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及其新发展

合集下载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学派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学派


• •
比较文学的兴起本是为反对19世纪的狭隘的民 族主义、孤立主义的,但许多研究者力图证明 本国对别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是法国学者,他 们十分热衷于说明法国文化的优越,说明法国 文学对别国文学的贡献,即便是研究外国文学 对法国文学的影响,其着眼点也在说明法国人 比别的民族能够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并吸收 外国作家的精神。 法国学派把比较文学仅仅局限于文学史的研究, 把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三者人为分离 是错误的,三者之间是紧密相关、互相依存的。 这动摇的法国学派长期以来在比较文学中的霸 主地位,也引起了世界比较文学学者对学科危 机的关注。
• 学生基亚,毕业于法国高等师范学院, 获文学博士。1980起任新巴黎大学教授。 他强调的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即国际文学之间的事实联系。其著作 《比较文学》是法国青年读者的启蒙读 物,但几乎各种版本的百科全书和比较 文学专著都将它列为参考书。 • 法国学派的研究方法及欧洲中心论后来 受到美国学者批评
法国学派的新发展
• 卡雷(1887——1958)、基亚(1921——)是 二战前后法国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 卡雷,1936年离开里昂大学到巴黎大学教授 比较文学界,兼任《比较文学评论》主编之一。 其博士论文重视事实联系(《歌德在英国》)。 他的观点体现在为基亚的《比较文学》写的序 言中:我们不喜欢停留在狄更斯与都德的异同 上,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主张:研究国 际间的精神关系和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的 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
• 弗里德里希(1905——)执教北卡罗来 纳大学,被誉为美国比较文学的救星。 《论比较文学》,现在美国比较文学学 者学习和从事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在很 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当时的创造性劳动。 1960年成立美国比较文学协会,任 首届会长。后担任国笔法比较文学协会 秘书长,成功组织了第二届国际比较文 学年会。

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及其特征

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及其特征
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 及其特征
目录
• 法国学派 • 美国学派 • 俄罗斯学派 • 跨学科性与全球视野
01
法国学派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法国学派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法国兴起的比较文学研究学派,强调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文学之间的比较 研究。
特点
注重对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和比较,关注文学形式、风格、主题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强调跨文化、跨语言、跨 时代的比较。
推动跨学科研究
比较文学的跨学科性质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促 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
通过比较文学的学习,人们可以培养国际视野和 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适应全球化时代的需求。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3
俄罗斯学派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俄罗斯学派是比较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学派,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
特点
该学派注重比较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学关系,强调跨文化、跨语言的研究,关注文学作品的流传、翻译 和影响。
代表人物与作品
代表人物
勃洛克、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等。
代表作品
《比较文学史》、《世界文学史》等。
关注世界文学的整体发展
比较文学不仅关注本国或本地区的文学,还关注世界范围内文学的 发展趋势和潮流。
强调多元文化和跨文化交流
比较文学注重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和交流,探究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和 融合。
比较文学在全球化时代的意义与价值
1 2
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比较文学通过研究不同文化和文学传统,有助于 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
代表作品
美国学派的代表作品包括《文学理论 》、《比较文学导论》等。

比较文学发展简史

比较文学发展简史

比较文学发展简史1.、比较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一)、影响研究。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

法国学派。

代表人物:戴克斯特、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学术风格:历史实证主义。

影响研究:用充分可靠的材料来阐明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事实,探讨其中的规律,获取文学交流中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有两个特点:1、有文学上的事实联系和影响的国家;2、局限在欧洲国家(二)、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

美国学派。

代表人物:韦勒克、雷马克、列文、奥尔德里奇。

学术风格:审美研究。

平行研究:对那些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比较其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有价值的结论。

一方面从新批评的文本理论出发,提倡美学的介入,对没有文学上的事实联系和影响的跨国文学进行研究;一方面提倡文学和其它知识领域的跨越性研究。

(三)、跨文明研究。

时间:20世纪70年代以后。

比较文学源生于欧美,虽然有歌德和马克思的世界文学的主张,实际上因为欧洲中心主义,其视域一直局限在欧洲文明。

中国学者必然会有尖锐的文明异质感,无法忽视文学现象背后隐藏的中西文明差异。

特点:在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思潮的背景下,立足文化的多元性,强调不同文明的文学的异质性的相互对话。

二、当前发展趋势:1、理论大潮的影响;2、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港台学者李达三、古添洪、陈慧桦提出“中国学派”的设想。

3、文化研究大潮的影响。

2、比较文学的体系和方法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美国学者雷马克的定义: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3.第三章 比较文学的学派

3.第三章 比较文学的学派

(四)影响研究
研究各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阐明 相互影响联系的事实。它关注在一定历史中 发生影响的作品、影响的接受者、影响产生 过程、传递途径以及所产生的文化效应等。 影响研究强调实证和事实联系,它的根基在 于各民族文学的相互接触和交流。 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基本最成熟的研究方 法。

影响研究分支
媒介学 媒介
个体、团体、文字资料
放送者
誉舆学(流传学):研究 放送者在他国的际遇、 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接受者
渊源学:揭示某一文学 现象的主题、题材人物 等外来因素
1、誉舆学(流传学)
站在“放送者”角度,研究放送者对接受者 的影响。研究的是某个作家、作品、某国文 学或文艺运动等在国外的声誉、成就和影响, 是从放送者(起点)出发,旨在寻找其流传 终点(接受者)及其接受影响与变异创新的 研究。 集团对集团的影响;集团对个体的影响; 个体对集团的影响;个体对个体的影响。

