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音乐的自然美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音乐的艺术内涵体现

中国古典音乐的艺术内涵体现

中国古典音乐自发展以来,就在古老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它以独特的英姿屹立在世界艺术之林,开出一朵奇葩。

音乐是一门伟大而神奇的艺术,它以无形无色的声音荡开人们心中的涟漪,随着它的旋律波浪起伏,将人们引入一个神奇而美妙的艺术世界之中,让人如痴如醉,甚至忘记自我。

古人也常以美妙的音乐来修身养性,因而古典音乐体现的是古人的道德、思想、情感和对自然之音的追求。

古典音乐中那种与自然完美结合的音律和美感,使音乐充满着无限的魅力。

一、古典音乐的简介从文献记载来看,中国古典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吕氏春秋? 仲夏记? 古乐篇》曾记黄帝令伶伦作音律。

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昆仑之阴,取竹之懈谷……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

但是经过无数考古学家发现,中国古典音乐的起源远远超过了黄帝所在的岁月,在河南所发现的古音乐仪器16 支骨笛,据考证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可见中国古典音乐是具有悠久历史的。

自有音乐创作以来,经历无数音乐家的变更和创新,中国古典音乐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艺术体系,在世界上拥有奇特的风姿,因其古典优雅的旋律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以及奇异多变的演奏形式受到世界各国音乐爱好者的推崇和喜爱,中国古典音乐文化在世界音乐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典音乐从其概念上讲,是区别于古典音乐的广义的古典音乐指的是西洋古典音乐,其复杂多变的创作技巧以及蕴涵的深沉内涵有别于民俗音乐。

而中国古典音乐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它承载着中国古老的民族风俗、思想内涵和文化精髓。

在中国古典音乐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在中国主流文化的指引下,音乐所体现出的是一种高雅、静谧的内在美,其中蕴涵的思想是古人所谓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因此,中国古典音乐蕴涵着生命的哲学,它推崇自然之音,并强调具有朝气蓬勃的音乐节奏和情调以及与自然生命相通的悠远意境,强调着大自然界生生不息的规律。

二、古典音乐中的古典文化内涵中国古典音乐是利用文字来记谱的,宫、商、角、微、羽与简谱中的1、2、3、5、6 相对应,而在周代之时形成七音阶,新增变微和变宫,虽然七音阶早已经形成,但是古代的音乐形式中多以五音十二律为主。

从自然美分析音乐艺术的美学价值

从自然美分析音乐艺术的美学价值

从自然美分析音乐艺术的美学价值
自然美是一种以自然界为标准的美学观点。

从自然美的角度来分析音乐艺术的美学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 人类天生具备对音乐的感知与欣赏能力,即所谓的本能美。

这种美学价值源于人类与自然的紧密联系,音乐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自也是一种自然美。

2. 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等元素与自然界的声响、流动、变化等现象具有相似之处,因此,音乐具有一种与自然界共通的美学价值。

3. 音乐可以唤起人们的情感,使人们体验到生命中的不同色彩与复杂性。

音乐作品中所呈现的一些情感,如爱、恨、悲伤、欢乐等,与自然界中各种生命形态所表达的情感相似,因此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4. 音乐能够开启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人们的思维和情感得到深度的开发和表达。

在创作、演奏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人们可以体验到一种与自然界紧密相连的美。

总之,从自然美的角度来看,音乐具有丰富多彩的美学价值,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的美。

中国传统音乐旋律、声音与意境的美学呈现

中国传统音乐旋律、声音与意境的美学呈现

所谓中国传统音乐就是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和手段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审美,在世界音乐美学中成为公认的精致优雅音乐。

究其根源,这是与中国文化所形成独特的审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国古代艺术审美由于其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思维与民族心理所呈现出的特殊性,与西方审美有着迥然不同的风貌。

中国传统音乐中其审美取向与西方音乐的音色厚重、表现力强、追求戏剧性冲突不同。

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简练、音色含蓄、淡泊、不渲染为主要特征,在艺术表现中,更多地反映作者的主观感受。

在内容上,受道德因素支配,注重借景抒情,追求意境,以平淡天真、幽静深远,空灵传神为艺术目标。

本文就中国传统音乐的音乐审美特征来进行探讨,目的在于使表演者和广大听众更好的把握和理解传统音乐作品中的审美特征。

热爱中国本土文化艺术,为弘扬和发展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音乐而努力。

一、“中和”是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核心思想“中和”审美也称“和”,是中国传统审美的核心,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凝聚,中国远古先民把自己与宇宙天地视为一体,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一部分,并在天地的相和中求得生存幸福,滋生了以和为美的思想观。

儒家从中推出“中和”之美。

它的基本特征就是追求人人相和,天人合一,社会大同。

“中和”审美常被作为是中国古典美的理想来描述,贯穿于中国各门类艺术中。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和”概念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国语·郑语》载:的“夫和实生物,同则不断,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说明在听觉感知上,只有不同的乐音组织相配才能生产美的音乐,相异的音乐组合在一起就能产生好听的音乐。

孔子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主张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

汉代《乐记》从“德音”“中和”来看“乐”之美。

“乐者,天地之和也”。

要求在情感表现上处于“中和”状态,“乐而不乱”、“乐而不流”、“刚而不怒”、“柔而不慑”。

二泉映月带给的启迪与感悟 -回复

二泉映月带给的启迪与感悟 -回复

二泉映月带给的启迪与感悟-回复二泉映月是一首中国古典音乐作品,由民间传说《二泉映月》改编而成。

这首曲子以其深情而悠扬的旋律,让人陶醉其中。

每当我聆听这首音乐时,总能感受到一种启迪与感悟。

首先,二泉映月给我带来的启迪是对自然美的敏感。

音乐家通过这首曲子,将我们引入了一个充满自然景色的场景。

当我闭上眼睛,脑海中便浮现出一幅幅月光下的美景。

那静谧的夜晚,银色的月光倒映在泉水上,映出了美丽的波纹。

音乐中的旋律仿佛是泉水的声音,细腻而悠扬,让人仿佛看见了那清澈的水流。

二泉映月让我懂得,去欣赏大自然中的美,去感受它给予我们的启示。

每当心情烦躁时,我会选择聆听这首曲子,让自己沉浸在它带给的宁静与美好中,找到内心的宁静。

其次,二泉映月给我带来的感悟是对生命的思考。

这首曲子中的旋律如同一泓清泉,流淌而过。

当我感受到它的旋律时,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生命之旅。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如此短暂,就像那一泓泉水在此刻涌动,转瞬即逝。

