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语言的主观性研究概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语言的主观性研究概览

孙启耀

(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要: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研究在国内外语言学界均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文章分别对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其中,国外的主观性研究以Benveniste,Lyons, Langacker和Traugott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且其对主观性的定义和研究角度也有所不同。国内关于主观性的研究主要分为理论研究和现象研究两类,且以后者为主。其中,理论研究以理论评介为主,现象研究主要包括主观性的话语标识和不同语域中的话语使用。最后,对语言的主观性的未来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关键词:主观性,话语标识,话语使用

Review of the Language 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tisati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bstract: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language 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tisation both at foreign and domestic world, which have been reorganized in this paper. Among the achievements, the researches on language subjectivity by Benveniste,Lyons, Langacker and Traugott are typical with different definitions about the language subjectivity and different research perspectives. The research on language subjectivity at home falls into two categorie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with latter as the focus. Also,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centers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theories and the practical research includes the study on subjective discourse logo and the discourse application in different registers. Finally, the prospect about the future research area of the language subjectivity has been made in this paper.

Keywords: subjectivity, discourse logo, discourse application

1. 引言

1992年在剑桥大学召开的有关语言主观性和主观化的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结成书,书名为“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并于1995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从此之后,语言的主观性全面进入语言学家的视野。

认知语言学认为, 在人们感知世界的过程中, 说话者/认知主体的态度、信仰和情感会不可避免地掺入其中, 影响人们对事件及其关系的认识过程和结果。也就是说,语言不仅仅客观地表达命题式的思想,还要表达言语的主体即说话人的观点、感情和态度。语言的主观性“已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中的核心内容,并成为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的元理论基础”(刘瑾,2009)。

2. 国外关于语言的主观性研究

2.1 Benveniste的研究

法国语言学家Benveniste 从语言角度对主观性的探讨被语言学界作为语言主观性研究的开端。在Benveniste 看来,语言的主观性是“说话人言语时将自己看成主体的一种能力。它并不是以每个人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来定义,而是被定义为超越整个实际经验和形成持久意识的心灵统一体……是由“人”的语言身份来决定的”( 1958/1971: 224)。这里,Benveniste 将“主观性”视为说话人作为主体存在的一种属性。

Benveniste认为,最为明显的主观性表象就是人称代词“I”。当它和一些表示思维活动的动词构成主谓结构(如I think,I presume和I conclude)时表现的不是客观命题而是说话人对后续命题的判断、态度或评价,是最典型的主观性语言(冯光武,2006)。这种主观性并非是由行为动词而是由与之相连的人称代词“I”体现出来的。如“I suppose”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语用身份构建中责任情态的人际意义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YJA740046)

现的就是一种主观行为,而“She suppose”体现的则是一种客观陈述。

2.2 Lyons的研究

继Benveniste之后,Lyons对语言的主观性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与阐述。由于其对主观性的定义较为具体,而且与当前主观性的主要研究角度(视角、情感和认识)相契合,因此他的观点目前在国内语言学界得到了普遍的接受和认可。他认为,语言的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1977 : 739)。随着研究的深入,Lyons在不同时期对主观性做出了不同的阐述:“当说话人说出一段话时,他同时也对这段话进行评论,并且表明他对所说内容的态度。这一主观性概念是极其重要的⋯⋯”(Lyons 1977: 739);“主观性指的是说话人通过自然语言结构和其常规手段表达自我及说话人态度、信念的方式。”(Lyons 1982: 102) ;“主观性指的是意识 (认知、情感和感知)主体或行为主体(施事者)的属性(或系列属性)。它表示的是笛卡尔所称之为‘思想实体’的属性,即一些人所说的自己或自我的属性”(Lyons 1995: 337)。

可以看出,Lyons对语言的主观性的研究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从最初的模糊的概念意识到后来较为明晰的定位,最终上升到认知和哲学的理论高度,透过现象看到了主观性的本质特征。

2.3 Langacker和Traugott的研究

Langacker从共时的角度,以认知来探究语言的主观性,并将其纳入认知语法理论体系,而Traugott则以历时的视角,通过考证语义变化过程来观察语义变化的主观化倾向。

2.3.1 Langacker的共时研究

Langacker认为主观性是语言所描述的情景中事物的某些关系从客观轴调到了主观轴。在Langacker看来,观察者(说话人)与被观察事物之间具有内在的不对称性,最大程度体现这种不对称性的是“最优观察设置”( optimal viewing arrangement)( 1990: 316)。具体地说,当一个实体作为隐藏的概念主体处于“台下”(off stage)时,对这个实体的识解带有最大程度的主观性,但是,当它作为被观察的概念客体显露于“台上”(on stage)时,对它的识解则带有最大程度的客观性(Langacker 1999;2006)。下图即为Langacker(2006: 19)所标示的基本观察设置:

注:“maximal scope of conception”指“最大概念域”;“focused object of conception (profile)指“被识解客体(侧体) ”;“onstage region ( immediate scope)”指“台上(临近域) ”;“apprehension / construal by S”指“主体对客体的理解/识解”;“subject of conception ( speaker/hearer)指”“概念化主体(说话人/听话人) ”

Langacker用“眼镜”对主观性做了形象的比喻。当我们摘下眼镜放在手里观察时,它只是被观察的客观事物,不是观察的工具,我们对它的认识完全是客观的。但是当我们戴上眼镜并借助它去观察另一事物时,对它的认识就完全是主观的了,因为此时的眼镜不是被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