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群城市化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合集下载

城市化ppt课件

城市化ppt课件

城市化对人口的影响
人口迁移和流动
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导致 城市人口规模扩大。
城市规划与建设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和建设更加注重居 民的生活需求和便利性。
人口结构变化
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 发生变化,老龄化、少子化趋势加剧。
城市社区发展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社区的数量和规模不断 扩大,社区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社会因素
人口迁移、教育水平、医疗保 障等也会影响城市化进程。
政策因素
政府对城市化的政策导向、土 地制度、户籍制度等都会对城
市化进程产生影响。
技术因素
科技发展水平、交通通讯条件 等也会影响城市化进程。
03
城市化的影响
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
经济增长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聚集 ,消费需求增加,促进产业集 聚和升级,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环境质量下降
城市化过程中,工业和交通排放的污 染物增加,导致空气、水质等环境质 量下降。
资源消耗增加
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增加导致对水、 土地等资源的需求增加,加剧了资源 紧张。
生态破坏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扩张和基础设施 建设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导致生 物多样性减少。
环境治理投入增加
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的关注度提高, 政府和企业对环境保护的投入逐渐增 加。
城市化发展将带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城市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加强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提高城 市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缩 小城乡差距。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分享 浅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分享 浅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

浅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目录一、前言 (3)二、城市化的内涵概述 (4)三、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4)(一)农民工问题 (4)(二)人口问题 (5)(三)农民土地补偿问题 (5)(四)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不同步 (6)(五)不同区域间城市发展不协调 (6)四、有关城市化进程中的优化对策探讨 (7)(一)改善户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7)(二)构建人口生态圈 (7)(三)完善土地相关的法律法规 (8)(四)强化城市化发展的经济主导 (9)(五)确立城市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9)五、结论 (10)参考文献 (10)摘要城市化是伴随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过程和客观发展规律,我国目前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人口的增加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样也推动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确实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多方面需求,但是同样也伴随着较多的社会问题产生。

若不能合理规划和管理迅速发展的城市化,城市化质量将得不到改善,经济也将难以维持高速高质量的增长。

因此,本文从城市化的内涵着手,围绕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管理;优化对策一、前言伴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提速。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化是我国实现经济转型的根本途径,也是解决有效需求不足、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战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合理推进城市化进程,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护资源环境、实现经济起飞、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时代,城市化已成为我国最可靠的发展道路之一。

一般来说,城市化是指随着生产力方式和结构的转变和调整,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第三产业和其他非农业产业主导着现代城市社会的历史进程。

在发展初期,各国经济实力存在差异。

大多数经济快速增长的国家已经基本完成了城市化进程,支撑世界各地城市化发展的重任落在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肩上。

中国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群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

城市群的发展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竞争力,促进人口流动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城市群发展的意义、现状以及发展策略,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更好地推进城市群发展。

一、中国城市群发展的意义1.优化资源配置:城市群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提高经济竞争力:城市群可以集聚各种要素,形成聚集效应,促进经济增长和创新发展。

3.促进人口流动:城市群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吸引人口流入,缓解城市人口压力。

4.推动城乡一体化:城市群可以促进城乡资源的有机流动,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

二、中国城市群发展的现状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城市群,如长三角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等。

这些城市群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然而,中国城市群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城市群内部城市发展不平衡。

一些核心城市过于集中资源,导致周边城市发展滞后。

其次,城市群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互动机制不够完善。

最后,城市群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和总体布局,缺乏统一的政策支持和调控机制。

三、中国城市群发展的策略1.建立合理的城市群发展规划:制定城市群发展的整体规划和总体布局,明确核心城市和周边城市的定位和发展方向,避免城市发展的不平衡。

2.加强城市群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建立城市群间的合作机制,促进各城市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3.推进城市群间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城市群之间的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高城市群内部的流动性和联动性。

4.加强城市群内部的协调与合作:建立城市群内部的协调机制,促进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和市场一体化,实现共同发展。

5.建立城市群发展的长效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政策支持和调控力度,鼓励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和合作。

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京津冀城市群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城市规划的深化,京津冀城市群的城镇化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围绕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1. 城镇化率持续上升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京津冀城市群的城镇化率不断提高。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的城镇化率达到6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到2020年,这一数字已经超过70%,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最为迅速的地区之一。

2. 区域发展不均衡尽管整体上京津冀城市群的城镇化水平居高不下,但区域内部的发展仍然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现象。

北京、天津等核心城市的城镇化率远高于河北省的一些边远地区,城市群内部的差距比较明显。

由于河北省的经济基础相对较弱,城市化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难。

3. 城市规划的不断优化为了促进京津冀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不断加大对城市规划的力度。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各级政府积极推动城市群的城镇化进程,提高城市功能和竞争力,同时加强城市群间的互联互通,推动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

