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肺动脉高压发病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
026_内毒素休克时肺动脉高压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60·圄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0印第20卷第2期026内毒素休克时肺动脉高压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河北医科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050017)孟爱宏综述凌亦凌王殿华审校摘要内毒素休克时急性肺损伤的早期表现有肺动脉高压。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体液因子及信号转导机制、肺血管构形重建等参与内毒紊休克时肺动脉高压的形成,本文将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关t词内毒索休克;肺动脉高压;体液因子;信号转导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肺动脉高压(pulrrlon∞rarteryhypertension,队H)是内毒素休克或败血症时急性肺损伤的早期主要表现之一。
PAH可以促进肺间质水肿、肺机能障碍、甚至呼吸衰竭的发生。
然而PAH的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
本文对内毒素体克时PAH形成机制的某些进展傲一综述。
l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肺血管内皮细胞能释放多种收缩和舒张物质。
许多血管活性物质由内皮细胞介导其作用。
肺血管内皮细胞对肺循环血管紧张性产生复杂的影响,肺脏对许多血管活性物质的摄取、降解和灭活起重要作用。
正常肺循环的低压低阻状态的维持与内皮细胞摄取和清除全身或局部释放的血管收缩物质有关_lJ。
肺血管内皮的功能障碍和损伤可能是内毒素导致PAH形成的关键因素。
Spath等(1994)报道,内毒素可致羊肺动脉压增高持续达24小时,同时在体外的研究表明体外肺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抑制作用与体内肺动脉压增加程度密切相关,认为肺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作用的减弱可促进内毒素所致的持续性PAH。
McIntyre等【2J报道注入内毒素6小时后分离大鼠的肺动脉环,对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的反应降低,认为这种血管反应性改变亦可促进内毒素所引起的PAH。
sheridan等【31报道内毒素可导致肺血管内皮依赖性和非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而L一精氨酸能减轻内毒素诱导的内皮功能障碍。
新近报道L41内毒素的主要活性成分脂多糖(LPS,4旭/hd)与离体肺动脉孵育2小时可诱导肺动脉对苯肾上腺素(PE)的收缩反应明显增强,而对ACh的舒张反应明显减弱,这与内毒素休克时肺动脉压增高的体内情况一致,说明IJs本身对肺动脉的直接作用是内毒素休克时PAH的机制之一;肺动脉内皮细胞功能受损可能是肺动脉对PE收缩反应显著增强的原因;八肽胆囊收缩索(ccK一8)逆转了LPS对肺动脉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的抑制,说明O(、K一8具有直接保护肺内皮细胞的功能,该作用至少部分是在动物整体水平CCK一8发挥抗LI】S导致PAH的机制之一。
HIF-1α和 HIF-2α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中的不同作用研究进展
HIF-1α和 HIF-2α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中的不同作用研究进展邓軻;张旭;喻珊珊【摘要】低氧诱导因子家族(HIFs)是机体应对低氧环境时的主要调节因子,它们与低氧引起的肺组织细胞损伤以及异常增殖有关,其中又以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低氧诱导因子-2α(HIF-2α)的作用最为明显。
该文主要对HIF-1α、HIF-2α在结构功能上的异同和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中作用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Hypoxia-induced factors(HIFs)are the main regula-tors for the response of hypoxic environment.They are involved in hypoxia-relatedlung tissue cell damage and abnormal cell pro-liferation,among which,HIF-1αand HIF-2αplay the most im-prominant roles.This paper reviews the current researches of HIF-1αand HIF-2α,focusing on their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similarities and diversities,as well as their role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hypox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期刊名称】《中国药理学通报》【年(卷),期】2017(033)001【总页数】4页(P10-13)【关键词】低氧诱导因子-1α;低氧诱导因子-2α;低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调控;功能【作者】邓軻;张旭;喻珊珊【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药剂科,广东广州 510282;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心儿科,广东广州 510100;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药剂科,广东广州 510282【正文语种】中文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ypox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HPH)是机体长期处于低氧环境下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收缩因子及舒张因子调节失衡,进而导致以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升高为特点的临床病理综合征[1]。
内皮素1及其受体在心血管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内皮素1及其受体在心血管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陈芳;王丽;朱中玉;高传玉;王宪沛;徐予【摘要】内皮素1(ET-1)是一种具有收缩血管作用的多肽,广泛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在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ET-1及其受体的来源与代谢,在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肺动脉高压及冠心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展望其临床应用前景.【期刊名称】《中国全科医学》【年(卷),期】2013(016)026【总页数】3页(P3149-3151)【关键词】内皮素;冠心病;高血压,肺性;高血压;综述【作者】陈芳;王丽;朱中玉;高传玉;王宪沛;徐予【作者单位】450003河南省郑州市,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河南中医学院;450003河南省郑州市,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450003河南省郑州市,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450003河南省郑州市,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450003河南省郑州市,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内皮素(Endothelin,ET)是由21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其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具有收缩血管的作用[1-2]。
内皮素家族包括3个成员,即内皮素1(ET-1)、内皮素2(ET-2)和内皮素3(ET-3),其分布和生理作用各不相同。
内皮素受体包括内皮素A受体(ETA)和内皮素B受体(ETB)两种,ETA表达于肌细胞,主要与ET-1和ET-2相结合;ETB表达于内皮细胞、表皮细胞、神经细胞以及内分泌细胞等,可与3种内皮素相结合。
在内皮素家族中,ET-1对心血管的作用尤为突出。
近年研究表明,ET-1参与了肺动脉高压、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内皮素转化酶(ECE)抑制剂及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已开始用于试验性治疗上述疾病[2-4]。
1 ET-1的来源与代谢血管内皮细胞是内皮素的主要来源,除此之外,血管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心肌细胞也可分泌内皮素。
血管紧张素Ⅱ、缺氧、剪切力等均可促进ET-1的分泌,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转录因子GATA序列(GATA-2)、果蝇表皮生长因子(Smad)、核因子κB(NF-κB)及缺氧诱导因子-1(HIF-1)等激活内皮素转录基因[5]。
