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
![高一政治教案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https://img.taocdn.com/s3/m/5619d223195f312b3169a5ff.png)
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第一部分《经济常识》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三、价值规律误区一等价交换就是价格与价值相符合的交换【剖析】对这一命题要作具体地分析:在货币出现以前 , 无论是在物物交换中 , 还是在以扩大的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中 , 或者是在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中 , 商品交换主要表现为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 , 其实质是等量劳动相交换。
所以 ,从这个角度上讲 , 命题是错误的。
在货币出现以后 , 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 , 等价交换要求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符合。
因此 , 从这个角度上讲 , 等价交换是价格与价值相符合的交换。
总之 , 笼统地说 " 等价交换就是价格与价值相符合的交换 " 是片面的。
误区二等价交换存在于商品交换的每一个场合【剖析】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 ,实行等价交换 ,这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之一 ,但这并不意味着等价交换存在于商品交换的每一个场合。
这是因为 , 在货币产生以前的商品交换中 , 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所以 , 这种商品交换表现为交换价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可见 , 在物物交换中 , 并非每个场合的商品交换都是等价的。
在货币产生以后 , 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 ,等价交换要求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符合。
然而 ,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 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当商品供不应求时 , 价格就会高于价值;当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则低于价值。
可见 ,在货币产生后 ,商品交换的每一个场合也并非都是等价的。
总之 , 无论是货币产生以前的商品交换 ,还是货币产生以后的商品交换 ,并非每个场合都是等价的。
因此 , 认为 " 等价交换存在于商品交换的每一个场合" 是不正确的。
其实 , 等价交换并不存在于商品交换的每一个场合 , 而是只存在于交换的平均数中 ,并且是在动态中实现的。
误区三要稳定物价 , 就要做到价格不变。
【剖析】(l) 稳定物价有利于社会稳定 ,有利于发展生产 ,使人们安居乐业。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设计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8c79037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79.png)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商品的概念及其基本属性。
2. 使学生掌握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
3. 培养学生分析商品经济现象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经济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商品的概念及其基本属性2. 商品经济的产生与发展3. 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4. 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5. 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商品的概念、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
2. 教学难点:商品价值的内涵、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生动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商品经济的相关概念。
2. 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经济形态下的商品经济特点。
3. 采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以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商品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商品的概念。
2. 讲解商品的概念及其基本属性:阐述商品的定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3. 分析商品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讲解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以及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
4. 讲解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阐述商品经济的自发性、平等性、竞争性和开放性。
5. 讲解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分析市场机制、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6. 案例分析:选取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商品经济现象,分析其发展变化。
7.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商品经济运行机制的作用。
8.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10. 课程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以及对商品经济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商品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解,通过他们对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
3. 知识测试:设计一份关于商品经济知识的小测验,以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提供系统的商品和经济理论知识。
高一政治上册《商品》的教案
![高一政治上册《商品》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b0722f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6f.png)
高一政治上册《商品》的教案课程背景本次课程是高一政治上册的第一单元: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将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优势,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角色,进一步认识经济运行规律和法则。
本节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商品的定义、特征、分类以及商品交换和贸易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商品的概念和特征,并能正确分类商品。
2.帮助学生理解商品交换的基本概念和方式。
3.通过课堂活动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贸易的意义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1.商品的概念和分类;2.商品交换的基本概念和方式。
教学难点商品的特征和贸易的意义。
教学步骤及内容1. 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引入商品的概念和供求关系,引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并激发学生的思考。
2. 掌握商品的定义和特征(10分钟)通过讲解商品的定义和特征,老师帮助学生了解商品的含义、外形、品质和实用性等因素。
3. 商品的分类(15分钟)通过讲解不同商品的分类和特征,让学生理解商品的不同类型和特点。
4. 商品交换的基本概念和方式(15分钟)通过讲解商品交换的基本概念和方式,老师帮助学生了解物物交换和货币交换的特点,理解货币的发展历程。