影响

外来性:影响无法从本民族文学的传统和作家个人 的各种因素作出解释,因此,它是外来的。比较文 学的“影响”不是在本民族产生的,而是外来因素 作用的结果。
一位作家和他的艺术作品,如果显示出某种外来 的效果,而 这种效果,又是他的本国文学传统和他本人的发展无法解释 的,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位作家受到了外国作家的影响。 ——约瑟夫· T· 肖 影响系指某一作家倘若不读另一作家先前的作品就不可能存 在于他作品中的那些部分。 ——奥尔德里奇
寒山对外国文学的影响
寒山是中国唐代的一位诗人,在当时
与后世都没有太多的影响,虽然他的 诗在清时也被编入《全唐诗》,并在 20世纪初被胡适与郑振择等人请进了 《中国文学史》,但由于其迷离的身 世、文言与白话之间的雅俗之隔,让 他长期游离于中国文学正典之外。

第四讲比较文学的学派及基本类型

第四讲比较文学的学派及基本类型

第四讲比较文学的学派及基本类型第四讲比较文学的学派及基本类型本讲内容第一节法国学派与影响研究一、法国学派概述二、影响研究的理论依据和主要内容三、影响研究的步骤第二节美国学派与平行研究一、美国学派的形成及基本主张二、平行研究的主要内涵、理论根据与具体方法三、平行研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四、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的区别第三节中国学派与阐发研究一、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跨文化二、中国学派的折中精神三、中国学派的阐发研究第一节法国学派与影响研究一、法国学派概述二、影响研究的理论依据和主要内容三、影响研究的步骤一、法国学派概述1、法国学派的形成最早使用“比较文学”一词:诺埃尔、拉普拉斯《比较文学教程》(1818)先驱戴克斯特(1865-1900)巴尔登斯伯格(1871-1958)堪称法国学派形成期的领袖人物。

阿扎尔(1878-1944)是法国学派形成期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

2、法国学派的成熟梵·第根——第一个系统阐述法国学派观点3、法国学派的新发展卡雷(1887-1958)基亚(1921-)二、影响研究的理论依据和主要内容一位作家和他的艺术作品,如果显示出某种外来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又是他的本国文学传统和他本人的发展无法解释的,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位作家受到了外国作家的影响。

(《文学借鉴与比较文学研究》[美] 约瑟夫·T·肖著,见于《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组选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19页。

)影响的类型ó°?ìààDí £o 1、正影响2、反影响3、负影响4、回返影响5、超越影响6、虚假影响7、单向影响8、双向影响9、直接影响10、间接影响影响研究的内容梵·第根认为,任何一个影响研究都必须沿着“放送者”、“传递者”、“接受者”这条路线追根溯源。

从“放送者”出发,研究一部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或一种民族文学在外国的影响,这种研究被梵·第根称为“誉舆学”;从“接受者”出发,探讨一位作家或一部作品接受了哪些外国作家作品的影响,这被称为“渊源学”;从“传递者”出发,研究影响是通过什么媒介和手段发生的,即“媒介学”。

比较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解读

比较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解读
比较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曹顺庆
•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经历了“影响研究”、 “平行研究”、“跨文明研究”三大发展 阶段,形成了“涟漪式”的理论结构。这是
一种层叠式、累进式的发展态势。法国学 派和美国学派构建了各自的理论体系,但是 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作者认为,中国学派 跨异质文化/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将会使比 较文学研究真正具有世界性的胸怀和眼光。
• 即:要去掉比较文学的随意性,加强实证性;
• 放弃无影响关系的异同比较,而集中研究各国文学 关系史;
• 摆脱不确定的美学意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涵义。 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正是在这种反思和追寻中形 成的。
• 巴登斯贝格在法国《比较文学评论》创刊号上写 了一篇纲领性的导言《比较文学:名称与实质》,极 力反对主观随意性的比较,强调实证性的严格研究。 他指出:“,‘比较’两个字应该摆脱全部美学的涵义, 而取得一个科学的涵义。”⑷显然,摆脱美学涵义, 取得科学涵义,这就是关键所在!
• 为自己国家的文学评功摆好。在这种“法 国中心”或“欧洲中心”思想指导下的比 较文学,必然表现出明显的狭隘民族主义倾 向,成为韦勒克所批评的“两种文学之间的 ‘外贸’”,⑻违背了比较文学的初衷,限制 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
美国学派
•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第二阶段是美国学派。 • 美国学派倡导“平行研究”与“跨学科研
• 基亚明确指出:“比较文学并不是比较,比较只 不过是一门名称有误的学科所运用的一种 方法。”
• 既然比较文学不“比较”,那比较文学干什 么呢?
• 法国学者们在甩掉了倍受攻击的“比较” 二字后,将比较文学的范围大大缩小,缩小为 只关注各国文学的“关系”上,
• 以“关系”取代“比较”。
• 法国学派的奠基人梵·第根说:“比较文学的目的,主 要是研究不同文学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不注重 关系的所谓“比较”是不足取的。

