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3专题《琵琶行并序》word教案
琵琶行并序完整教案

琵琶行并序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发学生对《琵琶行》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
教学内容:1. 介绍《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白居易。
2. 引导学生欣赏琵琶音乐,为学生理解诗中的琵琶声做准备。
教学活动:1. 播放琵琶音乐,让学生感受琵琶的音色和演奏技巧。
2. 引导学生思考琵琶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3. 介绍《琵琶行》的作者白居易和他的创作背景。
4. 引发学生对《琵琶行》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琵琶行》的诗意和主题。
2.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内容:1. 分析《琵琶行》的诗意和主题。
2. 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朗读《琵琶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
3. 解读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
第三章:文化背景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琵琶行》所反映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琵琶行》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琵琶行》所反映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分析《琵琶行》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活动:1. 介绍《琵琶行》创作时期的历史背景,如唐朝的社会状况。
2. 分析《琵琶行》中所描绘的人物和事件,如琵琶女的故事。
3. 引导学生思考《琵琶行》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如对女性权益的启示。
第四章:创作与表达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琵琶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内容:1.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琵琶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琵琶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给予学生一定的创作素材和情境,要求他们运用《琵琶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教案一:《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琵琶行并序》的内容和意义。
2.掌握《琵琶行并序》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琵琶行并序》的意义和文学特点。
2.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分析和鉴赏文本。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通过展示相关图片、音乐或视频等方式引入课题。
2.学习《琵琶行并序》的内容(20分钟)老师进行课文导读,解读文章的主题、情节、结构和语言风格等。
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学习《琵琶行并序》的背景知识(15分钟)4.文学鉴赏讲解(20分钟)老师以具体的文本细节为切入点,分析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等,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鉴赏技巧。
5.学习写作技巧(20分钟)老师以《琵琶行并序》为范文,讲解写作技巧和方法,如如何选材、如何展开、如何构思等,帮助学生提升写作水平。
6.分组活动(3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段《琵琶行并序》的内容进行分析和鉴赏,然后在班内进行讲解和交流。
7.总结归纳(10分钟)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提醒学生进行知识巩固和自主学习,留下必要的作业。
四、教学评价:1.学生的参与度: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互相合作和交流,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
2.学生的表现:学生能准确理解《琵琶行并序》的内容和意义,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鉴赏。
3.学生的作业:学生能准确写出《琵琶行并序》的概括和评价,能独立撰写一篇篇章或鉴赏文章。
教案二:《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1.了解《琵琶行并序》的内容和意义。
2.学习分析和鉴赏《琵琶行并序》的方法和技巧。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琵琶行并序》的意义和文学特点。
2.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分析和鉴赏文本。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第三课《琵琶行并序》教案

第三课琵琶行(并序)第一课时一、导入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
他就是唐宣宗李忱。
他写的那首悼亡诗是: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他悼亡的诗人是:白居易。
其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中的“琵琶篇”即《琵琶行》,“胡儿能唱琵琶篇”,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唱琵琶篇,可见这首诗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胡儿能唱的琵琶篇。
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
”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三、初读文章,整体感知讲解:这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述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
诗一问世,即广为传送,远扬塞外,直至今天,虽历时千载,仍传不衰。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
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
明确:序言部分:交待写作动机。
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琵琶行并序教案范文