5. 案例分析:贸易的意义和重要性(30分钟)通过贸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贸易的发展历史和贸易对世界经济的重要性。
6. 总结(5分钟)通过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回顾课堂所学,巩固新知识。
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笔记,巩固课堂所学;2.了解交换贸易发展史,掌握贸易的概念和重要性。
教学资源1.从学校图书馆或网络上找到《商品》的相关资料;2.学生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搜索相关网站来扩充自己的知识。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过程中,老师注重课堂互动,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逐渐认识到商品的定义、特征、分类和交换方式等重要概念。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贸易的发展历史和贸易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在教学反思中,老师还应该注意教学文档的输出,以便学生在课后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一政治上册《商品》的教案
![高一政治上册《商品》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6e024d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ea.png)
高一政治上册《商品》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商品的定义及其基本属性。
2.掌握商品的价值量及其决定因素。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商品的定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
2.教学难点:商品的价值量及其决定因素。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政治所学,提问:什么是商品?商品有哪些基本属性?2.商品的基本属性(1)讲解: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案例分析:展示一些具体的商品,让学生分析其使用价值和价值。
(3)讨论:为什么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基本属性?3.商品的价值量(1)讲解: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举例:比较不同商品的价值量,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
(3)讨论:为什么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4.商品的价值量与价格(1)讲解: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决定价格。
(2)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商品的价格变动,引导学生理解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3)讨论:价值与价格是否总是一致的?为什么?5.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讲解: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2)案例分析:分析商品经济中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具体表现。
(3)讨论:如何解决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2)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四、作业布置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商品的定义、基本属性、价值量及其决定因素。
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商品经济的发展历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商品的概念及其基本属性。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作业布置旨在巩固所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不足之处:在讲解价值量时,可能有些同学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刻,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设计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cba4a39c850ad02de80418b.png)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设计《商品和商品经济》是政治知识的一部分,不知道高考时会不会考到呢?以下是给大家带来商品和商品经济教学内容,以供参阅。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含义、存在条件及基本类型,掌握商品与物品、商品与劳动产品的区别与联系;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觉悟目标:学好商品经济理论,有助于正确认识经济现象和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育学生树立商品意识,为将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好理论上的准备。
商品的含义及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1、商品的含义商品的概念是本课乃至全书最基本的概念,以后课文中的一系列内容,都是建立在这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的,所以商品的概念是本课的重点,必须让学生对它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
要准确地理解商品的概念,首先必须把握两个条件:一是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二是必须用于交换。
要让学生对商品有正确理解,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教师讲清商品的要领并通过插图讲解商品、劳动产品和物品之间的关系,最后让学生制出表格,以加深理解。
⑴商品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是个历史范畴;⑵商品反映的是一种生产关系,是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体现人们交换劳动的关系)。
⑶随着条件的变化,商品和非商品的身份是可以转化的;商品一旦离开流通领域,就成了消费品或待消费品了。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商品经济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有着产生和存在的条件,理解它的产生条件,可以进一步理解它存在的条件,这就为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打下了基础,因此,这部分是本课的难点。
学习这部分要弄清下面几个问题:⑴商品经济产生的过程。
讲这部分时,要注意讲清什么是商品交换?什么是商品生产?什么是商品经济?帮助学生加深对商品经济及其产生过程的理解。
⑵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⑶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社会分工(需要,商品经济存在的基础。
);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交换,不能无偿取得)(包含着私有制,但在社会主义社会只能用这个说法)。
高一政治商品和商品经济知识教案
![高一政治商品和商品经济知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5dc65eba1aa8114431d9de.png)
[键入文字]
高一政治商品和商品经济知识教案
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
教学目标
本课是全书的起始课和理论基础。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懂得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了解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和理解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打下理论基础,也为以后各课的学习作好知识上的准备。
具体要求
知识要求
识记以下知识:
商品经济的基本含义、存在条件和类型。
货币的职能。
人民币的主币和辅币;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所使用的纸币名称。
理解以下知识:
商品的含义;商品与物品、商品与劳动产品的区别和联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区别。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生产率成反比。
