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路径研究
地方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合作路径研究——以无锡太湖学院为例
了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基地“苏南产业转
型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定位于苏锡常城市群,重点研
究方向主要聚焦于:
(1)企业技术创新与战略管理;
(2)苏南地区产业转型和升级 ;
(3)旅游和文化事业
管理。该中心在已有学科支撑和需求导向的基础上,
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地区产业转型发展急需
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的人才,在合作办学过程中将人
No.6
February,
2020
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实际需要相匹配。具体开展形式
例如:
(1)在学校教学计划基础上,增加由企业开设的
实务课程。
(2)开设工作坊,有学校指导老师、企业实
务导师和成员相对稳定的学生组成工作坊团队,去解
决社会经济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以项目方式提供经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合作;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
F324.3 文献标志码:A
0
引言
产学研合作是地方应用型高校提升自身办学实
力,增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的有效途
径。从战略认识维度看,国家创新、地方需要、高校发
展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趋势。2019 年国务院政府工
作报告提出,健全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政府鼓励
意义重大。文章以无锡太湖学院为例,提出探索联合培养校企合作办学路径,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的人才培养路径,开展以校企横向课题为载体的合作路径,加强高校与地方经济融合的协同创新等路
径。在此基础上,提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开展产学研深度全过程合作模式、建立完善
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构建产学研合作运行保障机制等对策建议。
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思考
总第238期2013年4月(上)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Total.238April2013(A)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一部分本科院校将自己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应用型院校。
在这些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确立新的发展方向,即将发展方向明确为“不失人文底蕴、专业概念泛化、应用能力凸显”三个方面。
具体实现路径有以下四个方面:改变课程设置体系、培养双师型的教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改革考试制度。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发展方向路径Reflec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Path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jor in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Li JianpingAbstract The major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hould conform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set up a new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Three aspects of development directions are maintenance of cultural deposits, extensiveness of the concept of major and highlight of Application ability.Four realization paths are the curriculum system change, double-qualified teachers'cultivation,the establishment of prac-tice training bases and the reform of the system of examination. Key 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development direction;path据2011年统计全国共有各类高校2700多所,在校生3100多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
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育人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融合不够紧密,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能力提升不够明显等。
研究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路径有助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深入分析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可以为高校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研究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路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专业教育则是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关键环节。
通过研究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育人路径,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研究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路径有助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需要不断探索新的育人模式和方法。
通过研究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育人路径,可以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借鉴,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国家人才培养战略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面临着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的诸多挑战。
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尚不明确,缺乏有效的实施策略和途径;另一方面,专业教育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研究如何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协同育人,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于应用型本科审计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和路径研究
关于应用型本科审计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和路径研究摘要:现代审计的功能已经在经济领域呈现出愈发强劲的态势,科学技术和管理理论的发展不断促进现代审计功能的拓展和审计学科的发展。
