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 初中语文古诗词名句赏析

人教部编版 初中语文古诗词名句赏析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名句赏析九年级下册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一个“异”字统领上片,写出了边塞的特有风光,化用“雁飞回雁峰”的典故,极言塞外天气极寒。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用典的手法,运用了“燕然勒功”的典故,表现了词人及边塞将士思念家乡但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理。

3、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用典,运用“孙权射虎”的典故,自比孙权,表现了词人的狂气。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典,化用“遣冯唐”的典故,表现了词人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的情感。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用典,化用“天狼星”的典故,(比喻,将拉开的弓比作满月,将敌人比作天狼星,)表现了词人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6、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用典,化用“晋王恺有良牛”的典故,并从听觉角度描写了边塞特有的声音,写出了军旅生活的激越雄壮,表现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7、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从视觉,听觉等方面描写了激烈的战斗场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和顺利,刻画了一个冲锋陷阵,杀敌报国的英雄形象。

8、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用典,化用白居易的诗,表现了词人革命道路上知音难觅的苦闷之情。

9、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对比,极言主人公从军时间之长,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极不合理。

1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雪花比作梨花,以春景写冬景,新奇贴切,既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也表现了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11、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运用互文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边塞将士们生活的艰辛。

12、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运用视觉描写,一红一白,相互映衬,色彩鲜明,表现了边塞战士不屈的斗志。

1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留白的手法,含蓄委婉,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无限怅惘之情。

14、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用典,借用曹操的话,抒发了诗人对英雄的仰慕之情,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慨之情,和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必备古诗词原文+译文+赏析汇总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必备古诗词原文+译文+赏析汇总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必备古诗词原文+译文+赏析汇总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一、译文酒杯里盛着价格昂贵的清醇美酒,盘子里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面对美酒佳肴我)放下杯子,扔下筷子,(烦闷得)吃不下饭,拔出剑来,环顾四周,心中茫然无所适从。

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了河面,想要登上太行,大雪却铺满了山岭。

相传姜尚(姜太公)未遇周文王前曾在渭水的磻(pán)溪垂钓,相传伊尹受商汤任用前,曾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

行路难呀行路难!岔路这么多,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径直挂上白色的船帆横渡沧海。

二、赏析1.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诗中借用了姜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2.《行路难》(其一)以浪漫的笔法抒写了作者的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

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首先,在结构上,本诗采用跳跃式的结构,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变化复杂。

其次,本诗开篇就以夸张的手法领起,极写宴会的丰盛;“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句巧用比兴手法,以“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同时,作者还巧用典故,引用姜尚、伊尹、宗悫等历史人物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悲愤与苦闷,同时又执着理想的情感。

最后,诗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不懈追求的坚定信念是本诗的主旋律,这是本诗浪漫笔法的重要体现。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一、译文在巴山楚水这样凄凉的地方,我度过了二十三年的沉沦时光。

怀念故人,徒然吟诵《思旧赋》,久贬归来,真如那在山中观棋烂了斧柄的王质返回家乡一样,恍如隔世。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下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下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下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情,情景交融。

诗歌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虚写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气势宏伟,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

2.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主题】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写法】1.借景抒,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主题】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借明月来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安慰之情。

【写法】1.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人写景,独取漂泊不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切合当时情境,虽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

3.想象奇特,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这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风格,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弯曲的小路伸展到青山外,小船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走。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全部古诗总结赏析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全部古诗总结赏析

初中语⽂⼋年级上册全部古诗总结赏析1.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唯落晖。

牧⼈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歌⼤意:傍晚时分我站在东皋纵⽬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

⼣阳余晖晕染下,每⼀棵树,每⼀座⼭,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

放牧的⼈赶着⽜返回,猎⼈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我看到这些⼈⼜不认识,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的诗句。

1、试分析⾸联在全诗中的作⽤。

(1)第⼀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写景。

(2)第⼆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3)写出了诗⼈内⼼的苦闷和⽭盾,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孤独、落寞的情怀。