价格、商品流通、纸币、通货膨胀的含义。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以下问题;
结合现实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说明正确认识货币的作用。
1。
高一政治教案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c0f9afbe23482fb5da4c08.png)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一、基本知识前言部分是全书的起始课。
本课的前言部分主要介绍了经济的指导思想、经济常识的基本内容和学习经济常识的重要意义。
通过前言部分的学习,可以使我们把握本课程的知识体系,认识到学习经济常识的重要性。
二、重点难点分析1、学习经济常识课程的意义是前言的重点对学习经济常识的意义的把握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学习经济常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况,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任务和方向第二,从个人方面看,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个人懂得经济常识有助于自己更好的参与经济活动,增强自己经济活动的有效性。
第三,学习经济常识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法制和道德观念,自觉规范自己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从而树立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第一节商品一、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一、基本知识点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3、商品的基本属性4、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二、重难点分析1.商品的概念。
商品的概念是经济常识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也是本单元的重点。
要准确理解商品的概念,关键是要把握住劳动产品和交换这两个构成商品的条件。
第一,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
凡不是劳动产品的物品,如自然状态的阳光、水、空气、雨水等,都不是商品。
第二,必须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
劳动产品可以是用来交换,也可以不交换。
一种劳动产品,如果不是用来交换,就不是商品。
如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如果是用来自己消费的,就不是商品,因为没有进行交换;如果是用来销售的,那就是商品,因为它既是劳动产品又是用于交换的。
这里的交换指的是商品和商品之间的交换,封建社会农民向地主缴纳的地租、送给别人的礼物虽然是劳动产品,但是没有交换,所以不是商品。
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才是商品。
2、商品经济产生的过程和条件这是本课的难点。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高一政治商品和商品经济教学设计
![高一政治商品和商品经济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d63387df46527d3240ce09d.png)
高一政治商品和商品经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根据高考考纲,了解相关知识,懂得各概念内涵及相互关系。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把课堂教学内容与社会热点联系起来,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热点进行分析与判断。
(二)教学重点:①商品的两种属性。
②货币的职能和规律。
③价值规律的内容及作用。
(三)教学难点:各知识点与热点之间的联系。
【教学构思】(一)设计理念教学过程中,能够理顺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使学生尝试掌握教材内容与社会热点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为专题复习做准备。
(二)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启发,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并对比不同,理解记忆,辅之以多媒体手段。
(三)学法指导记忆、理解、积极思考、设问质疑、发现不同。
【教学过程】进行新课,交流分析:第一课商品与商品经济一、理顺概念:(一)商品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
联系与区别。
•想一想: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劳动产品也一定是商品,这种说法对吗?•物品与劳动产品以及商品之间的隶属关系问题。
•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生产与交换出现的时间先后问题。
商品交换与商品生产二者紧密联系,否则是不会产生出商品经济的。
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3.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是商品就必须拥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商品生产者和商品消费者是否同时拥有商品的价值和实用价值?为什么不可能?原因: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而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就必须关注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它们之间的关系造成的。
消费者寻求价值与使用价值之间的最佳结合点“物美价廉”。
4.商品之间的交换表面上看是商品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实际是双方之间相互交换劳动,是人与人的关系。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doc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2bbfd3c6ddccda38366baf46.png)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一、基本知识前言部分是全书的起始课。
本课的前言部分主要介绍了经济的指导思想、经济常识的基本内容和学习经济常识的重要意义。
通过前言部分的学习,可以使我们把握本课程的知识体系,认识到学习经济常识的重要性。
二、重点难点分析1、学习经济常识课程的意义是前言的重点对学习经济常识的意义的把握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学习经济常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况,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任务和方向第二,从个人方面看,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个人懂得经济常识有助于自己更好的参与经济活动,增强自己经济活动的有效性。
第三,学习经济常识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法制和道德观念,自觉规范自己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从而树立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第一节商品一、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一、基本知识点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3、商品的基本属性4、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二、重难点分析1.商品的概念。
商品的概念是经济常识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也是本单元的重点。
要准确理解商品的概念,关键是要把握住劳动产品和交换这两个构成商品的条件。
第一,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
凡不是劳动产品的物品,如自然状态的阳光、水、空气、雨水等,都不是商品。
第二,必须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
劳动产品可以是用来交换,也可以不交换。
一种劳动产品,如果不是用来交换,就不是商品。
如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如果是用来自己消费的,就不是商品,因为没有进行交换;如果是用来销售的,那就是商品,因为它既是劳动产品又是用于交换的。
这里的交换指的是商品和商品之间的交换,封建社会农民向地主缴纳的地租、送给别人的礼物虽然是劳动产品,但是没有交换,所以不是商品。
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才是商品。