每天面对喧嚣的生活,我们往往忽略了内心深处的声音,忘记了珍视当下的重要性。

而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正是唤醒我们对生命的思考。

当我聆听它时,仿佛能够听见自己的内心在向我诉说,提醒我要珍惜每一天,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境与挑战。

二泉映月还让我体会到了对情感的深刻思考。

这首曲子的旋律充满着深情和温情,旋律之中蕴含着人们对爱情的思念与奉献。

曲子的声音仿佛是两颗心灵的对话,情意绵绵。

每当我听到这首曲子,我就会被它传递的情感所打动。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而二泉映月告诉我们,爱是无私的,是可以让人付出一切的。

虽然这世界上的情感是多变的,但是一个纯真的心灵和对爱的坚持,会让人们保持对爱的渴望与追求。

此外,我还从二泉映月中感悟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之重要性。

这首曲子中的旋律伴随着钢琴和二胡的互相呼应,展现了两种不同乐器之间的对话。

这种对话是充满了感情和默契,让人们感受到协调和谐的力量。

它告诉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沟通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春江花月夜音乐赏析

春江花月夜音乐赏析

春江花月夜音乐赏析《春江花月夜》是我最喜爱的音乐之一,它是一支典雅优美的民族抒情乐曲.它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一首词情婉恰的唯美抒情诗章.在舒缓明快的旋律中,把我们带入春天夜晚那个静谧甜美天地.那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世界啊!瞧,月亮正从东山冉冉升起,小舟一叶静静地在江面荡漾着,和风微微吹拂,随风的杨柳轻飏着柔美,西岸的花影婆娑摇曳着温馨,万物浸润在袅袅的芬芳绮旎气息中.让大自然将其迷人的艳丽、勃勃的生机、盎然的春意,一幅幅,一幕幕的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春江花月夜》最早叫《浔阳箫鼓》.它原先并不是由多种民族乐器演奏的合奏曲,而是一首琵琶曲,该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琵琶行》中“浔阳江头夜送客”.尽管此曲与白诗无内在联系,但曲中的“皎皎空中孤月轮”等不少情景,却使人生发出诗意的联想.后人依据乐曲的风格内容,更是直接借用了唐代诗人张若虚的同名诗作《春江花月夜》为该曲命名.可见此曲确实富有诗情画意、典雅精致.《春江花月夜》诗的作者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他留给后人的作品虽然不多,《全唐诗》中仅存二首,正是这首《春江花月夜》,让它号称以“孤篇横绝全唐”,奠定了其在唐代文学史的不朽地位.诗人首先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写起,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月色中,烟波浩淼,江天一色.而透明纯净的春江远景,展现出大自然的美妙神奇.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诗人睹物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时空无限,生命无限,俯仰古今,感慨宇宙,表现出一种辽阔深沉的宇宙意识,面对流水似的一去不复返之光阴,诗人此时又陷入了无限的感伤和迷惘,从而发出睿智旷远的人生感叹.接下来诗人又从“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落笔,叙写人间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幽独明静的诗境中,融入了诗人淡淡的哀伤.这种忧伤随着月光、流水的流淌也在静静的流淌.全诗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作结,思想蕴涵,深情缅邈,笔势回折,跌宕多姿.令读者陷入了对宇宙、人生深层矛盾的沉思之中.《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语言优美明快、含蓄爽朗、生动形象;哲理意趣浓郁、审美情趣高雅.它以神来之笔,将真实的生命体验融入优美的意象中,在淋漓尽致的飞洒里,营造出了一个空灵纯美的诗歌意境.特别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更是哲辨之思,超然之想.让人沉吟再三,教人荡气回肠.《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春江花月夜》此曲调创始于陈后主,被列为“江南派琵琶曲目”的中曲一类.代,上海的新式音乐社团将它改编成一首民乐合奏曲,并根据此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给它取名为《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旋律古朴和谐、雍容典雅、节奏平稳、音韵舒展,用含蓄多姿的现实与浪漫相结合手法,表现了深远恢弘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与唯美的感染力.《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构思非常巧妙精致,随着音乐主题的摇曳变化和起伏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逐渐地变换,时而幽静恬淡,时而热烈奔放,将大自然更换不已胜景,变幻无穷的色彩一一呈现.春江花月夜》音乐意境优美,韵律谐婉流畅,乐曲结构严密.它的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都采用一种叫“换头合尾”的民间音乐表现手法,都有同一乐句出现的结尾.听起来十分和谐.能从各各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音乐所要表现的主题内容.全曲有10段,分别是: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桡鸣远漱、唉乃归舟和尾声.唉乃归舟是全曲,旋律由慢而快,由弱而强,层层递进,如春风鼓荡,激动人心.这段音乐的描绘的是小舟归途,划船还家的欢快、桨击浪涌声响彻江面,达到了情绪意与境的顶峰.随后音乐在快速中嘎然而止,继而回复到平静、轻柔之中,然后便转入尾声.尾声的音乐是那样飘渺、悠长,表现出的人休渔息特别到位.好象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而安详,使人沉湎在这迷人的诗画意境中… … …《春江花月夜》作为十大中国古典名曲之一,是民族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文人音乐.它融入了一些哲学、美学的范畴,其对民族音乐有深远的影响,它所追求的如: “中正平和、清微淡远”的意韵美:崇尚自然、寄情山水、希求“天人合一”、返朴归真的自然美等等,被广泛的融合和传承.《春江花月夜》这首作品,绝不仅仅是作者流连山水、玩抚风月花草而已.透过乐曲精美的情景描绘和乐理表现,能让我们感悟到作者面对辽阔江天,那“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自然景物所发出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无限深沉的感叹.《春江花月夜》通过澄江、明月、偏舟、春花的描绘,它既赞美了祖国大好山河的秀丽景色,又流露出诗人那一丝淡淡的伤感.这首长篇歌行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作品达到了观照宇宙、风物与人生这样一个哲学高度,达到了人情与风情、生命与自然的亲密交流,合二为一的审美化境.《春江花月夜》让我们陶醉于音乐的氛围之中,乐曲的情感是那样丰富、那样真切,给人以整个心智都呈现出的一种敞亮的状态,让人非常主动、生动、自然地感悟,捕捉到音乐的妙机与蕴藏,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从而在深层次里揭示出生生不息的生命意义.。