血清胎盘生长因子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作用
血清胎盘生长因子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作用关巍;高芬;冯喜英;许金花;杨彩玲;杨应忠;陈焕新;华毛;崔金霞【期刊名称】《中国老年学杂志》【年(卷),期】2013(33)11【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发展过程中可逐渐发生肺动脉高压。
肺血管重构是肺动脉高压的主要原因,肺血管重构与COPD的发展密切相关〔1〕,有许多炎症介质、细胞因子的参与已有研究证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与COPD气道壁重塑、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的凋亡、肺血管重塑有关系。
而胎盘生长因子(PIGF)作为VEGF家族的一员,在诱导血管生成和维持血管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中有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测定不同程度COPD的PIGF水平变化,分析其与VEGF、肺功能、肺动脉收缩压(PSAP)、动脉血氧分压的(PaO2)相关性。
【总页数】2页(P2716-2717)【作者】关巍;高芬;冯喜英;许金花;杨彩玲;杨应忠;陈焕新;华毛;崔金霞【作者单位】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青海西宁810001;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青海西宁810001;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青海西宁810001;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青海西宁810001;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青海西宁810001;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青海西宁810001;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青海西宁810001;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青海西宁810001;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青海西宁81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6【相关文献】1.阿托伐他汀钙在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IL-13、TNF-α、CRP中的作用[J], 梁剑毅2.血清降钙素原及CRP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诊治中的作用 [J], 王嘉漫;韩兆勇;周玎;傅美红3.卡托普利作用不同时间点糖尿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模型大鼠血清中IL-8和TNF-α变化趋势研究 [J], 张淑静;郭小平;黄志坚;蒋芸4.血清IgE在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进展中的作用 [J], 刘健5.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检测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部感染抗感染治疗中的作用[J], 谢焕坤;叶煜达;骆湛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的新进展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的新进展王益波;马改改;陈安;施育平【摘要】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是以肺血管阻力肺动脉压进行性升高为重要特征,是发病原因不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治疗棘手的一类疾病。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对本病的发病机制原因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对最近研究的发病机制及病因做一阐述,希望能通过发病原因从源头上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
【期刊名称】《中国循环杂志》【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3页(P605-607)【关键词】特发性肺动脉高压;发病原因;机制【作者】王益波;马改改;陈安;施育平【作者单位】312300 浙江省杭州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 绍兴市上虞中心医院心内科;312300 浙江省杭州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绍兴市上虞中心医院心内科;312300 浙江省杭州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曾被称为原发性肺动脉高压(PPH),以肺血管阻力肺动脉压进行性升高为重要特征,是发病原因不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治疗棘手,预后较差的一类疾病。
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肌型小肺动脉丛样病变,肺动脉阻力进行性增加[1]。
根据目前研究,认为特发性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涉及细胞、体液介质和分子遗传等多个途径。
现就目前IPAH机制的主导想法作如下阐述。
肺血管是全身脏器内血管系统中最复杂的一个血管系统,其中的内分泌功能也是较为特殊的一部分。
血管收缩因子、血管舒张因子、促进增殖因子、抑制增殖因子、促凝物质、抗凝物质等多种血管活性物质的失衡可促进其发生。
有较多研究指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血栓素A2、前列腺素F2a、内皮素-1等能使肺循环的微动脉收缩。
组胺、5-羟色胺(5-HT)能使肺循环静脉收缩,但在流经肺循环后即分解失活,心房利钠肽、一氧化氮(NO)、一氧化碳(CO)、硫化氢(H2S)及肾上腺髓质等可使肺血管舒张[2]。
肺动脉高压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心肺 血管病杂志 2 0 1 4年 1月第 3 3卷第 1 期 J o u ma 1 0 f C a r d i o v a s c u 1 a r&P u l mo n a r y D i s e a s e s , J a n u a r y 2 0 1 4 , V 0 1 . 3 3, N o . 1
作用。 2 . 低 氧诱 导 因 子 一 1 ( h y p o x i a i n d u c i b l e f a c t o r 1 , HI F 一 1 )
低氧诱导因子一 1作 为一 种 基 因转 录的核 调 节 因子 , 是 低氧适 应和病理反应中一个重要的中介因子 , 其生理 活性主
机 制 。
H 1 F 一 1 t除 了与 H e I F 一 1 B结合 后 , 调 节 缺 氧下 的代 谢 反 应, 还可与 A HR形 成复合物参 与异性 生物质 如二 恶英 的新 陈代谢 。A HR在肿瘤 细胞 的增殖 和转 移方 面有 很 大作 用 , 其中一个机制 就是上 调增 殖相 关基 因 的表 达 , 并 可 以激活 V E G F的表达 。证 明 了 A H R可 能是 通过 与 H I F 一 1 p结 合而
和 H I F 一 1 p两个亚基 组成 的异 二聚 体 , 其中H I F ・ 1 p , 被 确认 为是芳香烃受体核转位子 蛋 白( a r y l h y d r o c a r b o n r e c e p t o r n o — c l e a r t r a n s I o e a t o r p r o t e i n ,A R N T ) , 在 缺氧 条件 下 , H I F — l e t 和 H I F 一 1 B结 合后 组成 的异源二聚体可促 进 HI F 一 1 磷 酸化 , 抑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9年7月第46卷第4期Int J Cardiovasc Dis,Jul2019,Vol.46,No.4・21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谢林涧李骊华【摘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促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通过结合相关受体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具有诱导内皮细胞迁移和增殖、增加血管通透性、调节血栓形成等重要作用。
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可引起多种心血管疾病并发症。
该文介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及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doi:10.3969/j.issn.1673-6583.2019.04.00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促进血管生成,在肿瘤生长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近年来研究发现,VEGF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VEGFR-TKI)等抗癌药物可引起心脏毒性,导致多种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AMI)E等。