作为开设审计学专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对此予以高度的关注,正确把握现代审计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建立适应现代化需要的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文章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专业的发展方向和路径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审计专业方向路径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144-02一、应用型本科审计专业发展现状审计学是会计学这一大系统内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它与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关系密切但更不失自我”是审计学精神的写照。
但现阶段,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存在一定问题。
审计专业的学生在大一、大二所学的会计基础课程相互之间前后接续的不太连贯,如有些院校将成本会计学作为选修课而不是必修课,在审计实务部分学习生产与采购循环时就会遇到相应的困难;又如在高级财务会计中没系统学习的情况下就开设财务审计课程等等这些现象,这对后面审计课程的教与学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要想掌握好审计知识和技能,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最理想的做法就是当学生大三、大四时,安排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实习,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但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教学的实际状况,没有对接的会计师事务所和相应的大型企业供学生去实践,往往学生学完审计实务部分,应付完考试的背记之后,马上就会忘掉,没有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真正结合起来,造成了极大的教学资源浪费。
要想讲好审计课程,审计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并运用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和经济法规等相关知识,而且必须熟知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和其他国家相关经济法规的变动趋势,不断更新知识,并密切关注审计实务领域的动态。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围绕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展开研究,并提出一些改革建议。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理念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理念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教育理念上,应用型本科院校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注重应用、注重创新。
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1. 社会需求的变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更加注重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2. 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3. 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都需要得到尊重和重视,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一刀切的。
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注重个性化教学,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
三、教学改革的路径与途径1. 实践教学模式的推广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加大对实践教学模式的推广力度,构建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实习实训、科研项目等方式,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工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 课程体系的更新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对课程体系进行更新,更加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可以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增加实际操作环节,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
3. 创新创业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可以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
新建地方应用型大学服务社会发展路径探索——以绥化学院为例
现实 , 如何在较短 时间内提 升服务地方 能力, 是 这一群体在高等教育竞争 中要解决的重要 生存 问题。刚 刚升 本的绥化 学 院时此进 行 了有益的探 索。 关键 词 : 应 用型大学; 服务; 发展
中圈分类号 : G 6 4 8 ; G 6 4 6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9 4 9 9 ( 2 0 1 3 ) 0 1— 0 0 5 9— 0 3
4 . 降低 办 学重心 , 谋 求错 位发展 社 会产 业 结 构 的 多元 化 发 展 决 定 了 对 人 才
1 . 更新服 务观 念 , 明确发展 思路
需求的多样性 , 即社会 需求 不仅表现在对研究、 设计和管理等高层次人才需求方面 , 也表现在制 造工艺 、 施工 和 服 务等 应 用 型人 才 需求 方 面 。而
新建地方应用型大学属 于教学型大学 , 主要 职 能是通 过人 才培 养 服 务 社 会 。长期 以来 , 教 师 的科研工作处 于从属地位。尽 管强调通过科研 促进教学 , 实际却收效甚微。多数教师的科研 尚 处于职称科 研阶段 , 科研 的功利性 明显 , 即一旦 功成名就 , 多数教师的科研便偃旗息鼓。与研究 型大学 相 比, 教师 的科研课题 少、 经费 少、 成 果 少, 科研 能力薄弱 , 科 研成果转化 为现 实生产能 力就更低 ,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难 以落到实处。虽然新 建地方应用型 院校普遍认 识到应重视科研 工作 , 但 囿于基 础限制 , 短期 内 难 以取 得 明显效果 。 3 . 服务地 方 的意识 不 强 , 服务 观念 滞后 在 市场经 济条 件 下 , 高 校 在 服务 地 方 经 济社 会发展方 面起重要作用。高校办学 , 发挥应有 职 能, 确 实 不 能 无 视 市 场 需 求 。 只 有 全 面 服 务 社 会, 才能实现 自身教育价值 和科学发 展 , 才能在 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 占有一席之地。“ 新建 地方应用型大学大多位 于中心城 市以外 的地方 中小城市 , 长期在封 闭的社会环境下办学 , 既缺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构建路径研究——以合肥学院为例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构建路径研究——以合
肥学院为例
陈媛;陶龙泽
【期刊名称】《铜陵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17)005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评价体系在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导向、诊断和反馈激励的功能,但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也逐渐呈现出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充分展现个性等方面的局限性,因此构建新型学生评价体系的探索是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加强对大学生评价体系的科学论证,在评价的多元化、差异性、以能力导向的应用性方面积极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从而为国家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页数】3页(P115-117)