2、商品经济产生的过程和条件这是本课的难点。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教案《商品与商品经济》
![教案《商品与商品经济》](https://img.taocdn.com/s3/m/10783d395a8102d276a22f2d.png)
各位评委:下午好!我叫王丹,来自成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商品与商品经济》。
下面我将围绕本节课“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来讲,下面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课堂设计五个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商品与商品经济》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政治必修第一课。
《商品与商品经济》既是初中阶段在知识上延伸和发展,又是进入高中阶段学习政治的基础,也为下一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学做铺垫,起着链条的作用。
同时,这部分内容较好的反映了有关商品的一般知识、指导货币对本质和职能,初步认识价值规律是支配商品经济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概括地讲,本节课内容的地位体现在它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它的工具性。
(二)教学内容本课内容分8个课时学习。
其中包括商品经济、商品、商品的价值、货币和价值规律。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教材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一)知识目标:识记商品经济的基本含义和存在的条件、货币的职能、价值规律的含义和作用。
理解商品与物品、商品与劳动产品的联系和区别,理解价格、商品流通、纸币、通货膨胀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要求学生对照自己的经济常识,引导学生运用价值规律,做有经济头脑的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分析、探求学习的激情、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用。
三、重难点分析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能力,根据教材与学生实际,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一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商品经济、货币和价值规律。
关键在于理解价值规律2、教学难点:价值规律。
要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归纳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和作用做铺垫。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一)教法我们都知道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设计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41c9780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82.png)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设计第一章:商品的概念与特征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商品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让学生了解商品与其他物品的区别。
1.2 教学内容商品的定义:什么是商品,商品的来源。
商品的特征: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商品的定义和特征。
举例说明,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商品的概念。
1.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商品定义和特征的理解。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商品,并分析其特征。
第二章: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含义。
让学生了解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2.2 教学内容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
商品的价值:商品在市场上所具有的交换价值。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含义。
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2.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理解。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使用价值与价值关系的理解。
第三章:商品的交换与货币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商品交换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让学生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3.2 教学内容商品交换的必要性:直接交换的困难。
商品交换的可能性:供求关系。
货币的作用:作为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和价值存储手段。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商品交换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3.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商品交换必要性和可能性的理解。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货币使用情况。
第四章: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让学生了解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
4.2 教学内容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生产商品、交换商品、消费商品。
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生产目的、生产方式、交换方式。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
高一政治教案第一课 商品与商品经济 复习教案.doc
![高一政治教案第一课 商品与商品经济 复习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054c3a4f02020740be1e9bb9.png)
第一课商品与商品经济复习教案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复习,进一步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以下知识:1.商品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2.货币的职能、货币的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作用。
教学方法1.图表引导,建构知识体系,全面把握全课内容。
2.问题导向式专题复习,重点突破价值规律这个重点内容。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CAI课件。
教学课型复习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和知识网络结构1.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教法:老师讲述。
(1)本课是全书的起始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是学习经济学的入门课。
(2)本课的基础知识是全书的基础。
(3)学习本课知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国家的经济政策;正确认识社会上的经济现象。
我们生活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活中要时时与商品打交道,懂得了商品、货币、价值规律,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生活的需要,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学习有关货币的知识,使我们能对货币有正确认识,抵制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的剥削阶级思想。
学好商品经济理论,有助于帮助我们树立自主观念、开放观念、平等观念、效率观念、竞争观念等,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成为国家需要的有用人才。