研究表明,VEGF参与了某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本文介绍VEGF在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其临床应用。
1VEGF来源、受体及其生物学作用1.1VEGF家族及其受体VEGF家族包括VEGF-A、VEGF-B, VEGF-C、VEGF-D、VEGF-E、VEGF-F和胎盘生成因子⑵。
血管生成作用主要由VEGF-A介导,除内皮细胞外,成熟心肌细胞等多种类型的细胞均可分泌VEGF-A⑶。
VEGF可与跨膜酪氨酸激酶受体VEGFR-1,VEGFR-2及VEGFR-3相结合,这些受体结构虽相似,但活性以及与配体的亲和力却有所不同。
VEGF-A与VEGFR1结合可调节内皮细胞在血管发育早期的分裂。
VEGFR-1选择性剪切后形成可溶性受体(sFlt-1),对VEGF-A具有高亲和力,可调节VEGF-A的生物利用度。
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
包括三个功能不同的结构域,即:胞外结构
域、跨膜结构域和胞内结构域。
天然的HGF以无活性的前提形式(pro-HIGF)
由间质细胞(如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等)
分泌,在细胞外被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水 解为双链或在组织损伤的过程中被激活而 具有生物活性。
1
3
促进多种组织 细胞增生分裂
促血管生成
2
HGF及其受 体的生物 学作用
4
促细胞运动
与癌症的关系
促进血管生成因子
HGF是有效的血管生成因子,能诱导多种上
皮细胞形成分支管状结构,具有直接的血
管新生作用。
HGF和其受体c-M et与肿瘤
发现肿瘤组织与细胞内 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 常组织与细胞
HGF影响胃癌的生长及转移
有研究发现非类固醇药物在治疗进展期胃
癌时发现,HGF在胃粘膜细胞中通过上调环
氧化酶的基因表达和增加前列腺素的合成, 从而影响胃癌的生长及转移。
HGF及其受体与神经系统肿瘤
HGF与其酪氨酸激酶受体c-M et对于颅内肿
瘤生长以及新生血管生成起到至关重要的
作用,而目其表达水平和颅内肿瘤恶性程 度、肿瘤血管密集度成正比关系。
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研究发现实体肿瘤的发展依赖于血管生成,
什么是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
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是一种多肽生长因子,
具有促进包括肝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
造血细胞等多种类型细胞的生长、迁移和形
态发生的作用. 它还参与多种细胞的增殖、
迁移,对各类肿瘤的侵袭转移有着重要的诱
导作用
1
HGF及其受体的结构 HGF及其受体的生物学作用
2
3 HGF和其受体c-M et与癌症的关系
肝细胞生长因子治疗肺动脉高压的可能机制
能细胞 因子 。H GF 是t  ̄ 1 7 2 8 个氨基 酸构成 的单键 分子衍 生而成 , 由链
等信号 转导通 路 阻止 由晚期 糖基化 终产物 ( A d v a n c e d G l y c a t i o n E n d
1 1 H G F 的分子结构与受体 肝细 胞生 长 凶子 ( H e p a t o c y t e G r o wt h F a c t o r ,H G F )又称离 散 凶子 ( S c a t t e r F a c t o r ,S F ),是一种 主要 来源 于肝脏 间充 质 的多功
( 6 9 k D)和链 ( 3 4 k D)组 成异源二聚体 。 o 【 链 中含有4 个K r i n g l e 结构 ( 扣环结 构) ,该结构有 一个特殊 的氨基 酸序列 ( A s n — T y r - C y s — A r g —
A s n - P r o — A s p ),其结构与 纤溶酶原相似 。 D 链是一种 类似于丝氨酸蛋 白酶 的结构 ,虽然结构相似 ,但不具有蛋 白酶 的催化功 能 ,链和链 间
酸化 ,从而 发挥调 节细胞增殖分化功能 。 2 - 2 H G F 抗 血管 内皮细胞凋亡 的作用
P A H 是一种进行 性发展 的、预后 不 良的疾病 ,直到现 在仍无特效 治疗 药物 。无论原发性抑 或继发性 ,P A H的特征都是肺 动脉 内皮 细胞 和内膜平滑 肌细胞无序增 生和凋亡 ,导致进行性肺 血管重构和 肺血管 床的毁 损 ,导致 有效循环 血管床 面积减少 ,最终肺动 脉高压 形成 】 。 抗凝剂 、利尿剂 、钙通 道 阻滞剂 、正性肌力药物 已被用于 治疗 肺动脉 高压患者 ,试 图减轻他 们的症状 ,但效果有 限或无效 。近 年来具有特
间质性肺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
间质性肺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肺高压(PH)是间质性肺病(ILD)的常见并发症。
尽管PH 主要在特发性肺纤维化中描述,但也可与其他类型的ILD相关。
相关发病机制复杂且不完全清楚,但有分子和遗传途径破坏的证据,伴有全血管组织病理学改变,多重病理生理后遗症和严重的临床后果。
虽然存在一些公认的临床表型,如肺纤维化合并肺气肿,以及一些可能的表型,如结缔组织疾病相关性ILD和PH,但迄今为止,对ILD中PH的进一步表型的鉴定尚不明确。
本文综述了发病机制、已知的病理模式和有用诊断工具的目前证据以检测ILD中PH表型。
如果通过不同的临床表现、临床过程或治疗反应来对其进行表征,那么就值得识别其特殊的表型。
此外,我们对将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推荐,可能有助于识别新的表型。
关键词:内在表型、组织学、特发性肺纤维化、病理生理学、肺血管疾病引言肺高压(PH)是间质性肺病(ILD)的一种常见且未被充分认识的并发症,对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很大影响。
ILD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在其背景下PH的发展也可以有多种形式;具体而言,在ILD相关的PH(ILD‐PH)的保护伞下有不同的临床实体,未来更有可能被定义。
至关重要的是,只有在ILD‐PH的表现、行为或对治疗的反应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才能识别出其特定表型。
许多回顾性研究试图定义这种表型,但缺乏系统和结构化的方法,其中大多数描述主要用于特发性肺纤维化(IPF)。
因此,尽管纤维化或炎症性肺部疾病与肺血管异常的相关性会导致了症状的严重负荷和不良预后,但在这一广泛的疾病组中仍有很多需要阐明的问题。
IDDI PVRI PH III组工作流的这项工作的目的是总结我们目前对发病机制的理解,并提供ILD-PH证据和描述其不同的表型。
希望这将通过将来观察性研究和前瞻性临床试验,为描述新出现的表型和不同的临床实体提供基础和框架。
定义ILD相关性PH表型的拟议要素。
这些元素并不都是建立表型所必需的,而只是构成ILD‐PH表型中可能不同的特征。
肺动脉高压的病理机制
肺动脉高压的病理机制摘要】肺动脉高压是包括各种病理组织类型并和各种继发性疾病状态有关的血管病临床综合症,其临床特点是肺血管阻力升高,组织学表现为明显的血管增生,纤维化,重构和血管梗阻。
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多因素的病理生理过程。
由于患者的遗传易感性,加上各种内源性和外源性的刺激,导致动脉壁的各个解剖水平的血管效应物复杂的相互作用,使血管收缩,栓塞,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壁重构,细胞增生,血管梗阻。
本文对肺动脉高压的病理机制进行综述。
【关键词】肺动脉高压病理机制【中图分类号】R5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1)24-0336-03肺动脉高压是包括各种病理组织类型并和各种继发性疾病状态有关的血管病临床综合症,其临床特点是肺血管阻力升高,组织学表现为明显的血管增生,纤维化,重构和血梗阻。
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多因素的病理生理过程,现在多用“多次打击学说”解释。
由于患者的遗传易感性,加上各种内源性和外源性的刺激,导致动脉壁的各个解剖水平的血管效应物复杂的相互作用,使血管收缩,栓塞,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壁重构,细胞增生,血管梗阻。
1细胞水平机制肺动脉壁和肺循环的多种类型的细胞参与对损伤的特异反应和血管重构的发展。
血管内皮细胞是各种损伤(如低氧,剪切应力,炎症,毒素)的中心感受器。
下游血管效应物的功能失调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和功能障碍。
而外膜成纤维细胞或细胞外基质的改变也会导致肺血管病。
丛样病变中发现了单克隆细胞扩增,使人们推测晚期的肺动脉高压的发展和以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紊乱为首要特征的癌症相似。
炎症细胞和血小板激活在肺动脉高压晚期显得很明显。
血液循环或血管壁中的血管内皮祖细胞也是血管壁损伤和修复的重要因素,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功能障碍也促进肺动脉高压的发展[1]。
2分子机制2.1遗传因素理解肺动脉高压的遗传易感性机制对于发现肺动脉高压的根本病理机制是很重要的。
Th17、Treg 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变化在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中的监测作用
Th17、Treg 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变化在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中的监测作用李保端;邬超【摘要】目的:分析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患者外周血 Th17、Treg 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其在 IPAH 中的作用。
