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节
03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章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3.4 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1)
❖ 明初朱元璋永远废除丞相制度
❖ “四辅官”的失败
以四季为名,分季协助皇帝复核人事、司法及文书等事 务
分别轮班视事,不让久任,完全听从皇帝命令
❖ 朱棣重用的“七学士”
❖ 内阁制度趋于定型,内阁大学士便奉命处理重要政 务,掌握了票拟权
军机处只是一个力求准确贯彻皇帝意图的御前机 要处,不是有权威的宰相府
至此,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达到完善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3.5 清末的责任内阁
❖ 1906年拟议的内阁,仿西方的政治体制,即由皇帝 选派内阁总理大臣,由总理大臣出面组阁的责任内 阁形式。后被慈禧否决。
❖ 1911年颁布《内阁官制》,组成以庆亲王为首的内 阁。尽管为责任内阁,但必须“请对”、“入对” 和“恭请圣裁”,实质上还是保证皇帝对全国的控 制
中国政治制度史
3.3.1 夏商周三代的贵族辅政制(1)
❖ 酋邦时期的“四岳”:禹、皋陶、契、后稷
❖ 夏代的辅政人员有:“六卿”、“三正”、 “四辅臣”、“三老五更”等
❖ 殷商的辅政人员:商汤时的伊尹、太保时的 保衡,武丁时的甘盘等;晚期有三公(太师、 太傅、太保)
❖ 西周的周、召二公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 运作方式
原则上应该遵照皇帝的诏书和面谕办事 宰相的 宰相的职位是按照分权制约的原则设置的 君权和相权的冲突中,宰相往往成为牺牲品
❖ 宰相开府保持相对独立的施政制度,显然与君主专 制格格不入,因此也无法持久存在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3.3.2 秦汉以后早期国家的贵族辅政制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第三章.精讲

2018/10/29
民国初年,五花八门的政党表明: 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曾经有过“多党” 的时代,但资产阶级政党组织涣散,内部 派系纷杂,思想上严重分歧,谁都无法完 成保护共和、反对独裁的政治任务。也正 是这种“多党”的政党政治,造成了当时 资产阶级力量的严重削弱,又将资产阶级 自身的弊病暴露无遗。
2018/10/29
1912年12月底,第一届国会选举在全国展开,
各省开始竞选议员,宋教仁在全国展开了一系列 游说和拉票活动,路经湖南、湖北、安徽、江苏 到达上海,沿途发表演讲,希望通过合法的选举, 让国民党控制议会和组建内阁,制定民主宪法, 并进而通过宪政来限制袁世凯正在膨胀的权力。 1913年3月,国民党在参、众两院中得票三百九 十多张,获得压倒多数的席位,国会召开前夕, 宋教仁准备北上组阁,在沪宁路上海站被刺客以 枪击伤,22日不治而死。
2018/10/29
民国初年政党政治
不可能实现的原因:
“横取他国已行之法,
强施此土。”
——章太炎
2018/10/29
民国初年的中国变革者,对西方民主 政体的兴趣和引入这一制度的期望,并不 是由于中国社会内部经济结构的契约化和 市民社会的增长,要求建立一种与社会发 展状态相适应的政治体制;而是由于中国 人在西方现代文明的示范效应的刺激下, 把摆脱专制政体的愿望投射到这种与专制 政体形成鲜明对比的异质的制度上的结果。
2018/10/29
纵观这一时期的党团,明显具有自己 的特征。尽管存在种种不足,但民初的政 党政治、议会斗争,毕竟是代表社会进步 的新生事物,它是中国民主政治的一次史 无前例的尝试。
2018/10/29
第四章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四章隋唐时期的政治思想第一节李世民重民和从谏如流的政治思想了解:隋初王通的政治主张。
第二节李世民的民本思想一、隋末唐初儒家思想的复兴二、李世民的民本思想1、民本是他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的突出部分。
他的民本思想认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国为君之本,民为国之本,在君、国、民三者中,民是最基础性的要素。
他的民本思想如下:第一,立君为命。
认为设置君主的职位是为了治理民众,为民之父母。
第二,民养君。
第三,民择君。
2、民本理论的基本结论就是“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作为一种治民安君的基本政策,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统治者无为节欲。
第二,因民心,从民欲。
第三,以农为本。
3、重民思想和理论最终须转化为实践,反映政策上才有实际意义。
他将治民思路概括为:去奢省费,轻徭薄役,选用廉吏。
“具体为:第一,崇尚节俭。
第二,轻徭薄役,不违农时。
第三,澄清吏治。
第三节韩愈的“道统”说的政治哲学意义一、道统论1、他将道作为其思想的最高范畴。
他进一步阐发了儒学道的内涵。
道是宇宙的最高法则,它无所不在,贯穿于自然、社会和人生中,万事万物都受道制约。
2、他认为,人类社会的规范、秩序和政治制度等都是道的体现和具体化,因而也是合理的、神圣的。
道实际上是对仁义等儒家伦理原则的抽象,道具体化就是仁义。
他的道的提出也着眼于社会政治问题的解决。
3、为了进一步强调道的万世不易,提高道的地位,增强与佛道抗衡的实力,他还专门提出了道的传承系统的问题,以道对儒家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原则进行了重新概括和抽象,并虚构了一个道的代代相传的系统,即道统。
