水平,提高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首先阐明文化与旅游的一般关系,廓清旅游文化的涵义。

继而具体界定巴扎文化的内涵,分析了发展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文化旅游的重要意义与有利条件。

根据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指出其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

最后,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提出合理规划与开发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文化旅游资源、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本文将源远流长的巴扎文化与现代旅游开发实践纳入平行视角,进行整合的、系统的梳理和研究。

通过分析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文化的内涵和历史意义及其作为一种旅游资源的重要价值,将巴扎文化深刻内涵的体现与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文化旅游资源的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开发有机结合,使得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文化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实践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

关键词:巴扎文化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文化旅游文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AbstractBazar culture involves all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fortune created by Bazar people throughout history. Abundant in local traits, Bazar culture also a valuable tourism resource. A full range understanding of Bazar culture and its tourism value may help the comprehensive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Urumqi international great Bazar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t may also promote the overall value and increase its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and consequently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present paper begins with an introduc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tourism and clarifies the concept of tourism culture. Then it defines the connotation of Bazar culture and analyses the significance and strength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rumqi international great Bazar cultural tourism. Based on the status quo of Urumqi international great Bazar cultural tourism,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Finally, the whol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reasonabl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Urumqi international great Bazar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and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paper is characterized by: taking a parallel perspective over long standing Bazar culture and the practice of moder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conducting integrated and systematic editing and research.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s well as its value of Urumqi international great Bazar culture, the paper combines the deep-rooted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its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development. Thus, th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Urumqi international great Bazar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have its sou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Keywords: Cultural of Bazar; Urumqi international great Bazar cultural tourism;Culture tourist produc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试析西域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及发展衍变

试析西域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及发展衍变

试析西域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及发展衍变作者:秀梅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6年第04期内容摘要:由于地处丝绸之路要道,西域各少数民族在长期中西方文化的浸染与影响下,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本文立足于西域少主民族文化特色,讨论中原文化、中亚文化和游牧文化在西域少数民族文化衍变历程中的重要影响,同时从开放度、包容度、民族性、土著性、层次性及共享性等方面全面分析其文化特点,以期对西域少数民族文化有更加深度的了解。

关键词:西域少数民族文化特点文化发展西域少数民族在传统意义上是指从西汉至清朝年间世代居住在吐鲁番盆地和环塔里木盆地诸绿洲的各少数民族。

由于地处中西方文化交流要冲,借由丝绸之路,不仅实现了中西方经济交流,西域少数民族也深受中原文化、中亚文化、游牧文化等文化浸染,形成特色的西域少数民族文化。

西域少数民族文化建立在独特地域环境和民族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对其文化特点及历史轨迹进行探究,可窥视其深层次的核心价值取向,对现行的和谐社会研究及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一、文化发展衍变西域少数民族文化盛衰与丝绸之路密切相关,丝绸之路繁荣期间也是西域少数民族文化最为丰盈璀璨的时期。

在丝绸之路畅通后,传统的西域少数民族文化在吸收不同外来文化后逐步走向繁荣,而其中外来文化中,对西域少数民族文化演化变迁产生主要影响的有中原文化、中亚文化以及游牧文化:1. 中原文化的影响一个国家如果的经济实力强盛,其文化实力自然会溢出国外,对周边民族和国家产生辐射式的影响。

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由于其高度发展的农耕文化,文化软实力不断溢出。

从汉朝开始,中原先进的文化成就,包括技术、制度等以及构成中华民族深层文化心理的儒家文化不断传入西域,刺激了西域少数民族文化发展。

同时,从出土的文物、遗址以及壁画,表明中原的道教也曾在西域盛传。

2. 中亚文化的影响从西方传入的物质文化包括香料、器物等,很大程度的影响了西域人民的生活,然而西方传入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宗教文化的传播。

地域歧视——新疆意象的原因探析

地域歧视——新疆意象的原因探析

地域歧视——新疆意象的原因探析作者:单昕管金玲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第08期【摘要】作者认为新疆在域外人心目中消极的地方意象使得域外人对新疆形成了偏见和歧视。

本文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程度、族群成分、政策制度等方面来探讨域外人对新疆的意象,力图探析新疆歧视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新疆意象;地域歧视;原因地方意象是指人们亲历或接触有关媒体而形成的对于某个地方的心象,隐含着人们对这一地域的文化感知。

新疆作为祖国西部的大省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地域特征,但由于他的特殊性也使其相较于其他省份而言更具有神秘的色彩,而这份神秘在如今大众传媒、文学作品的塑造中以及政策的倾斜和导向中也慢慢变了味,对新疆地域的歧视成了新疆的意象形成的重要因素。

因此,本文从地理环境、族群成分、政策制度等方面来考察域外人对新疆的意象,力图探析新疆歧视形成的原因。

地域歧视是由地域文化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引发的一种刻板、片面的观念和错误的倾向。

地域歧视产生的前提是地域差异,除了经济方面的差异外,更多的是以文化方面差异为主。

新疆意象的形成与地区间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新疆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新疆位于我国西部边陲,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

新疆地形多样,地貌轮廓为“三山夹两盆”。

北部为阿尔泰山山脉,南部为昆仑山山脉,天山山脉横亘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大部分,习惯上称天山以南地区为南疆,天山以北地区为北疆,哈密、吐鲁番盆地一带称东疆。

昆仑山、天山环抱着塔里木盆地,天山、阿尔泰山之间镶嵌着准噶尔盆地。

虽然新疆国土面积辽阔、地形多样,但是可以利用的土地面积非常有限,166.4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未利用的达到102.18万平方公里。