2.本课的知识网络结构教法:前后左右几个同学们组成小组,一起探讨、解读图示所揭示的道理。
然后,老师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讲解。
展示CAI课件:二、本课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教法:先由学生归纳,后教师小结。
1.基本概念商品、社会必要时间、劳动生产率、货币、纸币、通货膨胀、价值规律。
2.基本原理(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2)社会必要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3)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之间的关系;(4)价值、交换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关系;(5)货币与纸币的关系;(6)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与作用。
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教案
![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b867b34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bd.png)
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商品的定义和特征;2.理解商品经济的含义和作用;3.掌握商品经济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二、教学重点1.商品的定义和特征;2.商品经济的含义和作用。
三、教学内容1. 商品的定义和特征1.1 商品的定义商品是指能够满足人们需要并可以交换的物质财富,包括实物商品和无形商品两种形式。
1.2 商品的特征•有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或欲望;•有交换价值:商品可以通过交换换取其他的商品或货币;•有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通过市场交换中的价格来反映;•有稀缺性:商品的供给有限,需求有多,存在供求关系。
2. 商品经济的含义和作用2.1 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经济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
它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核心,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
2.2 商品经济的作用•促进资源配置:商品经济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资源配置,使资源高效流动;•满足人们需求:商品经济提供了多样化的商品选择,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着整个经济的繁荣和增长;•促进国际贸易:商品经济促进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增加国家经济的开放度和竞争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定义、特征和作用;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商品和商品经济的理解;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彼此对商品和商品经济的看法和理解;4.任务驱动法:布置相关任务,让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商品的定义和特征1.导入:通过引入大家日常生活中的商品,激发学生对商品的兴趣。
2.讲解商品的定义和特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商品进行研究和讲解。
4.小组汇报:让学生分享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
第二课时:商品经济的含义和作用1.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商品的理解程度。
2.讲解商品经济的含义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商品经济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141e118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1a.png)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第一篇: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课程设计教学课题: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第一框: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课时:一课时教学目的:1、通过前言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经济现象,懂得经济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经济常识的责任心和信心。
2、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商品和商品经济,提高辩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经济常识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教学难点:商品和劳动产品、物品的关系;完整地理解商品经济的含义板书设计: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第一框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交换劳动产品2、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1)商品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通常有着这样几类东西,一种是陈放在商店里的物品、一种是放在家里的物品、还有一种东西是我们大家都能享受到但却不用花一分钱的东西。
我们把这三类物品称之为商品、劳动产品和物品。
那什么样的东西能叫做商品、劳动产品和物品呢?他们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又有什么区别?好,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学习我们的新一课--【板书】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在讲正式内容之前,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叫做《麦琪的礼物》。
有一对贫穷的夫妻,他们非常的恩爱。
妻子有着一头漂亮的秀发,丈夫是个很能干的工人。
这一年他们打算送给对方一个特别的圣诞节礼物。
妻子想着丈夫一直以来都有一块缺了表带的手表,不如送表带给丈夫吧;而丈夫想着妻子整天辛苦做家务,一头漂亮的秀发从来没有装扮过,应该送一个好看的发卡给妻子。
到了圣诞节,苦于夫妻两人经济困难,妻子最后剪断自己的长发将其变卖给丈夫买了表带;而丈夫把手表变卖给妻子买回来了发卡。
同学们,故事的内容尽管让人伤感,但我们从这个小故事中却能发现一个事实,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物品都需要我们花钱去购买。
不论是昂贵的房屋还是汽车、又或是书包还是课本都需要用货币进行购买。
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集
![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集](https://img.taocdn.com/s3/m/d7927b1fa300a6c30c229ffb.png)
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识记]1. 商品经济的含义2. 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3. 商品经济有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三种类型4. 货币的职能5. 人民币的主币和辅币,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所使用的货币名称。
[理解]1. 比较商品与物品,商品与劳动产品的联系和区别2. 举例说明使用价值和价值都是商品的基本属性,缺一不可。
3. 区别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说明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4. 结合实例,说明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5、阐释价格、商品流通、纸币、通货膨胀的含义。