二、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1. 经济支撑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区域,京津冀城市群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京津冀地区的高速发展为城镇化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和资金保障,促进了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2. 土地利用由于京津冀地区的土地资源相对紧张,城市化进程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成为了影响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土地开发力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为城市化提供更为合理的空间布局。

3. 政策引导国家对京津冀城市群的城镇化进程进行了充分的政策引导和支持。

例如《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明确的城市化发展目标和路径,明确了城市群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为城市群的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现状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复杂过程。

改革开放近30年来。

中国城市化发展极为迅速,城镇人口比重已由1978年的18.6%提升到2005年的43.3%,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50%左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但是,我国城市化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据世界发展报告统计资料,2000年,全世界城市化水平已达47%,中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一般都在50%以上,高收入国家为79%。

我国城市化水平与世界水平相差甚远。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1,全国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差距过大我国城市分布相对集中在东部地带,东中西三大地带呈现明显的梯度差异,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从城市数量看,2000年全国667个城市中,东、中、西部分别为300个、247个和120个,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4.98%、37.03%和17.99%。

与此同时,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比中、西部地区明显要快。

尤其是在沿海地区的珠三角、宁沪杭、京津唐等大城市群区域,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集聚了中国大量的财富、劳动力与高新技术,使沿海许多城市经济繁荣,市场活跃,生活水平提高,环境逐步改善,已经进入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中部地区正处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西部地区仍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2、生态环境恶化,资源问题严重城市中聚集了大量的工业企业及人口,但由于工业的粗放型发展和人口的高度聚集,污染物的排放量激增,造成了大气污染、垃圾满城、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短缺、噪音不绝和光磁污染等各种难以解决的环境问题,城市的生态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从水资源来看,随着城市大生产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剧增,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大量增加,加之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了江河表面水的丰盈,超量和无度的开采又造成地下水的枯竭。

同时。

禁而不止的工业污染和污水的超标排放,致使江河湖泊和水源地以及地下水水质遭受严重污染,使得我国660多个城市不同程度面临水资源问题,200多个城市水资源严重不足,有的城市被迫限量供水。

中国大陆三大城市群环境效率评估的开题报告

中国大陆三大城市群环境效率评估的开题报告

中国大陆三大城市群环境效率评估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迅猛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群已成为中国城市空间组织的重要特征。

作为中国的三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在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然而,城市群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环境问题。

高污染和低效率已成为制约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城市群环境效率的评估成为当务之急。

2. 研究目的和内容
本研究旨在评估中国大陆三大城市群的环境效率,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 环境效率测算模型的建立:本文将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对城市群的环境效率进行测算,该模型能够评估城市群中不同城市的环境效率,并分析城市群整体的环境效率。

(2) 数据分析和比较:本文将利用2019年各城市的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和比较研究,以揭示城市群的环境效率对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情况。

(3) 影响城市群环境效率的因素分析:本文将解析城市群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包括政策、技术、资本、人力资源等方面,并从中找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4) 提出政策建议:结合研究结果,针对城市群的环境问题,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城市群环境效率的提升。

3. 预期成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清晰地揭示中国大陆三大城市群的环境效率状况,对城市群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另外,本文还将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促进城市群环境效率的提升提供有益的指导。

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一、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不断推进,也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交通拥堵、城市环境污染等。

本篇文章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城市人口过度集中问题中国城市化发展中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城市人口过度集中。

这种情况不仅使城市拥有了数量众多的人口,还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1. 城市空气污染问题城市人口过度集中造成了城市交通拥堵,大量汽车在路上排放尾气,使得城市空气污染十分严重。

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会导致各种呼吸道疾病。

2. 资源短缺问题城市人口过度集中还会导致城市资源短缺,如供水、供电、供气等。

这种情况会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对策:推进城市群发展为了解决城市人口过度集中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对城市群发展的推进力度。

城市群的发展可以实现城市之间的分压,居民可以在城市群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居住地。

同时,城市群的发展还能够实现一体化发展,共同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三、城市规划不合理问题城市规划是城市化发展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但是一些城市规划不合理问题还是存在的。

1. 城市土地浪费问题城市规划不合理问题会导致城市土地的浪费。

例如,在一些城市中,为了建设高档住宅区而占用大量农田,这种情况严重浪费了城市资源。

2.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城市规划不合理还会导致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例如,在一些城市中,由于道路规划不合理,道路过于狭窄,交通流量大,道路拥堵状况日益严重。