外国文学中的比较文学理论研究及发展

外国文学中的比较文学理论研究及发展

外国文学中的比较文学理论研究及发展一、比较文学概述近年来,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被广泛的关注。

比较文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自从1827年歌德提出“世界文学”和1886年波斯奈特提出“比较文学”,到现在,作为一门比较正式的学科,比较文学也走过了近一百年的历史。

二、外国文学中的比较文学理论研究(一)法国比较文学理论研究随着浪漫主义在十九世纪的欧洲兴起,使得世界各国间出现了比较强的文学交流,从而促使了人们对外国文学跟本国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

最早兴起比较文学研究的是在欧洲的法国,法国许多文学家在实证主义和文献特征的基础上开创了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从而使得外国文学的比较研究进入了第一发展阶段。

法国比较文学理论研究即大致开始于20世纪的20年代,其主要代表文学家有:Fernand Baldensperger(巴尔登斯伯格)、PaulVan Tieghem(梵·第根)、Marius—Francois Guyard(基亚)等。

perger在《比较文学:名称与实质》中指出,任何文学学术研究都必须言出有据,而不可以牵强附会,他指出:如果只是看了一眼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就根据印象和记忆通过个人主观臆想对它们进行了对比是不科学的,这样的比较研究是不具备论证的充分性和明晰性。

他将这种关系概括为三类,即拉丁文学和希腊文学之间的关系、古代文学和近代文学的关系、各国近代文学之间的关系。

他指出比较文学研究对象应该界定为输出者、传递者、接受者三类,将研究类型界定为媒介学、源流学和誉舆学三种,将文学比较研究界定在两个国度之间进行。

而超出了上面所指的范围就应该算作“总体文学”的研究范畴。

PaulVan Tieghem的观点主要是:比较文学的研究重心就是对两个国家的文学之间的相互借鉴和相互影响进行研究,其研究目的主要是找出这种影响的途径,而方法则是利用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来对另一国家文学作品进行解释,他的比较文学观点具有鲜明的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特征。

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名词解释一、什么是比较文学法国学派比较文学法国学派?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高大上,仿佛你一说出来就得佩服三分。

其实呢,它的核心思想就那么几条,简单来说就是把文学看作一种跨越国界、语言、文化的全球现象,研究的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的作品,而是让我们站在更宽广的角度,去对比、去分析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的关系。

想想看,法国学派就像一个“跨国大联盟”,他们通过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品,发现其中的共性和差异,把文学从“本土”带到了“全球”。

你问这个学派咋来的?其实法国学派是在20世纪初期逐渐形成的,它不是突然蹦出来的,而是那时一些法国学者开始不满足于只研究本国文学,而是有了更大的视野和抱负。

像法国的著名学者让·皮埃尔·维尔南就曾提到,文学的边界早就打破了,不该再局限于一个语言、一种文化。

于是,比较文学就成了跨文化交流的桥梁,让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作品对话,互相碰撞出火花。

二、法国学派的几个重要特点1.跨文化视野:嗯,说到比较文学法国学派,首先要提的就是它有一个非常强的跨文化视野。

就是说,法国学派的学者们不仅仅是分析一部法国作品,而是从全球的视角来审视文学。

他们会把法国文学和俄罗斯文学、美国文学,甚至印度文学对比着看。

说白了,这个学派的特点就是“走出去”,不仅仅盯着自己家门口的那点事儿。

就像你吃遍了世界各地的美食,才能知道哪个地方的菜最好吃,法国学派的学者也是要吃遍各国的文学大餐,才能知道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与联系。

2.历史与社会背景的融合:别看这些学者平时搞文学研究,他们还特别重视历史和社会背景。

就是你不能光看一部作品的文字、情节,得考虑它诞生的时代、社会环境和政治背景。

这就像我们看一部电影,不单看剧情发展,还得看它背后发生的社会变革和时代风云。

《悲惨世界》不就是法国大革命后期的产物吗?如果不理解那个历史背景,读了也只能是“看热闹”。

所以,法国学派的学者们不仅要熟悉文学本身,还要了解各国的历史背景,才能更好地解读作品。

比较文学讲义:法国学派

比较文学讲义:法国学派

第二章法国学派及其实证性影响研究的基本范式课程:中外文学比较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法国学派的理论基础、学理依据以及期独特的贡献重点和难点:1、法国学派的理论特点2、法国学派的研究视角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讨论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过程:一、背景20世纪初,刚开始发展起来的比较文学这门新学科,便遭到了以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为首的批评界的攻击与非难。

1931年,法国著名的比较文学家梵·第根针对学界对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批评,发表了他著名的《比较文学论》,全面地阐述了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观点,“不仅回击了各种攻击与非难,而且对比较文学的定义、性质、任务、历史、方法与前景等各个方面,都作了系统的总结与理论阐述”。

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梵·第根在辨析“比较文学”的名称时就说:“那‘比较’是只在于把那些从各国不同的文学中取得的类似的书籍、典型人物、场面文章等并列起来,从而阐明它们的不同之处和相似之处,而除了得到一种好奇心的兴味、美学上的满足以及有时得到一种爱好上的批判以至于高下等级的分别之外,是没有其他目标的。