6、结合实例,分析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7、从调节,激励,分化三个方面说明价值规律的作用[运用]1、结合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说明应正确认识货币的作用1、1、用价值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商品生产者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二)能力训练点着重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运用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改革开放意识,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树立对待货币的正确态度。
二、整体感知1.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课是全书的重点课。
(1)本课是全书的起点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经济的基础知识,是学习经济学的入门问题。
(2)本课的基本知识是全书教学的理论基础。
(3)学习本课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国家的经济政策;正确认识社会上的经济现象。
2. 本课的逻辑结构本课由引言和三节构成。
引言介绍了本课书主要内容。
第一节“商品”。
本节分为“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商品的基本属性”和“商品的价值量”三框。
要了解商品,就要知道什么是商品,在第一框里首先对这一问题做了论述。
第二框主要是分析商品的基本属性,这是了解商品的重要方面。
也为下一框学习商品价值量打下基础。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设计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ae95f85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1e.png)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设计第一章:商品的概念与特征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商品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让学生了解商品的经济属性。
1.2 教学内容商品的定义:什么是商品,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商品的特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商品的定义和特征。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商品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商品的概念。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商品。
1.4.2 讲解商品的定义:详细讲解商品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1.4.3 分析商品的特征:讲解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以及商品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1.4.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商品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商品的概念。
1.4.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1.5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商品的特征。
第二章: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2.2 教学内容商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的定义,使用价值的大小和质量。
商品的价值:价值的定义,价值的大小和表现形式。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概念。
对比分析法:对比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不同之处。
2.4 教学步骤2.4.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2.4.2 讲解商品的使用价值:详细讲解使用价值的定义和表现形式。
2.4.3 讲解商品的价值:详细讲解价值的定义和表现形式。
2.4.4 对比分析:对比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不同之处。
2.4.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5 作业布置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什么?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设计第六章:商品的价值量与价值规律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
让学生掌握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6.2 教学内容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设计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cd983a4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e7.png)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设计第一章:商品的概念与特征1.1 教学目标1. 了解商品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 掌握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1.2 教学内容1. 商品的定义:什么是商品,商品与其他物品的区别。
2. 商品的基本特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劳动产品。
1.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商品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商品的概念。
1.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商品的概念。
2. 讲解商品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3. 分析案例:选取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巩固学生对商品概念的理解。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商品特征的思考,加深对商品的理解。
第二章: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2.1 教学目标1. 理解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概念。
2. 掌握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2.2 教学内容1. 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
2. 价值:商品所蕴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通过使用价值表现出来。
2.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2.4 教学步骤1. 复习商品的概念:回顾上一章的内容,为引入使用价值和价值做好铺垫。
2. 讲解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概念。
3. 对比分析: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使用价值和价值关系的理解,加深对商品的认识。
第三章:商品的价值量与价值规律3.1 教学目标1. 理解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
2. 掌握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3.2 教学内容1.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商品的生产数量成反比。
3.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高一政治《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
![高一政治《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058fbb852458fb760b56c3.png)
高一政治《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教学目标:这是经济学常识的第一个知识点,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对经济学常识的兴趣,特别是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注经济现象的兴趣。
引导学生掌握商品和商品经济的概念从而更好的理解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要求:识记商品和商品经济的概念。