3、颔联和颈联运⽤了何种⼿法,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中间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举⽬四望,到处是⼀⽚秋⾊,在⼣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驱犊回家,猎⼈满载⽽归,似乎兴致盎然。

)(可换成上⾯颔联和颈联的诗歌⼤意)牧⼈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园⽓氛,使整个画⾯活跃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幅⼭家晚秋图,光与⾊,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尾联通过运⽤伯夷和叔齐的典故有何表达作⽤?诗⼈在现实中孤独⽆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和伯夷、叔齐那样的⼈做朋友。

诗⼈借“采薇”的典故,表现诗⼈知⾳难觅、孤独⽆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5、诗⼈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这⾸诗通过描写萧瑟静谧的秋景和⽆⼈相识的情景,表现了诗⼈孤独苦闷、彷徨清冷⼼情和在现实中孤独⽆依、只好追怀古⼈的落寞⼼绪。

2.黄鹤楼崔颢(hào)昔⼈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去不复返,⽩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愁。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8首古诗赏析汇总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8首古诗赏析汇总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8首古诗赏析汇总01 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鉴赏品析1.主题概述。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之感。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这首诗中间两联主要写景,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

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诗歌首联“徙倚”二字,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

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作者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彩。

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从先贤那里寻找慰藉。

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

02 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鉴赏品析1.主题概述。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上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吊古怀乡之情。

2.此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黄鹤楼》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秘莫测。

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

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3.全诗以“愁”字收篇,有什么作用?全诗以一“愁”字作结,点出了全篇的主旨。

初中阶段语文文言古诗文必背篇目分析与讲解

初中阶段语文文言古诗文必背篇目分析与讲解

初中阶段语文文言古诗文必背篇目分析与讲解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第一则: 为人处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老师传授过的知识并时常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这里与你做朋友,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称得上是君子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第二则:为人处事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重点字词解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鲁国人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

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注:反省。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84首)带赏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84首)带赏析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⒈曹操的《观沧海》: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

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⒉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⒊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是叙述,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⒈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表现对远方朋友的慰问,表现挂念友人命运之情无时不在,并有此心明月可以作证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⒉本诗表达悲凉气氛的句子:杨花落尽子规啼3.人们对这首诗后两句尤为赞赏,请你说说其妙处。

答: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⒈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写岁末年初江边景色来感叹岁月无情,徒增游子无限乡愁;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⒉表达乡愁之情的句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答:最后两句,诗人由归雁想起鸿雁传书的故事,心中涌起对故乡洛阳的思念。

4.从这首诗看,诗人处在怎样的境况之中?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远离家乡,漂泊江南水上。

表达了漂泊中的孤独情怀和思乡之情。

(可从“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等句看出)5.前人评价“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

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

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主题】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写法】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诗歌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虚写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气势宏伟,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

2.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主题】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借明月来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安慰之情。

【写法】1.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人写景,独取漂泊不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切合当时情境,虽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

3.想象奇特,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这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风格,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弯曲的小路伸展到青山外,小船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走。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下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下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下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酒杯里盛着价格昂贵的清醇美酒,盘子里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

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

遥想当年,姜太公磻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受聘在商汤身边。

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主题】抒写了世路艰难、功业难建的苦闷心情。

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苦闷与追求、失望与希望,交错地反映在这首诗中。

【写法】(1)叙事开篇,夸张的手法。

用夸张的笔法,写“金樽清酒”,“玉盘珍馐”的宴饮,诗人却停杯,投箸,拔剑不能饮,心茫然。

(2)联想,用典。

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

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

诗人联想到吕尚未遇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吕尚伊尹最后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这两个典故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

(3)直接抒情。

诗的结尾,用典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施展才能的时候。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初中语文知识点之古诗词鉴赏3篇