这样地实行的‘比较’,在养成鉴赏力和思索力是很有兴味而又很有用的,但却一点也没有历史的涵义,它并没有由于它本身的力量使人向文学史推进一步。

”二、理论特点在这里,梵·第根的意思是很明显的,这种类似的比较,并没有历史的涵义,所以不是真正的比较文学。

而这正是前一阶段比较文学研究的弊病。

也就是说,梵·第根强调的是“史”的意义。

那么,什么样的“比较”才具有这种“史”的意义?他接着说:“反之,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总之,‘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了全部美学的涵义而取得了一个科学的涵义的。

而那对于用不相同的语言文字写的两种或许多种书籍场面主题或文章等所有的同点和异点的考察,只是那使我们可以发现一种影响、一种假借,以及其他等等,并因而使我们可以局部地用一个作品解释另一个作品的必然的出发点而已。

浅析比较文学的学派

浅析比较文学的学派

浅析比较文学的学派浅析比较文学的学派摘要:英文摘要:关键词: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

比较文学学派的形成实际上是对比较文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各有异议引起的。

比较文学的学派形成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比较文学的发展史。

其中每一个学派的形成都代表了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一次新开拓,都标志着比较文学向更高深的层次发展。

一、法国学派(一)法国学派的形成法国里昂大学于1896年正式开设了比较文学讲座。

巴登斯贝格是法国学派形成期的领袖人物。

他学术视野开阔,文史知识渊博,治学态度严谨。

他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注重不同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一些文学接受的事实。

他主张在研究中对文学关系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找出实际存在的相互影响,具有明显的法国传统的实证主义遗风。

(二)法国学派的成熟巴登斯贝格和阿扎尔等法国比较文学学者,以他们出色的研究成果为形成期的法国学派奠定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即把不同国家的文学和作家之间的相互影响视为研究重点。

承其余绪的比较文学家梵.第根是第一个全面阐述法国学派理论观点的人。

他的最大贡献在于强调各国文学间的相互影响才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课题,而且科学地勾画出这种影响的经过路线,即影响的放送者、传递者和接受者。

研究或考察“经过路线”本身,自然需要收集具某种共性的材料,并针对这些材料进地整理归纳,分析推理。

从放送者的角度看,可能研究作家、作品、文体或一国文学在国外所产生的影响。

从接受者的角度分析,主要探讨作家和作品的各种源流,即追根溯源,探寻作家作品接受了哪些外国作家、作品的影响。

如果处于传递者的位置,则主要研究某种影响是通过什么样的媒介成分或媒介手段产生的。

梵.第根始终将是“影响”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并系统阐述了它的范围、内容和方法,从而确定了以影响研究著称的法国学派在经较文学界的地位。

他的著作《欧洲文学中的浪漫主义》一书重点研究了各国民族文学的思想、观念、观点的相互交错、相互影响与相互融合。

分析了人和环境之间的关联,浪漫主义精神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不同表现等等,是比较文学总体文学研究的成果。

比较文学讲义:法国学派

比较文学讲义:法国学派

第二章法国学派及其实证性影响研究的基本范式课程:中外文学比较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法国学派的理论基础、学理依据以及期独特的贡献重点和难点:1、法国学派的理论特点2、法国学派的研究视角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讨论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过程:一、背景20世纪初,刚开始发展起来的比较文学这门新学科,便遭到了以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为首的批评界的攻击与非难。

1931年,法国著名的比较文学家梵·第根针对学界对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批评,发表了他著名的《比较文学论》,全面地阐述了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观点,“不仅回击了各种攻击与非难,而且对比较文学的定义、性质、任务、历史、方法与前景等各个方面,都作了系统的总结与理论阐述”。

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梵·第根在辨析“比较文学”的名称时就说:“那‘比较’是只在于把那些从各国不同的文学中取得的类似的书籍、典型人物、场面文章等并列起来,从而阐明它们的不同之处和相似之处,而除了得到一种好奇心的兴味、美学上的满足以及有时得到一种爱好上的批判以至于高下等级的分别之外,是没有其他目标的。

这样地实行的‘比较’,在养成鉴赏力和思索力是很有兴味而又很有用的,但却一点也没有历史的涵义,它并没有由于它本身的力量使人向文学史推进一步。

”二、理论特点在这里,梵·第根的意思是很明显的,这种类似的比较,并没有历史的涵义,所以不是真正的比较文学。

而这正是前一阶段比较文学研究的弊病。

也就是说,梵·第根强调的是“史”的意义。

那么,什么样的“比较”才具有这种“史”的意义?他接着说:“反之,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总之,‘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了全部美学的涵义而取得了一个科学的涵义的。

而那对于用不相同的语言文字写的两种或许多种书籍场面主题或文章等所有的同点和异点的考察,只是那使我们可以发现一种影响、一种假借,以及其他等等,并因而使我们可以局部地用一个作品解释另一个作品的必然的出发点而已。