对策: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政府应该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加大对城市规划的审查力度,避免城市规划不合理问题的出现。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城市土地的保护力度,避免城市土地的浪费。

四、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城市交通拥堵是城市化发展中最让人头疼的问题之一,这种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

1. 城市公共交通设施不完善问题城市公共交通设施不完善也是导致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之一。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走向经济大国的必经之路,不仅加大了城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地域发展,平衡了城乡发展的节奏,拉动了国内消费,也带动了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但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例如城市人口拥挤、交通问题、住房紧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公共安全管理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健康化、有序化、科学化。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一、城市化概述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社会才能有更大的创新和进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可谓“追梦改革万里春,农民潮涌作工人。

荒滩野岭高楼起,立体网联城市群。

”但是,正在进行中的城市化也给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

因此,单纯、刻意、过激地进行城市化,并不适宜中国的国情及稳健发展的需要。

当务之急是将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总结出来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正确认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李善同指出:在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时,应当优先考虑如下几个方面:1.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力。

2.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优先区域布局。

3.有利于资源节约与利用。

4.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李研究员提出的标准将对我们找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提供坐标,指明方向。

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1.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问题普遍意义上的城市化主要就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虽然一方面缓解了农村区域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拥挤的问题。

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特征、影响因素与经济绩效

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特征、影响因素与经济绩效
体竞争力提升。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自然资源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如季风、降水等也会对城市 群的空间结构产生影响,例如气候适 宜的地区更有利于人口聚集和城市发 展。
城市群所在地区的自然资源分布,如 矿产、水资源等,会影响城市的空间 布局和发展方向。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规模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其经济规模较大,对周边地区的辐射 和带动作用更强,从而影响城市群的空间结构。
产业结构
不同产业结构的城市,其经济发展重点和方向会有所不同,从而影 响城市群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划分。
经济开放程度
经济开放程度高的城市,更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人才,从而影 响城市群的空间结构。
政策与制度因素
政府规划
政府对城市群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导向,如重 点发展区域、产业政策等,会直接影响城市 群的空间结构。
详细描述
分析城市群空间结构对生态环境的影 响,研究如何在城市群规划中融入生 态保护理念,促进绿色发展,降低资 源消耗和环境压力,实现城市群的可 持续发展。
创新城市群发展的政策与制度环境
总结词
研究应关注如何创新城市群发展的政策与制度环境,为城市群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 力保障。
详细描述
分析现有城市群发展政策的不足之处,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创新思路,如优化土地 利用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等,以促进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和整
2
加强城市群内部的协同发展需要打破行政壁垒, 加强政策协同,推动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促进人 口和产业的集聚和扩散。
3
加强城市群内部的协同发展还需要注重创新驱动 ,推动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交流,提 高城市群的创新能力。
完善城市群的基础设施建设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发展研究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发展研究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发展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城市群发展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中国的重要城市群之一,其城市化水平与质量的协调发展,对于地区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发展进行研究,探讨其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一、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化水平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包括了武汉、南昌、宜昌等城市,其城市化水平与质量在长江经济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近年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化率不断提高。

以武汉市为例,其城市化率已经超过70%,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人,成为全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规模、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等也在不断优化和完善。

各城市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城市的各项指标均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城市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凸显出来。

城市化质量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城市化过程中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化质量在不断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城市化质量需要更多注重生态环保。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城市人口密集区的空气和水质等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长江中游城市群需要加强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发展,以实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城市化质量需要更多关注民生改善。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是重要内容之一,而长江中游城市群在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医疗资源不均衡、教育资源紧张等问题。

应加大对民生事业的投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城市化质量需要更多关注产业结构升级。

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面积的扩展,更重要的是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

—中国城镇化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

—中国城镇化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

—中国城镇化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一、本文概述《中国城镇化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一文旨在深入探究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时空分异现象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

城镇化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对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由于地理、经济、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中国城镇化在时空上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

本文旨在揭示这些差异性的具体表现,探讨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文章首先回顾了城镇化概念的发展历程,界定了城镇化时空分异的内涵,并阐述了研究中国城镇化时空分异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接着,文章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城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揭示了城镇化水平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的差异性。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城镇化时空分异的多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导向、人口流动等。

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对城镇化进程产生了影响,共同塑造了中国城镇化时空分异的格局。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综合分析,文章提出了促进中国城镇化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这些建议旨在优化城镇化布局,提高城镇化质量,缩小地区间城镇化水平差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文章总结了研究的主要结论和不足之处,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和可能的突破点。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城镇化时空分异现象的理解,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有益参考。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也可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中国城镇化的时空分异特征中国城镇化的进程在时空上呈现出显著的分异特征。