他认为道也是一脉相承的,从尧舜直到孟子,只是在孟子以后,道才失传。
二、性品说和人才观性品说是韩愈在人性问题上的看法。
1、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天生的,性的内容是仁、礼、信、智、义“五德”。
2、他认为性是与生俱来、人人皆有的,但并非所有人的性都是相同的。
人性有差别、分等级。
…性之品有三“,性分为上中下三等。
人之间在性上的先天且不可改变的等级差别反映在政治上就是上品之人就是天生的统治者,下品之人就是天生的被停统治者,而且这种统治与被停止关系也是不可改变的。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节

3.3.2 宰相参议辅政制旳沿革
❖ 从汉武帝时开始出现,一直到明初仍沿用 ❖ 从曹魏开始,相继出现尚书、中书、门下三
省,今后长久存在
唐代旳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执行旳三省制 度
唐代中后期旳“翰林学士承旨”,使翰林学士院 旳“内命”不经中书门下而直接向下传达,形成 双轨辅政制
今后历代都在辅政权力分散与集中间摇晃
❖ 如蒙古帝国旳“怯薛”制,即蒙古汗国旳内廷机构, 内廷官能插手国家各方面旳政务
❖ 再如清初旳“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逐渐演变为 “议政王大臣制度”
❖ 早期国家旳辅政官员多是从部落制脱胎出来旳首领, 血缘和亲缘关系是成为能够担任辅政旳主要条件
3.2 宰相开府辅政制
❖ 3.2.1 宰相开府辅政制旳形成与发展 ❖ 3.2.2 宰相开府辅政制旳运作方式及特点
❖ 1923年拟议旳内阁,仿西方旳政治体制,即由皇帝 选派内阁总理大臣,由总理大臣出面组阁旳责任内 阁形式。后被慈禧否决。
❖ 1923年颁布《内阁官制》,构成以庆亲王为首旳内 阁。尽管为责任内阁,但必须“请对”、“入对” 和“恭请圣裁”,实质上还是确保皇帝对全国旳控 制
❖ 后辛亥革命暴发,袁世凯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 袁氏利用特殊形势,不到两个月把清王朝旳军政大 权都拿到手中,最终攫取辛亥革命旳胜利果实
三省制度 中朝官 翰林学士承旨 平章郡国重事制 四辅官 军机处 票拟
推荐阅读书目
1.李俊. 中国宰相制度.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 2.周道济. 汉唐宰相制度. 台北:台湾政治大学,1964 3.白钢主编.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韦庆远. 张居正及明代中叶政局.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运作方式
原则上应该遵照皇帝旳诏书和面谕办事 宰相旳作用在于参照、执行等
中国政治制度史.精讲

中国政治制度史.精讲一、什么是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研究内容有哪几方面?政治制度:在特定的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目的的政治方法与原则的总和。
研究内容:一是国家体制;二是对国家行为发生持续或重大影响的国家体制之外的制度现象;三是前国家时期的制度形态1、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的政治体制、社会生活背景、政治理论依据、政权结构、政治运作及其产生的各种制度。
2、中国古代出现的国家机关的组织机构、形式、机关官员责、权、利的划分及其运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制度。
3、中国古代出现的制度对历史及现代的影响(分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4、中国古代历史上产生的政治思想学说。
5、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的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监察制度等具体制度。
6、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世界文化、世界文明的影响。
二、简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特点?1、君主专治、个人集权、宗法血缘关系、婚姻裙带关系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
2、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论证政权合理性与合法性的依据,政权和神权是制定制度的标准。
3、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体现为儒家学派。
4、贵族特权与官僚政治始终伴随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始终。
5、在高度君主集权的制度上,行政权利包含一切,体现“人治”而非“法治”。
6、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公开承认等级差别,公开承认不平等原则,对不同阶层的人的制度不同。
7、中国古代的统治阶级无论汉族或是少数名族都对不同民族采取不同制度,“因俗而治”。
三、结合实例,谈谈你对历史上道路的选择,决定制约今天道路选择的理解?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我国的影响——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

而忠焉。”(《礼记·丧礼》) 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