【作者】陈媛;陶龙泽
【作者单位】合肥学院,安徽合肥230601;合肥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5
【相关文献】
1.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探索与思考——以安徽合肥学院为例 [J], 赵亚飞;范颖
2.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探索与思考——以安徽合肥学院为例 [J], 赵亚
飞;范颖;
3.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应用数学C"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合肥学院为例,以MATLAB软件为教学平台 [J], 孙梅兰; 张微; 丁芳清
4.应用型本科院校学风建设研究——以合肥学院为例 [J], 许刚
5.应用型本科院校学风建设研究——以合肥学院为例 [J], 许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应用型本科发展:观点、经验与路径
应 用型本科发展 : 观点 经验 与路径
口 本刊 记者 李 玉静 刘 海
经 过 新 世 纪 初 的扩 招 和 大发 展 ,
1 月 3~ 5日,2 1 1 0 1海 峡 两 岸 应 的 观点 来 看 ,对 应 用 型本 科 的定 位 主
我 国高 等 教 育 在 规模 上 已经 完 成 了大 用 性 ( 术 与 职业 ) 等 教 育 学 术 研 要 基 于 两 个 视 角 :一 是 以建 立 时 间 为 技 高 众 化 进 程 ,进 入 以 提 升 质 量 、完 善 结 讨 会 在 上 海 第 二 工 业 大 学 召 开 ,两 岸 基 础 ,如 厦 门 大学 潘 懋 元 教 授 和 上海
加 强 地方 应 用 型本 科 院校 的科 学 定 位 与 内涵 建设 、如 何 改 革 创 新 地 方 应 用 型 本 科 院 校 的 人 才 培养 模 式 、如 何 提 升 地 方 应 用 型本 科 院校 服 务 区域 经 济 发展 能力 等议题 展开 了深入研 讨 。
48 I辣 t. ^ l l0 11 0 第 3 ‘ 蔓 2 1 12 3期
1 0月 1 ~ 1 3 4日, 由上 海 电 机 学 展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改 革 ,努 力 实 现 其 与
院 主 办 的 地 方应 用 型本 科 院校 改 革 发 目前 以 中职 和 专 科 高 职 为 主体 的职 业 学 特 色 的角度 对 应用 型本 科 进行 定位 。 展 高 层论 坛 在 上 海 召开 ,来 自全 国 5 教 育 体 系 的衔 接 和 协 同 管 理 ,应 该 成 如 上 海 电机 学 院 院长 夏 建 国提 出 ,地 O
社 会发展 为宗 旨,以培养服 务于 生产 、
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协同发展路径探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协同发展路径探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
在高等教育领域,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协同发展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第二课堂,作为课外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起到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协同发展的路径,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路。
一、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关系密切,相辅相成。
第一课堂是指课堂内的学习活动,主要是由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学生进行听课学习。
而第二课堂则是指课堂外的学习活动,主要包括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和载体中进行,互为补充、相互促进。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可以用“辅助、延伸、强化、提高”来概括。
第二课堂辅助第一课堂。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可以在学校之外增添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的学习经验,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第二课堂延伸了第一课堂。
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是有限的,而第二课堂活动则可以延伸学生的学习领域,让学生在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方面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实践。
第二课堂强化了第一课堂。
通过第二课堂的活动,学生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实践和应用,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二课堂提高了第一课堂的效果。
通过第二课堂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课堂活动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兴趣爱好的培养中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它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二课堂活动往往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背景下护理学专业发展路径——以商洛学院为例
心科教论坛科技风2021年3月D0I:10.19392/ki.1671-7341.202109035“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背景下护理学专业发展路径——以商洛学院为例張晓文2郭耀东彭晓邦V梁旭华V程敏1'2*1.商洛学院健康管理学院陕西商洛726000 ;2.陕西秦岭特色生物资源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商洛726000摘要:从“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背景下护理学专业发展立题,重点讨论了护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及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护理专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护理学;培养目标;课程设置2015年,国务院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1]o2017年,陕西省教育厅发布了“四个一流”实施方案。
商洛学院是商洛市唯一一所综合性应用型本科院校,2018年被陕西省教育厅确定为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加入了陕西省“四个一流”建设大军。
护理学专业是商洛学院于2016年开设的第一个涉医专业,经过四年的艰辛发展,虽初具专业规模,但由于开办时间短、基础薄弱,专业建设也面临诸多困难与问题。
因此,探索“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背景下护理学专业发展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实用型”护理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现代医学强调以人为本,护理模式也转变为关注整体人的健康。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2*#护理人才尽管属于我国紧缺的技术型人才之一⑶,但由于专业的特殊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会对护理人才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岀更高的要求。
因此,作为应用型本科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应该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
