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柳琴戏

合集下载

保护徐州柳琴戏的倡议书

保护徐州柳琴戏的倡议书

保护徐州柳琴戏的倡议书保护徐州柳琴戏的倡议书柳琴戏,作为豫剧的一个分支流派,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诸多豫剧流派中,徐州柳琴戏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和优秀的表演艺术备受瞩目。

然而,由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压力和文化时代的变迁,柳琴戏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亟待我们采取行动来保护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1. 背景介绍柳琴戏起源于徐州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以特有的旋律、唱腔和表演方式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

然而,随着现代娱乐形式的多样化和年轻观众对流行文化的追求,柳琴戏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被边缘化。

2. 价值和意义柳琴戏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徐州地区的文化瑰宝,更代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风采。

保护和传承柳琴戏不仅可以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还能够增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面临的困境在现代社会中,利益驱动常常导致传统文化受到忽视。

柳琴戏也受到了市场需求的冲击和资金投入的不足。

演员的数量减少,年轻一代对柳琴戏的接纳度降低,传统剧目的数量有所减少。

电视、电影和新兴媒体在年轻观众中的普及也对柳琴戏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4. 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柳琴戏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4.1 加强宣传和推广借助各种媒体平台和社交网络,将柳琴戏的特点和魅力介绍给更多的观众。

通过举办演出和宣传活动,吸引年轻观众的兴趣,促进柳琴戏的传承和发展。

4.2 培养青年演员重视培养青年演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参与柳琴戏的演出和学习。

通过开设培训班、举办比赛等方式,激发年轻人对柳琴戏的热爱,并培养新的演艺人才。

4.3 提供经济支持鼓励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为柳琴戏提供经济支持。

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资助演出、剧目创作和演员的培训,以确保柳琴戏能够持续发展和传承。

4.4 拓展传播渠道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将柳琴戏的表演和精华记录下来,并通过互联网、电视等渠道传播出去。

徐州地区柳琴戏唱腔及其特点概述

徐州地区柳琴戏唱腔及其特点概述
艺术 与 人 文
徐州地 区柳琴戏唱腔及其特点概述
子 文 ( L 江苏省徐 州师范大学音 乐学院讲 师 2 1 ) 216
摘要 :柳 琴戏 作 为徐 州地 方戏 代表 剧种 ,有 着浓郁 的地 方 特 色。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特定 区域的审美 ,具有明显的历史、文化研 究价 值 和 艺 术价 值 。柳 琴 戏 属 “ 魂 腔 ” 系统 中的 姊 妹剧 种 ,由 于 流 拉 传地 区语言声腔 的不同,以及 受到 当地 民歌 、曲艺 、宗教 音乐形式的 影 响 ,形 成 自己独 特 的 风 格 。 关键字:柳琴戏 ;唱腔 ;闪板 ;转调
二 、基 本腔 的腔 体特 点
柳琴 戏 ,原名 “ 拉魂 腔 ’,不 但是 江苏 省的主 要剧 种之 一 , 也 是 以徐州 为中心 的苏北 、鲁 南 、皖北 、豫 东广 大地 区现 存 的本 土 地方戏 曲剧种 之一 。 江 苏柳 琴 戏 是 徐 州 及 周边 地 区灾 民 ( 民)创 造 出来 的宝 农 贵 文化遗 产 。徐 州地 区 的柳 琴 戏不 同于 山东 地 区柳琴 戏 ,它 既有 南 方音 乐 的古朴舒 雅 ,又有 北 方音 乐 的火爆 激越 ,形 成 了现在 清 丽 、秀 美、 热烈 、泼辣 的风 格 ,这 种文 化艺 术 品格 ,正好 切合 徐 州 一带 原住 民的 强悍 、粗犷 而 又热 情 、仗义 的性 格 ,因此 徐 州周 边 就有 了 “ 天不听 拉魂腔 ,吃饭 睡 觉都不 香 ”的说法 。 三 柳 琴 戏 的腔 体 是 以基 本腔 为基 础 , 中间 穿 插 色 彩腔 、 民歌 小调来 丰富 唱腔 旋律 的板 式结 构 。它既 不属 于板 腔体 结 构 ,也不 属 于联 曲体 结构 。是 一种 比较 特殊 的唱 腔结 构 。柳琴 戏 不能 算是 联 曲体 剧种 ,虽然 它有 两个 词 牌 (【 子 】和 【 子 】) ,但 是 娃 羊 它 没有 相对 固定 的 曲,只有 与 柳子 戏 中词牌 【 孩 儿 】和 【 耍 山坡 羊 】相 同 的词格和 字数 ;在 发 展 中它受 到江 苏梆 子 、 山东梆 子甚 至 河 南 梆子 的影 响 ,但 却 没 有 形 成 相对 固定 的一 对 上 下旬 唱 腔 ( 句) 是 一种 自 由组 合 形态 ,所 以也无 法 构 成 相 对 固 定 的乐 乐 , 段 ,因此 也不 属于板腔 体 唱腔结 构 。 柳琴 戏 唱腔旋 律 中有 的用 五声 音阶 ,有 的用 七声 音 阶 ,有 的 传 统唱 段 中五声 音阶 、七 声音 阶交 替使 用 。一般 在演 唱 时男 女唱 腔 同一调 高 。男 女唱腔 各有 自己的腔体 ,很 少互用 。传 统男 女腔 调 多 以宫调 式为 主 ,徵 调式 次 之 。传统 男女 腔 中往往 频繁 出现 近 关 系转 调 、离调 ,连 续 出现 大 、小 切分 节奏 和大 跳音 程 的特殊 现 象 ,这 些都 是柳 琴戏传 统 唱腔 的显 著特 点 。相对 来 说,柳 琴 戏 的 女 腔较 为丰 富 ,而且旋 律委 婉 俏丽 ;男 腔虽 然腔 调较 少 ,却变 化 更 为 自如 ,且朴 实粗犷 ,乡土 气息 和地 方色 彩 也更 为浓郁 。在 唱 腔 中 ,男女 下旬腔 结尾 处 的 “ 拉腔 ”可 谓是 江 苏省徐 州地 区柳 琴 戏 的标志 性特 征。 柳琴 戏 的男 女唱腔 是 由基本 腔 、色彩 腔 、 民歌小 调三 个 部分 构 成的 。

江苏柳琴戏

江苏柳琴戏

江苏柳琴戏江苏柳琴戏是柳琴戏中的一支,是“拉魂腔”的中路及东路一系衍化而来。

新中国成立前夕,这一路的许多“拉魂腔”班社集聚在徐州周边。

1949 年 10 月,徐州市文教局集中这些班社举办了戏曲研究班、文化班,随之对班社实行民主改革。

1953 年 2 月,这路“拉魂腔”被改名为“柳琴戏”,成立了徐州市柳琴戏一团和二团,后合并为江苏省柳琴戏剧团。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江苏柳琴戏的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与其他地区的柳琴戏大同小异。

其脚色行当有自己特殊的名称,分小头(闺门旦)、二头(青衣)、二脚梁子(青衣兼花旦)、老头(老旦)、老拐(彩旦)、大生(老生)、勾脚(丑)、毛腿子(花脸)、奸白脸(白面)等。