浅析中国古乐中的“自然”与“人为”

浅析中国古乐中的“自然”与“人为”

浅析中国古乐中的“自然”与“人为”作者:徐鑫来源:《艺术评鉴》2019年第02期摘要:东方音乐作为世界三大音乐体系之一,一直以其独特的色彩斑斓着世人的眼光。

中国民族音乐在当中最具有代表性,它融合了华夏五千年地域风格和人类文明,从远古流传至今。

是什么让中国音乐经得起时间的侵蚀而永久不衰?其中,“自然”与“人为”因素是对中国古乐注以新生的重要泉源。

关键词:古乐政治地域发展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2-0022-03一、音乐中的“自然”与“人为”概念音乐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关于音乐起源的版图,学者界的推断众说纷纭,可考证说法有“劳动起源说”“模仿说”“异形求爱说”“游戏说”“信号说”“潜意识说”“情感表达说”等。

不论哪种假说,皆围绕着“人与自然谁为先”的重心而争执不休。

关于音乐中的“自然”与“人为”因素,其实并不是一个单一且泛泛的概念,它可以代表乐曲的内容,是描写了与大自然有关的事物,还是人类社会的活动;也可以是音色,或者模仿雷电、风雨、兽鸣等自然之声,或者是单纯的、由人制造的器皿所发出的声音。

在作曲技巧上,我们都可以通过和声体系、写实手法等辨析音乐中的自然与非自然的部分。

其中,音乐的内容最可以体现出“自然”与“人为”的概念。

比如音乐起源之争,其中“信号说”和“模仿说”说明音乐的产生是因为人类的求生需要,其模仿自然之声,以达到交流的目的,那么,在形式与内容上,这就是纯粹自然色彩的音乐。

若是“潜意识说”和“情感表达说”,则是从唯心角度,说明了音乐也来源于人的内在需求,通过乐声寻求精神上的满足。

作为东方音乐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地域,中国古乐在五千多年的长期发展中,亦受到“自然”与“人为”两方面的影响。

古往今来,中国坚持“天人合一”的理念,这种观点同样也实践在音乐发展中。

音乐作为时代的产物,被经济政治等物质基础支撑,同样也接受地域文化变迁的影响。

所以,在如此多变的历史条件下,“自然”与“人为”因素即使不可能完全融合,我们也再无法框定两者的界限。

中国传统音乐的_自然_母题及其文化意蕴

中国传统音乐的_自然_母题及其文化意蕴

内容提要:音乐的母题是指在音乐行为中经常出现的主题或题材,它由这音乐主体的生存状况和文化形态所决定,是构成音乐特质的重要因素。

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而又强大、持久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即来自其独特的母题及其暗含着的丰厚深邃的文化意蕴。

本文主要考察中国传统音乐中以“月”、“山水”、“渔樵”为代表的“自然”母题,并对各自所蕴含的文化信息进行阐释。

关键词:月山水渔樵自然母题传统音乐文化□刘承华LIU Chen g -hua中国传统音乐的“自然”母题及其文化意蕴The Commonl y used titl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s music and Thier Cultueal Im p lications中国音乐学(季刊)2002年第3期MUSICOLO GY I N CHI NA音乐的“母题”是指在音乐行为(包括创作、演奏、演唱等)中经常出现的主题或题材。

任何民族的音乐,不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都有一些经常出现的母题。

这些母题有一些是属于某一种音乐所特有的,也有一些是许多音乐所共有的。

但即使是共有的,它们在各自音乐中的表现方法又往往是不同的。

这一切,便是构成一种音乐的独特特征的重要因素所在。

音乐母题的这种独特性是由文化赋予的。

一种音乐选择以什么样的母题作为表现内容,从根本上说,是由这音乐主体的生存状况和文化形态决定的。

所以,要想深入了解一种音乐,就必须了解这种音乐所经常表现的母题;而要了解一种音乐的母题,又必须了解形成这种母题的文化,把握这种母题所暗含着的深层文化意蕴。

①中国传统音乐有着独特而又强大、持久的魅力,这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即来自自身独特的母题,来自其母题自身所暗含着的丰厚深邃的文化意蕴。

中国传统音乐的母题包含着多种不同的类型,本文拟对“自然”母题先作初步探讨,以期引发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一问题,深化对中国传统音乐的阐释。

在“自然”母题中,我们选择以下三种进行阐释:月、山水和渔樵。

浅析中国古典音乐中的自然美

浅析中国古典音乐中的自然美
龙 晓 燕

( 安徽大学艺术 学院 ,安徽 合肥 2 3 0 6 0 1 )
摘要 :中国的古典音乐作 品中所拥有的 自然 美,具有非常强的审美价值 。它不但能使人们真 实地感受到 自然 中最本 真的原始 面貌的千姿百态,更能增强人们的 环境 生态意识。促使人与 自然本能的建立起一种本源性、原始性 的和谐关 系。 关键词 :中国;古典音乐; 自然美
将 所有感 受都化作 手中五 弦之琴 的音符奏 出。 怡然 自 得物我两忘。音乐在时间的一维 性与空 间的无限性中表现的无处不在 , 生生 流转。 中国古典音乐发展可追溯至黄帝时期 ,
“ 自然” ,即为人类的精神生活而产生 的旨 在描绘 自然界所有事物 的音乐、 文学 、 绘 画、 戏剧 等等作品 中 所呈 现出的美。而所谓的 自 然美 , 应该是上述两种 “ 自 然”美的结合 , 也就是客观 的“ 自然美” 和主观的 “ 自然美 ” 。 在研究 中, 我们发现 ,自 然美的音乐作 品有两种表现类型 : 一种是表现大 自然千姿 百态的美感 ;另外一种是抒发 自 然情感 。而 这两种表现类型是紧密结合 的, 只不过在不 同的作品中,它们所侧重 的方 向不同而已。 上述 两类作 品在 中国古 代音乐 作品 中比 比
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 。 物
使之然也。 敢于物而动 , 故形于声 ; 声相应 , 故生变 ,变成方 ,谓之音 ;比因而月之 , 及 干 、戚 、羽、旄 ,谓之乐。
的所 有无机 的物质 世界 以及有 机 的物质世 界, 如 山川河流 、 花卉草木等 自 然界万事万 物本身所呈现的美 , 从 这个角度来说 , 我们 每个 “ 人” 也是客观 “ 自 然”中的一个部分 。
然后 又用音乐情景相交融 的艺术手法,歌颂