基于此,我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便由教务处牵头组织护理专业带头人到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机构、高校等进行实地学习,积极了解专业及行业发展需求,并与用人单位协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最终确定“以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突岀能力和素质”的“实用型”本科护理人才培养目标。
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与突破
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与突破随着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化,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新时代所面临的转型发展问题也日益凸显。
这些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这些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境。
为了更好地应对困境,实现转型发展,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积极探索突破之道。
一、困境分析1. 专业设置滞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往往存在滞后的问题。
一方面,一些院校的专业设置过于保守,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导致毕业生就业难、就业率低;一些院校的专业设置过于同质化,缺乏特色和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位置。
2. 教学资源不足受经费投入和地方支持力度的限制,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资源相对不足。
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科研条件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限制了院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升,也制约了院校的转型发展步伐。
3.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往往存在模式单一的问题。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得毕业生往往缺乏职场适应能力,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4. 院校发展定位不清一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发展定位上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
缺乏明确的办学宗旨,不清楚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导致办学方向不明确、目标不清晰,难以形成有效的发展战略。
二、突破之道1. 加强与地方产业对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与所在地的产业对接,深入了解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开设与当地产业相适应的专业或课程。
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教学内容与生产要求的贴近,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 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增加教学资源投入,包括加大财政投入、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引进高水平教师、改善教学设施和实验条件等。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为学校的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办学定位与发展路径的选择——以合肥师范学院为例
[ 关键词]新 建本科 院校 ; 应 用型 ; 办学定位 ; 发展 路径 [ 中图分类号 ]G6 4 8 . 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 6 7 4 — 2 2 7 3 ( 2 0 1 3 ) 0 5 — 0 0 0 1 — 0 5
— —
以合 肥 师范 学 院为例
吴先 良
( 合肥师范学 院, 安徽 合肥 2 3 0 0 6 1 )
[ 摘
要 ]明确办学定位并 以此作 为学校 长远发展 的基本依据 , 对 于新建本科 院校来说 意义重大 。新 建本科 院校要 立足
学校的 办学 实际, 科 学确定应用型 办学定位 , 彰显 学校特 色。要 以应 用型本科 教 育为平 台, 重视 应 用研 究 , 强化 实践教 学, 促 进产学研合作育人 。要优化人 才培 养方案 , 构 建适 应应 用型本科人 才 的培养模 式, 构筑应 用型人 才培 养基地 , 推进 应 用型人
2 0 1 3年 9 月
合肥师范学 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He f e i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S e p .2 0 1 3
第3 1 卷第5 期
Vo 1 . 3 1 No . 5
・
本 刊专稿 ・
新 建 本 科 院 校 应 用 型 办学 定位 与发 展 路 径 的选 择
相适应 ; 高等教育结构 , 必须主动适应现代经济与社 会发 展 的人才 结构 。 特 别是 新 建 本科 院校 , 一 定 要在 高 等 教育 分 类 体 系 中确 定 自己的位置 , 明确 自己 的发 展方 向 , 制定 自己的发展战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新建本 科院校 , 不能与重点高校 盲 目攀 比, 寻求学科全、 研 究型 的办 学定 位 。而应 以应 用 型本 科 教 育 为 平 台 , 把人 才 培养 目标定 位 于 应 用 型 专 门人 才 , 满 足 社 会 和地 方经 济发 展 的需要 , 满足 学生 的 职业 需 要 , 在多 类型 、 多层 次 的高 教 系 统 中办 出水 平 和 特 色 。既 不 能办 成学 科 型和研 究 型 的本 科 , 也 不 能 因 为 突 出应 用而 削 弱基础 理论 的教 学 , 而应该 互 为补充 , 扬 长避 短, 要特 别注 重学生 应用 能力 的 培养 和训 练 , 加 强基 础课 程教 学 内容 的应 用 性 部 分 , 把应 用性 环 节 渗 透 到教 学 的全过 程 。 ( 二) 高校 办学定位 必须顺应 经 济社会 发展 和人 才培 养的 需要 党 的十八 大提 出 了“ 实施 重 大人才 工程 , 加 大创 新创 业人 才培 养支 持力 度 , 重视 实用人 才 培养 , 引导 人才 向科研生产一线流动” 的任务, 国家建设正需要 大量 的应 用 型人 才 。培 养 实 用 人 才 和创 新 人 才 , 主 要 由培养 应用 型人 才为 主 的高校 来承 担 。 2 0 世纪 6 o 年代前后, 由于科学技术发展, 应用 型技术人 才 的需求 不 断增 加和 细化 。世 界上 许 多经
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建设与改革发展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Curriculum Building and Reform Development Way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作者: 王晓蕾[1];林妍梅[1]
作者机构: [1]北京联合大学
出版物刊名: 职教论坛
页码: 34-38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12期
主题词: 应用型;高校转型;课程建设;能力为本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从大众化向普及化跨越,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需求更加显著,国家将教育的结构性改革作为发展主线,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分类发展,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基于对应用型课程内涵和基本原则的理论分析,对我国转型高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取得的进展进行分析发现,国内应用型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课程体系建设趋向能力为本,课程开发体现多元协同,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应用性特色。