水资源受季节因素影响较大,且空间分布不均,季节分布极不均衡。

脆弱的自然生态又使得适宜人类长期居住的区域十分有限。

大气干旱和水资源不足是这里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

新疆这样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会使得居住在水资源丰富、气候宜人的东部地区的人们,一想到新疆就是偏远落后、资源匮乏、干燥炎热,会对新疆有种片面的、感性的且消极的认识。

新疆的刀文化

新疆的刀文化

塔 石 罕 小 刀
陈 正 小刀
陈正小刀已有 450年的生产历 史。目前市场上 所见陈正小刀, 是陈正后代继承 祖传技艺煅造的, 它最大特点是刀 柄采用不中颜色 金属片和兽角骨 镶嵌而成。陈正 小刀除刀刃锋利 之外,刀与鞘带 弹簧闭锁,乘马 奔驰时不易丢失, 刀鞘外壳装配有 扎马针,用途较 广,深得远近牧 民的喜爱。
英 吉 沙 的 工 艺 刀
英 吉 沙 的 工 艺 刀
木 垒 的 哈 萨 克 折 刀
哈萨克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一创造出了灿烂的文
化,这个古老的草原民族也独创了相关刀的文化。哈 萨克刀文化杰出的代表着木垒的哈萨克折刀。此种折 刀,车身粗犷,刀柄多用白银,黄铜,刀上刻有哈萨 克民族独特的线条文饰。相对莎雅的折刀而言,哈萨 克折刀刀体消大。一般北疆牧民都会随身携带,宰羊, 吃肉,切馕这精灵般的小刀一直伴随在牧民身边。
沙 木 沙 克 小 刀 (折 刀)
沙木沙克小刀深受新疆各族人民的喜爱,被列为新疆4大名 刀之一,是很有特色的少数民族特需产品。沙木沙克小刀 是依制作人沙木沙克小•阿西木而命名的。沙木沙克出生在 原绥定县(今霍城县),后流落到南疆库车等地,在流落的 过程中对小刀制作倍增爱好,他细心观察各种小刀的样式, 潜心学习各家的制作工艺,甚至给名师巨匠帮工当徒弟, 后来沙木沙克征众家之艺,集众家之长,经过不断探索、 改进,终于推出了一种从工艺到款式都别具一格的新颖小 刀,具有经济、美观、实用、方便、精巧、便于携带等特 点受到了众人的称赞,因而冠以“沙木沙克小刀”之美称。 1933年,沙木沙克决心将自己的艺技奉献给家乡———伊 犁人民,于是在伊宁市开了个铁匠铺,从此沙木沙克小刀 的名声又在伊犁地区沸扬起来。 沙木沙克小刀是一种折叠式单面刀,选用好钢锻打成 型,制成粗坯后,用各种粗、细、扁、圆锉刀,锉平磨光, 然后再进行淬火。传统的刀柄用牛角、铜皮制作,现在也 用玻璃和塑料制作,柄部还采用各种钢、银、玉、骨等材 料嵌成各种晶莹俏丽对称的图案,十分精巧美观,加之刀 刃利,经久耐用,使用方便、安全、价格合适,因此一直 是少数民族喜欢的生活用品。

绚丽多彩的维吾尔文化

绚丽多彩的维吾尔文化

科技视界Science&Technology VisionScience&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各个民族的文化都让人赞不绝口,并且在历史的进程中推陈出新,蓬勃发展。

中华文化是中华56族儿女共同创造的多元一体文化,在中华民族百花齐放的文化长河中,维吾尔文化是其中一项作用重大,贡献巨大,影响广泛的内容,维吾尔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维吾尔族有着悠久的民族历史,维吾尔族的形成和发展同人类众多民族一样,曾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汉文史籍对其先民的称呼也不尽相同,其先民北魏时称袁纥、乌护,隋代称韦纥,唐宋时称回纥(回鹘),元明时称畏兀儿,清朝称回部或缠部,1935年始定名为维吾尔族。

维吾尔是本民族的自称,一般认为含有“团结”、“联合”、“顺从”的意思。

维吾尔族的形成是回鹘西迁后,融合了塔里木盆地的原住民,经过漫长的回鹘化和伊斯兰化过程,形成了近代维吾尔族,是回鹘等蒙古人种与西域南部印欧人种长期融合的结果。

近代以后,这种融合继续进行,而且在融合的过程中汲取了新疆古代民族和其他民族的优秀传统,最后终于形成了现代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人主要居住在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缘的绿洲,清乾隆年间,新疆南部的一部分维吾尔人以“回屯”形式被征调到伊犁地区屯垦,自此以后维吾尔人又分布于天山以北地区。

现代维吾尔族也有部分人零星地分散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里,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维吾尔人生活在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家中,形成了自己一定的群体。

维吾尔族的身体结构、血源、语言文学艺术、民俗以及生活等方面的特征都告诉人们,他们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分散生活在辽阔的疆域,具有融汇吸收其它民族和完整地继承自己先民的优秀民俗和生活文化的能力。

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维吾尔族以优秀民族传统及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道德风尚丰富了我国文化的宝库。

维吾尔文化是典型的绿洲农耕文化,生产生活方式、民族习俗无不与农耕文化息息相关。

新疆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新)

新疆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新)

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新疆作为多民族聚集区,其中世居民族包括汉族及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锡伯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满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土克曼族、达斡尔族13个少数民族。

新疆各少数民族存在不同的宗教信仰、节日风俗、民族礼节等,但各民族长期生活在同一地域,在衣食住行、生活观念方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存在统一性,共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新疆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方面。