从时间维度来看,中国的城镇化经历了从缓慢发展到快速推进再到当前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这一过程中,城镇化的速度和规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明显的差异。

早期,城镇化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及沿海发达地区,而后逐渐向内陆和中小城市扩展。

这种时序上的分异不仅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和政策导向的变化,也揭示了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关系。

在空间维度上,中国城镇化的分异特征同样显著。

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

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

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截至2019年底,中国城镇化率已达60.6%,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在城市化过程中,中国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例如城市规模过大、居民生活成本高、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城市化现状在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出现了一个尤为显著的现象——城市群的崛起。

城市群是指在经济、文化和社会联系上紧密相连的许多城市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2000年,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等多个城市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被确定为全国第一个城市群。

接下来,以北京、天津、唐山等多个城市组成的京津唐城市群,以及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多个城市组成的珠三角城市群也相继成立。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形成10个城市群,分别是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西安城市圈、呼包鄂城市群、哈尔滨-长春城市带和沈阳城市带。

城市群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也在持续增长。

截至2019年底,全国城市人口已达8.52亿人。

其中,大中城市人口占比高达80%以上。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模扩大导致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例如交通拥堵、环境破坏等。

同时,城市化过程中,一些小城市也在快速发展,为二三线城市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二、城市化趋势城市化趋势不可逆转,我国城镇化率将会持续上升。

但是未来城市化将出现三大趋势。

(一)去中心化:未来城市群将有所分流,部分势力浓厚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将减缓其人口增长速度。

相反,一些二三线城市、特别是新一线城市将迎来人口向其转移的大机遇。

例如,沈阳、青岛、无锡等城市。

(二)数字化:未来城市智能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数字化技术将会广泛应用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市治理等领域,智慧城市将真正落地。

(三)绿色化:随着气候问题的严重化,城市发展必须从传统的高污染、高排放的发展方式转变。

2024年城市化发展趋势

2024年城市化发展趋势

全球城市化发展现状
01
全球城市化率
2024年全球城市化率达到56% 发达国家城市化率普遍超过80%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率不断提升 中国城市化率在2024年达到63%
主要国家的城市化率
美国:82% 加拿大:81.5% 澳大利亚:86%
巴西:84.9% 俄罗斯:74% 中国:60%
城市人口规模和分布
城市群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将促进人口、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 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城市和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城市群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将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缩小城乡发展差 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全球化和国际合作
城市间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 国际交流与学习:分享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经验 跨国合作项目:推动城市基础设施、交通和环保等领域的合作 全球化对城市化的影响:促进文化交流和经济一体化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规划管理:城市规划部门制定规 划,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资源配 置
投资环境:优化投资环境,吸引 更多资本投入城市化建设
科技和创新发展
科技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如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城 市治理效率和生产效率。
创新发展对城市化发展的推动作用,如新兴产业的涌现,促进了城市经济 结构转型升级。
城市治理和社区建设
城市治理:城市化发展需要有效的城市 治理,包括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 以应对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挑战。
社区建设:城市化发展需要加强社区建设, 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归属感,增强 社区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城市更新和改造: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 市更新和改造成为重要任务,需要关注老 旧城区、棚户区等地区的改造和提升。

中原城市群发展对策研究

中原城市群发展对策研究

中原城市群发展对策研究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群的形成成为了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

而中原城市群作为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城市群之一,在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都面临着独特的重大挑战。

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然后分析了其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原城市群,区域发展,挑战与对策一、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中原城市群是由河南省、山西省、安徽省、湖北省、江苏省等中西部省份的城市组成的。

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郑州市、武汉市、南京市等城市。

中原城市群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中国的工业重镇之一。

近年来,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增长势头。

目前,中原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群之一,其在区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原城市群的经济总量和人口数量都在不断增长,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独特的挑战和问题。

二、中原城市群面临的挑战和问题1.城市化进程存在困难和问题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面临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包括土地、环境和资源的匮乏,城市规划和建设困难等。

另外,城市化进程还面临着人口流动和社会问题等方面的挑战。

2.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问题中原城市群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问题。

由于地理位置和人口数量等方面的原因,中原城市群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问题日益突出,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资源枯竭和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3.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问题中原城市群的主要经济结构是传统的重工业和agriculture。

但随着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推进,传统产业和路径式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代的需求和趋势。

因此,中原城市群在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

三、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对策针对中原城市群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提出以下发展对策:1.加强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中原城市群的发展需要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

中 国城市发展的研究报告

中 国城市发展的研究报告

中国城市发展的研究报告《中国城市发展的研究报告》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见证了社会的变迁和进步。