针对转型中需关注的问题,从构建与专业有机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立可持续性的校企合作机制,推进学生中心教学范式方面给出了思考与建议。
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研用协同发展路
作者简介:张琪(1981-),女,燕京理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廉国恩(1983-),男,燕京理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赵卫锋(1976-),女,燕京理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等;尹晶(1980-),女,燕京理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㊂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研用协同发展路径研究基于临床式研究的视角张㊀琪㊀廉国恩㊀赵卫锋㊀尹㊀晶(燕京理工学院国际商学院,河北三河065201)摘㊀要:产学研合作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人才的有效路径,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存在合作层次低,合作缺少创新性和合作缺乏系统性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将临床式方法引入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研模式构建中,同时结合目前大众创新的时代背景,用户为最终的体验者,因此,提出在前瞻性㊁系统性和创新性原则指导下,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生态链条,并分别从产㊁学㊁研㊁用四个视角进行分析,旨在提出基于临床式研究视角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研用协调发展路径,推动互惠互赢,促进区域经济发展㊂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研用;临床式;协同发展中图分类号:F27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2.21.0260㊀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㊁市场为导向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㊂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㊂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需要适应社会需求,在知识㊁能力和素质培养上符合用人单位需求,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产学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㊂而临床式方法是学术研究的方法之一,其研究对象以少深而著称,本文将临床式方法应用到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研中具有一定价值㊂1㊀国内外研究现状1.1㊀关于临床式方法的研究成果临床一词主要应用于医学领域,但是在其他领域关于临床式方法的研究也存在一定成果㊂MM (1958,1961),Ball and Brown(1968)等形成了关于理论与实验研究的两股力量,之后产生了商学院的 科学化 研究模式,很多学者在研究时采用大样本研究方式,但是在我们的研究中还存在一种方式即临床式研究㊂Peter Tufano (2001)提到学术研究有多种方法,理论研究㊁经验研究和临床式研究,临床式研究对象很少,可以是一家公司,另外研究的深度要深㊂1.2㊀关于高校产学研的相关研究成果目前关于高校产学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为对某类型高校整体产学研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为针对某类专业提出具体的对策㊂业绪华等(2021)即通过对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产学研合作的优势㊁困境分析,提出从加强顶层设计㊁搭建合作平台㊁优化人才队伍㊁完善考评体系等方面推进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产学研合作创新特色发展㊂李跃(2019)提出应用 产学研 协同育人模式,即明确教学目标,重视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提升,开展模块化教学,以期更新教学内容㊁教学手段,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提高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效果㊂朱志红㊁李诗宇(2019)从耦合共生单元㊁耦合共生连接㊁耦合共生界面和耦合共生环境等角度探讨了会计行业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的基本要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会计行业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结构㊂2㊀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2.1㊀合作层次较低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离不开行业企业参与㊂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不断与行业企业合作,主要合作模式有:(1)合作办学,成立产业学院;(2)共建课程;(3)派学生进入企业开展实习等,虽然目前产学研合作形式多样,但整体来看,合作层次较低,不够深入,很多合作形式只停留于表面化㊂2.2㊀合作模式缺少创新性产学研合作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学校办学实力的有效途径之一㊂为增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也不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社会需求㊂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依然照搬以往模式或者其他高校模式,未深入分析技术发展和社会变革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合作模式始终举步不前,缺少创新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校服务社会的效能㊂2.3㊀合作缺乏系统性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研人才培养的路径应该具有系统性,从课堂-课程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由点到面不断串联,形成网状结构,才能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㊂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每个环节缺少关联性㊁各个环节脱节,导致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产学研链条断裂,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㊂㊃36㊃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3㊀临床式方法应用到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研的具体路径可行性分析㊂临床式方法以研究一家公司或者几家公司为主开展研究,这种研究方法以行业企业研究为主,可开展深入研究㊂结合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产学研中面临的问题,本文提出可将临床式方法应用到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研中去,以解决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产学研中存在的合作层次低㊁合作模式缺少创新性和合作缺乏系统性等问题㊂3.1㊀模式构建原则和具体路径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研用模式应遵循三项原则进行构建㊂3.1.1㊀前瞻性原则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进行,互联网㊁云计算㊁大数据等新型技术与模式正深刻改变人们的思维㊁生产㊁学习方式,这些变化也导致了行业企业业务模式等发生了深刻变革,社会对人才需求也必将发生变化,