制度文化方面,经相关调查问卷数据显示,新疆各少数民族热爱祖国、热爱党,高度认同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物质文化方面,主要体现在服饰、饮食、民居、语言等方面。

服饰方面,新疆各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大同小异,风格类似,细节区分,如维吾尔族与哈萨克族女性着装皆为彩色绸裙,头戴艳丽或洁白的丝巾,喜爱耳环、手镯、项链、戒指等小饰物。

鉴于共同的宗教信仰,新疆部分少数民族在饮食、民居、语言方面类似—饮食上以面食为主,其次是肉类和水果,形成了独特的伊斯兰饮食文化。

民居上呈现阿拉伯风格,房屋为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同时注重建筑装饰的色彩性。

语言上采用统一礼貌用语与辈分称呼,表达对人的尊重之意。

精神文化方面,新疆各少数民族以崇尚和谐、乐观向上为民族精神。

“维吾尔”意为“凝结、团结、联合”,足以体现维吾尔族人民崇尚和谐的思想。

新疆各少数民族所信仰的宗教如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等宗教教义也对各民族人民的道德规范提出了要求。

同时新疆人民能歌善舞体现了豁达、开朗、乐观向上的民族性格,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仍然勇敢的面对大自然,用音乐与歌舞表达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

除此之外,新疆少数民族对内强调群体意识与民族尊严意识,对外热情好客,讲究礼仪。

中华各民族文化是相互交融的。

在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频繁接触,密切往来,彼此渗透,互相融合。

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是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

所以说,中华文化从来就是各民族相互联系的文化,新疆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这是历史记载充分证明了的。

藏族少数民族藏族民俗风俗介绍教学课件

藏族少数民族藏族民俗风俗介绍教学课件

第三部分
藏文与藏族的文化常识
藏文作为藏族人民的书面交际工具,历史之悠久在国内仅次于汉文。藏族文学丰富 多彩,包括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在数量上居中国少数民族前列。
藏族的语言文字
➢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 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为藏、康、安多三种方言,并且是有文字的,而嘉
绒藏族很少见是没有文字的方言。 ➢ 现行藏文是7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 ➢ 藏文的使用加强了藏族与中原地区经济的联系 。 ➢ 藏文作为藏族人民的书面交际工具,历史之悠久在国内仅次于汉文。
明朝取代元朝,采用收缴 元朝旧敕旧印,换发明朝 新敕新印的形式和平过渡, 继承了对西藏地方的国家 主权。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正 式成立,标志着西藏开始 全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
吐蕃时期
公元7世纪初,藏族的民族英雄 松赞干布兼并10余个部落和部族, 统一青藏高原,正式建立了吐蕃 王朝,定都逻娑(一写逻些,即 今拉萨)。
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 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 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 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 表演。
➢ 2006年5月20日,藏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之一;
➢ 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饰物
藏族男女特别讲究饰物,饰品的质地有银、金、珍珠、 玛瑙、玉、翡翠、珊瑚、琥珀等等,广泛运用于头饰、 发饰、耳环、项链、腰饰和戒指。
第四部分
藏族的艺术形式及习俗
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 建筑艺术等方面,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藏戏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 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 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 神话故事,故而得名。

西域文化的历史演变与民俗特色

西域文化的历史演变与民俗特色

西域文化的历史演变与民俗特色西域指是指中国的西部地区和中亚的一些地区,其悠久的历史和多样的文化,让它成为了一个独具魅力的地方。

这里有华丽的宫殿、神秘的故事、神奇的地貌、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因此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宝座”,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方。

本文将从历史演变和民俗特色两个方面对西域文化进行探究,带领读者一起领略西域文化的魅力。

一、历史演变1.早期汉朝统治时期(202BC~220AD)在早期汉朝时期,中国东部和西域的交通十分便利,经过长期的交往,东西文化的交流逐渐增加,在诸如匈奴、氐、羌等由多个部落组成的游牧部落中,汉文化开始流传,汉代封建王朝也在这一时期结束,取而代之的是著名的西域诸国,其中的许多城市都非常昌盛。

2.隋朝唐朝时期(581~907AD)此时期的西域早已不再是一个独立自主、基本上与国内同步的区域了,而是由一些强大而独立的地区组成。

唐代是西域文化的最高峰,唐代许多西域王国也因此应运而生,其中如著名的高昌、龟兹、龙门等城市,都成为了西域文化的代表。

3.元代至今(1206~现在)此时期,蒙古的崛起导致了东西文化的极大交流,早在元朝时期,元朝对西域的统治和文化交流极其昌盛,这也是西域文化的一个分水岭。

而至今,西域仍然保持了其丰富的文化和多样的民族风情,在文化程度和风俗习惯等方面,与中国的内部有着诸多的不同。

二、民俗特色1.用盐取代糖挖掘出一些古代文献会发现,西域人有一个比较特别的习惯,那就是在制作糕点时,他们不用糖,而是用盐。

这与其他地区截然不同,因为他们的奶油、干果和各种糕点,试图通过盐的甜味来提升它们的口感。

这是西域区域的一个非常独特的特征。

2.饮食习惯西域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种宗教的地区,因此在饮食方面也显得很多样,春季到夏季时节,有很多动植物开始出现,因此西域人们的饮食非常丰富多样。

其中就包括尔自治区传统的羊肉火锅、烤肉、拉面等,还有著名的禽肉幽素食品等。

3.服装风格西域地区的服饰大多是以色彩艳丽、花式纷繁的绸缎为主,衣服上则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