中国古典音乐的自然美

中国古典音乐的自然美

一、自然和自然美的界定在中国传统的美学中,对自然美的探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其关键问题是对“自然”的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把“自然”释为“自然界”,紧接着把“自然界”解释为“一般指无机界和有机界。

有时也指包括社会在内的整个物质世界”。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自然”似应有两层含义,一是纯客观的“自然”,即自然界存在着的一切无机物质世界和有机物质世界,从这个角度而言,个体的人也属于纯客观的“自然”的一部分。

二是包括社会在内的整个物质世界,纯主观的“自然”,即经过人类实践改造过的自然或渗透人类意志的自然。

所谓自然美,亦应指上述两类“自然”的美,即纯客观的自然美和纯主观的自然美。

纯客观的自然美如山川河流、天空海洋、花卉草木、流水火花等自然界万事万物本身所呈现出的美;纯主观的自然美,如人类精神生活所生产出来的描绘自然界万事万物的音乐、绘画、文学、戏剧等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美。

本文所要论述的中国古典音乐作品的自然美,即指人类精神生活所生产出来的中国古代音乐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美。

[1][1]二、崇尚自然美的原因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崇尚“自然美”的社会,在音乐作品中尤其如此。

人们为什么会崇尚自然美呢?因为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农耕文化为主的社会,这种农耕文化为主的社会,使古人更多地依赖自然,对自然的感情也最深厚。

因此,远古人们的审美心理,也从崇尚自然美开始。

《周易・贲卦》说:“白贲无咎”,就是反对一切刻意的修饰。

“白贲”指用白色来进行装饰,所追求的就是自然朴素的美。

这种审美观念从静态的角度看,其核心就是追求事物的本色,追求事物原始面貌的天然呈现状态;从动态的角度看,就是追求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

其次,自然美就是自然的内在感[2]中国古典音乐的自然美OntheNaturalBeautyofChineseClassicalMusic吴淑元(湖南工业大学社科处,湖南株洲412007)摘要:中国古典音乐作品的自然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音乐作品表现了千姿百态的大自然的美质;二是音乐作品抒发了真实自然的情感。

琴音源自然弹为山水声:论中国古琴艺术的自然之美

琴音源自然弹为山水声:论中国古琴艺术的自然之美

琴音源自然弹为山水声:论中国古琴艺术的自然之美吴婉婷;周翔【摘要】古琴艺术受到道家思想影响,其审美价值在于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古琴在材质的选择和琴器的制作过程中,蕴合了对自然的追求;许多古琴曲表现出对自然之趣的向往;古琴艺术自然之美的实质更在于超脱了单纯的物质层面,追求一种自然适意的人生态度.【期刊名称】《艺术探索》【年(卷),期】2013(027)005【总页数】4页(P86-89)【关键词】古琴;琴器;琴曲;琴趣;自然【作者】吴婉婷;周翔【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云南昆明650000;云南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云南昆明6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1“惟彼雅器,载璞灵山,体其得真,清和自然,澡以春雪,澹若洞泉,温乎其仁,玉润外鲜”,嵇康在《琴赞》中对古琴倍加赞赏。

古琴又称“雅琴”“瑶琴”等,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

相传由伏羲创制的古琴以其澄净淡泊的琴声陪伴着中华文明的成长,音清韵古的琴趣渐渐浸染了华夏士大夫的血脉。

当古琴艺术在儒家思想影响下形成“乐教”传统时,由道风逸骨凝聚在琴音琴韵中的自然之美更散发出迷人的光芒。

古琴艺术的自然之美,既指琴师的选材制琴时对自然的推崇,也指琴曲中流淌的对自然的仰慕,更指文人们在淡雅平和的琴声中品味的适意自得的人生境界。

一、琴器的自然之美从历史幽深的隧道中走来,古琴艺术经历了由“器”而“艺”,由“艺”进“道”的转变过程。

“器”的存在可谓是古琴艺术发展的根基,古琴的自然之美首先就蕴藏在这七弦妙制之中。

无三尺良材难成七弦妙制,古琴的材质主要为木材,木材决定了古琴的品质。

嵇康在《琴赋》中描绘古琴材质生长于崇山峻岭中,吸天地之精华,饮日月之光:“惟椅梧之所生兮,托峻岳之崇冈。

披重壤以诞载兮,参辰极而高骧。

含天地之醇和兮,吸日月之休光。

郁纷纭以独茂兮,飞英蕤于昊苍。

夕纳景于吁虞渊兮,旦晞干于九阳。

经千载以待价兮,寂神跱而永康。

”深山中百年以上的古木以其集自然精粹,纹理细密如丝,成为制琴师的首选。

中国音乐与自然美

中国音乐与自然美

中国音乐与自然美作者:魏峰乔春霞来源:《神州》2011年第04期摘要:在音乐发展的历史上,自然是音乐的永恒主题,音乐作品中许多作品都是作者对大自然之美的有感而发,大自然千变万化,奇异的自然风光以及它所蕴含的神奇力量,给了音乐家无限的想象和无穷的动力,是音乐创作的永恒主题,没有大自然的美,就没有音乐艺术的美。

关键词:中国音乐自然美音乐中蕴含着自然之美,也正是这种自然美赋予了音乐无穷无尽的魅力,自然美与音乐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音乐是艺术的一种, 它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 反映现实生活, 也反映自然中的美。

一、什么是自然美谈到自然美,人们先想到的是公园里的风景,江南的小桥流水,繁华都市之外的旅游盛景,原生形态中的鸟树合一。

自然美的存在和人们现实的生活构成了一种对立的统一,在欣赏的同时,人们也会把自己的情感和愿望寄托到这些自然美景中去。

自然美实际上代表了人精神上的一种回望和归依,它与现实的生活构成了对立,并让灵魂暂时栖居于生活的“别处”,是对绝对自由本身的向往。

正如自然美的定义:“只有在自然形象的符合概念的客体性相之中见到受到生气灌注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时,才可以见出自然的美”[3](P156)。

只有当自然的存在形式和人的生命相交流相契合的时候,自然的形式成为人的生命和灵魂的反映的时候,自然美才是存在的。

自然美是从美的理念过渡到艺术美的中介环节。

也就是说,有了自然美才有艺术美。

大自然奇异的自然风光以及它所蕴含的神奇力量,给了音乐家无限的想象,它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是音乐创作的永恒主题,没有大自然的美,就没有音乐艺术的美[7](P98)。