方法以2013年3月-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28例为研究对象,以同期收治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54例为对照(其中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动脉高压者24例,单纯慢性支气管炎患者30例),测定各组外周血 Th17和 Treg 细胞比例和细胞因子。
结果IPAH 组和(慢支+ PAH)组外周血 Th17细胞比例均高于慢支组,而 IPAH 组和(慢支+ PAH)组外周血 Th17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PAH 组和(慢支+ PAH)组外周血 Treg 细胞比例低于慢支组,IPAH 组低于(慢支+ PAH)组(P <0.05);IPAH 组和(慢支+ PAH)组外周血 IL-17水平均高于慢支组,IPAH 组高于(慢支+ PAH)组(P <0.05);IPAH组和(慢支+ PAH)组外周血 IL-10水平均低于慢支组,IPAH 组低于(慢支+ PAH)组(P <0.05)。
IPAH 组外周血 IL-17水平与肺动脉压力呈正相关(P <0.01);IL-10水平与肺动脉压力呈负相关(P <0.01)。
结论Th17/ Treg 失衡及其细胞因子变化在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hanges ofTh17,Treg cells and cytokines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IPAH),and to explore its role in IPAH. Methods 28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 were collected from March 2013 to September 2015 in our hospital,and 54 patients with chronic bronchitis were taken as the control group,including 24 cases with chronic bronchitis and pulmonary hypertension and 30 cases with simple chronic bronchitis.Th17 and Treg cells and cytokines in peripheral blood were measured. Re-sults The proportion of Th17 cells in the IPAH group and the(chronic bronchitis + PAH)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hronic bronchitis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of Th17 cells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the IPAH group and the(chronic bronchitis + PAH)group. The proportion of Treg cells in the IPAH group and the(chronic bronchitis + PAH)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hronic bronchitis group,and i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IPHA group than in the(chronic bronchitis + PAH)group(P < 0. 05). The proportion of IL-17 in the IPAH group andthe(chronic bronchitis + PAH)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hronic bronchitis group, and i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IPAH group than in the(chronic bronchitis + PAH)group(P < 0. 05). The proportion of IL-10 in the IPAH group and the(chronic bronchitis + PAH)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hronic bronchitis group,and i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IPAH group than in the(chronic bronchitis + PAH) group(P < 0. 05). 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level of IL-17,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IL-10(P < 0. 01). Conclusion Th17 / Treg imbalance and changes of cytokine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idiopath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期刊名称】《临床肺科杂志》【年(卷),期】2016(021)010【总页数】4页(P1846-1848,1849)【关键词】特发性肺动脉高压;Th17 细胞;Treg 细胞;细胞因子【作者】李保端;邬超【作者单位】274600 山东鄄城,鄄城县人民医院呼吸科;830001 新疆乌鲁木齐,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呼吸科【正文语种】中文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的病因复杂,主要表现为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升高。
肝细胞生长因子在肝脏生理和疾病中的作用研究
肝细胞生长因子在肝脏生理和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是一种能够通过活化PTEN-PI3K-AKT-mTOR和ERK 信号途径,促进肝细胞增殖、生长和分化的多肽分子。
在肝脏生理和疾病中,HGF都具有重要作用,且其细胞信号途径的异常调控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HGF的生理作用和疾病机制进行详细探讨。
HGF的生理作用肝脏是人体重要的解毒器官之一,为维持肝细胞的功能和生存,细胞的增殖、生长和分化都是必不可少的。
而HGF是肝脏内一个非常重要的生长因子,在肝脏生理状态下以自分泌方式维持肝细胞正常的增殖和生长。
HGF通过活化HGF受体(c-Met)的信号途径,作为强大的增殖和生长因子,能够促进位于肝窦的肝细胞分裂、增殖和生长,从而维持肝脏正常的生理功能。
同时,在体内还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有助于肝脏的修复和再生。
HGF的疾病机制HGF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肝细胞再生、肝纤维化和肝癌的发生发展等方面。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自体分泌的HGF往往无法维持肝细胞正常的生长和增殖,所以外源性的HGF具有一定治疗作用。
1. 肝细胞再生肝脏组织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但受到严重的细胞损伤和疾病的影响后,如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细胞的再生和修复能力往往不足以满足需要。
而在早期肝损伤和肝细胞死亡中,外源性的HGF能够刺激肝细胞增殖和再生,从而快速恢复肝脏的正常生理功能。
2. 肝纤维化肝纤维化是肝脏疾病中较为常见和严重的病理变化,是指肝脏纤维组织形成或过度增生,导致肝脏结构和功能异常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在肝纤维化的发展过程中,HGF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抑制肝星状细胞(HSC)的分化和活化,阻止HSC生成过度的胶原蛋白和纤维化因子,从而降低肝纤维化的风险和程度。
3. 肝癌肝癌是现代医学中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肝癌的预防和治疗中,HGF也被广泛研究。
HGF作为生长因子,能够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和生长,从而加剧肝癌的恶化和扩散。
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小鼠肺组织apoE蛋白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