中国的城市发展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从粗放式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城市犹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

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策优势,率先实现了经济的腾飞,成为了引领全国发展的龙头。

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就是这一奇迹的生动例证。

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也在奋起直追,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不断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

过去,中国城市主要依赖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产业结构逐渐优化升级。

如今,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在城市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例如,北京的中关村成为了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吸引了众多高科技企业和人才;上海的金融服务业蓬勃发展,成为了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石。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让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大大缩短了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促进了区域一体化。

城市内部的交通也日益完善,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系统为居民出行提供了便利。

此外,水电气供应、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也为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

城市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环境污染是其中一个突出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给居民的健康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力度,推广清洁能源,加大污染治理投入,使得城市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压力。

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一方面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

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效率评价及发展趋势研究

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效率评价及发展趋势研究

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效率评价及发展趋势研究关中平原位于中国陕西省中部,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域和城市群聚集地。

本文将对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生态效率进行评价,并探讨其发展趋势。

一、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效率评价1.区域生态环境评价关中平原地处黄土高原与秦岭山脉之间,拥有丰富的地理、气候和生态条件。

然而,长期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压力,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和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已经导致了水体污染、土壤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等问题。

2.城市发展质量评价关中平原城市群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城市群之一,也是中国中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然而,城市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往往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严重影响了城市群的生态效率。

因此,评价城市发展质量是衡量生态效率的重要指标,包括城市规划布局是否合理,资源利用效率是否高效,环境管理是否严格等方面。

3.生态效率评价方法生态效率评价旨在研究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评价生态效率需要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多重因素。

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数据包络分析(DEA)、生态足迹法、综合评价法等。

二、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效率的发展趋势1.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观念的深入人心,关中平原城市群已经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重要性。

未来,该地区将加大环境监测力度,强化环境保护措施,推动生态环境修复工作,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2.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关中平原城市群将加大对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

通过加强能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资源消耗,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3.改善城市规划和建设关中平原城市群将注重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质量。

城市规划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高城市绿化率和生态景观布局。

在城市建设中,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推广节能环保建筑材料,建设更加生态友好的城市。

城市化带来的经济效益和负面影响研究

城市化带来的经济效益和负面影响研究

城市化带来的经济效益和负面影响研究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化已成为全球性的趋势。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聚集并在城市中形成生产、生活和文化中心的过程。

城市化带来了很多经济效益,如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生活质量、扩大就业机会等。

然而,城市化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社会问题等。

本文将从城市化的经济效益和负面影响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化带来的经济效益1. 促进经济增长城市化带来了更多的产业和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经济活动不断加强,城市的经济总量逐步扩大,进而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

2. 提高生活质量城市化在某些方面提高了人们生活的质量。

城市中拥有更多的商业中心、文化中心和娱乐设施,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城市中的医疗保健、教育和其他服务也更加完善,人们可以获得更好的服务。

3. 扩大就业机会城市化带来了更多的职业和就业机会。

一方面,由于城市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企业不断扩大规模,需要更多的工人和技术人才。

另一方面,城市化也促进了农民进城就业,从而削减了农村人口的贫困人口,提高了人们的收入水平。

二、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1. 环境污染城市较高的人口密度和数量,意味着更多的能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量。

随着城市的增长,化工工厂和交通堵塞也会对空气和水质造成严重污染,给环境造成巨大的损害。

2. 交通拥堵城市化会导致人口和车辆数量急剧增加,这将导致交通拥堵。

除了影响生活质量之外,交通拥堵还会对经济和企业活动造成潜在影响。

同时,交通拥堵还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加重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

3. 社会问题城市化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如人口失控、城市垃圾排放、贫富分化等。

由于城市化加速人们从农村迁移到城市,这导致了很多人口失控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剧,城市社会的问题也加重了,如深层次的社会裂变、治安问题和人口福利问题等。

三、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化带来的经济效益和负面影响互相交织着。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群已经成为了我国新时代城市化的重要形态之一。

城市群是一种通过城市间相互联系与协作,形成大规模的城市区域,实现资源共享与集约利用,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地区发展水平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

当前,中国城市群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就目前来看,在全国规划范围内共有12个城市群。

其中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为代表的东部经济带城市群已经成为了全国经济重心,成为了引领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排头兵。

其次,作为我国战略性长远发展的重点区域之一,中西部城市群也逐渐成为了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不断壮大的区域中心城市,在城市群之间的竞争中日益崭露头角。