琵琶行并序教案范文教案:《琵琶行》并序一、教学目标1. 了解《琵琶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2. 掌握《琵琶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并把握《琵琶行》的情感表达;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话题,通过一些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琵琶”有初步的了解,并引导思考,“琵琶”的起源与发展。
2. 导入(10分钟)3. 阅读(2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琵琶行》全文,并分段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和情感表达。
4. 文学分析(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琵琶行》的题材、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并与现代生活进行对比。
5. 写作任务(20分钟)让学生根据对《琵琶行》的理解和感悟,自由写作一篇短文。
要求结构清晰、语言流畅,能够表达出个人对《琵琶行》的感受和启示。
6. 展示与讨论(15分钟)学生相互交流并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
7. 收尾(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回顾《琵琶行》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四、教学资源准备1. 《琵琶行》的课文材料;2. 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源;3. 学生笔记本和书写工具。
五、教学评估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表现;2. 学生的写作任务完成情况和成果表现。
六、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唐代文学和音乐的发展,如其他著名的诗人和词曲作品;2.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与琵琶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展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琵琶行》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感悟,能够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
学生在写作任务中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鉴赏和个人思考。
但是,对于琵琶的音乐特点和演奏技巧的讲解还可以更充分,以增加学生对琵琶行文学与音乐的理解和欣赏。
同时,以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为重点,提出更具体和深入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表达。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琵琶行并序》最新同步教案28

语文必修IV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琵琶行并序》最新同步教案《琵琶行并序》教案28【教学目标】1. 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
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教师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高山流水》: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
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
说罢,伯牙弹了起来。
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
伯牙惊叹不已。
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
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作家作品介绍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诗坛代表人物。
与诗人元稹合称“元白”,与诗人刘禹锡合称“刘白”。
杜甫而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二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
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
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当时号称“千字律诗”。
创作历程:(1)前期(从入仕到被贬江州司马)居易少年得志,官至左拾遗。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3专题 《琵琶行(并序)》教案1

《琵琶行(并序)》教案教学目标:1.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及贡献。
2.理解《琵琶行》的内容和诗人深沉的感情。
3.了解和掌握描摹音乐的手法。
教学方式1.借助诵读和音乐,感受诗情。
2.借助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深沉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1.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2.《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二、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现存诗近三千首。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
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谏官”(即左拾遗);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
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三、简析诗前小序:1.注意几个字词: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左迁,贬官。
明年:第二年。
今指今年下一年。
委身:托身。
嫁的意思。
命酒:叫(手下人)摆酒。
命,叫;酒,名词作动词。
因:于是;为:作,写。
命:命名,取名。
2.小序有何作用?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②概述琵琶女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琵琶行并序》最新同步教案39

语文必修IV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琵琶行并序》最新同步教案《琵琶行并序》教案39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背诵第二节;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教学设想1.重点与难点: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2.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3.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程序一、激趣导入谁能说出一些古代与音乐有关的故事?《诗经》:“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高渐离易水送别荆轲。
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
司马相如向卓文君求爱弹奏《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皇,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
”稽康悲奏《广陵散》。
《西厢记》莺莺听张生弹琴:“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
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
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黛玉论琴:“琴者,禁也。
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
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
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
所以古人说‘知音难遇’。
若无知音,宁可独对着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方为不负了这琴。
……”《三国演义》诸葛亮演空城计时焚香弹琴以示其闲静而惑乱司马懿。
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也有刘正风与魔教长老琴箫合奏而为知己的故事。
马志远曾据《琵琶行》作《江州司马青衫泪》杂居。
叙述白居易和裴兴奴恋爱故事。
二、诵读鉴赏:(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三专题 第12课 琵琶行并序 Word版含答案