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小鼠肺组织apoE蛋白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刘玲燕;黄天鹏;郝家乐;陈然;范小芳;龚永生;毛孙忠【摘要】目的:观察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小鼠肺组织中载脂蛋白E(apoE)蛋白表达的变化,以探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apoE蛋白表达的变化及可能的意义.方法:SPF级雄性野生型(WT)C57BL/6小鼠和雄性apoE基因敲除(apoE-KO)小鼠各20只,各随机再分为2组(n=10):常氧组和低氧组,共4组.常压连续低氧3周(9%~11%O2,23 h/d)复制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模型,采用右心导管法测定小鼠右心室压(RVSP),计算右心室与左心室加室间隔重量比RV/(LV+S),ELISA法检测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总胆固醇(TC)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中apoE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蛋白的表达.结果:①低氧组WT小鼠RVSP、RV/(LV+S)分别较常氧组高68%和59%(P均<0.05),血浆中HDL含量及HDL/LDL比值分别较常氧组低17%和40%(P均<0.05),同时肺、肝组织中apoE及肺组织中PPARγ 的蛋白表达分别较常氧组下调48%、52%和37%(P均<0.05),RVSP与apoE及PPARγ 蛋白表达均呈显著负相关(P均<0.01);②低氧组apoE-KO小鼠RVSP、RV/(LV+S)较常氧组分别高96%和86%(P均<0.05),低氧组apoE-KO小鼠RVSP和RV/(LV+S)较低氧组WT小鼠分别高29%和24%(P均<0.05).结论:小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与肺组织中apoE蛋白表达下调有关.【期刊名称】《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年(卷),期】2018(034)006【总页数】5页(P492-495,571)【关键词】apoE;脂质代谢;肺动脉高压;低氧;小鼠【作者】刘玲燕;黄天鹏;郝家乐;陈然;范小芳;龚永生;毛孙忠【作者单位】温州医科大学低氧医学研究所,浙江温州325035;温州医科大学低氧医学研究所,浙江温州325035;温州医科大学低氧医学研究所,浙江温州325035;温州医科大学低氧医学研究所,浙江温州325035;温州医科大学低氧医学研究所,浙江温州325035;温州医科大学低氧医学研究所,浙江温州325035;温州医科大学低氧医学研究所,浙江温州3250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63.2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表明:脂质代谢异常参与单纯低氧诱导的小鼠肺动脉高压的形成[1]。
肺动脉高压的炎症发病机制
肺动脉高压的炎症发病机制肺动脉高压的炎症发病机制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PAH)是一种致残率和病死率均很高的临床综合征,呈进行性加重,以肺血管阻力升高为特征,其产生与血管收缩、血管壁重塑及原位血栓形成3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有关。
肺血管阻力升高引起右心室负荷增加,可导致右心功能障碍[1]。
已有研究表明导致肺动脉高压发生发展的机制是多方面的,与多种发病因素有关,包括炎症机制、遗传基因机制、离子通道机制、血管活性物质失衡机制、增殖或/和凋亡机制等。
本文就肺动脉高压的炎症发病机制做一综述。
一、炎症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证据炎性介质能导致肺血管收缩的的观点已被广泛接受,但炎症可引起肺血管重塑是一个较新的概念。
已有研究表明在重度特发性PAH患者的肺部丛状病变存在炎性细胞浸润。
在丛状病变血管处聚集有T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而且只浸润于中层管壁的外面部分和外膜。
丛状损害和扩张性病变部分都表现为外膜的炎性浸润。
PAH 时肺动脉还有纤维细胞亚群的浸润,也证实循环中单核细胞缺乏而减轻慢性缺氧导致的肺血管重构。
V oelker 等[2]认为低氧性PAH血管病理血管周围炎症明显,内膜增厚、动脉肌化、内皮细胞功能失调、原位血栓形成、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前微动脉丧失,血管充血和淤滞,并强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凋亡及氧化应激在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不少研究发现严重PAH患者循环中炎性因子水平显著升高。
参与炎症过程的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L)-1、IL-6,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A)以及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在特发性PAH患者循环中的表达和合成显著增加[3]。
Balabanian等[4]发现在重度特发性PAH患者血浆中可溶性CD25、可溶性P-选择素、可溶性E-选择素、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ascular 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及可溶性IL-6等可溶性炎症标记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支持系统性炎症与特发性PAH发病相关。
2015年《ESC-ERS肺动脉高压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
表 6 动脉性肺动脉高压的危险分层
预后决定因素 (1 年死亡率 )
低危 (<5%)
中危 (5%~10%)
右心功能障碍
治疗基础疾病
核素肺通气灌注扫 描有无灌注缺损? 转诊到肺动脉高压中心
脉动脉高压诊治中心
是
否
考虑 CTEPH:行 CT 肺血管造 影 / 右心导管和肺动脉造影
右心导管术:mPAP ≥ 25 mmHg, PAWP ≤ 15 mmHg,PVR>3 WU
CTD 药物素物
HIV
是 PAH 特异性检查
3 肺部疾病和(或 )低氧所致的肺动脉高压
4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和其他肺动 脉堵塞性疾病
5 原因不明和(或 )多种因素所致的肺动 脉高压
包括的具体疾病 特发性;可遗传性(真核生物翻译起始因子 2α 激酶 4、其他 );药物和毒物所致;相关性(结缔组织病、人
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可遗传性肺动脉高压(骨成型蛋白Ⅱ型受体、其他 );药物和毒物所致的肺动脉高压;
图 1 肺动脉高压的诊断策略
中国循环杂志 2015 年 11 月 第 30 卷 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November,2015,Vol. 30 Supplment
31
表 3 支持肺动脉高压诊断的超声心动图表现
心室 右心室与左心室
基底部直径比 值大于 1.0
室间隔反向运动 (左心室离心 指数大于 1.1)
30
中国循环杂志 2015 年 11 月 第 30 卷 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November,2015,Vol. 30 Supplment
表 2 肺动脉高压临床分类
转录组学技术在肺动脉高压发生发展及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转录组学技术在肺动脉高压发生发展及诊治中的应用进展孟英1,肖根发2,31 赣南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江西赣州341001;2 赣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3 赣南医科大学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摘要:肺动脉高压(PAH)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具有高病死率,以肺血管阻力增加、肺血管重构、肺动脉压力升高,最终导致右心衰竭和死亡为临床特点,其中肺血管重构涉及肺血管内皮细胞(PVECs)增生、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s)过度增殖和迁移、外膜成纤维细胞增生以及细胞外基质沉积等。
转录组是细胞在特定发育阶段或生理条件下的全部转录本及其数量总和,转录组学能够揭示基因在特定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的表达水平和模式,从而深入了解基因在生物体内的功能和调控机制,其研究方法包括基于杂交技术的基因芯片和基于测序技术的转录组测序等。
目前,已有关于PVECs、PASMCs、肺组织炎症免疫及PAH导致右心功能衰竭的转录组学研究,对此进行总结可以为揭示PAH发生发展的相关机制提供依据。
此外,转录组学还可以为PAH的诊治提供新的特异性诊断标志物和潜在治疗靶点,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转录组学;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平滑肌;内皮细胞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4.11.022中图分类号:R54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4)11-0090-04肺动脉高压(PAH)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具有高病死率,其病理生理学改变主要是肺血管重构,该过程涉及肺血管内皮细胞(PVECs)增生、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s)过度增殖和迁移、外膜成纤维细胞增生以及细胞外基质沉积等[1]。
随着对PAH研究的深入,目前研究发现炎症免疫反应也与PAH的发病密切相关[2]。
这些病理生理学异常改变会促使肺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进而引起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持续升高,最终导致右心室扩张、右心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2018.8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