初中语文知识点之古诗词鉴赏3篇

初中语文知识点之古诗词鉴赏3篇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代学生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语文知识点之古诗词鉴赏,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初中语文知识点: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也成为一门必修的能力,它直接或间接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底蕴,因此在语文科目中占有的比重比较大,当然学习古诗词鉴赏更需要把握其核心的时代背景与表达感情,循序渐进地学好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的鉴赏中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考察重点。

古诗词的考察还包括诗眼、炼字以及意象等。

“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

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古诗分类: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律诗:首联(1,2)、颔联(3,4)、颈联(5,6)、尾联(7,8)方法指导: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 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名句赏析(中考必背)

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名句赏析(中考必背)

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名句赏析(中考必背)1、《无题》李商隐主旨:这是一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诗。

诗人与相爱的人难得见上一面,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分别后心中充满不尽的相思。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蜡烛成灰泪始干。

”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最为精彩动人。

2、《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角度:诗意:什么时候才能重逢,西窗剪烛重话巴山夜雨情景?情感:这两句诗使诗境与回环映照中更增深永情韵,融凄清与温煦默然与神往,寂寥与慰藉为一体。

3、《论诗》赵翼清代学者、诗人《瓯北诗钞》“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唯有创新,才能领时代之风骚。

4、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唐“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这句诗使用了反衬手法。

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能战,英勇杀敌。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用典。

斩楼兰:据考证,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

这里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5、《相见欢》李煜五代时南唐后主主旨:写幽囚生活的愁苦滋味。

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角度:诗意:剪又剪不断,理了仍然还乱,是紧紧缠绕人的是离愁。

修辞:用丝缕比喻愁思,形象地展现了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

6、《浣溪沙》晏殊北宋词人主旨:抒写对人事的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悼惜。

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角度:诗意:花儿凋谢了,忍见它伴随着残春消逝;燕子又来了,新朋还是旧友,过眼迷离。

情感:通过对易逝的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

写法: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生发出值得玩味的情趣。

语言: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

7、《龟虽寿》曹操赏析“老骥伏枥,志——,烈士——壮心——”内容: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上,但胸中任然有驰骋千里的豪情,有志干一翻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对理想的追求永不会息。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汇总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汇总

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行路难(其一)》既抒写了诗人出仕无路,被迫离开长安时的苦闷彷徨和抑郁愤懑之情,也体现出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和执着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用“冰塞川”“雪满山”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和仕途的阻塞,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仕途的艰难,蕴含着无限的悲慨。

3.该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诗人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

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

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在苦闷彷徨中奋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回赠白居易的诗,诗中曲折地表达出诗人遭受政敌打击而长期被贬异地的抑郁不平的心情,但诗人并未沉沦于此,而是笔锋一转,表现出不甘沉沦、奋发昂扬的进取精神和达观态度。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变式提问:白居易称赞这首诗的颈联“神妙”,将思想性和艺术性巧妙融为一体,景、情、理相结合。

请你任选角度对此联进行赏析。

)示例:“沉舟”和“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千帆”和“万木”比喻在诗人谪居他乡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表达了对自己身世的感慨之情,在客观上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3.“怀旧空吟闻笛赋”和崔颢的《黄鹤楼》中“此地空余黄鹤楼”都运用了“空”字,请简要分析两个“空”字情感表达有何不同。

“怀旧空吟闻笛赋”中的“空”字是“徒然”的意思,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全解(原文+鉴赏+默写考点 )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全解(原文+鉴赏+默写考点 )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全解(原文+鉴赏+默写考点)观沧海[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鉴赏品析1.主题概述。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通过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2.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一句。

此句是写观沧海时所见的全景。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

这两句相互映衬,动静结合,显示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两句诗在写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试分析。

这两句写的是虚景,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

寥寥十六字将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沧海之景描绘得蔚为壮观。

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合理的夸张,展现了一个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不仅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与远大的政治抱负。

默写考点1.《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远大抱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4.《观沧海》一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5.《观沧海》一诗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6.《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7.《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鉴赏品析1.主题概述。