第12课琵琶行并序作者简介(一)背景链接唐宪宗元和十年(815),与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
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情感,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本诗是其贬官任江州司马后次年的作品。
诗人因这次政治迫害而愤懑、感伤,在荒僻的江州,无处发泄,只好将一腔愁闷郁积心底。
一个萧瑟的秋夜,当诗人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由其苦难的身世遭遇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天涯沦落的痛苦心情,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诉悲愤之情,写下千古绝唱《琵琶行》。
(二)常识整理Ⅰ.文学常识歌、行、引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形式,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
行,又叫“歌行”,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Ⅱ.文化常识古代官职升降的词语(1)提升职务:拔或擢(用于由低级到高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2)降级免职: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三)博览悦读形象的音乐描写音乐本是无形之物,很难用语言文字直接描写,很难描画。
因为它那飘忽即逝的音响、旋律,是很不容易捕捉和表现的。
而曲中所含的“幽愁暗恨”更是十分抽象、难于言传的。
音乐又是最无法作假的艺术语言,弹者的感情直接从音响、旋律中传达出来,不像语言文字有时可以表现出虚假和掩饰。
怎样写好琵琶女声情并茂的弹奏及其所创造的美妙境界?诗人白居易平日高度的音乐修养,和驾驭语言艺术的厚实功力,使他笔下生花,成功地写出了琵琶演奏的精彩片断。
在白居易笔下,那复杂多变的琵琶声,被描绘得层次丰富,音色分明。
诗人描绘音乐的手法:一是多方设喻,以表现琵琶曲中复杂、细微的音响变化。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_《琵琶行(并序)》精品教案(第3课时)

《琵琶行(并序)》精品教案第3课时一、分析琵琶女、白居易的共同命运。
1.在这首长诗(叙事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明确:两个:琵琶女、诗人2.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提示:从乐妓与诗人的人生历程中来寻找答案。
明确:乐妓:早年的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现在的境况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
诗人:早年的境况是“身居高位、名动京师”(高官厚禄);现在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
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
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
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4.诗人被贬到此地后基本上做到了“恬然自安”,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情感波动。
提示:(从小序中找)铮铮然有京都声。
5.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忧郁之情?明确:诗人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于现状,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这都是非常激越雄壮的曲子,正好能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
也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激烈的情感。
6.想想,假如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能否激起诗人如此强烈的情感?明确:江南小调是欢快的、流畅的感情,不能表达白居易的心情。
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生了共鸣。
才激起了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感伤情感?二、欣赏千古绝唱的音乐描写。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3专题 《琵琶行(并序)》精品教案(第2课时)

《琵琶行(并序)》精品教案第2课时一、研读课文1.谁解琵琶声[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
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
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
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
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
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
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
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
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
”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
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
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琵琶行并序教案(优秀4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优秀4篇)《琵琶行》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课型:鉴赏课授课时间:一课时教学设想:《琵琶行》是一篇自读课文,且教学的重点在于整体领悟。
因此,教学中不必过份拘泥于字词教学,字词知识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掌握。
课堂教学应围绕下列三个环节进行:通过诵读教学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结构分析把握诗歌的整体美,通过语言品味领悟形象美。
最后设计一个课后练习,用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丰富学生的想像力。
一。
导语设计与数学一样,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
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一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
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合的传统,如汉乐府、宋词等。
那么诗歌是怎样将无形的音乐化为可感的形象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代诗歌中描写音乐的杰作《琵琶行》。
【说明:科学精神中包括人文精神。
设计这一导语意在引起学生思考:科学、哲学、艺术中都包含有审美因素,富于想象的综合思维是提高科学素养与培养创造力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
教学过程设计(一)、鉴赏提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琵琶行》选自《白氏长庆集》。
唐宪宗元和十年(8XX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严惩凶手,陈词恳切,触怒当政者,遂遭限害,被贬为江州司马。
第二年秋天写下了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通过描写一个沦落江湖的琵琶女的身世,抒发自己遭受打击后的苦闷心情。
“行”是古体诗的一种,音律比较自由,句法参差变化,便于长篇叙事或抒情。
(二)、诵读明意,把握结构1、诵读正音:请六个同学分别朗读包括“序”在内的六段文字。
请其它同学指出朗读中读错的字词,教师根据学生归纳适当板书。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琵琶行并序》最新同步教案33