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

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
文化研究学派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它将文学与社会、历史、文化等 相结合,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研究内容。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主要观点与理论
强调文学的民族性
认为文学应该反映民族文化和历史,弘扬民族 精神。
倡导人民性
主张文学应以人民为中心,反映人民的生活和 思想感情。
推崇现实主义
认为文学应该真实反映社会现实,批判社会不公和弊端。
对比较文学的影响
1 2
丰富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
俄罗斯学派注重对本土文化和传统的挖掘与传承, 为比较文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
02
03
比较方法论
美国学派强调比较方法论,通过比较 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学作品, 揭示其共性与差异。
对比较文学的影响
推动学科发展
美国学派的兴起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 力,促进了该学科的繁荣与进步。
跨文化交流
美国学派的研究成果对于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指导 意义,有助于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对话。
新批评学派
强调对文本本身的解读,包括语义、修辞、 象征等方面的分析。
文化研究学派
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文学与其他社会 科学领域相结合,进行综合性研究。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比较
形式主义学派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文学作品的细致分析和解读上,推 动了文学批评的精细化。
新批评学派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在于强调文本本身的重要性,促进了文本解读和 文学批评的深入发展。
国际化趋势
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逐渐增 多,学者们开始意识到不同文化之间 的文学关系的重要性,法国学派正是 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主要观点与理论

比较文学的发展(比较文学的历史)

比较文学的发展(比较文学的历史)

比较文学的发展(比较文学的历史)比较文学的发展比较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学派,现按其发展阶段加以阐述。

一、法国学派最早出现的比较文学学派是法国学派,代表人物有巴登斯贝格(1871一1958)、梵。

第根(1871--1948)、卡雷(1887—1958)和基亚(1921一)等。

巴登斯贝格是第一个系统地采用严密的考证方法研究外国文学对法国文学影响的学者。

他治学态度十分认真,总是用充分的实际材料来支持他的结论,这样的研究使他成为法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典范。

巴登斯贝格不仅写下了许多重要的著作,而且是一个卓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比较文学能在不长的时间里相继成为法国几所重要大学的正式学科,这与巴登斯贝格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第一个从理论上全面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学者是梵·第根。

他于1931年出版的《比较文学论》具体论述了比较文学的性质、方法和范围,全书共分为“导言:文学批评一文学史一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之形成与发展”、“比较文学之方法与成绩”、“一般文学”四部分。

在书中,梵·第根对比较文学作了如下界定:“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总之,‘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了全部美学的含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的。

”①他认为“比较文学的对象是本质地研究各国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②。

就欧洲而言,他认为主要有三类:希腊与拉丁文学之间的关系,中世纪以来近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的关系,近代各国文学之间的关系。

同时,他把考证作为比较文学不可缺少的手段:“比较文学家第一应该避免那些早熟的似是而非的批判;那些批评诱惑着心智,但它们的立脚点却是一些近似或一些错误,而它们又只会把人引导到空泛或不确的概论上去。

”③梵.第根还十分详尽地设计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框架,他将影响研究的对象分为三种类型,即放送者、接受者和传递者,并将比较文学的领域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部分,包括“文体学(genologie)”、“主题学(thematologie)”;另一类是文学交流,包括“誉舆学(doxologie)”、“源流学(crenologie)”、“媒介学(mesologie)”。

比较文学的定义、学派及最新发展

比较文学的定义、学派及最新发展

比较文学的定义、学派及最新发展比较文学的定义、学派及最新发展一、什么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自产生之初就一直处于开放状态,也出于危机状态。

人们总是质疑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边界,因此比较文学学者们也一直致力于对比较文学定义的修正和解释。

比较文学到底是什么?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法国学者布吕奈尔(PierreBrunel,1939—?)早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什么是比较文学》一书时,就很明确指出“比较文学”是一个有缺陷的词,说它是有缺陷的词,是指它的意义和指涉含混不定,因此布吕奈尔也给出了一个含糊的界定,即“比较文学”确定了体现于文学研究之中的人类精神的一种持久的面貌,确定了词汇学上的这个小怪物创造出来之前的一种需要[1]。

并且指出比较文学首先是一种教学方法,堪称“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这个缺乏完美的称谓。

在布吕奈尔看来,比较文学是一种方法论,呈现的是人类的精神面貌。

显然他的这个解释也不足以囊括比较文学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变化。

从比较文学的概念、性质和方法论来说,它是在不断的发展和危机应对过程中进行完善和丰富的。

从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史以及学科性质的确定来说,比较文学最初的确是采取一种比较的方法论进行的研究。

阿贝尔·维尔曼(Abet-FrancoisVillemain,1790—1870)被认为是法国比较文学的真正创始人,他早在19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把比较文学看做是一种比较的方法论并进行了实践。

他发现当时法国的大学正在尝试将渊源相同并曾在各时代互相交流融合的数种现代文学进行比较。

维尔曼自己也正是用这种比较的方法来研究中古时期和18世纪的法国文学。

但首次对比较文学进行学科定义的法国学者梵·第根(PaulVanTieghem,1871—1948)恰恰背离了比较的方法论,而采用的是实证主义的方法来研究两国民族文学之间的渊源与影响。

梵·第根在《比较文学论》中解释了他在论述“比较文学”的概念及研究方法时为什么要背离比较文学的美学意义而寻求它的事实联系。

简述法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认知及其意义与不足

简述法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认知及其意义与不足

简述法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认知及其意义与不足法国学派是第一个比较文学学派,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形成。

这一时期的法国实际上成了全世界比较文学的中心。

这一学派的许多著名学者,如维尔曼、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等,都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这样或那样的贡献,之所以将他们归为一派,原因在于他们都提倡一种以事实联系为基础的影响研究,因此法国学派又被称为“影响研究学派”。