柳琴戏有自己的表演程式和动作,其表演程式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和摘取姊妹艺术的“压花场”中的动作。

例如整鬓、提领、整衣、提鞋、紧腰;再如“旋风式”、“摇耧式”、“撒种式”;另外还有“单提水”、“门埃窝”、“簸簸箕”、“怀中抱月”、“浪子踢球”、“燕子拔泥”、“苏秦背剑”、“凤凰单展翅”、“凤凰双展翅”等。

步法有“引场步”、“搓步”等。

舞台调度有“双插花”、“剪子股”等。

表演粗犷朴实,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厚,身段、步法多具有民间歌舞的特点。

柳琴戏的唱腔色彩丰富,结构独特。

它的组腔方法既不同于板腔体戏曲,也不同于联曲体戏曲,而是用基本腔、色彩腔、民歌小调三种多具个性和色彩的曲调相互穿插、功能互补来组构喜怒哀乐、轻重缓急的多种唱段。

江苏柳琴戏有大小300 余出剧目,200 多个“篇子”。

这些剧目和“篇子”大多从社会趣闻、民间故事、章回小说中改编积累而来,十分贴近生活,以喜剧为多,悲剧很少。

也有一部分以忠孝爱国、惩恶扬善为内容的大戏和连台本戏。

新中国成立后,柳琴戏的剧目创作成果颇丰,有《大燕和小燕》、《桃园新篇》等优秀剧目深受好评。

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喝面叶》、《小书房》、《张郎与丁香》和新编现代戏《大燕和小燕》被摄制成电影。

山东柳琴戏

山东柳琴戏

山东柳琴戏因其曲调优美,演唱时尾音翻高或有帮和,故也叫“拉魂腔”。

拉魂腔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说是由滕州传统民间小调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即弦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

其唱腔中的[娃子] 、[羊子] 和滕州俗曲及柳子戏唱腔曲牌[耍孩儿] 、[山坡羊] 有渊源关系。

一说道来源于江苏海州,就是由当地秧歌、号子中的[太平歌] 、[猎户腔] 经民间艺人丘、葛、张(一说道“杨”)3人加工而沦为拉魂腔。

后来丘、葛分别回去皖北、鲁南传艺,因此在当地盛行。

一说道就是由山东滕州山里的道士和尚,以安魂咒语或肘鼓子等腔调演绎出的,滕州山里有个叫做千山头的地方,从唐朝至明朝之间,这里曾就是全国非常大的道观群落,道观几十座,清朝之后衰败了,道士和尚为了生计,下山化缘帮忙人除魔消灾,演绎出拉魂腔这类唱腔。

年据丘门艺徒魏光才(当时80岁)推算,丘门于清乾隆年间已存在了。

拉魂腔流布于鲁南、皖北、苏北相接壤的广大地区以后,遂分为5路:中路以徐州为中心,北路以临沂为中心,东路以新海连为中心,南路以宿县为中心,西路则在涡阳、蒙城一带。

它们既有共同的渊源关系,又有各自的地方特色,都在当地逐步形成为戏曲剧种。

其中流行于江苏徐州和山东临沂的中、北两路,于年依据所用伴奏乐器柳叶琴(弹拨乐器)定名为柳琴戏。

其构成过程,最初只是由单人或双人合唱的曲艺,艺人称作“演唱门子”或“走坡”。

他们拿著竹板或梆子敲击节奏,用(八句子)(即为,娃娃)演唱“单篇子”,内容多为民间故事,篇幅可长可短。

在老“篇子”中有“咸丰三年粮食贵,…拜了师傅去学戏”的唱词,可知至迟在咸丰初年就已有职业艺人演出“两小”和“三小”戏,如《打干棒》、《小书房》、《喝面叶》、《王小二赶脚》之类。

为表现更多的人物,又衍变出一种由一人赶扮几个剧中人物的演出形式,称“当场变”或“抹帽子戏”,如《夏三探亲》,演夏三(丑扮)接四妹(旦扮)回娘家的故事,剧中有兄、妹、公、婆、母、嫂6人,均由丑、旦先后7次改扮表演,故此剧也名《七妆》。

徐州地方优秀戏曲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徐州地方优秀戏曲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徐州地方优秀戏曲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发展作者:朱锦程来源:《唯实》2023年第11期作为流行于徐州地区的地方传统戏剧,徐州梆子戏、柳琴戏和琴书等戏曲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寄托着一方百姓的乡情乡愁。

徐州地方优秀戏曲文化不仅对本地戏迷、票友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而且对身处异乡的徐州人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地方戏曲特有的方言、历史、民俗等区域特色文化元素,是连结传统与现代、家乡与异乡、文化与民俗、专业演员与票友之间的情感纽带和文化桥梁。

一、徐州梆子戏:既有北方戏曲的刚硬有力,又不乏南方戏曲的婉转柔和徐州梆子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俗称“大戏”,又名“梆子戏”,是豫剧流入徐州地区后与当地方言结合,并吸收当地曲艺、民歌等音调发展而成。

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曲调快慢节奏由一副鼓板和梆子来指挥而得名,至今已流行于徐州等江苏北部地区三四百年。

清代,梆子戏在沛县与其他剧种交融汇合,故又称“沛县梆子”。

关于它的起源说法不一,多数人认为其前身就是豫剧,后来受到当地剧种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今天徐州梆子的雏形。

2008年,徐州梆子入选第二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曲类别,保护单位为徐州演艺集团有限公司。

徐州梆子表演强调感情真实、节奏强烈,形式上规范严谨、技巧性高,多采用“文戏武唱”,生、旦、净、末、丑分工更为精细,体现出激昂、淳厚、高亢等艺术表演特色。

尤其是地方上的梆子戏,多有早期的豫東调特点,男腔用真假嗓结合,花腔多,沿用豫东调唱法,兼有祥符调、沙河调风格,听起来非常过瘾,有些类似于今天的摇滚乐。

特别是生角戏,多为“黑脸、红脸”戏。

最早见诸记载的徐州梆子戏班社,有“蒋门”(蒋花架子)、“殷门”(殷凤哲)、“滕贡生班”“戴金山班”等,现江苏省梆子剧院著名演员蒋云霞即系“蒋门”第八代传人。

在调式、旋律节奏、语言、演唱风格上,徐州梆子既具备刚硬有力的北方戏曲特质,又具备南方戏曲婉转柔和的韵味,其唱腔音乐属于板腔体,以“慢板、流水、二八、非板”四大板式为主,进而派生出“跺子、栽板、迎风、金挂钩、倒三拨”等板式。