二、中国音乐中自然美的体现(一)中国古曲中的自然美中国古曲作曲家的作品中不难举出许多与自然美有关的曲目。

在琴曲《高山》、《流水》、《潇湘水云》等以山水为审美对象的乐曲中, 演奏者一方面寄情于山水, 使之陶冶性情, 感受到身心舒畅;另一方面更认为山可使草木生长、鸟兽繁衍, 水能滋润万物, 它们这些自然属性, 正是“仁、义、智”的美好象征。

从美学视角看琵琶艺术里的“自然美”

从美学视角看琵琶艺术里的“自然美”

从美学视角看琵琶艺术里的“自然美”作者:周红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周红[1][内容提要] 本文立足于艺术哲学的理论基础,通过列举和分析琵琶音乐表演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对琵琶音乐表演中的“客观自然”与“主观自然”作了理论和现实上的介绍分析,提出了琵琶音乐表演中的“自然美”理念,即“自然美”是一种无我象、无物象的“化境”,是琵琶音乐所要求的“真善美”,以此希望能够对新时期琵琶音乐的发展起到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琵琶/客观自然/主观自然/自然美中图分类号:J6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736(2011)02-0059-4概论音乐艺术是人们对社会生活、自然的一种反映。

在大自然中,潺潺流水声、空谷回响声、虫鸟鸣叫声等等一切声音都是美的,音乐作品以自然中美的声音、旋律、节奏做基础,构成美的音乐画面。

这就是音乐与自然之间的结合。

在琵琶乐曲中,不论是传统乐曲还是现代创作乐曲,由视觉转化为听觉的现象很多,而这样的一种手法沿用至今,经久不衰,是有它独特的魅力所在。

如琵琶传统乐曲里的《夕阳箫鼓》、《平沙落雁》、《月儿高》、《飞花点翠》、《寒鸦戏水》;现代创作乐曲里的《春雨》、《天池》、《乡土风情篇——踏青、磨坊、纺车、木鸭、风铃……》都是在写实性基础上进行引申,从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体会作品思想情感层面上的寓意,属于借景抒情,咏物抒怀类的琵琶乐曲。

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大自然中的自然美,我们更追求由这种自然美引发的一种精神美,怡情(琴)悦性,这才是人们学习音乐的最主要目的。

一、琵琶音乐里的客观自然大自然,是艺术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同时也是众多作曲家的灵感之源。

作曲家对大自然的感情,就像对待恋人一样,充满了热爱,因为它是音乐创作的永恒主题。

例如,贝多芬在创作《欢乐颂》时就已经感受到大自然对它的召唤,所以他经常到附近的森林去散步,他把大自然形象的称之为“上帝”;贝多芬说:“空气的颤动是上帝的气息,是他在对人的灵魂说话,最亲近上帝的就是音乐家,我们能听到它的声音,能看到它的唇语”。

论钢琴曲《彩云追月》音乐分析及演奏技巧

论钢琴曲《彩云追月》音乐分析及演奏技巧

论钢琴曲《彩云追月》音乐分析及演奏技巧钢琴曲《彩云追月》是中国古典音乐作品中的经典之一,由著名作曲家马可波罗创作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这首曲子的音乐风格独特,充满了中国的文化元素,以其独特的旋律和优美的音乐表达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彩云追月》以其柔和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整首曲子分为引子、主题、发展和回旋四个部分。

引子部分,以柔和的旋律和悠扬的音符为开头,展现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面。

钢琴的演奏要注意保持柔和而平缓的力度,使得音符有如缓缓流动的彩云。

主题部分,以高亢的旋律和明快的节奏打破了引子部分的静谧,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欢乐的场景。

演奏时要注意音符的准确度和力度的控制,使得整个旋律显得饱满而有力。

发展部分,则是曲子的亮点之一。

通过变换音符的速度和力度,使得曲子既有变化又有层次感。

演奏时要注意准确地把握节奏和力度变化,使得旋律过渡自然而流畅。

回旋部分,则是曲子的收尾部分。

此部分音符的速度逐渐减缓,力度也变得柔和。

演奏时应注意逐渐减缓的节奏和柔和的力度,使得曲子缓缓地进入尾声。

在演奏时,需要注意一些关键的技巧,以保证曲子的质感和表达效果。

首先要注意控制力度,使得音符的强度和弱度有所区别,以突出曲子的层次感。

其次要注意准确地把握节奏,确保各个音符的持续时间和变化的平稳过渡。

还要注意声音的连贯性,避免过多的间隔造成音乐的断裂感。

钢琴曲《彩云追月》是一首充满华丽和内涵的音乐作品,通过演奏时的技巧和细腻的表达,可以将其优美的旋律和富有情感的音乐传达给观众。

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和琢磨,才能完美地演绎这首曲子,展现出其真正的魅力和美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员,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美学思想。

这些思想既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念,也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自然美学、装饰美学和意境美学。

一、自然美学自然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最原始的美学思想。

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大自然中有很多美的事物,如风景、动植物等,它们都具有独特的美感和价值。

更重要的是,中国人认为自然美是无可替代的、有限而珍贵的。

因此,他们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尊重自然,许多文学作品和艺术品也以自然为基础,如《山水诗》、《山水画》等。

中国自然美学的代表性作品是《山水经》。

该书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早的美学理论著作之一,它描绘了中国自然景观特别是山水景观的美丽之处。

该书中,作者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敬畏和热爱。

同时,该书也提出了与美学相关的观念和理论,如“天人合一”、“景物合一”等,这些理论对中国后来的美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装饰美学装饰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另一种重要的美学思想,它强调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装饰等手段来表达审美情感。

中国古代装饰美学的代表作品有玻璃器、陶器、木器等。

这些器物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通过精致的装饰和设计,表达了文化和审美价值。

中国装饰美学的代表性作品是“景泰蓝”。

景泰蓝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工艺品,它以独特的装饰效果著称,经常被用于制作珠宝、器物和装饰品。

景泰蓝的装饰手法多样,包括采用五彩缤纷的彩绘、象牙、珍珠等高贵材料制作精致的装饰等。

这些装饰手法不仅体现了中国的审美趣味,也显示了制作者对美的追求。

三、意境美学意境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深刻和广泛的美学思想之一,也是中国文学、绘画和音乐艺术中最基本的美学特征。

中国古代人们认为高级艺术品应该能够超越自然和现实,达到更高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意境”。

意境美学工具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点,它不仅强调艺术表现的高度,也注重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音乐的自然美