(1)法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认知①比较文学应采取实证的方法进行影响研究第一个系统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是梵·第根。

在出版于1931年的《比较文学论》一书中,梵·第根详细地探讨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内容和方法,总结了比较文学发展的历史和理论。

他认为比较文学应该研究国与国之间文学作品的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关系,找出文学影响的途径。

他说:“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这就在理论上为影响研究探讨各种文学间的事实联系,排斥没有直接关系的类同研究奠定了基础。

这一观点也反映了当时比较文学研究的实际情况:法国学者和其他国家的学者们主要是采取实证的方法,研究和考证两国之间作家与作家、作家与作品、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关系。

②比较文学强调事实研究继承和发展了梵·第根的理论,确定法国学派体系的是伽列和基亚。

1951年基亚的《比较文学》出版时,伽列为该书写了一篇纲领性的序言,他认为比较文学不是文学的比较,它研究的是关系,是事实联系。

在伽列看来,比较学者应当研究“拜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司各特与维尼”这些确实互相影响的作家之间的种种联系。

基亚的《比较文学》更进一步地明确了该学派对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影响研究的方法。

基亚的定义是: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比较学者跨越语言或民族的界限,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或情感方面的彼此渗透。

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及其新发展

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及其新发展

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及其新发展李新德(温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温州325015)摘要作为一门方法论的学科,比较文学在法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长期以来,人们常常将实证主义和影响研究等同于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研究。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比较文学在法国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尤其是伊维·谢弗雷尔的《比较文学》1989年法文版的问世以及1995英语版的出版,还有阿兰·布瓦耶的《文学的疆域》1999年的出版,很具代表意义。

法国比较学者在兼容并蓄取他者之所长的同时,另一方面又固守自己的传统。

除在形象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外,法国学者在翻译文学、神话研究、副文学、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以及比较诗学等领域都有开拓性的贡献。

关键词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影响研究;形象学;副文学French school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its New AchievementsLI Xin-de(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Wenzhou Normal College,Wenzhou,Zhejiang,325015)Abstract As a methodological discipline,comparative literature has been evolving over a century in France. Nevertheless,many scholars still identify positivism & influence approaches with French school’s met hodology. As a matter of fact,since 1970-80s,comparative literature has made a rapid progress in France; particularly,the publication of Yves Chevrel’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oday: Methods & Perspectives (1989,1995) and Alain-Michel Boyer’s Frontieres du Litteraire (1999)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rench comparatists learn from others with open-mindedness,and hold their good tradition at the same time. Apart from the achievements in imagology,they have made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to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ed text,literary myths,paraliterature,comparatist poetics,etc during last two decades.Key word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French school; influence approaches; imagology; paraliterature引言比较文学最早诞生在法国。

法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

法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

法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嘿,朋友!今儿咱来聊聊法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

你知道吗,这法国学派对于比较文学的看法,那可真是有一套独特的见解。

就好像是一位独具慧眼的大厨,能从一堆食材中挑出最精华的部分,做出一道令人惊艳的佳肴。

他们强调,比较文学不是随便把两个文学作品拿来比比就算了。

那得有严格的边界和规矩。

比如说,他们重视的是那些有事实联系的文学现象。

这就像是在织一张网,每一个节点都得实实在在地连在一起,不能是凭空想象或者瞎凑合的。

法国学派认为,比较文学得研究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影响和渊源。

这就好比追踪家族的血脉传承,得搞清楚谁影响了谁,怎么影响的。

比如说,一部法国小说在英国引起了轰动,那咱们就得研究研究,这法国小说到底有啥魅力能在英国大放异彩?是它的主题?还是它的写作手法?又或者是当时的社会背景给它创造了机会?他们还特别看重文献的考证和实证的研究。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而是要像侦探破案一样,一点点地搜集证据,不放过任何一个蛛丝马迹。

通过查找各种文献资料,来确定文学之间的关系。

这可真是一项细致又严谨的工作啊!你想想,如果没有这种实证的精神,那比较文学不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那得出的结论能靠谱吗?肯定不能啊!再比如说,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突然发生了变化,难道是他心血来潮?还是受到了其他国家某位作家的启发?这都得通过深入的研究和考证才能弄明白。

法国学派的这种定义,就像是给比较文学这棵大树扎下了深深的根,让它能够稳稳地生长,结出丰硕的果实。

总之,法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为这一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准确地去探索文学世界的奥秘。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法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

法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

法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那可是个充满激情与智慧的领域。

他们讲究的不仅仅是文学的表层结构,更注重挖掘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就像侦探一样,他们用敏锐的眼光去探寻每部作品的“蛛丝马迹”,从中发现不同文化间的微妙联系。

想象一下,当你在读《红楼梦》时,法国学派的学者们可能已经在角落里默默地分析起这部作品如何反映了18世纪欧洲的社会风貌。

他们不仅会告诉你贾宝玉和林黛玉
的爱情纠葛,还会带你领略到那个时代贵族的生活情趣、宗教观念以及女性的地位等等。

再来说说《百年孤独》,这可真是一本让人琢磨不透的书。

法国学派的专家们可能会说:“看这本小说就像是在听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
情节都像是在讲述一个家族的历史。