焉知死?”(《论语·先进》)他的弟子也明确指 出:“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 而》)。
四、权责分离
由于权责分离,手中的权力越大,承担的 责任越小,掌握最高权力的人,则不承担任何 责任,从而导致了中国的政治体制完全以争夺 和保持权力为中心而运转,政治制度完全以争 夺和保持权力为中心而展开。
《百官表》、《百官志》、《职官志》、《功臣侯表》、 《王子侯表》、《大臣将相年表》、《礼志》、《兵 志》、《刑法志》等。
2、政书类 “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和
《续三通》、《清三通》等
3、会要类 《春秋会要》、《七国考》、《秦会要》、《西汉
会要》、《东汉会要》、《三国会要》、《晋会要》、 《南朝宋会要》、《南朝齐会要》、《南朝梁会要》、 《南朝陈会要》、《唐会要》、《王代会要》、《宋 会要辑稿》、《明会要》等。
4、会典类 性质与会要大致相同,如《元典章》、
《明会典》、《清会典》等。
5、专著类 《唐六典》 、《职官分纪》(宋·孙逢吉) 清·《历代职官表》、清·孙星衍的《汉官六种》
6、其他类 《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 《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等。
第五节 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 意义和方法
上具有过总宰一切政务的执政官的地位。
(二)政务官员和机构
在《尚书·甘誓》中有“六卿”,也称“六事之 人”,注者认为是“王左右之人”,有的认为 六卿即司空、司徒、士正、虞、秩宗、纳言等。
商代的政务官员,主要有宰、卿事、多尹、御 事、事等。古代认为“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 冢宰就是后来的太宰,职位很高,其前身应该 是宰。因为甲骨文里还没有发现冢宰,只有 “宰”,多见于商代晚期的甲骨金文之中。从 文字内容未看,“宰”的活动,多是跟随商王 田猎、祭飨而受到赏赐,并能自做铜器以记荣 宠,有一定的地位,显然既是商王近臣又是参 与内廷事务的官员。史载伊尹为宰,“以滋味 说汤”而见赏识。
福师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章期末考试学习资料00

福师《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章古代中央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一、简述辅政制度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二、第一,宰辅制度的发展变化始终是围绕着皇权进行的。
在历史上,许多尊贵的官员及其实际职责,其实都是逐渐演变而来的。
宰辅名称的不断变化,正标志着皇权对相权控制的加强和中央集权制的强化。
三、第二,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是促使宰辅制度本身不断发生变化的主因。
皇权与相权一直是相辅相成的,同时又是相克相制的。
宰辅的地位过尊,权力过大,必然要引起皇帝的猜疑。
西汉第一任丞相萧何,屡遭刘邦怀疑,不得不自坏名誉以释刘邦之疑。
不断防范和削弱相权,不断为维护和加强皇权而采取新措施,建立新体制,乃是这方面的发展规律。
四、第三,宰辅制度受到社会和阶级关系的影响。
宰辅制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某一君主出于臆想设计的产物,它是奠基在各个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总体之上的重要政治制度。
各种政治势力的沉浮升降及其力量对比变化,促使宰相体制也发生变化。
五、第四,统治集团对国家机器的调整也是宰辅制度变化的重要原因。
在社会经济和政治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原有的宰辅体制往往不能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促使最高统治者对国家机器进行必要的调整。
例如,清代军机处的出现,这有力地说明,基于集中权力和提高统治效能的政治调整,经常导致宰辅制度发生重要的变化。
六、二、简述职官制度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古代国家官制非常复杂,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社会的发展导致阶级关系的变化,官僚群体的出现,基本打破了世袭的贵族。
以流动的、可以升降调动甚至罢黜的官僚组成职官队伍,是人事制度的一大进步。
在君主专制集权制度下,一切设官任职以及对此的调整,无不先从君主的统治利益出发。
离开君主专制这一特点,就无法理解中国古代的职官制度及其演变。
其次,中国古代长期以儒家思想作为设官分治的指导原则。
儒家的德治、礼治、礼法伦理纲常等基本原则总是贯彻始终的,仅是依据不同需要对《周礼》作了一些不同的解释而已。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章教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章教案教案标题: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中的第三章内容,包括主要的政治制度演变和发展;2. 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以及其对政治制度演变的影响;3. 掌握相关的政治制度术语和概念,并能够运用于分析和讨论。
教学重点:1.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章的主要内容和要点;2. 重要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和分析;3. 政治制度术语和概念的掌握和运用。