新疆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新)

新疆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新)

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新疆作为多民族聚集区,其中世居民族包括汉族及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锡伯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满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土克曼族、达斡尔族13个少数民族。

新疆各少数民族存在不同的宗教信仰、节日风俗、民族礼节等,但各民族长期生活在同一地域,在衣食住行、生活观念方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存在统一性,共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新疆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方面。

制度文化方面,经相关调查问卷数据显示,新疆各少数民族热爱祖国、热爱党,高度认同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物质文化方面,主要体现在服饰、饮食、民居、语言等方面。

服饰方面,新疆各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大同小异,风格类似,细节区分,如维吾尔族与哈萨克族女性着装皆为彩色绸裙,头戴艳丽或洁白的丝巾,喜爱耳环、手镯、项链、戒指等小饰物。

鉴于共同的宗教信仰,新疆部分少数民族在饮食、民居、语言方面类似—饮食上以面食为主,其次是肉类和水果,形成了独特的伊斯兰饮食文化。

民居上呈现阿拉伯风格,房屋为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同时注重建筑装饰的色彩性。

语言上采用统一礼貌用语与辈分称呼,表达对人的尊重之意。

精神文化方面,新疆各少数民族以崇尚和谐、乐观向上为民族精神。

“维吾尔”意为“凝结、团结、联合”,足以体现维吾尔族人民崇尚和谐的思想。

新疆各少数民族所信仰的宗教如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等宗教教义也对各民族人民的道德规范提出了要求。

同时新疆人民能歌善舞体现了豁达、开朗、乐观向上的民族性格,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仍然勇敢的面对大自然,用音乐与歌舞表达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

除此之外,新疆少数民族对内强调群体意识与民族尊严意识,对外热情好客,讲究礼仪。

中华各民族文化是相互交融的。

在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频繁接触,密切往来,彼此渗透,互相融合。

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是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

所以说,中华文化从来就是各民族相互联系的文化,新疆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这是历史记载充分证明了的。

中古时期西域服饰文化

中古时期西域服饰文化

2023-11-11CATALOGUE目录•中古时期西域服饰概述•汉族传统服饰•少数民族传统服饰•西域特色服饰•中古时期西域服饰的文化交流•中古时期西域服饰的现代价值与传承01中古时期西域服饰概述起源中古时期的西域服饰文化起源于古代的游牧民族,如匈奴、鲜卑、突厥等,这些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风格。

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域服饰文化经历了多次变化,如唐朝时期西域各民族的服饰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出现了许多新的款式和元素。

服饰的起源和演变以匈奴、鲜卑、突厥等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其服饰以长袍、长裤、毡帽、皮靴等为主,色彩较为单一,以白色、黑色、灰色为主。

北方游牧民族以汉族为代表的南方农耕民族,其服饰以宽袖、长袍、束腰等为主,色彩较为丰富,以红、黄、绿、蓝等色为主。

南方农耕民族服饰的区域特色社会地位在西域服饰中,还可以看出社会地位的差异,如贵族服饰通常更加华丽、奢侈,而平民则更加朴素、简单。

宗教信仰在西域服饰中,常常出现各种宗教图案和符号,如佛教的莲花、道教的太极图等,这些元素反映了古代西域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民族认同西域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服饰风格和特色,这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和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服饰的文化内涵02汉族传统服饰汉代男子常穿的一种服饰,多为丝质,周身绣有精美图案,如龙、凤、仙鹤等。

交领长袍曲裾深衣帻巾女子常穿的一种服饰,特点是宽衣大袖,裙摆拖地,有时还配有披肩。

汉代男子常用的一种头饰,通常以黑色或青色丝帛制成,可以用来束发和固定帽子。

030201唐代男子常穿的一种服饰,多为棉质或丝质,周身绣有花卉、动物等图案。

圆领袍衫唐代女子常穿的一种服饰,用布带或绸带束腰,裙摆宽大,上身配以抹胸,下身配以长裙。

抹胸束腰裙唐代男子常用的一种头饰,通常以黑色丝帛制成,可以用来束发和固定帽子。

幞头宋代男子常穿的一种服饰,多为棉质或丝质,周身无图案,注重色彩搭配。

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新疆是一个具有多民族文化的地区,其拥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地区自古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各种文化元素互相融合,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

新疆的多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丝绸之路时期,当时西域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贸易中心,各种文化元素在此交流融合。

这一地区曾经是汉代掌控的西域之地,汉晋时期,许多汉族人、家族和商人都迁徙至此,逐渐形成了与本地民族相互交融的文化。

此外,众所周知,新疆是中亚地区和中东地区的枢纽,不同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丰富多样的文化传承至今。

新疆各族文化有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积淀。

其中,维吾尔族文化最为独特鲜明。

维吾尔族是新疆人口最为集中的少数民族,其文化特点非常突出。

维吾尔族的音乐、舞蹈是其文化的代表。

维吾尔族音乐风格独特,以大小组合、男女对唱、双重颤音等元素构成鲜明的风格。

维吾尔族舞蹈动作优美、柔美、雍容华贵,表现维吾尔族文化的美感。

此外,汉族文化在新疆也有着重要的呈现和传承。

汉族是新疆的主体民族之一,其文化在新疆同样发扬光大。

汉族文化展现出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大唐皇帝为巩固边疆,曾派出大批文化使团前往新疆,将中原文化向西拓展,培养当地文化人才。