语文必修IV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琵琶行并序》最新同步教案《琵琶行并序》教案33【教学目标】1.欣赏对音乐的描写,品味诗歌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具体内涵。
2.培养学生运用想像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感悟美、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1.鉴赏音乐描写。
2.引导学生结合琵琶女和白居易的经历遭遇,透过琵琶曲旋律的变化想像琵琶女和白居易。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描写,品析琵琶曲旋律的起伏变化。
2.培养学生运用想像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法。
将全班分为8个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感知,小组代表发言。
2.点拨法。
在关键处,教师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3.诵读法。
学生集体读重点段落,在诵读中去感知。
4.情感体验法。
在教学中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在情感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欣赏、感悟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1.教师方面:做好课件,准备上课所用的教具。
2.学生方面:(1)利用工具书,自己解决生字词。
(2)通读全篇课文,熟悉故事,谈自己的感受,探讨自己感兴趣的句子。
(3)上网查找白居易、琵琶行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自始至终,轻轻低放《长门怨》的琵琶曲,作为背景音乐。
渲染气氛,进入情境。
一、激趣导入(激趣引导,渲染课堂气氛,创设氛围,配置图画,让学生渐渐进入诗的意境,激发学习热情。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已经穿越了《诗经》的河流,走过了几千年的光辉岁月。
一提起唐代,人们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才子佳人。
在唐代就有这么一位皇帝,也许他的名字早已被人们所淡忘,但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地流传下来,他就是唐宣宗李忱。
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已怆然。
师问:1.诗中所写的这位诗人是谁呢?2.怎么知道的?(学生立足悼亡诗,不难答出白居易,出示:白居易头像。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3专题 《琵琶行(并序)》精品教案(第1课时)

《琵琶行(并序)》精品教案第1课时【教材分析】《琵琶行(并序)》是粤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的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宪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
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学情分析】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
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
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
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
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教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创作情况、诗歌的写作背景。
2.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理解文章思路。
3.分析琵琶女弹奏琵琶的“四个乐章”,掌握诗人用多种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4.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身世的相似性,体会作者失意悲伤的心情。
5.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的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琵琶女弹奏琵琶的“四个乐章”,掌握诗人用多种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身世的相似性,体会作者失意悲伤的心情。
难点:会运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方法,培养联想的想象能力。
【导语设计】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知音的典范,那么谁能给我们大家讲述一下这个故事呢?(《视频导入:“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见素材)今天我们来学习《琵琶行》,了解另外一个关于“知音”的故事。
【整体感知】一、基础梳理1.预习检测2.作者、背景和文体知识(1)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琵琶行并序》最新同步教案38

语文必修IV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琵琶行并序》最新同步教案《琵琶行并序》教案38【教学目标】1. 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设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二)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本课所在单元教学要求是“”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
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
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
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
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教师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
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
说罢,伯牙弹了起来。
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
伯牙惊叹不已。
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
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第三课《琵琶行并序》教案1