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构建产学研用模式时要具有前瞻性,站在技术发展和行业需求前沿,是构建的产学研用模式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满足新时代经济社会和现代产业发展需求㊂3.1.2㊀系统性原则人才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系统的梳理和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体系中产学研用模式的构建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特别是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㊂产学研用模式应该遵循系统性原则,不能将每个环节割裂,而应该形成生态链条,循序㊁连贯构建出模式㊂3.1.3㊀创新性原则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㊁人才链与产业链㊁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根据意见可见教育链㊁人才链㊁产业链㊁创新链应该是有机链接的㊂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研用模式的构建离不开创新性原则,每个应用型本科高校不应沉湎于以往传统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应打破现有桎梏,在前瞻性㊁系统性原则基础上不断在模式构建中寻求创新㊂3.2㊀具体路径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研用模式应在分析国家政策基础上,以政府为主导建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生态链条㊂3.2.1㊀强化政府部门在产学研用模式的主导作用国家发布的相关政策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研用具有指示作用,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产学研用中要及时关注和分析国家发布的各项相关政策㊂高校是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拥有较多的科技创新的人力资源,因此为了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政府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在产学研用体系中的主导作用,聚焦高校智力资源,加大经费投入,结合各高校特点,创新投入方式,引导高校培育优质资源,研发创新成果,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㊂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参与的产学研用体系,出台相关政策可进一步推动生态体系的构建,保证产学研用合作在强有力的政策保证下得到飞速发展㊂3.2.2㊀构建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生态模式(1)产㊂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生态模式中,产即行业企业的市场经济,前面我们提到在构建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时要遵循前瞻性原则,要关注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如何发展才能更好适应经济发展和技术变革,以科研机构㊁高校的智力资源推动企业发展,同时也可以为高校等提供资源㊂行业发展和企业社会需求变革,与研㊁学密不可分㊂①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与企业成立产业学院,在产业学院人才培养中充分引用临床式方法,培养出符合行业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㊂②行业企业可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岗位,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共建课程㊂③高校的教师进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一方面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另一方面教师通过临床式的培训,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企业的痛点难点㊂(2)学㊂学即高校,特别指高校的人才培养㊂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企业的需求,因此人才培养的过程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㊂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培养应用型实战人才为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采用临床式实战模式,通过课程-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全链条的与行业企业对接㊂在课程中结合课程讲授重点内容与行业企业对接,分解企业案例运用临床式方法展开教学,在教师介绍理论知识的同时,融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实践环节㊂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融入临床式实践课程,同时在毕业环节中以具体企业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专业理论知识临床式的解决企业实际问题㊂在整个人才培养模式中体现临床式实战模式,通过全覆盖的临床式模式提高学生实战能力㊂(3)研㊂研即科研机构的研究㊂一方面科研机构在开发技术的同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具体企业中去推动企业乃至整个行业发展;另一方面科研机构的研究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提供研究基础㊂(4)用㊂用主要指用人单位,最终落脚到用户中去㊂产学研最终反馈到用的层次,通过用户反馈给行业企业㊁反馈给高校㊁反馈给科研机构,在用户反馈基础上行业企业㊁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自身战略和行动的调整,实现良性循环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知识社会以及创新民主化的进程使得生活㊁工作在社会中的用户㊁大众成为创新的主体,逐步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模式的转变㊂参考文献[1]Sense,Andrew J.Work-Based Research Degree:Systematic Cultivation Through a University-Industry Network Space[J].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16,41(6):933-954.[2]业绪华,马雪荣,彭明国,等.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产学研合作优势㊁困境及对策中国科技产业,2021,(09).[3]李跃. 产学研 协同育人模式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黑龙江科学,2019,(17).[4]朱志红,李诗宇.会计行业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研究.商业会计, 2019,(13).[5]黄颖.应用型本科高校‘宏观经济学“混合式教学改革设计与实践 以武昌首义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5): 142-144.[6]张文强.地方本科高校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河南社会科学,2018,(4).㊃46㊃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浅析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路径