因此,新疆汉族文化不单只有汉族传统文化的积淀,还有大唐文化,尤其是唐卡绘画的传承。

除了维吾尔族和汉族文化外,新疆还有着许多其他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

蒙古族、藏族、撒拉族等等少数民族各有其特殊的文化传统。

蒙古族民间音乐、藏族传统服饰和文化节日,都是代表性的民俗文化。

撒拉族的舞蹈和民歌也有独特的表现风格和响亮的歌声。

总体来说,新疆各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代表了中国历史上的列强文化的交融,也展现了中国文化多样性及其开放包容的特点。

新疆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体现出“多元一体、和谐共存”的中国精神与世界文化多元化融合的趋势。

古代西域文化的特点与影响分析

古代西域文化的特点与影响分析

古代西域文化的特点与影响分析古代西域地区包括今天的新疆、甘肃、青海、西藏等地,是中华文明与中亚、西亚、南亚文明交汇的重要地带。

这里的文化在历史上曾是独具特色的,甚至出现了许多在中华文化中不曾出现的现象。

本文将从古代西域文化的特点以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古代西域文化的特点:1. 民族多元化古代西域地区包含了许多少数民族,例如回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

这些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进入这个地区,并在此繁衍生息。

因此,西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特点。

例如,古代绿洲城市,吸收了波斯、印度、希腊、汉朝等多种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

2. 独特的地理环境古代西域位于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上,同时又是中亚、西亚、南亚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带。

由于其高海拔、临近沙漠、缺乏水源等地理条件,一些独特的文化现象在此地区发展起来。

例如,阿姆河流域的龟兹古城中出土的佛教文物,其中包括了欧洲罕见的“石窟寺”。

3. 多元文化交流古代西域地区是中亚、西亚、南亚文化的交汇地带,这里的文化融合早已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

汉代时期,大量的中国商品、文化和外来文化进入了西域地区,并经过交流糅合,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绿洲文化。

古代西域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1. 佛教文化佛教是印度文化影响非常深远的一种文化,而在古代西域文化中佛教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汉朝时期,汉武帝曾向印度派遣使节,将佛教和龟兹文化引入到中国。

古代龟兹文化是佛教文化、汉文化、印度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

龟兹地区因为信仰佛教,形成许多石窟寺、佛教雕塑和佛教壁画。

随着佛教的传播,这种文化也逐渐传播到了中亚、西亚、南亚等地区,并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丝绸之路文化丝绸之路是古代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

如今的敦煌、甘肃、宁夏等地发现的壁画、石雕都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产物,这种文明交流成为了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古代西域的文化交流也对丝绸之路文化产生了影响。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

【史学理论】Historical Theory074Vol.181魏晋南北朝是历史上的大动荡时期,其动乱原因在于中原地区残酷的政治斗争,使政权更迭频繁,兵事频起。

广大人民为了躲避硝烟战火,不得不四处流离,寻找新的居所。

自汉代起,中原与西域的沟通便无间断,或是和亲,或是往来朝拜。

因此,至魏晋南北朝时,西域成为许多流民所选择的重要避难之所。

汉人迁往西域,不仅仅是一次地域上的迁徙,更是把中原地区的文化带到了西域,同时汉人又受当地文化风俗的影响,在沟通交流中,两种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形态。

1 语言文字的交融从广义上来说,西域不是一个国家,而是指一片区域;从狭义上来说,西域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

西域幅员辽阔,大大小小的国家都聚集于此,因而民族众多,使用的语言文字也丰富多样。

语言是人与人进行沟通交流的基本工具,因此,中原汉人与西域少数民族必然要经历一个语言磨合的过程。

西域有许多国家,语言大相径庭,但西域各少数民族却深仰中原文化,多学习汉文,以汉语言来书写沟通。

在罗布泊遗址中挖掘出的少数民族信件中,所使用的便是汉文,文章语言流畅,圆熟流美,有这样的记录:“羌女曰:取别之后,便尔西迈,相见无缘,书问疏简。

每念兹对,不舍心怀,情用劳结。

仓促复致消息,不能别有书裁。

因数字值信复表。

马羌。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只是一段普通的文字,仔细考量这段文字中的主角,我们可以发现,信文中的羌女并非只是略通汉文,而是已经能够对汉文运用自如。

也就是说,罗布泊地区的少数民族已经深谙汉语言的使用方法,且将其推广开来,成为书信交流的重要方式。

此外,高昌地区也是文化交融的重要之地。

高昌与内地毗邻,是古时西域的交通枢纽,是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要塞,且因躲避战乱,大批汉人迁往西昌,使西昌汉人云集,因此,汉文使用十分普遍。

《梁书·高昌传》记载高昌地区将五经、历代史、诸子集作为经典来研读,可以看出高昌地区对中原文化的强烈认同感,他们接受了儒家的经典教义,并作为治国的重要方针。

维语与西域文化

维语与西域文化

从借词看新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文化交流众所周知,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总是与别的民族存在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接触和联系。

在各民族不断交往和接触的过程中, 总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文化交流。

这些相互影响的文化一定会在语言中留下沉淀的“化石”, 借词就是其中之一。

词汇的借用可以丰富和发展一个民族的语言, 因而世界上各个民族无论大小, 大都借用别的民族语言的词汇。

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也是最发达语言之一的汉语, 也同样借用了许多外来词。

这些外来借词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 体现了外来文化对汉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同时, 我国文明和古老的文化也传播到世界各地, 这在借词中可以反映出来。

由此可见, 借词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记录, 研究借词可以展现出一幅民族交往、文化交流的图景。

本文拟从新疆少数民族语言中的汉语借词和汉语中的新疆少数民族语言借词试述新疆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新疆, 古代属西域。