能够准确的识别判断商品和非商品。
理解并能够独自讲述商品产生的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重难点重点商品的概念难点商品的产生教学过程同学们,大家好。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前言部分的内容,我们了解了经济就是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
(板书)我们说一个活动过程都必然有它的载体,经济既然是一个活动过程,那么它的各个环节都必然有着他的载体。
我们学习经济常识就从经济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开始,这就是——交换。
那么交换环节的载体就是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内容——商品。
板书课题提到商品大家都应该比较熟悉,那么在讲课之前,我想让大家来做一个选择,在下面我要列举的这些东西中,大家认为哪些是商品?听好了,太阳光、床单、粮食、花。
我请一位同学起来回答。
他的回答对不对呢,我们先不急着判断。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商品?商品的科学概念到底是怎么界定的。
大家把课本翻倒第六页看黑体字部分。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板书)我们来看这个概念。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我们可以运用一下初中的语文知识,划分一下句子成分啊。
看句子的主干部分,商品是劳动产品,也就是说商品首先应该是劳动产品。
同时再看状语部分,用于交换。
这就是说我们判断一件东西是不是商品必须要把握两个方面。
第一,看它是不是劳动产品,第二,看它是不是用于交换。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把握商品的概念,大家跟着我来看这样一个过程。
比如说××同学的爸爸对根雕很在行,星期天他去郊外的山上寻根,找适合根雕的材料。
他发现了一截造型很好的树根,板书那么××爸爸找到的这截适合根雕的树根是不是商品呢?同学回答对,这不是商品,这时候的树根只是自然物品(板书)。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db1e0c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7f.png)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②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和本质属性。
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但是并不是只要是凝聚了人类劳动的产品就有价值。
由于凡是劳动产品,都必定有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聚,只有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才表达了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才需要比较各自凝聚了多少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才能够转化为价值。
而不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虽然也有人类劳动的凝聚,但是这种劳动是生产者自己为自己的劳动,不是用于交换的,不表达生产者之间的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不能转化为价值,即没有价值。
因此,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价值,不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没有价值。
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也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凡是商品,必定有价值,有价值的劳动产品也肯定是商品。
价值还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③商品价值是通过交换表现出来。
交换价值是一种运用价值与另一种运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由于商品本身的价值看不见摸不着,不能自我表现,只有与其它商品相交换,相比较才能表达出来,能够表现某商品价值的那种商品就叫做该商品的交换价值。
如1把斧子=15公斤大米,15公斤大米就是一把斧子的交换价值。
一般来说,在等式当中,等号右边的商品为等号左边的商品的交换价值。
在最初的物物交换中,以详细的实物形式涌现,人们都是以获得对方的运用价值为目的,表达了两者相互交换劳动成果的社会关系。
这两种不同运用价值的东西之所以能够进行交换,是由于两者都是人类劳动凝聚的产物。
这种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运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由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所形成的价值决断的。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通过不同运用价值之间的比例关系来表现商品的价值量。
一般状况下,公式的左边为价值,右边为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政治《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要求:
识记商品和商品经济的概念。
能够准确的识别判断商品和非商品。
理解并能够独自讲述商品产生的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品的概念
难点商品的产生
教学过程
同学们,大家好。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前言部分的内容,我们了解了经济就是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
(板书)我们说一个活动过程都必然有它的载体,经济既然是一个活动过程,那么它的各个环节都必然有着他的载体。
我们学习经济常识就从经济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开始,这就是——交换。
那么交换环节的载体就是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内容——商品。
板书课题
提到商品大家都应该比较熟悉,那么在讲课之前,我想让大家来做一个选择,在下面我要列举的这些东西中,大家认为哪些是商品?
听好了,太阳光、床单、粮食、花。
我请一位同学起来回答。
他的回答对不对呢,我们先不急着判断。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商品?商品的科学概念到底是怎么界定的。
大家把课本翻倒第六页看
黑体字部分。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板书)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把握商品的概念,大家跟着我来看这样一个过程。
比如说××同学的爸爸对根雕很在行,星期天他去郊外的山上
寻根,找适合根雕的材料。
他发现了一截造型很好的树根,板书那
么××爸爸找到的这截适合根雕的树根是不是商品呢?
同学回答
同学回答
对,这也不是商品,因为它没有用于交换,这时候的这对龙凤呈祥只是××爸爸的劳动所成,所以是劳动产品(板书)。
没过多长时间,家里需要用钱,××爸爸准备把根雕卖掉,于是将它送到工艺
品店里代售,那么摆在工艺品店的根雕是不是商品呢?
同学回答
对,是。
因为它即是劳动产品而且用于交换。
所以这时候的根雕就是商品(板书)。
我们不是说××爸爸雕的是一对龙凤呈祥吗?他卖
掉了龙,把凤留下了。
这天××的叔叔来家里做客。
这位叔叔买了
新房子准备结婚,来家里一看直夸这只凤雕得漂亮。
××爸爸一高
兴将这只凤送给了叔叔。
那么这只凤还是不是商品?
我们说它不是商品,因为它没有用于交换。
好了,我们了解了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那么我们再回头看看刚才同学的回答。
我们看太阳光不是劳动产品,所以它肯定不
是商品。
我们在来看床单,床单一定是劳动产品了但床单可不一定
用于交换,(可以武功举例)。
分析粮食和花。
所以说我们判断一件
物品是不是商品一定不能不能跟着感觉走,看着象就是不像就不是。
我们今天的课马上就要结束,在这里我要给大家留几个思考题,我们今天讲了商品的概念,和它产生的过程。
大家下来以后从这两
个角度系统的总结一下商品和劳动产品以及物品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我们说商品不是从来就有的,那么大家思考一下,随着生产力
继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商品会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呢?第三,我们今天了解的商品经济的概念,如果有同学有兴趣的话可以下来以后找找有关资料,了解一下我们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商品经济这一概念的认识过程。
好了,我们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
看过"高一政治《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的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