中国古典音乐的自然美
Ab ta t T en tr l eu fChn s lsia scs o s l ef l wiga p cs tef s o ei a sc sr c : h au a a t o ieeca s lmu i h wsi efi t ol n s e t: rt n st t b y c t n h o h i h mu i
wok a m b d t r sC l e o y hen trl e uiunes tesc n sta h s l aua a t l s; e o di h tteewo a x rs e l n au a feig 。 eet b f h s k Cl e p e sra dn trl e l s s wo l a n t h
中 国古 代 社 会 是 一 个 崇 尚 “自然 美 ”的社 在音乐作品中尤其如此 。人们 为什么会崇 尚自 界”。“ 按照 《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自然 ”似 会 , 应有两层含义, 一是纯客观 的 “ 自然”, 自然界存 然美呢?因为中国古代 社会是一个 以农耕文化为主 即 这种农耕文化 为主的社会, 使古人更多地依 在着的一切无机物质世界和有机物质世 界, 从这个 的社会,
lt n a e o ef e t ee s n eo 也en t r . a eo ec nlt n e l s e c f h au e
Ke r s Ch a ca sc l u i; aua e uy ywo d : i ; lsia sc n trl a t n m b
自然和 自然美的界定 的描绘 自然界万事万物 的音乐、绘画、文学、戏剧 在 中国传统的美学 中, 自然 美 的探讨是一个 等作品中所呈现 出来的美 本文所要论述的中国古 对
姿百态的美。 并从 中寻找到生命的乐趣;后者能让人们用心灵去感受真实自然的美好, 并从而达到与真实自然融为

中国古典音乐的自然美

中国古典音乐的自然美

中国古典音乐的自然美吴淑元【期刊名称】《遵义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13)006【摘要】中国古典音乐作品的自然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音乐作品表现了千姿百态的大自然的美质;二是音乐作品抒发了真实自然的情感。

这两类音乐作品具有极强的审美价值:前者能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

并从中寻找到生命的乐趣;后者能让人们用心灵去感受真实自然的美好,并从而达到与真实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由审美境界。

%The natural beauty of Chinese classical music shows itself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first one is that music works can embody the natural beautifulness; the second is that these woks can express real and natural feelings.these two kinds of music works eontains much esthetic values in that the former can make one enjoy pleasure of the nature, and the late one can let one feel the essence of the nature.【总页数】4页(P131-134)【作者】吴淑元【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社科处,湖南株洲412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5【相关文献】1.中国古典音乐与中国文化精神 [J], 蒋晓音2.浅析中国古典音乐中的自然美 [J], 龙晓燕3.中国古典音乐对自然美的追求 [J], 曹丽萍4.特别推荐:走向世界的中国“古典音乐”唱片——环球DECCA首次向世界发行三款中国内地制作 [J], 月沙5.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传统中国画的自然美"校本课程微课案例分析 [J], 张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古典音乐之美

中国古典音乐之美

中国古典音乐之美中国古典音乐之美【内容摘要】中国古典音乐历经时代沧桑,依然在不知不觉中触动着我们的灵魂,在那亘古不变的太阳下,跨越时间、空间,其悠扬的回音正如钻石一样依然经典、永恒、浪漫以及温馨,当古筝、笛子、二胡、琵琶、大鼓等民族乐演奏的乐曲自你的音箱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你可以清楚地感到,在空气中流动的,是山,是水,是叶落,是冬雪……那是千古的生命里,一份说不出、道不尽的感动,那是你从未经历过的中国古典音乐之美。

中国古典音乐之美,在于它的天生丽质、不假修饰,更在于它萦绕满耳的天地人和。

下面,我想浅谈一下中国古典音乐的自然美以及和谐美。

【关键词】古典音乐自然和谐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题记中国古典音乐犹如西子一般,浓妆淡抹总相宜,既有旷远清幽的无边洒脱,又有珠圆玉润的朗朗欢快;既有愤懑于胸的慷慨激昂,又有郁结满腹的漫漫愁肠······但总的来说,最能概括中国古典音乐之美的,只有这两个词——自然、和谐。

一、中国古典音乐的自然美在中国传统艺术中,音乐最能体现中国艺术的生命意蕴。

中国的古典音乐,一直是声乐占据主导地位,古代音乐推重“自然”,所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渐近自然也”。

器乐的发展也以近乎自然为旨归,欧阳修《赠无为军李道士》诗说“音如石上泻流水”,所谓“音如流水”,就是说琴声要近于自然之音,即“天籁”。

“天籁”是音乐家追求返朴归真的艺术境界。

音乐推崇自然之音,即强调生命蓬勃的情调和生机盎然的化境。

乐,最能表现人类生生不息和无限关联的生命精神,在古代乐家的视野里,“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嵇康)徜徉天人之际,游心物我之间,手奏五弦之曲,耳闻山水之音。

音乐表现为时间的一维性(线性)和空间的无限性,无处不盈,生生流转。

中国描绘大自然的古典乐曲

中国描绘大自然的古典乐曲

中国描绘大自然的古典乐曲
中国的古典乐曲中有许多描绘大自然的作品,以下是其中一些代表作品:
1.《赛马》: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一首描绘大自然的乐曲,通过音乐表现了奔跑的马群在广袤草原上奔腾翻飞的场景。

2.《广陵散》:这是古琴曲中最有名的一曲,它描绘了中国南方广陵地区的山水景色,通过音乐表现了山水之间的静谧与恬静。

3.《渔舟唱晚》:这是中国民间乐曲中的一首描绘大自然的作品,通过音乐传达了水面上巡航的渔船,渔民吟唱的欢乐与满足。

4.《大自然之声》:这是古琴曲中的一首描绘大自然的乐曲,通过音乐表达了风吹树叶、水流石间、鸟鸣虫叫等大自然的声音。

5.《蟋蟀》:这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常见的乐曲之一,它通过模仿蟋蟀的鸣叫声,将大自然的生态和鸣叫声融入音乐中。

以上只是中国古典音乐中一些描绘大自然的代表作品,实际上中国古典音乐中有很多描绘自然的乐曲,每个地区也有自己独特的作品。

论古诗词艺术歌曲《钗头凤》的审美内涵

论古诗词艺术歌曲《钗头凤》的审美内涵

论古诗词艺术歌曲《钗头凤》的审美内涵当代美籍华裔作曲家周易先生所谱曲的《钗头凤》是一首古诗词艺术歌曲,歌曲以中国经典的诗文词句为基础,融合了现代音乐创作技法,不仅深刻表达出了中国古诗词的意境与意象,还丰富了诗词本身的文化意蕴和审美内涵。