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来, 新疆与内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特别是西汉、唐王朝加强经营西域, 使内地与新疆交往密切。

同时, 汉、唐王朝与西域少数民族政权之间又有过多次和亲现象, 如西汉与乌孙的和亲, 唐朝与回纥的和亲。

这样, 汉族与西域少数民族的文化必然会发生接触与碰撞, 相互产生影响, 这在新疆少数民族语言的早期汉语借词里已明显地表现出来。

如维吾尔语中有:tutu—都统tutuq都督bŠ g伯克putŠ j 府台jɑmul 衙门sŠ ngyn将军puntozɑ粉条mɑnta 包子âɑj 茶mu•ɑ—木匠•ɑdo 铡刀bŠ jsŠ j 白菜po•ɑ— zɑ炮仗子sɑ—仓•otu 头mŠ k墨mɑxo 马号kɑ—炕mo 亩•i—斤dɑwli 道理[1 ]哈萨克语中有:•ɑj 茶s•j 菜•Œ —斤•usɑj 韭菜lobŒ萝卜bor2mŒ j 苞米•ozŒ桌子qɑsŒ —花生lɑzŒ辣子jɑ— jŒ w洋芋•ɑmbŒ元宝tu— • Œ通事› n•› w珍珠[2 ]新疆的突厥民族在历史上曾信仰过佛教, 如东晋时期西域龟兹国的鸠摩罗什就是著名的佛教大师, 他和南北朝的佛教学者真谛、唐朝的著名高僧玄奘并称为我国佛经三大翻译家。

西域研究与中国文化心得体会

西域研究与中国文化心得体会

西域研究与中国文化心得体会一、西域各民族饮食文化间的交融。

(一)南疆各民族间的饮食文化交流《汉书•西域传上》记载蒲犁国,“寄田莎车”。

依耐国,“少谷,寄田疏勒、莎车”。

婼羌,“随畜逐水草,不田作,仰鄯善、且末谷”。

鄯善国,“地沙卤,少田,寄田仰谷旁国”。

南疆寄田仰谷贸易圈的存在说明南疆各民族间存在饮食食源的交流。

《汉书•西域传下》记载山国“籴谷于焉耆、危须”,此说明山国与焉耆、危须存在谷物贸易。

佉卢文文书中也可见绿洲各民族间饮食文化交流的相关记载。

第635号文书命令舍伽摩耶务同牟罗特去山里购买酥油、肉和yoga。

第633号文书命令亲言和苏克摩那和克于车耶一起去山里购买粗地毯、地毯、酥油和山羊。

《译文集》329号文书系一件“皇廷令卡罗吉耶用驼载酒送且末销售”的命令书,该记载体现精绝国国家酒局征收来的税酒,通过商运销售到周边国家。

饮食器具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绿洲各民族间的饮食文化交流。

考古发现山普拉居民生活中的食器以木器为主。

与饮食有关的器型有杯、盘、盆、碗、钵、勺等。

考古工作者认为山普拉是全疆范围内木器加工业发达地区之一,这里木器不仅存在自销(即在本地销售),同时也销往外地。

(二)南疆绿洲农耕民族与北疆游牧民族间的饮食文化交流南疆与北疆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生计方式决定了其饮食文化具有差异性、互补性,而在此基础上的饮食文化交流成必然趋势。

《隋书•西域传》就曾明确记载疏勒“土多稻、粟、麻、麦、铜、铁、锦、雌黄,每岁常供送于突厥”。

对于西域绿洲农耕民族而言,畜牧业在其经济生活中的比重、他们的食肉方式及食酪、麨等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游牧民族的影响。

试具体以吐鲁番地区为例。

“酪”应是游牧民族的传统食品,而《高昌乙酉丙戌岁某寺条列月用斛斗帐历》中记载“买落(酪)”,此表明晋唐时期酪已成为吐鲁番地区市场上的商品之一。

麨的食法最早流行于游牧民族,而麨亦成为吐鲁番人们食单中常见的食物,如《梁书•高昌传》记载高昌“人多噉麨”,而出土文书如《高昌众保等传供粮食账》中也屡见关于麨的记载。

新疆民族风俗习惯介绍

新疆民族风俗习惯介绍

新疆民族风俗习惯介绍新疆民族风俗习惯介绍新疆地区是众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少数民族风俗文化丰富多彩。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新疆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希望大家喜欢!新疆民族风俗习惯介绍篇1新疆民族风俗习惯:服饰新疆各兄弟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衣服装饰和其他生活习惯。

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妇女爱着彩色绸裙,戴艳丽或洁白的头巾,喜爱耳环、项链、手镯、戒指等装饰物。

男性爱穿西服或褡伴。

戴绣花帽则是这些兄弟民族男女群众的共同喜好。

蒙古族男性爱戴礼帽。

各兄弟民族男女都喜穿长统皮靴。

新疆民族风俗习惯:主要少数民族的见面礼节新疆各民族都有不同的见面礼节,每种礼节都代表了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友好感情。