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Authors:Lewis J Rubin, MDWilliam Hopkins, MDSection Editors:Jess Mandel, MDAndrew Nicholson, MDDeputy Editor:Geraldine Finlay, MD翻译:季颖群, 主任医师,教授Contributor Disclosures我们的所有专题都会依据新发表的证据和同行评议过程而更新。
文献评审有效期至: 2018-07. | 专题最后更新日期: 2017-11-28.There is a newer version of this topic available in English.该主题有一个新的英文版本。
引言—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 PH)是以肺动脉压力升高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常导致右心室衰竭。
PH可以呈特发性、家族性,或者与其他多种疾病有关。
PH可以发生于任何种族或任何年龄的男性和女性。
PH的发病机制将在本专题中进行介绍。
PH的定义、分类、流行病学、病因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将单独讨论。
(参见“成人肺高压的分类和预后”和“成人肺高压的临床特征和诊断”和“成人肺高压的治疗”)分类— PH不再被分为原发性或继发性,修订版WHO分类系统包括5组[1]。
第1组患者被认为具有动脉型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PAH),而其余4组患者被认为具有PH(表1)。
如果整体地讨论5组患者,则通常采用PH进行阐述。
在以下讨论中我们采用上述命名规则。
WHO分类系统将在下文简短列出并单独详细介绍。
(参见“成人肺高压的分类和预后”,关于‘分类’一节)●第1组—PAH●第2组—左心疾病导致的PH●第3组—慢性肺疾病和/或低氧血症导致的PH●第4组—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 CTEPH)●第5组—不明确的多因素机制导致的PH病理生理学—根据共识意见,正常肺动脉压力被定义为静息状态下平均肺动脉压小于或等于20mmHg,而PH被定义为静息状态下平均肺动脉压大于或等于25mmHg[1]。
肺动脉高压的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方法
肺动脉高压的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方法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是一种罕见的、慢性进行性的疾病,其主要表现为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升高和肺动脉发生病理性改变。
肺动脉高压常常难以诊断,它的发病率和预后都非常不乐观,因为缺乏有效治疗而导致的死亡率很高。
本文将探讨肺动脉高压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方法。
一、病理生理机制1. 引发因素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与体内的几个物质有关,其中包括一氧化氮、内皮素、前列腺素、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人类等位基因-类风湿因子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生长因子等。
2. 病理过程在PAH的病理过程中,最开始的改变就是肺动脉内皮细胞的损伤,导致减少一氧化氮的产生,从而引起血管收缩和平滑肌增生。
内皮细胞还会分泌内皮素,这是一种具有强烈的血管收缩作用的肽类激素。
随着内皮细胞受损程度的增加,内皮素的分泌会增加,导致肺动脉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加剧,并诱导出一些生长因子,如原癌基因、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生长因子等。
这些生长因子在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导致血管壁厚度增加,肺动脉压力升高,最终会导致肺动脉壁的完全塌陷,从而形成血栓和菜花状的斑块,严重影响了肺部的正常功能。
3. 发病机制PAH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其病源最初可能是内皮细胞损伤和细胞排异机制。
然而,PAH的发病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有关。
最突出的遗传缺陷是布赖特氏综合征,它基于BMPR2基因的突变,该基因编码微小的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的II型,该受体是决定肺血管发育和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他基因如ALK1、ENG、SMAD4、EIF2AK4也能导致PAH。
二、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PAH的药物治疗主要有三个方面:减少肺动脉的收缩,控制内皮细胞的增殖,促进血管扩张。
常用的治疗药物有:①血管扩张剂:促进血管扩张,以降低肺动脉压力。
②小分子化合物:Thelin、Sildenafil、Bosentan等,通常都是去除胸腔液体,提高氧气含量和肺循环效率的药物,从而促进肺部血液的正常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肺动脉高压发病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关键词】高血压,肺性;新生血管化,病理性;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是一种血管内皮特异性生长因子,具有促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其在周围血管缺血损伤、心肺组织损伤的动物模型中均有明确的治疗性血管再生作用,本文重点介绍它在肺动脉高压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
肺动脉高压(PAH)是一类进行性肺血管闭塞性疾病,目前尚无法从根本上治疗,肺移植或心肺联合移植是其最终的治疗手段。
究其原因,重度的进行性、不可逆性肺血管损害是其顽固性和难治性的根源。
故阐明PAH发生的关键机制,在形成不可逆肺血管病理改变之前,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针对性的延缓或者遏制肺血管重构的手段尤为重要。
目前,国内外很多学者都把目光投向改善血管重构、促进血管再生的研究上,这是当前PAH研究的热点、难点,也是纠治PAH 的希望所在。
1 HGF与PAHHGF作为一种具有明显的促血管再生作用的细胞因子而倍受青睐。
在肢体缺血、心肌梗死的动物模型上应用基因转染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证实了HGF具有确实、可靠的促血管再生作用,能够明显改善缺血和坏死组织的血供,从而改善其功能[1]。
另外,有研究表明,在正常大鼠的肺组织中导入HGF的cDNA能够明显增加相应肺组织的毛细血管密度、血流量和降低肺血管阻力[2]。
本文将着重介绍HGF 在PAH发病过程中可能的作用以及在相应治疗上的应用前景。
肺血管重构是PAH重要的病理特征。
尽管发病原因不尽相同,各种类型的PAH却有着共同的病理改变:肺动脉内膜增生、外膜纤维化、肌性肺动脉中膜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和肥大、胶原蛋白沉积,无肌性肺小动脉出现中膜平滑肌层,引起肺血管管腔狭窄、闭塞,最终导致肺腺泡动脉数量减少、肺血管床储备减少、肺动脉阻力持续升高,这是公认的肺动脉压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所在[6]。
多年以来,国内外学者从多个方面探讨了PAH的发病机制。
证实了与PAH相关的易感基因[3]、危险因素[4-5]、遗传因素以及血管平滑肌细胞钾通道缺陷[6]、内皮损伤[7]等许多因素与PAH的发生有关,其中肺动脉内皮损伤引起的内皮功能紊乱在PAH的肺血管重构中的作用更引人关注。
正常肺血管内皮是不仅是血管和血液之间物质交换的通透性屏障,而且能向血管局部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一氧化氮(NO)、前列环素(PGI 2 )、内皮素(ET-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血管紧张素II(AT-II)及成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FGF)等[6],通常认为,NO、PGI 2 的扩血管和抗平滑肌细胞生长作用与ET-1、AT-II、PDGF、FGF的收缩血管、促平滑肌细胞生长作用处于平衡状态,从而调节血管的张力和平滑肌细胞的生长,以维持整个血管的稳定性。
内皮受损必然导致收缩因子和舒张因子平衡的失调,进而导致白细胞、血小板黏附,血栓形成和平滑肌细胞异常增生,引起肺血管管腔狭窄、闭塞,最终导致有效肺腺泡动脉数量减少、肺血管床储备减少、肺动脉阻力持续升高。
有证据表明,PAH患者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和前列环素合成酶的表达减少导致NO和PGI 2 显著减少[8-9] ;另有文献报道,PAH患者肺内高度表达ET,并且血浆中ET的水平同PAH 的严重预后密切相关[10]。
低表达的血管舒张因子(如NO、PGI 2 )和高表达血管收缩因子(如ET)不仅影响着肺血管的张力,更为重要的是,还促进了肺血管结构的重构,这是启动和加剧PAH的重要原因[6]。
2 HGF及其受体的生物学特性HGF是一种间充质来源的多功能性细胞因子,广泛分布于肝、肺、心脏和肾等多种组织细胞,通过与其特异性受体c-met结合而广泛调控着各种类型细胞的分化、增殖、再生、运动、迁移和形态发生,并对胚胎发育、组织器官再生、伤口愈合和血管发生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另外,近年还发现HGF也是一种血管内皮特异性生长因子,具有促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11-13]。
值得一提的是,经研究证实,PAH的形成恰恰是与肺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密不可分[14]。