教学难点:1. 对于政治制度演变的理解和分析;2. 对于政治制度术语和概念的掌握和运用。
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政治制度史教材第三章;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3. 教学资源:相关的图片、视频、案例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2.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你对中国政治制度史有什么了解?你认为政治制度演变的原因是什么?二、知识讲解(25分钟)1. 介绍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章的主要内容和要点;2. 分析政治制度演变的原因和影响;3. 解释相关的政治制度术语和概念,如君主制、共和制、立宪制等;4. 通过案例和历史事件,深入理解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和影响。
三、讨论与互动(15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一个具体的政治制度演变事件,并分析其影响和意义;2. 学生展示和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互动和讨论。
四、概念运用与拓展(15分钟)1. 提出问题:你认为当前的中国政治制度属于哪种类型?为什么?2. 学生回答问题并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政治制度术语和概念进行分析和解释;3. 引导学生思考和拓展:政治制度演变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要点;2. 学生反思:你对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理解有哪些提高?你还有哪些问题或困惑?教学延伸: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具体的政治制度演变事件,撰写一份相关的研究报告;2. 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阅读和研究,拓宽对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政治制度史(3)

3.宫廷制度 ●后宫:称号、数量、级别 ●东宫 4.宦官与后党 ●宦官不得干政 ●后宫不得预政 ●宦官与后宫弄权举例
三、中央决策机构及其运行机制
1.丞相、相国及三公、八公 2.中书省的设置与职权 3.门下省的设置与职权 ●晋置门下省,此后南北朝都置门下省,其长官 为侍中和给事黄门侍郎。门下省尚有散骑常侍、 散骑侍郎以及给事中、谏议大夫等官。 ●晋宋时期,门下省除出纳诏命,弹劾纠察外, 还管辖禁中禁令仪制等,很大程度上成了皇帝 事务总机构。
4.决策形式的演变与特点 ●皇帝的最高决策权 ●东汉以后,尚书台成为核心 ●魏晋之际,中书省日益重要,形成辅助决策的 中书省官僚集团和专事执行的尚书省官僚集团 ●东晋以后,中书的权力收到分割,侍中受重视 ●南朝梁陈时期,决策在中书,献纳在门下,行 政在尚书,各有分工。
四、中央行政体制
1.尚书省(台) ●本是秦汉九卿之一的少府属下的一个小机构, 主管收发和保管文书,最初只有四人,长官叫 尚书令,副长官叫尚书仆射。武帝以后,地位 日益重要。东汉置尚书六人,东汉中期尚书台 实际上取代了丞相、御史大夫二府的职权,但 是仍然属于少府系统。
五、乡里与户籍制度
●西晋时,以五百家设乡,置啬夫一人;百户置 里,设里吏一人。刘宋时,追袭秦汉,五家为 伍,伍长主之;二伍为什,什长主之;十什为 里,里魁主之;十里为亭,亭长主之;十亭为 乡,乡置乡佐、三老、有秩、啬夫、游徼各一 人。乡佐、有秩,主赋税;三老,主教化;啬 夫,主争讼;游徼,主奸非。齐、梁、陈三代, 大体沿袭刘宋之制。
3.列卿 ●太常——掌宗庙礼仪 ●光禄勋——主管宫廷膳食、器物 ●卫尉——掌宫门卫屯兵 ●太仆——车马、畜牧 ●廷尉——司法刑讯 ●大鸿胪——少数民族、外邦事务 ●宗正——皇族事务 ●少府——保存掌管手工业制造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三章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 三国,贵族政治浮出水面
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到整个三国时期,是贵族与豪强政 治的充分发育阶段。
一、作为传统意识形态的经学的衰落 二、地方豪强与官僚的高度结合 三、农民变成了豪强的依附者 四、三国政府对豪强贵族的依赖 五、豪强的军事化与兵役制度的变化,加强了贵族政治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四节 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与职能分 工的初现
1.中书省的出现,尚书台之权第一次分割 2.门下省,从侍从到谏议
3.尚书省分工的细化 :(1)吏部尚书。(2)度支 尚书。(3)祠部尚书。(4)左民尚书。(5)五 兵尚书。(6)都官尚书。(7)殿中尚书。(8) 田曹尚书。(9)起部尚书。
到了梁末,连军事贵族也腐化了,结果是有南方少数民族 血统的土著豪酋夺得了政权。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关键术语
门阀
豪强 豪强政治 九品中正 户调式 门阀政治 同姓王都督 八王之乱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各部 侨州郡 行台 宗主督护制 士家制 私兵部曲 玄学 放诞之风 世族政治 寒士用事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复习思考题
1. 为什么说三国是豪强政治?