这里的山美水甜,人也格外热情。

维吾尔族在新疆各民族中,人数最多,占53%以上,无论走到哪个县,都可以见到维吾族人民。

按传统习惯,维吾尔族见面时,不施握手礼,而是把右手放在左边的胸前,然后把身体向前倾侧三十度,然后说:“萨拉木来坤”(“祝福”之意)。

如果一个人一次碰到十几个熟人,对每个人都要这样;如果遇到尊贵的客人或是长辈,则要把双手交叉放在胸前,并点头、鞠躬,表达对长者的尊重和礼貌。

妇女见面时,就不施这种礼,而是要互相拥抱,右脸面要挨一下,并说:“萨拉木”;长者见到小孩时,小孩要先叫老人的称呼,老人则要吻小孩的脸蛋和额头。

不过年轻人见面时,有时行现代的握手礼,并说:“亚克西木塞孜”(您好)。

长期生活在牧区的哈萨克族人对人格外热情和有礼貌,见面时,都要伸出手握住对方的手,表示尊重和热情,并说:“萨拉木来坤”,同时还要问七八个“阿曼”(“平安”之意),其内容要问到老人、父母、妻子、兄妹、儿女、牲畜等,不然,则被认为不礼貌。

妇女们见面时,一般是点头、问侯。

若两人较长时间没有见面,那么见面时就显得格外热情并要拥抱,表示亲昵和思念。

锡伯族是新疆人口较少的民族,主要集中在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在全疆各地也有分布。

他们十分注重礼节,见面时大都施握手礼,并说:“霍卓纳”(您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域少数民族文化
传统意义上的西域少数民族, 指的是西汉至清朝期间世代居住在天山以东的吐鲁番盆地及天山以南环塔里木盆地诸绿洲的各少数民族。

由于地处丝绸之路的要道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要冲, 各少数民族文化在生成过程中表现出独有的规律性特点。

一是西域绿洲少数民族文化的盛衰与丝绸之路的兴衰密切相关西域绿洲作为丝绸之路的要道和中西方文化交汇的汇集点, 在维持古代中西经济、文化联系的同时, 也促进了自身文化的发展。

(二)西域绿洲少数民族文化的演化史也是外部文化传播影响史自从张骞凿通西域以来, 丝绸之路逐渐繁荣, 作为中西方物质、技术、文化交流的必经之道, 由于其所处的特殊的地缘优势和环境, 使其文化发展不仅深受往来于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文化的影响, 而且还深受来自北疆乃至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浸润。

三是游牧文化对西域绿洲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游牧文化由于其自身经济形态的单一性, 使其产生了与农耕文化交流的渴望与需要。

同时又因经济社会生产极易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使游牧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具有很大的脆弱性。

西域文化是由生活在西域的众多古老民族共同创造的,正是由于民族的多样性,从而就造成了西域文化内容的多元化特征。

古代西域文化吸取各种古老文化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的特征。

西域少数民族文学就是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中产生、发展起来的。

这种多元文化基础上的西域少数民族文学多元特征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年代,因多种原因与各种因素
所致”[1]389。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百科全书式的文学作品在喀喇汗王朝前后,西域地区出现了穆罕默德·花剌子米、比鲁尼、费尔格尼、法拉比、伊本·西那、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尤素甫·哈斯·哈吉甫等一大批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诗人,以及一大批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福乐智慧》。

《福乐智慧》虽然是一部政治讽喻性的叙事长诗,但这部诗作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大到治国安邦的政策,小到为人处世的原则,以及平民百姓的吃喝拉撒、世态人情,都进行了事无巨细的描绘。

还对当时西域的政治、经济、哲学、宗教、语言、文化、文学、教育、军事、外交以及天文、地理进行了分析和展示,是一部把诗情与哲理、内容与形式融合得十分和谐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诗作,也是表现西域文化的一部大百科全书二、诗歌创作的异常丰富在西域少数民族文学中,数量最大、成就最为辉煌的是诗歌创作。

诗歌还被配上音乐在宫廷中和群众中广为传唱,如著名的十二木卡姆就是代表。

三、多种宗教思想的呈现在西域历史上曾经传播过的宗教有萨满教、景教、摩尼教、拜火教、佛教、伊斯兰教、喇嘛教等。

西域的各少数民族在古代不同阶段都分别信仰过不同的宗教类型。

如: “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兹别克、塔塔尔等民族曾信仰过萨满、景教、摩尼教、佛教、伊斯兰教,塔吉克、撒拉、保安、东乡、回等民族信仰过伊斯兰教,俄罗斯族信仰过东正教,土族和裕固族信仰过喇嘛教四、多种语言文学创作的并存西域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因此民族语言种类繁多鸠摩罗什、萨都剌、贯云石等诗人迁到中原后为了创作和交流的需要,除使用本民族语言外,
主要用汉文进行创作,并且他们的汉文创作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得到了汉文化的认可。

五、翻译文学的异常发达西域翻译文学非常发达。

由于西域地理位置的重要,东西方各大文化不断在此交汇,为了文化交流的方便和便经济形态形成个性鲜明的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

从经济形态看, 西域少数民族大都以畜牧或游牧为主要生存方式, 广阔无垠的荒漠和草原是他们驰骋、栖息的故土。

游牧经济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方式随牲畜逐水草而居, 射猎为俗, 食肉饮乳; 决定
了西域少数民族勇悍刚烈, 豪放洒脱, 以擅长射骑、摔跤为荣耀的性格特征。

当时, 人类的思维极为简单, 使用的工具十分简陋, 人们主要靠自身的活动来防身和获取食物。

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着众多不同的生活方式, 大自然和社会形态选择与培育了不同民族并形成了不
同的生产生活技能。

处于生存的本能,他们猎取野兽, 下河摸鱼, 上
山采摘野果。

在从事这些生产劳动中, 他们的走、跑、跳、投、攀登、爬跃、射箭等技能自然地得到了发展。

这些奔跑技能最初是随着人类劳动的实践发展起来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逐渐成为一种与生产
活动相分离的相对独立的运动形式。

