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导学案教师版(1)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晏子使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阅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句,提高文言文解读能力;体会晏婴机智的辩才,学习他热爱国家从容应对的谈吐机智。
2.过程与方法
读、背课文,积累文言文的解读能力;学习晏婴在外交场合从容对答,不辱使命,不卑不亢的处世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不卑不亢的处世态度,学习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找回自我。
学习重点
1.课文读读背背;文言实词和虚词;人物形象和情节分析。
2.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词序;古今词义的差异。
学习难点
1.对文中所出现的诸如“其实”“坐”“病”“请”等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语的理解。
2.晏子反驳楚王时所表现出来的高超的语言艺术。
方法指导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时,注意将单音词译为双音词。文言文单音词多,现代汉语双音词多。翻译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点是把单音词译为双音词。如课文开头一句中的“将使楚”,可译为“将要出使楚国”。
(2)注意比较古今词义的不同。“何坐” 中的“坐”,作“犯……罪”讲,现代汉语中已不用这样的意项。“其实味不同”中的“其实”,是代词“其”(它们)和名词“实”(果实)的连用。现代汉语中的“其实”,通常是个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相当于“实际上”(承上文而含转折)。
(3)注意通假字。通假,也叫“通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如本课中的“曷”(同“何”)“熙”(同“嬉”),就是通假字。古书多用通假字,多掌握一些通假字,对阅读文言文大有益处。
(4)注意了解词类活用。“齐人固善盗乎”,“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两句中的“善”本为形容词,在课文里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善于、擅长。
(5)注意文言句式的一些特点,但不要拘泥于术语、概念。如:判断句:“晏婴,齐之习辞者也”,“圣人非所与熙也”,两句的判断格式为“……也”。前者是肯定判断,后者是否定判断。倒装句(宾语前置):“何以也”,“曷为者也”,“何坐”,这三句都是疑问句,疑问代词“何”分别作介词“以”、动词“为”“坐”的宾语,前置。固定格式:“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得无……耶”表示推测反问语气,意思是“莫非……
吗”“难道……吗”。
(6)对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要学会积累、归类、比较。如“燕子将使楚”“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两句中“使”的意思就大不相同,前者意思是出使,后者意思是使得。积累、归类、比较法对学习文言文大有裨益。
知识链接
作家作品
晏子(?—公元前500),名婴,字仲平,春秋时齐国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是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景公时为相,以节俭力行,危行危言显名于诸侯。
今本《晏子春秋》共8篇,分为215章,每章记述一件事。以晏子即事劝谏景公治国利民,贤明为政的内容为主。晏子或犯颜直谏,析义明理,或婉言讽刺劝,发人自省,表现了晏子忠心耿耿地辅弼君主的思想。文章以记言为主,略于记事。书中较有文学意味的,是记述有关晏子行事的一些传说故事,这些故事突出表现了晏子临危不惧<忧国忧民<廉洁奉公<善于辞令的品格和特点。章末多有“君子曰”,或者标举“仲尼”“墨翟”的言论,以表明编者对晏子言行的评赞。
基础过关
预读课文,讨论完成下列基础训练题
1.解释下面句子加点的实词。(可以在空白处补充你认为重要的词)
(1晏子将使楚() (2楚王闻之,谓左右曰()
(3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4王曰:“何坐?” ()
(5吏二缚一人诣王() (6晏子避席对曰()
(7圣人非所与熙也() (8吏二缚一人诣王()
2.解释以下虚词意义用法。(可以在空白处补充你认为重要的词)
(1楚王闻之() (2何以也() (3缚者曷为者也()(4齐人固善盗乎() (5人楚则盗()
3.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词和现在的用法不同或难以理解,画上圈,把解释写在下面,并与同学讨论。(整理列举在下面)。
解答:古今词义明显不同的有:“为(其来也)”“坐(盗)”“诣”“避席”“其
实”“得无”“熙”“病”,等等。
4.翻译以下句子,并能翻译全文。
(1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3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文本整体把握
细读课文,思考下列引导性问题
5.阅读课文,给文章分分层次,并尝试概括文章中心。
层次:第一层:(……曰,坐盗。)写楚王与左右定计侮辱晏子。
第二层:(第二段)写晏子用巧妙的辞令给楚王以反击,使楚王屈服。
中心:这则故事通过晏子使楚国,挫败楚王诬齐人为盗的阴谋的故事,表现了晏子机智善辩的才能和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
6.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用自己的话回答
7.楚国君臣是怎样安排计谋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8.再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寻觅信息,分析晏子的性格。
强调以下几点:晏子热爱自己的国家,才思敏捷,机智果敢,善于言辞,沉着冷静,不卑不亢,具有政治家和外交家的风度。
文本局部探究
研读课文,讨论完成下列探究性习题
9.解释“之”字在下列句子中的用法和意义。
A.楚王闻之() B.吾欲辱之()
C.婴闻之() D.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解答:A.之,代词,指晏子将要出使楚国这个消息。B.之,代词,指晏婴。C.之,代词,这样的事,指下文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D.之,助词,的。
10.自由朗读课文,并推敲下列句子各应读成哪种语气?
①吾欲辱之,何以也?
②齐人固善盗乎?
③所以然者何?
④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明确:
①句是疑问语气,楚王的目的是栽赃陷害,当众侮辱晏子。
②责问的语气,楚王把矛头指向所有的齐国人,一个“固”字更是对齐国人的极大污蔑。
③句是晏子对生于淮南、淮北的橘“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产生原因的自问自答,是设问语气。
④句是晏子对晏子反问楚王“民生于齐不盗,入楚则盗”的原因,暗含“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之意,反问语气。
11.讨论:楚王和臣下的谋划,是针对晏子的,还是针对齐国的?各人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从课文中找出根据。
解答: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讨论,关键是要说出理由。
应该说,楚王的初衷是针对晏子的,可以从“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一句可以看出。
但从另一方面看,晏子是齐国的使者,侮辱了晏子,也就是侮辱了齐国。而且,楚国的谋划,“齐人固善盗乎”一句,矛头直指整个“齐人”,就是针对齐国了。
学生言之有理都应该肯定。或者可以说,既是针对晏子的,也针对了齐国。
12.晏子在楚国反击楚王的目的是什么?能够成功反击依靠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