”他们不仅会关注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还会探讨
拉丁美洲的历史变迁和魔幻现实主义的精髓。

说到比较文学,怎么能少了对经典名著的深入解读呢?法国学派的学者们就像是一群美食家,他们对莎士比亚的戏剧、莫里哀的喜剧、歌德的诗歌等都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们不仅会欣赏这些作品的艺术魅力,还会探究它们背后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

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可不仅限于文学作品之间的比较。

他们还喜欢将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放在一起对比,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异同。

这种跨文化的比较研究让他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世界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是一种既严谨又富有创意的研究方法。

它让我们看到了文学的广阔天地,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文化的力量。

如果你对比较文学感兴趣,不妨试试这个法国学派的方法,说不定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及其新发展

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及其新发展

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及其新发展
李新德
【期刊名称】《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3(024)004
【摘要】作为一门方法论的学科,比较文学在法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长期以来,人们常常将实证主义和影响研究等同于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研究.自2 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比较文学在法国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尤其是伊维@谢弗雷尔的<比较文学>1989年法文版的问世以及1 995英文版的出版,还有阿兰@布瓦耶的<文学的疆域>1999年的出版,很具代表意义.法国比较学者在兼容并蓄取他者之所长的同时,另一方面又固守自己的传统.除在形象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外,法国学者在翻译文学、神话研究、副文学、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以及比较诗学等领域都有开拓性的贡献.
【总页数】6页(P38-43)
【作者】李新德
【作者单位】温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温州,3250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03
【相关文献】
1.法国学派对比较文学学科重要意义的探讨 [J], 邓云飞;
2.法国学派对比较文学学科重要意义的探讨 [J], 邓云飞
3.从居斯塔夫·朗松的《龙萨怎样创造?》看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文学史研究性质[J], 范方俊
4.法国学派的治学理念
——以卡雷《比较文学》序为中心 [J], 张倩玉
5.从伽列《<比较文学>序》看法国学派的理念 [J], 焦晓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及其新发展李新德(温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温州325015)摘要作为一门方法论的学科,比较文学在法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长期以来,人们常常将实证主义和影响研究等同于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研究。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比较文学在法国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尤其是伊维·谢弗雷尔的《比较文学》1989年法文版的问世以及1995英语版的出版,还有阿兰·布瓦耶的《文学的疆域》1999年的出版,很具代表意义。

法国比较学者在兼容并蓄取他者之所长的同时,另一方面又固守自己的传统。

除在形象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外,法国学者在翻译文学、神话研究、副文学、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以及比较诗学等领域都有开拓性的贡献。

关键词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影响研究;形象学;副文学French school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its New AchievementsLI Xin-de(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Wenzhou Normal College,Wenzhou,Zhejiang,325015)Abstract As a methodological discipline,comparative literature has been evolving over a century in France. Nevertheless,many scholars still identify positivism & influence approaches with French school’s met hodology. As a matter of fact,since 1970-80s,comparative literature has made a rapid progress in France; particularly,the publication of Yves Chevrel’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oday: Methods & Perspectives (1989,1995) and Alain-Michel Boyer’s Frontieres du Litteraire (1999)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rench comparatists learn from others with open-mindedness,and hold their good tradition at the same time. Apart from the achievements in imagology,they have made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to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ed text,literary myths,paraliterature,comparatist poetics,etc during last two decades.Key word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French school; influence approaches; imagology; paraliterature引言比较文学最早诞生在法国。

作为一门方法论的学科,在法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长期以来,人们常常将实证主义和影响研究等同于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研究。

综观我国学者近年来编写的教材和论文,在论及法国比较文学时,动辄就是过时或武断的评述:“法国学派的研究方法是影响研究”[1](P36);甚至有学者据此推论出“美国学派的研究方法是平行研究”、“中国学派的研究方法是……”[①]。

事实上,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比较文学在法国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尤其是伊维·谢弗雷尔的《比较文学》1989年法文版的问世以及1995英语版的出版,还有阿兰·布瓦耶的《文学的疆域》(Frontieres du Litteraire)1999年的出版,很具代表意义。

而近年来几乎所有的国内学者在论及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和法国学者时,竟只字未提这两本书;对法国比较文学的最近发展,缺少全面客观的论述。

本文在考察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不同阶段、法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定义和认识的基础上,论述作为一门方法论学科的比较文学,在历经数次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危机和挑战后,法国学者是怎样兼容并蓄、固守自己的传统,“从自身内部去觅生”;另一方面又如何以开放的心态积极迎接挑战,进一步推动比较文学这门开放性学科的持久发展的。

为了行文的方便,本文作者沿袭学界对法国比较文学的若干阶段的划分[②],个别地方作了调整;着重从法国比较学者对比较文学的定义角度切入,力图对比较文学法国学派作以较客观的评述。

一、早期比较学者对比较文学的定义对早期比较文学发展做出很大贡献的法国学者斐拉莱特·夏尔在考察了欧洲文学间的影响与接受及他们间的事实联系后认为,文学研究应当探索“每个作家所受到文明社会的影响及他对文明社会所做的贡献,……观察他主动和被动的、受制的影响和相互的影响;他对过去的继承和对未来的开拓”[2](P36)等。