诗作中诗人选取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听说友人被贬时的惆怅与同情,并给予友人关切与安慰。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24首必读经典七绝名诗附赏析【word版】.doc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24首必读经典七绝名诗附赏析【word版】.doc

24首必读经典七绝名诗(附赏析)24首必读经典七绝名诗《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

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这首《出塞》,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然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

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着名之作。

唐代诗人张继的这首千古绝唱,不仅家喻户晓,而且名扬海外,在中华诗坛上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

(名扬海内外)《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有名的七绝,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美轮美奂,自然天成,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

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姿之骏利,尚不能得其圜中。

诗中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后人赞此篇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并至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美轮美奂)《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的爱国诗人。

《示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这首诗里“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音,对祖国统一,认同回归,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唤!(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初中语文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超全六册)

初中语文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超全六册)

初中语文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超全六册)七年级上册01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主题】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写法】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诗歌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虚写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气势宏伟,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

2.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0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主题】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借明月来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安慰之情。

【写法】1.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人写景,独取漂泊不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切合当时情境,虽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

3.想象奇特,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这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风格,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03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34篇)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34篇)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34篇)内容预览:古诗文诗词鉴赏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辉煌,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水波多么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高耸在水中。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的专门茂盛。

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雄壮的太阳和明亮的月亮,看起来在大海里升起。

辉煌的银河,看起来出自大海里。

(用了互文的手法)欢乐快乐到了极点,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

赏析:描画了祖国河山的雄壮壮美,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表达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辉煌,若出其里。

”互文的手法,虚景,诗人借丰富的想象,描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概和博大胸怀。

最能表达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2《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漫漫的旅途远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前行。

潮水涨满之时,两岸之间水面宽敞,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家信已传达到哪里呢?期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赏析:诗人即景抒情,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①“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最能表达思乡之情。

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将“生”和“入”拟人化,“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

包蕴着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表现时刻匆匆身在他乡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③“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对偶,是以小景来衬托大景的波平宽敞。

3《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春天来了,湖面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52个成语,洞见老子的思想智慧【约2500多年前的一天,一位老者,骑着青牛,来到函谷关前。

关令尹喜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过关。

来人正是老子。

他迎入老子,斋戒问道,并请老子著书,以惠后世。

老子乃著道德五千言授之,遂去,不知所终。

这短短的五千言,便是对后世影响巨大的《道德经》……】1、玄之又玄【解释】: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

【出自】: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有无相生【解释】:有和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也指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阴阳相生的关系。

【出自】: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3、功成不居【解释】: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

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自】:第二章:“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也。

”4、和光同尘【解释】: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

【出自】:第四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5、天地不仁【解释】:天地无私,在天地看来,万物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

【出自】: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6、天长地久【解释】:形容时间悠久。

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出自】: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7、上善若水【解释】: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出自】: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8、金玉满堂【解释】: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出自】: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9、功成身退【解释】: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做官或复出。

【出自】:第九章:“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10、目迷五色【解释】: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

比喻事物措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

【出自】: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11、宠辱若惊【解释】: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以小失大,患得患失,无论受到宠爱或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

【出自】: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12、视而不见【解释】: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

【出自】:第十四章:“视而不见,名曰夷。

”13、听而不闻【解释】:听到了就像没听到一样。

形容漠不关心,不在意。

【出自】:第十四章:“听之不闻,名曰希。

”14、涣然冰释【解释】:象冰遇热消融一般。

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出自】:第十五章:“涣兮若冰之将释。

”15、虚怀若谷【解释】:意指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

【出自】: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16、绝圣弃智【解释】:指把头脑中的权威概念消灭掉,让自己不迷信任何人的观点,抛弃自作聪明自以为正确的主观性见解。

【出自】: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17、少私寡欲【解释】:减少私欲之意。

【出自】: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18、相差无几【解释】: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