2. 为什么九品中正制会促进门阀政治的发展? 3. “户调式”的本意是什么?为什么其结果与制定者的主观 愿望相反? 4. 西晋分封的本意是什么?为什么会引发“八王之乱”? 5. 为什么说三省制对于官僚制的进化有积极意义?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第一章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时代重点:第二节封建时代的过渡——夏夏的国家形态、王权、服内、服外、宗教与意识形态等政治制度。
第三节封建时代的确立——商王族宗法制的确立、分封、官制、兵制、礼仪与宗教等政治制度。
第四节封建制的盛世——西周宗法制度的内容、分封、朝觐盟会制度、官制、意识形态、礼仪与教育。
第二章“官僚”帝国的时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重点:第一节官僚制帝国时代的过渡——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的崩溃、士阶层的崛起与新型官制的出现、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内容、战争形势的改变与军制的变化、政治文法的变迁。
第二节法家帝国——秦皇帝制度的确立、铲平贵族政治,实现社会等级流动化、郡县制的建立、“以吏为师”的政治文化。
第二节王霸之道——两汉郡县制的完善与最终确立、皇帝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官僚体系的建立、礼仪司法制度、汉代的乡里结构、汉代的选举制度、意识形态与学校制度、监察制度官员任用与考核制度、兵制、政治运作的机制与过程。
第三章贵族与皇权---三国、魏晋南北朝重点:第二节九品中正制和“户调式”与门阀政治九品中正制的概念及特点、门阀政治的概念。
第四节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与职能分工的初现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各自的来源及主要职能。
第四章考试帝国---隋唐重点:第一节隋朝的创制隋朝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创制。
第二节三省六部和集体宰相体制三省六部的产生和集体宰相体制的特点。
第三节科举制度科举考试的科目、考试过程、隐形制度安排、科举与学校、唐代科举制度的评价。
第九节中唐决策机制的变化以及宦官专权的原因第五章军阀政体---五代十国重点:第二节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体系第六章精致繁复的网状王国---两宋第一节繁复的中央行政机构宋朝繁复的中央行政机构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宋代的地方官制路、府、州、军、监、县、镇、寨的运作安排及特点。
第三节宋代的科举与学校制度宋代的科举与学校制度的内容及特点。
第五节宋朝的兵制军队的分类和布局、禁军的指挥系统、南宋兵制的变化。
中国政治制度史3

明清
• 坐而论道——立而论道——跪而论道
宋
• 自唐以来,大臣见君,则列坐殿上,然后
议所进呈事,盖坐而论道之义。艺祖即位
之一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
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
,欲复位,已宻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
事。(邵博《闻见后录》卷一)
3、君主丞相制:秦汉
5、绝对君主制:明清
• (1)绝对君主制出现的 原因 • 1)从根本上来说,君主 宰辅制本身就有绝对专 制的倾向。 • 2)明初的政治局势和朱 元璋特殊的个性,促成 了君主宰辅制向绝对君 主制的转化。
• 朱元璋:“设相之后,臣张君之威福,乱
自秦起。宰相权重,指鹿为马。自秦以下
,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
三、秦——清:专制君主制
• 1、君主制与专制君主制的异同
• • • • • • 相同点: (1)君主职位世袭、终身。 (2)君主地位至高无上甚至被神化。 (3)君主独揽国家权力。 不同点: 君权是否受制约。
2、关于中国专制君主制的认识
•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皇权没有约束 、监督。自秦汉以来,有“廷议”、“朝 议”、“封驳”等制度,充其量不过是帝 王在行使最高统治权时的一些补充方式或 补充手段。三省制、封驳制不可能起到真 正限制或者监督皇权的作用。(p29) • 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皇 权基本上不受制约。“天”、士大夫集团 对皇权专制没有制约。(p6-7)
3、两个层面的君主制政体
• (1)等级君主制