因此,改善肺血管内皮的功能紊乱将能够改善PAH患者的肺血管重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HGF调节内皮细胞功能和促血管生成的生物学功能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2.1 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近年研究发现HGF也是一种血管内皮特异性生长因子,可呈剂量依赖性促进内皮细胞的DNA的合成,而且HGF刺激的DNA合成明显强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提示HGF具有强大的促进内皮细胞增殖作用[15-16],但是,HGF和VEGF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DNA合成没有影响,而添加bFGF则会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中DNA合成的明显增加,表明HGF与VEGF一样是一种内皮特异性生长因子[16]。
2.2 抗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体外研究表明,HGF可以抑制无血清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DNA合成的减少和细胞死亡,且可以防止高浓度的D-葡萄糖可诱导主动脉内皮细胞凋亡和坏死[17]。
现已证实,HGF通过extracellular signal-related kinase(ERK)/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STAT3)/Akt等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来发挥抗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作用[18]。
2.3 促进内皮细胞分泌VEGF而抑制ET的合成经证实,不论是离体还是在体,HGF都能够明显的促进VEGF的mRNA表达,而且在促血管生成方面具有协同作用[19]。
研究表明,在HGF存在的情况下,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HCAEC)内皮素-1(ET-1)的分泌显著减少,并呈HGF浓度依赖性,用1nmol/L的HGF与HCAEC分别孵育3,5h后,RT-PCR分析显示HCAEC细胞ET-1mRNA的表达分别减少了71%和59% [20]。
其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
2.4 激活一氧化氮合酶(NOS)近年来的研究表明,HGF也可以影响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的表达。
蛋白印记分析表明HGF可强烈刺激HGSVEC细胞(人大隐静脉内皮细胞系)iNOS 的表达,在HGF处理HGSVEC后2h蛋白印记法就可以检测到iNOS表达的明显上调,6~8h达高峰,16h后仍有处于较高水平[21]。
PI3-K作为HGF信号转导的下游信号分子参与其对iNOS的转录的调控。
另外,有研究证实HGF能引起快速的微血管的舒张,可为NO阻断剂所抑制,这种短期的效应是HGF诱导的eNOS表达上调的结果。
对牛主动脉内皮细胞(BAEC)的研究证实HGF可诱导eNOS活性相关Ser1179位点的磷酸化,这种作用可为PI3-K抑制剂和激活缺陷的Akt完全阻断,但却不为MEK抑制剂所影响,表明HGF通过PI-K信号转导使Akt磷酸化,进而导致eNOS的磷酸化和激活[22]。
3 应用前景HGF的这些作用使其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方面备受青睐,当前,探索HGF与各种疾病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
血中HGF水平已被证实同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活动及其预后密切相关。
局部HGF合成减少也与动脉粥样硬化、再狭窄和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密不可分,Ono等发现大鼠梗死心肌组织中HGF含量与对照组比较,经历一个从急性期的代偿性升高到慢性期明显降低的失代偿过程[23]。
提示,无论在动物还是人的心血管系统,局部HGF 含量的减少都可能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生理条件下,经证实肺内HGF/C-Met系统主要存在于Ⅱ型肺泡上皮细胞、气道上皮细胞和肺血管内皮细胞,Sakamaki等在小鼠肺叶切除模型上研究发现,术后残肺、肝肾组织中的HGF/c-met浓度均明显升高,而且升高是发生在上皮细胞的代偿性DNA合成之前[24],有报道证实,激活HGF/c-met系统将对于防止肺血管内皮损伤修复、维持肺血管结构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HGF和c-met表达的下调可能在PAH发展中起促进作用。
已证实缺氧可以引起内皮细胞HGF和c-met表达的下调[25],但是在PAH发展过程中 HGF和c-met的表达状况如何还有待阐明。
另外,有证据表明,重组HGF可以促进大鼠和兔缺血肢体中侧支循环的形成、显著改善缺血肢体的血供和肌肉萎缩,HGF 基因疗法在大鼠糖尿病后肢缺血模型中也被证实具有显著的血管新生效应[1],HGF基因介导的内皮化疗法也在再狭窄动物模型上取得显著的疗效。
在美国,已经开始使用VEGF基因对再狭窄和缺血性疾病进行临床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6]。
与VEGF基因治疗相比,HGF基因治疗有其独特的特点,它没有VEGF致水肿的副作用,其促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作用更强,可促进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的合成和激活具有纤溶活性的uPA,同时与VEGF一样具有抗内皮细胞凋亡的作用[27]。
这些资料表明,使用HGF可以提高治疗心血管疾病特别是PAH的效果。
近年来,通过刺激肺血管新生、促进肺血管内皮细胞再生和修复途径阻止PAH肺血管病变的发展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VEGF、AG-II等基因疗法相继被证实在实验性PAH中具有显著的保护效果[28-29]。
Ono等应用在体HGF cDNA转染到正常大鼠的肺组织,发现转染后肺组织HGF浓度明显增加,肺毛细血管密度、肺血流量较对照组均有明显增加,而肺血管阻力却明显降低[2],说明HGF在肺组织具有明显的促血管生成作用,对改善肺循环有积极作用。
因此,HGF基因疗法在PAH防治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HGF及其受体在PAH发病中的作用机制,目前认为是通过刺激内皮细胞增殖、防止其凋亡,并促进内皮细胞分泌扩血管物质如NO和VEGF等,从而改善血管重构、缓解PAH的临床症状。
它作为一种强大血管内皮特异性生长因子、血管再生因子使其在PAH 防治中可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进一步的研究可为阐明PAH的发病机制,探索防治PAH的有效途径、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生存质量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1] Taniyama Y,Morishita R,Aoki M,et al.Therapeutic angio-genesis induced by human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gene in rat and rabbit hind limb ischemia models:preclinical study for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J].Gene Ther,2000,8:181-189.[2] Ono M,Sawa Y,Matsumoto K,et al.In vivo gene transfection with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via the pulmonary artery induces angiogenesis in the rat lung[J].Circulation,2002,106(Suppl I):264-269.[3] Deng Z,Morse JH,Slager SL,et al.Familial primary pul-monary hypertension gene PPH1is caused by mutations in the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receptor-Ⅱgene[J].Am J Hum Genet,2000,67:2000.[4] Golpe R,Fernandez-Infante B,Fernandex-Rozas S.Primary pul-monary hypertension associated with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J].Postgrad Med J,1998,74:400-404.[5] Gurtner HP.Pulmonary hypertension plexogenic pulmonary arte-riopathy and the appetite depressant drug aminorex:post or propter[J].Bull Eur Physiopathol Respir,1979,15:897-923.[6] Haworth SG.Pathobiology of pulmonary hypertension in infants and children[J].Pro Pediat Cardiol,2001;12:249-269.[7] Christmen B,McPherson CD,Newman JH,et al.An imbalance between the excretion of thromboxane and prostacyclin metabo-lites in pulmonary hypertension[J].N Engl J Med,1992,327:70-75.