徐州地区柳琴戏的特点与发展

徐州地区柳琴戏的特点与发展


上句腔 , 叫“ 这 跑调” 叫人笑话 , , 说师傅没有调教好。 基本腔的板式有 “ 慢板 ” “ 、慢二行” “ 、快二行 ” “ 、吞 板 ”“ 、垛板” “ 、炸板 ” ,还有一个插入上述 板式 中间作为 节奏调节 的“ 掉板” 。 ( ) 二 色彩 腔的特点和种类 除了基本腔外 , 柳琴戏还有许 多色彩腔 。色彩腔一 般 比较短小 , 的是两个乐句 , 长的也只是四句头 的 有 较 小乐段 。这些色彩腔虽然短小 , 但都非常独特。色彩腔 的曲调旋律有 的秀美俏 丽 , 的挺拔有力 。它们 均极 富 有 艺术魅力 , 所以深受观众喜爱 。 柳琴戏 的色彩 腔均不能独立成 章 ,它往 往是 放在 基本腔 的首尾 ,或者插嵌其问 ,一方 面可调剂 节奏变 化, 一方 面使基 本腔的旋律 引起新 的波动 , 这样 既丰富 了唱腔 色彩 , 也增强 了唱腔 的表现力。 色 彩腔有 : 连板起 ” “ “ 、 四句腔 ” “ 子 ” “ 、涯 、 含腔 ” 、 “ 扬腔 ” “ 、 立腔 ” “ 弦 ” “ 、哈 、 喝鸣 腔” “ 皮 ” “ 、哭 、 叶里藏 花 ”“ 、导板” 。色彩腔 中除 了上列 的十余种外 , 还有许多 像“ 叶里藏 花” 一类 的花 腔 , 这一 类花 腔主要 是在 曲调 方面见 长 , 外还有许多像 “ 另 掉板 ” 一类 的腔 调 , 主要 是 在节奏变化及在起 、 、 、 方面起 调节作用 , 承 转 合 这里 就
不一 一 列 举 了 。
( ) 三 民歌小调
柳琴戏 唱腔音乐除 了以基本腔为基础 ,色彩腔 为 调剂 外 , 其漫长 的发 展过程 中 , 吸收 了许 多民歌 、 在 还
小调作为补充 , 得肌体更加丰满 。 使
柳琴戏 常用 的 民歌 、 小调 , 大多是本 由长期衍化 而传 留下来的 民间小 型 曲 经 调; 有的是 因为徐州 地区所处 的地理 交通位置 , 断 由 不 南北 方向流传过来 而又经 过 同化后存 留下来的 民间小 曲小 唱 ; 再者是从兄弟剧种 、 曲种 中直接搬来 的一部分 腔调 , 经过 润色后 , 为与其他 兄弟剧 种 、 成 曲种虽 然大 同小异但 已成 为共有 的东西 了。 二、 琴戏的语 言和唱词 柳 1 . 语言。 柳琴戏地处苏鲁皖交界处 , 语音复杂 , 往往 是 隔山 、 过河语音 就不同 了 , 艺人 的习惯语音也较难 改 变, 因此 , 柳琴戏的舞台用语还 没有完全统一 、 规范 。但 在长期 的艺术实践 中 , 以徐州官话为基础 , 融人 中州韵 为柳琴戏 的舞 台语言 已经初 步形 成共识 。柳琴 戏 的舞 台 自 口分为 两种 , 是韵 白 , 一 即徐 州官 话加 中州韵 , 多 为 袍带戏 用 , 一般 生 活戏 中的官宦 、 文人 、 大家 闺 秀也

徐州柳琴戏与马可音乐思想

徐州柳琴戏与马可音乐思想

“ 喝郎” 。据笔者整理资料时发现, 柳琴戏唱腔的形成, 与徐州
地处南北交汇处、五省通衢的地理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 产

传统的柳琴戏唱腔积淀
早期柳琴戏唱腔丰富, 九腔十八调, 有“ 七十二哼哼” 之
说, 即柳琴戏艺人们说的“ 怡心调” 。意思是说演员在演唱时 可以“ 自由发挥”不同的演员在早期演唱时有“ , 十唱九不同”
基本腔用速度加以变化形成新的唱法. 也可以用色彩腔和民
在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 经过相当漫长的提炼、 汲取、 吸纳等
过程 , 才形成了具有地方语言特色的柳琴戏这一种表达劳动 人民生活的戏曲艺术形式。 柳琴戏, 旧称“ 拉魂腔” 因其唱腔 。
有拉魂动魂的魅力, 极为人们所喜爱。 故民间一直称其为“ 拉
团于15年提格为江苏省柳琴剧团。从此, 98 江苏省柳琴剧团 更以崭新的时代风貌, 活跃在祖国的艺苑里。 徐州现在的柳琴戏唱腔 , 不论是传统剧 目的唱腔 , 还是 新剧目的唱腔, 都因为乐队阵容的扩大和演奏整齐的需要进 行定谱 , 演出时, 在曲谱固定的要求下 , 演员对运腔、 情感等 方面进行艺术创造。由于审美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优秀作 曲、 演唱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许多优秀 剧目不断涌现出来。 江苏省柳琴剧团从始建之初的几十人队
的特点。柳琴戏从两句头腔调, 即艺人们讲的“ 唱门子” 阶段
开始 , 经历了周姑子阶段、 说唱阶段、 分流阶段、 跑坡阶段、 戏
班阶段、 现代戏曲阶段等二百多年的发展, 形成了今天的柳
琴戏艺术形式。在我国民间音乐发展历史上, 徐州柳琴戏是
的拉魂腔班社。 在当地政府的全力扶持下, 自 各 组建了新的 艺术团体 , 并经过不断地吸收姊妹艺术和革新 , 才初步形成 现阶段的柳琴戏艺术。 柳琴戏的基本腔是由两对上下旬来组 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唱段, 在演唱中, 为丰富剧情 , 把柳琴戏的

徐州柳琴戏现状与特点分析

徐州柳琴戏现状与特点分析

徐州柳琴戏现状与特点分析作者:李春颖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01期【摘要】徐州柳琴戏是徐州地区灾民在乞讨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戏曲,2006年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笔者认为徐州柳琴戏的传承创新已经关系到对地方传统文化的尊重,并上升到了民族文化自尊心与自豪感的高度。

【关键词】柳琴戏;现状;特点;传承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1-0047-01笔者从2008年开始对徐州地方戏曲进行研究,为了深入了解徐州柳琴戏的生存现状,笔者分别对市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江苏省柳琴剧团、民间艺人以及剧本编创者、作曲家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工作,同时也进行了大量的文案整理工作,并经过理论和现实的分析,总结出徐州柳琴戏的现状和特点。

一、历史悠久、根基深厚柳琴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关于其形成的源头有三种说法:其一,源于苏北的太平歌和猎户腔。

明末清初时期,在苏北地区民间盛行着两种曲调,一种是“太平歌”,另一种是“猎户腔”。

后来由当地的民间音乐爱好者邱、葛、张三老,四处收集并整理当时所流行的太平歌和猎户腔,并且对这两种曲调不断加工编创,结合当地农民所喜爱的传说故事作为原始的戏曲形式,并进行表演,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被称为“拉魂腔”。

其二,源于山东临沂的柳子戏、花鼓及民间小调等。

在山东南部地区曾流行柳子戏和说唱周姑子这两种曲调。

而其中周姑子所表现的曲调为周姑子调,亦称为姑娘腔。

柳琴戏中的[娃子][羊子]和柳子戏中的[耍孩儿][山坡羊]在字数、结构和句式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关系。

柳琴戏的许多剧目和柳子戏相同。

其三,源于山东枣庄、藤县一带流行的锣鼓冲子、花鼓、民间小调和四句腔。

在清乾隆、嘉庆时期,花鼓在山东地区邹、滕、峄等地盛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艺人们开始演唱由花鼓经过各曲调、剧种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曲调,即锣鼓冲子。