• 天下、国、家系统:天子、诸侯、卿大夫皆为君 主。 • 各级君主的关系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名义上存在 严格的等级隶属关系,一方面实质上拥有相对独 立的自主权,两者都合乎“礼法”。分封制造成 地方分权,中央集权无从建立;诸侯“天然”地 和“共主”分享国家权力,王权受到制约。是为 宗法等级君主制。
第一章先秦_中国政治制度史

国 家 起源说
契约说 贸易说
冲突说 战争说
水利灌溉说 圣人造福说
中 国 关于国 家起源 的脉络
氏族成员内部分化,某些氏族或氏族首 领成为部落的权力中心,并拥有更多的剩 余财产,形成贫富分化 氏族制逐渐被宗族制取代,军事与宗教 贵族开始形成,富裕家族权力世袭化,形 成权力金字塔的雏形 频繁自卫和扩张战争的需要,拉动了动 员和从事战争机制的建立,军事贵族和宗 教贵族的地位日益突出
(职掌军政、军赋)
(管理工程营造) (执掌司法) (宫廷总管) (掌王之食饮膳羞) (掌管王的衣服) (保卫王的安全)
宫廷事务属官
膳夫 缀衣 虎贲
周 王
3、宗庙祭祀
• 宗庙祭祀是与宗法关系相对应的,在宗法阶梯 的每一层,都强调嫡长子的地位,嫡长所在, 即宗庙所在。 • 周王的国都设立姬姓主干的宗庙,即王庙,只 有他才有权在祖庙里祭祀姬姓的嫡系祖先,而 诸侯只能在自己的领地,设立低一层次的宗庙, 依次而降,平民没有资格设庙。 • 这种宗庙祭祀制度,虽然突出了嫡长的地位, 却也容易造成宗族血缘体系内的离散倾向。
第三节 奴隶制的健全 ——商
一、王族宗法制的确立 二、分封 三、官制 四、兵制 五、礼仪与宗教
宗法制
• 商跟夏比,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宗法制度,王的 配偶有了正庶之分,王的后代也有嫡庶之分。 • 王权在传承中存在兄终弟及的现象,但最终还 是要求传给兄的嫡长子,嫡长继承成为一种原 则。由于王的正妻往往不止一个,相应的嫡子 也较多,所以,嫡长继承依然存在纷争。 • 嫡庶之分导致族内大宗、小宗的分野,每一分 族,也有相应大小之分,由此逐渐形成王族树 根状的宗法结构,商直辖区域的贵族及同姓诸 侯之间,构成了宗法网络。这种宗法血缘网, 在一定时间区间内,强化了王国的凝聚力。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章

军机处只是一个力求准确贯彻皇帝意图的御前机要 处,不是有权威的宰相府;
至此,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达到完善;(议政王大 臣会议)军机处、南书房、内阁。
3.5 清末的责任内阁
❖ 1906年拟议的内阁,仿西方的政治体制,即由皇帝 选派内阁总理大臣,由总理大臣出面组阁的责任内 阁形式。后被慈禧否决。
❖ 明后期,司礼监秉笔太监掌握批朱权,中枢辅政 实际成为内阁和司礼监双轨制;
❖ 清恢复明代内阁制度办理一般事务,重要事务由 议政王大臣会议办理,康熙帝在南书房设办事处, 挑选翰林官入直,成为新的机要秘书处;
3.4 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3)
❖ 从军需房到军机处
参与议政,负责传达皇命,职任办理和监督机要文 书运转的御前机要办公中枢;
3.3 宰相参议辅政制
❖ 3.3.1 帝宫层次与中外朝官 ❖ 3.3.2 宰相参议辅政制的沿革
3.3.1 帝宫层次与中外朝官
❖ 汉——中外朝官
以中外来划分朝官始于汉武帝时期,文武侍臣、加 官、尚书、大司马;
中朝官之首为大司马(控制尚书组织),外朝官之 魁为丞相;
大司马既主兵又主政,握有实权,丞相为首的外朝 官仅承命办事;
❖ “四辅官”的失败
以四季为名,分季协助皇帝复核人事、司法及文书 等事务,分别轮班视事,不让久任,完全听从皇帝命 令
启用翰林院、詹事府的学士、编修,并授予殿阁学 士头衔和正五品的待遇;
❖ 朱棣重用的“七学士”——黄淮、解缙、胡广、 杨荣、杨士奇、金幼孜、胡俨;
❖ 经洪熙帝、宣德帝,内阁大学士地位已经高于各 部尚书,内阁制度趋于定型,内阁大学士便奉命 处理重要政务,掌握了票拟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1 夏商周三代的贵族辅政制 (2)
贵族辅政制是古老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国家形 势下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的体现 早期国家的君主专制是以内外贵族联合为基 础,君主以武力震慑和宗亲感情来笼络异性 贵族和宗亲贵族 担任辅政的贵族既辅佐王决断国家大政, 担任辅政的贵族既辅佐王决断国家大政,又 拥有自己的封地和军队, 拥有自己的封地和军队,因此也能限制王权 的发挥
3.2 宰相开府辅政制
3.2.1 宰相开府辅政制的形成与发展 3.2.2 宰相开府辅政制的运作方式及特点
3.2.1 宰相开府辅政制的形成与发展
宰相开府辅政制: 宰相开府辅政制:是指作为百官之长的宰相 可以设置自己的衙署,可以自辟僚属, 可以设置自己的衙署,可以自辟僚属,依照 皇帝的意图, 皇帝的意图,独立行使权力 宰相开府辅政制的发展