中国城市群现状呈现出以下特征:1. 区域发展互补性突出:城市群内部各区域的发展比较均衡,区域间依托城市群互补发展。

2. 区域经济重心的转移:传统的南北经济分化现象逐渐得到逆转,城市群内部的极化现象逐渐减弱。

3. 政策引导及市场推动: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关城市群建设的政策措施,政策导向与市场力量双重驱动。

二、中国城市群发展趋势从城市群集聚的规模、地域、产业、科技创新等多个角度,可以看出中国城市群建设已经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代。

以下是未来中国城市群发展的趋势:1. 产业协同的加强:城市群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更加注重产业链的衔接和协同发展,注重主导产业的培育,构建产业体系。

2. 区域空间规划的优化:未来城市群发展将更加注重对空间的利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结构,科学规划区域经济布局,提升区域空间辐射力。

3. 创新驱动发展:城市群发展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加强优质人才资源的集聚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引领未来产业变革与创新发展。

4. 区域协调发展:城市群发展将更加注重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加强城市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交通网络和物流体系,加强城市服务与环境建设。

中原城市群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原城市群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原城市群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原城市群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焦点。

中原城市群作为中国重要的城市群之一,其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以及受到的影响因素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本文通过分析中原城市群生态效率指标的变化,探讨了城市化进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深入研究了空间因素、政策因素和经济因素对中原城市群生态效率的影响,旨在为中原城市群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原城市群,生态效率,时空演变,影响因素一、引言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中原城市群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压力,生态问题成为制约中原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研究中原城市群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对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原城市群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分析1. 生态效率指标的选择生态效率是衡量城市群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程度的重要指标。

本文选择了资源利用效率、环境污染物排放强度和生态环境状况三个指标作为中原城市群生态效率的测度。

2. 时空演变特征通过对中原城市群不同时间节点的生态效率指标进行计算和对比分析,发现其生态效率整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污染物排放强度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表明中原城市群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对于生态环境状况指标,存在一定的波动,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三、中原城市群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1. 空间因素中原城市群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对其生态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中原城市群生态效率较高的地区多分布在山区和水域丰富的地带,而城市中心地区的生态效率相对较低。

这与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环境条件有关。

2. 政策因素政策对于生态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中原城市群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加强了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

基于综合城市化的城市群效率研究——我国三大城市群的实证比较

基于综合城市化的城市群效率研究——我国三大城市群的实证比较
1 . %,到 2 0 79 2 0 9年底 ,整体城市 化水平 为 4 . %。与此 同时 。在 中 国东 部和东 南沿海 的长三 角 、珠 三 69 5
角和京津 冀三大 城市群地 区 ,城市 化水 平更是 接 近或达 到发 达 国家 的水 平 ,如 2 0 0 6年 ,长 三角 的城 市 化水平 为 6 .1 29 %,珠 三角 的城 市化水平 为 7 . %,京津冀 的京津 地 区城市 化水平 达到 8 . %,而 同期 94 8 08 4 中国整体城市化 水平 为 4 . %, 这 三大城市 群的城市化 水平超 过全 国约 3 个 百分点 。 30 9 0
归纳 为 “ 城运 动”导致 的 “ 赶型城 镇化 ” 同7使大量 进城农 民不能在 城镇定 居 ,不能享 受市 民待遇 ; 造 驱 ,[ 1 城市规 模 的快速扩 张 ,并 伴随着 “ 半城 市化 ” r d a n (0 6 ;[ 嘲Fi m n 2 0 )㈣ 评 价 的中国 的快速 城市化为 “ e 非 常危 险 的城市化 速 度” 。此外 ,中国的城市 化 在舆论 宣 传上偏 热 ,地方 攀 比比较 严重 ,土 地保 障和粮食 安全 风 险增 加 ,甚 至有 些地 区出现城 市贫 困化 现象 等 。
段性成果。
作 者 简 介 李 胜 会 ,华 南 理 工 大 学 公 共 管 理 学 院 讲 师 、博 士 ( 东 广 州 ,5 0 4 ) 广 160 ;冯 邦 彦 , 暨 南 大 学 经 济 学 院 教授 、博 士 生导 师 ( 东 广 州 ,50 3 ) 广 16 2 。

6 6—
引 言 与 文 献
中国的城 市化进程 可分为 四个阶段 :新 中国建立 至改革 开放前 涵盖 了三个 阶段 ,这 三个 阶段 为 中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群城市化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摘要本文根据2003-2011年中国22个城市群城市化“投入”与“产出”数据,利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Luenberger 生产率指数模型,测度各城市群的城市化效率和城市化全要素生产率;利用Tobit回归模型对城市群城市化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