二、戏风清丽优雅,唱腔独特柳琴戏与山东的柳腔和茂腔、江苏的淮海戏、安徽的泗州戏等都有相同的历史渊源,同属“拉魂腔”系统中的姊妹剧种。

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的保护与传承摘要:柳琴戏是以徐州为中心,在苏北、鲁南流行的少数地方剧种之一。

虽然第一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仍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本文分析了柳琴戏的历史渊源、演唱特点和代表剧目,阐明了柳琴戏的发展渊源和历史语境。

本文通过对柳琴戏发展历史和文化变迁的研究,深入挖掘柳琴戏的社会文化意义;本文着重分析了导致柳琴戏衰落的诸多现实因素和制约柳琴戏发展的瓶颈,并对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柳琴戏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柳琴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引言柳琴戏因其独特的演唱风格,曾被称为“肘鼓子”“拉魂腔”。

只有在新中国成立时,“柳琴戏”才被正式命名。

迄今为止,柳琴戏已有2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30多个地区和城市尤为流行。

《柳琴》是一部传遍各省的地方戏,群众基础非常广泛,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苏北柳琴戏为例,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柳琴戏的文化功能解读(1)教育功能中国传统戏剧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也使观众了解了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观,因此接受教育的老百姓无法与戏剧传播的历史文化进行交流,支持了民族文化知识的形成,伦理道德规范和民族情感认同。

这场比赛主要是通过表演来进行的。

观众通过欣赏琵琶演奏、触摸情感、触摸感人故事、用感官提升道德、激发欢乐审美思维等方式,无形地发挥了教育功能。

(2)娱乐功能娱乐功能是任何艺术,是中国传统戏曲柳琴戏生存发展所必需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文化功能。

柳琴艺术起源于清朝中期,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等边疆地区。

当时人们的日常娱乐活动不像今天那么丰富多彩。

很多人生活在自己狭窄的栖息地,与外界的交流很少。

他们的精神生活非常贫乏。

柳琴代表的传统地方活动是当地居民消除疲劳、丰富生活的重要精神食粮。

柳琴的作品在情节和道具上充分体现了当时农民的道德良知、审美标准和审美情趣。

徐州柳琴戏作文800

徐州柳琴戏作文800

徐州柳琴戏作文800Liuqin opera, also known as Liuzhou opera, is a traditional opera in Xuzhou, Jiangsu province, China.柳琴戏,也被称为柳州戏,是中国江苏省徐州市的一种传统戏曲。

它起源于徐州地区,在地方戏曲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With a history dating back over 300 years, Liuqin opera has been a significant part of the local culture and has deeply influenced the artistic scene in the region.柳琴戏有着超过300年的历史,它一直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该地区的艺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The opera incorporates music, singing, acting, and acrobatics, and is known for its unique performance style.这种戏曲融合了音乐、唱功、表演和杂技,并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而著称。

Liuqin opera is particularly famous for its use of the liuqin, a traditional Chinese plucked string instrument, which gives the opera its name.柳琴戏尤以使用柳琴而闻名,柳琴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弹拨乐器,也正是这种乐器赋予了柳琴戏以其名称。

The performances are often accompanied by elaborate costumes and makeup, adding to the visual spectacle of the opera.演出通常伴随精美的服装和化妆,增添了戏曲的视觉效果。

徐州柳琴戏剖析

徐州柳琴戏剖析

我喜欢的插画师
几米
几米的选材:常常以孩子或者特殊人群的眼睛看世界,找到人心底最真 实最纯洁的部分,同时讽刺了社会的某些现象以及歪曲的人性。
它的图画细致得使人爱不释手,图为主、 字为辅的形式很新鲜;
没有风吹, 没有草动, 没有虫鸣, 没有鸟啼, 我全神贯注,固执的等待, 月亮掉落的夜晚。
几米让图像成为另一种清新舒洁的文学语言, 在他的作品里营造出流 畅的画面,散发出深情 迷人的风采。
柳琴戏历史追溯
柳琴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距今约二百多年。关于它的发展源头,新出版的 《江苏戏曲志· 柳琴戏志》罗列了三种说法,其中一种认为它源于苏北的太平歌 与猎户腔。"太平歌"是农民在收获季节为抒发喜悦之情而创造的一种曲调; “猎户腔”则是当地的猎户在狩猎之余,据当地流行的民歌、号子等,结合当 地的山川景色和自然音响,形成的一种曲调。 柳琴戏的发展大体经过了四个时期。在最早的说唱时期,半农半艺的贫苦农民 在农闲时,以一家一户或一二人结伴,走乡串里"唱门子"乞讨。唱的节目被称 为"篇子"。篇子多反映农村生活。此时的沿门说唱,既无弦乐伴奏,也无服装 道具,只有演唱者以板或梆子自打节拍。大概是因为缘于上门乞讨的唱腔,所 以,原始的柳琴有快板的味道,是两根弦的,简单而直接,上门乞讨者,要在 对方认清自己,并关门之前,拨动对方心弦,获得同情,并驱使对方身体下意 识的施舍,这门技艺博大精深,甚至有刀法至高境界迎风一刀斩的意味,其内 涵神髓就在于一口唱腔,也许这唱腔被精练到一个字,一个音,但是这一腔的 内涵,由一个字发出来,却包含着众多情素,让人神迷,让人体悟不尽,大道 至简之理。 清咸丰年间,柳琴戏有了专业艺人和班社雏形,演出小生、小旦的"二小戏"或 外加小丑的"三小戏"。这种戏也叫"对子戏"。对子戏鼎盛时期,柳琴戏班社中 出现了如"烂山芋"、"金不换"、"一千两"等职业女艺人。她们出演的旦角两腮抹 浅红,用黑色烟色描眉画鬓,抹口红。其所用的服装道具也多有变换。在长时 间的职业演艺中,形成了句尾委婉缠绵的拉腔。"拉魂腔"基本成熟。

徐州柳琴戏作文

徐州柳琴戏作文

徐州柳琴戏作文徐州,这座古老的城市,承载着数不尽的历史与文化。

在这片土地上,有一种独特的戏曲艺术——柳琴戏,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说起柳琴戏,那得从一次偶然的经历讲起。

有一回,我跟着家里的长辈去参加一个乡村的庙会。

那庙会可热闹啦,到处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卖小吃的、杂耍的,应有尽有。

就在我逛得不亦乐乎的时候,一阵悠扬的乐声传入了我的耳朵。

我顺着声音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个临时搭建的舞台前,围满了人。

那乐声正是从舞台上传来的。

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我拉着长辈的手,拼命地往人群里挤,好不容易才挤到了前面。

一瞧,嘿!舞台上的演员们正全身心地投入表演。

他们的服饰色彩鲜艳,脸上的妆容精致而生动。

那女主角,一身粉色的戏服,头上戴着漂亮的头饰,随着她的动作,头饰上的珠子晃晃悠悠,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再看那男主角,身着蓝色长袍,腰间系着一条宽宽的腰带,显得格外精神。