3.4 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1) 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
明初朱元璋永远废除丞相制度 四辅官” “四辅官”的失败
以四季为名,分季协助皇帝复核人事、 以四季为名,分季协助皇帝复核人事、司法及文书等事 务 分别轮班视事,不让久任, 分别轮班视事,不让久任,完全听从皇帝命令
朱棣重用的“七学士” 朱棣重用的“七学士” 内阁制度趋于定型, 内阁制度趋于定型,内阁大学士便奉命处理重要政 务,掌握了票拟权
3.3.2 秦汉以后早期国家的贵族辅政制
秦汉以后, 秦汉以后,中国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在进入国家发 展阶段时, 展阶段时,都曾经出现过类似三代的贵族辅政制 如蒙古帝国的“怯薛” 即蒙古汗国的内廷机构, 如蒙古帝国的“怯薛”制,即蒙古汗国的内廷机构, 内廷官能插手国家各方面的政务 再如清初的“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 再如清初的“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逐渐演变为 议政王大臣制度” “议政王大臣制度” 早期国来的首领, 血缘和亲缘关系是成为能够担任辅政的重要条件
复习思考题
1. 简述贵族辅政制的辅政机制及其特点。 简述贵族辅政制的辅政机制及其特点。 2. 简述宰相开府辅政制的形成及消亡的过程。 简述宰相开府辅政制的形成及消亡的过程。 3. 中外朝官的划分与古代职官三部分的关系是什么? 中外朝官的划分与古代职官三部分的关系是什么? 4. 简述宰相参议辅政制与皇权的关系。 简述宰相参议辅政制与皇权的关系。 5. 简述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的出现及其改造过程。 简述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的出现及其改造过程。 6. 试论清末皇族内阁。 试论清末皇族内阁。 7. 试述辅政制度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 试述辅政制度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 8.名词解释:四岳 三老五更 怯薛 议政王大臣会议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三省制度 中朝官 翰林学士承旨 平章郡国重事制 四辅官 军机处 票拟
3.5 清末的责任内阁
1906年拟议的内阁,仿西方的政治体制,即由皇帝 年拟议的内阁,仿西方的政治体制, 年拟议的内阁 选派内阁总理大臣, 选派内阁总理大臣,由总理大臣出面组阁的责任内 阁形式。后被慈禧否决。 阁形式。后被慈禧否决。 1911年颁布 内阁官制》 1911年颁布《内阁官制》,组成以庆亲王为首的内 年颁布《 尽管为责任内阁,但必须“请对” 入对” 阁。尽管为责任内阁,但必须“请对”、“入对” 恭请圣裁” 和“恭请圣裁”,实质上还是保证皇帝对全国的控 制 后辛亥革命爆发,袁世凯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 后辛亥革命爆发,袁世凯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 袁氏利用特殊形势, 袁氏利用特殊形势,不到两个月把清王朝的军政大 权都拿到手中, 权都拿到手中,最终攫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特点
其职位仅是最高行政官, 其职位仅是最高行政官,不能世袭 宰相的职位是按照分权制约的原则设置的 君权和相权的冲突中, 君权和相权的冲突中,宰相往往成为牺牲品
宰相开府保持相对独立的施政制度, 宰相开府保持相对独立的施政制度,显然与君主专 制格格不入, 制格格不入,因此也无法持久存在
3.3 宰相参议辅政制
禁省官 宫中官 外廷官
3.3.2 宰相参议辅政制的沿革
从汉武帝时开始出现, 从汉武帝时开始出现,一直到明初仍沿用 从曹魏开始,相继出现尚书、中书、 从曹魏开始,相继出现尚书、中书、门下三 省,此后长期存在
唐代的中书出令、门下封驳、 唐代的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执行的三省制 度 唐代中后期的“翰林学士承旨” 使翰林学士院 唐代中后期的“翰林学士承旨”,使翰林学士院 内命”不经中书门下而直接向下传达, 的“内命”不经中书门下而直接向下传达,形成 双轨辅政制 此后历代都在辅政权力分散与集中间摇摆
3.6 辅政制度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