在天山岩画呼图壁县宽沟, 有一副双方以弓矛进行战斗的场景, 右侧刻有一人持弓箭和一名持长矛
的人; 左侧则有五名手持长矛骑在马上的武士, 正持长矛刺向敌方
格斗的场面。

当他们猎获动物和采集果实之后, 就禁不住内心的兴奋, 手足舞蹈来宣泄这种激情。

击石拊石, 百兽率舞0的描述, 表达出人
们心理上的欢跃和集体和谐。

西域岩画中集体舞蹈的情景[ 6] , 舞
蹈中既有猎人角色, 又有野兽形象, 再现人与兽的搏斗。

这种狩猎舞
其目的是庆祝与娱乐, 却有一定的传授狩猎技艺的含义, 认识兽性
及锻炼猎人体魄的教育和体育功能。

传统体育就是从民族舞蹈中分离
出来的讲求狩猎和捕击技术练习的部分。

这种既有情节又有节奏和运
动量的原始舞蹈, 在今天看来正是体育最早的起源。

由此看见, 人们
的生产、生活方式受制于环境, 同时刺激人们以更积极的方式去改造
周围环境。

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 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才更富有特色。

地理格局的变迁性生活在西域广大游牧民族追逐水草而生, 过着
游徙不居的生活。

游牧的生活方式养成了他们彪悍勇猛的性格和劫掠
为生的习惯, 对马的驯化又使他们获得更强的机动性。

这种劫掠习性
和战斗机动性使得游牧者经常不断地对其他部落采取主动进攻的姿
态[ 7] 。


在元代散曲发展史上, 各少数民族的作家也都以他们自己的创作
成就为元代散曲的发展作出了他们各自的贡献。

在元代, 各少数民族
以其散曲创作著称于世并见于文献记载者共约有二十八人。

其中西域
少数民族作家约十八人, 此外, 蒲察善长, 奥敦周卿、王景榆为女真人, 童童学士、李罗御史、伯颜等为蒙古人, 李齐贤为高丽人, 李伯
瞻( 彻彻干) 为西夏人,犷这样看来, 西域少数民族散曲家为数最多, 占整个兄弟民族创作队伍的百分之六十四。

’从数量上说, 西域的少
数民族作家是占优势的。

西域少数民族作家传世的作品有: 小令一百
七十八, 套数十八。

查阅其他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 仅有小令三十,
套数五。

合计共有小令二百零八, 套数二十三。

那么把西域少数民族
作家的创作和其他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相比, 西域少数民族作家的
创作占全部传世作品的大半。

其中小令达到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五套左右, 套曲达到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八。

那么就创作数量而言, 西域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甚丰, 数量最大。

西域少数民族作家从元初开始一直到元末, 可以说是连绵不断地出现,且前后相互衔接的。

他们的创作几乎与元代的兴衰历史相始终。

龟兹乐舞, 作为一种独特而优秀的地域文化, 在历史上曾发出耀
眼的光芒, 对中原乐舞文化, 特别是唐代舞蹈艺术的发展, 有着十
分深远的影响。

龟兹文化的重大成就之一便是被中原文化浸染过的、美妙绝伦的音乐艺术和绚丽多姿的舞蹈艺术。

自秦汉起, 龟兹乐舞就开始涌向中原, 至隋唐达到高潮。

我国著名高僧唐玄奘对龟兹乐舞的评价是: 龟兹乐舞比西域其他地区的舞蹈更精彩。

从唐代各类舞蹈中, 我们都可以见到龟兹及西域乐舞的深刻影响, 西域乐舞, 特别是龟
兹地区的乐舞, 以它欢快的节奏、明朗健美、妩媚风趣、变化丰富的舞姿、俏丽动人的眼神和充满激情的表演, 赢得了人们深深的喜爱。

上至贵族重臣,下至平民百姓, 人人喜歌爱舞。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别具风采的快速旋转技巧, 令人眼花缭乱, 惊叹不已。

龟兹乐舞具有独特、美丽, 充满激情风格的地域文化。

在历史上, 对唐舞曾产生过深刻影响。

我国少数民族从什么时候起用汉文创作文学作品, 从什么时候起
将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作品译成汉文, 笔者未作考证, 不知其详。

但一千四五百年前北魏时期产生的《救勒歌》¹ , 作为今日维吾尔族族源
的救勒族的民歌, 当时就译为汉文, 流传至今, 并在文学史上产生很大影响, 是可以作为西域少数民族汉文作品的光辉开端的。

救勒川固不属西域, 然救勒族演变为今日的维吾尔族, 主要聚居在新疆, 所以当我们论及西域古代少数民族汉文作品的时候, 将《救勒歌》作为它的开端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如果说《救勒歌》是西域少数民族汉文诗歌的光辉开端, 那么, 从现存资料看, 唐代《坎曼尔诗签> 则可作为西域少数民族直接用汉文创作的积极而大胆的尝试唐朝以后,从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兴兵西征, 到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全国, 历时七十多年; 从灭南宋到元朝复亡九十多年, 前后一百六十多年, 这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民族大征伐、大融合、大吸收的时代, 蒙古族以及较早归附的西域各少数民族, 进居中原以后,迅速吸取先进的中原文化, 并用汉文创造了大量作品, 这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业绩。

有元一代, 诗词的成就是不能与唐宋相比, 然而百年左右存诗达三万首, 比之唐朝三百年存诗五万首并不算少。

其中少数民族作家二百余人, 作品数量在四千以上。

西域少数民族的汉文诗歌创作, 在坎曼尔大胆尝试四百年后, 终于放出奇异的光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