一句话,在他看来,法国是近代欧洲文化和文学的中心和枢纽;斐拉莱特·夏尔更关心的是“精神的历史,而不是文学的历史”[3](P168)。

勃吕纳狄尔则将世界文学等同于比较文学,将欧洲文学看成是“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比较文学研究“仅仅和可比较的文学相联系”;他认为欧洲的五大文学(意大利文学、西班牙文学、法国文学、英国文学和德国文学) 各自的情形、发展进化路线以及与比较文学基本目标相一致的这种研究是我们要知晓的[2](P157,168);文学间真正的相互影响只能发生在单一的文化(欧洲文化)背景内。

1897年,法国里昂大学正式聘任勃吕纳狄尔的学生泰克斯特为第一位比较文学教授;在他的专论《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的起源》(1895)上,他“第一个渊博而广阔地,研究国际文学史的一个大问题”,泰克斯特“可以当之无愧地被视为法国第一个比较文学专家”[4](P31)。

在法国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学者们已经较自觉地意识到,比较文学是“一种新的科学,她涉及了民俗学、神话艺术、比较神话学等领域,对人类思想史极有兴趣。

它超越了文学研究的本体”[3](P173)。

早期比较学者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学识渊博,能够对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广泛的比较,但对具体的事实和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发生接触的细节却不甚关心。

而且,他们缺乏必要的方法,不能作深入系统的研究。

作为时代“早产儿”的比较文学,法国学者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欧洲中心主义在早期比较学者的论述中有所体现。

洛里哀在《比较文学史》(1903)结尾部分错误地认为,“各民族接触越密的结果,向来各个所具的特性必将渐归消灭”,随着世界主义的扩大,而民族间的差别将被铲除[5](P352)。

洛里哀所说的世界主义,无疑是基于欧洲中心的世界主义。

另一方面早期比较学者认识到比较文学研究中比较方法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方法论;正如后来意大利学者克罗齐所诘难的那样:比较方法“只是一种研究的方法,无助于划定一种研究领域的界限”,不仅普通方便,而且也是文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不能作为这门学科独有的基石。

他认为,外在的历史渊源研究,尽可归入全面的文学史研究中去,文学间的相类研究没有什么价值,“没有什么研究比这种研究更乏味的了”[2]( P219,220)。

因此,他的结论是:看不出比较文学有成为一门学科的可能。

二、“法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上的法国学派应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之分。

广义的是指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发展至今法国的比较学者;狭义的“法国学派”(这里加引号)这一称谓是由美国学者在20世纪50~60年代的国际比较文学危机之争中“赠与”的。

作为一个特定时代标签的“法国学派”,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鼎盛于30~50年代,终结于60年代之际。

“法国学派”的形成则和巴尔登斯贝格的工作分不开的。

他于1900年就成了里昂的比较文学讲座的教席,他是第一个系统地采用严密的考证方法研究外国文学对法国文学影响的学者。

他的《歌德在法国》(1904)、《巴尔扎克所受的外来影响》(1927)等都反映了他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观点。

由于他著述的影响力和对比较文学工作的大力促进,不愧是“法国学派”的第一位有影响的学者。

也正是巴尔登斯贝格与阿扎尔,又共同创办了第一份法国的《比较文学评论》(Revue de Litterature Comparee)杂志(1921)。

这样,比较文学在法国大学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形成了比较文学研究的第一次高峰。

巴尔登斯贝格在“比较文学:名称与实质”一文中,详尽地考证了“比较文学”名称的由来以及比较方法的演变,指出比较文学“促使了古典主义之后的教条主义的解体”,并有助于民族观点的确立,为“文学的民族主义”形成作出贡献,希望比较文学不陷入“最危险的空想”,希望它有助于“将有教养的人类的情感和倾向再次趋向一致”;巴尔登斯贝格虽然没有试图对比较文学做出任何定义,但也同意了这么一条暗示性的概念定义:对于没有包含“事实联系”并可“作为可靠依据”的比较,他是不予刊用的[6](P31-48)。

事实上,他是对勃吕纳狄尔等人只关注逻辑思维而忽视事实考察的批判。

梵·第根曾评论道:“巴尔登斯贝格的研究结果表现出比较文学从此之后是可以依从文学史的最严格的要求了”[4](P37)。

而学派理论建构的中坚人物是梵·第根,他是全面阐述比较文学“法国学派”观点的第一人。

他的《比较文学论》(1931)一书是“法国学派”理论与方法的最权威的总结,并已成为代表法国学派的经典。

针对当年克罗齐攻击比较法的论点,梵·第根反驳道:“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了全部美学的涵义而取得了一个科学的涵义的。

而那对于用不同的语言文字写的两种或多种书籍场面主题或文章等所有的同点和异点的考察,只是使我们可以发现一种影响,一种假借,以及其他等等,并因而使我们可以局部地用一个作品解释另一个作品的必然出发点而已。

”[4](P17)在他的《比较文学论》一书中,梵·第根用了一半还多的篇幅来构建比较文学方法论体系。

梵·第根认为,“地道的比较文学最通常研究着那些只在两个因子间的二元的关系;这些因子或是作品,或是作家,或是作品或人的集团。

”[4](P174)这里,梵·第根明确地把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划定为两国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把研究的目的规定为发现作品之间的影响和假借及其“经过路线”,这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