他们的表情丰富极了,一颦一笑,都带着十足的韵味。

当时演的那出戏,讲的是一对年轻男女的爱情故事。

女主角名叫小翠,男主角叫大牛。

小翠家穷,但人长得漂亮又善良;大牛呢,是个勤劳踏实的小伙子。

只见小翠轻盈地走上台,眼神中透着一丝羞涩和期待。

她微微侧身,轻启朱唇,那声音清脆婉转,犹如黄莺出谷:“大牛哥,今日你可来啦。

”大牛憨憨地笑着,挠挠头说:“小翠妹子,我咋能不来呢。

”就这简单的两句对白,被演员们演绎得活灵活现。

小翠的娇羞,大牛的憨厚,一下子就展现得淋漓尽致。

接着,他们开始对唱起来。

那柳琴的声音,“叮叮咚咚”的,像是在诉说着他们心底的秘密。

旁边的二胡、笛子等乐器也配合得恰到好处,营造出一种或欢快、或忧伤的氛围。

我完全被吸引住了,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舞台。

演员们的动作也特别有意思。

小翠生气的时候,会跺跺脚,扭过身子;高兴的时候,又会双手舞动,像只欢快的蝴蝶。

大牛着急的时候,会在台上转圈圈;表白的时候,则会单膝跪地,那真诚的样子,让人忍不住为他加油。

还有那些配角们,也都各有各的精彩。

徐州柳琴戏现代传承的调查与研究

徐州柳琴戏现代传承的调查与研究

社会视野农家参谋-161-NONG JIA CAN MOU徐州柳琴戏现代传承的调查与研究刘金松 季颖 潘莉(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徐州,221000)【摘 要】柳琴戏是流行于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接壤交界地区的传统剧种。

徐州地区的柳琴戏与徐州本土文化融合,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其拖腔或华丽或高亢,既有南音的柔美低回,也有北音的粗犷铿锵,其剧目内容取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环境,同时滋润着人民,具有浓厚的人文底蕴。

徐州地区柳琴戏发展与传承的现状不容乐观,需要我们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徐州柳琴戏;发展历程;传承现状;传承与发展1 徐州地区柳琴戏的发展历程关于柳琴戏的历史,由于没有相关的文字记载,加之常以口头表演的形式为主,至今仍无定论。

我们通过一些零散的传说和对老艺人的采访,初步梳理了柳琴戏的发展历程。

柳琴戏的发展横跨了清朝中晚期至新中国成立,历程大致分为“肘鼓子”、拉魂腔阶段、跑坡时期、戏班时期等五个阶段。

在此期间,柳琴戏的表现形式、表演特点、传播途径等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徐州地区柳琴戏的发展也经历了几次重大改变,政府在推动柳琴戏发展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为顺应当时的文艺方针,政府开始对柳琴戏进行整改,之后举办“戏曲研究班”进行系统培训与指导。

1953年2月,根据剧种所用伴奏乐器主要是柳叶琴的特点,柳琴戏被正式命名。

次年,开始挖掘传统剧目,并于九月参加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

《喝面叶》《拦马》《芈建游宫》等三个折子戏参与演出,荣获剧本奖、演出奖,出演人员分别获一、二、三等奖。

1956年6月经徐州市人民委员会批准,整顿合并、组建成立徐州市柳琴实验剧团。

1956年,徐州市戏剧青年训练班创办,培养了一批高素质高水平演员。

1958年7月,江苏省文化厅再次整顿合并,定名为江苏省柳琴剧团,并将其改为国营制。

至此,柳琴戏携着新时代的熠熠光辉蓬勃发展了起来。

在完成商业演出的同时,也担负着文化宣传的任务。

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云龙山庙会看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姓名:杨成业学号:100663017 班级:10营销(Z)摘要我们徐州是彭祖文化、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徐文化的集大成者。

徐州古称彭城,已有6000多年文明史,是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

彭城自古列九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孕育、生成和流传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曲艺、民间手工技艺、消费商贸习俗、民间医药、传统体育等,十分出名的主要有八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徐州梆子戏、徐州琴书、徐州剪纸、糖人贡、徐州针插造型工艺、马市街饣它汤。

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徐文化云龙山庙会徐州正文每年的清明时分,徐州云龙山半腰,云龙湖河畔都会举行盛大而热闹的庙会。

走在人山人海中,你会发现各种各样的徐州非物质文化的痕迹。

每年的庙会我都会去游览一番,发现一年比一年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尤其是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已经越来越丰富和成熟。

走进云龙山山下古老的牌坊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徐州的柳琴戏[1]。

它是徐州及周边地区农民创造出来的宝贵文化遗产。

柳琴戏的许多小戏、折子戏大多是从早期的“篇子[2]”或民间故事、传说衍化而成。

比如《喝面叶》、《拾棉花》、《借当》、《小书馆》、《回娘家》、《七装》等。

听老人说,自明末清初以来,苏北、鲁南地区各种自然灾害连年不断,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只好背井离乡,以乞讨为生,遂形成庞大的灾民群体。

从他们行乞时说唱的“吉利话”开始,经过二百多年的不断衍化,最终创造出江苏柳琴戏这个独具个性和艺术魅力的剧种。

形成了现在清丽、秀美、热烈、泼辣的风格,这种文化艺术品质,正好切合徐州一带原住民的强悍、粗犷而又热情、仗义的性格,因此徐州周边才有:“三天不听拉魂腔,吃饭睡觉都不香”的说法。

和柳琴戏对台的就只能是徐州梆子戏,这种起源于明朝后期,结合陕西、山西梆子与苏北民歌小调、杂耍曲艺、说唱艺术以及方言俚语、风俗民情,再经过几代艺人潜心打磨,形成的以徐州为中心的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代表性剧种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看的戏剧。

徐州柳琴戏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徐州柳琴戏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戏剧与影视Theatre,film&television151柳琴戏萌芽时期,其演唱者多为贫苦的农民,他们选择依靠卖唱沿途乞讨,俗称“唱门子”。

后来卖唱者吸收周边戏曲艺术优点,逐渐转型为专业艺人。

随后戏曲艺人增多,角色表演愈加完善。

演唱中,柳琴戏曲调的尾音翻高且有较长时间的拖腔,别具特色,以此发展成为地方特色的“拉魂腔”。

此时,这些艺人已形成较大型的民间班社。

戏曲的不断传播,拉魂腔不仅扎根于农村,而且慢慢从农村进入繁华城镇和市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仅在以徐州为中心的苏北地区仍存有为数不少的民间剧社。

团体的建立和完善,使剧种完成了从简单的“唱门子”到一方戏曲代表“拉魂腔”的转变。

1953年,政府对剧团进行收编,柳琴戏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柳琴”而被正式定名为“柳琴戏”,一直沿用至今。

柳琴戏源于民间,又流行于民间,地域乡土气息浓郁。

其演唱内容题材多取自民间,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富有民间艺术特点。

且戏曲听众多为农民,作为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逢年过节、庙会等重要节日聆听柳琴戏,在农闲或田间劳作时,人们也会时常表演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唱段,以作娱乐。