【出自】: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19、如登春台【解释】:春台:美好的旅游、观光的地方,比喻极好的生活环境。

好象生活在幸福的太平世界里。

【出自】:第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20、飘风骤雨【解释】:指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

【出自】:第二十三章:“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1、余食赘行【解释】:余食,即剩饭;赘,即多余;行,古多作形解。

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

【出自】:第二十四章:“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

”22、天大地大【解释】:形容极大。

【出自】: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23、道法自然【解释】:指大道以其自身为原则,自由不受约束。

【出自】: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4、知白守黑【解释】:意思是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

【出自】: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25、去甚去泰【解释】:指做事不能太过分。

【出自】:第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26、天道好还【解释】:天道:天理;好:常常会;还:回报别人。

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恶终有报应。

【出自】: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27、佳兵不祥【解释】:意为好用兵是不吉利的,即好战非祥事。

【出自】: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8、知止不殆【解释】:指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出自】:第三十二章:“知止可以不殆。

”29、自知之明【解释】:指了解自己的情况,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

【出自】: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30、淡而无味【解释】:泛指菜肴清淡无味。

亦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无趣味。

【出自】:第三十五章:“淡乎其无味。

”31、将夺固与【解释】:固,同“姑”。

要想得到,必先给予。

【出自】:第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32、无中生有【解释】: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

现形容凭空捏造。

【出自】: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33、若存若亡【解释】: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

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

【出自】: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34、大器晚成【解释】: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

【出自】: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35、大音希声【解释】: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

【出自】: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36、知足不辱【解释】:懂得满足才不会受到屈辱。

【出自】:第四十四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37、大巧若拙【解释】:指真正灵巧的人看起来很简单。

【出自】: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38、知足常乐【解释】:自知满足则心常快乐【出自】:第四十六章:“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39、出生入死【解释】: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

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

【出自】: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40、祸福相依【解释】:是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出自】: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41、根深蒂固【解释】: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出自】: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42、以德报怨【解释】:指用道德公正的眼光看待与别人的仇恨。

【出自】:第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43、轻诺寡信【解释】: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出自】:第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4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解释】:谓走一千里路,也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

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

【出自】: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5、慎终如始【解释】: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

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出自】: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46、俭故能广【解释】:指平素俭省,所以能够富裕。

又解为行事简单方可广博,俭,同“简”。

【出自】:第六十七章:“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47、寸进尺退【解释】: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偿失。

【出自】:第六十九章:“不敢进寸而退尺。

”48、被褐怀玉【解释】: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

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出自】: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49、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解释】:比喻作恶的人终究逃脱不了天法的惩处。

【出自】: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50、小国寡民【解释】:国家小,人民少。

【出自】: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51、鸡犬相闻【解释】:鸡鸣狗吠的声音都能听到,指人烟稠密。

【出自】: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52、老死不相往来【解释】:指彼此不联系,不交流情况。

【出自】: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论语》的30个成语典故,助你修身养性1.【有教无类】【出处】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2.【诲人不倦】【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述而》)【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3.【学而不厌】【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释义】学习感到不满足。

形容勤奋好学。

4.【不耻下问】【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5.【温故知新】【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6.【闻一知十】【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公冶长》)【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

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7.【举一反三】【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释义】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

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论语》的30个成语典故,助你修身养性8.【名正言顺】【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

”(《子路》)【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

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9.【祸起萧墙】【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季氏》)【释义】祸乱就发生在内部。

10.【分崩离析】【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季氏》)【释义】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11.【待价而沽】【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贡》)【释义】等有了好价钱再卖。

比喻怀才待用。

12.【欲速不达】【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路》)【释义】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13.【一言兴邦】【出处】“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释义】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

14.【见贤思齐】【出处】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释义】见到好人就想学得跟他一样。

《论语》的30个成语典故,助你修身养性15.【择善而从】【出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述而》)【释义】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制度加以实行。

16.【三省吾身】【出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释义】原指每日从多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