[8] Kaneko FT,Arroliga AC,Dweik RA,et al.Biochemical reac-tion products of nitric oxide as quantitative markers of primary pulmonary hypertension[J].Am J Resp Crit Care Med,1998,158:917-923.[9] Tuder RM,Cool CD,Geraci MW,et al.Prostacyclin synthase expression is decreased in lungs from patients with severe pul-monary hypertension[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9,159:1925-1932.[10] Giaid A.Nitric oxide and endothelin-1in pulmonary hyperten-sion[J].Chest,1998,114(Suppl):208-212.[11] Bhargava M,Joseph A,Knesel J,et al.Scatter factorand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activities,properties,and mechanism[J].Cell Growth Differ,1992,3:11-20.[12] Worf HK,Zarnegar R,Michalopoulos GK.Localization of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in human and rat tissues:an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J].Hepatology,1991,14:488-494.[13] Grant DS,Kleinmann HK,Goldberg ID,et al.Scatter factor induces blood vessel formation in vivo[J].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3,90:1937-1941.[14] Rubin LJ.Path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of primary pulmonary hypertension[J].Am J Cardiol,1995,75(A):51-54.[15] Nakamura Y,Morishita R,Higaki J,et al.Expression of local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system in vascular tissues [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1995,215:483-488.[16] Nakamura Y,Morishita R,Higaki J,et al.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is a novel member of the endothelium-specific growth fac-tors:additive stimulatory effect of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with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ut not with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J].J Hypertens,1996,14:1067-1072.[17] Morishita R,Higaki J,Hayashi S,et al.Role of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in endothelial regulation:prevention of high D-glu-cose-induced endothelial cell death byprostaglandins and phos-phosdiesterase type3inhibitor [J].Diabetologia.1997,40(?):1053-1061.[18] Nakagami H,Morishita R,Yamamoto K,et al.Mitogenic and antiapoptotic actions of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factor through ERK,STAT3and Akt in endothelial cells[J].Hypertension,2001,37(part2):581-586.[19] Xin X,Yang SY,Ingle G,et al.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en- hance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induced angiogenesis in vitro and in vivo[J].Am J Patbol,2001,158:1111-1120.[20] Suzuki YJ,Evans T.Regulation of cardiac myocyte apoptosis by the GATA-4transcription factor[J].Life Sci,2004,74:1829-1838.[21] Purdie K,Whitley G,Johnstone AP,et al.Hepatocyte growth factor-induced endothelial cell motility is mediated by the upregu-lation of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expression [J].Cardio-vasc Res,2002,54:659-668.[22] Cartwright JE,Tse WK,Whitley GS,et al.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induced human trophoblast motility involves phosphatidylinosital-3-kinase,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nd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J].Experimental Cell Res,2002,279:219-226.[23] Ono K,Matsumori A,Shioi T,et al.Enhanced expression of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c-Met by myocardial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in a rat model[J].Circulation,1997,95:2552-2558.[24] Sakamaki Y,Matsumoto K,Mizuno S,et al.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stimulates proliferation of respiratory epithelial cells during postpneumonectomy compensatory lung growth in mice[J].Am J Res Cell Mol Bio,2002,26:525-533.[25] Hayashi S,Morishita R,Nakamura S,et al.Potential role of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a novel angiogenic growth factor,in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downregulation of HGF in response to hypoxia in vascular cells[J].Circulation,1999,100(SupplⅡ):301-308.[26] Frank S,Hubner G,Breier G,et al.Regulat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expression in cultured keratinocytes.Im-plications for normal and impaired wound healing[J].J Biol Chem,1995,270:12607-12613.[27] Cowan KN,Jones PL,Rabinovitch M.Elastase and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nhibitors induce regression,and tenascin-C antisense prevents progression of vascular disease [J].J Clin Invest,2000,105:21-34.[28] Campbell AIM,Zhao Y,Sandhu R,et al.Cell-basedgene transfer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ttenuates monocrotaline-induced pulmonary hypertension[J].Circula-tion,2001,104:2242-2248.[29] Morrell NW,Upton PD,Kotecha S,et al.Angiotensin Ⅱac-tivates MAPK and stimulates growth of human pulmonary artery smooth muscle via AT1receptors[J].Am J Physiol,1999,277:440-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