论起当地人对其喜爱和追捧程度,可用当地的民间谚语来形容:“三天不听拉魂腔,吃饭睡觉都不香”。

二、近几十年人们在柳琴戏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在戏剧实践方面,柳琴戏取得明显发展应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柳琴戏的重视,使得这一小戏成为地方独具特色且规范的戏种。

20世纪下半叶,为继承发扬地方优秀艺术文化,政府部门对苏北地区现有的多个分布较散的民间柳琴戏剧社进行收编,这其中包括新沂、邳州、睢宁等地的民间剧社,后又扩建为江苏柳琴剧团。

政府对柳琴剧种进行大力扶持,柳琴戏因此进入一段较长时间的繁盛期。

进入20世纪80年代,柳琴戏渐渐恢复演出,上到文化部受邀赴京为国献礼及慰问演出、进行戏曲艺术影片拍摄工作,下到地方送戏演出,柳琴戏经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值得一提的是,柳琴戏专业学校的建立,使柳琴戏的培养更加规范化系统化。

家乡徐州丰县的民俗文化

家乡徐州丰县的民俗文化

家乡徐州丰县的民俗文化民俗,本就是一方风情的展现,一方水土的精魂。

无论你生在哪里,长在哪里,每个人的身上都脱离不了民俗的影子,人的一生都注定离不开家乡文化的熏陶与浸染。

我一直认为,家乡的民歌和那些走街串巷的小商贩们抑扬顿挫的叫卖声,是一方水土、一方乡里最重要、也是最显而易见的标志。

小时候,听换破烂的小贩拉着平板车吆喝,“破烂换碗啦,酒瓶报纸拿来卖啦”,那一字三调,千回百转的叫卖,曾引起我无限的遐想;溜街卖麻油的大爷总是骑着一辆自行车,车把上放了一个木头梆子,一边走一边有节奏的敲,人们一听到规律的“梆梆梆,梆梆梆”,不用看就知道是麻油师傅来了……家乡的声音,家乡的印迹,或许就是文人们所常说的乡土情结,那是我们心灵深处的文化之根。

我并非生在什么民俗文化丰富且留存完好的地方,但是我的家乡江苏徐州丰县,仍有许多足以供我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供我在异乡回味的风俗与民间艺术。

或许这些风俗不仅仅是家乡有,在临近的其他省份的城市和乡村也有相近甚至相同的风俗和艺术,但是,家乡的记忆对我而言,就永远都是属于我的家乡的。

丰县,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汉时为皇室重要的封地,因此也拥有许多汉墓和颇具汉风的文化遗存。

另外,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的徐州丰县,在民俗与文化方面更是兼容了许多毗邻地区的传统风俗。

首先介绍一下丰县最为著名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户部山古民居。

在历史上,对徐州丰县影响最大的两种灾害,一为战乱,一为水患。

公元 1194年,也就是南宋绍熙五年,黄河改道,夺泗入淮,从此水患成为对百姓威胁最大的灾害。

至清咸丰五年的600多年间、黄河多次泛滥淹城.平地成渠几为常事。

甚至大水数年不退。

仅以清康熙元年至二十一年间为例。

在南到睢宁、宿迁,西到萧县、汤山,东至邳州的范围内竞发生黄河决口事件16次。

其中康熙十四年“河决徐州又决宿迁,是年河又决睢宁花山等处”,一年之中数处决口,徐州境内一片泽国,百姓流离,苦不堪言。

明代北京的供给依赖南方输送,运河漕运是惟一的官方运输方式,扼南北水陆交通咽喉的徐州更成人漕运的重要枢纽,永乐十三年,户部在徐州丰县设立专司漕运的分司,漕运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当时的徐州乃至丰县舟车塞道,贸易兴旺。

保护徐州柳琴戏的倡议书

保护徐州柳琴戏的倡议书

保护徐州柳琴戏的倡议书《保护徐州柳琴戏的倡议书》篇一嘿,朋友们!今天咱们得好好唠唠徐州柳琴戏这档子事儿。

你们知道吗?徐州柳琴戏那可是咱徐州的一块宝啊,就像家里祖传的宝贝一样,金贵着呢!我记得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去赶庙会,在那热闹的集市一角,就有个柳琴戏的小戏台子。

那台上的演员啊,穿着花花绿绿的戏服,脸上的妆化得可精致了,就像从画里走出来的人儿似的。

那唱腔一起,咿咿呀呀的,就像一阵春风,吹进了我的心里。

可是啊,现在再看看,这柳琴戏就像个被遗忘在角落的小可怜。

走在大街上,问十个年轻人,可能有九个都不知道柳琴戏是啥玩意儿。

这可咋整呢?也许有人会说,时代在发展,这些老玩意儿跟不上潮流了。

嘿,我可就不同意了。

这柳琴戏啊,就像咱徐州的一张文化名片,要是丢了,多可惜啊!咱就说那柳琴戏里的故事,那可都是满满的正能量。

有讲忠诚爱国的,有说家庭和睦的,就像一本本生动的教科书。

我有一次听了一出柳琴戏,讲的是一个女子孝顺公婆的故事。

那演员演得可好了,把那女子的温柔善良、坚韧不拔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当时就想,现在社会上要是多些这样的人就好了。

我觉得啊,要保护柳琴戏,咱们得从自身做起。

首先,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关于柳琴戏的兴趣班或者社团活动。

就像我们学校,要是能有个柳琴戏社团,那我肯定第一个报名。

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学学柳琴戏的唱腔、身段,多有意思啊。

说不定还能培养出几个柳琴戏的小明星呢!还有啊,政府也应该加大对柳琴戏的扶持力度。

多给那些柳琴戏的剧团一些演出机会,多建一些适合柳琴戏演出的小剧场。

这就好比给一颗小树苗浇水施肥,让它茁壮成长。

咱们徐州人可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柳琴戏就这么没落下去啊。

这柳琴戏要是没了,就像咱徐州少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大家想想,以后要是外地的朋友来徐州,问咱有啥特色文化,咱们只能干瞪眼,那多丢人啊!所以啊,朋友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保护徐州柳琴戏吧。

哪怕咱们每个人只做一点点小事,积少成多,也能让柳琴戏重新焕发光彩呢!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保护徐州柳琴戏的倡议书》篇二嗨,伙计们!今天咱又要来说说徐州柳琴戏了。

论柳琴戏进徐州市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性——以城关小学为例

论柳琴戏进徐州市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性——以城关小学为例

论柳琴戏进徐州市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性——以城关小学为例发表时间:2018-11-02T10:23:27.337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中作者:卢思宇[导读] 在徐州地区,柳琴戏是一个人们相对来说比较熟悉的剧种,由于教学内容与手段的西化以及现代音乐环境的多元化,再加上戏曲没有时代感,导致学生在思想上对于戏曲有一些错误认识。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关于柳琴戏的内容很少。

(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摘要:在徐州地区,柳琴戏是一个人们相对来说比较熟悉的剧种,由于教学内容与手段的西化以及现代音乐环境的多元化,再加上戏曲没有时代感,导致学生在思想上对于戏曲有一些错误认识。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关于柳琴戏的内容很少。

因此,培养孩子们欣赏与演唱柳琴戏著名片段的能力,对于徐州地区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显得极为紧迫和重要。