第三课琵琶行(并序)一、导入教师放录音——《春江花月夜》乐曲。
这是中国名曲《春江花月夜》,刚才同学们都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
假如说,老师要让你们用文字来表达曲中音乐的技法以及自己的感受怎么样?这对大家来说,恐非易事。
因为音乐并不象高耸入云的山峰,奔腾不息的河流,蓊郁苍翠的林木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
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的就更罕见了。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
白居易是怎样描写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首诗。
(板书课题)二、解题1.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原籍太原,后迁至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东北)。
出身于一个世守儒业的小官僚家庭。
自幼聪慧,苦学文,青年时期因战乱曾颠沛流离,四处飘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29岁中进士,37岁时任左拾遗,作谏官。
他抱着“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与此同时,他又于“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与元九书》),写下了以《新乐府》和《秦中吟》为代表的许多“讽谕诗”。
这些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白居易在43岁时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
次年(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上朝时被地方军阀派人刺死,御史中丞裴度亦被刺伤。
白居易激于义愤,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
一些权臣竟给他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并造谣陷害,他被贬为江州刺史(唐时州的长官),继而又被贬为江州司马。
《琵琶行》就写于贬谪后的第二年秋天。
后升任忠州刺史、杭州太守、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
晚年政治热情减退,“独善其身”成为思想主流,诗歌创作也失去前期那样的战斗力了。
著有《白氏长庆集》,今存诗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并序
总体设计
教材概述
《琵琶行并序》——是本单元“诗从肺腑出”部分的第三篇阅读材料,它是白居易最成功的作品之一,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创作的又一高峰。
诗歌通过诗人亲身经历,叙写一位“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的沦落命运,并由此关合到自己的被贬遭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沉感慨。
诗歌“比兴相纬,寄托遥深”,善于运用秋天的枫叶荻花和三次江月的精彩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情感外,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精到传神的描摹,从而展现出人物的性格与内心,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自己难以言说的情感。
同是,诗中一段对音乐的描绘历来为人所称道。
总之,《琵琶行并序》是一篇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佳作。
学生通过对此篇课文的学习,一方面得到一种艺术的享受,不断提高鉴赏能力;另一方面,也得到一种情感的陶冶,对人生有更丰富的一些感悟。
思路方法
本文的教学重在让学生品味诗人描绘音乐的高超技术,欣赏诗人对景物与人物的准确把握,体会诗人深沉的情感,认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主题,感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生活况味,培养学生对人生的积极思考。
本节课可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例如:播放一段配有琵琶曲的课文朗诵,展示琵琶这种乐器的图片,以及秋天的风景图,为学生营造一种学习的情景。
另外,教师讲授;师生对话;反复朗读;充分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
课前最好让学生预习准备:1.疏通生字词,熟读《琵琶行并序》。
2.对白居易更进一步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长篇叙事诗、歌行以及诗人白居易的有关知识。
分析鉴赏诗人描摹音乐的片段,欣赏诗歌的语言艺术。
品味人物的性格与心理,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味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体会诗歌构思的巧妙,理解琵琶女与贬谪诗人的内在联系。
3.理解主题,使学生感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人生况味,培养学生对人生的积极思考。
教学设计
第1课时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中国的抒情诗非常发达,但是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却是凤毛麟角。
在南北朝时期出现过两首。
北方的代表作是《木兰词》,南方的代表作是《孔雀东南飞》。
到了唐代中期,有一位诗人竟然一个人就写了两首流传千古的长篇叙事诗,一首是《长恨歌》,一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琵琶行并序》。
这位诗人就是白居易。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
诗歌导入
记得我们很小的时候就背诵过这样一首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后来,我们又学习了这样的诗句:“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
大家都知道这位诗人是谁——白居易。
白居易是杜甫、李白之后唐代又一位非常出名的诗人。
今天我们将来学习白居易另外一首非常著名的诗篇《琵琶行并序》。
推进新课