本文通过对古诗词艺术歌曲《钗头凤》的创作背景、诗词分析、艺术特征进行论述,探析该艺术歌曲的审美内涵。

一、《钗头凤》创作背景近年来,相关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不在少数,经查阅资料,以《钗头凤》为文本进行艺术歌曲的创作有多个版本,本文选取的是由美籍华裔作曲家周易先生所谱曲的这一版本。

在周易先生所创作的众多歌曲作品中,《钗头凤》无疑是流传度最广的一首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审美上也最具代表性。

(一)作者简介陆游,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生逢北宋灭亡之际。

他一生都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度过,这种矛盾在生活中的重叠也影响了陆游的创作情绪。

他一生创作诗词近万首,有很高的成就。

所作诗文措辞平易晓畅,章法规整严谨。

陆游的诗作对后世颇具影响,在艺术风格上,既有现实主义特点,又有浪漫主义风格。

周易,美籍华裔作曲家,幼年时便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本科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扬琴专业,后被分配到上海歌剧院工作。

他的创作也是受到了工作的影响,因被选入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所以最开始的创作是以毛泽东语录歌为开端。

周易先生创作的曲子旋律优美动听,深受大家的喜爱,后又对歌舞剧音乐的创作有所涉猎。

因热爱作曲,周易先生研读了大量的专业书籍,努力学习专业作曲知识,改革开放后去美国留学,获得芝加哥音乐学院作曲硕士学位。

他的创作领域较为广泛,尤对艺术歌曲创作十分青睐,古诗词艺术歌曲更是周易先生在创作上的偏爱。

(二)创作背景《钗头凤》一词描写的是沈园绝恋一南宋诗人陆游与其表妹唐婉之间凄美、无奈的爱情故事。

二人青梅竹马,情投意合。

相传唐婉为陆游母舅唐闵的女儿,能诗善乐,文静贤淑。

二人喜结连理之后,举案齐眉,感情甚浓,是一对令人羡慕的夫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自然和自然美的界定在中国传统的美学中,对自然美的探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其关键问题是对“自然”的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把“自然”释为“自然界”,紧接着把“自然界”解释为“一般指无机界和有机界。

有时也指包括社会在内的整个物质世界”。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自然”似应有两层含义,一是纯客观的“自然”,即自然界存在着的一切无机物质世界和有机物质世界,从这个角度而言,个体的人也属于纯客观的“自然”的一部分。

二是包括社会在内的整个物质世界,纯主观的“自然”,即经过人类实践改造过的自然或渗透人类意志的自然。

所谓自然美,亦应指上述两类“自然”的美,即纯客观的自然美和纯主观的自然美。

纯客观的自然美如山川河流、天空海洋、花卉草木、流水火花等自然界万事万物本身所呈现出的美;纯主观的自然美,如人类精神生活所生产出来的描绘自然界万事万物的音乐、绘画、文学、戏剧等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美。

本文所要论述的中国古典音乐作品的自然美,即指人类精神生活所生产出来的中国古代音乐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美。

[1][1]二、崇尚自然美的原因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崇尚“自然美”的社会,在音乐作品中尤其如此。

人们为什么会崇尚自然美呢?因为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农耕文化为主的社会,这种农耕文化为主的社会,使古人更多地依赖自然,对自然的感情也最深厚。

因此,远古人们的审美心理,也从崇尚自然美开始。

《周易・贲卦》说:“白贲无咎”,就是反对一切刻意的修饰。

“白贲”指用白色来进行装饰,所追求的就是自然朴素的美。

这种审美观念从静态的角度看,其核心就是追求事物的本色,追求事物原始面貌的天然呈现状态;从动态的角度看,就是追求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

其次,自然美就是自然的内在感[2]中国古典音乐的自然美OntheNaturalBeautyofChineseClassicalMusic吴淑元(湖南工业大学社科处,湖南株洲412007)摘要:中国古典音乐作品的自然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音乐作品表现了千姿百态的大自然的美质;二是音乐作品抒发了真实自然的情感。

这两类音乐作品具有极强的审美价值:前者能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并从中寻找到生命的乐趣;后者能让人们用心灵去感受真实自然的美好,并从而达到与真实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由审美境界。

关键词:中国;古典音乐;自然美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9-3583(2011)-06-0131-04(AcademyofSocialScience,HunanUniversityofTechnology,Zhuzhou)Abstract:ThenaturalbeautyofChineseclassicalmusicshowsitselfinthefollowingaspects:thefirstoneisthatmusicworkscanembodythenaturalbeautifulness;thesecondisthatthesewokscanexpressrealandnaturalfeelings.thesetwokindsofmusicworkscontainsmuchestheticvaluesinthattheformercanmakeoneenjoypleasureofthenature,andthelateonecanletonefeeltheessenceofthenature.Keywords:China;classicalmusic;naturalbeautyWUShu-yuan收稿日期:2011-08-16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国古典音乐审美特征研究”(09YJA760008)作者简介:吴淑元,女,湖南株洲人,湖南工业大学社科处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科研管理和古典音乐研究。

第卷第期年月136201112V ol.13,No.6Dec.2011Journal of Zunyi Normal College遵义师范学院学报情,中国古代音乐是创作者一种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作者要把自己曾经体验过的感情,借助于所创作的音乐作品表达出来,以引起听者的共鸣。

因此,这种感情必须是发自肺腑的由衷之言,稍有虚情矫饰,其创作的音乐作品便黯然失色了。

所以,自然美的最大的特点就是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感情是自然的,是作者自然流露的、不加掩饰的感情。

古代国人认为:音乐是人们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的最好工具,音乐的最初产生就是人们在劳动中内心感情的自然流露。

一般来说,最具有自然美的音乐,就最能表达人们内心的自然感情。

只有这种表达了内心自然感情的音乐,才是最美的音乐。

《礼记・乐记》说:“乐由天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这种追求自然,以自然美为世间之大美的观点,也是我国古代道家音乐理论所追求的。

《庄子》说:“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就是说人们在欣赏音乐时,不要用耳朵去听,而要用心灵去感受,甚至连用心去感受都不要,要凭着充盈于大自然中的“气”去体验。