养 的指 标 体 系评 价 、 导 和 管 理 我 国现 实 中业 已潜 在 分 层 的各 类 高 指 校 , 是加 剧 了 这种 混乱 。 而 , 们 必须 重 新 审视 传 统 的 “ 术 型 ” 更 因 我 学 O 引 言 本 科 教 育 的 发 展 模 式 , 立 对 高 等 学 校 多 层 次 、 类 型 的 分 类 指 导 建 多 教 学 应 用 型 本 科 院校 是 适 应 我 国 经 济 结 构 调 整 和 满 足 高 等 教 体 系和 建 设 与 评 价体 系。 育 大 众 化 的 需 求 应 运 而 生 的 。 它 的 办 学 理 念 和 发 展 定 位 既 有 别 于 2 教 学 应 用 型 本 科 院 校 的 内涵 和 办 学 定 位 “ 究 型 ” 学 , 有 别 于 我 国传 统 的 “ 术 型 ” 通 本 科 院 校 , 是 研 大 也 学 普 而 高 等 学 校 具 有 人 才培 养 、 学 研 究 和 社 会服 务 三 大职 能 , 为 科 作 指将 自身 类型 定 位 于 教 学 主 导 型 , 发 展 目标 定 位 于 培 养 直 接 面 向 将 所 高 校 , 要 培养 什 么 类 型 的 学 生 , 要 从 事 什 么样 的科 学研 究 , 主 主 市 场 和 生 产 第 一 线 的 高 级 工 程 应 用 性 人 才 的 服 务 应 用 型 普 通 本 科 主 要 提 供 什 么 样 的社 会 服 务 , 必 须 根 据 社 会 需 要 和 自身 条 件 来 确 高 等 院校 。 定 , 这 些 就 不 仅 仅 是 文 字 表 述 和 对 外 宣 传 上 的 “ 式 上 ” 更 是 确 而 形 , 1 教 学 应 用 型 本科 院校 的发 展 背 景 定 和 指 导 学 校 发 展 与 办 学 模 式 选 择 的学 校 的定 位 。 教 学 应用 型本 科 院校 的产 生 既 是 现 代 大 学 适 应 市 场 经 济 需 要 , 纵 观 世 界 高 等 教 育 发 达 国 家 的高 等 学 校 无 不 是 制 定 并 遵 循 了 主 动 服 务 于社 会 发 展 的展 现 , 是 现 代 大 学 对 原 有 办 学 理 念 和 发展 也 科 学 、 理 的 金 字 塔 式 高 等 学 校 分 类 设 置 和 分 类 发 展 体 系 , 究 主 合 研 路 径 反 思 与 改 革 的 成果 。 导 型 和 研 究 教 学 型 高 校 属 于 少 数 部 分 ,处 于 高 等 学 校 结 构 的最 上 11 内部决定 因素 原有办学理念和 发展 路径偏差 我 国现代 . 层 , 基 座 则 是 为 数 众 多 的 教 学 主 导 型 普 通 高 等 学 校 。 实 , 用 型 而 其 应 意义 上 的 正 规 大 学 从 根 本 而 言 是 西 方 文 化 和 教 育传 统 的 舶 来 品 , 它 人 才 更 多 的体 现 为一 种 人 才 培 养 目标 的 类 型 结 构 而 不 是 层 次 结 构 。 的产 生 和 发 展 无 不 深 深 印 刻着 西 方 大 学 的焙 痕 。 论 是最 初 的 学 习 无 从 高 等 教 育 的 人 才 培 养 本 质 而 言 人 才都 是 应 用 性 的 , 当然 , 种 应 这 日本 , 搬 苏 联 , 到 改 革 开 放 后 的 向欧 美 大 学 学 习 浪潮 , 后 再 无论 从 最 用性 表 现在 多种 方面 , 可 以 区 分 为 学 术 型 、 也 工程 型 、 术 型和 技 能 技 早 的京 师大 学 堂 , 近 代 的蔡 元培 主政 的北 京 大 学 , 是 现 代 大 学 , 到 还 型 等 四 种应 用性 人 才 类 型 , 术 型 人 才 的主 要 任 务 是 探 索 和 发 现 新 学 我 国 的 大 学 发 展 无 不 直 接 继 承 了西 方 中 世 纪 遗 承 而 来 的 “ 学 轻 重 原理 , 研究客观规律 , 将客观规律转化 为科 学原理 和学科体系 ; 工程 术” 的传 统 办 学 理 念 。 这 种 办 学 理 念 的支 配 下 , 国 的 高 等 教 育 普 在 我 型 人 才 则 主 要 从 事 将 科 学原 理 及 学 科 体 系 知 识 转 化 为 设 计 方 案 或 遍 偏 向于 “ 学术 型 ” 育 : 学 内容 上 重 视 科 学 教 育 , 教 教 轻视 技 术 教 育 ; 设 计 图 纸 :技 术 型人 才 主 要 从 事 将 设 计 方 案 与 图 纸 转 化 为 产 品 : 技 教 学 方 式 上 强 调 全 面 的理 论 教 育 , 对 忽视 实 践 操 作 能 力 : 学 研 相 科 能 型 人 才 则 主 要 依 靠 熟 练 的 操 作 技 能 来 具体 完 成 产 品 的 制 作 。 于 对 究 上理 论 研 究 , 视 应 用 技 术 研 究 , 对 造 成 了 我 国 “ 术 型 ” 才 忽 相 学 人 学 术 型 应 用 性 人 才 ,显 然 主 要 由研 究主 导 型 大 学 和 研 究 生 院 培 养 ; 过 剩 , 实 践应 用 型人 才 不足 的局 面 。 而 而 技 术 型应 用 型 人 才 , 以前 是 中 等 专 业 学 校 人 才 培 养 目标 , 由于 但 12 外 在 环 境 诱 因 : 济 结 构 调 整 和 高 等 教 育 大 众 化 经 过 3 . 经 O 社 会 对 人 才 需 求 层 次 的 提 高 , 专 毕 业 生 就 业 岗 位 的 下 移 , 此 这 中 因 年 的 改 革 开 放 , 方 面 , 国 科 学 技 术 日新 月 异 , 济 有 了很 大 发 一 我 经 类人 才的培养 , 目前 主要 由 高 职 高 专 学 校 来 承 担 , 人 才 培 养 规 其 展 , 且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已由 粗 放 型 逐 步 转 向集 约 型 , 并 由外 延 式 发 展 格 定 位 于 “ 等 技 术 应 用 型 专 门人 才 ” 但 是 , 这 两 者 之 间 的 工 程 高 ; 在 转 向 内 涵 式 发 展 。 以 复 杂 、 端 技 术 为 基 础 的知 识 经 济 , 然 需 要 尖 必 型 应 用 性 人 才 则 一 直 是 我 国高 等教 育 人 才 培 养 的薄 弱环 节 , 国 不 我 大 量 高 质 量 的 多种 类 型 和 多种 规 格 的 人 才 ,以 满 足 社 会 主 义 经 济 仅 科研 主 导 型 高 等 学 校 习惯 于 “ 究 性 ” 学 术 性 ” 才培 养 , 且 普 研 “ 人 而 现代 化和 社 会 发 展 多 样 化 的 需 要 。另 一 方 面 , 国 的 高 等 教 育 已经 我 通 的 教 学 主 导 型 高 等 学 校 也 莫 不 以 “ 术 性 ” 才 培 养 为 目标 , 学 人 以学 提前进入了大众化的发展 阶段 ,全 国毛入学率 由 8 O年代 的 2 %增 校升 格为 “ 究主 导型 ” 研 为追求 , 对 忽略 了工程应 用型人 才 的培 相 加到 2 0 0 5年 2 % , 海 、 京 等 高 等 教 育 发 达 地 区 的 2 0 1 上 北 0 4年 高 养。而这正是 教学 应用 型高等学校 出现的契机和最根本的办 学定位 等教育毛入学率 已经超过 5 %,率 先进入 了高等教育普 及化 的发 所 在 。因 而 , 们 呼 Ⅱ 对 我 国 的教 学 主 导 型 普 通 高 等 学 校 重 新 定 位 , 0 我 于 展阶段。 在 重 视 和 保 留部 分 “ 术 型 ” 学 主 导 型 普 通 高 校 的 同 时 , 更 多 的 学 教 将 13 比较 与现 实 :国外的经验与我国高等 学校 现实格局 在西 . 教 学 型 高校 向教 学 应 用 型 高校 的 发 展 方 向 转 变 。 为 此 , 我们 将 培 养 方 发 达 国 家 , 等 教 育 大 众 化 的过 程 , 是 本 科 教 育 向应 用 型 转 变 高 就 面 向生产 、 建设、 管理 、 服务第一 线的以高素质 的工程应 用型本科人 的 过 程 。 德 国是 在 二次 大 战 的废 墟 上 发 展 起 来 的世 界 经 济 强 国 , 它 才培 养 为 主 要 目标 , 极 主 动 为地 方 经 济 建 设 、 域 社 会 和 行 业 发 积 区 的 经 验 就 是 在 扩 大 高 等 教 育 规 模 的 同时 把 发 展 应 用 型 技 术 教 育 作 展 服 务 , 本 科 教 学和 学 生 基 本 素质 与 工 程 技 术 应 用 能 力培 养 为 主 以 为经 济 腾 飞 的两 大秘 密 武 器 之一 。 英 国 的 多 科 技 术 学 院 , 印度 的 工 导 , 调 学用结合 、 做 结合 , 创结合 , 强 学 学 以产 学 研 合 作 教 育 为 主 要 程 技 术 学 院 和 技 术 大 学 、 国 的科 技 学 院 等 , 都 是 以 实 施 本 科 层 法 也 人 才培 养 模 式 的教 学 主 导 型普 通 高 校 归 类 为 教学 应 用 型 。 就 是 将 也 次 的 技术 教育 为主 , 他们 都 通 过 积 极 发 展 应 用 型 技 术 教 育 和 职 业 教 学 校 类 型 定 为 教 学 型 , 人 才 培 养 的 目标 定 为 工 程 应 用 型 , 称 为 将 简 育 , 高 人 的 职 业 能 力和 应 用 技 术 素 质 , 人 力 资 源 的优 势 弥 补 自 教 学 应 用 型 。 提 以 然 资 源 的劣 势 , 发 了生 产 力 的 巨 大 活 力 , 些 历 史 性 经 验 , 正 在 激 这 对 3 教 学 应 用型 高 校 的特 点 及 其 发展 路径 选择 迎 接 知识 经济 到来 的我 国来 说 , 非 常 宝 贵 并值 得 借 鉴
浅谈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流专业建设的发展路径
浅谈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流专业建设的发展路径摘要:高校与应用型高校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
为此,我们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响应国家需求,加快建设一流学科。
首先,必须要有足够的思想和创意,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同时,要整合资源,将自身的优势与需要相结合,逐渐转变为服务地方经济,使之更好地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实用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流专业建设;发展路径引言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