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极可注意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
四类诗中,白氏自己比较重视前两类,认为讽谕诗反映了“兼济之志”;闲适诗显示出“独善之义”,都是他人生目标的直接体现。
感伤诗和杂律诗“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与元九书》)。
讽谕诗是白诗中的精华。
代表作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
它们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这些诗措辞激烈,毫无顾忌,突破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在古代批评时政的诗歌中十分突出。
讽谕诗在形式上多直赋其事。
叙事完整,情节生动,人物情节细致传神。
另一部分讽谕诗则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借自然物象寄托政治感慨。
这两类作品都是概括深广,主题集中,形象鲜明,语言晓畅明白。
闲适诗多抒写对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的向往和洁身自好的志趣。
不少诗也宣扬了知足保和、乐天安命的思想。
但也有些诗从侧面表现对现实的不满,说明他追求闲适只是无可奈何的解脱。
感伤诗以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并序》最为著名。
《长恨歌》歌咏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婚姻爱情故事,既有“汉皇重色思倾国”的寄讽,更有“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伤和同情。
《琵琶行并序》则有“天涯沦落人”的遭际之感,且语言成就突出。
此二诗叙事曲折,写情入微,善于铺排烘托,声韵流畅和谐,流传甚广。
白氏还有不少赠酬亲朋篇什,情真意切,质朴动人。
但这类诗中较多叹老嗟病、伤往悼亡的伤感色彩及度脱尘嚣的佛家思想杂律诗在白诗中最多,以一些耐人寻味的抒情山水小诗较著名,白描手法,寥寥几笔,生意盎然。
另有一些铺陈故实、排比声律的长篇排律和杯光酒影、艳情风月的小诗,也颇为时人效仿。
白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
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隐、杜荀鹤,宋代王禹偁、梅尧臣、苏轼、张耒、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诗的启示。
2.基础积累
浔.阳(xún)湓浦
..口(pén pǔ)轻拢慢捻.(niǎn)水浆迸.(bèng)裂帛.(bó)东船西舫.(fǎng)钿.头云篦.(diàn bì)谪.居(zhé)
呕哑嘲哳
....(ōu yāzhāo zhā)
信息筛选
1.《琵琶行并序》的“行”字的含义。
明确:行,又称“歌”或“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常题名为“歌”或“行”二者名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统称“歌行体”。
《唐音审体》谓:“歌行本出自乐府,然指事咏物……”形式较自由,语言通俗流畅,文辞比较铺展。
2.全班同学自由诵读课文的小序,并思考小序交代的信息,填写表格:
其琴有所感,写下诗篇。
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展开文本研究,逐个解决以下问题。
1.诗歌第一段描写了怎样的景色和怎样的事件?
明确:景色是“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事件是“我”送客,“醉不成欢”忽闻琵琶声。
秋日萧瑟,渲染了一种低沉惨淡的气氛,而别离又增一层愁绪,首段,为全诗定了很好的基调,一种百转千回的情调慢慢弥漫开来。
2.品读诗歌第二段,请说说琵琶女是怎样弹琴的,诗中运用了哪些词来描述她的动作,从这些动作可看出琵琶女什么样的性格和心情。
明确:“始出来”“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挑”。
表现了琵琶初见生人的羞涩踌躇,弹琴时的满怀心事以及技艺的高超娴熟。
3.诗歌第二段在描绘音乐时,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来作比喻,我们可以想像得出这段音乐节奏是怎样的?
明确:“急雨”“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莺语花底滑”“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裂帛”。
这段音乐声音由小到大,时而清脆流畅,时而顿挫抑扬,最后突激越热切,一声高音结束。
4.请你根据以上的分析和自己的思考谈谈白居易第二段写音乐有何高明之处,从而被后人如此津津乐道。
明确:(一)运用一系列比喻,化无形为有形,形象生动。
(二)善于刻画人物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并且使读者感受到音乐饱含一种情感。
(三)善于以景物来烘托情境,如最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极好地表现了琵琶女琴声的震撼性,那琵琶声仿佛随着月色铺在水面余音不绝。
5.请根据诗歌第三段,复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琵琶女年轻时曾盛名一时,过着奢靡浮华的生活,等到年长色衰不得不委身于商人,常常独守空船,倍感凄凉。
(主要请学生来口述,以锻炼他们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第2课时
方法点拨
琵琶女身世沦落凄凉,令人同情。
不过,人生的忧伤又岂止这一点?我们一起来看诗歌第四段,看看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全班齐读。
1.诗人听到琵琶女的弹琴与自诉之后感慨万千是因为什么?请用诗中句子来回答。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2.请根据第四段说说诗人当时正处于什么样的际遇中。
背景:32岁那年春,白居易被授校书郎,正式步入了仕途。
36岁拜左拾遗。
当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对指斥朝政的牛僧孺等人不满,或黜或贬。
初任拾遗的白居易上《论制科人状》,极言不当任意贬黜,因此得罪了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不幸陷入当时政治斗争的旋涡之中。
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
元和九年(814)冬,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后因上疏请急捕刺武元衡者,为宰相所恶,。