关键词:柳琴戏;小学音乐;欣赏能力;重要性一、柳琴戏的概述(一)柳琴戏的起源柳琴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流行民间小演唱“拉魂腔”和“肘鼓子”相结合而形成。

在没有被称为柳琴戏之前,又称“拉魂腔”,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

柳琴戏是拉魂腔的一种,2006年柳琴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柳琴戏形成的地理位置柳琴戏是形成、分布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交界处,这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北方戏曲的激越的戏曲风格与南方的阴柔的曲调在此交汇。

受到这样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柳琴戏中的男腔高亢嘹亮,女腔则委婉华丽。

另外,这片地区丘陵以及山地较多,人们也有唱山歌的习惯,因此,柳琴戏中也有一些山歌的腔调在内。

2.柳琴戏形成的历史背景由一开始的拉魂腔逐渐演变为柳琴戏,造成了这种结果的原因,大概可归于饥荒,战乱引起的大量的人口迁徙,其中艺人、班社的流动也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柳琴戏的腔调中有很多其他地方剧种曲调的杂糅。

(二)柳琴戏的发展1.柳琴戏历史渊源柳琴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早期的歌舞,说唱阶段,形势比较随意,并没有具体的要求与讲究,只是些以唱为主的,走街串巷的表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插画人物造型:饼脸,腮红、 芝画面
色彩丰富统一,擅长用补色,笔触很多,喜欢用黑色细线勾勒物体,手绘 痕迹明显,非常小清新。
其它延伸设计
绘本:根据代表作中的某一故
事情节进行绘制。 出版物:书籍
插画创作
柳琴戏的主要乐器是柳琴,并 且也是柳琴戏诞生的主要因素。 所以插画中一定会有柳琴。 对柳琴戏中某一花旦角色与柳 琴进行结合。
柳琴戏
——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Sub title 1 2 3
柳琴戏简介
柳琴戏历史追溯
什么是商业插画 我最喜欢的插画师 插画制作
4
5
柳琴戏简介
柳琴戏是徐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5月20日,柳琴戏经国务院批 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
柳琴戏简介
【柳琴戏】流行于徐州一带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又名“拉魂腔”。已有200年 的历史。因主要伴奏乐器为柳叶琴,1952年定名为“柳琴戏”。1958年,徐州 市柳琴剧团晋升为省级剧团,改名为“江苏省柳琴剧团”。柳琴戏唱腔丰富, 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之说。演唱时拖腔独特,男腔粗犷高亢,女腔 柔韧细腻、委婉华丽。表演艺术粗犷、明快、朴实,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尤擅长喜剧表演手法。柳琴戏从过去七八人的草台班到如今的省级剧团,各 个时期均涌现出一批受欢迎、声望高的优秀演员,他们以各具特色的唱腔和 表演风格,丰富和提高了柳琴戏的艺术水平。编、导、舞、美各方面对柳琴 戏艺术及剧目的发展,都作出了贡献。小戏以传统剧目《喝面叶》为最著名, 大戏以现代戏《大燕和小燕》艺术性最高。近年来创作、移植了许多新剧目。 一些剧目参加了江苏省、华东地区会演、调演和晋京演出。有5个剧目通过 银幕、电视、广播、唱片、录音带等视听渠道向全国播放,其中《大燕和小 燕》由中央电视台全剧录像向全国播放,后被江苏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戏 曲片,在全国放映,使柳琴戏成为国内有影响的一个剧种。
柳琴戏历史追溯
约在民国九年(1920年)前后,一些柳琴戏班社开始由农村进入集镇或城市演 出。由于徐州交通便利,又是柳琴戏流行区最大的城市,因此,到解放初期,徐 州市区就云集了同义班、常胜班、义和班等多个较有影响的大班社。荟萃了厉仁 清、王素秦、相瑞先、姚秀云等著名艺人。当时徐州城内分布有同兴戏院、群乐 戏院、民众戏院、和平戏院等十多家戏院,每日多达十台左右的戏竞相上演。柳 琴戏成为市民娱乐生活的主要内容。 1949年之后,在政府的扶植下,柳琴戏得到了迅速繁荣。原有的零散戏班被组 成徐州市柳琴一团和二团,1958年又扩建为江苏省柳琴剧团。从20世纪60年代 起,柳琴剧团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为群众送戏上门,每年在基层演出都在 300场以上。"文革"时期,柳琴戏历经磨难,各专业剧团被迫解散。[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柳琴戏迎来了第二个春天。被解散的剧团得以恢复,为 培养柳琴戏新人的训练班、戏剧学校相继成立。 1978年,江苏省柳琴剧团演出的《大燕和小燕》参加当年10月的省专业剧团创 作剧目会演,反响强烈。此剧后被全国各剧种30多个戏曲专业团体移植。1979 年元月,该剧被文化部选调赴京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 出"。此后,剧组又随中央慰问团赴边防前线,慰问参加自卫反击战的前线战士。 1981年,江苏电影制片厂又将该剧摄制成戏曲艺术片,在全国上演。一时间, 柳琴戏的唱腔回响在大江南北,作为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柳琴戏第一次被全国 瞩目。
我喜欢的插画师
几米
几米的选材:常常以孩子或者特殊人群的眼睛看世界,找到人心底最真 实最纯洁的部分,同时讽刺了社会的某些现象以及歪曲的人性。
它的图画细致得使人爱不释手,图为主、 字为辅的形式很新鲜;
没有风吹, 没有草动, 没有虫鸣, 没有鸟啼, 我全神贯注,固执的等待, 月亮掉落的夜晚。
几米让图像成为另一种清新舒洁的文学语言, 在他的作品里营造出流 畅的画面,散发出深情 迷人的风采。
《杨三姐告状》 剧情梗概:民国七年,滦县土豪高贵章之子高占英,娶雇农之女杨 二姐为妻。高流氓成性,与其大嫂裴氏、五嫂金玉通奸,杨二姐好 言劝夫改邪归正,高非但不听,反起歹意,伙同裴氏、金玉及其族 叔高贵将二姐害死。杨三姐随母到高家吊孝,发现疑迹,要求辨明 二姐死因。高家百般阻挠,掩盖事实真相。杨三姐愤而赴县衙告状, 县官受贿,贪赃枉法,判高家赔款了结。杨三姐不服,又赴天津高 等检察厅上告。新任厅长为沽名钓誉,立即准诉,经开棺验尸,查 明真相,将凶手法办处决。杨三姐告状获胜,杨二姐之冤得平。
