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一位让我敬佩的教育家
在我求学的过程中,我曾无数次的听到我的老师提及教育家陶行知的名字和他的有关教育的言论。

参加工作后,读完陶行知的几本故事集和他的文选,让我对陶行知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陶行知先生他太伟大了,让我无不为之敬佩。

敬佩一:对学习的热诚陶行知的童年是苦难的,家境生活贫寒。

可他自幼聪明好学,不管在什么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处处学习。

小时候经常趴在地上对着人家厅堂里的对联描字,看父亲写信,拿树枝在地上写字,临摹等等;出国留学费用对他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东拼西凑,踏上了出国留学的路。

在纽约,生活水平高,费用大,陶行知靠做工来维持生活和学习费用,每天下课后,他就到车站、码头、饭店打工,天黑才回学校,一头钻进图书馆看书、学习,直到图书馆关门,陶行知才最后一个走出来回去休息。

不管在什么学习场所,他都认真学习,总是名列前茅。

想一想,现在的我们,学习的环境和条件那么好,可是对学习没有充满热诚,总是是为了学习而来学习,对学习没有一种需要。

这不得不让我们以及我们现在的很多学生有一点反思。

敬佩二:伟大的志向“我是中国人,我要为中国人做贡献”。

是的,陶行知先生从小就有这样的志向,并且他做到了,而且非常出色。

一天,他和同学在宿舍里谈起各自的理想,有的同学想要出国学习,并且在国外当教授和专家,嫌中国太穷和落后了。

陶行知很是气愤:“在外国学习是好事情,但是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目的还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国家。

国家再穷,也是我们的娘亲啊!”后来,陶行知先生也去了国外学习并且回到了自己的国家,为自己的国家做贡献,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再回过头来,看现在的学生,不得不让我有点担心,他们有着非常好的环境,很多同学不爱学习,有时候,会问同学:“你有什么志向?”学生会说不知道。

我们不说要和陶行知先生一样有一个伟大的志向,最起码自己要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志向,这样才能为自己的志向去努力,去好好学习。

每个人都要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志向。

敬佩三:立志于教育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教育家。

一个国家的兴亡靠教育,更加不能没有,也离不开教育。

他建立“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和“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主张以人的生活欲望、人的生活要求作为教育的根据;反对脱离社会需要、死扣书本、理论脱离实践的教育。

生活教育是在生活中教育,用生活来教育的,给生活以教育。

陶行知作为一名大教育家,他的教学方法论十分明白。

他提出教育教学方法是灵活的。

陶行知极其重视实践,当然,这也是相当基本、相当重要的。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领悟人生学习的真谛。

我记得,书中提到陶行知先生的一次演讲中:大家都拿着笔和小本子准备把陶行知先生的演讲记录下来,可他从包里拿出一只活蹦乱跳的鸡来,做起了演讲。

陶行知先生从兜
里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硬逼着公鸡吃米,它不吃;把米塞进鸡的嘴里,鸡挣扎着也不吃。

接着把鸡放开,等了一会,它自己吃了起来。

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灌给他,他是不情愿的,即使学也是学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老师。

但是如果让他自己去学,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么效果肯定会好的多。

他利用生活来教育,并且给生活以教育。

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去做,去实践的。

我第一次看陶行知的有关教育的文章,他在他的教育实践中,高立论、广角度、深寓意的告诉了我们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

今年署期,我再次翻看我多年来收集的陶行知有关教育的名言,感到格外的亲切,那富有哲理性话是那样深入浅出,是那样意犹未尽而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具有切实的指导作用。

到如今,我仍然保留着他有关教育的经典名言,时不时的观看,并用他的经典教育语言不断的来反省自己、勉励自己。

陶行知,一位让我非常敬佩的教育家。

我是一名非常普通不过的老师,可我看到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对我深有启发。

我认为,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

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

现在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途径很多,信息的内容也丰富多彩等等各种因素给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

特别是社会、家庭给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尤为紧迫。

社会上,成人娱乐场所的增多和管理不严,游戏机房,各种成人书刊、玩具、影视光盘流通管理上的不力,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家庭中,离婚率的增多,家庭离异造成孩子无人管教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更是比较严重。

而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

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思想教育中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内容缺乏时代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往往流于纸上谈兵,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和指导作用的。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转换角色,延伸学校教育的外延,善于挖掘和协调各种教育资源。

按照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现在学生接受的教育呈现出多边化,既有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日益发达的社会教育、大众传媒的教育、计算机互联网、学生的自我教育等,教育的生活化、社会化,生活、社会的教育化,这种教育的多边性,要求教育由课堂向课外延伸,由学校向校外延伸,这对以教师为主体的学校教育是又一个挑战。

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现代学校教育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开放的学校,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有效配合,离不开社会教育的广泛支持。

“如果教育者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的我,努力上好课,变成孩子们喜爱的老师。

看到陶行知先生的《教师歌》,我深有启发和感触。

“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变成一个小孩。

/
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变成了一个小孩。

”诗的前半部分是说我们做教师的要走到小孩子们中间去,把自己也变成一个小孩;诗的后半部分用了一个条件复句意思是说要教导好小孩,你自己非得成为一个“小孩”,否则你是教不好“小孩”(学生)的。

在校园内我们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零距离的接触,也就是要做到陶行知先生说的“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变成一个小孩”。

当代的学生需要的是朋友式的教师,学生们希望教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其进行推心置腹的交往,平等相处,亲密无间,如果教师无法从心态上“变小”,那么就无法摆脱那种高高在上,让学生只能抬头仰望的现状。

陶行知先生的《教师歌》就是教导我们教师要来到学生中间,让学生认可、接受我们,试想我们与学生没有共同语言,与学生们的想法大相径庭,学生们怎能接受我们,我们又怎么能融入到学生们中去呢?如果我们不把心态“变小”,我们又怎么能知道学生们想的是什么?他们又需要什么呢?因此,我们必须摆脱用我们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做法。

我们要放低自己的身份,经常的深入到学生们中间去,采取各种被学生认可,又能够被学生接受的方法,了解学生们的想法,懂得学生们的需求。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于漪等教育的成功,无不证明要融入到学生中间去,必须要把自己的心态“变小”,想学生之所想,懂学生之所需。

教师的行为一方面必须做到以身作则,而另一方面又必须能够被学生接受,要与学生的行为要有共性。

长久以来,我们的教师狭隘地认识自身的行为方式,以为教师要以身作则,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与学生的行为完全两样,循规蹈矩就是教师行为的标准,殊不知这样一来,就拉远了与学生的距离。

学生决不会与一位外表看起来死板,行事方式与他们不相为伍的教师交往的。

我们应该重新定位以身作则的含义,所谓的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是指教师的行为不应该超出教师这个行业所应该特有的行事方式,譬如不可以穿背心上课,不可以在课堂上吸烟,不可以强求学生送礼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