辅政制度的发展变化始终是围绕着君权进行的 君权和辅政权的矛盾是促使辅政制度本身不断演变 的主因 社会的发展和各种政治势力的兴衰, 社会的发展和各种政治势力的兴衰,是促成辅政制 度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统治集团对国家机器的调整, 统治集团对国家机器的调整,也是辅政制度变化的 重要原因
票拟,也叫票旨,条旨,实际上是带拟好“御批” 票拟,也叫票旨,条旨,实际上是带拟好“御批”的稿 本供皇帝采纳
3.4 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2)
内阁与汉唐辅政制度的区别
内阁是奉旨办事, 内阁是奉旨办事,只有得到皇帝的批示后才能办 汉唐时期, 理。汉唐时期,宰相对皇帝的旨意有封驳权 内阁只是拟旨, 内阁只是拟旨,不能直接指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 各级政府也没有向内阁汇报政务的义务。 府,各级政府也没有向内阁汇报政务的义务。汉 唐的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上报事务的副本都要交 宰相处存查
中枢辅政制度及运 行机制
3.1 贵族辅政制
3.3.1 夏商周三代的贵族辅政制 3.3.2 秦汉以后早期国家的贵族辅政制
3.3.1 夏商周三代的贵族辅政制 (1) 酋邦时期(政治分级与亲属制度的结 酋邦时期 政治分级与亲属制度的结
合 )的“四岳”:禹、皋陶、契、后稷 的 四岳” 禹 皋陶、 (《尚书》载 唐 虞 之世,与天子议 之世, 《尚书》 大事者为四岳。 大事者为四岳。 ) 夏代的辅政人员有: 六卿” 夏代的辅政人员有:“六卿”、 三正” 四辅臣” “三正”、“四辅臣”、“三老五 更”等 殷商的辅政人员:商汤时的伊尹、 殷商的辅政人员:商汤时的伊尹、 太保时的保衡,武丁时的甘盘等; 太保时的保衡,武丁时的甘盘等; 晚期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 晚期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 西周的周、 西周的周、召二公
推荐阅读书目
1.李俊 中国宰相制度.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 李俊. 中国宰相制度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李俊 2.周道济 汉唐宰相制度 台北:台湾政治大学,1964 周道济. 汉唐宰相制度. 台北:台湾政治大学, 周道济 3.白钢主编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白钢主编.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白钢主编 4.韦庆远 张居正及明代中叶政局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韦庆远. 张居正及明代中叶政局.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韦庆远 1998 5.安作璋,熊铁基. 秦汉官制史稿 济南:齐鲁书社,1985 安作璋,熊铁基 秦汉官制史稿. 济南:齐鲁书社, 安作璋
明后期,司礼监秉笔太监掌握批朱权, 明后期,司礼监秉笔太监掌握批朱权,中枢 辅政实际成为内阁和司礼监双轨制
3.4 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3)
清代的军机处
参与议政,负责传达皇命, 参与议政,负责传达皇命,职任办理和监督机要 文书运转的御前机要办公中枢 军机处不设衙门,不颁发关防, 军机处不设衙门,不颁发关防,不准以军机处的 名义独立发文和直接指挥各级军政部门 军机处只是一个力求准确贯彻皇帝意图的御前机 要处, 要处,不是有权威的宰相府 至此, 至此,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达到完善
门客 秦及西汉的二府(丞相、御史大夫) 秦及西汉的二府(丞相、御史大夫) 东汉时期的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东汉时期的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变局——执政而不辅政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变局 执政而不辅政
3.2.2 宰相开府辅政制的运作方式及 特点
运作方式
原则上应该遵照皇帝的诏书和面谕办事 宰相的作用在于参考、 宰相的作用在于参考、执行等
3.3.1 帝宫层次与中外朝官 3.3.2 宰相参议辅政制的沿革
3.3.1 帝宫层次与中外朝官
中外朝官
以中外来划分朝官始于汉武帝时期 中朝官之首为大司马, 中朝官之首为大司马,外朝官之魁为丞相 大司马既主兵又主政,握有实权, 大司马既主兵又主政,握有实权,丞相为首的外朝官仅 承命办事
中国古代官制总体上可划为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