这种论述虽然比较玄乎,实际上庄子是要求人们在欣赏音乐时,要忘掉世俗中的一切,要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自然审美境界,才能真正感受到音乐自然美的真谛。

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创作音乐自然美的作者在创作时,达到了物我合一的浑融境界,作为欣赏者只有和创作者一样,也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其具有自然美的音乐作品才能被欣赏者所感受体验,而欣赏者在感受和体验这种天籁之音时,也才能进入到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并被这种境界深深地震撼。

因为人们追求事物的本色,崇尚事物原始面貌的天然呈现状态和自然的内在情感,所以导致自然美的音乐作品具有两种类型:一是表现千姿百态的大自然美感的作品;二是抒发自然情感的作品。

当然,这两种类型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不过在不同的作品中有所侧重而已。

我们首先来看表现大自然美感的中国古代音乐作品,这类音乐作品在中国古代比比皆是。

如古琴曲《高山流水》、《阳春白雪》、《平沙落雁》;古代歌曲《黄莺吟》;笛子独奏曲《鹧鸪飞》等等。

本文先通过古琴曲《高山流水》来分析作品所表现的大自然美。

《高山流水》的音乐以抒情性的曲调为主,然后辅之以模拟性的描写曲调。

这两种曲调交相辉映,深刻地表现了万紫千红,富于生机的大自然美景。

然后音乐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在歌颂和赞美大自然美景的同时,来升华人们崇高的思想感情,来赞颂流水所象征的那种胸襟开阔,百折不回的强大的生命力。

全曲充分运用古琴的“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各种指法,来描摹流水的各种动、静之象,来表达人们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美好心情。

全曲一共有九个自然段,根据所描绘的情景的区别,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部分。

第一段是全曲的引子部分。

音乐通过比较自由的节拍和不太明显的旋律,来导入所要描写的主体部分。

首先,音乐通过缓慢的速度来营造一种静穆的气氛,然后,在宽广的音域内,音乐的旋律不断地跳跃着并变换着音区。

虚微的移指换音与实音相间,旋律时隐时现,令人联想起高山之巅云雾缭绕、山涧小溪流水跌宕的情景。

这一段主要初步表现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以此来突出全曲的主题和奠定音乐的其本风格。

第一部分包括第二、第三两段,曲调以泛音演奏为主,明亮清澈的泛音,活泼跳动的节奏,仿佛就象高山峡谷中的湍急寒流奔腾而出,其间伴随着小溪旁松根细流轻轻流淌的景象。

两种大小不等的流水景象,通过音乐的描摹,一则清新明快,一则生机勃勃,恰到好处地抒发了作者在峡谷高山中悉心静观流水时的愉悦心情,就仿佛是作者在聆听一曲甘冽甜美的赞歌。

第二部分为第四、第五两段,这一部分是进一步刻画流水的美好形象。

乐曲先通过按音的手法,婉转奏出动人的曲调。

旋律起伏,好似清泉流出峡谷,汇入江河,辅之以十六分音符的回波音型,更深地刻画了流水一泻千里奔腾向前的气势。

使我们仿佛看见来自不同溪涧的涓涓细流已逐渐汇成一股滚滚洪流,奔腾不绝。

悠扬动听的音乐,仿佛行云流水,不绝如缕。

第三部分为第六、第七两段。

首先是跌宕起伏的旋律和大幅度的上、下滑音。

接着用连续的“猛滚”和“慢拂”来描摹流水之声,以形成全曲的高潮。

滚、拂是古琴演奏的一种独特指法。

手指在七根弦上从高音向低音依次下拨叫滚,反之,从低音向高音依次上拨叫拂。

这种滚拂手法的连续运用,生动地描绘了流水汹涌澎湃的气势。

其中既有流水连续不断的声响,又有波涛汹涌澎湃的音韵,使我们仿佛看见了流水与巨石相撞,漩涡急剧转动的惊心动魄的动态景象。

第四部分包括第八、第九两段。

这部分乐曲平缓悠扬,令人回味无穷,就好象流水经过与巨石相[2][3]三、中国古典音乐中自然美的类型第卷第期136201112年月遵义师范学院学报撞,汇入洪流巨浪之后,依旧显得那么从容不迫地向前奔流。

这种悠然自得,闲庭信步的神态,既表现出流水那种别开生命的傲然境界,又给人的心情造成了一种豁然开朗的舒展坦然。

接着是简短的尾声,平缓悠扬的曲调后面是用歌唱般的泛音奏出了主题音调。

这种富有透明色彩的歌唱般的泛音将动态的流水景象转入到明净安娴的静态,特别是那余音袅袅般的尾音,仿佛在引导人们在高山之巅极目远眺那奔流到远方的流水,只见万里江天,水天一色,烟波浩渺,令人心旷神怡。

综观《高山流水》的音乐,其旋律由平缓到急促,再由急促回归到平缓,恰到好处地描摹了流水由点滴到浩荡,由浩荡到平静的全过程。

在这种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中,既尽情地描绘了大自然中流水的无限美景,又尽情地抒发了人们随着流水奔腾向前的壮美情怀。

人类钟情于大自然的情怀与大自然的美景浑融为一体,达到了高度的、完美的融合。

中国文人自古就有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怀的传统。

可以这样说,这首琴曲是中国古代琴曲中最早的、最典型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怀的音乐作品。

人们在欣赏《高山流水》音乐时,不但可以感受到大自然中流水形象的无比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可以在流水形象中感悟到人生胸襟开阔,百折不回的那种顽强生命力带给人们的审美享受。

这就是具有自然美的音乐带给人们的审美愉悦。

正是因为《高山流水》这首古琴曲具有这种人的意识与宇宙意识的契合形成的浑融无间的自然美感,所以,人类在向宇宙探寻宇宙人的踪迹时,想到了这首具有自然美的古琴曲。

年月日,美国宇航局在向太空发射两艘“航行者”号太空船时,在其中一艘太空船上携带的镀金唱片上,就特地刻上了《高山流水》这首古琴曲,由此可见此曲的艺术感染力。

我们再来看抒发自然情感的音乐作品。

所谓抒发自然的情感,即作曲家具有什么情感,就抒发什么情感。

这种情感的最大特点是真实而不矫揉造作,用《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另一个解释就是“不勉强”。

不勉强就是真情流露。

只有这种真情流露的音乐作品,才是真正具有“自然美”的好作品。

如魏晋时期我国著名文学家阮籍所创作的古琴曲《酒狂》,就是这样一首抒发内心真实自然情感的好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