研究结果显示:忽略污染排放的城市化效率测度往往会高估城市化的真实效率水平;中国城市群城市化效率总体偏低,主要成因是要素资源投入冗余和污染排放过量;22个城市群在城市化效率水平、效率损失来源及城市化全要素生产率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中国城市群城市化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长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而非效率改善的推动;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对中国城市群城市化效率具有显著影响。

要进一步提升中国城市群城市化效率,必须坚持生态城市化理念,充分考量资源约束和环境消耗,走集约型城市化道路;不断优化城市群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促进劳动地域合理分工和产业转型升级;重视创新环境培育,提高城市群创新能力;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采取差异化的城市化效率提升措施。

关键词城市群;城市化;效率;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5)02-0066-09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5.02.009中国城市化进程在扩大内需、激发经济活力的同时,受资源环境约束也引发了诸多问题。

城市化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效率偏低[1]。

相对于单个大城市“摊大饼”式平面扩张的城市化模式,以城市群为城市化推进的主体空间形态理应更具效率。

但城市群高密度聚集所产生的高强度相互作用,在推动城市群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高风险的生态环境威胁[2]。

根据现有研究成果[2-4],若综合权衡城市群城市化的投入、期望和非期望产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中国城市群人口、经济、社会、空间景观城市化效率均不尽如人意。

如何应对未来人口、产业向高密度城市群大规模集聚所面临的资源环境挑战?如何保障城市群城市化持续健康推进?破解这些难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城市化效率,即以较少的劳动力、资金、土地、能源、环境等投入,获得最大化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国外学术界关于城市化效率研究成果多侧重不同城市化模式的效率差异比较分析[5-6],较少关注具体的城市化效率问题。

伴随中国日趋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和快速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效率问题日渐成为国内学术热点,在城市化效率的内涵[7]、影响因素[8]、评价方法[9]、区域差异[10-11]及其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12-13]等论题上,形成了一些开创性探索成果。

但总体而言仍处于起步阶段,在研究内容上,较少关注城市化效率的影响机制、演进规律和发展趋势;在研究尺度上,大多聚焦省域、城市,对城市群的研究尚属空白;在研究方法上,不少研究文献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呈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存在将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混淆互用、市辖区指标与市域指标不加区分等问题,偏好选择径向和角度的DEA方法计算方向性距离函数,未充分考虑投入产出的松弛性问题,直接影响了测度结果的准确性。

为此,本文以城市群为城市化效率研究的空间尺度,运用非径向、非角度的DEA模型测度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城市群的城市化效率,采用Tobit回归模型对城市群城市化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

1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1.1研究对象根据《2010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科学出版社,2011)和《201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中国城市群的崛起与协调发展》(人民出版社,2013)提出的中国城市群划分方案,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22个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1.2.1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由于传统的DEA模型是基于径向和角度测度效率,未考虑投入产出的松弛性问题,测度结果往往不准确或有偏[14]。

为弥补这一缺陷,Tone提出了基于松弛的(Slackbased measure,SBM)效率测度模型[15],它是一种非径向、非角度的DEA模型,能有效避免传统DEA模型固有的松弛问题和角度选择,提高计算结果的精准性,且能解决非期望产出存在条件下的效率评价问题。

根据Fukuyaman & Webe以及王兵的思想[16-17],定义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如下:基于城市化进程的“投入―产出”过程,遵循DEA效率评价指标数量宜少原则,考虑数据指标的代表性和可获得性,选取劳动力、资本、土地、水资源和能源作为城市化的投入,以综合城市化水平作为城市化的期望产出,以污染排放为非期望产出,构建中国城市群城市化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当LTFP、LPEC、LPTP、LSEC和LTPSC大于零时,分别表示生产率增长、纯技术效率改善、技术进步、规模效率提高和技术偏离不变规模报酬(CRS);反之则反。

1.3数据来源本文研究时段为2003-2011年,分析数据整理自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12年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和相关省(直辖市、自治区)统计年鉴以及中国计划出版社2004-2012年出版的《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

2中国城市群城市化效率的时空格局分析2.1中国城市群城市化效率的空间格局2.1.1中国城市群城市化效率的空间分异测算结果显示,不变规模报酬(CRS)和可变规模报酬(VRS)条件下的城市化效率值迥异。

根据经验,当两种技术条件下的计算结果不同时,应采纳VRS条件下的测算结果[19]。

根据经典的SBM模型和公式(1),分别测算2003-2011年22个城市群的传统城市化效率和生态城市化效率(见表2)。

前者是指不考虑“坏”产出(即污染排放),利用经典SBM模型计算的城市群城市化效率;后者是指考虑到污染排放,采用包含“坏”产出的SBM模型计算的城市群城市化效率。

从22个城市群城市化效率平均值来看,珠三角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酒嘉玉城市群的传统城市化效率与生态城市化效率均为1;滇中城市群、黔中城市群生态城市化效率略高于传统城市化效率;其余城市群生态城市化效率均低于传统城市化效率。