“双万计划”是对全国各大高校实施的一项提升工程,为各大高校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
这就要求各高校重视并抓住机会。
从总体上讲,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世界一流高校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作为一所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要主动开展一流学科建设,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要加强对这一领域的重视,为实现自身的长远、稳定的发展目标做出贡献。
1专业发展目标的合理设置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从自身的现实条件、专业发展的基础上,认清优势和劣势,具体包括资源配置能力、院校发展基础等。
在借鉴国际水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进行科学的设计。
从国际水准的建筑标准来看,主要是指在世界范围内普遍采用的一流建筑准则与要求。
新世纪,讲究的是科学,就是要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深入地分析,邀请专家、企业专家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强大的联盟,才能更好地制定大学的专业发展目标。
从总体上看,一流学科建设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思想,注重创新和继承,才能提高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引导一流专业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一流学科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
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并从完善管理体系入手。
首先,就是要改变以前的功能,要把所有的人都集中起来。
通过广泛的宣传,可以使学生和老师们明确地意识到建立一流专业的重要性,从而积极支持。
应用型本科高校智能财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感谢观看
应用型本科高校智能财会人才 培养路径研究
基本内容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财会领域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行业之一。应 用型本科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当积极探索智能财会人才培养路径, 以满足社会对该领域人才的需求。本次演示将简要分析当前智能财会人才培养的 现状,并探讨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智能财会人才培养方面的路径。
3、实践教学不足。智能财会领域对实践经验的要求较高,而当前高校在实 践教学方面存在较大不足,如实验设施不完善、校企合作不深入等,导致学生缺 乏实际操作的经验和技能。
3、实践教学不足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结合市场需求,重新设定智能财会人才的培 养目标,并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例如,可以尝试将财务管理、会计学、计 算机科学、数据分析等相关学科进行交叉融合,以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智能财会 人才。
二、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 式概述
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本科教育中,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 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 环节等方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 论与实践的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 需求。
关键词: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 人才培养模式
概述:
当前,我国地方高校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培 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因此,研究 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培养目标:
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体而言,应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和素质,掌握相关学科 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能够在行业中发挥骨干作用,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产教融合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产教融合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1. 内容概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产教融合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路径和方法。
通过对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等。
从产教融合的理论基础出发,阐述产教融合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价值。
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产教融合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包括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
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案例分析,验证所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教融合已经成为推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与教育紧密结合,通过产业需求引导教育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方法,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
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脱节、教学方法单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
研究产教融合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产教融合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基地,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于提高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产教融合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脱节、教学方法单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
本研究旨在探讨产教融合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路径和方法,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教融合已经成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与教育紧密结合,通过产业需求驱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的一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