柳琴戏特点
唱腔:
柳琴戏的音乐唱腔非常别致,地方特色尤为鲜明,男唱腔粗犷、爽朗、 嘹亮。女唱腔婉转悠扬、丰富多彩、余味无穷。演唱者可以随心所欲 的发挥、创造,自由地变化。"怡心调"是本剧种的最大特点。此外, 在唱腔的落音处,女腔常用小噪子翻高八度,男腔加入衬词拖后腔, 也是其独特风格。节奏大多是有板无眼的1/4击拍,除了大部份是后 半拍起唱处,还有连续切分的变节奏,给人以欢快、活泼、跳跃之感。 由于唱腔旋律与地方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唱腔中的音程大跳经常出 现,再加上频繁的转调,使人听起来既新奇多彩、又自然和谐。 柳琴戏的唱腔以徵调式与宫调式为主,徵调式温和缠绵,宫调式明快 刚劲。柳琴戏唱腔曲调有:哈弦、起板、导板、连板起、拉腔、射腔、 起腔、含腔、平腔、停腔、柔腔、叶里藏花、雷对调、一哟调、老公 调、回龙调、垛板、调板、闸板、冒调花腔、四六长腔、男女拉拉腔 等。此外还有从民间小调变化而来的过河调、赶脚调、送郎调、补缸 调、叠断桥、打牙牌、千金小组进花园调、小放牛、八段锦、调兵调、 叶落金钱等。其板式大致可分为慢板、二行板、数板、紧板和五字紧 板等。
《喝面叶》
陈士夺好吃懒做,妻子为了教育丈夫改邪归正,想一计策,假装生病 迫使其丈夫为她擀面叶。从此以后两人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屠夫状元》 该剧讲得是:亲生儿子为了个人利益不惜牺牲尊严和父亲的声名投到 奸臣门下,想法设法要把自己家中的宝物献给奸贼。老夫人深明大义, 毅然带上宝物和女儿流落民间。一个好心的屠夫收养了娘俩,使娘俩 过上了平和日子。后来,新皇帝登基,寻找国宝,承诺献出国宝者封 为状元。老夫人让屠夫献宝,屠户这时才知道娘俩是官宦人家。但善 良的屠夫不愿意坐享其成。最后,在老夫人和官小姐的一再劝说下, 屠夫献宝,被封为状元,皇帝赐婚,佳偶天成,大快人心。此后,又 铲除奸臣,朝野欢喜。
什么是商业插画
为企业或产品绘制插图,获得与之相关的报酬,作者 放弃对作品的所有权,只保留署名权的商业买卖行为, 即为商业插画。 商业插画是个很有前景的行业,它被广泛的运用于广 告、商品包装、报纸、书籍装帧、环艺空间、电脑网 络等领域,现在各媒体对插画的需求是很大的。但是, 商业插画的使用寿命是短暂的,一个商品或企业在进 行更新换代时,此副作品即宣告消亡或终止宣传。
《状元打更》 书生沈文素与山大王刘蝉金结为夫妻,后沈文素得中状元,欲弃其妻。 刘蝉金奉命平番,专点沈文素为其打更,当先行运粮官,以此驯服沈文 素。 《小包公》 宋朝,包拯初任定远县令,遇一桩奇案,此案扑塑迷离,甚是蹊跷。包 拯深夜难眠,仔细分析案情,终使案情真相大白。 《李二嫂改嫁》 描写1947年鲁中南解放区农村年轻寡妇李二嫂,爱上了本村农民张小六, 受到旧的习惯势力的嘲讽和婆婆的阻挠。经妇女会主任等人的支持,李 二嫂终于改嫁,与小六结为终身伴侣。通过李二嫂孤苦伶仃的守寡生活 和新社会激发起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刻揭示出传统礼教给妇女带来 的深重苦难。
伴奏:
柳琴戏板式大致可分为:慢板(又叫幽板、澄清板)、二行板(又叫流水板 其中还有快慢之分)、数板、紧板和五字紧板等。 柳琴戏的音乐工作者创作和改编了很多伴奏曲,有的已形成了新的传统曲牌。 如:[苦中乐]、[绣花牌]、[水龙吟]、[什样锦]、[朝天子]、[抱妆台]、[云灯]、 [游场]、[建都]、[扫灵]、[哭灵堂]、[三清曲]、[走马出兵]、[赏花]、[娃娃令]、 [迎春曲]、[传情曲]、[鸳鸯戏水]、[喜临门]、[叶落金钱]、[进花园]、[会佳丽] 等。
代表作品
《墨子》 《墨子》一剧选取了墨子一生中最具历史意义的“止楚攻宋”事件, 紧紧围绕墨子胸怀天下之爱、深藏儿女私情展开,共分雏凤始鸣、凤 翔九天、裂裳裹足、班门弄斧、墨守成规、以怨报德和夕照凤山7个 场景,塑造了墨子大爱无言、吐哺天下,令千秋景仰的人物楷模。剧 情曲折跌宕,故事生动感人,人物形象丰满,场面浩大,气势恢弘, 再现了春秋时期的场景,是一部史诗般的历史大剧。
传统曲目
柳琴戏共有传统剧目200多种,有小戏也有大戏。大戏中有各行当专 工的所谓 “台柱戏”,如:小头的《四平山》、《八盘山》、《鲜花 记》、《鱼篮记》;二头的《点兵》、《观灯》、《书馆》、《四 告》,老头的“四氏”,即老康氏《断双钉》、老阎氏《小鳌山》、 老邓氏《英台劝嫁》、老杨氏《孟月红割股救母》勾脚的《二、五 反》、《雁门关》、《拦马》《跑窑》;小生的《大、小隔帘》、 《白罗衫》、《刘贵臣算卦》;老生的“五王、四相 ”戏等。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徐州建立了江苏省柳琴剧团,在临沂建立了山东 省临沂地区柳琴剧团等演出团体。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喝面叶》、 《小书房》、《张郎与丁香》等。创作演出的现代戏《大燕和小燕》 已摄制成影片。
柳琴戏历史追溯
柳琴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距今约二百多年。关于它的发展源头,新出版的 《江苏戏曲志· 柳琴戏志》罗列了三种说法,其中一种认为它源于苏北的太平歌 与猎户腔。"太平歌"是农民在收获季节为抒发喜悦之情而创造的一种曲调; “猎户腔”则是当地的猎户在狩猎之余,据当地流行的民歌、号子等,结合当 地的山川景色和自然音响,形成的一种曲调。 柳琴戏的发展大体经过了四个时期。在最早的说唱时期,半农半艺的贫苦农民 在农闲时,以一家一户或一二人结伴,走乡串里"唱门子"乞讨。唱的节目被称 为"篇子"。篇子多反映农村生活。此时的沿门说唱,既无弦乐伴奏,也无服装 道具,只有演唱者以板或梆子自打节拍。大概是因为缘于上门乞讨的唱腔,所 以,原始的柳琴有快板的味道,是两根弦的,简单而直接,上门乞讨者,要在 对方认清自己,并关门之前,拨动对方心弦,获得同情,并驱使对方身体下意 识的施舍,这门技艺博大精深,甚至有刀法至高境界迎风一刀斩的意味,其内 涵神髓就在于一口唱腔,也许这唱腔被精练到一个字,一个音,但是这一腔的 内涵,由一个字发出来,却包含着众多情素,让人神迷,让人体悟不尽,大道 至简之理。 清咸丰年间,柳琴戏有了专业艺人和班社雏形,演出小生、小旦的"二小戏"或 外加小丑的"三小戏"。这种戏也叫"对子戏"。对子戏鼎盛时期,柳琴戏班社中 出现了如"烂山芋"、"金不换"、"一千两"等职业女艺人。她们出演的旦角两腮抹 浅红,用黑色烟色描眉画鬓,抹口红。其所用的服装道具也多有变换。在长时 间的职业演艺中,形成了句尾委婉缠绵的拉腔。"拉魂腔"基本成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