这表明忽略污染排放的城市化效率测度结果往往会高估城市化的真实效率水平。

从整体测度结果来看,22个城市群城市化效率平均值为0.431,表明中国城市群城市化效率总体偏低,要素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率不高,普遍存在投入冗余、污染排放过量和文明成果不足等问题。

从经济地带来看,东部地区城市群的生态城市化效率高于中部地区城市群和西部地区城市群。

从单个城市群来看,仅珠三角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酒嘉玉城市群的要素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达到最优,城市化完全有效率;其余城市群因在资源要素配置与利用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效率损失。

其中,辽中南城市群、太原城市群、呼包鄂城市群的城市化效率损失相对较小。

2.1.2中国城市群城市化效率损失及其分解为揭示城市群城市化过程中要素资源配置与利用效率损失的来源,本文根据前述公式,测度了五种要素投入和污染排放的冗余水平以及城市化的文明成果不足程度(见表3)。

通过对存在效率损失的19个城市群的效率损失进行分解和计算,发现19个城市群的平均效率损失为0.675,其中,劳动力、资本、土地、水资源和能源五种投入冗余造成的效率损失所占比重分别为15.55%、13.23%、12.14%、12.04%和11.43%,污染排放过程造成的效率损失占31.32%,文明成果不足的影响仅占4.29%。

这说明绝大多数城市群的城市化仍是一种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投入―产出”过程,普遍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要素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导致城市群城市化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并非城市化的文明成果不足,而是要素资源投入冗余和污染排放过量。

从经济地带来看,各地区城市群的城市化效率损失的原因有所差异,但污染排放过量均是各城市群城市化效率损失的最主要原因。

东部地区城市群城市化效率损失并不存在期望产出不足的症结,其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污染排放过量、资本投入冗余和劳动力投入冗余。

中部、西部地区城市群城市化效率损失均存在期望产出不足方面的原因,但二者的主要影响因素略有差异。

从单个城市群来看,各城市群的城市化效率损失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但污染排放过量、劳动力投入冗余是两大主因。

2.2中国城市群城市化效率的动态演化2.2.1中国城市群城市化效率的变化趋势表4显示,22个城市群城市化的效率的平均值由2003年的0.513下降至2011年0.400,下降近22%。

从城市化效率变化的空间格局来看,中国城市群城市化效率下降幅度呈现西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东部的总体格局。

从单个城市群来看,珠三角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酒嘉玉城市群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水平始终保持最优;长三角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环长株潭城市群、江淮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黔中城市群、呼包鄂城市群的城市化效率总体上均呈上升态势;其余城市群城市化效率总体上呈下降态势,宁夏沿黄城市群下降幅度(85.43%)最大,北部湾城市群(80.77%)次之,鄱阳湖城市群、关中―天水城市群、兰西城市群、滇中城市群的下降幅度超过50%。

总之,2003-2011年时期中国城市群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配置与利用水平总体较低,且呈逐步恶化态势;但就个体而论,不同城市群城市化效率的变化趋势有显著差异。

从空间差异的变动来看,中国城市群城市化效率总体上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倒“U”型变化趋势。

具体表现为:22个城市群城市化效率的变异系数由2003年的0.703增加表5显示出两个时期22个城市群城市化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成分的变动水平。

22个城市群在2003-2007年和2007-2011年两个研究时段的城市化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平均值均为正值,表明中国城市群城市化全要素生产率在两个研究时段均呈不断增长态势。

这主要是由于纯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技术进步以生产技术和污染处理技术的改进,直接或间接地降低单位产出的要素资源使用量和污染排放量,最终提高城市化全要素生产率。

对比发现,2007-2011年城市化全要素生产率增长0.034,低于2003-2007年城市化全要素生产率0.086的增长水平。

究其原因则是技术规模发生了较大变化,技术边界进一步向不变规模报酬(CRS)技术移动。

另外,两个考察时段的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为负数但后期的下降速度相对前期略有减缓,这意味着中国城市群城市化过程中的要素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不断降低,但效率恶化程度有所好转。

由于纯技术进步,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在两个考察时段的城市群城市化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平均值均为正值。

从空间分异特征来看,中国城市群城市化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呈西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东部的梯度格局,前者主要是由于中部地区城市群的规模效率急剧下降以及技术边界大幅向不变规模报酬技术移动,而后者则是由于东部地区城市群的技术进步不如中部地区显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